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导论

合集下载

电影学导论

电影学导论

电影学导论一、名词解释电影学导论:电影学导论是一门探讨电影艺术、历史、制作和批评的学科,它为人们提供了对电影领域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二、概念电影学导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对电影领域的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

它涵盖了电影制作、历史、理论、批评等多个方面,旨在深入剖析电影艺术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电影学发展电影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电影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影的技术和工艺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方法的引入,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四、电影学导论的作用电影学导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对电影领域的全面认识:电影学导论可以帮助人们全面了解电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电影行业的发展脉络。

2.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学习电影学导论,人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和理解电影作品,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

3.指导实践:电影学导论不仅是对理论的探讨,还为电影制作、评论等实践工作提供了指导。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制作的过程、技巧和方法,提高制作水平。

4.推动学科发展:电影学导论的研究不断推动着电影学科的发展和完善,为培养更多的电影人才提供了支持。

五、意义电影学导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文化生活:通过学习和研究电影学导论,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从而更好地欣赏电影艺术,丰富自身的文化生活。

5.推动艺术创新:电影学导论的研究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艺术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它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推动电影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6.提高国民素质:通过对电影学导论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从而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7.促进国际交流:电影学导论的研究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电影艺术导论1

电影艺术导论1

1902年梅里爱的影片《月球旅行 年梅里爱的影片《 年梅里爱的影片 记》,成了他创作的全盛时代的 代表作。 代表作。 月球旅行记》 《月球旅行记》 他把电影引向了娱乐演出, 他把电影引向了娱乐演出,使电 影排演的观念传向了世界, 影排演的观念传向了世界,奠定 了故事影片的基础。 了故事影片的基础。
《火车进站》深Biblioteka 镜头 、 火车进站》 景别变化、 景别变化、完整连续的时 空变化 。 水浇园丁》 《水浇园丁》显示了喜剧 片的雏形, 片的雏形,并开始出现了 叙述手法。 叙述手法。
二、梅里爱
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法国电 世界上第一位电影艺术家、 影导演、世界故事片的开创者。 影导演、世界故事片的开创者。 1897年他在巴黎建立了摄影棚, 1897年他在巴黎建立了摄影棚,于 年他在巴黎建立了摄影棚 是电影制片厂的观念诞生了。 是电影制片厂的观念诞生了。
电影艺术导论
主讲教师: 主讲教师:姚 麟
导论: 导论:电影是什么
• • • • 一、电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 电影是 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 二、电影的记录本性 电影: 三、电影:“看”的行为 四、视听思维
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与早期电影活动 第一节 卢米埃尔兄弟与梅里爱
一、卢米埃尔兄弟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地下的咖啡馆 年 月 日在巴黎地下的咖啡馆 里放映了《工厂大门》 里放映了《工厂大门》,这一天被定 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第二节 格里菲斯与好莱坞的形成
一、好莱坞的形成以及格里菲斯的工作 格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 格里菲斯“美国电影之父”
《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 一个国家的诞生》 党同伐异》
二、《一个国家的诞生》解读 一个国家的诞生》

电影导论教案

电影导论教案

电影导论教案教案标题:电影导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电影的起源、发展和重要性;2. 掌握电影制作的基本要素和技术;3. 培养学生对电影的分析和评价能力;4. 激发学生对电影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2. 电影的基本要素:剧本、导演、演员、摄影、音效等;3. 电影制作的技术:镜头运动、剪辑、特效等;4. 电影类型和流派;5. 电影分析和评价。

教学步骤:第一课:电影的起源和发展1. 引入:通过展示一段早期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对电影的兴趣。

2. 讲解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早期无声电影、黑白电影、有声电影和现代电影的发展。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电影发展的里程碑和重要人物。

第二课:电影的基本要素1.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电影的基本要素。

2.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部电影,对其剧本、导演、演员、摄影、音效等要素进行分析。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电影及其要素分析。

