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流通概论复习资料
辅导第一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必然结果,又对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交往、商品交换体系的深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2、商品交换的两个前提条件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社会分工一经产生,便立即导致了个人产品供给单一化和产品需要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于是在分工者之间便有了互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经济关系。
因此,社会分工的存在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没有社会分工就不会产生产品供给单一化与产品需要多样化的矛盾,从而也就不会有商品交换。
要维持正常的商品交换,交换双方必须相互承认对方是各自产品的所有者,即明晰的产权制度,并在平等互利、自愿让渡、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交换,这是商品交换的第二个前提条件。
对商品交换来说,两个条件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3、商品交换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商品(W——W):物物交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商品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准确的表现,从而很难保证等价交换的进行;其次,交换双方必须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否则交换就无法进行。
这些局限性给交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商品——货币——商品(W——G——W),也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是商品交换过程的革命,它解决了物物交换的困难,突破了交换的时空限制,商品交换的双方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交换活动;它促进了横向经济联系,使商品交换的时空范围扩大了,为进一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创造了条件。
中级经济师商业-第一章商品流通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商品流通原理知识点:商品流通及其作用◆商品流通的概念它与生产过程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有机整体,并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和正常循环。
此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买和卖。
流通是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
◆商品交换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这时,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包罗万象、流通过程成为实现价值的必经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定义: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经济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两个方面:(1)动态过程;(2)是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统一。
◆商品流通过程两个阶段:◆商品流通的作用1、制约生产(1)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社会分工是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流通的性质;生产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决定流通的深度和广度。
(2)流通对生产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流通对社会生产中分工协作关系的维持上;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影响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实现分配流通对分配具有能动作用。
(1)分配的实现有赖于流通。
(2)流通的方式、规模和结构对分配的方式、数量和结构具有影响作用。
(3)流通能对分配结构产生调节作用。
3、实现消费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必要前提,实现消费是整个社会再生产运行的一个最终目标。
流通能扩大消费的规模。
知识点:商品流通功能——由流通运行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决定——流通对生产过程起反作用、决定性作用——对社会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社会经济效益起调节作用1、实现功能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唯一途径2、中介功能联系生产与消费3、调节功能有效调节社会再生产【例题·单选题】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被称为()。
A.商品实体运动B.商品价值运动C.商品增值运动D.商品流通『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商品流通的概念。
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
【例题·单选题】社会再生产环节中,()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
第1章 商品流通的涵义
•
商业投资的循环,始极是一定量的货币,终极是 另一个一定量的货币,循环运动结束时,商品离开商 人手中,货币又回到商人手中,循环运动过程的结果 是货币换货币(G——G)。所以,商人运用其货币 投资的动机和目的是为卖而买,是为贵卖而买, 是 为了使货币投资增殖、收回的货币量大于投入的货 币量,在 G —— W —— G 的流通中, 商人为购买 商品所支付的货币,仅仅是暂时垫支,通过商品的出 卖,货币又会重新回到他的手里,两者没有质的差别, 但在量上却发生了变化。商人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 货币多于起初投入的货币。即等于原来预付的货币 额G加上一个增殖额△G 。所以 G —— W —— G 这一流通过程的完整形式应该是G —— W —— G', 其中 ,G'= G + △G, 所以这种流通的动机和目的 都是为了取得更多的交换价值,为了货币增殖。
• 二、关于商品流通概念的理解 • (l) 第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 两种意义上使用流通过程这个术语的:一是狭 义的流通,即商品流通,或称以货币为媒介的 商品交换过程。二是广义的流通, 即资本流通, 也就是资本的循环和周转,或者资本通过它的 所有各 个阶段包括生产过程在内的全部运动。 资本流通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狭义 的流通和广义的流通不是孤立无关的。就个别 产业资本来说, 商品流通的两个阶段(G -W 和 W-G ), 也就是资本流通或资本循环的两个环 节。社会主义的流通过程也包括广义的流通过 程和狭义的流通过程。
