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

灵的途径上, 政府被赋予了不同角色, 却很少有人对政府在解 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提出质疑 ( 即使是对纠正市场失灵的科斯 途径而言, 政府在产权界定, 制订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作为对于 环境治理也是必不可少的) 。换句话说, 无论政府在干什么, 政府总是正确的。然而, 这一普遍的看法, 受到公共选择理论 的挑战。
以1986年 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获 得 者 布 坎 南(Buchanan)为 代 表 的 公 共 选 择 学 派 重 新 审 视 了 政 府 的 性 质 与 作 用 , 将 “经 济 人 ” 概念进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国家代理人身分参与政治或 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中, 即承认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种特殊利 益而不是全民利益, 政府也有失灵的情况。公共选择学派的这 一理论同样被环境经济学家们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分析, 指出 政府失灵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 一是政府政策没有纠正现行环境市场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 离; 二是一部分经济政策甚至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 如不适 当的资源补贴价格政策。当然, 指出政府失灵也并不是完全否 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甚至排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干 预。环境经济学家的观点是, 解决政府失灵的关键还是在于提 高决策当局对环境问题的正确和全面理解, 以及制定出可操作 性强的政策措施。当然, 这也有赖于经济学家们提出更好的理
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污染者的环境行为和建设项目的
市场 市场经济手段
社区( 公众) 信息手段
环境影响对生产、消费以及投资行为的影响。而社 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管理﹑监 督污染者和项目决策的环境行为。
图 3 环境管理的三角模式
中国是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 在新的历 史阶段, 我们要多角度地认识环境污染, 认清根

宏观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视角

宏观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视角

宏观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视角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和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而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将生态经济学的视角引入宏观经济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宏观经济学分析1.1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生态经济学强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在宏观经济学中,需注意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匮乏性,经济增长必然会消耗自然资源,从而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应注重考虑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平衡,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2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是人类经济活动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之一,但经济发展又是国家或地区追求的目标。

生态经济学视角下,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制定环境政策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1.3 生态经济学与经济政策生态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经济政策思路,即通过内部和外部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行为向环境友好型方向转变。

而宏观经济学则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的这些思路融入到宏观经济政策中,以实现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的改进与发展2.1 将环境产出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并未充分考虑环境损耗和环境增值,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与环境状况之间存在偏差。

因此,宏观经济学可以借鉴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环境产出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更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真实情况。

2.2 引入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在宏观经济学中,可以借鉴生态经济学的观点,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例如,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监管和交易,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这种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解析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解析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解析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对于这一话题的解析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及经济学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参与。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生态环境保护指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和排放物,促进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而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不危害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解析。

传统经济学往往只关注经济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消耗。

这种单一追求经济增长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然而,经济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审视生产、消费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被引入,即环境外部性。

环境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中所产生的外部效应,比如污染、资源消耗等。

传统经济学中,环境外部性常常被忽视,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经济学通过引入环境外部性,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

例如,征收污染排放费用、制定环境税收政策等,通过内部化环境外部性,可以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

此外,绿色技术和低碳经济也是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

绿色技术通过创新和应用环保的科技手段,既能实现经济增长,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低碳经济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转变能源结构,采用更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

这些技术和经济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也有助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不仅在理论层面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解析,还在实践中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例如,经济学家提出了“生态价值论”。

这一理论认为,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往往被市场所忽视。

因此,通过评估和内部化自然资源的价值,可以有效地引导经济行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地退化等等,都已经成为了遏制可持续发展的千刀万剐的因素。

生态环境的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到了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为了切实保护环境,我们需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措施治理问题。

生态环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

生态环境经济学主要研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支持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生态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优先考虑的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涵盖范围不断增加的概念。

它是指在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的同时,不带来对未来世界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不破坏其他物种的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从时间跨度上,可持续发展也要求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和利润。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关键课题。

在过去,经济学研究的都是单一的经济增长,力求追求高速的GDP 增长,这种增长模式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而现在,随着生态环境经济学的兴起,我们需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平衡,我们需要采取科学的政策和有效的市场机制。

其一,政策支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政策支持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例如加大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环境税收政策的执行力度,同时加大对损害环境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其二,市场机制需要得到完善。

