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选择题1.商朝建立后,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西周时,天子控制着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功臣或旧贵族,让其在各地建立诸侯国。

这反映出西周( )A.社会形态发生变化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国家政权趋于严密D.逐渐抛弃商朝制度2.(2021湖南岳阳二模)周王朝史官是由周王任命的世袭官职,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春秋前期,史官流向诸侯国;中晚期以后,他们又逐渐流入卿大夫家,并导致了家史的兴起。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旧有社会秩序的破坏B.周天子重视地方档案工作C.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D.贵族垄断学术局面被打破3.《礼记·曲礼》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荀子·礼论》亦云“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

这主要强调西周时期( )A.获取宗族统治权的前提B.分封制度形成等级秩序C.政治活动带有神秘色彩D.君主专制源于宗族祭祀4.(2021河南郑州一模)公卿是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重臣,下面是商、西周姓氏可考之公卿数量变化表。

这种变化体现了( )商、西周同姓或异姓公卿数量表A.家国同构色彩的强化B.西周加强了中央集权C.王权得到大大提升D.商代重视与异姓联盟5.(2021湖北荆州一模)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出现大小宗之争,曲沃小宗历经三代,历时六七十年,最终灭掉晋国嫡系大宗,并通过“尊王”争取到周僖王之册封,位列诸侯,史称“曲沃代晋”。

“曲沃代晋”反映了( )A.血缘宗法关系遭到冲击B.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C.诸侯坐大蔑视天子权威D.尊王攘夷成为各国共识6.战国时期,各国任命官吏时授予玺印,上下往来行政文书需加盖玺印,官吏任满或因罪免职时将玺印缴回。

武官有将、尉等,调动军队发放虎符,将领持右半,左半存于君主处,调动军队时,左右合符,命令方能生效。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重视整顿吏治B.贵族不再统领军队C.地方割据形势严峻D.官僚制度初见雏形7.(2021江苏连云港期中)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赏)戍嗣子贝廿朋”的字样;不少商代墓葬还发现海贝、玉贝、骨贝和青铜贝等天然和人工货贝。

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知识大盘点+专题特训】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知识大盘点+专题特训】2024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内容导航01 阶段特征02 学问整合03 易错概念04 重难深化05 专题训练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受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

政治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后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推行改革变法,贵族政治逐步走向官僚政治;奴隶主贵族没落,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强大经济社会生活从采集狩猎到食物生产;劳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

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家庭劳作方式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文化下移,科技文化取得较快进展民族关系先秦时期从民族交融到华夏认同,诸侯争霸战斗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制造了条件(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方面政治制度1.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万邦”时代,有些邦国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中心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进行间接统治(2)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3.春秋战国(1)列国纷争:分封制开头解体;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2)华夏认同:春秋时期,华夏认同观念产生;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3)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4)制度创新: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开头产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继承实行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世官制。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大二轮: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大二轮:专题一:起源与奠基——早期中华文明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3、春秋战国
【考点】战国时期诸侯国变
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发展
( 1 )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是各国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分封制开 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始解体;周天子“天下共主”
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 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
的地位丧失;
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 系的变化。(2)经济基础的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 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商朝的兴衰
西周统治
2、商和西周
(1)分封制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对象:同姓诸侯(鲁晋燕 等)、先王之后(宋等)、 异姓功臣(齐秦等)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再分封
2、商和西周
(3)礼乐制 ——权力认同
分封制:解决权力分配 问题,从此天下归周( 姬)。【国家从血缘部 落到天下共主】 宗法制:解决权力继承 问题,从此天下归宗( 嫡)。【王权从多子到 。 一子】 礼乐制:解决权力认同 问题,从此天下归心( 序)。【统治秩序制度 化、和谐化】
【考点】商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国同构”(1)含义: 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 —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 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 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2)在 早期政治制度中的体现: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 族等级秩序,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强化了国家整 体观念。宗法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 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 礼乐制度是西周文化的精髓,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 具,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安定,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对 价值观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认同起促进作用。 (3)评价①由于在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 地位,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 数千年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② 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家庭—家族 —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 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

