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极性判断

合集下载

例析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例析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分子极性巧判断有关“分子的极性”的判断,大多数同学们感觉到内容较为抽象,比较难理解,在判断时也常常出现错误。

对于共价型分子如何判断分子的极性,作者提出一些方法,供参考。

1、单原子分子:单原子分子一般指由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构成的分子,都为非极性分子,如He、Ne、Ar等。

2、双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可以从单质和化合物两个方面去考虑。

(1)单质:由于形成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故形成的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2)化合物:对于化合物的极性,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分析。

①从分子中的化学键的种类去判断如果分子中的化学键全部为非极性键,则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若分子是以以极性键结合而形成的分子,那么既可能是极性分子,又可能是非极性分子,这时就必须看分子空间构型。

分子的空间构型均匀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如AB2型的直线形分子CO2,AB3型的平面正三角锥形分子BF3,AB4型的正四面体结构分子CH4等;分子的空间构型不对称的多原子分子为极性分子,如V型的H2O,三角锥型的NH3,不规则四面体分子CH3Cl等。

②从分子中中心原子所形成共价键的数目去判断凡是多原子的共价分子中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全部成键,且连接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则在中学阶段该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否则为非极性分子。

③从分子中中心元素的化合价去判断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

如BF3、CO2等为非极性分子,NH3、H2O、SO2等为极性分子。

④从分子在某溶剂中的溶解性去判断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溶剂中(如HCl易溶于水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如碘易溶于苯中,白磷易溶于CS2中)。

【典例】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的一组是()A、CH4和Br2B、NH3和H2OC、H2S和CCl4D、CO2和HCl【解析】Br—Br为非极性键;CH4、CCl4、CO2虽然由极性键形成,但它们为对称结构,C的化合价的数值与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为非极性分子;NH3、H2O由极性键形成,H2O 空间构型为“V”型,NH3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型,结构不对称,N、O的化合价的数值与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故为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选B。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1. 引言1.1 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是化学键的一种,是由两个原子间共享电子形成的。

在共价键中,原子之间会通过共享电子使得每个原子在形成分子时都能够达到最稳定的电子结构。

共价键的形成通常涉及非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共享,这样的共价键也被称为键。

在共价键形成的过程中,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来实现各自电子壳层的填充,从而降低能量,形成稳定的分子。

共价键的强度通常很大,能够使得原子在形成分子后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中。

共价键的形成有助于维持原子之间的稳定结合,同时也会影响分子的排列和性质。

共价键在化学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决定分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共价键的定义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原子之间共享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特点是稳定性高、强度大,能够保持原子在分子中的相对位置和结构。

1.2 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区别极性共价键是指由不同原子间电负性不同而形成的共价键。

在极性共价键中,电子密度不均匀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导致极性共价键中的电子被吸引到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周围。

这使得极性共价键产生了部分正负电荷分离的现象,使得其中的原子带有一定的电荷。

极性共价键与非极性共价键的区别在于电子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和电荷分离现象。

极性共价键在分子中会导致分子整体带有偶极矩,而非极性共价键则不会。

这两种类型的共价键在分子的性质和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需要在分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加以区分和分析。

2. 正文2.1 极性分子的定义极性分子是指在分子内部由于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导致的电荷分布不均匀的分子。

在极性分子中,由于原子间存在极性共价键或离子键,分子整体上具有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这种电荷分布不均匀导致极性分子具有一定的电偶极矩,即分子内部存在一个由正负电荷分布所形成的电偶极矩向量。

原子内部的电负性差异是导致分子极性的主要因素。

当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电负性时,它们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会导致电子云在空间中分布不均匀,进而导致分子整体上呈现出电荷分布不均匀的性质。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共价键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化学键,是由两个元素之间共享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

在共价键中,电子对会以一对一对地共享,以使得每个原子能够达到稳定的最外层电子结构。

并非所有的共价键都是非极性的,有些共价键是极性的,这种极性主要取决于各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

分子的整体极性也可以通过共价键的极性来判断。

本文将围绕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进行探讨和分析。

共价键的极性是由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引起的。

在共价键中,当两个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时,它们的电负性差异将会导致电子对的偏向性。

电负性是原子对外基本吸引电子的能力的度量,通常来说,原子的电负性越大,对外吸引电子的能力就越强。

而且,通过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分布规律可以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上越往右上方,电负性越大。