第三课:电影制作的技术1. 介绍电影制作的基本技术,如镜头运动、剪辑、特效等。

2. 观看一部电影片段,并分析其中使用的技术手法。

3. 分组活动:学生分组创作一个短片,要求运用所学技术手法进行拍摄和剪辑。

第四课:电影类型和流派1. 介绍常见的电影类型和流派,如喜剧、动作、爱情、科幻等。

2.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电影类型或流派,对其中一部代表性电影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电影及其分析和评价。

第五课:电影分析和评价1. 讲解电影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包括剧情分析、角色分析、视听效果分析等。

2. 观看一部电影,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撰写电影评论。

3. 学生互相交换评论,并进行讨论和反馈。

教学评估:1. 小组活动中的讨论和展示;2. 学生对电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3.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的观察。

教学资源:1. 电影片段和电影剪辑软件;2. 电影分析和评价的参考资料;3. 学生自选的电影作品。

电影学导论笔记

电影学导论笔记

导论:电影是什么节1.电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发明第一次(也就意味着它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是史无前例的,是没有传统的)使人类学会了把记录机器当做艺术使用,电影体现了艺术与工艺学之间的物质关系。

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与艺术最早是不分家的。

节2.电影的媒介材料:光波声波节3.电影的记录本性电影的发明是为了记录光波声波的运动。

运动是电影的本质。

电影的发明实际上是一种仿生学,即模拟人眼和耳的功能。

这个记录的特点是:准确性、具体性、连贯性。

文学是用抽象的文字系统来进行思维的线性记录,而电影却是对摄录对象从光波和声波上直接进行半自动化的、精确的四维记录。

电影的记录是直接的,其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可以传达出物理现实的准确信息。

使用抽象的文字符号的文学作品从发生到接受的过程是——从作品的抽象到读者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具象,而电影恰好相反。

电影的记录本性带来了以下特征:1.记录的精确性使观众把银幕上活动影像当成是那个事件发生过程的实际记录。

2.电影的记录扩大了人的感知经验。

通过电影,人对自己的感知活动、看的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人发现自己对“看”特别感兴趣。

想看,实际上是想观察自己的思想活动。

在娱乐片中把这种看的欲望发展为窥视。

不像静态的艺术可以审视,动态的艺术是瞬间即逝的,它只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象。

这是电影的特点。

所以在瞬息媒介中,不应有什么不可能立即感知的东西。

电影表现的是时间在空间中流动的美。

光波声波运动记录的美是20世纪新的美学观念,这是电影美学的实质。

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所带来的光波声波的连续性以及幻觉是造成电影美学的关键因素,也正是其他传统艺术所没有的。

银幕上出现的空间是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分裂的空间。

观众处于那空间之中,但又不是其中一部分。

他是从一个他所没有占据的位置上来进行观察,他接受了摄影机所提示的位置。

节4.电影:“看”的行为光、声运动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已经光、声的连续性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所以电影的结构是建立在看的基础上的,因此电影作品的结构可以不那么严谨。

电影美学导论

电影美学导论

《电影美学导论》第一章电影美学的基本内涵第一节电影美学的性质(P4)对于电影美学认识上的误区,自一开始就存在着。

不少人从一开始就混淆了“美”、“审美”、“美学”这三个完全不同含义的概念。

“美”大概可作三个方面的理解。

一是从“美”的本体上去探讨,即“美”不等于“美的”,而是要找出美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也就是要说出“美”的本质。

二是许多人往往将“美”作形容词用,这样,美即美的,大凡好看的、漂亮的、奇观的都可用上“美”这个字眼。

三是相对于“丑”而言,是“丑”的对立面。

而在西方美学史上,西方美学家往往将美与崇高分别视作两个不同的审美范畴,这样,“美”就相当于中国人所言之“优美”,它与崇高相并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范畴。

审美则是主体(人)带有主观色彩的对对象是否美、如何美的一种认识判断,亦可说是一种情感态度。

而美学则是一门学问,作为一门学问,它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研究范畴、方法、原理,等等。

