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第三章

合集下载

第3章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3章 国际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同时导致资本也由区外向区内转移,生产的转移也就意味着投资的转移。(保罗·克鲁格曼)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福利效应 (1)区内区外的福利效应
提高了成员国的福利。 降低了非成员国的福利。 (2)区内的福利效应 市场规模较大的成员国获益较多。 市场规模较小的成员国福利水平也在提高。 4.交易成本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 由于降低了贸易壁垒,交易成本会大大降低,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5.其他静态效应 如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支出、减少走私、改善贸易条件、加强集体谈判力量等。
正,以及实现更为广泛的政策目标所带来的效果。 国家内部的一体化
4.经济联合过程 国际经济一体化
全球一体化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1.类型
(1)特惠关税区:只课征远低于对第三国所课征的关税。 (2)自由贸易区:取消了各国之间的贸易限制。 (3)关税同盟:统一的外贸税率和实行共同的外贸政策。 (4)共同市场: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 (5)经济同盟:货币、财政等政策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在贸易、货币、财政等政策上完全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2.目的:
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 有效地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 进成员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一节 国际区域经济概述
3.效率问题:生产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
(1)消极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过程所带来的歧视性做法等。 (2)积极一体化:为使市场有效率而对现存的措施和制度进行修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重点问题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及新趋势 ●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合作组织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发展的地理分布是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无法改变从理论上讲区域非均衡增长只是一般经济均衡自动调节系统中出现的暂时现象市低收入资本缺少投资引诱不足低生产率有限购买力储蓄能力低低生产率资本量小图31贫困的恶性循环示意图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章节编号 章节名称 知识点
1、区域经济结构均衡理论于区域空间结构均衡理论。 2、平衡增长理论的含义及类型。 3、大推动理论。 4、贫困恶性循环。 5、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 第三章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本章重点与难点
1、大推动理论的理论基础—外部经济效果。 2、大规模投资计划的理论依据——斯密定理。 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新古典理论的均衡运行机制——要素的区际逆向流动。 4、新古典理论的应用前提——区际技术一致性。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均衡论——平衡增长理论 一、平衡增长理论及其评价 平衡增长理论的观点最初产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指在整个工业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同时 进行大规模投资,使其按同一或不同比率全面得到发展,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平 衡增长的三种类型:一是强调投资规模;二是注重经济发展路线;三是上述两者的折衷类型。 平衡增长的最初含义:以大规模的投资来克服发展过程中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不可分性。 供给的不可分性指资本(特别是社会一般资本)的整体性,以及只有在许多经济活动上同时 进行投资才能得到各种规模经济利益;需求的不可分性指由市场规模所造成的对经济活动的 盈利性以及可行性的限制。 平衡增长的扩展含义:经济发展道路以及投资格局一定要使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不 要因一个部门的发展不足阻碍其它部门的发展。这里“不同经济部门保持平衡”并不是说所 有部门都要以同样的比率增长,而是说各部门产出的增长要与各种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相一 致,从而使供给和需求相符。这就暗含着“均衡思想” ,即不存在短缺或瓶颈。 基础设施的不可分性是发展过程中外部经济的最重要源泉,其贡献是间接生产性的,只 有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后方可形成。所谓资本供给的“不可分性”是指社会先行资本供给的不 可分性。由于这些项目规模巨大,各项目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存,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 作用,因而一开始就需要有最低限度的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并且要有相应的辅助设施才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课件1高洪深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课件1高洪深

10/233//22002211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3
第十三页,共26页。
(2)通往经济和货币联盟之路
• 1988年6月,启动新一轮推进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行动 • 1989年4月,完成了《德洛尔报告》并予以公布 • 1995年12月,欧盟决定实行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计划 •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
•将联盟建立在“欧共体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之上 (2)条件:
第一,共同的外交政策。
第二,共同的防务政策。
第三,共同的社会政策。
第四,进一步扩大欧共体超国家机构的权力。
10/233//22002211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5
第十五页,共26页。
第三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区域经济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概况
或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
10/233//22002211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20
第二十页,共26页。
第四节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区域经济特点
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概况 • 一个协商与合作机构,不具有指令职能,不搞机制化。 • 组织成员差异性极大,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
• 内部围绕这一区域经济组织的性质,展开了一系列斗争。
10/233//22002211
第三章 国际区域经济
18
第十八页,共26页。
8.投资
(1)范围 :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所有权和以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的参
与,以及通过合同产生的所有权。
(2)非歧视待遇和最低待遇 (3)经营条件
(4)转移
(5)征用 (6)争端解决
(7)各国的承诺和特殊的例外 (8)例外
(9)投资和环境 9.金融服务 10.服务 11.知识产权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

