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
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如同其他药物一样,中药处方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预防中药处方的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药处方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胃肠道不适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而肝肾功能损害则较为隐匿,需要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发现。
那么,如何预防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呢?医生方面,开具中药处方时应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这意味着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准确判断证型,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具处方。
不能盲目套用固定的方剂,或者随意增减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同时,医生要对所开的每一味中药的药性、功效、用法用量、禁忌等有清晰的认识,避免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药物。
在用药剂量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如附子、乌头、雄黄等,更要严格控制剂量,遵循药典规定和临床经验。
此外,医生还要注意中药的配伍禁忌。
某些中药配伍使用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应避免此类配伍。
患者方面,在服用中药处方前,应向医生详细告知自己的过敏史、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全面评估用药风险,制定更安全的治疗方案。
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包括用药的时间、剂量、方法等。
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改变用药方法。
比如,有些中药需要饭前服用,有些则需要饭后服用;有些需要温服,有些需要凉服。
如果不按照要求服用,可能会影响药效,甚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要注意饮食禁忌。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与中药药性相冲的食物。
例如,服用清热凉血的中药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温热的食物;服用补药时,应避免食用萝卜等泄气的食物。
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浅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的应用已日益普及。
安全、经济、科学、规范地应用中草药,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望,更是我们中医药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然而,目前中药的应用却不甚理想,据临床报道,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且日益增多。
下面本人就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有关资料的报道,谈谈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质量问题中药不良反应中相当大的比例是中药质量不合格所致,同一中药品种,产地、药用部位、采收时节、炮制方法、贮存保管的不同而质量相差很大,中药的疗效和不良作用也相差很多倍,质量差的中药易导致中药药源性疾病。
(二)炮制不规范或未经炮制中药通过炮制加工可以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还可以改变药性,提高疗效。
如服用没药后有严重的胃肠道刺激反应,改用炮制好的没药则无此反应。
甘遂生品具有峻泻作用,经醋、甘草制后减弱。
但是,近年来人们却忽视了这项工作,造成中药饮片质量下降的情况相当严重,致使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三)配伍不当合理的配伍能减少毒性中药的不良作用,不合理的配伍也会发生中毒反应。
如生南腥、生半夏与生姜配伍能减少其毒性。
而有报道附子与麻黄配伍能增强附子的毒性而发生中毒;附子与白酒配伍也能增加附子的毒性而发生中毒。
(四)违反用药禁忌用药禁忌包括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食忌。
临床中违反用药禁忌而引起药源性疾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如半夏与附子同用引起皮疹、瘙痒;甘草与大戟同用引起腹胀、肠鸣等毒副反应;孕妇用麝香引起流产等。
(五)药证不符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指中医治病要根据证侯的性质确定治法,再根据治法确定用药,且要做到因人、因地、因时治宜,对症下药,随症加减。
如药证不符,不仅难以奏效,还会产生不良作用。
如1996年3月,日本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日本厚生省的调查报告“汉方药‘小柴胡汤’的副作用导致十人死亡”的事件。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
浅谈中药不良反响的原因与预防浅谈中药不良反响的原因与预防【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响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方法:总结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响的报道,分析原因,探讨应对之法。
结果: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响的原因可归为药物因素,医生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结论:预防中药不良反响的产生,我们应严把中药生产,标准中药使用原那么,定期组织临床医师进行中药平安培训,积极开展与中药有关的科普宣传和教育。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响;原因;预防【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09―0562―02中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人们的健康做出了巨大奉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的应用日渐广泛,但随之而来的关于中药各种不良反响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1】。
如何正确、平安的应用中药并尽量防止其副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产生中药不良反响的原因比拟复杂,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不良反响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减少不良反响的发生,到达平安用药的目的。
1 中药不良反响的概念中药针对疾病所起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作用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中药的不良反响【2】。
