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城市空间解析
城市空间解析提要:城市是由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共同组成的服务于人的空间。
城市规划解决的是上诸因素以及以人的六觉感受尺度为准组合而成的城市空,而建筑设计则解决诸因素中建筑个体功能以及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影响下与城市大环境小环境的协调。
关键字: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空间、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人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
德国建筑师Robert Krier提出过城市空间的概念:它仅是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
这种空间,以不同的高低层次,几何的联系在一起,它仅仅在几何特征和审美质量方面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而允许人们自觉的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
简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人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
人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城市空间的构成研究城市空间,必然要对其分解,以期得到它的构成要素。
既然城市空间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方面感受,必然得从人的知觉、心理、行为角度加以分析。
舒伯格·舒尔兹在《存在空间建筑》中在谈及空间时讲到“如果把知觉心理学所带来的这些基本成果用常见词汇来表示,那就是初期组织化的图示是依靠中心(center),亦即场所(place,近接关系),方向(Direction )亦即路线(Path,连续关系),区域(Area)亦即领域(Domain,闭合关系)的成立而确立。
人为了给自己定位,尤其需要掌握这些。
”舒尔兹这里把空间用知觉心理学的方法分为了中心、方向、区域三部分。
美国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从领域角度在居住环境中提出了一个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办公共性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的设想,这种构成是从人的行为心理来分类的。
从人的认知意向来研究城市空间,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归纳了城市形象的五个要素:1.道路(Paths)2.边沿(Edges)3.区域(Districts)4.结点(Node)5.标志(Landmarks)这个分析是真正从人的认知角度去分析城市空间,尽管凯文?林奇本人也许并没有把城市空间当作城市提供给人们的各种感受,但他的城市五个构成要素恰恰是从城市所提供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即他所谓的人对城市的意象(Image)角度出发而得出的。
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
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
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
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 空间形态; 香港前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
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
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1. 城市概括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
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
53KM2。
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
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2. 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
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2.1 初步发展阶段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
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
生态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原则浅析
作 者 简 介 : 琳 琳 ( 90 , , 士 , 划 师 , 册 规 戈 师 , 苏 省 城 市 规 划 设 计研 究 院 , 苏 南 京 李 18 -) 女 硕 舰 注 町 汀 江
2 02 10 4
第
20
孝3 1
李 琳生 城 规 中市 间态 划 则 析 琳 : 市 划 城 空 形 规 原 浅 态
国伯克利 、 巴西库里蒂巴、 瑞典马尔默 、 日本北九州和新加坡等。
国江 西 省 宜 春 市 提 出建 设 生 态 城 市 的发 展 目标 , 出 我 国生 态 城 跨
环经济 、 色交通 、 源再生利用 、 碳模式等 。 绿 能 零
我 国的生态城建设 在 2 纪 8 0世 0年代 已经开 始。18 9 6年我 3 生态城 市 空间形态 规划 原则 运用 生 态 城 市 规 划 设 计 原 则 可分 为 两 大类 , 类 是 宏 观层 面 的 , 一 涉
随着 城 市 的发 展 , 市 中 显 现 的 各 种 问 题 越 来 越 突 出 , 们 市建设 的第一步 。 目前我 国 已有 6 0多个 大中城市 及 2 0 城 人 0 000多 开始反思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健康 的 , 于生 活的 , 适 可持续发展 的。 个小城镇都在 向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转 变 , 中具有 代表性 的有 江 其 20 0 8年 世界 生 态 城 市 峰 会 提 出 生 态 城 市 是 人 与 自然 和 谐 持 续 共 苏省 的张家港市 、 常熟 市 、 山市等 , 昆 这些 城市 在 2 0 0 6年被命 名 存的城市环境 。各 界有识之 士也 已经陆续 提 出人 类文 明要 向生 为 国家生态城市。同时 , 国很多大城市 新建卫星城来 缓解主城 我 态 发 展 。 人类 为 了更 好 的生 存 , 必 须 处 理 好 城 市 与 自然 生 态 环 压 力 , 些 卫 星城 的 建 设 越 来 越 多 的采 用 了 生 态 城 市 模 式 , 中 就 这 其 境 的关 系 。建 设 生 态 城 市 是 人 们 对 以 往 工 业 文 明 产 生 的 城 市 模 具有代表性的有与新 加坡 合作 的天津 中新生态 城 、 与瑞 典合作 的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2、社会空间的组 织以人为尺度, 是人(活动)的 空间的组织