《区域经济学》各章节概要(第一章导论)■ P14-18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的地理范围一个是国内区域,另一个是国家。

(习惯于将研究另一国的理论和方法照搬来研究国内某一地区,忽视区域特点)(2)根据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来进行界定。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将逐步增加,由此所列出的问题清单也将会越来越长)(3)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区域经济学。

(其意图是弥补以往经济学研究忽视空间维的缺陷,不过由于定义过于宽泛,以至于囊括了许多以地理空间为对象的学科)(4)把区域经济看成是研究某些特殊领域的经济学。

咩有很好把握区域经济学的科学性质(5)把区域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区域经济学必然有其特有的排他性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应当有一个比较同意而准确地规范。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内涵,应当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能够反映本学科研究的最本质的问题。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达,应当有本学科使用的专门概念和术语,并用简洁的语言做出高度概括。

据此,我们认为,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

2、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区位。

所谓经济活动区位,是指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织。

它一直是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之一。

区域经济学所探讨的各种区位问题,既包括微观层次的企业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又包括中观层次的城镇和区域产业区位的选择及其结构优化,还包括宏观层次的全国产业区位优化和区位政策问题。

在第一篇中,我们将从经济学角度,并借鉴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思想,探讨经济活动区位的四个最重要的方面,即运输成本和聚集经济,区位决策与企业迁移,产业区位理论,国际投资区位。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导论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

(强调空间)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面结构的功能区。

如:地域生产综合体、行政—经济区、核心—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人们出于研究的目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

(强调经济活动)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方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行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

(2)、往往包括在一个国家的疆域内。

(3)、经济上完整。

(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一致¥(3)自由竞争下的自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4)研究方法局部均衡,静态(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文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古典贸易与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厂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用型的区域模型第二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

(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2)区位决策:人类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不得不为自身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区域经济学(硕士课程)第3章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区域经济学(硕士课程)第3章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图3.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范围
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山东半岛、辽东半 岛和环渤海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和 北京、天津两市三省的烟台、威海、青岛、营口、大连、 唐山、保定、廊坊等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 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 人口 2762 万,占全国的 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 口总数的3.65%。环渤海地区的地理范围如图3.3所示。 三、三大重点经济区的比较
就出口贸易额看,珠三角为1126.08亿美元,占全国 的35%,略高于长三角的923.97亿美元,远高于环渤海地 区的288亿美元。 对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外向度比较,从进出口总额来看, 珠三角最高,为2118.65亿美元,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 三角,为1752.17亿美元。最后是环渤海地区,为819.3亿 美元。
一.“有无”与“可否” 以矿业和开采业而论,在没有煤矿、铁矿资源的地区, 就无从发展煤炭、铁矿开采业,而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 则有可能发展大规模的煤炭开采,不仅满足区内需求,还 大量供应区外。以农业发展而论,各种作物都对自然条件 都有特定的要求,有一定的“适生区域”,特别是有些作 物对自然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如橡胶树要求高温高湿 ( 气 温>15℃),所以我国天然橡胶的生产绝大部分集中在海南、 广东、云南等省北纬24度以南的地区。 二.绝对差异原理 假定有甲、乙两个地区,每个地区都需要也有条件生产 A、B 两种产品,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 A 产品的单位投入量(包括劳动耗费和资金占用)甲地区低于 乙地区, B 产品的单位投入量乙地区低于甲地区。如果甲、 乙两地都采取自给自足的办法,为满足A、B两种产品Biblioteka 三、就业结构也呈东高西低之势。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2.ד是”改为“不是”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4.√ 5.√四、论述题(要点)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区域经济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 5、集聚经济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

(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二、简答题1.区域的特征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

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

《区域经济学》课程笔记绪论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 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包括经济区域、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不同类型。

区域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区域,即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特定功能的经济活动空间。

2.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的农业区位论。

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扩展以及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方面。