• (3) 马克思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使用了流通这个 概念 : 如“资本流通”、 “社 会总资本的 生产和流通”、“商品流通”、“资本流通” 等等。可见,马克思在很大的范围内使用了流 通这个概念, 涉及到商品流通、劳动力交换和 货币、资本的流动与其有偿使用等各个方面。 • 总体而言,马克思关于流通讨论的实质是产品 的市场实现问题。
《流通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流通的初步发展
近代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开辟、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世界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流通规模迅速扩 大。
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商品生产加速,流通需求进一步增加。
流通的现代化进程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 兴起,使得流通效率大大提高,流通 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现代物流的发展
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02
通过整合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等资源,实现供应链的协同
管理,提高流通效率。
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
03
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使得商品能够快速、准确地送
达消费者手中。
04
流通的未来趋势
流通技术的发展
物流自动化技术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自动化将成 为未来流通领域的重要趋势。自动化设备、智能仓储、无人 配送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
共享经济在流通领域的应用
共享经济模式在流通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如共享仓储、共享物流等。这种模式 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流通产业的未来展望
绿色流通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流通将成 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推广环 保包装、节能运输等措施,降低流通 环节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实现可持 续发展。
智能化流通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将推 动流通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智能预测 、智能决策、智能服务等将成为流通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05
案例分析
传统流通企业转型案例
案例一
某大型连锁超市由传统的实体店 经营模式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 通过建立电商平台、优化物流配 送体系等措施,提高经营效率和
第一篇商品流通概论
第一篇商品流通概论第一章流通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流通的产生一、流通的产生社会的经济活动可以概括为社会再生产过程,而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构成的。
企业作为生产单位,从作为消费单位的家庭筹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来进行生产,并把生产出的商品销售给专业化流通机构。
流通机构把商品作为消费资料转售给最终消费者,或者作为生产资料转售给生产者。
可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互为媒介,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产。
关于流通与生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①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必要过程,如今已确立为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部门。
什么是流通?马克思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或者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
”②这一定义在流通理论中普遍得到认可,此定义下的流通产生于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
从历史上看,分工特别是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商品交换的形式与规模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及不断深化而不断发展与扩大的。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带来社会上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剩余产品的物物交换;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社会上有了货币,同时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生产,就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就有了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
同时,商品交换形式的发展与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也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条件。
不论是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还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从本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6页。
②同上。
质上讲都是劳动产品或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转移,这种一系列的交换活动的转移就形成了流通,尤其是以商人为媒介的商品的交换形式的出现,使交换行为在规模和空间范围上,都更体现了交换总体意义上流通的内涵,即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一系列交换活动的总和。
商品流通
组织
商品流通组织是商品流通的主题,以独立形态参与商品流通,承担商品流通中具体的商流、物流、信息流、 资金流等职能,是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者领域进行转移的社会载体。因此商品流通组织是一种实体交换并获得 利润为目的,以一顶的经营要素的聚合形成的实体性经济组织。
