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精选推荐
宗教改⾰宗教改⾰⼀、历史背景:1、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障碍建⽴统⼀的国家和国内市场的要求表现 (1)政治领域: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
(2)经济领域:专制君主、银⾏家和商⼈、中⼩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下层贫民,都想通过反对教会来改善⾃⼰的经济状况。
(3)思想领域:早期基督教思想和运动所宣传的⼈本主义思想,挑战天主教权威。
2、直接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3、政治因素: 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打破天主教会“⼀统天下”的局⾯。
4、⽂化因素: ⽂艺复兴促思想解放5、导⽕线:教皇兜售赎罪券三、向近代过渡的西欧(14世纪——16世纪):天主教⾯临的种种挑战1、经济上: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①原因:⽣产⼒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
伴随着西欧各国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②影响: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
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2、政治上: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①原因: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对教会和封建地主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不满教会的盘剥,希望建⽴强有⼒的国家政权,结束分裂割据的局⾯,参与海外竞争。
⼀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②影响:独⽴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就成为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天主教会对西欧的控制受到挑战3、思想⽂化:⽂艺复兴运动兴起影响:促进了⼈们的思想解放,对天主教会的统治形成巨⼤冲击。
⼆、宗教改⾰:1、马丁·路德宗教改⾰:社会原因、标志(“九⼗五条论纲”发表)、主要内容、影响2、加尔⽂宗教改⾰:原因条件、内容、作⽤3、亨利⼋世宗教改⾰:背景、内容、结果三、历史作⽤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2、经济上:确⽴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活⽅式,夺取了⼤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精神⽂化:①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主义。
第十七单元第三讲宗教改革
《九十五条论纲》
“赎罪券能并且仅仅能免除教会的惩罚;教会能免
除教会所加的惩罚,不能免除上帝所加的惩罚‛
‚赎罪券绝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无权作此赦 免;赦免罪过之权属于上帝‛ ‚赎罪券不能赦免上帝对罪过的惩罚;那种权力 也仅仅属于上帝自己‛
‚真正悔改的基督徒勿须赎罪券就得到上帝的赦
免;不许要用赎罪券,基督要求每一个人做这种真正的 悔改。‛
1095教皇为发动十字军召集会议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 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
上帝将象征教会权力的圣 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在800年圣诞 彼得钥匙授予教皇,将象 节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册封查 征现世权力的剑授予皇帝。 理为罗马皇帝。
1075年1月,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 前往意大利北部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 据说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 获得 教皇的赦免。
五、宗教改革的结果——宗教宽容 1. 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规 定“教随国定”。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
2. 1598年,法国颁布《南特赦令》,宣布天主教为法
国国教,同时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基督 教国家中第一次赋予每个人以信仰自由的权利。
基 督 教 的 发 展 演 变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 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 了。 ——赎罪券价目表 1476年教皇西克塔斯四世迈出了极端的一步, 宣布赎罪券不仅适用于活人,而且也适用于业已身 处炼狱的死者。
马丁· 路德
(1483—1546)
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自 幼受到严格的宗教教育,大学 时学习法律。大学毕业后,他 进入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道士。 希望通过苦修,求上帝赦免自 己的罪过。后入神学院学习, 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应聘为萨 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纪至17世纪进行的一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人,以及发展出来的新教教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1、同:(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年代;(2)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4)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诸侯的保护。
2、异:(1)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2)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
(3)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
(4)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宗教改革概况:(1)背景:①文艺复兴的影响。
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学者尽管对宗教保持较为温和的态度,但其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
②主要原因:天主教会对欧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压榨。
③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出售赎罪卷。
④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弘扬。
宗教改革
材料二:这个时候的德国,却已经不再是从前的 那个完全蒙昧的日尔曼人国度,虽然比较意大利、法 国,德国仍然属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但是它已经 受到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巨大影响。为了自己官员 培养的需要,德国的诸侯也纷纷模仿意大利和法国的 贵族,在自己的领地里面建立了大学,新的思想比比 皆是。罗马教会对德国人民的搜刮引起了强烈不满的 贵族的嫉恨;同时教会占有大量德国地产和财富,也 引起一些诸侯的觊觎。
美国的纸币,你发现有何特点?