第二节电影美学的属性、归类及研究范畴(P10-12)今天的电影美学要得以继续发展,一是不能脱离电影的基本内容,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它给人的启示及其对于世界、社会和人的认识。

二是今天的电影美学研究必须要同文化流变,特别是必须从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流变中去作出美学的回应。

三是要讨论工业化后电影美学自身的改革与创新。

电影美学的研究范畴至少可归纳为如下向个方面:1、电影美学研究的对象首先是电影的审美特性、电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尤其是电影语言、电影思维、电影艺术中超越时空的假定性和电影的审美形态。

(但它更应注重的是电影艺术所内含的思想,电影艺术与现实、与社会、与世界和人的关系。

特别是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各种复杂的相互纠缠的因素,电影中所显示出来的各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思考及其思想挑战的美学意义。

)2、电影美学还应重点研究电影作品背后的文化哲学思维和文艺思潮,观众与电影艺术间的审美关系。

3、电影美学的研究还应同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相联系,特别是研究中国电影,完全脱离中国的特定文化、中国古典美学的根基是不可想象的。

电影学导论

电影学导论

印象派电影
F:\电影\电子相册.avi
其兴起的原因有二
一是好莱坞电影占领了欧洲的电影市场,使欧洲电影艺术上停止不前,二是19世纪 末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先锋派电影便应运而生了。其主要流派包括未来主义、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印象主义等。 他们的艺术主张是:①.反对商业电影,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之成为供少数人 玩赏、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②.搬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并创造了诸如 纯电影、绝对电影等术语,反映了逃避现实的抽象化、潜意识化倾向;具体的说可 归结为四点:①.反对叙事,将情节纠葛和性格刻画列为电影的“敌对元素”,要求 以抽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②. 鼓吹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 ③.描写梦幻的世界,即一个充满了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④.万物有灵论,把 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排斥含义和逻辑。先锋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 论代表著作有德吕克的《上镜头性》、杜拉克的《完整电影》以及爱浦斯坦、慕西
电影学导论
第一章电影理论 考试内容: 外国电影理论发展史(重点) 电影理论 中国电影理论发展史 电派电影思潮
1.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思潮 (德)抽象电影 抽象电影 (法)纯电影 (法)印象派电影 (法)先锋派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20年代 (1917——1928)的这场艺术运动的前期和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的理论探索和 艺术实践主要集中于对光的认识;而1925年以后,则倾向于抽象化。所以将1925年 以前的法国电影艺术运动称为“印象派”,而将1925年以后的法国学派成为先锋派。 不过,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视为先锋派电影的前奏,甚至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视 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2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次电影运动。

电影学导论 论述7题

电影学导论 论述7题

1、法国电影家雷内—克莱尔曾说“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观众会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一看就能懂的美国影片和必须动一番脑筋才能看懂的法国影片,-----为了替电影的美好前途着想,有才能的导演总有一天会设法把这两种学派妥善地结合起来。

”对此,你如何理解?联系中国当代的发展,又有何感想?2、结合电影现象谈谈当代电影世界中主流电影的美学趋向及其必然性根据与基础。

3、如何看待好莱坞的“文化殖民”“文化霸权”4、近期有的人认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降临,数字影像将导致巴赞的照相本体论解体、颠覆以摄影为基础的真实性概念,电影这一被“真实”统治的“王国”也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美学特质,传统电影美学根基已然为此崩坏。

结合具体电影,谈谈你对这种论断的看法。

5、希区柯克说:“电影是去掉了琐碎片段的日常生活。

”而戈达尔却说“电影就是琐碎的生活”。

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看法。

6、从影像和声音元素的角度谈谈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电影段落。

7、学者张颐武认为: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所体现的电影文化实际上是“试图创造一个民俗/政治的东方奇观”,以“向西方提供一个驯服的他者形象”为荣。

王宁指出: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它使得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文化上出现趋同现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