2 中药不良反响的原因2.1药物因素2.1.1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也会有相应的不良反响。
以轰动一时的砒霜治疗白血病为例,1996年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介绍了中国医学家张亭栋、陈竺等应用含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成果。
随后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3-4] 。
但是此疗法也因砒霜强烈的毒性反响令许多患者和医生望而却步【5】。
2.1.2炮制不当:中药炮制是中药减毒增效的手段,炮制可以是降低药物的毒性、减缓药性,绝大多数中药经过炮制前方可入药。
如朱砂在胃液中会有可溶性的汞盐析出,被人体吸收后与蛋白质的疏基结合蓄积在肝肾等组织,造成中毒。
用传统的水飞法炮制朱砂可除去可溶性汞和游离性汞,降低其毒性。
浅谈临床中药的不良反应产生及其防范
并提 出防 范。结果 :中药在 临床应用 过程 中 生不 良 应既有 中药 自 产 反 身的原 因,也有人为的 问题 。结论:充分认识 中药的不 良反 应 ,做好监 管和相 关现代 中 医药技 术研 究、合理规范应用 中药、做好科普 宣传 ,使 百姓 了解更多的不 良反应知识 ,确保 安全使 用。
T CM l i a i ci c l n n
曾 伟
( 东省 东莞 市高妙 医院,广东 东莞,5 3 7 广 2 2 0)
中图分类号 :1 8 . 1 46 2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 —8 0( 0 2 803 —2 6 47 6 2 1 )1 -0 30
要 1 目的: 讨 中药在临床应用 中不 良反应 的产生及如何 防范。 探 方法 : 中药及相关制剂的不 良反 应的产生进行 剖析 , 对
r s a c , o r a o a l e u a et e a p iai n o CM , o d s i n e a v c c O t a e p e la n mo ea o t h n wl d eo v r e e e h t e s n b y r g lt p l t fT r h c o g o c e c d o a y S t o l r r b u ek o e g f d e s h p e t a r a to s t n u e s f s . e c i n , o e s r a eu e
C C 中医临床研 究 2 1 JM 0 2年第 4卷 第 1 8期
的 前 提 下 ,通 过 中 医辨 证 论 治 ,重 视 了不 同 患 者 的 个 体 差 异 、
1 9 :1 - 9 9 8 3 8 3l
浅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是 可 以预 防的 ,在 致死 性 药 品不 良反应 中 ,5 %可通 过 专 业 药 7 师 的 工作 加 以预 防 ,所 以,患 者在 用 药 时应 多 听 取专 业 药 师 的
1 中药注射剂的不 良反应
以中 医 药理 论 为 指 导 ,采用 现 代 科 学 技 术 和 方法 ,从 中药
反应 常见 的有 :过敏性休克、药物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胃肠 道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和输液反应等 。 2 中药注射 剂的不 良反应 的预防措 施
目前 在 国 内超过 5%的 药 品 不 良反应 是 与 剂 量有 关 , 且 0 并
种种原因而产生某些与药品治疗 目的无关而对人体有损害的 反应 , 这就是药品不 良反应【2 I 。只要合理使用药物 , 能避免 _ 】 就 或使其危 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文浅析 了中药注射剂的不 良 反应和一些预防措施,以期为加强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提供
[ 丽萍, 3 停# 张延军, 赵树进. 中药注射剂不 良 反应的特点及成因[ . J 中国医院 ]
药学杂 志, 0 , 2 2 1) 0 (1 【 李丽 . 4 】 中药注 射剂 不 良反应报 告分析 [ . J 中成药,0 3(0 】 2 0, ) 1
[ 杜 国安, 荣, 明, . 5 ] 付志 陈世 陈雯 中药注 射剂 不 良反应 的原 因及 预防对 策 [. J J 时珍国 医国药,05(9 2 0, ) O
【 关键词 】 中药注射剂;不 良反应 ;预防
[ s at I ipprcmmo d eto T M jci s r r f ve d a d n l e slt ns a ge ret Abt c] nt s a e o r h , ns e f c f C i et n e i y e i i e s n o a b e r we,n a zda ou o rt i i odro l a y i t e sn eh ne h f ue f C i et n rvd iec. n ac e ae s T M jc o so o i e d ne t s o n i tp ev [ ewod ] T M jc o ; v r at n ; rvnin K y rs C i et nAd es r ci sPee t n i ee o o 药 品 作用 于 机 体 ,除 了发 挥 治 疗 的 功 效 外 ,有 时还 会 由于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独特的治疗理论。
中药作为药物,其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生理和生化变化,可能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中药的成分、剂型、质量控制等方面分析其中药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毒性药材某些中药如乌头、雄黄、蝉蜕等,具有明显毒性。
其中所含有毒物质如生物碱、甲酸、氰化物等,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
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中药,有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红、癫痫等。
预防措施:对于毒性较大的中药,应谨慎使用,并了解其毒性成分及用量。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医师的建议,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如果有任何不适症状出现,应及时停药并就医治疗。
2. 过敏原某些中药如黄芩、黄连、苦参等,含有一些易致过敏反应的有机物质或异物,对某些体质敏感或患有过敏症的人格外危险。
这些过敏原物质会引起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血管急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敏感体质或有过敏症状的人,应随时关注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前,应先做好相关的过敏测试,判断身体是否适宜用药。
使用中药过程中,不要过量使用,并及时就医治疗。
3. 含有有害物质中药材在采集、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有可能遭受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中药的成分和品质产生影响,并且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
例如,红花中含有亚硝酸盐,适量使用可以助益,过量则会引起中毒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中药材的储存、加工和评价都应进行规范化治理,特别是在环保和生态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保障高品质的中药材。
在使用中药时,应选择市场上品质有保证的中药材或制剂,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按照剂量规定进行用药。