市场机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例如基于环境保护的碳排放交易,以及应用绿色金融和绿色信贷机制,鼓励企业加强绿色技术投入,提高产品的环保水平,并给予他们适当的经济和社会激励。

与此同时,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上,可持续性的评价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可持续性的评价标准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更好的管理和经营,并评估可持续发展的成效。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研究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研究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研究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大自然的恶化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生存上的困境,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因此,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和国内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

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各国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环境成本、外部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问题中,环境成本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环境成本是指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成本,包括净收益的损失、社会成本的增加和人类健康等等。

环境成本的高低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外部性。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如果一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其他方产生负面效应,这种效应就称之为外部性。

外部性会导致社会成本或水平的改变,从而对经济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在保障现代生活品质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即将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长久之计。

在这方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需要特别关注。

经济可以带来就业、增长和福利,但是需要考虑这种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保障环境和福利的平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环境保护的政策研究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国际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环境保护的政策研究不仅需要考虑到实现环境保护的具体手段,也需要考虑到这些手段对经济影响的影响,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这些措施与现有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在政策研究中,环境税和排污许可证体系是比较常见的两种政策手段。

环境税是指通过提高污染企业的经济成本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而排污许可证体系则是指政府通过发放有限的排污许可证数量,引导企业在减少污染之间进行选择。

两种措施都可以使企业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进行取舍,从而实现一定的环保效果。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们关注的是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协调。

本文将介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它将环境资源视为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强调经济发展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经济学不仅关注经济增长,还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强调人与自然的综合福祉。

在生态经济学中,研究的核心包括资源约束理论、环境评估与管理、生态足迹和生态补偿等。

资源约束理论指出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是有限的,必须在可持续范围内进行。

环境评估与管理是指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管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生态足迹研究则衡量了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为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平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环境破坏的补偿机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协调推进。

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经济学是将经济学原理应用于环境问题的研究领域。

它研究的核心是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手段来管理和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学主要涉及到的概念包括环境评估、环境政策、环境成本和环境利益等。

环境评估是指通过评估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政策包括法律、法规和经济手段等,旨在引导经济主体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

环境成本是指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污染减排成本、环境修复成本等。

环境利益则是指通过环境保护获得的经济效益,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

三、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模型建立和政策评估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经济学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经济学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经济学分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需要进行影响评价。

而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时,经济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作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简称EIA,在我国被正式引入并实行是在20世纪80年代。

主要是应对我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评估发展规划、项目建设或商业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从而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 为环保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规划和项目提供不同层次的决策支持。

3. 对主管部门有实施管理的监督约束力,确保方案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4. 对公众及企业提供了公开透明的参与机会和渠道;同时借此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渐严重。

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遏制,从而导致进一步的污染扩散。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予以及关键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完善,是生态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促使市场的调节和有效运作,例如企业可以采取清洁生产,以减少二次污染,这实际上也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所产生的公众舆论将会改变市场和政府机构的行为,因此,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方法通常从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个方面来评估。

生态效应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或减少自然环境的受损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水文、气候、土壤、水源、空气、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经济效应评估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 评估产业的投资和运营成本。

2. 评估项目对于当地经济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以及对国家财政的影响。

社会效应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与群众关系,包括贫富差距、就业和安置问题、社会影响等。

生态与环境问题经济学分析

生态与环境问题经济学分析

生态与环境问题经济学分析学院:城市建设与管理学院专业:景观建筑设计姓名:施有辉学号:20111150189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平台。

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人体健康,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阻滞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环境问题的根源经济学分析: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

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

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

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

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

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一)、市场失灵1.稀缺性。

环境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居所和给人们的生产提供资料来源,而且也承载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就是环境的功能之一———环境容量。

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环境要素只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享受环境美),而难以同时满足生产需求(容纳、承载污染物);只能满足一些人的某种生产需求而难以满足另一些人的生产需求,由此导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功能的需求产生竞争和冲突,产生了环境资源多元价值的矛盾和某种环境功能的稀缺性。

环境净化功能难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排放污染物需要的问题突出,环境容量资源特别稀缺。