商品流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现代商品流通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化分工程度的加深,使得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人类生产对交换的进一步加强。 (2)机械化大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消费品,需要相应规模的商品流通组织将它们快速、高效地送至消 费者聚集地。 (3)商品风险加大,直接促成现代流通组织的诞生。 (4)流通组织发展的技术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商品流通组织的演进提供了社会条件。 (5)流通组织发展的理论原因。
商品在转让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商品价值随着商品的买卖活动而发生转移,每转移一次就发生一笔购销额, 就要进行一次结算。因此,经过一次买卖行为,就形成一道经营环节。经营环节也叫结算环节。
仓库环节
商品实体在运行过程中的停顿,即商品储存。商品进出仓库一次就是一道仓库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 品的经营环节和仓库环节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的,商品不经过买卖,就不能实现价值的转移。当商品买卖行 为发生后,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交易双方就要办理开票、托收、结算、记账等事务,在完成商品价值转移的 同时,商品实体的运动也跟着进行,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
其次,许多商品的自然属性,也决定必须通过直接流通渠道进行流通,如某些易于变质、不便储存的农副产 品,应尽可能缩短商品的在途时间,尽快进入消费领域,只有直接流通渠道最为快捷。
再次,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直接流通渠道的地位有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发展趋势。一是在当代 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常出现集中生产对应集中消费,大规模生产对应大规模消费,直接流通渠道是最为经济 合理的流通渠道。二是某些高科技产品,需要完全按照用户的要求,甚至在用户的直接监督下进行生产,因而不 需要任何商业环节介入其中。
商品流通概论
并且与商品流通没有必然的直接联系,
如两企业间在某种情况下所进行的物
物交换。
社会商业机构(批发商与
商 零 售 商)的 商 品 流 通。
品 流 通
生产者、消费者及其他非盈 利性组织(如会员形式的商 品交易所)的商品流通。
3
第一章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1.1 交换与商业
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社会
概念 分
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 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换
9
基本结论: 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商品交换是社会 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其不断深化的基 本原因之一。(其它的如生产力、科技 的发展。)
10
1.2 流通的内涵与外延
1.2.1流通一般或流通
“流通一般”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物质的流动,即最广义的流通 二是指一切生产要素或生产成果的流通,既包括有
形物的流通,也包括人与服务的流通
主讲:张传杰 电子信箱:chuanjz2000@
在本书中,“流通”实际上指商品流通, 既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 域的转移过程。 具体包括商流、物流,也包括伴随商流 与物流过程而发生的信息流,但不包括 资金(货币)流通和劳动力流通。
2
*之所以不包括资金和劳动力流通,是
因它们在商品流通中处于从属地位,
3)信息流
信息流是指信息从产生、发送(传递)、 接收、分析处理、反馈的运动过程。在流通过 程中,商品的供给、需求、价格等信息在流通 当事人之间相互传递,形成了源源不断的信息 流。信息不仅是商流与物流的前提,也是商流 与物流状态的反映。
三菱公司销售人员的案例
1.3 流通方式的演进
1.3.1 由直接流通到间接流通
25
G-W-G’的优越性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商品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流动过程,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涉及多个方面的原因和因素,下面将详细阐述。
首先,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开始运用工具和技术进行物质生产。
生产越来越专业化和规模化,产生的商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被更多人认识和购买,生产者需要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商品流通因此产生。
其次,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与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需求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开始重视商品品质、品牌和服务,对商品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生产者需要进行广告宣传和销售渠道拓展等活动,商品流通因此得以发展。
再次,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商品的交换需要有一定的交易场所和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和扩展,在城市里出现了集市、商店等交易场所,商品流通得以有序进行。
同时,随着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和规模得以大幅提升,市场经济也得以更加繁荣发展。
此外,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还与政府的政策和法规有关。
政府的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商品流通的方式和发展。
例如,政府的税收政策和关税政策会影响商品价格和进出口贸易,从而影响商品流通的成本和效率。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和规范也会影响商家经营和商品流通。
最后,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还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有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商品流通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国际贸易和物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商品流通不再受限于国界,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成为商品流通的新形式和新动力。
综上所述,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都对商品流通产生了重要影响。
商品流通概论第一章_绪论
4、流通过程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1)流通是联结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纽带。 (2)流通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