1. 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和制造技术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一些添加剂和助剂,这些需要直接注射进入人体内,并且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作用,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防止措施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防止措施中药因其作用平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较小,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受人们的青睐,但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越来越多,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防治措施中医药理论是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其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运用中药治疗各种疾病,为人类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有的人仍偏面的认为:中药来自于天然,具“有病能治、无病健身、可长期服用”的观点,有的药品生产厂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甚至打出了“纯中药、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对人们进行误导宣传,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但由于环境污染、中药新剂型不斷出现及人为因素等诸多原因,致使在临床用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安全,有关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笔者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防止措施进行了探讨研究,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一、药物自身因素1.品種中药来源复杂,品种繁多,存在“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
不同品种的中药药性悬殊,如果它们之间互替或乱用,就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中药柴胡,就有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大叶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 f. australe等不同品种,而中药柴胡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功能,临床常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脏器下垂等病症,而大叶柴胡含有柴胡毒素和乙酰柴胡毒素,具很强的毒性,就不能作柴胡入药使用,否则会出现不良反应。
再如八角茴香和同属的莽草果实,形状极为相似,但莽草果实中含有莽草毒素,亦有较强毒性,亦不能代替八角茴香药用或食用。
2.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有效成分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质量.中药强调“道地药材”,其目的就是保证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高和相对稳定。
中药都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与应对
中药都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与应对吴春梅(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人民医院;四川遂宁629006)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有医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于中医学发展而言,中药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发展内容。
大部分患者在服用中药过程中,由于对中药用药禁忌认识不足,使得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对于此,需要在患者服用中药过程中,及时给予患者预防应对,降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
本文通过对中药用药不良反应分析,对中药用药中的不良反应和预防应对对策进行了分析,便于人们更好地服用中药。
一、什么是中药?中药是一种中成药物,是我国千百年中医药学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用药方式,对于中药用药发展而言,科学的控制用药方式是非常关键的。
大部分时候,中药的构成是通过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药性调和发挥出药用价值。
由于中药的用药形态不同,可以分为面剂、丸剂、汤剂、冲剂和散剂等不同的形态。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中药成分,在针对患者治疗中,其对应的药用价值都是相同的。
大部分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的副作用都是比较小的,这是因为中药是药材的直接成分获取,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因而药性的发挥会相对较慢,所以中药在服用过程中出现副作用的可能性就会显著降低。
但是如果不科学的服用中药会造成药物服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出现,这对于中药服药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胁。
随着我国中医药学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医药治病救人的优势,也在针对患者治疗中,选择中医药治疗。
并且在中医药的治疗用药过程中,具有携带便捷特性,使得人们对于中医药的服用需求越来越多。
二、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中药用药不良反应?中药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如果不能控制好用药特性,将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从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来看,截止到2017年,全世界范围内由于服用中药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达到了11716份,并且大部分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过程中是以中成药不良反应为主,也有部分患者是由于中药注射剂和中草药不良反应出现的影响,其中出现死亡人数135例,因而科学的识别中药不良反应是非常有必要的。
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中医中药毒。
对上述药物在调配时要准确无误才能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准确调配剂量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是本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
准确掌握中药的用量颇为重要。
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中决不能凭感官抓药或估计分量。