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
化中:
亲昵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个人距离 亲近状态 疏远状态 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 6-18英寸 18-30英寸 30英寸-4英尺 身体控制极限
社会距离 亲近状态 公共距离 亲近状态 才
第六章
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一节
一、城市结构
概念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 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 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重组了城市的内部结构:居住和商业相分离; 老建筑拆为停车场;
快速路分割城市;
环境质量下降。
Atlanta城外的Lenox Square Shopping Center ,这是美 国南部最大的购物中心,总用地74英亩。
纽约一公交终点站和相 关的进出的高速公路
波士顿大都市地 区的128公路
2、城市交通战略与空间布局 一个城市的结构,除受到地理上的约束外, 大部分是由相对可达性决定的,除非故意 加以控制。
11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空间认知是空间行为的基础22社会空间的组社会空间的组织以人为尺度织以人为尺度是人活动的是人活动的空间的组织空间的组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空间行为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展开的在西方文亲昵距离亲昵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66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英寸以内完全包容状态疏远状态疏远状态661818英寸英寸个人距离个人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8183030英寸英寸疏远状态疏远状态3030英寸英寸44英尺英尺身体控制极限身体控制极限社会距离社会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4477英尺英尺处理非个人事务处理非个人事务疏远状态疏远状态771212英尺英尺公开的信息公开的信息公共距离公共距离亲近状态亲近状态12121515英尺英尺典型的典型的正式正式场合场合有的距离有的距离疏远状态疏远状态2525英尺或更远英尺或更远超出个人的包围超出个人的包围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活方式占据城市的不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同区位在城市中互相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结合成为城市状况的拼贴图
城市规划的空间意识
城市规划的空间意识2019-07-10城市形体环境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树⽊等实体构成,由这些实体组成的外部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
现代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以实体和空间为两个基本要素。
但空间往往容易被⼈们忽视,特别是城市空间,虽然⼈们每天⽣活在其中,但它常常成为设计或建设中缺乏关注的“空⽩地带”。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分属于许多团体和个⼈,⼀⽅⾯建筑师只能单独地设计他的甲⽅所要求的那⼀栋建筑,另⼀⽅⾯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往往只在⽤地性质、建筑层数或建筑与红线的关系上作出某种规定,因此在现代城市中,⼈们可看到个别好的,甚⾄是卓越的建筑,但美好的城市空间却较难发现。
这是因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分⼯,引起了城市空间设计的削弱,导致城市形体环境质量的逐渐下降。
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通常是没有经过精⼼设计,空间的质量往往难以令⼈满意。
为了克服这⼀弊端,需要我们城市规划设计⼯作者不断反思城市规划设计⽅法上的缺陷,透过空间外壳,探究其本质,真正认识什么是城市空间,树⽴起城市规划的空间意识。
⼀、城市空间及其本质城市中的空间,即城市中的⼈们所体会到的包罗万象的感受。
德国建筑师RobertKrier提出城市空间的概念:城市内和其它场所各建筑物之间所有的空间形式,这种空间,以不同的⾼低层次,⼏何地联系在⼀起,它仅仅在⼏何特征和审美质量⽅⾯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从⽽允许⼈们⾃觉地去领会这个外部空间,即所谓城市空间。
简⾔之,就是城市中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可被⼈们领会的所有的空间。
⼈在任何时候都在领会城市,城市提供给⼈们的各⽅⾯感受便是城市空间。
⼀直以来,建筑师在谈论建筑时,常⽤平⾯、模型来说明设计,经常在设计平⾯、模型上费尽⼼机。
因此,当他们谈及城市规划、城市空间时,也都不由⾃主地拿出城市的平⾯、模型来,但在城市设计上,平⾯模型到底能够说明什么呢?按照图纸上的平⾯、模型能建造出设计者所想象的城市空间吗?平⾯与模型,只能表现⼀种⼆维的形态,⼈们观看模型的视⾓形成的印象是鸟瞰的效果,⽽规划师解决的是⼈⾛在⼤马路上视觉感受到建筑群⾼低错落和周围的环境相映成趣的效果,这些,模型体现不出来。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讲解
• 5.5空间标记分析
• 这是现代城市设计空间分析中最有效的途径,它综合吸取了基地分析、序列 视景、心理学、行为建筑学等环境分析技术的优点,适用于设计者加深对设 计任务的理解,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空间关系的视察效果。
• 所谓注记,指在体验城市空间时,把各种感受使用纪录的手段诉诸图面、照 片和文字,因而这是一种关于空间诸特点的系统表达。
• 他认为,改善环境不仅仅是指纠正由于技术与城市的发展带来的污染及其在 害,它还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创造过程。
4.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
• 城市结构“线”主要有以下几大类: • 1)物质线,是城市域面上各种实存的、可以清楚辨认的“线”。 • 2)心理线,是人们对城市域面上物质形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形成的
会空间便交织在一起,构成名副其实的场所。 • 3)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城市设计者就可以做出设计和建设的对策研