首先,通过变动来调节生产和消费。 其实,通过流通过程中的商品储备、调节供求,稳 定产销关系。
第二节 商品流通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基本规 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商业的历史与地位
一、商业的历史 (一)商业的产生
商业是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而产生
的。
(二)商业的发展
1.奴隶社会的商业 2.封建社会的商业 3.资本主义社会前期的商业 4.旧中国的商业。
二、商业的地位
由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地位所决定。 (一)交换与生产的关系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
一、商品交换 商品:
指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要素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 抽象的人类劳动。
(一)商品交换与私有制的产生
交换关系是社会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
(3)流通对消费的制约作用。
首先:流通规模过小;流通生产力结构和布局不合 理,对消费就会产生制约作用。 其次:流通部门提供的商品结构不符合消费者需要。 商品价格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不适应。
3、流通过程对分配的作用
(1)流通是分配的实现的过程 (2)流通是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渠道。 (3)流通对分配的促进和信息的获取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和反馈
流通经济学1-3讲(本科生)
2. 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
(1)重商主义:生产从属于流通 17世纪20年代初,英国启蒙经济学家托马斯·孟《英国来自对外贸
易的财富》,将流通视为“财富的源泉”,成为“重商主义”的代表。 重商主义认为,生产与流通的关系是流通高于生产,流通本身成为
目的,而生产则从属于流通变为手段。 (2)古典经济学:流通从属于生产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将生产与交换联系
3.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对流通的研究 (1)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交易费用理论。它研究社会交易过程,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分析如何降低交易费用,从而增进社会福利,提高经 济运行的效率。这里“交易”与“流通”在涵义上有很大差异,但一般 交换和流通也包含在新制度经济学交易之中,而交易费用理论同样也能 在一定程度上对流通过程及其制度安排做出解释。
(2)次发达商品流通阶段,这个阶段的流通已作为独立的经济过程, 商品已泛化为基本要素,在流通中不断实现物质替换和价值补偿,已形 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总体的交换,商品经济处在发展时期。
(3)社会化商品流通亦即现代流通阶段,就是指当社会经济形态发 展到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时,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使分工和交 易的范围极度扩张,以致使一切可以用于交换和交易的有形物质与无形 物质都纳入了流通的范畴。
流通革命所带来变化: (1)零售业态的多样化; (2)批发机能的复合化; (3)物流功能的社会化; (4)流通组织的网络化; (5)流通管理的信息化。
二、国内外关于流通问题的研究
(一)国外对流通问题的研究 1.马克思关于流通的经典理论 (1)马克思对流通的研究,是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一般的研究 《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了以资本形态变化 及其循环、资本周转、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为内容的资本一般。 揭示了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资本流通的一般规定性,这里的资本一般实 质上是以资本的周转与循环为主轴的流通的全过程。 流通特殊:一是流通在不同经济形式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如自然 经济条件下的流通、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和产品经济条件下的流通等。 二是流通在不同社会形态下所表现的特殊形式,如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 的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流通、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流通 等。
流通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流通的产生与发展一、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的概念、区别1、概念:按其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内在属性,劳动分工可以分为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
(1)自然分工是由于纯生理差别或自然禀赋的生产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分工;(2)社会分工是由于生产主体(个人或组织)自主选择的不同而形成的分工。
2、区别:(1)在自然分工中,生产主体对于分工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力;(2)在社会分工中,生产主体对于分工是主动的,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或安排生产方式。
二、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因果关系自然分工产品交换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商品交换1、建立在自然分工基础上不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产品生产;2、以产品生产的剩余品进行的交换就是产品交换;3、产品交换引致社会分工;4、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称为商品生产;5、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交换就是商品交换;6、由商品生产引致的社会分工是更高层次的分工,依此循环下去三、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第二次:手工业和农牧业的分工;第三次:商业的出现)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畜牧业和农业成为相互独立的产业门类。
(1)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在此以前,交换只是偶然的现象,游牧部落出现后,它所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原始部落多,而且种类也不同,从而使经常的交换成为可能。
(2)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成为相互独立的产业门类。