枳术汤和枳术丸,虽同为枳实和白术两药组成,但枳术汤中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故以消极导滞为主;枳术丸中,白术用量倍于枳实,以健康和中为主。
即使同一味药,其剂量的大小亦可导致其作用相反。
大黄,小剂量收敛止泻,大剂量则泻下;红花小剂量养血,大剂量破血;黄连小剂量健胃、大剂量清泻实火;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力增强,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收缩停止。
另外,处方中的并开药如乳没,龙牡等应分别称量,不得以一味找齐。
4 防止缺药和漏配对方中的药味,均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缺味或漏配,格局部会发生变化,药效及主治证也相应地出现差具发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若漏掉桂枝,则成为三拗汤、因方中无桂枝,发汗解表作用就小于麻黄汤,重在宣肺止咳平喘。
调配处方时需认真核对、检查,防止缺药和漏药。
5 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分或趋向中医对于疾病的部分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的作用部分及走向以升降浮沉来表示。
通过炮制可引药入经,改变使用部分及趋向。
如大黄本为下焦药,酒制后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疾病。
6、提高鉴别能力药材鉴别是调剂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中药质量把关的首要问题。
只要根据药材的科属及药用部位的主要特征、性状、气味就能很好地鉴别混乱品种。
如掌握菊科植物的茎是圆形、唇形科植物的茎是方形的特点,在装斗橱时,就可区分容易混淆的佩兰和泽兰;了解地骨皮为“得气浓厚”的杠柳皮。
对于单凭性状特征不能确定的药材,可进一步通过理化、显微鉴别等来解决,以防伪劣药材入斗橱,使地道药材在临床上发挥其真正的疗效。
作者单位:158100 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医院药剂科探讨中药的不良反应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于 强【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7-0098-02【摘要】中药理论是传统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药性及中医辨证,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浅析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中毒预防(综述)
度、 压力 、 时间不够 , 乌头碱没有完全水解 , 则对 心 脏毒 性很 大 。 1 机 体方 面因素 . 2 1 . 性 别 因素 一 般 而 言 , 品不 良反 应 的 发 生 .1 2 药 率女性高于男性『, l 特别是月经期 、 2 1 妊娠期 、 哺乳期 及更年期 , 尤其要关注药物的不 良反应。如服用黄 药子治疗瘿瘤而导致肝损害 , 3 例 中毒患者中, 在 2 男性 8 , 人 女性 2 4人 , 女性 为男 性 的 3倍 【。 埘 1 . 年龄因素 药 物不 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 的 .2 2 年龄有极大关系。老年人肝脏代谢及肾脏排泄功能 减退 , 故代谢 、 泄能力下降 , 排 易引起 蓄积性 中毒 。 新生儿因肝脏微粒体代谢酶 尚未成熟 , 故对某些靠 微 粒体代 谢 酶灭活 的药 物特别 敏感 。 1 . 个 体 差 异 由于 人 与 人 之 间在 先 天 禀 赋 和 .3 2 后天生活 、 工作 条 件 、 住 环境 不 同对 药 物 的敏 感 居 性、 耐受性及代谢速度等差异很大 。所以在用药 时, 特别是有毒的药物时 , 尤其要辨识 , 酌情用药 。如麻 黄辛 温 , 为发汗之峻药 , 中医应用素有南宜轻北 宜 重的经验 , 如若教条用药 , 有过汗伤正之害。 l 临床应用 原 因 - 3 1 . 药不对症 中药临床用药之核心是“ .1 3 辨证施 治、 对症下药” 虚则补之”“ 。“ 、实则泻之“等成为 中 , 药临床用药 的指导原则 。如违反辨证施治原则 , 可 引起不 良反应 。如麻黄、 桂枝对体虚 多汗及热病后 期津液亏耗者忌服 ; 对久患疮痛 、 淋病及失血患者 , 虽 有外 感表证 , 也要 慎重 服用【。 埘 1 . 给药 途 径原 因 口服 给药 和 静 脉点 滴 , 于 .2 3 由 直接 作用 的部 位 不 同 ,对 于各 种 中药 不 同制 剂 , 亦 可产生不 良反应 。如鱼腥草注射剂现我国已禁止使 用。原因是 中药注射剂的工艺相对落后 , 致使难 以 除尽 含 有 过 敏性 杂质 ( 液 质 、 白质 、 酸 ) 接 粘 蛋 鞣 直 进入血管 , 导致过敏性休克发生。而 口服鱼腥草片 , 通过消化道吸收, 仍能使用 。再者, 双黄连粉针静滴 引起 过敏 反应 是 因其 含有 致敏 物质所 致网 。 1 .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①违反禁 忌原则 : .3 3 中药 绝大多数为配伍用药 , 临床用药应严格遵守配伍禁 忌“ 十八反” 十九畏” , 和“ 【 如贝母和附子相反药应 阍 禁止同时使用 。曾有因服用方剂 因及中毒预防( 述) 综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药物,它们可以在治疗各种病症时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是,还有一些不良反应与中药有关。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当人们使用中药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药物中毒、肝肾功能损害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人体对于某些物质产生的异常反应。
在使用中药时,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可能会出现皮疹、红肿、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例如有些人会对草药或植物中的花粉产生过敏反应,导致对药物敏感。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对过敏反应的预防。
2. 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是指当人们使用某些药物时,因为使用过量或剂量不当,导致身体产生严重的反应。
在中药中,一些荒草、野生动物的干燥制品、高毒性植物等都容易引起中草药中毒。
例如,皂角和金锁等植物的可以引起病人中毒,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选用有保障的产品。
3. 肝肾功能损害
在使用中药时,如果药物长期服用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内脏产生影响,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尤其是中药制剂为原材料的中药品种,长时间使用时可能会对肝肾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剂量,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的不良反应不可忽视。
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该理性用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及使用、注意对药品的不良反应作出快速的反应和预防。
只有正确使用中药,才能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服务于人民的健康。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与预防
中药行业的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与预防中药药物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悠久的疗效。
