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议与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思想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中央集权思想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中央集权思想,即法制建设、官制改革、地方行政、军事制度以及文化思想。
首先,秦汉时期的法制建设是中央集权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得整个国家变得更加统一和有序。
这种法制建设思想在汉朝始终被延续和发展。
一些重要的法律如《九章律》、《大宗伯法》、《官法》等都是在秦汉时期形成的,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一方面,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和权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秦汉时期的官制改革也是中央集权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秦朝,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官制改革,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将地方势力削弱,进一步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
在汉朝,朝廷继续加强官制改革,引入谏官制度,使得各级官员都要向皇帝负责,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稳定。
这种官制改革的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地方行政是秦汉时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地方行政改革,将国家划分为郡县制,并任命中央派遣的官员进行管理。
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使得地方势力得到了遏制,确保了中央集权的稳定。
在汉朝,随着地方行政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从而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地位。
第四,秦汉时期的军事制度也是中央集权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边疆的稳定,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集中权力并统一指挥。
这种军事制度在汉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专门的军事部门和军事制度,保障了国家安全和中央集权。
军队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稳定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军事制度。
最后,秦汉时期的文化思想也与中央集权密切相关。
在秦朝,秦始皇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字统一和文化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思想统一。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总结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总结秦汉时期,即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秦朝及其后的汉朝统治下,中国政治思想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这个时期对于中国后来的政治制度与思想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总结,以期了解当时的功绩、局限和启示。
首先,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
在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中央集权措施,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
他大力推行法家思想,以治理国家。
然而,秦始皇的统治幅员辽阔,所用手段不够灵活,治国理政的方式过于粗暴,使得国民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发言权和参与政治的机会。
第二,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强调统一和稳定。
随着秦朝的灭亡,刘邦建立了汉朝,对政治制度进行了调整。
他通过重用儒将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恢复了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力。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仁爱和人伦关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统治的合法性。
同时,刘邦也借鉴了秦朝的实用主义,采取了灵活的措施,包括减轻赋税、取消苛政等,以缓解民众的不满情绪。
第三,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还注重儒家的文化传统。
刘邦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倡“文治”与“武功”的结合。
儒家的主要原则是以德治国,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培养人民,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刘邦巩固了政权,也使得汉朝成为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
第四,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对于后来的政治制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思想通过司马迁的《史记》和其他儒家经典的流传,对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思想体系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政治制度、社会伦理、教育体制等方面。
此外,秦朝的法家思想也奠定了中国法制的基础,对中国封建统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础,强调统一和稳定,注重儒家的文化传统。
这些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制度与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同时也存在局限性,例如统治的过于集权化和重用儒将的局限性。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历史进程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与历史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秦汉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改革,不仅推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而且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讨论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进程。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在秦汉时期,政治思想是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
秦始皇通过地方制度和统一的文字改革,实现了对中国各地区的统一。
同时,他还实行了重组秦国的官僚制度,进一步统一了政治管理。
这些政治措施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后期,汉朝的刘邦推行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这种思想强调天下为公、民生至上、政治权利来源于民众,这些思想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不同朝代和政治思想家对这些理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进程在秦汉时期,中国许多方面都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进程。
