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

读梁启超《新史学》《新史学》是梁启超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对中国史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本文将以梁启超的《新史学》为主题,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首先,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的古代历史学已经停滞不前,需要与西方现代史学相结合,借用西方学术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历史学发展。

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其次,梁启超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他认为传统的史家倾向于重视史实的收集和整理,而忽视了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研究。

梁启超主张历史研究应该注重对历史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他提出,研究历史应该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内在逻辑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事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本身的描述和记录。

此外,梁启超还在《新史学》中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超越个别事件和时间的限制,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和规律。

梁启超主张,研究历史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和全局,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他主张将历史研究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从而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新史学》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一次重要反思和创新。

他提出的“复古与提倡新”的观点,倡导学习西方历史学的成果,以现代历史学为基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史学。

他还提出了对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进行批判和反思,主张注重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动机的分析,以及历史背后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的探究。

此外,他还强调了对历史的宏观研究和历史发展的整体把握,提出了“大历史观”的概念。

《新史学》是梁启超思想的一次重要体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关系中国传统史学和新史学是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派,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然而,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

传统史学是指以史书和史料为基础,依靠文献考证、史料整理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与分析,来研究历史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中国古代,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而且是儒家学派的核心内容之一。

传统史学注重对历史事实的准确把握,强调历史事件的叙事性和客观性,追求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

同时,传统史学也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价值的归纳总结,对于塑造国家认同和历史意识形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传统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念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

在面对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时,传统史学往往只是机械地进行整理和叙述,缺乏对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动因的思考。

此外,传统史学还存在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往往难以摆脱特定时期和特定政权的思维框架。

新史学的出现正是对传统史学的一种补充和超越。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理论性,借鉴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解构和解释。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认为历史是人类活动和社会变迁的产物,研究者应该在深入研究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尽可能客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同时,新史学也注重对历史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思考和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念。

然而,新史学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面对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史料时,新史学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框架和观念的建构,而忽视了对具体历史事实的考证和研究。

此外,新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多样性和碎片化的现象,使得研究者在选择和应用时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

中国传统史学和新史学是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派,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上存在着差异。

传统史学注重历史事实的叙述和客观性,强调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新史学强调历史事件的解构和解释,注重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美国新史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美国新史学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史 学研 究 的范 围和领域 : 是研究 中要 突 出历史 学 与 二 现实 的关 系 . 就是 史 学 的 实用 性 : 是 在研 究 中注 也 三
传统 史学 的训 练 . 同 时深受 当时 欧洲史 界对 传 统史 但
学批 判 的影 响 . 回国后先 后在 宾夕 法尼 亚大 学和 纽 约 哥 伦 比亚 大 学执教 哥伦 比亚 大学 执教 的 2 在 5年 间 .
美国新史学运动 的特点及其对 中国史学 的影响
尹 行 创
摘 要 : 国的 新 史 学 运 动倡 导从 总体 上 研 究 人 类 文 明 史 , 综 合 因素 分析 历 史事 实 , 美 用 强调 历 史研 究为 现 实服 务 。 运 动 中
诞 生 的 边 疆 学说 将 思 想 文 化 、 济 发 展 纳 入 新 史 学研 究 , 拓 了历 史研 究 的新 领 域 。新 史学 思 想传 入 中 国后 , 即 在 中 经 开 立 国史 学界 获得 反 响 . 并在 中 国探 求 历 史研 究 方 法 中起 了积 极 的推 动 作 用 。 关 键 词 : 国新 史 学 ; 疆 学说 ; 合 因素 分 析 法 美 边 综 中图 分 类 号 : 2 G1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3 1 9 ( 0 2 0 - 1 7 0 17 — 9 9 2 1 )9 0 4 — 2
和 发现 . 冲破传 统 史学 的壁 垒 , 历史 学 发 展成 一 门 把
可 以经世 致用 的学 问 它开创 了史 学研究 的新局 面 .
是美 国现代史 学 的开端 同时它很 快传 人 了 中国 , 对 中国近 现代 的史学 发展 产生 了很 大 的影 响 。