究,同时结合了对若干规划设计辅助线、控制红线等“人为线”的分 析探讨。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将上述诸“线”叠加,便形成城市的各种网络,如道路结构网络、 开敞空间体系及其分布结构、空间控制分区网络等,对该网络进行综 合分析和研究,设计者便可最终理解给定的城市分析域面的种种特质 和内涵,并为下一步微观层次的空间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
限制条件。
• 他的生态设计方法是: • 1)自然过程规划:视自然过程为资源。 • 2)生态因子调查:土地信息。 • 3)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先对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构成单因素图。 • 4)规划结果表达:生态规划的结果是土地适宜性分区。
• 3.2西蒙兹和“大地景观”
• 西蒙兹是当代美国“受到最广泛尊敬的景观建筑师”。他的学术思想集中反 映在《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一书中。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辅导: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埃涅尔认为交通运输是城是有机体内富有生机的活动的具体表现之一。过境交通不能穿越市中心,并且改善市中心区与城市边 缘区和郊区公路的联系。
⑤从空间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⑥从城市生活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认为,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道路系统。
(2)城市整体空间的组织理论。 ①从城市功能组织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②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第一环是整个城市中心;第二环是过渡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 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城市核心只有一个,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 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D、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而不得不布置在不很合适的地方(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③从经济合理性出发的空间组织理论
根据经济的原则和经济合理性来组织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组织在市场机制下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伊萨德认为决定土地租金的要素:与中心商务区的距离、顾客到该址的可达性、竞争者的数目他们的位置以及降低其它成本 的外部效果。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提出了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A、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B、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C、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会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就会要求这些活动有所分离(如高级住宅区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场不会相互 毗临)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城市组成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区位理论的基础。
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空间形态结构研究
专题研究三: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空间形态结构研究一、城市创新空间的概念诠释今天,在经济领域正经历着工业革命后的又一场变革。
“新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也逐步由资源主导型向创新主导型转变,“智力资本”被认为是和“金融资本”并重的经济发展的支撑。
这种“新经济”现象,也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或“创新经济”。
总部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在1996年10月8日发表了一份《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概念: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包括:教育、研究开发、传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学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和可携带能量等领域。
报告提出了知识经济体系中的重大要素,包括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R&D)、信息和通信技术、劳动技能素质以及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与构成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图5—3知识经济的特点和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示意图资料来源:改绘自刘敏、刘蓉:《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
“城市创新空间”就是为了推动知识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物质空间形式,其发展也必然体现出知识经济的特质和它给传统工业生产空间带来的变化。
其特点简单来说就是创新空间内创造性的研究开发活动总量超越低创造性的生产加工活动总量(图5—3)。
1 城市创新空问的概念诠释1.1何为城市创新空间城市创新空间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①在空间上的集群。
它是聚集创新产业活动的空间场所。
在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新”,一个是“城市”。
“创新”是知识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而“城市”则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正如一些经济学者的论断:城市是高新技术产业天然的孵化器。
