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重点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_终极重点

中医妇科学绪论Ⅰ、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妇科学的研究的范围妇女的月经、带下、妊娠、产褥、哺乳的特殊生理。

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

Ⅱ、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和医学新专著,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

《内经》: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素问·腹中论》: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4乌贼骨1茜草《金匮要略》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开创妇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女性生殖器官解剖Ⅰ、内生殖器官阴道:位于子宫与阴户之间胞宫(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Ⅱ、外生殖器官毛际(阴阜)阴户(四边)玉门(廷孔,阴道口)女性生殖生殖Ⅱ、女性生理特点月经: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月经初潮月经的量、色、质:经色暗红,经质不稀不稠,不凝固,无血块,无特殊臭气。

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称为绝经。

两个月来潮一次为并月;三月一潮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行者为避年;终生不潮而却能受孕者为暗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盛胎、垢胎。

天癸: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经间期:周期的第14~15天,也称氤氲之时,或称的候、真机,即西医的排卵期月经产生的机理:①脏腑与月经:以肾为主导,与肝脾心肺也有一定关系。

肾藏精,主生殖,依赖于肾气的贮藏作用和施泻作用②天癸与月经:天癸主宰月经的潮与止,肾为天癸之源,肾气盛,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肾气衰,天癸竭,则月经断绝③肾为冲任之本,冲为血海,任脉与阴脉之海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肾为气血之根⑤经络与月经⑥子宫与月经:子宫为血海,子宫主行月经,肾与胞宫相系,肾司开阖,亦主子宫的藏泻有常。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要求熟记方剂:
1、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解读活血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3、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4、膈下逐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一,月经疾病1.月经提前气虚症(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起舒陈,生柴参曹党贵身;养阳擅长提拉和下沉,因气虚引起的发烧也值得一浇。

(2)肾气虚证:盖茵汤精制月经酥,三补人参,远志。

烤do丝和五味子,补肾,先固定潮红,调节月经。

血热综合征(1)养生血热证:清精散水火台清精粉,地骨白烧Fu陵丹;可以预先使用熟地黄,青蒿和黄柏。

(2)阴虚血热证:两地汤(两地胶少麦玄参)火和水缺乏两种汤,牡丹和人参是生地黄。

地骨阿胶麦冬肉事先没有什么效果。

(3)肝郁血热证:丹脂逍遥散属于灵少,柴胡,甘草。

加入少许薄荷姜,丹芝具有缓解抑郁的良好效果。

2.月经推迟(1)肾虚综合征:当归地黄汤杜仲,由杜仲引入。

加入牛膝和甘草以滋补肾脏,滋养血液,通畅通道。

(2)血虚证:大补元汤大步元用山药水煮,准备山楂和枸杞的根茎。

当归,杜仲。

人参草滋补肝肾,滋养血气。

(3)血冷综合症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采用冬愈少皮pi归桂胸。

神草阿胶调节气血,温宫,祛瘀。

感冒综合症:温经汤“妇女大凉凉”妇女凉方温经汤,川xi牛膝根人参;桂梢黄姜黄皮毛可以有效地加热通道并延缓运动。

气滞证:吴耀堂在五姚塘发现了五种药物,当归,香附子和奥克兰草。

3.月经不规律3.1肝郁综合征:逍遥散3.2肾虚综合征:谷阴汤3.3肝郁肾虚:定精汤定精汤加归dis烧,土司Por,山药。

柴胡芥末耳可舒缓肝气,且月经不规律。

4.月经4.1气虚证:以元健为例在景月书中,给出了袁健,加上了神起草;上升的太阳捕获并吸收了气血和血液,而血液崩溃并失去了收敛。

4.2血热证候:宝银汤加山茱San,茜草和马齿Port。

宝银汤有柏木和牡丹丹参两处。

它具有清除月经过多和烦躁不安的热量并冷却血液的作用。

4.3血瘀证:丢笑粉加益母草,三七和芥末蒲黄五灵通失灵,活血化瘀,止痛。

5.月经减少5.1肾虚综合征:归肾丸净月树的桂神丸中含有杜仲。

补骨脂和当归三种补品,调节月经,有益肾脏。

5.2血虚证:滋血汤滋血汤含有人参,黄芪,po和山药四种成分。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是一门临床学科,它利用中医理论来了解女性的解剖,生理,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妇科疾病的治疗规律,以及预防和治疗女性的特定疾病。