IN GOD WE TRUST.
美国总统就职时手按在什么文本上宣誓? 美国总统演讲的最后一句一般是什么?
思考:以下新闻反映了什么现象?什么原 因造成这一现象?
天主教罗马教皇约翰· 保罗二世 于当地时间 2005年4月2日21时37分因病在梵蒂冈去世,终 年84岁。 4月8日,梵蒂冈教廷在圣彼得大 教堂广场举行了追思弥撒和葬礼。300多万人 涌入罗马送别教皇。来自教皇家乡波兰的人就 达百万之众。由于圣彼得广场只能容纳30万人, 葬礼通过27个巨大的屏幕向全罗马市主要的集 会地点现场转播。200多名世界各国政要及宗 教领袖出席了弥撒及葬礼,包括联合国秘书长 安南、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 总统希拉克等。德国红衣主教拉青格主持葬礼。 他称颂教皇保罗二世以其一生奉献于上帝、教 会和人类大家庭。
改革扩展
亨利八世改革
改革与社会变革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诉求, 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 的必然反映。” —— 毛泽东
方向:1、从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角度去探究
2、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改革的必然
宗教(天主教)在欧洲甚至世界各地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宣教史(七)宗教改革
基督教宣教不積極的原因
內戰激烈,無暇外顧。 缺乏向外擴展的實力與途徑 缺乏專責的宣教機構或差會 神學思想的誤導
天主教教廷的腐敗促使人心求變 1445年活版印刷術加速思想的傳播
2.「宗教改革」關鍵人物 馬丁路德 加爾文 3.「宗教改革」的後果 基督教陣營一分為二,但是也間接帶動 了海外宣教。
宗教改革時期的宣教
1. 主要宣教團體
丹麥哈勒(Halle)差會 莫拉維亞差會
2. 主要宣教策略
隨歐洲移民將福音傳至殖民地 隨貿易公司將福音傳至海外 缺乏積極性及專責宣教機構
宣教歷史(七)
宗教改革時期1500-175 AD 5 750
莊祖鯤 牧師
宗教改革的前因後果
1.
「宗教改革」的背景因素
天主教教廷的腐敗促使人心求變 1445年活版印刷術加速思想的傳播
2
宗教改革的領導人
加爾文
宗教改革的前因後果
1.
「宗教改革」的背景因素
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1、中世纪天主教神权占据统治地位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西欧处于天主教大一统的神权统治之下。
教会不断地干涉各国的政治权力经济:天主教拥有大量地产,是西欧最大封建主;还通过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括钱财思想文化:垄断了文化、教育、艺术等,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社会生活: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教会2、天主教会的专制和堕落引发了各阶层对天主教会的不满,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3、野蛮的宗教裁判所对传播“异端”的人进行迫害、打击,充分说明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已摇摇欲坠,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格格不入。
4、天主教面临着种种挑战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需要以自己为中心,重新认识人的价值,建立新的文化体系:1)民族意识的增长和专制君主的兴起对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天主教会形成威胁2)教会的经济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对3)文艺复兴运动所宣传的人本主义思想,为挑战天主教会权威提供了思想源泉5、宗教改革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宗教改革原因)①社会原因:罗马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②经济根源(根本因素):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③政治因素: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及新贵族要求分享政治权利;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④思想文化:文艺复兴运动和反天主教的“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础;⑤导火索(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索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原因)经济因素: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统一,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政治因素:德国政治四分五裂,各阶层对教会普遍不满,整个德国与教会的矛盾非常尖锐。
第二十五讲宗教改革
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
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答案 D
(2017·课标全国Ⅱ,33)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
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
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 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答案 A
(2017·乌鲁木齐二模,22)德意志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娶了
一位修女为妻,打破了欧洲中世纪教会修女不能拥有世俗
婚姻的规定,以亲身践履自己提倡的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 这一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
A.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 B.践行“因信称义” C.抛弃自己的宗教信仰 D.主张政教分离 答案 B
(2017·邵阳三模,33)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
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
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
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 明宗教改革( )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答案 D
(2016·海南单科,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
易混易错 辨别“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 “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这三种主张是基督教 不同教派的主张,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 (1)“因行称义”的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为 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2)“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简化了宗教仪式,解 放了人的个性。 (3)“信仰得救”是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 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章 宗教改革运动