有人认为,《赤壁》是“拿中国古典文化向西方献媚”,提出要建立“文化马其顿防线”,抵御好莱坞的入侵。

谈谈你对以上论断的看法1、法国电影家雷内—克莱尔曾说“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观众会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一看就能懂的美国影片和必须动一番脑筋才能看懂的法国影片,-----为了替电影的美好前途着想,有才能的导演总有一天会设法把这两种学派妥善地结合起来。

”对此,你如何理解?联系中国当代的发展,又有何感想?首先电影要分商业片和动作片,站在好莱坞的角度,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所能拍出的电影,和好莱坞都有所差距,商业片天赋的导演,独特的创意,花哨的特效,宏大的场面,耀眼的明星,强大的制片方,烧钱似的投入,这些其他地方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文艺片更堪称是惊世骇俗的经典,精湛的演技,深刻的内涵,博爱的情怀,动人的情节,独树一帜的手法,这些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所不具备的,这就是为什么奥斯卡是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

电影学导论笔记汇编

电影学导论笔记汇编

导论:电影是什么节1.电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发明第一次(也就意味着它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是史无前例的,是没有传统的)使人类学会了把记录机器当做艺术使用,电影体现了艺术与工艺学之间的物质关系。

从人类文化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与艺术最早是不分家的。

节2.电影的媒介材料:光波声波节3.电影的记录本性电影的发明是为了记录光波声波的运动。

运动是电影的本质。

电影的发明实际上是一种仿生学,即模拟人眼和耳的功能。

这个记录的特点是:准确性、具体性、连贯性。

文学是用抽象的文字系统来进行思维的线性记录,而电影却是对摄录对象从光波和声波上直接进行半自动化的、精确的四维记录。

电影的记录是直接的,其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可以传达出物理现实的准确信息。

使用抽象的文字符号的文学作品从发生到接受的过程是——从作品的抽象到读者在自己脑海中形成的具象,而电影恰好相反。

电影的记录本性带来了以下特征:1.记录的精确性使观众把银幕上活动影像当成是那个事件发生过程的实际记录。

2.电影的记录扩大了人的感知经验。

通过电影,人对自己的感知活动、看的行为有了更深的认识,人发现自己对“看”特别感兴趣。

想看,实际上是想观察自己的思想活动。

在娱乐片中把这种看的欲望发展为窥视。

不像静态的艺术可以审视,动态的艺术是瞬间即逝的,它只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象。

这是电影的特点。

所以在瞬息媒介中,不应有什么不可能立即感知的东西。

电影表现的是时间在空间中流动的美。

光波声波运动记录的美是20世纪新的美学观念,这是电影美学的实质。

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所带来的光波声波的连续性以及幻觉是造成电影美学的关键因素,也正是其他传统艺术所没有的。

银幕上出现的空间是个想象的空间,一个分裂的空间。

观众处于那空间之中,但又不是其中一部分。

他是从一个他所没有占据的位置上来进行观察,他接受了摄影机所提示的位置。

节4.电影:“看”的行为光、声运动记录的精确性和具体性,已经光、声的连续性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所以电影的结构是建立在看的基础上的,因此电影作品的结构可以不那么严谨。

电影学导论

电影学导论

电影学导论1.格里菲斯:1915年“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发现了蒙太奇,在同一场景中变化摄影机和目标的距离,出现了多镜头表现同一场景,从而改变了电影的结构单位,同时在同一场景中变化摄影的角度、远近以及焦点;且在专场方面做得非常巧妙,运用了“化”、“圈入”“淡入淡出”等。

在叙事结构上三点“平行叙述”又营造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戏剧效果。

《党同伐异》是之后的另一部巨片。

2.旧好莱坞片场制度:1)大规模的垄断型企业。

二三十年代形成了著名的八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公司,这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当前在欧洲的巨大摄影棚和拍摄专用场地,并广泛搜罗在艺术和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

2)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工业生产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

