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背景介绍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苏联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经济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决策。

经济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全都按照预先规定的计划进行。

这种体制强调国家掌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益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进行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军工生产。

这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农村地区因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落后。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领导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苏维埃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 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65年。

1965年11月,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23届全会上,贝利亚被捕,勃列日涅夫和顿涅茨克尔克雷姆林宫的力量对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苏联各层级的领导人感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开放经济市场,鼓励农民和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出售给市场。

这些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改变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3. 科技革新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也认识到科技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高科技、能源、电子和材料等方面投入巨资,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的过度集中和计划化,导致了产品效率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

同时,苏联对于追求高质量、卓越标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认识是滞后的。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设计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主备课人:课标要求: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苦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结果等方面的异同,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教学要点:(1)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

(2)难点: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课时)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内容:(1)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2)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 评价(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 改革内容:对赫鲁晓夫的政策作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1)改革的必要性:苏联斯大林模式弊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别是农业的消极影响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调整政策。

3)苏共二十大的“秘密报告”2、主要措施:(1)农业方面:【合作探究】赫鲁晓夫的盲目垦荒和玉米运动,留给人们什么教训?答案提示:赫鲁晓夫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

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2)工业方面:3、结果及原因:成效不大;4、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改革的问题,与美国争霸的需要。

2、主要内容: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4、改革的结果:失败?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长期推行严重束缚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面临社会动荡、经济下降的局面3)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2、改革的内容:A、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有何异同?两者都是首先改革经济体制。

不同点在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采取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克服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人民公社制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经济体制的改革,力度不够,未能深入下去。

B、政治改革:A)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B)宪法删去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

C)苏共“二十八大”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

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前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学习目标】通过列表等方法归纳和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开展讨论,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阅读恩格斯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等历史材料,理解历史材料,并运用它来说明论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学习过程,能够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能够简述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通过对苏联从一个超级大国到走向解体原因的探讨,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重难点突破】在教师的指导下,到当地的图书馆,查阅前苏联的一些相关资料,以便深刻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苏联解体的经过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通过探究性学习和社会调查,能够清晰认识苏联的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并总结我们中国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能力·思维·迁移】(一)基础自测训练1、单项选择题(1)赫鲁晓夫执政后,把()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A、农业B、商业C、重工业D、金融业(2)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开始于()。

A、苏共十四大B、苏共十五大C、苏共十八大D、苏共二十大(3)苏联经济建设中,率先推行“新经济体制”的改革者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4)以下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说法中,最确切的是()①改革使苏联经济没有获得任何发展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③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④70年代以后,改革停滞不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5)()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的领导地位。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2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授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活动2【讲授】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人教课标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 人教课标版

学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年,苏共“”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迷信。

.主要内容()农业方面)()工业方面.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年,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内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特点: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

.结果: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时期。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世纪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年,戈尔巴乔夫执政。

.主要内容()承认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政府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计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

()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和承包,还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

.结果: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问题思考】议一议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的开荒工作造成了什么后果?读一读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想一想二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辨一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考点一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问题?.为解决农业问题赫鲁晓夫做了怎样的努力?精讲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2.小组讨论:学生从改革措施、成效、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总结各自认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选择、简答、分析题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强调重点、难点,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
4.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成效与影响。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社会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关注。
6.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自拟一道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论述题,要求题目具有思考性、探讨性,并提供解题思路和答案。
给予反馈。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关注历史与现实,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4.结合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苏联经济改革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措施及影响。
2.强调苏联经济改革的历史地位,指出改革的重要性以及改革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
(4)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苏联经济改革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苏联经济改革的历史地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一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文写作,加深对苏联经济改革的理解和认识。
2.设计一份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对比分析表,要求列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成效及影响,并进行简要评价。
此项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深入地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过程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让学生谈谈对苏联经济改革成功与失败的认识,以及对我国改革的启示,字数不少于500字。
这一作业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国家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4.指定阅读一篇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专业论文或书籍章节,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在课堂上分享阅读心得。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二战后苏联经济状况的图片和数据,引发学生对苏联经济改革的兴趣。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经济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经济史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学案设计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学习目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三、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结束后,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1953年,________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2.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________;提倡种植______。

(2)工业:废弃____________;给______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____________的物质利益。

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_,但对其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________突破这一模式。