当两个不同元素的原子结合形成共价键时,电子对会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这种偏向性导致了共价键的极性。

举例来说,氢氟分子的共价键是极性的,因为氢原子的电负性较小,而氟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因此在共价键中电子对会偏向氟原子。

而且,这个偏向性也可以用向化学键箭头的形式来表示,箭头指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

为了更好地判断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我们可以采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即通过化学元素的电负性差异来确定。

一般来说,当两个原子之间的电负性差异大于0.5时,这个共价键就可以被认为是极性的。

而当电负性差异小于0.5时,共价键就被认为是非极性的。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共价键的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情况下,共价键虽然电负性差异较小,但由于分子结构的影响,会导致分子整体呈现极性。

判断分子的极性还需要考虑到分子整体结构的影响。

分子整体极性的判断主要受到分子几何结构的影响。

当分子的几何结构对称时,分子通常是非极性的,因为各个共价键的偏向性可以互相抵消。

二氧化碳分子的几何结构是线性的,氧原子对碳原子的偏向性会互相抵消,因此整个分子是非极性的。

而当分子的几何结构不对称时,分子通常是极性的,因为各个共价键的偏向性无法互相抵消。

化学分子的极性

化学分子的极性

化学分子的极性化学分子的极性是指分子内部正负电荷分布不均,导致分子具有电性。

在化学中,分子的极性对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分子极性的定义、原因和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分子极性的定义分子极性指的是化学分子中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分子极性可以通过分子中的原子以及键合方式来判断。

例如,存在电负性差异较大的原子,如氮(N)、氧(O)、氟(F)等,结合方式为极性键的分子往往是极性分子,而结合方式为非极性键的分子则是非极性分子。

二、分子极性的形成原因分子极性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异决定了相对偏正电荷和偏负电荷的分布。

电负性大的原子更倾向于吸引周围电子,形成偏负电荷,而电负性较小的原子形成偏正电荷。

其次,分子的空间构型对分子极性有重要影响。

当分子的中心原子周围分布着偏正电荷和偏负电荷时,如果分子的空间构型对称,分子整体呈现非极性;若空间构型不对称,使得分子整体上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布不对称,则分子呈现极性。

三、分子极性的影响1. 溶解性和溶解过程极性分子在水等极性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而非极性分子则容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这是由于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可以与极性溶剂中的水分子形成氢键,从而增加溶解度。

相反,非极性分子则无法形成氢键,因此溶解度较低。

2. 分子间相互作用极性分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如氢键和静电吸引力。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导致分子之间的吸附、聚集和化学反应。

而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弱,通常只有范德华力的作用。

3.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极性分子通常具有较高的沸点和熔点,这是因为极性分子中正负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需要克服,才能使分子脱离液态或固态形成气态。

此外,极性分子在光学、医药和涂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如药物分子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涉及极性分子的极性相互作用。

4. 化学反应速率极性分子通过极性键的形成和断裂参与化学反应。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1. 引言1.1 介绍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是指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

在共价键中,两个原子中的电子云重叠在一起,共同占据一个轨道。

共价键的形成通常发生在非金属元素之间,因为金属元素倾向于失去电子而形成离子键。

共价键的形成依赖于原子的化学性质,包括原子的电负性和空间构型。

电负性是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越大,共价键就越有可能是极性的。

原子之间的空间构型也会影响共价键的性质,例如双键和三键会使共价键更加稳定。

共价键可以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是指两个原子中的电子云不均匀地分布在一起,导致一个原子部分带有正电荷,另一个带有负电荷。

非极性共价键则是指电子云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电荷差异。

极性共价键通常发生在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较大的情况下,而非极性共价键则发生在电负性相近的原子之间。

通过了解共价键的性质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极性和化学性质。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介绍如何判断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以及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2 介绍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共价键是化学键的一种,是通过共用电子而形成的键。

在共价键中,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对来形成化学键。

根据电负性差异的大小,共价键可以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极性共价键是指在共价键中,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较大,导致电子对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形成一种极性化合物。

极性共价键具有以下特点:电子密度偏向电负性较大的原子;极性共价键中原子有部分带电荷;极性共价键中原子呈部分正负极性。

判断极性共价键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查看元素的电负性差异,电负性差异大于0.5的共价键可以被认为是极性共价键。