然而,与西药相比,中药药物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措施,希望能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和安全提供一些参考。
1. 不良反应的种类及原因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类:药物本身的毒性和用药误区。
药物本身的毒性是中药药物所特有的,它与中药制备过程中的工艺、品质、配伍等因素有关。
用药误区则是因为中药药物的剂量、煎煮方法、用药时间等因素的错误使用而引起的。
2. 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为了减少中药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的建议:a) 优化中药制备工艺:中药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工艺制备中药药物,确保中药的品质和安全性。
b) 深入研究药物毒性:对于常用的中药药物,应加强对其药物毒性的研究,及时更新中药的毒性指标,以减少潜在的危害。
c) 规范用药剂量:中药的剂量是非常重要的,过量使用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师或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控制用药剂量。
d) 强化用药指导:中药的煎煮方法、用药时间等对于药效和不良反应都有着重要影响,中药师或医生应向患者详细介绍正确使用方法,避免用药误区。
e) 加强监测与报告: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中药不良反应的事件,保障用药安全。
3. 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控中药药物的质量监控是确保中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关部门应通过加强对中药生产企业的质量监督,对中药药材的采购、加工、制备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抽样检测,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标准。
4. 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作用中药师是保证中药安全的专业人员,他们在中药的配伍、用药指导、药物毒性等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因此,应大力培养和发挥中药师的作用,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中药安全保驾护航。
结论中药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中药行业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必须加强中药制备工艺的优化、加强监控与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用药剂量和加强用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及对策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
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两类。
1.身体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肝脏毒性、肾脏毒性等。
2.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药物成分不纯:药材中含有有害物质或杂质,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不当:用药量过大或用药频率过高,导致不良反应。
3.个体差异: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能会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疾病状态不同:患者疾病状态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6.其他因素,如药物剂型、药物制剂方式等,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不良反应,应采取以下对策:
1.严格按照处方用药,避免用药量过大或用药频率过高。
2.选择正规药店购买中药,保证药物成分纯正。
3.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4.在用药前要告诉医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5.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良反应问题。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一般来说中药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较少,被认为是无害的用药。
但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用药范围的扩大,中药不良反应(ADR)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为了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中药的毒副反应应该引起医药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1 中药的产地和品种不同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
如关木通为马兜铃科的干燥鳞茎,所含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导致肾损害,而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鳞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鳞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功能,无肾毒性。
2 中药炮制方法及煎煮不当有些中药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生乌头有毒,而经炮制后毒性大减。
有的患者认为中药煎煮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如朱砂不宜煮宜入膏、丹,朱砂拌的中药煎焦后有毒不能服用。
3 中药及中西药配伍不当中医用药组方中有十八反、十九畏、孕妇用药禁忌等不可忽视,合理组方非常重要。
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如当归增加华法令的出血倾向。
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如甘草1~3g能调和药性,5~15克能益气养心,大量服用或小量长期使用,患者可出现脘闷、水肿、低血钾、血压升高等,应该根据需要的活性选择用量。
4 长期用药致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慢性病人需长期服用,往往产生不良反应。
如大黄作为泄泻药不能长期服用,产生便秘。
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5 患者的个体差异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仅与药物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也与患者的个体体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患者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力亦不同。
6 制剂有文献报道,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50%以上,中药制成注射剂后更易发生不良反应,而且往往较严重。