3)制片人专权。

好莱坞所谓的制片人,一般就是公司的老板或经理人员,制片人有权任意改动剧本的情节,尤其是结尾;有权决定演员阵容。

每天的额样片都要由制片人当夜审着,决定取舍。

4)明星制度。

电影初期,演员并不受重视,后来独立电影公司老板莱默尔意识到明星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培养明星,签下合同。

明星在合同期间可以获得高额报酬,但必须拍摄相应数量的影片。

在50年代末大致片场制度解体后衰落下来。

3.经典叙事传统:所谓经典叙事,即指最早成型与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所谓20世纪10年代,一种“支配着故事片生产的叙述结构”。

严格意义上,经典叙事是一种稳定的创作模式和艺术倾向,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广泛的普及性,是世界各国都遵循的基本叙事模式。

基本遵循:先建立食物的常态秩序,饭后秩序遭受破坏,再次恢复原状。

通常情节有两条故事线:其一是异性恋的罗曼史,其二设计另一领域工作、战争、某个任务或志向,或是其他人际关系。

每条故事线都有其目标、障碍与高潮。

在情节安排上,一个电影剧本通常由三个段落组成。

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概论理论————————————————————————————————作者:————————————————————————————————日期: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电影导论》课件第九讲 声音

《电影导论》课件第九讲  声音

《海上钢琴师(托纳 托雷,1998)
《天生杀人狂》(奥 利弗·斯通,1994)
《乱》(黑泽明, 1985)
《青春残酷物语》 (大岛渚,1960)
三、音乐与歌声
无声电影时期:音乐的“展示”作用 电影音乐的分类:有声源音乐(画内音乐)和无声源音乐(画外音乐) 音乐的作用:1)渲染氛围,烘托环境;2)表现时代感和地方特色;3)
伦斯·奥利弗,1948) (许鞍华,2006)
二、语言与音响
音响的种类:动作音响、自然音响、背景音响、机械音响、特殊音响 音响在电影中的作用:1)增加银幕真实感;2)渲染画面氛围;3)扩展
空间,增加银幕信息量;4)利用声音组接画面;5)表达人物心境或塑造 人物形象;6)隐喻和象征;7)表现作品主题等。 特殊音响 声音对画面的衔接
抒发人物情感;4)表现主题或思想;5)为影片风格定调等。 声音与风格 电影歌曲 歌舞片中的音乐
《2001太空漫游》 (库布里克,1968)
《春光乍泄》(王家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任逍遥》(贾樟柯,
卫,1997)
(丹尼·博伊尔,2008)
2002)
四、音画关系
1、电影录制声音的三种方式:前期录音、后期配音、同期收音
《电影导论》之
第九讲 声音
我是用心灵为影片选择歌曲的,挑选出的歌曲是因为我喜 欢它们,另外,也是因为它们能塑造我的人物……在《基卡》 以及其他影片中,音乐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阿尔莫多瓦
本讲大纲
一、声音的作用 二、语言与音响 三、音乐与歌声 四、音画关系
《雨中曲》(斯坦利·多南,1952)
一、声音的作用
二、语言与音响
语言分成三类:对白、独白、旁白。 功能:1)基本功能:传递、交流、沟通、表达;2)表现个性、塑造

电影分析导论

电影分析导论

中景:
中景用来表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行动、 交流,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动作和姿态。
近景 主要用于通过面部表情来刻画人物性格。
特写
一般用来表达非常亲密的两个人之间的 视野,或者表达某种特别的凝视。
景别的作用
1、叙事。 2、特殊景别的组合可以用来抒发特定的情感。 3、不同的景别运用组合,决定了影像的风格,
俯视 镜头高度高于被 被拍摄物体显得渺小、矮
拍摄物体
小,表达蔑视、贬义的态
度。
正面
当我们需要展示演员的面部表情时,选择 这一角度。从美学角度而言,正面可以给 观众制造近距离、无障碍沟通的感觉。
侧面
从审美效果而言,侧面拍摄蕴含着一种潜 在的动势。
背面
演员呈现的信息为零,是恐怖片中常用的 手段。
长镜头(长镜头学派代表人物巴赞,倡导 纪实主义)
A——一个人脸上露出惊惧的神色 B——一把手枪直指着 C——同一个人笑了
1、A-B-C 2、C-B-A
第一章:影像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 1、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
透镜组。 2、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的摄取。 3、两个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6、对画面停留足够的时间,引人联想画外空 间。
7、摄影机的运动。 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 9、画外音。
构图
构图的元素
1、线条:线条可以用来表达力量、冲突、对 比,多用于蒙太奇学派。
2、几何形状:几何形状有叙事功能。 3、水平与垂直:观察画面与地平线有没有倾
斜。
4、位置、重心、平衡。 5、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对比。 6、光影、颜色的变化。
2、能够把完整的场景分割成不同的部分。 3、在同一场面中,能够改变拍摄角度,纵深