所以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并成为一种稀缺而价值迅速增加的资源。

环境容量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它并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获得评价(没有价格),也没有获得高效率的配置,而是被普遍滥用(污染),超出环境容量使用环境必然遭遇环境恶化瓶颈,从而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视角分析

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视角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环境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问题之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境治理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等。

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中国环境治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 中国环境治理的现状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和工业的国家,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但环境问题随之而来也不可忽视。

据统计,中国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公众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除此之外,土地资源消耗过度、生态退化等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因此,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政府实行了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确保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

此外,政府也着手打造环保社会信用体系,对于不守环保法律法规者进行惩罚。

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加大了环境投资的力度,使环保工业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新动力。

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非常关键的。

鉴于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建设低碳经济、推广绿色技术等。

这些措施既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也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3. 技术创新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环境治理对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的发挥起着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既能够推进环境治理过程,又能够打破过去环境治理过程固有的模式。

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从而在经济发展中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4. 政策制定和实践政策制定和实践是中国环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政策制定既需要考虑到国情和需要,还需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遏制环境污染。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

经济学视角下的环境保护问题分析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日益增长,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环保问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经济成本也日益显现。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环境保护问题,并探究如何在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达到平衡。

一、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形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造成长期、深远的影响。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进行环境保护。

环保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1.保证资源供给环境问题和资源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源枯竭。

没有良好的环境保护,资源不断被浪费和消耗,不利于持续发展。

2.促进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可以有效避免各种环境污染,减少人体对污染物的暴露,保障人类身体健康与安全。

3.增加就业岗位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在环保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

4.促进国际竞争力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可以推动技术创新。

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环保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现代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如果环境污染球不制约,社会经济就难以发展。

三、经济学视角下的环保问题分析环境问题是一种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其经济成本常常外部化在社会除了原始污染产生者之外的其他方面,而企业数量多、环境影响分散、监督成本高、维权门槛高等问题也使得企业环保意识薄弱。

1.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管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环保行业的监管者和实施者,政府应该加强环境监管,采取更有效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以尽可能地减少环境外部性带来的损失,达到社会共赢的目标。

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学视角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在当今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成为了各国政府和学者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而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讨和解决这个问题。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责任,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责任。

现代经济学通过研究环境资源的价值,发现环境资源的流失和破坏会对经济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

例如,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灾害增加,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也给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

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学中也被称之为“自然资本保护”。

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经济学可以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经济学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

生态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配置。

例如,通过制定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企业可以在碳排放量有限的情况下自主选择是否购买额外的排放权,从而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这种通过经济手段调控资源利用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环境保护。

其次,经济学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可以引入外部性的概念。

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一些成本或收益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内部化,而是转嫁给了第三方。

环境污染就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

例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废气导致空气污染,而这种污染所产生的成本并没有被企业内部所承担。

经济学可以通过内部化外部性的方式,通过制定环境税或是污染权交易制度,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考虑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外部成本,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经济学还可以通过经济增长的方式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增长可以带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从而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也在增加,而传统的能源消耗模式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环境污染。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同时对环境影响也较小。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财经科学》1997/5 FINANCE AND ECONOMICS楼 瑾 [浙江农大经贸学院 杭州 310029]现代生态———经济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说到底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为基础的。

在一个生态学上不健康的世界里,不可能有经济财富的稳定增长,因此,理应以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生态建立起一种互利共生关系。

(一)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市场失灵———负外部性许多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私人成本不是直接由该人所承担,而是由他人承担。

比如当一家工厂污染了空气或当一个游客把垃圾扔在公园里,这些行为的成本是不易确立的,也不是由产生它们的工厂或游客所承担。

这种情形就是市场失灵。

因为,生产与消费物品的价格和均衡数量没有反映出生产和消费该产品的全部成本。

当一艘航行中的油船,把原油泄入了原本未受污染的,充满了生命的海洋区域时,或当人们在海滨乱扔垃圾时,成本包括:原油含杀死海洋生物,从而影响渔业;海滨上的垃圾可能使人们不再去游玩,但是在这些情况下的行为成本均不是由产生污染的个体所承担,而是由污染的受害者所承担。