3.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主要是经济地理专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产业布局学的发展,中国的区域经济学逐渐形成。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在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开发行动和地域整治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理论体系。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着重于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关系。

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配置、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竞争与合作、国民收入区际分配与政府调控、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统筹、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

3.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宏观和微观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等。

此外,区域经济学还借鉴了地理学、规划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体系。

三、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2.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空间差异性、集聚性、开放性、动态性、综合性等。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

区域经济学第三章

rij越大,表明第j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对第i产业部门产品的消耗量越大,进而
说明第j产业与第i产业的联系深度越深,反之则联系深度就浅些。
第三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一、产业波及效果及分析工具 (一)产业波及效果、波及源及波及线路 1 产业波及效果
产业 产业 国民经济产业体系 波及
2 产业波及源
有两类:(1)最终需求发生变化;(2)毛附加值(折旧费和净产值)发生变化。
(2)多项联系:后续部门的产品可返回先行产业部门
煤炭 钢铁 矿山机械部件 煤炭
2.顺向联系和逆向联系
(1)顺向联系:前一产业部门的产品为后一产业部门的生产要素
(2)逆向联系:后续产业部门为先行产业部门提供产品 钢铁 矿山机械部件
3.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三)投入产出的涵义 投入:产品生产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产出: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流向,包括生产消费、生活消费和积累
平均
Tj=(1/n∑Aij )/(1/n2∑∑Aij)
(二)生产诱发系数及最终依赖度
1 生产诱发(各产业部门的最终需求项目对生产的诱导)系数
某产业的生产诱发系数是指该产业的各种最终需求项目的生产诱发额除以相应的最终需 求项目的合计所得的商。 Wil=Zij/Yl 2 最终依赖度(某产业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 Qil=ZiL/∑Zil 某产业部门的生产对各最终需求项目的依赖度=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目(消费、投资、出 口等)的生产诱发额/该产业各最终需求项目生产诱发额合计
(1)中间需求部分
亦称为内生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社会再
生产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依存和交易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
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
“都市圈”模式也是该理论的应用
增长极发展模式也有其局限性:
1、在增长极上配置的产业与当地原有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要具有一定的根植性;
2、当地市场的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市场的开发能、城镇体系等水平要高,较完善;
两种作用: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扩散效应——表现为经济要素从核心区向外围扩散、延伸,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扩散的原因
A: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B: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C:政府的调节
增长极理论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增长极理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乘数效应——连锁产生的更广泛地带动、推动作用。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R.布德维尔(Boudeville)的贡献:增长极是主导产业、推动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聚集体以及该聚集体所在的地理空间。
三种类型:增长极是相互关联的主导产业的空间集聚
增长极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
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边腹地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
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
结论:所以核心区与边缘区差距扩大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观点
发展起源于创新
核心区是创新变革的主要中心
6种效应强化核心区的地位: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锁效应、生产效应
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呈网络分布
核心区的作用
赫希曼(A.Hirschman)的观点
1、“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缪尔达尔(G.Mydral)
循环积累过程:初始变化→次级强化→上升或下降
发展中国家的循环积累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卡尔多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模型
2、“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
赫希曼(A.Hirschman)的观点
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和地方
投资一旦出现在某区,形成较高水平的核心区,其他区域成为边缘区
②出口扩大带动就业增加
③扩大出口改善贸易条件,增加外汇
成效:①经济的较快增长
②改变了产业结构
③出口迅速增加
缺陷①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增强
②经济表现出脆弱性
第六节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
一、区域经济增长波动现象
波动周期
典型的经济波动周期的阶段:衰退期
萧条期
复苏期
高涨期
区域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因素
1.总支出及潜在投入E=C+I+G+(X-m)
成熟阶段,产业排序“二、三、一”
1、现代化基本实现,工业、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增长低于第三产业。
2、劳动力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3、要素投入从数量增加转向有效配置。
4、创新能力增强(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
5、区域经济增长较快。
高级化阶段,产业排序“三、二、一”
1、实现完全现代化。
2、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决定的