二、路德改革思想及其意义
(一)路德的主要思想 1、路德改革思想的中心内容:“因信称义”—— 只要心存信仰,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 2、“人人皆僧侣”:无论什么人,只要受过洗, 都可以担任教士、主教或教皇,人人可以学习和 解释《圣经》。 3、还《圣经》于民,破除教会对《圣经》的解释 垄断,认为《圣经》文本才是最高权威。 4、“君权神授”思想:世俗君权与教会神权都是 神授的,二者具有同等地位,是彼此独立的。
3、路德对犹太教《圣经》文本的德文翻译 一方面使得广大民众可以直接面对《圣经》 原文而不必求诸教会,一方面也增强了德意 志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感情,使德意志民 族开始走向逐渐统一的道路。 4、路德宗教改革中所体现的理性精神、批 判精神、怀疑精神成为后来的启蒙主义思想 和德国近代哲学的直接精神源头。 5、路德的“君权神授”理论促发了世俗的 中央集权统治的出现,有助于欧洲各民族教 会的建立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
第四节 罗马教廷的改革
一、罗马教廷改革的原因 (一)对抗新教兴起所带来的冲击。 (二)捍卫和确立天主教教义,清除教皇内 部的弊端和腐化堕落现象,重振教纲和影响 力。 二、罗马教廷改革 1545—1563年,召开特兰托宗教会议, 1563年,通过《特兰托会议信纲》,这成为 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赎罪券——运动的导火线
1、罗马教廷的赎罪券理论:“善功圣
库”理论。 “善功圣库”理论:基督为世人救赎 的功德,圣母玛利亚以及圣徒所行的 善功都被储存在天国的一个巨大的宝 库中。这个宝库就是“善功圣库”。 而教皇可以从中取出这些功德和善功, 以赎罪券的形式分赐给需要它的信徒, 使他们的罪过得到赦免。赎罪券的效 用不仅达及生者,而且对免除炼狱中 的灵魂应受的惩罚同样有效。
宗教改革的名词解释
宗教改革的名词解释
宗教改革是指在历史上发生的一系列宗教革命和改革运动。
这些改革运动通常以反对天主教教会的某些教义和实践为主要目标,试图恢复基督教的原始形态或进行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在16世纪的欧洲兴起,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为标志。
该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教会的官僚主义、腐败和贪婪,并主张信仰的个人化和直接与上帝的关系。
这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和形成了多个新教派别。
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现代西方世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6课 宗教改革 (共39张PPT)
——与上帝直接对话
含义: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以一种新宗教 反天主教;提倡信仰自由,简化宗教仪式,与上帝 直接对话;实质上是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 社会政治运动。
一、背景(预习课本)
阅读材料归纳:
材料一: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力 量成长。然而教会繁琐的仪式和什一税,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引 起资产阶级不满。
材料二:就中世纪西方宗教改革而言,它所首先抨击的是久已成为 无上权威并且排斥任何不同理解的天主教会正宗教义。马丁路德宗 教改革的历史性功绩,就在于确认人的信仰应当取决于人内心的理 解,而非取决于外在的强制。 ----《西欧宗教改革与近代社会思潮》
(2)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 序幕。请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其改革的突出贡献。
会,利于资本原始积累。
闵采尔农民起义后,宗教改革又取得以下成果:
4、国家的权力(世俗权利)高于教会—激发民族意识,利于加强 王权,得到封建诸侯支持。
5、教随国定—每个国家确立自己的新宗教,新教义
--------利于摆脱罗马教皇控制,促进民族国家形成,提高王权地位。
-----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一场披着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 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A、为何披着宗教外衣?B、 反封建什么对象?C、为何是政治运动?D、有哪些群众基础?)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封建 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2)性质相同。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 准了天主教会; (3)形式相同: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 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 原始教义; (4)影响有相同。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 繁荣,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宗教改革
第十三课宗教改革(1)背景:①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与专横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②思想: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人文主义思想活跃;③直接原因:教皇在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2)马丁·路德及其宗教改革:①思想:其著作为《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这一学说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②影响:马丁路德改革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3)加尔文及其宗教思想:①宗教主张:其著作为1536年《基督教原理》,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进一步解释为“先定论”,是其宗教观的核心。
②影响:加尔文的“先定论”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了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在实践中宗教改革斗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建立了民主教会等,因此加尔文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4)宗教改革的意义:其实质是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宗教改革打击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始终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一:如何认识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性讲到宗教改革,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我们以中国为例,来比较一下东西方世界的差别。
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差别?(有的同学说种族差别,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文化传统的差别,语言文字民族习惯等等。