城市创新空间作为聚集创新活动的场所,是以创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城市空间系统。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平 面形态和立体形态
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成都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成都城市空间形态
(1)形态特点: 呈同心圆向外延展
(2)成 因: 地形平坦或城市规模不大
(3)形态优点:
城市布局紧凑,利于生产部门协作管 理,节省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形成原因
主城区与工业区分 离,由交通线相连
河流、地形、资源等自 然条件或行政手段规划 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建成区呈多个团块状, 相对独立,就近生产生 活,交通线相连
受河流、地形的阻 隔、或受规划等人 为因素的影响
卫星城和小城镇簇 拥在主城区周围
主城区的城市经 济发展、环境问 题和人为规划等
若干特大城市、大城 市与中小城市由交通 干线相连,形成城市 群或城市带
城市一经产生,就占据着一定的地表空间,并 在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形成一定 的用地轮廓形态,这种形态称为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 布组合及有机联系
(内部、微观)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结构 的外部形态
城市总体布局形式 和分布密度的综合 反映 (外部、宏观)
重庆: 丘陵山区,地形 崎岖不平—城市用地比 较破碎,形成分散发展 的城市形态。
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城市平面 形态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景
形态
观上绵延分布, 内部有机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 无山水阻隔
分散 形态
空间上不连续, 地形、河流等自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2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 &4 ▲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 (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大量建筑 物、构筑物的出现)。 (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 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城镇化率 PU=U/P PU-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 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 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 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 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 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 、全球城市区域。
课程三 城市形态与空间认知
课程三城市形态与空间认知1、结构与空间·尺度:人们并不能完全直观地认知世界,因此“比例尺”作为工具起到了帮助人们“准直观”的观察客观世界。
如果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人们已经习惯用将其缩小比例的方法来讨论,然而,作为整体来讨论的城市被人们使用时,它和人类的关系又回到了1:1。
视角:实际上人们对城市的认知从来没法真正的以宏观、微观分离的方式进行,两种视角并置一直是人们真正用来理解城市的方法。
尤其是当人们试图作用于城市时,两种视角并置理解城市成了唯一有效的手段。
认知:在Kevin Lynch之前,很少有人质疑用比例地图研究城市的成果,因此城市设计或城市规划的工作界面主要是城市的平面图。
具体地说,用一种比例尺的界面,决定另一种比例尺的界面,无人怀疑其中可能的问题。
2、线性空间·线性空间的构成要素:尽管线性空间定义源自其平面形态,但是线性空间的关键要素在于构成空间的垂直界面。
因此:①道路并不意味着构成线性空间;②道路的有形边界对构成线性空间起到了重要作用;③街墙是构成街道空间的重要因素,街墙的形态主导了街道空间的形态;④街道的断面是线性空间的要素之二;⑤街道断面的连续与否决定了线性空间的特质。
街墙是街道空间的重要元素,作为街墙的建筑没有材料与风格的限定,街墙建筑须收到位置和整体质感的限定。
线性空间的质量元素:线性空间界面要能够支持空间中的活动;线性空间应该有对景;线性空间的光影质量;线性空间的层次感;线性空间的界面尺度(宽度不同的巷道可视高度是不同的)空间内容与空间活动(不同的人对界面的不同需求)3、场所空间场所空间的基本形态:现代建筑、形态、体态,区别于老城老建筑带来的外部空间感受和不同的尺度经验场所空间的尺度要素:广场的尺度直接和人的尺度相关;广场的长宽比和活动的种类及活动内容相关广场周边建筑高度与广场宽度的比例与广场的光影区的多寡及活动相关场所空间的活动环境:线性空间不止是流动的空间,驻足停留产生的效益类似于成功的广场效果4、叙事空间法国皇家苑囿的叙事性中国江南私家园林叙事性:人文主义,步移景异课程七城市空间与形态1、有机形态·特征:具有清晰的形态特征以时间为轴自然生长而成以时间为轴形态结构不断地变化多形态特征共存并可以转译·成因:地形限定总体结构形态——平面形状和高度变化土地利用功能和权属限定了城市结构的中观形态——肌理形态社会活动影响了土地的分配和利用公共政策和个体经济行为影响了城市肌理的内部组成(重提南京大单位注射城市交通问题)·形式语言研究:基于形态类型学的研究基于地理学的研究基于建筑类型学的研究基于具体功能类型的研究2、格网形态·内涵:控制手段——规划的目的在于控制,即有序认知技术·划分:聚居模式土地出让方格网:最常见、功效最高的城市路网,路网的基本尺寸与其所对应的地块功能有直接关系,与交通组织方式紧密相关。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1
西方城市规划史1、希波丹姆模式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方格网:①刻意设计(不考虑实际地形地貌)②适合快速建设(希波战争之后需要快速建立起一种秩序)③与环境反差很大(不考虑实际地形条件)④简单化的秩序(功能)划分(2)中心广场:反应了当时的市民文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相结合2、罗马营寨城①以军事控制为目的的据点当一种强势力量进入一种异质空间,需要迅速有效的建立起一种秩序,并且要得到认同②接受强势的文明强迫他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对他的文明认同。
3、中世纪宗教建筑为主,城市萎缩4、文艺复兴城市空前繁荣斯卡莫奇城市方案5、绝对军权时期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1、古代埃及漠视生者之城——易于迁徙重视亡灵之城——规模宏大经过精细规划的墓地陵寝2、两河流域(天体山脉崇拜)山岳台建筑是一种将崇拜与王权相结合的统治。