答案:1.(1)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2)斯大林2.(1)收购制自主权玉米(2)部门管理体制企业企业和个人3.斯大林模式根本上(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______有关的工业部门。

(2)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__________。

(3)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____________;运用____________,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影响(1)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2)__________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

答案:1.(1)军事(2)集中领导(3)经营自主权经济手段2.(2)军备竞赛(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1)经济领域:用____________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了______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府减少______________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__________;实行________或承包制。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课标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课标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江阴二中杨晓峰一、本单元、本课内容1、课程标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2009年考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3、教学要求建议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推动学生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

2.选用能够反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部分史料,做一些叙事性的描述,使学生能够通过感知而认识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成效,从而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具有必要性”这一认识。

3.指导学生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个有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史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与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人教版高一历史下册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3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改革的内容;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戈尔巴乔改革的过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赫鲁晓夫改革;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改革对中国改革的警示。

【重、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合作法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同志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讲授新课】。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讲述了从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要求学生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如果仅仅就教材讲教材的话,很容易变成“改革背景一内容一评价”的三段论模式。

考虑到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结合本校生源整体偏差的现状,笔者做了一些大胆尝试,努力做到新颖生动的同时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个教学设计已经实践过。

现将教学构思与实际操作中的得失体会辑录如下,恳请专家同仁指正!一、过程设计在“趣味读史、学史明智”中开始本课,接着出示本课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要求学生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

之所以选择这八个字作为本课开场白,是笔者认为“有趣味、有智慧”是高中历史课的灵魂,如果历史课能给学生带来趣味和智慧,那么历史课的功能也算是实现了。

紧接着,我明确本课的六个流程:想一想、看一看、听一听、练一练、议一议、笑一笑。

因为是公开课,所以将流程打出,目的是使听课者和学生明了本课各环节。

在想一想环节中,我设计了三段材料和一组问题。

材料1: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赫鲁晓夫有这么多的‘帽子’?而且这些‘帽子’看起来有点不寻常啊?”学生们回答“阴谋家”是否定,“改革家”是肯定,“策略家”是肯定,“蛮干家”却又是否定。

这可以给学生留下初步印象:赫鲁晓夫这个人是很复杂的,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材料2:1964年,赫鲁晓夫的同僚趁他去黑海度假之际发动政变,迫使他离开了权力中心。

1971年的秋雨中赫鲁晓夫黯然离世。

在他的墓前矗立着一组黑白双色大理石碑。

教师用略带伤感的语调突出“1971年的秋雨中”,与当年意气风发手执玉米相比刻意渲染赫鲁晓夫最终的失落,营造一种戏剧效果。

问题:黑白双色碑意味着后人对他怎样的评价?由于有前面材料和问题的铺垫,所以学生可以较快回答出:既肯定又否定。

历史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合集)

历史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合集)

历史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合集)第一篇:历史721《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1956年赫鲁晓夫做《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

2.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理解: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3.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影响。

运用: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2.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中国的经济改革,总结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

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戈尔巴乔夫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人物评价、问题比较、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分别进行了改革,他们的改革各有成败,深刻了影响了苏联的局势,最终导致了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这三位领导人的改革。

板书: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讲授新课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学生回答:主要特征: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重点: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课前自主学习1.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改革的重点______________,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改革______________.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特别是______________,但从_____年起,苏联经济陷入停滞。

3.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

他首先进行______________改革,以______________管理方法取代行政命令。

4.戈尔巴乔夫改革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推动个体劳动和______________的发展,出现了与______________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开始实行______________制。

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两块一黑一白大理石相互咬合组成的,它是由苏联著名艺术家曾受赫鲁晓夫当众奚落过的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涅伊兹维斯特内为什么会如此设计赫鲁晓夫的墓碑,此中有何喻意?1.背景(1)一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

(2)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稳固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2.改革的内容(1)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

具体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3.评价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其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1 人教课标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1 人教课标版

第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理解: 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客观评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归纳概括、历史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重点和难点、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二战后苏联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正确认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体会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学习过程第一篇章: 爱恨交加话模式——改革的背景根据视频及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模式的功绩和弊端。

第二篇章:艰难曲折探改革——改革的过程★赫鲁晓夫改革活动一(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其侧重点是哪个方面?2、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是怎样的?请结合材料分析。