2. 正文2.1 极性共价键的特点和判断方法极性共价键是在共价键形成时,由于两个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导致电子密度分布不均匀的化学键。

极性共价键的特点主要包括:1. 电负性差异:极性共价键形成的两个原子之间存在电负性的差异,通常是由于两个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导致的。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

浅谈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判断共价键是化学中一种常见的化学键类型,常见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合物中。

在共价键中,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以形成化学键。

由于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同程度上被吸引到原子核,因此共价键并非总是非极性的。

有些共价键是非极性的,有些是极性的。

而分子的极性则与其中的原子之间的共价键的极性密切相关。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就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进行一番浅谈。

让我们回顾一下共价键的极性。

共价键的极性取决于相互作用的原子的电负性差异。

电负性是原子倾向于吸引共享电子对的能力,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来确定。

通常来说,原子的电负性与位置的靠近程度成正比。

在化学键中,如果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较小,那么它们共享的电子对就会均匀地分布在两个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

如果两个原子的电负性差异较大,那么共享的电子对就会更多地偏向电负性较高的原子,形成极性共价键。

以氢氟化氢(HF)为例,氢原子的电负性为2.20,氟原子的电负性为3.98,二者的电负性差异较大。

在HF分子中,由氢和氟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的。

氢原子的电子密度会更多地偏向氟原子,形成部分正电荷和部分负电荷,从而使得整个分子具有极性。

极性共价键的极性程度还可以通过测量分子中键的偶极矩大小来了解。

偶极矩是用来描述分子极性程度的物理量,它是由分子中所有极性共价键的偶极矩矢量之和得到的。

偶极矩的方向指向带有部分负电荷的原子。

通过测量偶极矩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判断分子的极性程度。

接下来,让我们谈一谈如何通过共价键的极性来判断分子的极性。

在一个分子中,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极性共价键,那么就需要考虑这些极性共价键对整个分子的影响。

在大部分情况下,分子的极性可以从其构成的共价键的极性推断出来。

如果一个分子中所有的共价键都是非极性的,那么这个分子就是非极性的。

二氧化碳(CO2)分子中,碳和氧之间形成的是非极性共价键。

整个二氧化碳分子是非极性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甲烷(CH4)分子,其中碳与氢之间形成的也是非极性共价键,因此整个甲烷分子也是非极性的。

分子极性的判断与力学的关系

分子极性的判断与力学的关系

分子极性的判断与力学的关系作者:施明林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2年第01期当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的有关理论知识时,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

其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判断一种分子是否存在极性,有两个步骤:首先,必须判断分子内部存在什么共价键,是极性共价键还是非极性共价键。

(1)所谓极性共价键,指的是不同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原子的共价键。

我们以H-Cl键的形成之前的瞬间为例,来分析其共用电子对的受力情况。

力的示意图如下所示:从力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当H-Cl键形成前的瞬间,<,吸引力合力>0,吸引力合力指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Cl原子一方。

共用电子对在吸引力合力的作用下,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Cl原子一方移动时,同时受到Cl原子外围电子的排斥力也慢慢增大,直到合力与排斥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稳定的极性共价键-。

(2)所谓非极性共价键,指的是同种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的、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原子的共价键。

我们以H-H键的形成之前的瞬间为例,来分析其共用电子对的受力情况。

力的示意图如下所示:从力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当H-H键形成前的瞬间,=,共用电子对所受吸引力合力,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方原子形成稳定的非极性共价键-。

其次,在理解了共价键内部共用电子对受力情况和特点之后,就可以很好地根据共用电子对受力情况(即键的极性情况)来判断分子的极性情况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分析整个分子内部所有共用电子对受力情况,如果整个分子内部所有共用电子对所受吸引力的合力的总合力∑F>0,那么该分子为极性分子;如果总合力,那么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具体有以下四种情况:(1)完全由非极性共价键形成的分子,属于非极性分子。

如、、、(正四面体型)、等分子中化学键都是非极性共价键,共用电子对所受吸引力的总合力,为非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判断法