电影学导论课件

电影学导论课件

非职业演员的表现力
本色出演
非职业演员通常依靠自身的真实性格和特点来诠释角色,其表演 更具有本色和自然的特点。
真挚情感
非职业演员在表演中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真挚的情感,因为他们没有 受过专业训练,其表演更加贴近真实情感。
独特魅力
非职业演员通常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气质,能够为角色形象增添新的 元素和特点,使角色更加鲜明和生动。
02
电影语言与叙事
电影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概述
01
电影镜头语言是电影创作中使用的视觉和听觉元素,用于传达
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镜头角度
02
不同的镜头角度,如俯视、仰视、平视等,可以营造出不同的
氛围和情感效果。
镜头运动
03
镜头的运动方式,如推、拉、摇、移等,可以增强画面的动态
感和视觉冲击力。
电影剪辑与节奏
01
02
03
剪辑概述
电影剪辑是将拍摄好的素 材进行选择、拼接和调整 ,以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 情节。
节奏感
通过剪辑技巧,如切换速 度、画面长度等,可以控 制电影的节奏感,使观众 更容易被吸引。
剪辑技巧
常用的剪辑技巧包括跳剪 、拼贴、交叉剪辑等,它 们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 效果和情感氛围。
电影叙事结构
04
电影导演与创作
导演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导演的创作风格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这通常体现在他们对镜头语言的运用 、场景布置、演员指导等方面。了解 导演的创作风格有助于理解他们的作 品内涵和艺术价值。
导演的特点
导演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向和 风格,例如有的导演擅长拍摄动作片 ,有的则更擅长拍摄文艺片。了解导 演的特点有助于预测他们未来的创作 方向和风格。

《电影分析导论》课件

《电影分析导论》课件

景别 1、远景:广阔的场面。 2、全景:人物的全身。 3、中景:膝盖以上的局部。 4、近景:胸部以上的局部。 5、特写:颈部以上或者细节局部。
远景
用来表现环境、空间、景观、气势、场景 等的宏大,属于超常规视点的景别,展示 观众本人难以看到的新视点。远景可以抒 发情感、渲染气势。
全景
生明显变化,路线可以是任意的。
5、升:镜头在空间中垂直方向向上运动。
6、降:镜头在空间中垂直方向向下运动。
7、甩:镜头快速的位置或者角度改变,通常 用来表现一个动作对于另一个动作的反响。
1、推、拉、升镜头。
特定的镜头运动方式,有特定的叙事、表 意、抒情的功能。升、降镜头,可以应用 于跟随人物从一个高度到两一个高度的上 下运动的拍摄。也可以用于引导观众从一 个高度的注视中心转移到另一个高度的注 视中心。或者用来强调空间的高度感。
画框与构图
画框:在影视作品中,画框等同于摄影机 的取景框。
拍摄对象进入画框叫“闯入镜头〞,也叫 “入画〞。相反,出画框叫“出画〞。画 框的左边框叫“画左〞,右边框叫“画右 〞。
画框的上方指向天空,下方朝向地面,画 框的底边自然产生一种重力感。
画框可以构成隐喻
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
画外空间的主要构成方法 1、拍摄对象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 3、画外人物或者是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 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者平面。 5、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
像的景别。
3、摄影机的位置、角度,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4、摄影机的光圈、物距、焦距的变化,决定
了影像的景深。
5、摄影机的运动路线与轨迹,决定了影像的 各种运动。
电影语言的特征
1、在同一场面中,电影能够任意改变观者与 荧幕表现对象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格里菲斯:1915年“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发现了蒙太奇,在同一场景中变化摄影机和目标的距离,出现了多镜头表现同一场景,从而改变了电影的结构单位,同时在同一场景中变化摄影的角度、远近以及焦点;且在专场方面做得非常巧妙,运用了“化”、“圈入”“淡入淡出”等。