十个历史时期:1.夏商周时期-胚胎期-甲骨铭文;历史记录中的剖腹产;周易妊娠;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的胎教(最早),曲礼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2.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妇科的基础时期,妇科医生带头发展妇科;胎儿分娩记录最早的胚胎发育;内部经典:基本理论,临床疾病和综合症,最早描述女性独特的生殖器官,记录了第一个妇科处方(四个鱿鱼骨和鲁如丸)。

3.秦、汉时期,最早的妇产科病历(秦),痛经理论和崇仁度代(Chong Ren Du DAI);草药经典中指定了88种妇产科疾病,紫色石英带中首次出现“子宫”的名称。

中京黄金医院是第一个设立妇科专科的部门,奠定了妇科治疗学的基础,华佗进行了针灸和药物流产,并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生”:易真,春玉妍(汉)4.在三个王国,两个金朝和南北朝时期,豆类和胚胎学的发展-豆类科学和胚胎学的发展-“月经”和特殊月经的名称首先出现在“经脉”中晋代,它记录了妊娠脉搏和产妇脉搏;怀孕各个时期的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按月开养胎法;晚婚和良好的教育-楚国遗忘的南齐5.隋唐五代时期-专业化倾向-隋朝的疾病起源学说是病理学的伟大著作,标志着中医妇科的初步形成。

唐井小蟾堡是现存最完整的妇产科。

唐的紧急处方包括女性处方作为第一卷,这是崇尚起源的意思。

6.宋代妇产科分为独立的部门,妇产科发展迅速。

陈子明的《妇女完全处方》: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妇产科相结合的专着,内容全面,系统。

这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

它总结了南宋以前的40多种医学书籍,并附有家庭传世处方和亲身经历。

这表明中医妇科已经形成。

关于产科的专着很多,记录了异常胎儿位置的助产方法。

7.辽,夏,金元朝-兴起了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金元朝的四位大师;8,明代肾脏治生殖理论的不断深化-妇科的学术发展,专着有:薛Ji对妇女科的总结和对妇女处方的校对和注解;万全对广西的总结;王肯堂的证候和治疗标准-妇科;张洁斌的《经月全书》-妇女规则-最全面的理论和最完整的妇科疾病。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

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

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

“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4、月颠末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5、月颠末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贫血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性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8、痛经1)肾气吃亏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贫血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断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10、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1、怀胎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5、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XXX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贫血弱:大补气血-XXX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1、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贫血: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引言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医学分支,始终被视为中医学中的一颗明珠。

它关注女性生理和疾病,并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妇科学的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络理论中医妇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流动着气血。

妇科疾病往往与经络的不畅有关。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恢复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

二、气血调理中医妇科学注重气血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被视为人体的重要物质,对保持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经期不调、月经痛等妇科疾病,并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三、草药应用中医妇科学重点研究草药的应用。

许多妇科疾病可以通过草药治疗来获得缓解和恢复。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调理身体的功能和气血的运行。

在中医妇科学中,常用的草药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等。

四、针灸疗法中医妇科学也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理气血、恢复机体平衡的方法。

在中医妇科学中,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不孕症、子宫肌瘤等。

五、食疗调理中医妇科学强调食疗的重要性。

饮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妇科学将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

六、情志调理情志调理也是中医妇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妇科疾病有密切关系。

强烈的情绪波动和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通过调理情志,可以帮助患者摆脱情绪困扰,促进疾病康复。

七、预防措施中医妇科学注重预防工作。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中医妇科学鼓励女性坚持适量的锻炼,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从而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结论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关注女性生理和疾病的重要医学分支。