1、政治制度的统一和改革在秦始皇的统治下,中国实现了对地方制度的统一。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改,例如引进了法家思想,实行了重整官僚制度等。
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秦朝推行了农业改革和货币制度改革,汉朝还推行了郡县制度、开展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的措施。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3、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繁荣和发展。
塑料艺术、文化史料、文学、音乐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许多文学和音乐作品被创作出来,例如《离骚》、《楚辞》和《长歌行》等。
4、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国的科技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
铁制农具、水利工程、纸张和印刷术等领域都得到了重大的技术发展。
综上所述,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还对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历史进程的演变打下了基础。
秦汉时期思想知识点总结
秦汉时期思想知识点总结
首先,我们可以从统一思想和法家思想来说起。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开始推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统一思想得到了强化,认为只有强大的中央集权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
法家思想也得到了发展,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和制度的建设。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法家思想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主流。
同时,儒家思想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展。
汉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打压。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复兴,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强调礼义道德,提倡仁爱之心。
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此外,道家思想也在秦汉时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虚心待人。
在秦汉时期,道家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秦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宗教思想,如道教和佛教。
道教强调修炼,追求长生不死。
佛教则强调超脱苦难,追求解脱。
在秦汉时期,这些新兴的宗教思想对于人们的信仰和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秦汉时期也是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司马迁、刘向、扬雄等。
他们对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秦汉时期的思想进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发展,为我们今天的思想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的大一统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其一,天下一统于皇帝,土地、臣民无不为皇帝所有。 其二,皇帝一统天下具有政治正当性。 其三,维系大一统政治秩序,构建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随着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强化,加之李斯的推波助澜,秦始皇 最终“禁绝百家”,实施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秦始皇的大一统政治思想,顺应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 史趋势,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共同的政治目标和利益要求, 客观上则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中国 历史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理由,李斯提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禁绝诸子 百家之学,以法家思想统一全国臣民的思想。具体规定有三 点: 一是收书烧书。 二是禁绝言论。 三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惟一合法学术。 李斯的主张得到了秦始皇的赞许,下令“收去诗书百家之语 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一、文化专制思想
李斯奉行先秦法家思想。韩非曾提出“无书简之文,以法为 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思想文化专制主张。李斯继 承了这一思想,力主统一思想学术。其主要理由如下: 其一,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国家政策法令实施。 其二,统一思想学术有利于强化君主权威。 其三,统一思想学术符合天下一统的政治需要。
陆贾根据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为无为而治的政 策选择做论证。 一方面,上古圣人以“ 无为”治理国家,都实现了 大治。 另一方面,前朝开国之君秦始皇力求“ 有为”,结 果却“事愈烦,天下愈乱。”终致速亡。
陆贾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想图景:“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 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 显然,这幅图景融贯了黄老道家“清静无为”和“与民休 息”的政治理念。还包含着儒家向往的治理景象。 陆贾的理想政治将儒家的德治、忠孝、仁义、教化及身份等 级思想融合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之中,这样的“无为”政治 有别于先秦老子道家的“为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汉初黄 老道家学派的理论特色。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注意问题
(P278 )
2.玄学在政治思想中的地位
方法上的创新:抛弃了两汉儒学天人感应的神学 目的论和经学中的繁琐论证,专注于本体问题上的思 辨。 内容上的创新:通过对有无、本末等的思辨推理, 论证了自然与名教的统一。 玄学在方法和内容上的创新,适应了门阀政治的 需要,是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返 回
西汉
新朝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第二部分、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脉络 (P256)
法家思 想极端 化发展
黄老 学说 董仲舒的 天人合一 和 独崇儒术
名法 思潮 玄学
谶纬 经学
返 回
2014-4-13
贾谊的 政治反思 思想
名教 治国
无君论
5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2014-4-13
2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课程安排】 【框架梳理】
第一部分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 第二部分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发展脉络
【重难点问题】 【小结】