在叙事结构上三点“平行叙述”又营造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戏剧效果。

《党同伐异》是之后的另一部巨片。

2.旧好莱坞片场制度:1)大规模的垄断型企业。

二三十年代形成了著名的八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和哥伦比亚公司,这八大公司不仅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国内市场,而且迅速取代了法国电影业当前在欧洲的巨大摄影棚和拍摄专用场地,并广泛搜罗在艺术和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成为自成体系的“独立王国”。

2)制片厂内部分工精细,工业生产流水线式的制作模式。

3)制片人专权。

好莱坞所谓的制片人,一般就是公司的老板或经理人员,制片人有权任意改动剧本的情节,尤其是结尾;有权决定演员阵容。

每天的额样片都要由制片人当夜审着,决定取舍。

4)明星制度。

电影初期,演员并不受重视,后来独立电影公司老板莱默尔意识到明星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的培养明星,签下合同。

明星在合同期间可以获得高额报酬,但必须拍摄相应数量的影片。

在50年代末大致片场制度解体后衰落下来。

3.经典叙事传统:所谓经典叙事,即指最早成型与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所谓20世纪10年代,一种“支配着故事片生产的叙述结构”。

严格意义上,经典叙事是一种稳定的创作模式和艺术倾向,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广泛的普及性,是世界各国都遵循的基本叙事模式。

基本遵循:先建立食物的常态秩序,饭后秩序遭受破坏,再次恢复原状。

通常情节有两条故事线:其一是异性恋的罗曼史,其二设计另一领域工作、战争、某个任务或志向,或是其他人际关系。

每条故事线都有其目标、障碍与高潮。

在情节安排上,一个电影剧本通常由三个段落组成。

第一个段落“开始”占剧本的四分之一。

第二个段落“冲突”有故事中间的两个四分之一组成,中间有一次重大的厄运。

第三个段落由故事的最后一个四分之一构成。

这一部分使对抗高潮的结局戏剧化。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意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战后发生在电影界的具有强烈社会进步和民主倾向的运动,它在电影美学上倡导的纪实美学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欧洲电影中,意大利电影一直独树一帜。

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产生,则要归功于那本著名的《电影》杂志,它的编辑们在法西斯统治的恐怖中勇敢地站出来,抨击昔日的意大利电影而将希望寄托于明日的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张扬的纪实美学,通过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在这一背景下,被认为是第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沉沦》诞生了。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电影美学推向了高峰。

形式特征: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记录性、实景拍摄,避免戏剧性用光,采用自然光。

此外注重长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营,常常让演员在一个空间里进行自由的表演,不打断,一气呵成。

采用非职业演员,没有所谓的“表演”,演员饰演的就是他们自己,这种本色演出更具有真实感,没有做作与掩藏,赤裸裸地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人。

影片在结构上,追求简单朴实的状态,清新自然又充实。

最后就是地方方言的使用,让影片更具地域性和代表性。

影响:1)进入5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法西斯的题材逐渐失去市场;2)一些反映现实社会弊病的影片也陆续受到战后意大利政府的管制;3)好莱坞电影再次侵入意大利主流电影市场; 4)50年代中期,新现实主义学派开始分化,出现了“玫瑰色新现实主义”;60年代之后出现了拍摄“政治电影”的热潮,以及后来出现的以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为代表的超现实的“内心现实主义”。