它通过经络理论、气血调理、草药应用、针灸疗法、食疗调理、情志调理和预防措施等多种手段,为女性的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 《内径》记载了内生殖器有女子月经病:月经病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痛经> 胞,子们等.妇科发展奠定基础. 《素问.腹中论》主证.或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同期性小腹疼痛,或痛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虑状为特征的疾病,病因病机:寒热湿邪侵袭.情志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 原发性痛经:生殖器质性茹丸”.秦汉时期: 《金贵要略》设有“妇人妊娠因素.房室所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体质因素(脏.特点:1)发生在经期或经行前后数天内 2)小病变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妇人杂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肾.天葵.冲任.胞宫轴失腹疼痛,可伴腰痛,腰骶坠痛 3)周期性发作,经后病脉证并治”三篇…开创了妇产科辩证论治和外调)(冲任督带.胞宫.胞络.胞脉受损)办证:注重月自然缓解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辨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汉代还出现了“女医”经的期.量.色.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证论治: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 治疗总则:调理子义姤(《汉书.义纵传》)和涥于衍.三国两晋南北后出现明显的不适的症状,治疗原则:1.治本以调宫,冲任气血. 急证处理:针灸, 实证:三阴交,中时期: 晋王叔和撰《脉经》首选提出“月经”之经2.分清先病和后病3.补肾以填补精血为主.佐极 ,虚证: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名…如“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以助阳溢气之品,扶脾以健脾升阳降湿为主,疏肝<月经前后诸证>每于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周期也”;又提出:“居经”,“避年”,“激经”等特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柔肝,调理气血病在气.性的出现明显不适的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多见于殊月经和“五崩”的证候.隋唐五代时期: 《经效中年妇女. 西医:经前期综合症. 特点:周而复始以治气为主.佐以理气.病在血.以治血为主.佐以产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理气,经水出诸于肾.月经产生以肾为主导.故调经地在月经前后及经期发病. 经前及经后:气血相专着.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如将不孕症概括为以保肾为主,4.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对壅滞. 行经期及经后:由藏而泻,偏虚的阴血“全不产”(原发性不孕症)和“断绪”(继发性盈亏的变化规律,经期:和血调气.引血归经.免滞更不足—肝失血养. 病因病机:肝郁,脾虚肾虚,气不孕症).两宋时期: 编成妇产科专着《妇人大全血或动血,经后:宜调补,经前:宜疏导,5.顺应不同血素虚,藏腑气血暂时失调. 治法:调肝,脾,肾及良方》.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辽夏金元年龄阶段论治的规律,青春期:治肾,生育期中年:冲任-气血为主,调肝为要. 时期: 刘完素提出妇人不同年龄阶段应分别重治肝,绝经期老年期:治脾,6.掌握虚实补泻规律,虚经行乳房脤痛:每于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视肾,肝,脾论治的理论.(天葵未至:少阴.天葵至:证:补肾扶脾为主,实证:疏肝理气活血为主房作胀,祉乳头作痒疼痛,甚至不能触衣者. 病因厥阴.天葵绝:太阴) 李东坦<脾胃论>创制的补中月经先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提前7病机:1)肝气郁结 2)肝肾亏虚. 辨证论治:实证:经益气汤.朱丹溪提出“产前当清热养血”,“产前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前,乳房胀满,触之即痛,经后胀痛明显,经行不畅,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明代: 《广嗣纪要.择病因病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阳盛血热.阴小腹胀痛,血色暗红,精神抑郁. 虚证:经后,按之乳偶篇》又提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即生虚血热.肝郁血热,鉴别:<经间期出血>发生在月房柔软,月经无块量少,色淡,两里干涩,口燥咽干. 殖器畸形者不能婚配,生育.《景岳全书.妇人规》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黏经行吐衄: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只有脉可通过药物治其它不可.《景岳全书.阴阳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常持续数小时以至2-7性的吐血或衄血者;常伴经量减少,好像是月经倒篇》创制了左归丸,右归丸.清代.民国时期: 清代天自行停止.又称排卵期出血行逆上,亦有“倒经”,“逆经”之称.西医:代偿性. 治疗原则“热则清之”,“逆者平之”1肝《傅青主女科》创制的方剂如完带汤,易黄汤,清月经过多(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量较正常月经经散,两地汤,定经汤.亟斋居士撰写的《达生编》.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病因病机:气虚-中经郁火证:经前或经期吐血,量多,月经可提前,量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医学衷中参西录》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血热-热扰冲任.迫血少甚不行,心烦易怒,或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创制防治流产的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妄形,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鉴别:<崩漏>崩漏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眩数;治疗:清肝调经;胶),治月经过多的安冲汤,固冲汤,理冲汤.对女性的出血无周期性.同时伴有出血时间长.淋漓日久方:清肝引经汤(当归,白芍,生地黄,丹皮,栀子,黄生殖器官予以介绍并以子宫,子核,子管名之. 