)如果这个问题是问我们隔壁理科班的同学,他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种族差别或者说是民族差别,好我们先来看看种族差别。
是不是东西方只存在两大种族呢,一个是东方种族一个是西方种族?当然不是,西方世界自身也有很多民族,也就是说在西方世界内部也存在着种族差别或者说民族差别,我们中国也一样,华夏民族自身也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可以说我们华夏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可见种族或民族或以血统而划定的差别是可以通过民族融合来消弭的,而且历史上的民族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同于生物学上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或划分依据,比如西方看重血统认同,而中国看重文化归属。
宗教改革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㈡天主教确立大一统神权统治: 2、表现: ⑴经济上: 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拥有天主教会世界耕 地的三分之一; 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表现: ⑵政治上:一方面,建立了等级森严的教阶 制度,教皇—红衣主教—大主教—主教—神父。 另一方面,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干涉各国 的政治权利。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控制各国高级 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干涉各国政治权利, 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廷,甚至向教皇称臣纳 贡。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的最高行政权和司法权, 还可以裁决各国俗界的纠纷,任意废止各国的世 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王的废立。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宗教“异端” : ㈡表现: 1、法国的“异端”运动: 2、英国人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3、捷克人胡司的“异端”学说:
返回
第一课
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宗教“异端” : ㈢主要观点: 现存的封建统治秩序和罗马教会都是魔鬼创 造的; 揭露了教会的奢侈腐化; 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 没收教会财产; 《圣经》是高于教会和教士的最高权威; 教权服从于世俗权利。
返回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
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个选后之外, 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 个帝国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 杂,局面混乱。罗马教廷为了控制德意志的 政治,竭力维持其分裂割据局面。
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掠夺
材料1: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 强了对德意志的掠夺。这一时期德意志的白银 产量很高,罗马教廷每年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 达30万古尔登,相当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每年 税收额的20倍。德意志也成了被教会榨取最严 重的地区,素有“教皇的奶牛”之称。 材料2: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 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 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宗教改革
第四讲:宗教改革一、总论1、历史任务:(1)在思想上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神学思想体系;(2)在组织上摆脱罗马教廷控制;(3)在政治和经济上摆脱教廷压迫和掠夺,实现民族教会自主。
2大体情况:(1)欧洲宗教改革首起于德意志;(2)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3)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和发展,引起了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
(4)欧洲宗教改革影响最大的是瑞士加尔文改革、尼德兰革命和英国清教运动,都是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的。
(5)面对宗教改革,天主教会进行反改革,组成耶稣会,企图复兴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
耶稣会曾在明末清初进入中国,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实质:发生在16世纪的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名词解释1、闵采尔出生于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
博学多闻,曾在莱比锡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
1517年开始追随路德,但后来思想变得更为激进,与路德分道扬镳。
1521年11月《布拉格通告》,表达了对教会及世俗封建主的憎恨。
宣称:上帝为世俗的生活提供了教义,因此不要用在天堂实现上帝的教义的说教来安慰世人。
他主张在尘世上实现人人平等,取消尘世上的压迫和剥削。
1522年以后,他到了图林根的阿尔斯特德城当神甫,开始对教会的“圣礼”进行改革,并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
他不仅抨击教士和僧侣,也反对诸侯、领主和城市贵族。
他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认为信仰应主要根据圣灵“活的启示”,它表现为人的理性。
人人都有理性,也就都可以有神性,便都可以升入天国。
这个天国不是在来世,而是要在现世建立。
闵采尔的天国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
闵采尔在1524年先后到了缪尔豪森、南德等地,宣传他的主张。
正是在他的宣传鼓动下,德国在1524—1526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约有2/3的农民投入了斗争。
宗教改革
不同点: ①对待宗教的态度: ②采取的斗争形式: ③兴起和开展的范围: ④产生的作用: ⑤集中领域:
不同点:
5、宗教改革首先开始于德意志的原因 :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遭到了贪婪的教会最严重 的搜刮,要求改革的不满情绪最为强烈 6、导火线::1517年,教皇 派人兜售“赎罪券 ”最终成为导火线 7、开始标志:马丁· 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
8、马丁· 路德的主要思想: (结合教材P29页『资料回放』归纳) 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否定教皇和教会的权 《圣经》高于教会和教皇 威 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 提高自身地位, 经》的权利 民族语言代替拉丁语言主持礼拜 追求平等。加强 资本原始积累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还俗 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王权高于教权 激发民族意识,得到封 建诸侯支持