以山岳台为中心有宫殿、市场、庙宇、仓库等。
3、古伊斯兰文明①对尘世采用了一种漠视与漫不经心的态度②城市是游牧定居点与军事据点③没有严整的规划,是种非常实用的自发状态④对水体十分崇拜⑤整个城市以清真寺为核心⑥盘街歪歪扭扭不成规则,街道很窄但封闭性很好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1960年之前)认为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讲是对人类聚居地的物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的活动,它被视为建筑艺术、土木工程的一种自然的延伸,相应的最适合的工作人员是建筑师、土木工程师、测量师。
一、理论内容1、空间形态规划(1)这种观点划分了两个领域即物质空间形态规划和社会政治规划(2)物质空间形态规划可以影响到政治生活(单向的环境决定论)(3)城市规划基本上是种技术行为,不存在政治责任2、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有关于空间位置、形态以及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的规划活动,是建筑设计的延伸。
(1)强调规划是作为设计,重视景观质量和审美品质以提升整个城市的美学品质(2)由美学的形式主义主导(空间形态的决定论)3、详细蓝图以明确细致、无所不包的规划图纸来表现城市在未来时段内将要实现的功能与布局的特定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
第三节 国外城市规划实例
• 1、英国大伦敦规划 • 2、巴黎改建规划 • 3、华盛顿规划 • 4、堪培拉规划 • 5、昌迪加尔规划 • 6、巴西利亚规划
巴黎改建规划
华盛顿规划
堪培拉规划
昌迪加尔规划
巴西利亚规划
工程措施才能修建的用地。
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原则
一、城市总体布局与功能组织 总体布局也称城市功能组织结构,满足城市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二、城市总体布局基本形态: • 1、集中型形态:长短轴之比小于4:1,长
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 • 2、带型形态:长短轴之比大于4:1,明显
单向或双向发展状态。 • 3、放射型形态:建成区总平面主体团块有三
第五章 城市空间形态与 布局结构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 一、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 标准》(GBJ137—90)
• 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 居住用地——R • 公共设施用地——C • 工业用地——M • 仓储用地——W • 对外交通用地——T • 道路广场用地——S •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 三、总体布局基本要求: • 1、用地规划结构清晰;
• 2、城市总体布局:经济合理、满足城市 发展空间要求,各项用地关系协调;
• 3、城市中心的选择:位置与规模合理;
• 4、妥善处理开发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
开发区投资独立发展,依托城市发展相协 调,相互促进;(5KM)
• 5、工业区功能组织:注意与居住、交通、 公共绿地关系;
缺点:拥挤、绿色开敞空间小、服务设 施、基础设施等超负担。
• 2、分散式发展模式: 优点:疏解中心区拥挤、改善内部环境;
缺点:加大人类对自然区域破坏、增加内 部交通与能耗、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费用。
2.2.1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优点:绿地或农业用地嵌入放射轴,能大大改善城市环境条件, 便捷的交通有利于新老城区之间的联系 缺点:放射状的交通线又很容易将过量交通引入城市中心,增 加道路交通压力,扩大运输距离。
组团型
重庆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重庆
(分散)组团状
重庆市区发展受山地地形和 河流制约,分解成市中区、江北、 南岸、沙坪坝、大渡口、九龙坡6 个组团。 组团内有相对独立的活动中 心和道路系统,组团之间保持一 定的距离,但有便捷的交通组成 一个整体。
单体城市布局-城市群布局-城乡协调发展
城市空间形态及变化
运用资料,分析现代城市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
兰州卫星图
北京卫星图
想一想:比较兰州和北京的城市平面形状的特点。
兰州市城市平面狭长(带状) 北京市城市平面呈块状
促使两城特点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兰州市沿山间河流(黄河)谷地 延伸 北京市则处于山前平原地带,地 势平坦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及其调控
城市空间形态各类型之间不是对立的,可以相互转 化和共存。有时不同类型存在于同一城市的不同发展阶 段,有时同一城市的形态是多种类型的混合。 想一想:描述下图中各阶段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
最初的 带状扩展 居民点
内向填充
成为更大的团块 状并继续发展
1、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2、城市空间形态变化过程:
空间形态
集中团块型 带型 放射型
布局形式
集中紧凑式
组团型
星座型 散点型 分散疏松式
常见的城市形态举例
成都
北京
(集中)团块状
安徽合肥
想一想:团块状俗称“摊大饼”,一般在平原地区或规模不 大的城市易形成这样的形态。请分析这种形态的优缺点。
论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
论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第一章前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是城市独特的表现形式。
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研究不仅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重点,而且也成为城市发展和管理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文将从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城市空间的特征城市空间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包括城市地面、室内、地下以及大气层等。
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密集性。
城市空间交通流量大,建筑物密集,垂直发展程度高,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要考虑密集性的问题,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二)多元性。
城市空间包括居住、商业、工业、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要考虑空间的多元化和复合性。