不能自止,治疗:经期-止血固冲,平时-益气.清热.芩,川楝子,牛膝,白牙根,甘草,茜草)2肺肾阴虚阴道,胞.化瘀以治本:…平素可有头晕耳鸣,手足心热,量guan潮红,内生殖器官是指生殖器官内藏部分,包括养阴证宫等;西医内生殖: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 经期延长(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周期基本潮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或绛,苔花lu或无苔.脉女性乳房“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少于15天).或淋漓细数;治疗:滋阴养肺;方:顺经汤加牛膝(当归,熟地围绝经期包括三个阶段:绝经前期:出现月经失半月方净者,病因病机: 气虚-中气不足.冲任不固.黄,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调.腰膝酸软.夜尿多.烘热出汗.烦躁易怒.失眠健血失统摄,血热-热扰冲任.迫血妄形,血瘀-瘀阻冲绝经前后诸证: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忘.发枯易脱.牙齿酸软等,绝经期:44~54岁之间.任.血不归经, 鉴别:<崩漏>其延续数十日或数月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自然绝经通常是指女性生命中最后一次月经后.不等.月经周期絮乱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停经达到一年以上者,绝经后期:绝经后至生殖功月经后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周期延后7肿,情志不宁等,亦称“经断前后诸证”. 能完全消失时期.绝经后行将步入老年期. 天以上甚至3~5各月一行者.且连续出现两各周经断复来:绝经期妇女月经停止1年或1年以上,女性生理特点包括月经,带下,妊娠,产褥,哺乳. 期以上,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虚寒-精血不足.冲任又再次出现子宫出血. 注意:如出血反复发作或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期,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血寒.气滞-血行不畅.冲经久不止或伴腹胀,消瘦等要注意恶性病变*其经常不变,故有“月心”,“月事”,“月水”之称,任受阻, 鉴别:<早孕><妊娠其出血病症><金匮>意义在于排除恶性东西以示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月经”之名温经汤以温经散寒.养血补见长<良方>温经汤以带下病,狭义: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首见晋代《脉经》.月经是女性最显着的生理特活血化瘀温通之功为强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如妇女在点,月经初潮标志着青春期的到来.西医:随卵巢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间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的周期性变化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时间不超2天.或月经量少于20MM,西医:子宫发不适者为生理性带下;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出血中医:肾气盛.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血溢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生育手术后, 鉴别:<经间显不适者,也为生理现象. 子宫.月经来潮期出血><结合BBT测定><激经>(受孕早期月经带下过多: 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正常生理表现:初潮13~15岁周期28-30天(?1仍按月来潮)治疗:虚者:补肾滋肾.濡养精血以调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减少周)持续时间:2~7天色量质:暗红不凝经者称,实者:活血通利.佐以温经.行气.袪痰中病即止为固.30~80MM无特殊气味表现:小腹略堕.乳胀.腰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或延后7天带下过少.带下过多,汉代《金贵要略.妇人杂病微酸等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以周期絮乱为特征脉证并治》最早记载经,带合病:“妇人经水闭不年以上称为,年龄一般为45,55岁居经(季经):西医: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鉴别:<崩漏>以月经利……下摆白物,矾石丸主之”.病机:湿邪伤及任三个月一潮者避年一年一行者激经(盛胎,垢胎)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恶重絮乱为特征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临床表现:伴有阴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氯之时.出现周部瘙痒. 念珠菌:带下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臭气,外胎儿者 . 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西医:排卵期出血,临床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以肾为主导:肾藏精,主生殖.现:在周期性的第12~16天出现少量的阴道出血.阴奇痒,阴道壁有一层白膜. 是指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泄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持续2~3日数日.白带质地透明如蛋清.或赤白带滴虫:带下灰黄或黄绿,腥臭味,有泡沫,外阴痒,阴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肾为天癸之源.天癸与月经下.少腹胀痛等道壁有散状出血点. 相始终.肾为冲任之本. 崩漏: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妊娠病,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所称,肾为气血之根.“血之源头在于肾”,“气之根,肾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止.前者称崩中.又称“胎前病”.病因病机:1)阴血虚,孕后血聚中之真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肾与胞宫后者称漏下.二者常互相转化.病因病机基本相同,宫养胎,致阴虚阳亢 2)脾肾虚,气血生化乏源或相系(通过胞脉,胞络和冲任督脉),胞宫司月经.西医: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 湿聚胞中,肾精匮乏3)冲气上逆,冲脉气盛,冲气肾与脑髓相通,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肾为五阴虚阳博为之崩.