2014-4-13 3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部分 秦汉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P251)
前230 前206 前202 220 220 589
【思考题】 判断题:
二、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提出与民为敌而“民必胜之” 的只有董仲舒,这是传统重民思想认识顶点。( )
答案:
错误。是贾谊提出了这一观点。
2014-4-13
21
第八章 秦汉时代统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思考题】 名词解释:
三、玄学
答案:
玄学产生于汉末,兴盛于魏晋。主要是士大夫们为 了躲避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去研究具体政治社会问 题,专心于本体问题上的思辨。通过对《老子》、《庄 子》、《周易》的研究,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 政治思潮。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 董仲舒的灾变学说具有限制君主权力的用 意。但用天约束君主权力在根本上是不可 靠的。
• 二、大一统思想 • 董仲舒充分发挥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把一理解为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 • “《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 以随天地终始也”(《春秋繁露·重政》) • “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春秋繁 露·天道无二》)
• 董仲舒天人合一论主要有以下一些要点: • 1.人副天数 • “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 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同上) • 他也把社会制度与天比附在一起,即所谓 “官制象天”。在《五行相生》中,董仲 舒把司农、司马、司营、司徒、司寇等五 官,与天上的五行对应起来。
• 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性是对的,表 明他试图在更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天人关系 和人本身。但是,他却用简单比附的方式 来论证天人合一,表明其形而上学修养的 不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 权力统一人们的思想、意志、言论。董仲舒在 《天人三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 三、德治主张 • 董仲舒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了,主张以德 治国,认为以德治国才符合天的意志。 •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 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 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汉书·董仲舒 传》)
• “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 德治的基本特征是德主刑辅,首先以教化 为主,“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 礼”,善化社会习俗,提防民众犯法。 • 其次,也要辅以刑罚,“正法度之宜,别 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汉书·董仲舒 传》)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和经济和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 ①政治: 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 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起
秦 朝 灭 亡
刘 邦 攻 入
公 元 前
咸 阳
年
,巨
子鹿
婴之
投战
降
,
主题二 西汉的兴衰 (前202--------公元9年,国祚210年)
建立
恢复和发 展(休养
生息政策) 汉武帝的大一统
衰亡
8
60 119
138
202
前 年 , 西 汉 建 立西秦事世行楚汉战争朝件、、汉昭中之有史宣央后:称中集前的文 景 之 治西权兴大汉汉汉 高 祖 刘 邦、 衰一,建王落统与立莽前年张骞出使西域、王东、阶篡朝汉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休汉级。统养矛。历一与 匈 奴 三 次 大 战生西盾1称汉 武 帝 派 卫 青 、 霍 去 病息2加汉汉帝、前 年 , 张 骞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深后朝。文致期。其景,使是中西 域 开 始 正 式 归 属 中 央 政 权之因西中前 年 , 设 西 域 都 护 , 标 志 着,治汉土国较、由地历大西 汉 灭 亡汉盛兼史的武年 王 莽 篡 汉 , 建 立 新 朝 ,转并上历盛衰盛继史。
期 分 裂 的 时 期 三 国 时 期 。
布 灭 亡 , 中 国 历 史 又 进 入 了
年 , 曹 操 次 子 曹 丕 逼 迫 汉 献 帝
让
位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一、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秦朝在文化教育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统一文字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文字很不统一。
国家统一后,这种文字混乱状况严重阻碍了统一政令的推行,而且也阻碍了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为顺应客观需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了文字的整理和统一工作,下令“书同文字”。
秦朝对文字所作的整理和统一工作,是使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无疑具有重大贡献,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轻视的作用。
作为文字统一工作的推动者,秦始皇、李斯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2.严禁私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
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议下,严禁私学,并采取了“焚书”、“坑儒”等残暴措施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
3.吏师制度为了达到思想的高度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一大批知法、执法的封建官吏,实现以法治国的目的,秦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
专职教师的出现,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又一次人为地将官与师结合起来,取消了专职教师,无疑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倒退。
此外,为了移风易俗,巩固统一政权,秦统治者还利用行政权力,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奸邪不容,皆务贞良”。
这种凭借法令进行的社会教育,在实现“黔首改化,远迩同度”的政治要求方面有重大的社会效果。
二、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1.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策鉴于秦灭亡的教训,汉初统治者以道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汉初流行“黄老之学”。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总结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思想有着深远影响。
秦汉王朝的建立,对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进行总结,并探讨其意义和影响。
首先,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法家和儒家两种思想的交织与碰撞。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李斯,他提出了“法者国之纲纪,刑者国之威力”的思想,主张以法治国。