林向华等对1996~2002年中国药学文摘记载的中药不良反应358例进行了统计分析[1],结果表明:不良反应共涉及药物78种,其中注射用药29种,诱发不良反应157例占43.85%[2-3]。
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方法
g , s c , 吸氧, 5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 L加多巴胺 4 0m g , 静 素 1m 脉滴注, 以维持血压。经抢救治疗 1h , 患者病情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稳。 , 男, 1 7岁。因腹泻, 给予 5 %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 L , 磷 例2 霉素( 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0 2 0 8 0 1 ) 5 . 0g , 静脉滴 5m i n时, 患者突然面色潮红, 自述胸闷、 心慌、 头 注, 用药至 1 晕、 四肢无力, 继 而 面 色 苍 白。即 停 药。体 检: 心率 1 5 0次 ·
[ 2 ] 为害” 。可见药不对症, 可能产生有害的药效。
1 . 3 滥用药物 除少数剧毒药外, 中成药有不少非处方用药, 随时可以无限量地购买。人们还受“ 中药可以有病治病, 无病 补身” 的错误观念所影响, 滥用的现象相当普遍。最明显的例 子是人参。因滥用人参而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遍及世界各地, 出现所谓“ 人参滥用综合征” 的独特病症。 1 . 4 用药时间过长 有些药物虽然单剂量不超过日用量, 但 长期连续使用, 在体内产生积蓄作用并引起不良反应, 如长期
[ 参考文献] [ 1 ] 黄每裕, 粱少华. 配错一味药 判坐三年牢[ N ] . 中国医药报, 2 0 0 2 ( 2 ) . 0 9 2 5 [ 2 ] 杨芬明, 曾立纯. 实用毒性中药学[ M] . 北京: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 社, 1 9 9 6 . 1 7- 1 8 . [ 3 ] 郑 萍, 晏 缓. 甘草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 J ] . 中 医 药 学 报, 1 9 9 8 , 2 6 ( 5 ) : 2 9- 3 1 . [ 4 ] 李炳新. 北豆根作山豆根药用的调查[ J ] . 中国中药杂志, 1 9 9 8 , 2 3 ( 1 0 ) : 6 3 6- 6 3 8 .
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 北豆根 ) 药典》记载有小毒 ,用量为 3 g ,《 ~9 ;南方习用豆 科植物柔枝槐的根 ( 广豆根 ) 《 , 药典》 记载有小毒 ( 苦寒有毒 ) ,
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 的临床 使用 历史 ,人们普遍认 为中药
药 性 平 和 服 用 安全 、无 毒 副 作用 ,可 长 期 服用 ,有 病 治 病 ,无
辨病精确得 当,遣方用药合理 ,才能药到病除,确保疗效;临 床 因辨证失准 ,寒热错投 ,攻补倒置,而 引起不 良反应 或药源 性疾病 的案例时有发生。如用黄连 、黄芩 、黄柏和 大黄组成的
23 中药 的品种与质量 :如 中药材品种、产地 、采收 、加工、 . 农 药残余量不符合规定及炮制不 当等 问题 ,均影响饮片质量 , 进 而导致 中药不 良反应。我 国药用资源丰富,地域广阔,药材 来源复杂 ,存在 同名异物 、异物 同名 、品种混乱等现象 ,中药 因品种混乱引起 的中毒事件 已不少见 。 例如 山豆根在我国南北
一
过敏反应 、继发反应 、特异性遗传因素等 。药物 的不 良反应, 是由药物本身所固有或 因不合理用药所引起 的,中药也不例 外。引发不 良反应的 中药,既可 以是中药饮片,也可以是 中成
o d c e a v r er a t n h v o u d n e f e u et d e s e ci a es meg i a c r h o
[ y o d ] T M; d es a t n ; r g r a trP e e t eme srs Ke w r s C A v re e c o s T i e c ; rv ni aue r i g f o v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对策
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及防范对策国凤杰李振民1(河北省滦县中医医院药剂科,河北滦县063700)【关键词】中草药;副作用【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3)01-0098-021河北省滦县中医医院内科,河北滦县063700作者简介:国凤杰(1973—),女,主管中药师。
从事中药专业临床工作。
研究方向:中药房管理。
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断增加,我们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并制订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从而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保证。
1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1.1药材因素中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中的有毒活性成分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毒性损害,如乌头、马钱子、雷公藤、曼陀罗、麻黄等所含的生物碱,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
银杏、苦杏仁含氰苷类,水解后析出氢氰酸,抑制呼吸中枢,甚者导致死亡。
关木通、马兜铃、厚朴、防己、泽泻、柴胡、雷公藤、益母草、使君子、苦楝皮、苍耳子、牵牛子、大青叶、山慈姑、千里光、补骨脂、草乌头、胖大海、千年健、钩藤、曼陀罗花、斑蝥、蜈蚣、海马,及含砷、铅、汞的矿物药长期或过量服用,易导致肾损害,出现少尿、血尿、蛋白尿、水肿等,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
半夏、蒲黄、桑寄生、山慈姑、苦楝子、黄药子、蓖麻子、雷公藤可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中药的成分相当复杂,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被发现的只是其中的很少部分,随着药理学的发展,对中药研究的深入,引发不良反应的成分将会不断阐明,对预防中药的不良反应有积极意义。
1.2炮制不当炮制是药物应用前的必要加工过程,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消除或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炮制不当或不进行炮制,是产生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川乌头、草乌头有大毒,不可生用,如不依法炮制,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较高,服用后会出现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发麻、头昏眼花、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心律失常等乌头碱中毒症状。
中药不良应分析与预防
中药不良应分析与预防标签:中药;不良反应;预防中药不良反应,具体是指合格药品正常用法用量时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在我国医药发展史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尤其是临床工作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较长时间以来,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且无毒副作用。