阴虚是本.阳抗是柱.补阴之中行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呕焉 4)气滞,血瘀水停. 脏阴阳之本.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止崩足法,治崩漏三法:塞流.澄源.复旧治则:1)胎元正常,宜治病与安胎并举 2)母病致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经水出诸肾”,“经本于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病因:1.脾虚失统摄.胎不安,重在治病 3)胎不安致母病,重在安胎肾”. 虚而下陷.不能制约经血2.肾虚-先天不足.少女肾4)安胎之法,补肾健脾,调理气血, *若胎元不正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气未盛.久病.年老引制肾气虚而封藏失司.命门火则宜从速下胎以益母.妊娠期用药原则:凡峻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衰.阳不摄阴.产房劳耗伤真阴.阴虚失守.迫血妄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种精微物质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形,3.血热-肝郁化热.内蕴湿热.迫血妄形,4.血瘀-应慎用或禁用,禁用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药物;受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成熟.又随肾气虚衰而病本在肾.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特点:1.周慎用影晌母体妊娠的药物,病情需要时,适量使用.竭止. 期絮乱2.经量多而不能自止.或淋漓半月以上3.“有故殒无,亦无殒也”; “衰其大半而止”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往往是严重而复多发生于青春期和更年期4.常伴不同程度的贫杂妇科病的发病病机. 血.急症处理:1.温阳上崩 2.滋阴固气上崩 3.祛瘀入即吐者亦称之为“子病”,“病儿”,“阻病”.带下:广义带脉以下之疾.泛指妇产科疾病;狭义止崩 4.针灸止血 5西药或手术止血 6.补气摄血若妊娠早期仅有恶心择食,头晕,或晨起偶有呕吐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止崩塞流:止血,急当塞流止血防脱澄源:清源,者为早孕反应,不属病态. 西医:妊娠剧吐. 辨证常润,本非病也.”带下属阴液,与阴液关系最大的即求因治本.一般用于出血减缓后的辨证论治论治:.1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涎;香砂六君子汤2 肝脏腑是肾,脾. 复旧:固本善后,即巩固治疗.如调整周期或促排胃不和证呕吐酸水或苦水;橘皮竹茹汤3气阴两妊娠期生理现象:月经停闭.早孕反应.妊娠滑脉.卵. 治法: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各有偏重. 人虚证(重证)干呕或呕吐苦黄水甚则血水;生脉散乳房变大.子宫增大.下腹膨隆.胎动胎心.胎体工周期的调理:a.经后期—滋阴养血(血海空虚) b.合增液汤. 产褥的分娩现象1.弄胎(假临产)2见红,阵痛,重(阴转阳)经间期—补肾活血 c.(阳长期)经前期胎漏: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止,离经脉3影响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精神.产褥—平补阴阳 d.(重阳转阴)经期—行气活血“先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为,也分娩结束后产妇逐渐恢复到孕前状态,约需6,8补后攻”“三补一攻” 称胞漏,漏胎. 周此期称为“产褥期”,“产后”.产后一周称“新<闭经>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产后”.恶露是产后自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先是多囊卵巢综合症:女子年逾16年周岁,月经尚未来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胎动不安与胎漏有别,胎漏暗红色的血性恶露(红恶露);后渐变淡红,量由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仅见出血,胎动不安则又有腰腹疼痛及阴道出血,多渐少称为浆液性恶露约7,10天;继后渐为不经停超过3个月经周期者.对于青春期前,妊娠期,故二者以有无腰腹疼痛为鉴别.西医学称之为含血色的白恶露,约2,3周干净. 哺乳期,绝经前后的月经俐停闭不行,或月经初潮“先兆流产”.鉴别: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寒热湿邪,情志因素(怒,优,后1年内月经不行,又无其它不适者,不作闭经论. *元代朱丹溪提出”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 思,悲,恐),生活因素(房室所伤,饮食失宜,劳逸失症状:周期性下腹脤痛,头痛及视觉障碍,溢乳乱,张锡纯创制寿胎丸治疗滑胎和预防流产,为安胎常,跌仆损伤)和体质因素等.治疗:滋肾补肾.疏肝压食,恶心,体重变化,畏寒或潮热或阴道干涩. 治首选方剂. 胎元:胎气,胎儿,胎盘. 养肝.健脾和胃(调补脏腑)调理气血.利湿袪痰.调疗原则: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治冲任督带.调养胞宫.调养肾.天葵.冲任.胞宫轴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补药应加行气药,补而不“产后三审”1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辩有无恶露停腻. 温燥药应配以养血和阴,免律伤之弊.目标: 滞2审大便痛与不痛以验津液的盛衰3审乳汁的恢复规律性月经周期,以三千个正常月经为准行与不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胎漏,胎动不安,肾虚证主要证候:妊娠期少量出血,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肾虚<<产后发热>>产后发热:产裖期内,出现发热持续 FSH:卵泡X激素 LH:黄体生成激素(排卵前1-2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入产日最高) 证: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后1-2日内,由于阴血骤虚,阳气外浮,而见轻微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由于下丘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滑尺脉弱.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方药: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热,而无其它症状,此乃营卫暂失 -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并非器质性病变胶)加党参,白术于调和,一般可自行消退,属正常生理现象。