合作探究: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2)性质: (3)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 (4)影响:
合作探究: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1)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是在西欧 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
(2)性质相同: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 对准了天主教会;
【合作探究】为什么说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得到进 一步传播和发展? (1)宗教改革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不再迷信教 皇的说教,教皇对人的思想的控制减弱,这为人 文主义的传播进一步打开通道; (2)新教否定教会的作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 话,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把资产阶级要 求人人平等的愿望通过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如 马丁· 路德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所以说,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和发展。
宗教改革
(2)作用:否认了教皇的权威,否认教会的说教,拉开 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马丁· 路德的思想主张
• 信仰耶稣就可得救 • 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 否定教皇和教会的 权威,倡导平等 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 要求 激发民族意识,得 到封建诸侯支持。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 肯定人性,反对神权;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鼓励人们积极进取获得现世的幸福。
宗教改革: 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人可以同上 帝直接对话。
★思考:对比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 相同点(从背景、性质、影响三方面考虑):
• (1)背景:都发生在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时代。 • (2)性质: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 (3)影响:都波及到西欧的广大地区,都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实质:否定教会和教皇权威,强调人与上帝直接 对话。带有浓厚人文主义意味,资产阶级要求人人平 等的愿望通过宗教的形式表达出来。
【巩固练习】 例题: 下列关于马丁· 路德的主要主张, 体现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愿望的是 反映资产阶级资本原始积累要求的是 否认了教皇的权威的是 ( ) ( (( ) ) 最有利于得到封建诸侯的支持的是
• 不同点(从斗争方式、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作用三方面考虑):
• (1)采取的斗争方式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进行的,主要反对宗教 神学世界观;宗教改革借用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把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 (2)兴起和开展的范围不同。文艺复兴首先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开 展和进行;宗教改革首先从德意志开始,它是一场各阶层都参加的社会运动。 • (3)产生的作用不同。文艺复兴把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 科学产生;宗教改革在思想和社会领域里都扫荡了封建势力,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 了思想武器。
第三节宗教改革
美剧《伊丽莎白一世》剧照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改革 人物 马 丁· 路 德
加尔 文
新教派 核心教义 别 路德教 ①“因信称义”②全体信 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一根 据是《圣经》
其它主张
简化仪式神 甫娶妻蔑视 权威
影响地 域 德国北 欧
法国英 国等
加尔文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简化仪式选 教 ②主张信仰得救,即先定 举神职生活 论 节俭
宗教改革
YANGTZE NOR 本 内 容
二、德国宗教改革 三、加尔文与瑞士宗教改革 四、英国宗教改革 五、对宗教改革运动的评价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宗教改革的一般背景
1、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中世纪西欧的整个 文化思想领域受天主教的神学思想统治,以 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要求冲破封建神学 思想体系的束缚,获得解放,这是16世纪宗 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二、德国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16世纪欧 洲宗教改革倡导者,新教路 德宗创始人。路德出身于富 裕市民家庭,18岁进入爱 尔福特大学攻读法律,信仰 十分虔诚。 1505年,他断 然放弃学业,进了奥古斯丁 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 。 1512年,路德获神学博士 学位,并被任命为维登堡修 道院副院长和维登堡大学神 学教授。
亨利八世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美国电视剧《都铎 王朝》剧照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宗教改革优秀课件
背景:
1、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德意志与罗马教廷 的矛盾成为 一切矛盾的焦点。 2、天主教会大肆搜刮民财,出售赎卷
六、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1、宗教改革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景
(1)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 维护自 己的利益,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 (2)天主教腐败及搜刮 (3)目的:为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建立适 合 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
2、宗教改革的实质
是16世纪西欧各国反对天主教会的 社会运动,也是一地场在宗教外改革 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
第四节 宗教改革
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的实质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宗教改革的实质
阅读P15思考:宗教改革 的对象是谁?为什么采 用神学异端的方式?