(1)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采用,当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生产,如纺织、榨油、酿酒、金属加工和武器制造等,它们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商品流通概论》课件
结束语
1 5.1 实践意义
学习商品流通概论有助于深入了解市场经济、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2 5.2 发展前景
商品流通行业将持续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市场潜力巨大。
3 5.3 探索方向
研究新模式、新技术,拓展国内外市场,创新商品流通管理方式。
《商品流通概论》PPT课 件
商品流通概论介绍了商品流通的定义、作用、方式和主体,以及商品流通的 各个环节分析和发展现状,最后深入探讨了商品流通的管理和未来发展前景。
第一章:商品流通概述
1.1 商品流通的定义
商品流通是指商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者手中 的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
1.3 商品流通的方式
3.2 国际商品流通的状况
国际商品流通加强,跨境贸易增长,全球供应 链更加紧密。
第四章:商品流通的管理
4.1 商品流通的规范
加强商品质量监管、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等,保管
监测市场环境、制定政策法规、查处违规行为,维护商品流通市场秩序。
4.3 商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商品流通方式包括直接销售、间接销售、电 子商务等,不同方式适应不同需求。
1.2 商品流通的作用
商品流通发挥着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作用, 促进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消费需 求。
1.4 商品流通的主体
商品流通的主体包括生产者、流通商、消费 者以及相关法律和政策机构等。
第二章:商品流通环节分析
1
2.1 生产环节
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制造,是商品流通的起点。
2
2.2 流通环节
包括批发、零售、物流等,将商品从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
商品流通学第一章讲义
导言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形式,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和市场体系的发展而发达起来的,是发生在社会整个表面上的交换总和,一个经济运行的过程,是商品由生产领域通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的过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
商品流通学是流通领域原理性的经济学科。
是研究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学科。
商品流通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商品流通过程的剖析入手研究商品流通运行的基本规律,探索商品流通运行的基本规则的学科,其逻辑主线是商品流通运行。
商品流通学的基本体系包括理论与实务两个知识模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提高商品流通理论水平,又对商品流通实践有一个系统的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掌握学以致用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第1章商品流通的产生与发展1.1 交换与商业1.1.1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1.社会分工1)定义: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2)产生原因:是人类需求多样化和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必然结果。
3)分工的历史:三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商业与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的分离。
4)分工达到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二是加深了不同部门、行业间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商品交换1)定义:交换:是指人们在社会分工条件下相互提供劳动产品,以满足各自需要的经济行为商品:是用于交换并可满足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交换:是指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2)商品交换产生原因:①.社会分工产生了进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②.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换是解决分工者之间供需矛盾的最公平、最稳定、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
3.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前提和原因;商品交换维持、促进和深化社会分工。
1.1.2 商品交换的发展和商业的产生1.商品交换的发展(1)物物交换(W-W)①.发生时间: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②.产生条件: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③.特点:为买而卖,卖出商品的目的是要买回另一些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流通概论教案
《流通概论》第1周教案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本课程的研究任务的确定,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教师指导用书、幻灯片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按计划完成授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商品流通概论——第一章 商品流通导论
商流:重复交易
重复交易:重复交易是双方基于相互了解或信任的关系而进行的多次交易。 比如像熟悉的卖者购买商品,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判断,不需再重新搜集信息,因此 可以节约搜寻费用。因此交易费用低于市场交易。 在一次性的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是纯粹的经济关系; 在重复交易中,买者与卖者结成社会关系,而且随着交易的持续,这种社会关系会越来越 紧密。 菜市场老主顾
40
第2节 商品流通方式的演进
商品流通方式的演进 ➢ 二、由复合流通到批零分离式流通