分子极性判断法

C 中其 中心 i 子 化 合 价 + S 原 4价 I =最 外 层 电子 数 所 以 C 非极 性 分 子 。 S是
C=S 等 。 ) i如 果 是折 线 型 , 么 它 们 就 是 i 那
N , H 中其 中心 I 原子化 合价 一 3价 l ≠最外层 电子
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 H0等。H 如:
2 双原 子分 子的极 性 、
i 如果此分子是呈 空间正 四面体结构, i : 则该分子就 是极性键构成 的非极性分子 。 C 。 如 H 等。
( 其 它 的五 原 子 分子 只 2 )
( 对 于 A 型分 子 , 1 ) : 它是 直线 型分 子 , 以它 是 非 极 所 性 键 形 成 的 非极 性 分 子 。 如 : 结 构 式 为 H —H O 其 结 构 式 为 0= H其 0
i如果是直线型, : 肯定是非
极性 键 形 成 的非 极 性 分 子 。 i 如 果 是 折线 型, i : 那就
是 非极 性 键 形成 的极 性 分 子 。 如:, 0 .其 构 型为 :
l 1

价的绝 对值 等于最外 层电子数, 那么它就是极性键构成
的非 极 性 分 子 , 则 就是 极 性 键 构成 的极 性 分 子 。 否 如:H C 中其 中 心 I 子 化 合 价 + 原 4价 l -最 外 层 电
() z 型 分 子 如 果 是 直 线 H 2 AB
分 子的极性 是化 学教 学中的一个难点 , 笔者查 阅资
料 , 归 纳 出 两种 比较 实 用 的判 断 方 法 。 现

型, 么它们 既是 由极性键构成 的 那
又 是 由 非 极 性 键 构 成 的 非 极 性 分 子 。 : : . 如 CH 等 () 它 的 四 原 子 分 子 均 是 极 3其

高中化学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比较

高中化学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比较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比较
(1)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
(2)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
(3)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

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An型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单质分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O3例外),AB型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对于ABn型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通常有以下判断方法。

根据分子的立体构型判断
判断ABn型分子是否有极性,关键是看分子的立体构型.如果分子的立体构型为直线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形、三角双锥形、正八面体形等空间对称的结构,致使正电中心与负电中心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

若为V形、三角锥形、四面体形(非正四面体形)等非对称结构,则为极性分子。

比如H2O分子中虽然2个H原子轴对称,但整
个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不对称的:,负电中心在a点,正电中心在b 点,二者不重合,因此是极性分子。

根据实验现象判断
将液体放入适宜的滴定管中,打开活塞让其缓慢流下,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液流,流动方向变化(发生偏移)的是极性分子.流动方向不变的是非极性分子。

举例说明:。

高中化学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解析

高中化学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解析

高中化学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解析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1)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2)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3)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举例说明: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An型分子(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单质分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O3例外),AB型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对于ABn型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通常有以下判断方法。

1.根据分子的立体构型判断判断ABn型分子是否有极性,关键是看分子的立体构型.如果分子的立体构型为直线形、平面三角形、正四面体形、三角双锥形、正八面体形等空间对称的结构,致使正电中心与负电中心重合,这样的分子就是非极性分子。

若为V形、三角锥形、四面体形(非正四面体形)等非对称结构,则为极性分子。

比如H2O分子中虽然2个H原子轴对称,但整个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不对称的:,负电中心在a点,正电中心在b 点,二者不重合,因此是极性分子。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将液体放入适宜的滴定管中,打开活塞让其缓慢流下,将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液流,流动方向变化(发生偏移)的是极性分子.流动方向不变的是非极性分子。

3.根据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是否全部成键判断ABn型分子中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电子若全部成键(没有孤电子对),此分子一般为非极性分子,如CO2、CCl4等;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若未全部成键(有孤电子对),此分子一般为极性分子,如H2O、PCl3等。

4.判断ABn型分子极性的经验规律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

如BF3、CO2、CH4、SO3等分子中,B、C、S等元素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其主族序数,是非极性分子;H2O、NH3、SO2、PCl3等分子中,O、N、S、P等元素的化合价的绝对值不等于其主族序数,是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判断方法

分子极性判断方法

分子极性判断方法分子极性是指分子中原子间的化学键的极性决定的。

极性分子是指分子中存在极性成键的化合物,分子中存在部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部。

分子的极性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电负性差异法电负性是指原子核吸引电子对的能力。