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
但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突出,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因此中药安全无毒的观念必须改变。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和客观评价,促进中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患者服务。
1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1.1同名异物中药来源广泛。
品种繁多,成分复杂,而不同科属的同名异物中药在毒性上也有差异。
如“木通”有关木通和川木通之分,关木通为马兜铃科藤本植物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的干燥藤茎,所含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是关木通的主要成分之一,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导致肾功能损害,超量服用即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川木通为毛茛科攀援性灌木小木通(Clematisarmandii Franch.)或同属绣球藤(Clematis montan Buch.一ham.)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无肾毒性;“木通”的品种很复杂,目前使用最广的是关木通和川木通,此外尚有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有利尿作用,无肾毒性。
再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1.2用法用量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甚至随意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病人超量服用;有的患者盲目自行加量服药。
事实上,超剂量用药常常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关木通服用3~9g剂量未见毒性,一次用60g,即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及预防李春雨1, 2,项宗尚1,宋紫辉1,蔡永明1,张宗鹏1*1. 天津药物研究院天津市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 611137摘 要:近年来中药的使用人数不断增加,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概况、原因、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的分析,阐述中药在应用上所显现出的不良反应问题。
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9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376 (2011)01 - 0067 - 04Adverse reac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LI Chun-yu1, 2, XIANG Zong-shang1, SONG Zi-hui1, CAI Yong-ming1, ZHANG Zong-peng11. Tianjin Center for Drug Safe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Tianjin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Tianjin 300193, China2. Chengdu Univers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s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scope of the use of CMM expanding, so that the upward trend of adverse reaction incidence is going on.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ide effect overview occurred, the reasons for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obserbation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the problems of adverse reaction appear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CMM have been described. As a result, the side effects of CMM could not be ignored.Key word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MM); adverse reactions; clinical manifestation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依赖性等[1-11]。
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和探讨。
1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概况随着传统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新的认识,中药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迅速增加,中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一些中药的不良反应亦日渐增多[12]。
国内文献报道1915―2000年国内医学期刊中报告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460种,共2 788例不良反应,占同期整个药物不良反应品种的39.48%(460/1 165种),统计国内自1915―2005年间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累计病例6 061例。
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报道,1994年收集到草药不良反应报告计4 960例,1999年底已增加到8 986例。
有人统计了2000年国内报道中药不良反应个案的文献有283篇,共937例,涉及中药(包括中西药复方制剂)158种,其中中药(不含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品种有135种,共748例,有44例发生休克,23例死亡[13]。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仅次于西药抗感染药物。
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中药品种有乌头类、丹参类、柴胡类、雷公藤、板蓝根、鱼腥草、牛乳、竹黄、穿心莲、蜂巢制剂、六神丸、牛黄解毒丸、黄连素、藻酸双酯钠、蛇胆川贝散(液)等。
2000年4月至2008年6月文献报道2 747例不良反应,死亡132例,占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4.8%[14]。
统计资料表明,出现不良反应的大多是一些毒性较大的中药及中成药和近年提取研制的中药注射剂。
这就提示,上述这些中药品种(包括中药注射剂)将是今后研究和防治中药不良反应的重点,也收稿日期:2010-09-17作者简介:李春雨,主要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及毒理学研究。