中华文明的转型——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春秋战国史+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转型——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春秋战国史+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 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 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 “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 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 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D.出现精耕细作的农业
知识梳理
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
提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2024/3/1
3.(广东省2021年适应性考试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
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14.(2019江苏卷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
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
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
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2022江苏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
B.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D.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4.(2013江苏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 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 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 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一、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原因:A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的发展;B生产工具因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C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D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E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3)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特征A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B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C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态; D脆弱性: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难于扩大再生产,遇到天灾、人祸、战乱、苛政、容易破产。

(5)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6)评价积极:A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B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C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D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A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B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C规模狭小,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地位: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3)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5)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为主;(6)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7)经济格局: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益突出,经济重心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2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

高考历史考前必备主题2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

主题2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1.“无为而治”:老子的政治主张,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这一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2.士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

春秋时期,士大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

3.学在官府:西周时期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执政官吏,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政治管理的需要,以朝廷发布的文告及“诗书礼乐”等文籍为教材,而“教材”全部掌握在官府手中,官府垄断了文化。

学校没有设置专职教师,而是“以吏为师”,或者说“官师为一”。

这种学在官府的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变化。

4.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5.社会转型:指某一时期发生的密集的、大范围的、根本性的、影响了几乎所有人日常生活的社会变化,主要包括体制转型、社会形态变迁、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

1.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实质上反映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3.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兼并战争发展巩固了华夏文明,但不能说明诸侯国普遍接受大一统理念。

4.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

5.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革命和社会的变革,这是改革最深层的原因。

列国纷争,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这是改革的直接动力。

6.“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的混乱,在政治追求中,孔子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作为“仁”的重要内容。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中国古代重要社会转型时期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小专题:中国古代重要社会转型时期

隋唐时期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 东南地区的都市越来越快地进步,而西北地区的城市渐趋衰落。 这种趋势的出现,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外族入侵、东南交通 的开发及海外贸易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与之前朝代相比,宋朝的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以下几个 特点: (1)大街小巷都分布着店铺和作坊。(打破市坊界 限) (2)经商时间长,基本上是日夜相继。(夜市) (3)服务行业相对发达,娱乐活动商业化。(瓦肆) (4)方便贸易的纸币出现。(交子) (5)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贸易活跃。 (指南针,造 船技术) (6)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三、明末清初(17~18世纪) 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 落 (一)政治领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了解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及演变, 了解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及评价。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重农 抑商和“海禁”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 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三)民族关系领域: 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 步巩固和定型。 了解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平定三藩之乱和 噶尔丹叛乱、统一台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抗击沙俄侵略等。 增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 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 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一、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 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一)经济文明方面: 1、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 2、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的农业经营方式。 (精耕细作)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2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主题2 礼崩乐坏与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与百家争鸣
真题体验
考向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 1.(2023·6月浙江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 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 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经济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 方面 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 政治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 方面
官僚政治演变 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文化 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 方面 思想文化的基础。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 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
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出奔人员身份不断变化,这反 映了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现象,故选D项; 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 春秋时期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排除B项; 材料强调导致春秋时期出现“出奔”现象的原因是贵族之间政治斗争, 排除C项。
4.(2023·齐齐哈尔一模)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 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 迁民族已为华夏族所吸收、交融,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 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 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

2020年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复习: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人教版高三历史下册复习: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段春秋战国时期

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 材料: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 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 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 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 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
3.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 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四面
八列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 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激励发愤图强; 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培 育爱国情怀; 儒家的 “以义制利”精神——启示正确对待物质利益; 儒家的 “仁爱” 精神——培育热爱人民 的高尚情操; 墨家的 “兼爱”、“尚贤”、“节用”; 道家的 “少私寡欲”、“道法自然”; 法家的 “废私立公”;
经济转型
生产力 石器锄耕
土地 制度
土地国有 (井田制)
分配
缴纳贡赋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地主(地主土地私有制)

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周秦之变社会转型的含义一是指社会体制的转型,包括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变。

二是指社会结构的变动。

人们的地位、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的变化。

三是指社会形态的变迁。

即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的大变革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引发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成为古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西周成型的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为特征的古代中国文明所取代。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

这次社会变迁不仅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剧变,而且还包括国家政策、社会结构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型。

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作为切入点,以通史的视角看待社会的剧变是近年高考的重点。

总体特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1.推动因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

为增强本国实力,各诸侯国致力于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血缘宗亲的贵族政治向选贤任能的官僚政治转变;世卿世禄制向军功授爵制转变;封邑制向官俸制转变;分封制向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转变;君臣共治向君主专制转变;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