他认为国家需要通过严明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并且主张集权统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这种思想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与之相对应的是儒家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伦理,主张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人伦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以仁义来教化百姓,提倡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以德治国。
而在秦汉时期,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交汇融合,政治实践中法家和儒家思想相互交流,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理论。
其次,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还包括了郡县制和官僚制度的建立。
秦汉时期,秦始皇通过实行郡县制来统一六国,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县,设立县守、郡守来管理地方事务。
这一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为中央集权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地方的行政管理。
在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的建立也逐渐完善,各级官员按照严格的职权划分进行管理,并且设立了诸侯王、列侯等封号来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
这些制度的建立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秦汉时期还有一些重要的政治思想,如刘备的“安民告示”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思想。
刘备在建立蜀汉王朝后,发表了“安民告示”,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的治国思想。
他强调君主、父亲、丈夫等角色的责任和义务,提倡政治文明和道德规范,从而巩固了政权基础,稳定了社会秩序。
而汉武帝则着力于“开疆拓土”,他发起了多次战争,征服了北方胡族,开拓了辽阔的疆土。
他认为国家需要扩大领土,提高国力,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些思想对于巩固政权、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总结
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上有很多创新,也在思想文化上取得了很多成就。
以下是对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的1000字总结:秦汉政治思想文化历史总结秦朝是历史上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建立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的方式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封建帝国政治的先河。
秦朝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集权主义、法家思想的兴起和法律的规范性。
在政权形式上,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地方设立了郡和县,设立官署、设立郡守、县令来管理,并实行任命制,这种县官制度保障了秦朝政治的集权性。
在法律上,秦朝实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制度,例如泾渭分明的赏罚制度,明文化的律令制度等等。
这些法律制度的实行,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对封建制度的建立、统一货币的实行、统一商贸制度的规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而这些制度的制定,都是源于法家思想的倡导。
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重要思想流派,主张强调法律的制定与执行,通过法律的严明和现实的利益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强化政治的权力集中,并通过法律的约束保证政权的合法性。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法家思想成为了秦朝的国策,并基本上影响了后来的汉朝。
秦朝的政治思想对汉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汉初统治者以刘邦为首,在秦朝的基础上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治制度,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更加强调礼法的制定与执行,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系列与先秦时期不同的思潮和学派,如儒家学说的复兴、道家思想的影响以及与这些思想相对立的一些异见学派的兴起。
儒家学说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思想流派,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与法律制度相结合,对汉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儒家的考试制度和士人的儒学教育也成为了汉朝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则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反对权力集中和法律束缚。
尽管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统治思想,但道家的自然观念和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汉朝的士人和文人产生了影响。
中国政治思想史14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2. 政治观念的法家化。儒家的法家化——“尊 君卑臣” 。
3. 思维方式上的阴阳五行化。——顾颉刚“汉代人 的
思想的骨干,是阴阳五行。无论在宗教上,在政治 上,在学术上……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 物、臭味、道德等等,以至于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 制度。” 4. 天人灾异之说的盛行。 在哀平之际汉儒的天人感应思想由灾异革命之政 见更进一步腐化而为谶(chen)纬符命之学。
•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九至十二章。
• 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 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齐鲁书社2003 年版。
四、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观
• 在儒学的政治意识形态化过程中,最具影 响的就是汉儒董仲舒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天 人合一的君主专制主义理论。
•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西 汉景、武之世的著名公羊学大师,他以儒 为主,揉以阴阳五行、法、墨等思想,形 成了系统的天人政治论,对于传统政治思 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可谓前承孔、 孟,后启朱、王。
• 专制天下时期之政治思想之主要趋势有三:
(一)儒家思想由拥护封建制度一变而拥护 专制政体,成为二千年中之正统学派。
(二)儒家势盛,而法墨同归失败(‘阳儒 阴法’?)。
(三)儒道二家随社会之治乱,互为消长。
二、秦朝的皇权专制思想
– 皇帝至上理论的极度发展 – 皇帝极欲与重罚主义 –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李斯尊君抑臣的督责之术
三、儒学在汉代发生的变化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创造出了许多令人瞩