E-mail: wd2526@ *通讯作者 张宗鹏 Tel: (022)23006865 E-mail: zhang88965@.是对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点。
总之,近年来中药及制剂(中成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攀升之势,对人们的健康危害严重。
为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药使用的安全性认识,普及中药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监督管理力度,加强监测。
2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药物的性质与质量;二是机体个体差异因素等;三是给药的正确性、准确性。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九方面。
2.1对中药毒性认识不足我国民间早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金元时期的名医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亦称:“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甘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
”但由于中医药的客观疗效较好、毒副作用较低等事实,在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纯天然药物倍受青睐,加之媒体上所谓“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类商业语言误导,人们误以为以原生药为主的中草药毒副作用少,甚至无副作用,导致长期、盲目、大量滥用中草药而招致意外的不良反应。
2.2违反禁忌症原则各种中药既有适应症,又有禁忌症。
例如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禁用解表发汗药;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温里药等。
即使是甘草这样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品,亦有湿盛胀满及浮肿者不宜用以及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等禁忌及注意事项。
有文献报道一对新婚夫妇过量服用人参而由洞房送入病房的中毒病例,即是药不对证、良药毒人的典型事例。
2.3盲目使用偏方、单方或秘方一般说,单方或偏方均有较强的针对性,如果药不对证,滥用误用,则更易产生毒副反应。
有报道[15]11例小儿因患“疳积”而服用乡村“医生”自制的“疳积散”,由于该药中含有铅丹、朱砂而致肝脏损害和溶血性贫血。
说明“医生”对铅丹、朱砂的药性不太了解,而且违背了疳积健脾消积的治疗原则。
2.4炮制不当或忽视中药炮制中医组方遣药用的是中药饮片,炮制不仅可以减毒,而且可以改变药性,提高疗效,所以有“生熟异治”之说。
《中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均有炮制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但是近年来有许多地方忽视炮制工作,该制不制,生熟不分以及生药配方等情况比较严重。
如乌头的用法要求先煎、久煎,煎煮时间为3~4 h,这样乌头碱分解为毒性为100~1/1 000的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从而减小乌头的毒性,但资料显示使用过程中没有先煎、久煎而致中毒者时有发生[16]。
2.5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剂量范围,剂量过小,血药浓度低,产生不了治疗作用,剂量过大,生理活性强烈,超出机体的承受极限,必然发生不良反应。
例如药典规定关木通的内服剂量为3~6 g,而有一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自取关木通50 g,水煎服,次日又取关木通15 g,水煎服,最终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17]。
2.6中药品种的同名异物中药品种复杂,存在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造成中药滥用、混用而中毒,而且毒性大小、强弱也不尽相同。
如木通科木通无毒性,而马兜铃科关木通毒性较大,如果混用,后者极易产生肾损害,甚至产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又如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和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同名为防己,但后者含马兜铃酸,使用过量,极易产生明显肾损害。
使用多来源中药时如果不注意来源及掌握用量,就难免不产生不良反应。
2.7中西药配伍不当中药与西药组方共用是中西医结合者近年来的一种大胆尝试,组方合理确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中西药合用于一体,其相互作用十分复杂,组方不合理也能产生毒副作用,如缩泉丸、金匮肾气丸与双氢克尿噻、氯化钾合用有药理性拮抗;含朱砂的成药如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冠心苏合丸等与其有还原性的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硫酸亚铁等配伍可生成溴化汞、碘化汞等毒物,产生药源性肠炎。
2.8改变给药途径中药过去除外用之外,以口服为主,这种给药途径虽然起效迟、作用慢,但是比较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中成药的快速发展,静脉、肌肉和皮下注射制剂在中药新研制中出现并有一定的发展,这对提高疗效、缩短起效时间、加速中药的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中药的有效物质并未完全清楚,对药物成分的各种性质、体内代谢过程、量效关系、产品质量、稳定性和贮存条件等研究工作滞后,因此在临床使用注射剂时,难免有毒副作用或过敏反应发生。
如清开灵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屡见报道就是很好的证明[18]。
2.9特异性体质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亦不同。
不同患者同时使用同剂量的某药物,有的病人有过敏反应,有的则无任何反应;同一患者开始几天无副反应,几天后却发生过敏反应的也很多见。
据报道,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草药达150多种,而过敏性休克又占过敏反应总数的25.6%。
如僵蚕引起皮疹,口服鳖甲煎剂可致严重过敏。
此外,年老体弱,婴幼儿及肝肾疾病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也相对差些,易出现不良反应。
3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3.1呼吸系统常见不良反应症状有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呼吸衰竭、甚至窒息死亡[16]。
常见的药物有:肉桂、商陆、闹羊花、雷公藤、大黄等。
雄黄、黄药子等,可致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等。
3.2消化系统常见不良反应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消化道出血、黄疸、肝肿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常见的药物有:板蓝根、苦杏仁、山豆根、巴豆、元胡、五味子、地黄等。
雷公藤、黄药子、壮骨关节丸等长期或大量服用,导致肝细胞损害、黄疸、肝功能异常、肝肿大,甚至肝衰竭、肝硬化腹水而死亡。
3.3神经系统常见不良反应症状为唇舌和肢体发麻、头痛、眩晕、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抽搐、惊厥、昏迷、瞳孔缩小或放大、牙关紧闭、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