(二)批发流通的变革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批发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实力越来越强。一些批发商不仅是流通领域的 主导者,甚至也是生产领域的主导者。 2.批发商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导致批发商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3.批发市场的产生,并由自发性批发性市场发展为具有一系列制度与规则的现代批 发市场。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的出现,改变了原始部落集狩猎和采集于一 体的传统生产方式,出现了不同部落分别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生产方 式。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牧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生产活动趋于多样化,手 工业和农业的分离,继而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货币作为交换的 媒介也随之出现。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生产和消费之间产生时空的分离,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应运 而生。
11
商流:市场交易
市场交易:市场交易是以匿名和一次性为原则的当场交换。 在市场交易中,卖方希望以尽可能高的价格销售商品,买方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购入商品。 容易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因而交易费用难以避免。 这种交易通常发生在组织程度较低或以流动性或偶发性购买者为主的零售市场上。 黑市、天津大麻花、切糕
12
A.信息发送
商品流通学概述
《商品流通学》这个可是好东西哦。
第一章商品流通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认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把握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关于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根本问题。
研究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配置理论,按照交换制度变迁的逻辑的和历史的顺序,依次分析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
1.1 商品流通的要素一、商品流通的内涵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
可见,流通是属于商品交换范畴的经济现象,是商品交换的发展形态,是多次交换过程的反复,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二、商品流通的要素(一)流通对象——商品(二)流通手段——货币(三)流通形式——买卖(四)流通过程——循环1.2 交换与商品流通一、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
从历史上看,商品交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和以商业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1、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分离2、商品交换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进了每个部门、每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产生。
这种相互依赖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
商品交换——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要进行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
流通的产生
三.流通产业及其分类——流通产业的分类
(3)商品流通的阶段:可分为批发业与零售业。批发业可进一步细分 为综合批发业、专业批发业、经纪业、代理业等等;零售业可进一步细分 为有店铺零售业与无店铺零售业,前者包括百货店零售业、超级市场零售 业、便利店零售业、折扣店零售业、仓库商店零售业等等,后者包括邮寄 零售业、网上零售业等等。
第一讲 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本讲内容
单元
第一单元 流通的产生
知识点 一、什么是流通 二、流通是如何产生的 三、流通产业及其分类
第二单元
四、流通产业的特征及贡献
流通产业的特征、贡献及发展 五、流通产业的发展
一.什么是流通?
• 流通(Distribution)是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包括各种分销 商、中间商的交易活动。
二.流通是如何产生的
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
•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单一化,商品交换是解决生产单一化与需要多样化 矛盾的有效工具,因此,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的重要前提,没有社会分工 就没有商品交换;同时,商品交换不仅保证了单一化生产的顺利进行,而 且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因此,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如同一枚硬币 的两面,几乎同时产生,相互促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
三.流通产业及其分类
流通产业的内涵
1.专门以商品流通为经营(活动)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2.它是一种营利性事业,而不是公益或公共事业。 3.它是一种以流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营利性事业。 4.不是专门以流通为经营内容的经济主体的商品流通活动不是我们所说的商 品流通产业,如制造商的商品购销活动、消费者非经营性的购销活动等。
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
手工业与农业、畜牧业的分离
三次大分工
商人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 会 分 工
前提和原因 维持、促进、深化
商 品 交 换
(二)商品交换的形式
物物交换(W-W) 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W-G-W)
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G-W-G)
W-W的局限性 1 难以真正做到 等价交换; 2 双方必须需要 Leabharlann 方的产品。W-G-W的优越性
1突破了交换的 时空限制。 2 促进了横向经 济联系。
商业流通环节存在的客 观必要性 (1)商业的专门化、独立 化,使商品在更大范围内 的流通成为可能; (2)通过商业环节转手, 可以节约社会劳动支出, 缩短商品流通时间; ( 3)商业的存在发展可使 ( 生产企业打入广阔的市场, 节省资本的占用,减少市 场风险,提高流通效率。
(二)商品流通环节
商品流通环节,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 费领域的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它一般 包括商品的收购、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 在商流过程中,每买卖一次,就发生一次 商品和货币位置的互换,商品所有权也随之发 生转移,从而形成了一个流通环节。 商品流通环节是形成商品流通过程的基 本要素。对于能否合理地组织商品流通是至 关重要的。
W-G-W的局限性 1 “卖出”的风 险很致命,已 含有经济危机 的可能性; 2 商品使用价值 与价值的内在 矛盾很突出.