中医妇科重点

中医妇科重点

中医妇科重点1.中医妇科学: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3.<素问腹中论>记载了首张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法和外治法治疗妇产科病的先河。

5.晋王叔和<脉经>首提“月经”之名,又提出“居经”,“避年”,“激经”等特殊月经。

6.<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

7.<夫人大全良方>首提“女子以血为基本”的学术观点,是妇产科史上划时代著作。

8.金元四大医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恒,朱丹溪。

刘完素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前,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朱丹溪提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妙药也。

”9.<广嗣纪要>“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10.亟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子箴言:睡,忍痛,慢临盆。

11.阴道的功能: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排除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阴阳交合的器官;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路径。

12.玉门:又称廷孔,阴道口,胞门,龙门。

13.<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14.月经初潮:第一次月经来潮。

15.月经周期:月经有月节律的周期性,出血的第一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间隔的时间。

16.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一年以上。

17.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

居经:“季经”,身体无病,月经三月来潮一次者。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 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3)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五、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呕-苏叶胡黄连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茯苓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四物汤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开郁二陈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二、不孕症1)肾虚:肾阳虚证:温肾助阳、调补冲任-毓麟归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中医妇科学重点

中医妇科学重点

《黄帝内经》记载了第1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方,四乌贼骨一蘆茹丸。

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经》《金匱要略方论》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开创外治法的先河。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见癥瘕、子宫之名。

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是昝殷的《产宝》。

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分科。

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著,内容全面且系统。

刘完素著《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贵已绝,乃属太阴经也。

”张子和著《儒门事亲》钩取死胎成功的案例,开创了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河。

朱震亨《格致余论》第1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

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妙药。

万全《广嗣纪要》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5种不宜,即“五不女”做了论述。

阴户,又名“四边”,指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相当于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膜的部位。

阴户、玉门是生育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

子门,又名子户,指子宫颈口部位。

阴道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

子门是主持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

胞宫,又名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关于女子胞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中医学的子宫形态除了包括子宫的实体之外,还包括两侧的附件。

胞宫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

肾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胞络者,系于肾”。

肾脉又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

功能上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肾精为化血之源,直接为胞宫的行经、胎孕提供物质基础;肾主生殖。

肝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肝经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

功能上的联系:肝有藏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主疏泄而司血海,对胞宫的生理功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脾与胞宫:经络上的联系:脾经通过冲、任二脉与胞宫相联系。

中医妇科(学习重点精华版)

中医妇科(学习重点精华版)

(1)(2)(3)(4)崩漏(1)血瘀:虚热:滋阴养血、清热调经。

湿热: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气虚:补气健脾、止血调经。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1)(2)(3)(4)(5)痛经(1)(2)(3)(4)(5)(6)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内寒: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

成药:痛经丸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止痛。

圣愈汤。

成药:八珍丸肝肾虚损: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调肝汤/益肾调经汤。

成药:乌鸡白凤丸妇科月经先期、月经过多(1)气虚:益气同冲、摄血调经。

(先期)补屮益气汤/(月经过多)举元煎。

成药:补屮益气丸、归脾丸(2)血热:①阳盛血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先期)清经散/(过多)保阴煎。

成药:崩漏丸%1肝郁血热: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丹梔逍遥散。

成药:逍遥丸%1阴虚内热(先期):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

成药: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3)血瘀证(月经过多):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失笑散。