Gvi=Gai+βkiGki+βliGli
考虑规模收益时
Gvi=Ga+(βkGk+βlGl)α
区域经济增长就表现在产业部门的发展和聚集上。
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基本理论:贫困的恶性循环
工业化是摆脱落后的关键
供给和需求具有不可分性
1、优势矿产大规模开发,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区域积累能力提高。
2、区域工业化启动并加速发展(区域积累和外资的投入)成为主导产业。
3、居民收入提高,储蓄增加,自身素质也得到改善。
4、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5、农业绝对值增加,相对值下降,畜牧业和经济作物比重上升。
6、工业中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③发展中国家在不平等交易中损失较大
④经济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和依附性
四、进口替代模式
概念指用自己生产的工业品来替代需要进口的工业品,从而实现工业化。60年代进口替代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
原因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
改变畸形的经济结构
发展民族工业
条件①对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限制
②维持本国货币的较高汇率
在上式中,G是产出的增长率,C仍然是资本-产出比率,S代表的是储蓄率,P/Y代表的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p)代表的是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W/Y代表的是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S(w)代表的是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由于国民收入分为利润和工资两部分,所以P/Y+W/Y=1。一般假设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即S(p)>S(w),而且S(p)和S(w)这二者都是既定的。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的观点
3、增长极理论
理论的提出:配鲁(Francois Perroux,1950)
基本观点:增长极是指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内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
三种效应:支配效应——支配产业(活动单元active unit)对其他产业的支配作用和地位。
连锁效应——支配产业发展(创新)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前后向关联关系)。
长期实现最理想均衡增长的充分条件是:G=GW=GN
二、索洛—米德模型
=a+b+
1、强调了资本和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
2、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提高资本——劳动比,降低资本的收入,以刺激劳动增加,实现充分就业
3、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观点
4、新古典理论在区域经济应用中的局限性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模型
3、差距缩小的原因
差异水平的衡量
区域差异系数人均=GDP(Xmax-Xmin)/Xmax
标准差
人均收入加权变异系数Vw
人均收入标准差变异系数Vuw
不同观点:选取的国家不够多
市场不能自动调整区域差异
循环经济——指经济活动高效有序的组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生产——资源再生”的封闭性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物质生产的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
工业化的持续成长
4、成熟阶段
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第五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
一、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概念
资本积累方式
占有劳动阶层的剩余价值:
一是扩大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实现农业剩余向工业转移;
二是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收入低于创造的财富,使得收入分配向资本积累倾斜。
扩展海外市场
结构演化
(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
6、论述增长极理论
7、什么是罗斯托的经济“起飞”学说?简述经济“起飞”的条件和“起飞”后各发展阶段的标志。
8.简述“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9.简述区域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2.总供给及潜在产出(重要原材料供给量和价格的突发性变动以及基本技术革新是两个影响最显著的因素)
3.乘数效应k=1/(1-β)
4.政府的调控政策
二、经济增长波动周期理论
1、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s
2、朱格拉周期Juglar Cycles
3、康德拉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s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关系
区域经济增长
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加,即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特性:经济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增长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
定义: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4、增长极发展理论的运用不可能解决就业问题。
4、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律—倒U型学说
J.G.威廉姆逊(Williamson)的理论
基本观点:1、各国地区不平衡的实际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倒U型相关规律:即工业化初期通常会扩大地区不平衡,接着趋于稳定,最终则是趋于平衡化。
2、差距扩大的原因
∴YR=Yx+Yx[1/(1-C+q)-1]=Yx /(1-C+q)
Yl——本地部门的收入Yx——输出收入
c—边际消费率q—边际进口率
即:边际消费率越大和边际进口率越小,乘数效应就越大
五、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型
第一部分:总量增长等于各区域增长之和
Q=∑qi
Gv=∑(ai*Gvi)ai=qi/Q
对于qi和Gvi较大的区域要重点扶持。
4R评价原则:减量化(reduce)
再使用(reuse)
再循环(recycle)
重组化(reorganize)
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内部循环
企业之间循环
社会整体循环
第四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
一、一般的阶段划分:待开发阶段,产业排序“一、二、三”
成长阶段,产业排序“二、一、三”
成熟阶段,产业排序“二、三、一”
3、区域经济一体化
4、消费结构发生根本转变,以精神消费为主
5、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一)六个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3、“起飞”阶段起飞”学说
实现“起飞”的条件:①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
②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
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经济结构的剧变
特性:多重含义
区域经济发展在强调经济规模扩大的工程中,更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和组织管理水平提高带来的经济效率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