根据普尔特表,氧、氮、氟的电负性较大,而碳、氢、硫的电负性较小。

如果分子中含有不同的原子,且电负性差异较大,则该分子具有极性成键,因而是极性分子。

例如,HCl分子中氯电负性较大,与氢原子成键,所以HCl是极性分子。

2.分子几何形状法分子的几何形状可以决定分子的极性。

当分子中存在非对称的极性键时,即使分子中的原子电负性相同,也会形成极性分子。

例如,CO2分子中的碳氧键是极性键,但由于CO2呈线性分子结构,所以整个分子是非极性的。

3.分子对称性法分子的对称性也可以决定分子的极性。

当分子的几何结构呈球对称形状时,即使分子中存在极性键,整个分子仍然是非极性的。

例如,四氯化碳分子是四面体结构,由于结构的球对称性,所以整个分子是非极性的。

4.分子的电荷分布法通过计算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可以判断分子的极性。

常用的方法有分子轨道理论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分子轨道理论通过计算分子中电子的轨道分布情况来确定分子的电荷分布和极性。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FT)等,通过计算分子的电子密度来确定分子的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判断分子极性的一些常用方法,实际情况中可能会存在复杂的分子结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判断分子的极性性质。

同时,分子的极性也会受到温度、压力和溶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验中还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分子极性的影响。

如何来衡量分子是否有极性?

如何来衡量分子是否有极性?

如何来衡量分子是否有极性?偶极矩是衡量分子极性大小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彼此相距为d的两个电荷(+q和-q)组成的体系称为偶极子,其电量与距离之积,就是偶极矩(μ)。

μ=q•d。

极性分子就是偶极子。

因为,对分子中的正负电荷来说,可以设想它们分别集中于一点,叫做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或者叫分子的极(正极或负极)。

极性分子的偶极矩等于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乘以正电中心(或负电中心)上的电量。

偶极矩是一个矢量,既有数量,又有方向,其方向是从正极到负极。

因为电子的电量为1.6×10-19C。

已知偶极矩的数值,可以求出偶极长度,即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d,两个中心间的距离和分子的直径有相同的数量级,即10-10m。

所以,偶极矩的大小数量级为10-30C•m。

如H2、CH4、CCl4,等分子的偶极矩为0,即它们都是非极性分子;NH3的偶极矩为4.9×10-30C•m不等于零,是极性分子,且偶极矩越大,分子极性越大。

键的极性与电负性的关系在共价化合物中,由于不同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就必然或多或少地偏向于对它吸引力较大的那个原子,所以形成的键就具有不同程度的极性。

两种元素的电负性相差越大,它们之间键的极性就越强,其中,电负性较大的原子为负极,电负性较小的原子为正极。

例如,卤素中氟的电负性为4.0,氯为3.0,溴为2.8,碘为2.5,而氢的电负性为2.1。

显然,卤化氢分子中键的极性强弱的顺序为HF﹥HCl﹥HBr﹥HI,其中前两种为强极性键,H—I为弱极性键,而H—Br则介于两者之间。

卤素原子是负极,氢原子是正极。

那么电负性差值达到什么程度,极性键就转变为离子键呢?实际上,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间没有一条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界限。

一般地,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约为1.7时,单键的离子性和共价性各约为50%,所以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大于1.7时,可认为它们形成的是离子键,该物质是离子型化合物;而当两个原子电负性差值小于1.7时,则形成的是共价键,该物质是共价化合物。

极性和非极性怎么判断

极性和非极性怎么判断

极性和非极性怎么判断
文/董玉莹
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键的向量和不为0。

非极性
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键的向量和为0。

共价键看作用力,不
同共价键看作不等的作用力,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看中心原子受力是否
平衡,如平衡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判断方法
①双原子分子:取决于成键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否有极性。

A-B型分子(HCl):异核双原子分子都是极性分子;A-A型分子(Cl2):同核双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同核多原子分子也有非极性分子,如:P4,C60、S8、B12,特别注意:O3(V型)是极性分子。

②多原子分子(ABm型):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共价键的极性。

化合价法:当中心原子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的价电子数时,
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物理模型法:共价键看作作用力,不同共价键看作不等的作用力,根
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看中心原子受力是否平衡,如平衡则为非极性分子;
否则为极性分子。