不管怎样,新现实主义运动大大开创了电影“关注社会生活”的传统。

新现实主义的不足:1)题材过于局限:基本围绕反法西斯斗争,以及在这种统治下的社会悲剧;作品过于政治化。

2)表现对象局限:只关注贫困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观众逐渐失去兴趣。

3)为了追求真实,常常即兴地组织情节,贬低编剧、表演和人工素材的作用,这些偏执的做法严重影响了影片的魅力。

4)对于电影的纪实美学缺乏理论上的升华。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1)罗西里尼(1906-1977)《罗马,不设防的城市》、948年的《德意志零年》2)德.西卡(1902-1974),柴伐蒂尼德西卡和被誉为意大利电影“新现实主义之父”的柴伐蒂尼合作,拍摄的《偷自行车的人》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德西卡以朴素的镜头在心酸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情。

于1943年拍摄的《孩子们在注视我们》,通过儿童的目光来审视世界,这部作品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萌芽之作。

1946年的《擦鞋童》,依然是儿童目光中的世界,战后意大利流离失所的儿童,成了他们作品的主人公。

在该片中,淡化的情节,街头即兴拍摄和非职业演员的运用,都为他第三部新现实主义巨作《偷自行车的人》(1948)做好了准备。

3)维斯康蒂(1906-1976)1942年的《沉沦》使维斯康蒂以“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为进入电影史。

1948年的《大地在波动》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成果之一。

全片没有任何人工布景,全部内景也是在当地渔民家里拍摄的。

纵深焦距的摄影手法使得画面表现丰富又有层次。

维斯康蒂让所有的演员操着自己的方言,使得本片的拍摄过程本身成为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4)德.桑蒂斯(1917-1997)1942年桑蒂斯担任影片《沉沦》的助理导演1947年,桑蒂斯第一次独立执导了影片《悲惨的追逐》,这部反映意大利当时社会问题的影片获得成功,使桑蒂斯跻身于意大利一流电影导演之列;1949年的《艰辛的米》和1952年的《罗马十一时》等影片都属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杰出作品,桑蒂斯被称为第二代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5. 法国新浪潮电影及运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

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僵化的社会造成了青年一代的理想幻灭。

首先法西斯的垮台,历史性的审判,是的国际上的右派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其后,斯大林的去世,对他的重新评价,又使得左派势力陷入茫然;而不光彩的阿尔及利亚战争和越南战争,再次使中间派感到失望。

这时整整一代青年人视政治为“滑稽的把戏”。

当时的文艺作品开始注意这些年轻人,描写这些年轻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特殊现象:在美国被称作“垮掉的一代”,在英国被称作“愤怒的青年”,在法国则被称为“实际的痛苦”或“新浪潮”。

因此,在“新浪潮”的影片中,从主题到情节,从风格到表现手法都带有这种时代的印痕。

“新浪潮”也有着思想根源,这就是唯意志论、精神分析、存在主义为代表的哲学和文艺理论思潮。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胡作非为》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的特点“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

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

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

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

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电影的拍摄主题:非政治性的电影。

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

《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

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

它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

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

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新浪潮的影响“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

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法国著名新浪潮导演埃里克•侯麦于2010年1月11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9岁。

贾樟柯曾向记者表示,侯麦的离去让他感到很难过,侯麦的电影对他的影响很大,侯麦是当之无愧的电影大师。

新浪潮运动的流派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

1)巴赞(电影评论家)《电影手册》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

(包括离奇,幻想)(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2 )“新浪潮”电影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

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

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3)“左岸派”电影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

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长别离》6.新德国电影德国新电影的产生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

1950年代西德随著经济的复苏电影亦蓬勃发展,但内容逃避现实,贫乏单调,1950年代末到1960黏代初电影业陷入低潮,连国际影展的参加资格也没有,受到当时法国与英国等国家新电影的影响,便产生了德国新电影。

不过宣言运动开始的前三年由于资金缺乏,只拍出一部电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