(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小农经济产生(农业集体耕作向个体经营转变),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手工业、商业出现个体私营;重农抑商的政策确立;(3)文化上:“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由天下归心向百家争鸣转变);早期“民本”思想产生;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4)阶级上: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平民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世锋:《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人民日报》2014-05-16
/wmzh_pd/jj_wmzh/201405/t20140516_1944554.shtml
杨建兵:《墨家政治伦理思想诠》,《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张友党、宋艳婷:《厘清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国家观念”》,《中学历史教学》
A.铁犁牛耕 家庭农业 C.集体劳作 自然经济
B.奴隶制经济 封建农业 D.集体劳作 铁犁牛耕
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 向铁犁牛耕演变,①不可能是铁犁牛耕,故A 项错误;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时期主要耕作方 式,石器锄耕是西周时期的耕作方式,①不只 是奴隶制经济,还有原始社会经济,故B项错 误;②反映的是耕作方式的演变,自然经济是 经济形态,故C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工具简 陋,劳动效率低下,采用集体耕作,①应是集 体劳作,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耕作方式从刀耕火 种向铁犁牛耕演变,②是铁犁牛耕,故D项正 确。
解析:墨子是站在小生产者利益的立场上的,孟子和商鞅都站在维 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故A、B两项错误;在经济方面,三者都提 出了各自主张,考虑了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故C项正确;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出现于秦代及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针对性训练
猜想三:创设情境材料分析经济转型的表现 4.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型的重 要时期。如图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 方框①②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针对性训练
猜想二:运用文明史观辨析诸子百家的主张 3.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 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 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D.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考虑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戴世锋:《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
铁犁牛耕
封建土地 私有制
小农经济 重农抑商
交纳贡赋
税制改革 (初税亩)
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鲁东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第16页
•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 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 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 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 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 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 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 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 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 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 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 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 地方。 ——【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猜想一:透过历史现象探究政治转型的实质
1.“春秋争霸”的“霸”是“伯”的通假字, “伯”是一方诸侯首领的意思。可见,春秋时期的 争霸战争( ) A.推动社会结构转型 B.以维持秩序为目的 C.强化了周王的权威 D.本质上是爵位之争
解析:从材料中“霸”字的含义可知,春秋争霸是争夺首领 地位,必然冲击当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能够促进制度变革 和社会转型,故A项正确;当时的社会秩序是周天子实行的 分封制,争霸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故B项错误;诸侯争霸 不服从周王的命令,故C项错误;诸侯战争争夺的是土地、 财产和人口而不是爵位,故D项错误。
针对性训练
2.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 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 就是典型的例子。此现象反映了( )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 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解析:礼乐制度维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从“分封了一些在 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可知不是礼 乐制度加强,而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B项正确;分 封制度下天子没有形成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中央集权尚未确立, 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领域的变化,故D项错误。
【 文 学 】 诗 经 、 楚 辞
【 科 技 】 战 国 司 南 【 书 画 】 战 国 帛 画
道 家
法 家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用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 发展和横向发展。其中纵向发展是指人类 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 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 指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 为整体的过程……
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
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
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
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 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王明德:《论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理论导刊》
2009年第3期
学在官府 学在民间 儒 家 百家争鸣 科学文化繁荣 墨 家
王进如:《资产重组:春秋战国礼坏乐崩的实质》,《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
学刊)20l2年第8期,第50页
特点

政治: 经济:人人争利 思想:百家争鸣
表现
生产关系: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政治结构: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争与变 的关系
针对性训练
5.孔子弟子子贡鬻财于曹、卫之间,结驷连骑, 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 之抗礼,致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B.商业发展冲击等级制度 C.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瓦解 D.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
解析:材料中并未反映儒家对待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故A 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子贡靠着经商可以与国君分庭抗礼, 体现出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春秋时期 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C项说法错误;子贡一人,不能体 现儒家弟子受到诸侯重用,故D项错误。Fra bibliotek2017年第1期
吴雁南:《春秋战国社会思潮概论》,《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李春艳《春秋战国环境破坏原因浅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1年第4 3期,第71 20页 2005
魏丹:《孔子自然观的影响因素探析》,《地理教育》2012年第7-8期,第122页
针对性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