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月经后期、月经过少(1)血寒(后期):①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②实寒: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成药:右归丸、艾附暖宫丸(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月经后期)大补元煎/(月经过少)滋血汤。

成跖:八珍丸、当归丸(3)肾虚:补肾填精、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月经过少)归肾丸/(月经后期)温胞饮(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成药:逍遥丸(5)血瘀(月经过少):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桃仁四物汤。

成药:调经活血片(6)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二陈加苇归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成药:逍遥丸、七制香附丸(2)肾虚: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成药:乌鸡口风丸经期延长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两地汤+二至丸。

归脾汤。

成药:知柏地黄丸归脾汤。

成药:归脾丸血热:①实热: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清热固经汤。

成药:固经丸②虚热: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绪论夏商周《周易》“妇三岁不孕”。

《列女传》记载了最早的“胎教”。

xx‘中医妇科学形成的奠基时期。

xx是最早用针和药下死胎的医家。

《内经》首先提出了女子生长发育生殖规律。

我国现存最早对女子生理病理有系统论述。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妇科史上第一首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胎产书》最早的产科专著。

晋王叔和《脉经》首先提出“月经”之名。

“居经”“避年”汉代《金匮要略》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科专篇的医著。

对妇科外治法记载最早。

唐《千金要方》把妇人卷列于他卷之首的医著。

宋代妇产科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以血为基本。

”金元xx的观点:妇人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

明代《xx纪要》“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肾主生殖的理论研究得以深化。

清、民国《医学衷中参西录》“寿胎丸”是防治自然流产的基础方。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1.《神农本草经》子宫之名,对子宫的形态描述《格致余论》,《活人书》胞宫一词。

2.子门:子宫颈口。

《内经》把女子胞列为“奇恒之腑”。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居经:月经三个月一潮。

激经,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

妊娠八九个月,试胎。

预产期:末次月经第一天,月份加9,日数加7。

胞宫与心肾有直接或间接地联系。

《傅青主女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1.六淫中与妇科关系最大的:寒、湿、热邪。

主要易引起血分病变。

2.病机:脏腑功能失常:肾、肝、脾。

气血失调。

冲任督带损伤。

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辩证1.问月经xx:月经的期、量、色、质。

问产后xx:分娩情况。

带下病:了解量、色、质、气味。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1.xx胎丸:补益肾气。

2.右归丸:xx补肾阳。

3.xx:xx行水。

xx疏肝散/xx逍遥散:疏肝清热。

xx泻肝汤:疏肝清热利湿。

乌药汤:疏肝解郁。

举元煎:健脾升阳。

完带汤:健脾除湿。

四物汤:补血养血。

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

清经散:清热凉血。

2.外治法:最早记载《黄帝内经》。

3.中药保留灌肠,一般保留30分钟以上。

阴道冲洗,常用量500ml左右。

外阴血肿,贴敷。

4.治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致经带胎产诸病。

壮水之主,以制xx:因阴精亏损,阴不敛阳以致阳失潜藏而致妇科疾病。

滋肾养阴,填精益髓:肾阴不足或真阴亏损之病。

第七单元月经病1.重在治本调经。

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

2.《xx纲目》:“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

”一、月经先期(伴月经过多)1.气虚证(统摄无权,冲任不固)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xx2)肾气虚证:xx热调经,固阴煎2.血热型(热扰冲任,血海不宁)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丹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地骨皮)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3)肝郁化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xx逍遥散(脉弦数)二、月经后期(“至期不来”)1)肾虚型-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景岳全书》3)血寒证:虚寒型-xx祛寒调经,xx《金匱》;实寒型-xx《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型-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气血失调,血海蓄积失常)调理冲任气血。

定经汤-补肾疏肝调经。

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多于100ml)1)气虚型-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生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虚证: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实证:冲任受阻、血行不畅)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2)血虚型-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xx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阿胶、xx、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滋肾养血)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脾虚证__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血失统摄、冲任不固)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封藏失司,冲任不固)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xx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xx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上润肺阴,下滋肾水)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心肝脾(治则:虚则补而通之,实则泻而通之)不可过用辛温香燥之剂。