例:CO2直线型,两个C=O键对称,键极性互相抵消(F合=0),H2O
折线型,两个O-H键的极性不能抵消(F合≠0)。

极性非极性判断口诀

极性非极性判断口诀

极性非极性判断口诀
记忆口诀: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键的向量和不为0。

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键的向量和为0。

共价键看作用力,不同共价键看作不等的作用力,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看中心原子受力是否平衡,如平衡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不重合,键的向量和不为0.非极性分子: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键的向量和为0.共价键看作用力,不同共价键看作不等的作用力,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看中心原子受力是否平衡,如平衡则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概述
如果分子的构型不对称,则分子为极性分子。

如:氨气分子,HCl分子等。

区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方法:
非极性分子的判据:中心原子化合价法和受力分析法
1、中心原子化合价法:
组成为ABn型化合物,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等于族的序数,则该化合物为非极性分子.如:CH4,CCl4,SO3,PCl5
2、受力分析法:
若已知键角(或空间结构),可进行受力分析,合力为0者为非极性分子.
如:CO2,C2H4,BF3
3、非极性分子:
同种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

不是非极性分子的就是极性分子了!
高中阶段知道以下的就够了:
极性分
子:HX,CO,NO,H2O,H2S,NO2,SO2,SCl2,NH3,H2O2,CH3Cl,CH2Cl2,CHCl3,CH3CH2OH 非极性分
子:Cl2,H2,O2,N2,CO2,CS2,BF3,P4,C2H2,SO3,CH4,CCl4,SiF4,C2H4,C6H6,PCl5,汽油
简单判断方法
对于AnBm型 n=1 m>1 若A化合价等于主族数则为非极性
有机极性判断
弱极矩μ
有机化合作大多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苯、酒精等有机溶剂。

原因何在?中学课本、大学课本均对此进行了解释。

尽管措词不同,但中心内容不外乎是:有机化合物一般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它们难溶于极性较强的水,易溶于非极性的汽油或弱极性的酒精等有机溶剂。

汽油的极性在课本中均未做详细说明,故而在教学中常常做如下解释:所有的烷烃,由于其中的O键的极性极小,以及
结构是对称的,所以其分子的偶极矩为零,它是一非极性分子。

烷烃易溶于非极性溶剂,如碳氢化合物、四氯化碳等。

以烷烃为主要成分的汽油也就不具有极性了。

确切而言,上述说法是不够严格的。

我们知道,分子的极性(永久烷极)是由其中正、负电荷的“重心”是否重合所引起的。

根据其分子在空间是否绝对对称来判定极性,化学键极性的向量和——弱极矩μ则是其极性大小的客观标度.
分析1
常见烷烃中,CH4、C2H6分子无极性,C3H8是折线型分子,键的极性不能相互完全抵消,其μ≠为0.084D。

至于其它不含支链的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为奇数时,一定不完全对称而具有极性;分子中碳原子数为偶数时,仅当碳原子为处于同一平面的锯齿状排布的反交叉式时,分子中键的极性才能相互完全抵消,偶极矩为零,但由于分子中C—C键可以旋转,烷烃分子(除CH4)具有许多构象,而上述极规则的锯齿状反交叉式仅是其无数构象“平衡混合物”中的一种,所以,从整体来说,除CH4、C2H6外,不带支链的烷烃均有极性。

带有支链的烷烃,也仅有CH4、C2H6等分子中H原子被—CH3完全取代后的产物尽其用,2—二甲基丙烷、2,2,3,3—四甲基丁烷等少数分子不显极性,余者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极性。

由于烷烃中碳原子均以SP3杂化方式成键,键的极性很小,加上其分子中化学键的键角均接近于109°28′,有较好的对称性(但非绝对对称)故分子的极性很弱,其偶极矩一般小于0.1D.
分析2
烷烃中,乙烯分子无极性,丙烯分子,1—丁烯分子均不以双键对称,μ分别为0.336D、0.34D。

2—丁烷,顺—2—丁烯的μ=0.33D,反—2 —丁烯的偶极矩为零,即仅以C=C对称的反式烯烃分子偶极矩为零(当分子中C原子数≥6时,由于C-CO键旋转,产生不同的构象,有可能引起μ的变化),含奇数碳原子的烯径不可能以C=C绝对对称,故分子均有极性。