(三)动态性。
城市空间是不断变化和演变的,如城市扩张、街区重建、公共设施改造等,因此城市规划与设计要适应城市空间动态变化的需求。
(四)分散化。
由于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空间日益向外扩散,形成分散化的趋势,因此城市规划与设计要重视分散化的问题,避免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浪费。
第三章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特征。
城市形态的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外围环带的逐渐扩张。
城市在不断扩张过程中,城市外围环带也不断向外扩展,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层次和半径延伸。
(二)城市断面形态的变化。
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不断发展,城市道路断面形态和宽度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城市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城市中心区的变化。
城市中心区不断演变,新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不断建立,原有建筑逐渐更新。
(四)城市森林化程度的提高。
城市森林化可以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也要重视城市森林化的问题。
第四章城市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之间紧密相连,二者互为表现和制约。
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空间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城市空间的特征和规划布局可以影响城市形态的演变和建设,如城市密集化可以促进城市纵向和水平发展,城市中心区的重建可以改变城市的形态。
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
• •
5.6电脑分析技术 电脑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逐渐使规划者从 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并大大提高了规划设计的科学化。
• • •
2.3认知意象分析 这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其分析结 果直接建立在居民对城市空间形态和认知图式综合的基础上。
• •
1960年,凯文· 林奇根据人们有关城市景观儿时记忆的测验进行了调查分析, 在城市意象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研究进展,其结论集中发表在《城市的形象》 一书中。 认知意象对城市空间环境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可识别性和意象性。 通过研究,林奇概括出城市意象五要素:路、边、区、节点、标志。
• •
5.3标志性节点空间影响分析 在“心智地图”分析基础上,可进一步调查分析居民对城市某些标志性节点, 如塔、教堂、庙宇等建筑物及其空间的主观感受。这些标志性节点在所在城 市中一般都有相当的空间影响范围,并且在城镇景观、居民生活和交通组织 方面具有一定的集聚功能。
• •
5.4序列视景分析 过程:在待分析的城市空中,有意识地利用一组运动的视点和一些固定的视 点,选择适当的路线,对空间视觉特点和性质进行观察,同时在一张事先准 备好的平面图上标上箭头,注明视点位置,并记录视景实况,分析的重点是 空间艺术和构成方式,记录的常规手段使拍摄序列照片、勾画透视草图和做 视锥分析,今天还可利用电脑或模型—摄影结合的模拟手段取得更连续、直 观和可记载比较的资料。
5.城市空间分析的技艺
• • •
5.1基地分析 这里的基地分析是广义的,是指对城市设计地段相关的各种外部条件的综合 分析,也是场所文脉分析理论的具体深化内容之一。 基地和用途是一对孪生概念。对于城市设计来说它有两重性,一方面,只有 当基地所形成的限制条件被认识时,才能考虑其可能性;而另一方面,同时 又只有在用途提出后,基地分析才可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
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
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
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
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
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
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
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
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
53KM2。
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
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
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
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
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
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
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
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
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
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
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霄的巨大火箭。
由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设计,造型新颖的高70层的中国雁行新建大楼,如节节生高的竹子,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大楼最高一节柱好象竖立的大拇指"第一"的雄姿直指蓝天。
香港中环银行建筑高度和风格的变化是香港建筑高层化、风格个性化的直接体现,也反映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多元化的特征。
相关中环的街道高度比一直在急剧增长,这主要是因为香港人口的增长快,人口密度高,人多地少,香港当局长期以来采取"高层和高密度"的城市建设方针的结果,也是香港高度集约化发展的空间结构的最突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