二、德意志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 2、马丁.路德改革的经过 3、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 4、路德教派的传播
三、加尔文教和瑞士的宗教改革 四、法国宗教战争 五、英国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1520年,路德与教皇的矛盾白热化 《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的公开信》 《教会被囚巴比伦》 《基督徒的自由》 沃尔姆斯帝国会议 萨克森选帝侯 瓦特堡隐居 把《圣经》翻译成德语 海涅: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
二 因信称义思想内涵 教会:善功称义 路德:因信称义
基督教简介
德国的敬虔主义传统,与英、法相比,德国人受 宗教的虔诚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 信义宗,也叫做福音派,强调 唯独信仰,唯独圣经 ,唯独恩典 思想上的巨人,行为上的侏儒
结果:天主教世界的分裂与基督新教的产生 16世纪路德发起宗教改革运动时,德国处于分裂状 态中,这种分裂状态由于路德的宗教改革变得更加 深重 大体上:北部信仰路德的宗教 南部坚持天主教信仰 宗教对立导致了宗教战争。
赎罪根据的变化 原罪和救赎两个概念 不列颠传教士贝拉基的观点 1 亚当夏娃犯罪是他们两个人的责任,与我们无关 2 我们的罪是我们自己犯下的,因此罪的解除也要考 我们自己的道德努力
奥古斯丁提出反对意见,一张神秘主义预定论观点 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 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 获得上帝赐予的智慧、享乐和权利,注定会发财致 富;“弃民”却注定贫穷困苦。
加尔文派
Calvinism
赎罪券
中世纪对死亡的恐惧
赎罪券 台彻尔
因信称义的思想内涵和重要意义 罗马教会的善功称义:购买赎罪券、捐献财产给教 会 马丁路德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
马克思: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 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 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变 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人的肉体从枷锁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 精神套上了枷锁
5-宗教改革
至尊法案(1534年): 首脑: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 最高首脑。 会议:教会召开宗教会议, 事先必须经过国王的同意。 教规:现行教规须经国王指 定人员审查。 法庭:教会法庭的职权移交 国王法庭。 保留:保留天主教主教制、 基本教义和仪式。 财产:没收修道院的房屋、 土地、贵重物品及其他一切 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小结
改革 人物 马 丁· 路德 加尔 文 新教 派别 路德 教 核心教义 其它主张 影响 地域
①“因信称义”②全体 简化仪式\ 德国 信徒皆教士③信仰的唯 神甫娶妻\ 北欧 一根据是《圣经》 蔑视权威
加尔 文教
亨利 八世
英国 国教
①《圣经》权威至高无 简化仪式\ 法国 上;②主张信仰得救, 选举神职\ 英国 即先定论 生活节俭 等 ①《至尊法案》规定英 ①基本保 王为教会首脑②神职人 留原教义 员须效忠英王③信仰得 和仪式② 英国 救,《圣经》为惟一标 解散修道
(一)、结合教材归纳:宗教改革首 先出现在德国的原因?