在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时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混乱。

因此年后,赫鲁晓夫又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中管理。

《世界通史教程》齐涛活动二(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

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年建成共产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江阴二中杨晓峰一、本单元、本课内容1、课程标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2009年考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作用。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后果。

3、教学要求建议1.从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去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推动学生体会到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然性。

2.选用能够反映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部分史料,做一些叙事性的描述,使学生能够通过感知而认识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积极成效,从而强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具有必要性”这一认识。

3.指导学生从背景、目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列表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基于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措施、特征与结果的了解,初步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这是一个有具体到概括的思维过程,因为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用谈话的方法和史论结合的思路,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思想等方面理性地归纳“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再从历史条件、功绩与弊端等方面引导学生评价“斯大林模式”,为认识经验教训做一必要的铺垫。

3.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形式,组织学生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师要准备一些史料和教材上的一些宣传画、漫画等材料,要注意联系专题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必修Ⅰ专题八“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讨论和认识。

1.需要帮助学生纵向地把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苏联改革的发展历程,可以让学生用表格或箭头图示的方式来呈现历程、勾勒其曲折性。

2.大体可以从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和改革的结果等方面去列表归纳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有关内容。

3. 灵活运用一些与改革成效有关的包括数据材料在内的史料来鲜活地说明改革的复杂性和必要性。

4.联系专题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必修Ⅰ专题九“苏联解体”来认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渐进,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二、1、本单元总体分析作为一个专题,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过相对简短的2课,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尽管它只截取了苏俄、苏联历史上的若干片断,但从历史发展进程相互联系的角度上看,它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简明的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史。

本单元以苏俄、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例,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所经历的曲折道路。

其核心思想是说明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现实之后,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易。

这是因为,不论是欧洲还是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大多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

这些国家在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发展生产力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为了发展生产力,需要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不断的调整,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

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的完善。

这种改革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动力。

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应该允许各国进行自己的探索,而不应当将某一种模式套用于所有的国家。

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的探索,才有可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改革失败乃至最终脱离了社会主义的轨道,但即使是这些失败的改革,也会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以极大的启发。

2、本课总体分析《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讲述了苏联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几次改革。

第一目“赫鲁晓夫的改革”,其重点是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第二目“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它说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不仅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反而使其更加僵化了。

第三目“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影响”,重点阐述了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政治改革以及这次改革失败造成的影响,特别是导致苏联的解体。

这三次改革对苏联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不同影响,但总的来说,它们都失败了。

教法分析:本课内容,条理清晰,知识点突出,学生容易掌握,所以教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结合历史教学中“5whre法”,即why(为什么即背景),who(谁),where(哪里),what(什么事),when(时间),how(过程),result(结果),effect(影响)。

同时利用材料、表格、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对所学知识加以整合。

三、知识框架和基本线索2、基本线索:根据领导人的更替,逐一介绍和加以对比分析。

四、核心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1、核心知识点:(1)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内容、结果、失败的原因。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重点、结果(3)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形势、改革的内容、过程和结果、影响。

2、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3、重点、难点解析:(1)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内容问题(原因)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作为改革的重点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五、历史规律、阶段特征等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2、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3、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它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成效甚微,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

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4、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5、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时期改革所导致的失败,而决不是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联解体的教训说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性,说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性。

6、二战后苏联从改革到解体的经过,说明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它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1)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较高的社会发展阶段过渡,而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为建立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前提。

(2)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可以遵循,它是需要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不断调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3)在不发达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社会主义必须是富裕的和民主的。

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要注意加强自身的建设。

六、上课方略详讲部分为: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农业政策;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工业政策;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存在的问题。

七、上课的具体实施部分导入:回顾本单元两课中的人物图片,整理出线索,苏联领导人的更替:从列宁、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最后到戈尔巴乔夫。

(一)赫鲁晓夫改革1、思考:到20世纪50年代时,斯大林模式是否仍然有其优越性呢?——由此开始课文的讲述,分析背景。

2、设计问题:如果你是领导人,你会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引导到改革的内容。

3、结果如何——问题设计: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知识点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背景2.内容3.评价【即时练习】1.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思路解析】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A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思路解析】掘墓人是指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人是指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答案】C(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设计一般的提问,梳理基本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