渔民、鱼和其它海洋生命并没倒石油,但他们必须承担这后果,被垃圾和破瓶子所困扰的海滨渡假者,也不是乱扔垃圾者。

然而他们也不得不承担这成本,这种成本是存在于行为外部的,这就是负“外部性”。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生态环境的污染是由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的“负的外部性”所带来。

・71・ 现假定一个社会的纸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则某造纸企业(如企业A )的厂商均衡可用图一表示:图1 企业A 的厂商均衡从图1可见,产量为Q 时,企业A 的边际成本(MC )为EQ 1,它等于产品销价(P )和边际收益(MR )。

即MC =P =MR 。

按照标准微观经济理论,企业A 此时达到了厂商均衡,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但这种均衡只是在未考虑企业生产对环境影响条件下的均衡。

事实上,企业A 生产出纸品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损害。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

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提供政策建议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环境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分析,探讨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实现环境和经济的良性互动。

1.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环境经济学研究了环境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经济属性和环境市场失灵时的调节手段。

按照此理论,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带来了环境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环境税收和排污许可证等经济工具来实现内部化外部性的目标,以激励企业和个人更加环保,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2. 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1 资源税与排放许可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资源税来约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同时,通过发放排放许可证,将污染物的排放限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激励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这样的政策措施不仅可以调动企业的环保积极性,还可以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生态补偿与环境补贴政府可以通过向生态环境提供补偿来激励保护者。

例如,当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时,政府可以给予奖励,通过经济手段来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环境保护事业。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环境补贴的方式,对进行环境友好型项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3 绿色金融与可持续投资为了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鼓励银行和金融机构为环保产业提供优惠贷款和融资服务。

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可持续发展领域,通过税收优惠和产业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绿色经济。

3. 政策的评估与调整为了确保环境经济学政策的有效性和长期性,政府应进行定期的政策评估与调整。

通过收集大量的经济和环境数据,政府可以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进行修正和优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分析和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并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

首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的过程。

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然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发展常常伴随着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导致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从而损害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

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生存条件,必须加以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行环境保护政策,限制和规范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建议。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监管和治理。

其次,要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参与,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才能实现经济繁荣和环境美好的双赢局面。

能源与环境的生态经济学分析

能源与环境的生态经济学分析

能源与环境的生态经济学分析能源与环境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挑战。

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并且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并且对策的问题。

本文将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作为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量的能源消耗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环境污染。

能源的开采和使用所带来的污染物,比如二氧化碳、硫化物等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导致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

此外,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也导致了土地的退化和水资源的枯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生态经济学的分析,探讨如何平衡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

在生态经济学的框架下,我们可以进行能源和环境的生态评价。

首先,我们需要对能源的开采和使用进行社会成本-收益分析,以了解不同能源的成本和效益,从而选择最适合的能源类型。

其次,我们需要对环境负面影响进行估算,包括污染物排放、土地和水资源退化等。

在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能源和环境的生态经济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用来预测不同能源类型和使用方案的影响,以及他们的社会成本和效益。

通过模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环保和节能的技术创新,并且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此外,政府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政策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补贴和法律手段来影响能源和环境的发展。

比如,通过向某些能源生产商征收环境税,可以激励他们减少排放;通过提供能源节约补贴,可以鼓励公众和企业采取更环保和节能的措施。

政府还可以通过环保法律手段,强制执行对于能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借助企业社会责任的力量,让企业和公众意识到环保对于生态发展的重要性。

在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生态经济学的价值和意义,它的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的平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之中。

环境经济学概念解析

环境经济学概念解析

环境经济学概念解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从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环境经济学的定义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以及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在经济系统中的内在关系。

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 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评估:环境经济学通过价格体系、投资回报率、河流流速等量化方法,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为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环境市场的构建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建立与环境有关的市场机制,如碳交易市场、水资源市场等,使环境资源的利用者付出相应的经济代价,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

3. 环境政策的设计与评估:环境经济学利用经济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政策的设计原则和效果评估方法,以便为政府和机构提供制定和调整环境政策的决策依据。

4. 环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土地的合理利用,包括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态保护等方面,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

三、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 成本效益分析:环境经济学借助成本效益分析,评估环境工程或政策的效益是否高于其成本,从而确定是否执行。