目的政治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经历了从儒家倡导的仁德政治到法家的法
制思想的转变,宣扬了一系列的政治信仰和核心价值观。
首先,说到儒家政治思想。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被推崇为主
导思想,以孔子学说和阴阳家思想为核心,提出了“仁、信、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以“仁”为主要思
想的儒家政治,注重道德规范和礼制,强调君臣之间的道德约束,提出了“君子”道德理想。
此外,儒家政治还注重教育和文化,以
培养人才为基础,提高国家治理水平。
其次,法家政治思想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宣扬。
法家政治强调法治和权力的集中,把社会治理看作是一种科学,
提出了“法制化”、效率型”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信仰和制度设计。
在秦始皇的统治时期,采取了许多法家的政治思想和制度设计,
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官僚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社
会秩序,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最后,秦汉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政治思想,如张衡
的罗盘发明思想,司马迁的《史记》的纪实历史思想等等。
这些
政治思想和文化创新,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
示和借鉴。
总之,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出了许多政治信仰和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深远影响。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应该更加珍视这些传统的政
治思想遗产,以此为基础,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
秦汉时期的法律和政治思想
秦汉时期的法律和政治思想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尤其是在法律和政治思想方面,出现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
一、法律制度的建立秦朝时期,始皇帝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包括《律历》、《秦疆依法令》等。
这些法律制度是以秦国的法律和制度为基础,经过改革和创新而形成的。
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开始。
在汉朝时期,由于皇帝制度的缘故,法律制度得到了更加完善和系统的发展。
在汉武帝时期,曾经有“大情官”之称的李延年,以及后来的夏侯婴、吕祖等人,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包括《九章律》、《饬蛮录》等。
这些法律制度不仅覆盖了整个国家,而且对于个人行为也做出了详尽的规定。
例如,《九章律》规定:“凡与旁人勾结欺凌者,将教诲之。
”这种规定,为后来中国古代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思想的发展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在秦朝时期,始皇帝大力推行法家思想,并以强有力的制度保护和维护了他的政治利益。
在汉朝时期,由于皇帝制度的建立,政治思想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公卿之争和大臣之争的不断激烈,许多思想家相继涌现。
这些思想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倡导泛养、养德、尊古等传统思想。
例如,著名的儒家思想家韩非子,提出了“法制、审刑、微恩、大惩”的思想,为后来的法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又如,著名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加以约束和教育。
他主张通过政治制度的建立,来约束人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
这种思想,为后来的传统道德方案和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法律和政治思想的互动在秦汉时期,法律和政治思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和推广,推动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政治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又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论支持。
例如,《九章律》所包含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的体现,它强调视事严明、清明而不陋,是舍弃道德、徇私、作恶的一种保护方式。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小结总结
秦汉时期政治思想小结总结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的政治思想也有其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对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进行小结总结。
首先,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以法家思想为主。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的法治措施,例如颁布法律、加强军事管理、进行土地平均分配等。
他的统治手段被称为“秦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汉朝以孔子思想为基础,实行了儒家思想的统治。
反秦复古,恢复儒家学说,并加以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忠诚、孝道等美德,成为汉朝的国家意识形态。
汉朝皇帝也定期举行祭孔大典,以祭祀孔子和儒家经典,强调儒家思想的地位。
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第三,秦汉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其他政治思想。
例如,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主张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一思想在汉朝得到一定的发展。
此外,墨家也是这一时期的一支重要学派,主张爱人平等、反对战争等,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以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主,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其他思想。
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他认为法律是统治社会的最重要工具,通过制定法规和积极管理实现统一的国家管理。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例如推行简化文字、规范度量衡、加强军事管理等。
这些措施使得统一的秦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相对高效的国家治理。
虽然秦始皇统治并不长久,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法治主张,注重治国理政。
儒家思想在汉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道德和仁爱,对于政治治理也有一定影响。
汉朝皇帝倡导儒家思想,儒家学说成为了汉朝的国家意识形态。
例如,汉武帝开创了后儒学官僚制度,选拔和任用儒学者参与国家管理。
此外,儒家的经典《论语》《大学》等也被列入教材,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普及。
在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其他政治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研究
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研究本文旨在探讨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