虚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神疲倦怠,头晕眼花)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颧红唇干,舌红少苔)实证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常见病机,精神抑郁,少腹胀痛)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腹痛多发于月经前1-2天。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1)气滞血瘀型-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伴呕吐,加吴茱萸、半夏)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寒湿内犯加苍术、茯苓)(四肢冰冷,加附子、细辛)3)湿热瘀阻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腰骶酸痛,加桑寄生、菟丝子)十一、经行乳房胀痛肝气郁结:逍遥散+xx、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xx、鸡内金十二、经行头痛(调理气血,通经活络)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经行巅顶掣痛,头晕目眩)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益气养血,八珍汤+首乌、蔓荆子(头晕头痛、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十三、经行感冒风寒:xx四物汤;风热:xx;邪入少阳:xxxx十四、经行身痛(补气血、和营卫、通经络)血虚:当归补血xx+白芍、鸡血藤、xx、xx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脾肾虚弱)1)脾虚:运化失职,湿注下焦-健脾渗湿,理气调经;参苓白术散(大便溏薄,脘腹胀满)2)肾虚-健固汤(大便清稀如水,每至天亮而泻)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xx十七、经行吐衄(肝肺肾,血热气逆)清热降逆平冲,引血下行。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xxxx。

十八、绝经前后诸症(肾虚为主)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九、经断复来脾虚肝郁证(忧郁过度):安老汤肾xx:滋阴清热,安冲止血,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经期不洁,感受外邪):xxxxxx、茯苓、泽泻、侧柏、大小xx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色黯、恶臭、五色带下)第八单元带下病一、带下过多念珠菌,豆腐渣样;滴虫,腥臭有泡沫;细菌性,血脓样赤带;老年性,稀薄淡黄或赤白。

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党参、苍白术芍、柴、山药、车前、黑芥穗)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xx夹湿-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带方二、带下过少肝肾亏损:滋补肝肾,养精益血:xx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xx血枯瘀阻: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第九单元妊娠病(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安胎:补肾健脾、理气养血。

一、妊娠恶阻(冲气上逆、胃失和降)调气和中,降逆止呕。

禁用,破血药。

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呕吐清涎或痰涎)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呕吐酸水,苦水)二、妊娠腹痛调理气血为主,佐以补肾安胎。

1血虚:养血安胎止痛。

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2气滞:疏肝解郁,养血安胎;逍遥散3虚寒:暖宫止痛,养血安胎;胶xx《金匮要略》4血瘀:养血活血,补肾安胎;xx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未破:活血化瘀,消癥杀胚已破损:休克,手术为主;不稳定:(触及包块,压痛反跳痛);包块型:活血化瘀消癥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xx胎丸2)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xx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堕胎,12周内。

小产,12-28周内。

下胎益母。

)滑胎未孕前重防,已孕后重早治。

肾气不足:补肾健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xx、白术肾精亏损:育阴xx气血两虚:xx磐石散血瘀:xx茯苓丸合寿胎丸六、胎萎不长气血虚弱(胎元饮)、脾肾不足、血寒宫冷(长胎白术散)。

七、子满喘息不得卧(鲤鱼汤,行水消肿。

)健脾利水、养血安胎。

八、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白术、生姜皮、陈皮、茯苓、大腹皮)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附子,用量宜大,一般15g以上)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随按随起)九、xx(妊娠xx淋痛)xx与实热。

1)xx津亏:知柏地xx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xx、xx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十、转胞:妊娠xx不通。

第十单元产后病三急:呕吐、盗汗、泄泻。

三冲《妇人门》,冲心、冲胃、冲肺。

三病:痉、xx冒、大便难。

一、产后血晕(产后三冲)虚,血虚气脱:参附汤;实,血瘀气逆:夺命散。

二、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高热寒战)2)外感:辛凉解表、疏风清热,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不适用xx淋痛)三、产后腹痛(儿枕痛)1)血虚:补血益气,缓急止痛-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生化xxxx四、产后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xx经络,黄芪xx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养血活血、化瘀祛湿,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xx肾汤+xx、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恶露的量色质气味)1)气虚:补中xx加xx、阿胶、xx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六、缺乳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xxxx)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xx附导痰丸合漏芦散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一、癥瘕《神农本草经》(症状,下腹部结块)1气滞血瘀:xx或大黄庶虫丸2痰湿瘀结:xx附导痰汤合xx茯苓丸3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癥,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4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高热腹痛,下腹部疼痛拒按)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下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寒热往来)慢性盆腔炎(湿、热、瘀、虚)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xx脾,化瘀散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