1、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 的地区; 2、城乡各阶层人民都反对罗马教皇的贪婪 和巧取豪夺。 3、直接原因: “赎罪券”的兜售成为宗教改革运动爆发 的导火线。
“教皇的奶牛”
1075年1月,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 大利北部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据说亨利四世身 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 教皇的赦免。
〖问题引领〗
(一)、天主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地位如何?结合 教材思考其地位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 方面各有何具体表现? (二)、 14,15世纪欧洲世俗社会的重大变化?
(三)、这一时期天主教会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 些矛盾? (四)、归纳总结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
(四)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1、政治上: 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 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文化上: (1)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启蒙运动 奠定了基础。 (2)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 了思想武器,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3)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 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 育事业的发展 (4)天主教会发生分裂,新教的产生
3、国王领导的英国的宗教改革
• (1)纲领性文件:1534年,《至尊法案》 • (2)英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 ①是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的,国王是教会的 最高首领 • 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份 • (3)影响: • ① 英国建立了民族教会:英国国教或称“安立甘 教” • ② 引发清教运动,导致清教徒和英国王权矛盾的 激化
• (2014· 海南单科· 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 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 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 信称义”的提出( )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
又称反国教运动。16—17世纪在英国发 生的清教徒参加的社会政治运动。 • 新教徒代表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 族利益,反对国教中的天主教传统和繁琐 的宗教仪式,主张教会组织民主化,废除 主教制,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减少宗教 节日,并反对封建主的奢侈生活,故被称 为清教徒。1640年,资产阶级在清教徒旗 帜下掀起反专制制度的革命,使资产阶级 革命披上了宗教外衣。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不同
文艺复兴 从核心内容上看 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 来。 从形式上看 区 别 从范围上看 看 联系 产阶级世界观; 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 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宗教改革 要求改革教会,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新 教。 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的政治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开辟 了道路。 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的继续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改革
中世纪的西欧,各国在政治上处于分散状态,基督教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结成国际性组织。
教会不仅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实行愚民政策,而且利用它在社会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使权学、利学、文学都成为神学的附庸,为神学服务。
教会认为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它让人民“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另外,天卞教会还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卞势力集团。
政治上,教皇不仅掌握着教会最高的行政权和司法权,还可以裁决俗界各国的纠纷,任意废除各国的世俗法律,甚至决定各国皇帝和国工的废立;经济上,天卞教会拥有天卞教世界地产的二分之一,还向全体居民征收什一税,利用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如教皇从德意志搜刮的财富比德意志皇室的年收入还多;精神上,教会还占据着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因此,
教会不仅成为了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垄断了人们的精神,享有尊荣和特权,垄断了圣经的解释权,甚至,宗教的政治化程度,导致了教庭与皇权的紧张。
16世纪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大规模的、意义深刻的社会政治运动,“被公认为是西方中世纪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分水岭。
”它由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发动,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强有力的响应,个别国家君主的大力支持,部分下级贵族也积极投人,对封建的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的冲击,促使天主教会
发生分裂,并导致基督新教会的诞生,形成路德的信义宗、加尔文和慈温利的归正宗、英国的安立甘宗及欧洲各国出现民族教会的新局面,由此促进了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之风在近代欧洲长期流行。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囚主要是由以下四个方面引起的: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宗教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一、国家观念的增强和内部“新君主制”观念的发展使得各国君主与教会的矛盾加剧;三、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础;四、教会的腐败是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囚。