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时期。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礼治思想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其对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影响。
在秦汉之际,礼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十分重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的首个统一王朝。
在这一时期,法家思想成为了秦朝的统治思想。
然而,秦始皇的严刑峻法在带来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礼治思想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研究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该时期礼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秦汉之际,礼治思想主要强调的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的实现。
礼治思想的特点在于其强调的是“礼法合一”,即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礼治思想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
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对秦汉之际礼治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该时期的礼治思想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和谐的实现起到了积极作用。
礼治思想强调的“礼法合一”原则,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然而,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在秦朝时期,严刑峻法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而在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盛行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对于个人自由的限制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我们也需要人权的保护和个人自由的尊重。
在强调“礼法合一”的我们也需要重视法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礼治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以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秦汉之际的礼治思想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历史课题。
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演变和社会文化传承,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这一历史时期的礼治思想,以期能够更好地发掘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廷议与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廷议制度与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1212273 邢瑞彤【摘要】廷议制度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在秦汉政治史、思想道德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廷议作为秦汉帝国决策中枢进行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去对各种政策的决定和对君权的限制,它也是社会思政教育的掌舵手,对文化制度、思想教育的决策都起着重要作用。
从礼制之议,到议经,再到阴阳之议,学术之议,无一不体现了廷议制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更加深入的探讨廷议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秦汉时期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服务作用。
【关键词】廷议制度;秦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政策;礼制。
一、廷议的来源和内容1、廷议的产生廷议制度,类似于朝廷议政制度,并由议政制度发展而来。
朝廷议政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度。
《史记》、《尚书》的文献中曾有记载,在远古的唐虞时代,部落酋长的已是回忆是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军事首长必须听命于部落酋长会议。
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但议事制度却被保存下来,而行之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先前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逐步下降为君主谋划咨询机构。
《尚书·洪范》曾有对议政纳谏制度的记载:“议事以制,玫乃不迷。
”春秋时期,国君“朝诸大夫而同问焉”、“大夫聚谋”的记载也很多。
战国之际,列国混战,有为的封建君主在进行封建变法核战争决策时也会广泛的听取臣僚的主张,封建制度下的廷议具有雏形。
但此时的廷议范围很小,聚群臣而大议的局面并未见到。
秦灭六国之后,借鉴了周朝和六国制度,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廷议之制也被继承并有所发展。
廷议制度也因此正式在秦朝确立。
2、廷议制的历史沿革正式的廷议,兴于秦,而盛于两汉。
在秦代前期,每当有重大事件需要决策的时候,都会召集群臣进行廷议。
重要的廷议有议帝号、议分封、议封禅等等。
廷议规模非常大,此时群臣还能够各抒己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廷议制度与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1212273 邢瑞彤
【摘要】廷议制度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在秦汉政治史、思想道德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廷议作为秦汉帝国决策中枢进行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去对各种政策的决定和对君权的限制,它也是社会思政教育的掌舵手,对文化制度、思想教育的决策都起着重要作用。
从礼制之议,到议经,再到阴阳之议,学术之议,无一不体现了廷议制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更加深入的探讨廷议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秦汉时期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服务作用。
【关键词】廷议制度;秦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政策;礼制。
一、廷议的来源和内容
1、廷议的产生
廷议制度,类似于朝廷议政制度,并由议政制度发展而来。
朝廷议政制度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制度。
《史记》、《尚书》的文献中曾有记载,在远古的唐虞时代,部落酋长的已是回忆是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军事首长必须听命于部落酋长会议。
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形成,但议事制度却被保存下来,而行之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先前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逐步下降为君主谋划咨询机构。
《尚书·洪范》曾有对议政纳谏制度的记载:“议事以制,玫乃不迷。
”春秋时期,国君“朝诸大夫而同问焉”、“大夫聚谋”的记载也很多。
战国之际,列国混战,有为的封建君主在进行封建变法核战争决策时也会广泛的听取臣僚的主张,封建制度下的廷议具有雏形。