2. 公共物品理论:环境经济学运用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环境问题中存在的自由乘坐和外部性等经济现象,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3. 经验分析:环境经济学通过对历史数据和案例的分析,寻找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规律性,为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参考。

四、环境经济学的实践应用1. 资源管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被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如能源开发、水资源利用等,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最大化经济效益。

2. 环境税收:环境经济学提出了环境税收的概念,通过对污染排放征收税费,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摘要]: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进入工业化以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题。

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必须有正确的经济理论指导。

虽然理论上我们可以证明政府管制、排污税和排污权交易具有相同的效率,但在实际中运用效果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说明三者假设条件在现实生活中的满足程度不同,为此理论上必须加以解释。

论文以信息获取难度不同带来的交易成本不同为尺度,利用先进的理论工具如博弈论来比较并解释三种治理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治理结果的优劣。

总的来说,排污权交易作为一种新的环境治理手段,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有效减轻环境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率优势。

排污权交易在西方许多国家已经实践,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我国目前的国情与排污权交易体系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因此还不宜广泛推广这种环境治理手段,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作用还不能弱化。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一、概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二、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环境不仅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原材料,提供人类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存场所,为人类精神生活、社会福利提供物质资源。

所以它是一种稀缺性物品。

同时,环境还是污染物的受纳体。

环境本身具有消解污染物的自净能力。

[3]但是,环境的这种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

当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极限时,环境质量就会急剧下降,损害人类健康。

环境对人类的有用性,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保护的经济学分析随着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压力和危险。

同时,生态系统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服务,如水文循环、土地保持、气候调节和文化价值等。

因此,如何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满足人类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当今社会中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指的是生态系统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具体包括:提供食物、水和原材料;形成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和水;固定碳并减缓气候变化等。

生态系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对于人类的福祉和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加以衡量。

直接价值指的是可以从市场上量化的服务,如农作物、牲畜和木材等。

而间接价值则指的是无法在市场上直接交易的服务,如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还可以从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来进行分析。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所支付的价格与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而生产者剩余则是指生产者按照市场价格销售产品所获得的收益与其制造成本之间的差额。

然而,与生态系统服务关联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对这些价值的确定和实现产生了影响。

外部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服务对于某些区域或群体的经济利益所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农业和土地利用。

在某些地区,农业生产可能会导致土地的土壤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虽然当地的农业生产能够为当地人口提供食物和就业机会,但却可能给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经济学的角度可以为我们提供保护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考虑的是政府如何利用市场工具来约束市场行为,以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纳入市场的定价之中。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政府对于那些对生态系统服务所产生消极影响的企业和个人,征收环境税或费用。

这些费用可用于资助有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工作。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更加环保和生态友好的行为和方法。

生态环境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生态环境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生态环境的公共经济学分析内容摘要: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特征,其提供机制、政策目标的选择也区别于一般的公共品与私人品。

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生态环境活动、如何干预、干预能否有效实现公平与效率的预期政策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生态环境公共品政府公平效率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

生态环境是一个公共品,很容易产生“搭便车”行为,即不承担生产、治理环境的成本,却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好处。

如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区分污染者与受益者,有关政策如何发挥作用、如何达到目标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

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的公共品特性出发,通过分析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制订生态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的目标选择,从而实现政府为主、市场为辅,公平为主、效率为辅的生态环境发展思想构架。

生态环境的公共品特性公共品是指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生态环境具有公共品的特性,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一)公共需要说生态环境具有公共品的特性,是由于生态环境具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共同享用,每个消费者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和质量。

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具有这种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生态环境,如优质的空气、良好的自然环境等。

(二)外部性生态环境具有公共品的另一个特征是外部性,成本和效益对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

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使得成本与效益无法对等,如上游植被造林、净化水质给下游居民带来效益,这是正的外部性,当出现正的外部性时,上游保护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而钢厂对河流造成污染,则是负的外部性,当出现负的外部性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与经济学》期末论文
题目: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21世纪人类将要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从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三重转变。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环境污染经济学分析治理建议
2012年11月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8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多哈开幕。

多哈气候大会计划持续12天,来自近200个国家的17000余名官员、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成员将参加此次大会。