G-W-G的优越性
1进一步扩大了 商品交换的规 模和时空范围 2 节约了交换的 时间和费用 3 缓和了商品使 用价值与价值 的内在矛盾
货币在W-G-W中
货币在G-W-G中
作为商人预付、
从事专业化和社会 化的商品交换活动
“垄断”等不正当的商业行 为会对社会经济的发 展不利。
注意
至今仍有不以商人 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基本结论:商业是为解决生产与交换 的矛盾而从生产中独立出来的,但并 不能完全代替生产者的交换职能。
对劳动力有较强的吸纳能 力,具有就业机器的功能。
商 业 的 特 征
进入与退出的障 碍低,竞争激烈 行 业 集 中 度 低, 规模经济性不明显 技术进步的从属性
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是简单的商品流通; 而主要是由商业推动和组织的就是发达的 商品流通。 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本增值。以 商人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才是发达的商品流 通,通过商业推动和组织,这种流通把货 币转变成了资本。 商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在本书中,“流通”实际上指商品流通, 既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 域的转移过程。
本章的学习目的:
一、认识商品交换的含义、种类; 二、认识商品流通的含义和两种形式,了 解 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特点、地位、作用; 三、掌握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基本原理; 四、基本了解商业的产生与发展,商业的 地 位。
第一节
商品
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
一、商品交换 社会分工 商品交换 社会分工就是指人类社会 概念 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 分 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原因 社会分工是人 类需求多样 工 化和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 必然结果。
交 换
产品交 换 商品交换
非专业化、社会 化的商品交换 组织内 部的产 品调拨、 分配 生产者 的劳动 购销活 动 消费者 的劳动 购销活 动
专业化、社会 化的商品交换
商
业
*商业指专业化与社会化的商品流通, 仅是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 流通的全部内容。 *营销研究的是微观经济组织为实现、 促进商品流通而进行的经营活动的 总和,包括产品、定价、分销、促 销等。而商品流通重在从宏观的角 度研究商品或服务的转移过程和流 通体系。
二、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
流:像水一样的流动。 通:往来交接。
流通:流转通行,不停滞。
(一)商品流通的概念
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 过程,是从总体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包括简单商品流通和发达商品流 通两种形式。 简单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以卖开始,以买 结束,先卖后买,目的是满足需要,内容是使 用价值。 发达商品流通:以商人为媒介,以买开始,以卖 结束,先买后卖,目的是获取利润,内容是价 值形态的变化。
商品
用于交换并 可满足某种 需要的劳动 产品
商品交换 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 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商 品 产生原因 交 换
一是社会分工产生了进行 商品交换的必要性; 二是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商 品交换提供了可能 性。 三是交换是解决分工者之 间供需矛盾的最公平、 最稳定、最经常、最有 效的途径。
广义的流通: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资本流通 狭义的流通:有形商品或产品的流通,包括商流、 物流、信息流。排除了货币、资金、人、服务等因 素。
商品流通
通常人们还把价值形态变化即所有权变更的运动过 程称为商流; 把使用价值变动即商品体物质运动的过程称为物流; 并将这两个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 过程称为信息流。 实际中,流通就是商流、物流、信息流三者的统一。
三次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 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的分 历史 分 离;商业与手工业、农业的 分离
一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 效果 进了社会的发展;二是加深 了不同部门、行业间的相互 工 依赖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速度
专业化
社会分工
推 进
精细化
社会发展水平
交换 人们在社会分 工条件下相互 提供劳动产品, 以满足各自需 要的经济行为
流通的产生与发展
流通机制
流通过程与流通方式
流通组织
流通渠道与流通价格、效益
零
售
批 发
物
流
流通现代化 流通调控和流通战略
流通文化
导 言
《商品流通概论》是流通领域原理性的 经济学科。是研究商品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 经济活动规律和运行机制的学科。 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形式,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和市场 体系的发展而发达起来的,是发生在社会整 个表面上的交换总和,一个经济运行的过程, 是商品由生产领域通过流通进入消费领域的 过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经济产业。
作为一般等价物
购买、再卖出、 回收并从中获
利的资本.
的第三种商品.
商 业 产 生 的 根 源
生产 过程 与 交换 过程 的 矛盾
时间上的矛盾
空间上的矛盾
技能上的矛盾
作为 资本 的 投入 货币 和 “风险”
商 业
产出
利润 和 社会 经济 的 发展
以营利为目的 商业 活动 的 构成 要素
有独立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