二烯烃中,丙二烯(通常不能稳定存在)、1、3一丁二烯分子无极性,1、2一丁二烯分子μ为0.408D,2—甲基一1,3—丁二烯(异戊二烯)分子也为极性分子。

炔烃中,乙炔、2—丁炔中C原子均在一条直线上,分子以C—C对称,无极性,但丙炔、1—丁炔分子不对称,其极性较大,μ分别为0.78D和0.80D。

芳香烃中,苯无极性,甲苯、乙苯有极性,μ分别为0.36D、0.59D;二甲苯中除对一二甲苯外的另两种同分异构体分子不对称,为极性分子,显而易见,三甲苯中之间一三甲苯分子的μ为零,联苯、萘的分子也无极性。

结论
综上所述,烃的分子有无极性仍是取决于各自的对称程度是否将键的极性完全抵消。

当某分子并不因其中C—CO键的旋转而引起碳干排布不同的构象时,构型则绝对对称,分子无极性。

将其分子中H原子全部用——CH3所替代,分
子的偶极矩仍为零。

作为以烷烃为主要成分的汽油、石蜡,其中可能含有非极性的分子构象,但从整体来说,同绝大多数烃的分子一样,它们也是具有极性的,只是由于其中C—H键的极性极弱,其偶极矩极小。

烃类的偶极矩一般小于1D,在不饱和烃中尚有以Sp2、Sp杂化方式成键的碳原子,键的极性及分子的极性均较相应的饱和键烃强,炔烃的极性较烯烃强。

至于烃的衍生物,常见的除四卤化碳,六卤乙烷、四卤乙烷、对一二卤苯、对一二硝基苯、间一三卤苯等非极性的烃分子中氢原子或—CH3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全部或部分以完全对称的方式所取代的产物等少数物质外,多数都具有极性,分子的偶极矩较相应的烃大,一般大于1D。

应用
由此可见,有机物的分子除少数为非极性分子外,大多数是具有极性的。

其偶极矩不少还比水大,如一氯甲烷为1.87D、一氯乙浣为2.05D、溴苯为 1.70D、乙醛为2.69D、丙酮为2.88D、硝基酸为4.22D、乙醇为16.9D,有机物的极性并不都很弱。

当然,与无机物相比较,有机物是弱极性,作为常见的有机物之一的汽油,尽管其主要成分的偶极矩不大,在教学中往往将汽油及烷烃等视为非极性的。

但烷有烃等有无极性是个是非问题,在教学中尤其在师范除校化学专业的教学中,不宜进行如此处理而不加任何说明。

否则,容易引起学生错觉,往往不加考虑地认为烷及烃的分子都绝对对称的、均无极性,而将问题简单化、绝对化、对本身的业务进修及今后的教学工作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在教学中至少都必须明确说明有机物的弱极性与非极性的前提是与无机物整体相比较,汽油等物质因主要成分的极性很弱,通常视为非极性。

建议
CH3CI、硝基苯等极性较强,为何它们不溶于水?有些教科书上将相似相溶规律中的相似仅提及溶质、溶剂的极性是很不够的。

尽管溶质溶剂极性的相似是其能否相互溶解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

物质的溶解性还取决于它们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与大小的相似。

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的相互混溶、煤油与乙醇只是有限度地相互溶解,而水和煤油几乎完全不相溶。

对于这些事实,如果只从分子极性的角度来考虑是难以令人满意的,但我们可以从分子结构上得到解释。

水和乙醇的分子都是由一个一OH与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而成,其结构很相似,分子间都能形成氢键,因此能无限制地相互相混。

无疑,随着醇分子中烃基的增大,它与水分子结构上的相似程度将降低,醇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将随之减小。

煤油主要是分子中含有8—16个碳原子的烷烃的混和物,因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烷烃的烃基,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它们能互溶,但乙醇分子中含有一个跟烃基毫不相干的—OH。

因此,它们的相互溶解是有一个的限度的。

水的分子结构与煤油毫无相似之处,煤油不溶于水、极性较强的CH3CI、溴苯、硝基苯不溶于水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低分子量的羧、酸、醇、醛、酮等易溶于水,则可以从其分子的极性及其分子与水分子能形成氢键得到解释。

由此可见,对于相似相溶这条经验规则的应用,我们应从溶质、溶剂的分子结构、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及其偶极矩等多个方面来考虑,忽视哪一点,都可
能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疑惑,这无论在中学还是大学的教学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