各国在大会上就全球气候变暖、碳排放与减排等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关注。

人类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生态环境破坏与《环境保护法》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灭绝等都日益严重。

同时,政府、企业、人们都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另外,国务院还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其他公害的行政法规。

这足以见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共6章,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和附则。

主要内容有:①适用范围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等。

该法规定应防治的污染和其他公害有:废气、废水、废渣、粉尘等。

②通过规定排污标准,建立环境监测、防污设施建设三同时,交纳超标准排污费等制度,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二、生态环境破坏的经济学分析
1.从公共物品与外部性方面进行分析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为另一个消费者提供这一物品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河流、大气层、海洋及许多的森林和山地等环境资源被认为是公共物品,其产权非私人所有,产权没有明确的规定。

企业和消费者都可以把废气排放到大气中,把废水排放到公共拥有的河流中,把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堆放在公有的场地,森林被人们过渡砍伐。

结果是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

由于生态环境是公共物品,它的产权是不明确的,每个人都有使用的权利,这就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而这种外部性大多都是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负外部性,表现出来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们用下面一张图来分析。

MSC 表示边际社会成本,MC 表示边际私人成本,其差额就是边际外部成本。

在左图中,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1,价格等于MC ,而有效产出为q0,价格为MSC 。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环境生产得到利润最大化也就是q1,而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q0.这时q0小于q1,而价格MSC 大于MC ,使得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

当个体或企业行为所引起的自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自身收益大于于社会收益时,负外部性产生。

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2.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分析
假如一家钢铁企业生产钢铁,冷却钢铁的水没有经过之理就排入河流,这样这部分治污的成本会反映在价格上就是价格比较低廉,这时消费者的需求就高。

这时,企业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增加生产,排放更多的污水,使环境更加恶化,生产更多的钢铁来满足需求。

假如企业采取先进的治污技术,会造成成本增加,商品价格就会上升,销量就会下降,企业收益减少。

因此,环境污染的增加是由于消费者寻求低价商品、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引起的。

3.从博弈论进行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也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

它是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环境污染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囚徒困境的思路来分析。

我们把环境污染现象理解成为一个“囚徒困境”,假设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污染,企业A 和企业B 都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他们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采取对环境污染比较大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不主动增加环保投资。

A 、B 两个企业,其选择策略可以是污染环境降低成本、增加环保投入。

假如他们的收益的博弈矩阵如下:
B 企业
在这个博弈矩阵中,若A 、B 两个企业都选择降低生产成本,没有采取减排措施,将污染物直接排放至空气中,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这样他们都可以收益1个单位。

假如A 或B 中的一家选择保护环境,采取更加先进的污染物排放技术,这样选择保护环境的企业则会比没有保护环境的企业少收益0.2个单位。

假如两家企业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这样他们虽然收益是相通的且比选择污染环境所获得的收益要少,但是社会总收益是将低的。

此时,企业的纳什均衡为(1,1),即双方都选择最优策略——(污染环境,污染环境)。

因为这样两家企业会获得更高的利益。

社会总收益也是增加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国家发展的起步阶段,经济发展十分迅猛,而环境却日益恶化。

这时,政府一定是支持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因为这样社会的总收益增加迅速,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这与现实中一些国家的做法是相一致的。

三、治理措施
1.设置排放标准,转让排放许可证,收取排污费。

污染环境
保护环境
排放标准是对厂商可以排放多少污染物的法定限制。

如果厂商超过限制,就会面临经济惩罚甚至刑事惩罚。

购买许可证的厂商是最没有能力减少排放的厂商。

在市场均衡时,许可证的价格等于所有厂商减污的边际成本。

此办法是最有吸引力的。

厂商只有使产品的价格高于平均生产成本加上减污费用才是有利可图的。

2.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额外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

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3.政府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政府一方面想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想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政府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因为全屏企业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

这样就能加快老旧设备升级,提升废物治理的技术,从而做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4.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

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

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

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意识。

同时,还要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巩固下一代的环境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6.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

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

因此。

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

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弥补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不足。

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只有企业、公民、政府共同努力,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我们的生态环境才会得到改善。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刘志文. 中国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生态经济
3孙惠丽,江华锋. 对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纪小卫城市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