但此时的廷议范围很小,聚群臣而大议的局面并未见到。
秦灭六国之后,借鉴了周朝和六国制度,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廷议之制也被继承并有所发展。
廷议制度也因此正式在秦朝确立。
2、廷议制的历史沿革
正式的廷议,兴于秦,而盛于两汉。
在秦代前期,每当有重大事件需要决策
的时候,都会召集群臣进行廷议。
重要的廷议有议帝号、议分封、议封禅等等。
廷议规模非常大,此时群臣还能够各抒己见。
但到了秦始皇晚年,专制日甚,便将廷议弃置一边。
而秦二世更是采用黑暗的暴政,廷议直接被放弃,造成了政治的腐败。
汉朝建立以后,以亡秦为戒,广开言路,臣僚和一般士大夫进言较多,渠道也较广,廷议制度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成为两汉奉行不提的制度。
不仅对于政治制度的决策,乃至对于文化政策以及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廷议制度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
秦汉廷议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既有政治、法律、外交、经济政策,更涉及到了文化、教育、礼制等各个方面。
虽然廷议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没有直接进行教授和传达,但作为决策层,它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1、礼制之议。
礼制是支撑中国古代思想教育的核心力量。
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曾说”克己复礼”,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礼制来完善社会制度,其实实质的内容是以礼制为手段,规范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服从礼的制度,对人进行道德教化。
秦汉时期的礼制之议,包括议封禅、上尊号、褒先帝、改正朔、易服色、庙祠兴废、立法等内容。
如秦始皇与丞相和御史大夫等共议帝号。
秦二世元年“令群臣议尊始皇庙”。
汉哀帝曾与丞相御史“杂议帝祖母傅太后谥”。
其他如朝服、外交礼仪、赐封功臣之礼等等,皆被放在廷议之中进行决策。
这样一来,封禅、上尊号等皇室内部的规定就被神圣化,无疑不是在告诉下层民众皇家在上,君权神圣而不可侵犯,也就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位,为民众传递了中央集权为国家根本的政治思想。
可以说,礼制之议,只有高层领导者才能接触到;而廷议制度,也因此传递了一种政治思想的教化作用。
2、议经。
此处的议经,所议的便是五经。
“五经”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从一定程度上讲,儒家经典具有法典的职能。
但由于五经传
世久远,学派不同,客观上具备议经的必要。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公卿大臣多儒生,演习儒术成为了入仕做官的敲门砖,而议经者的观点是否被采纳,直接影响到他的地位。
以上现象正是说明儒家经典不可撼动的地位。
上层决策对儒家经典的重视,一定会导致民众对于儒家经典的热忱。
廷议制度所包含和涉及的人群,往往都是最高领导决策人,想要在此谋得一位,入仕做官,唯有认真研习儒家经典一路可走。
3、阴阳之议。
包括封禅、灾异、郊祀等。
两汉神学兴盛,汉武帝信封神道,董仲舒投其所好,以“天人三策”上对,并发挥、完善了“天人感应”理论,从而提高了阴阳五行说的社会地位。
在两汉史上,特别是汉武帝之后,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不只一次、两次地直接或间接着急过阴阳之议。
更多的时候,则是诏令臣下就阴阳变化的现象上书,指陈行政之得失。
廷议中的阴阳之议,再一次将政治神化,将君权神授的思想抛诸民众,传递君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旨。
三、廷议对秦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廷议制度服务于秦汉思政教育
廷议制度所包含的东西很多,除了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的政策,更有文化、礼制、阴阳五行等各种内容。
将这一类内容纳入廷议制度,是廷议制对于秦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
首先,廷议制度为秦汉思政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廷议是秦汉时代朝臣议政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
将文化制度、礼制的决策和完善上升到领导者最高层次的民主之中,体现了官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看重。
此时的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一个人的专制决策,而是由群臣共议,选择一个最佳的方式方法向下推进执行。
这就使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不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再者,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廷议享有更加丰富的内容。
廷议是一个什么内容都可以议的渠道,不仅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大的方面,像文化、教育等内容也可以得到具体的展开。
正如笔者前文所介
绍的廷议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是廷议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阴阳之议、到议经,再到礼制之议,无一不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廷议中所承担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与此同时,廷议也是一个有自由言论的空间,允许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批评皇帝。
而思政教育又是一个及其需要不同意见的领域,不同的言论和丰富的思想便因此流入思政教育政策,可以促进国家的文化和思想繁荣发展。
2、廷议制度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加廷议的人员超出中央机构的官员,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统治集团的代表性。
材料反映在廷议上发表意见的有丞相、御史大夫、廷尉和博士。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号称“三公”。
廷尉与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合称“九卿”,是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
三公九卿是秦朝创设的中央机构,丞相为皇帝的主要助手,为百官之长。
三公九卿,位高权重,都有参加廷议的资格。
而能够接触并进入到廷议制度的人,都是相当有政治能力的人。
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想要入仕做官,有所成就,只有刻苦演习儒家经典。
由此儒家经典,或者说官方所倡导的的文化教育内容便大量流入民间,为民间所学、为民间所研习。
这就是一种从上而下的文化渗透,廷议制度是一种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儒家经典文化的途径,也就是说,廷议确确实实为秦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说,廷议制度为官方提供了更多具有儒家经典文化素养的专门人才,组成了一个高效率的智囊集团,可以做出更多有利于国家思政教育发展的政策和决策,秦汉时期的儒家经典由此作为其中一个上传下达的重要渠道而存在,对秦汉时期的思政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乾;;论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J];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04期
2.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C];2001年
3.高焕祥;秦汉廷议制度试析[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孙家洲. 廷议制度赘言[J]. 社会科学战线. 1993(03)
5.陈鸿. 西汉中央集议制度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6.郜金山. 汉武帝时期朝议制度研究[D]. 南昌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