这次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在德国爆发,随后迅速席卷欧洲的其他国家,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引领欧洲迈向近代,并为欧洲资本主义囚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从表而形式上看,欧洲}一六世纪宗教改革是为了进行资木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木卞义发展的“廉价教会”。
实质上,宗教改革是以反对教会腐败为引子,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在欧洲各国进行的一场经济斗争;更是一场为自由平等而战的文化斗争。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
经过这次革命,欧洲人民摧毁了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在精神上大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在政治上催生了一些民族国家。
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思想获得解放的欧洲人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二、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
一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和意义是多力一而,深层次的,是巨大而深远的,从文化角度看,卞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思想的解放。
这场宗教改革是跨国界的,主要涉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闪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路德教派的传播、加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法国的宗教战争、英国的宗教改革、清教同国教的斗争等相关的系列运动。
纵观宗教改革的系列运动,它为后来新兴经济的发展及新的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人们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基佐指出:“它是一次人类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是一次人们要求独立思考和判断迄今欧洲从权威力一而接受或不得不接受的事实的思想的运动,这是一次人类心灵争取自治权的尝试,是对精神领域内的绝对权力发起的名副其实的。
宗教改革的卞要矛头是针对日益腐朽的天卞教会,建立一个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新的基督教,奠定一套与近代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神学体系。
由于罗马天卞教会在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路德为此而发表了《九}一五条论纲》,从而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
路德通过研读《圣经》原文,从原始的基督教和奥古斯丁的宗教理论中汲取了丰富思想内容,并结合时代需求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善行”对于人的得救是无用的,人的得救不依赖于人的卞观努力。
这正是对罗马天卞教会“善行称义’夕说的否定。
他的“因信称义’夕说旨在揭不信仰是获救的唯一准则,灵魂获救也完全是个人信仰的事。
加尔文的“预定论”宗教思想继路德之后同样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而且为近代资木卞义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
宗教改革运动不仅对宗教神学作了入的批判,而且提出了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神学体系,即新教教义。
其核心内容是“信仰得救”和“预定论”。
这种新型的宗教观认为,《圣经》是教徒信仰的唯一依据和权威,人的灵魂得救依靠对基督的信仰,从而推翻教会长期鼓吹的善功救赎论和教皇最高权威论。
这一带有颠覆性的改革运动,虽然,树立了新的权威,但11},搅动和活跃了欧洲文明讲程。
宗教改革,摧毁了天卞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各国摆脱了教廷的政治干涉和经济剥削,国家机构走向世俗化。
一种新的世俗制度在西欧兴起。
与此相继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与之相辅相成,为西力一资木卞义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与空间。
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新教强调教育的普及,强调个人理性对《圣经》的理解,使教育的普及成为理性的启策,一反中世纪蒙昧卞义的教育和对任死教条的服从,使欧洲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理性卞义的氛围,这必然在欧洲厉史上产生ifi远的影响。
德国随后出现了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袋将莱辛、席勒、歌德等。
此外,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也直接继承了新教的批判精神,在近代西力一的权学领域中作出了白己的贡献。
”
3.宗教改革促进了民众教育的普及.14世纪.修道院逐渐在社会中丧失了经济特权.以及在政治上的影响.庄园制的经济体系逐步解体,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范围扩人了,修道院的社会经济性能在商品经济中明显地萎缩了.在商品经济中,货币的职能口益突出,它打破了上
地资木的垄断地位,上地不再是衡量财富的唯一尺度,利用建立修道院聚敛上地财富的方式己经过时,所以教俗封建主对建立修道院的兴趣荡然无存.不仅如此,他们甚至还公开地剥夺修道院的上地,所以14世纪以后几乎不再有新的修道院建立,原有的修道院也人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尤其是新教和天主教在教义上的分歧,以及进行的辩论,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教育领域,学校成为新旧教派传播教义、教育民众的重要阵地.“在宗教改革的长期斗争中,旧教和新教各派都以教育领域作为重要阵地,争夺教育权,开办学校,改善教育环境,重视教育的作用,以便宣传木派教义,争取众多信徒,扩人自身影响,巩固势力范围”.各个教派都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重视对普通民众进行宗教虔诚的教育,并因此而形成了新教和天主教在教育领域中激烈争夺的局而.进而成为西欧近代教育发展的张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还从基本教义、教会责权以及教俗关系等方面对正统的天主教会进行了改革,进一步释放和弘扬了文艺复兴以来不断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加速了基督教个人主义的崛起,同时也推动了天主教本身的近代化。
宗教改革运动是现代性发生的开始。
以一种历史的眼光看,作为在外在超越的西方文化背景上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