历史 真相 的探 索 . 应该 用 多 因素 的观 点和 综合 的观 点 去分 析和解 释 在这 方 面 . 鲁滨 逊提 出在 史学 研究 领 域里 .研究 的理 论 和方 法 上应 当 向其 它 学 科 如社 会 学、 心理学 、 经济学和人类学借鉴 因为历史运动是 由政 治的 、 经济的 、 地理 的 、 心理的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2024年法国年鉴学派研究》范文

《法国年鉴学派研究》篇一一、引言法国年鉴学派,又被称为“新史学”,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综合性的方法论著称于学术界。

本文将针对法国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其对后世史学研究的影响,展开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并借助实际案例展示其在研究中的应用与价值。

二、法国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法国年鉴学派兴起于20世纪初,主要依托于当时的史学理论和方法,不断吸收并借鉴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元素,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史学派别。

年鉴学派的开创者,如莫哈、马克·布洛赫等学者,主张史学研究应当摆脱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式,而应当将各种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放在更加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三、法国年鉴学派的特点法国年鉴学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性:年鉴学派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相结合,以更全面的视角来研究历史。

2. 综合性:年鉴学派强调历史研究的综合性,注重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

3. 长期性:年鉴学派的研究对象往往具有长期性特点,关注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长期演变过程。

四、法国年鉴学派的应用与价值法国年鉴学派在历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价值。

首先,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背景和成因。

其次,年鉴学派的研究视角为后世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年鉴学派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案例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年鉴学派研究以法国大革命为例,通过运用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来分析这场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法国大革命的成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此外,通过分析法国大革命的长期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六、结论总之,法国年鉴学派以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综合性的方法论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

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学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不断地进行着改进和创新。

在中国,20世纪初的新史学运动对于中国历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次拨乱反正,更是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使之走上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一、新史学运动简介新史学运动是指20世纪初期的一次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学者们大力倡导以“新”思想和方法来探讨历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史学研究理念。

在此背景下,徐复观、陈垣等人提出了“实证主义”、“文献主义”等新的研究方法,强调通过事实的考证和文献的查证来审视历史。

同时,他们也反对了以神秘主义和传统观念为主导的历史研究理念,试图将史学的地位提高到科学的高度。

二、新史学的意义和价值1.推翻旧有观念新史学运动反对了旧有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观念,推翻了以往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神秘主义和传说。

例如,清代的传统历史学研究认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都在封建地主阶级的领导下,这样的观念是对历史的严重曲解。

而新史学运动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打破了这些陈旧的观念,挽救了中国历史学的形象。

2.重视实践和经验新史学运动强调历史的实证性和文献性,对于史料的准确查找、事实的准确描述方法提出了要求。

又由于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正在进行,新史学运动积极倡导历史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历史研究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利用历史研究来促进社会发展。

3.开创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新史学运动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一种研究历史的新方法,拓展了中国历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新史学运动可以说是中国历史学上的一次革命,不仅引领了中国历史研究走向了标准化,而且初步读出了中国特色历史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史学的影响1.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史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影响了不仅仅是中国历史学界,还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并且以徐复观、陈垣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在世界上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史学思想理念,它探寻了历史的真相,实现了历史的准确而客观的描述和记录。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当代西方史学思潮变迁 ——从新史学到后现代主义
政法系 严磊
一、新史学及其研究的主要领域
新史学是20世纪初以来,西方历史学界的一个新的发 展潮流,新的发展趋势。它对国内外的历史学研究都产 生了重要影响。
1.新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兰 克开创现代史学的传统,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于 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新史学。
兰克史学存在着以下三个明显的缺陷:第一,从内 容上看,兰克史学主要局限于民族国家范围的狭隘的政 治史;第二,从方法上,主要强调对史料的鉴别,而对 其他学科的发展知之甚少;第三,在认识论上,认为只 要对史料进行真正的深入挖掘,便可以做到绝对的客观 公正历史事实,而对研究者主观因素的作用认识不足。
2.新史学的开端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西方的一些历史学家如:德国的
早在1979年,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就极其敏感 地指出,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出现了一股要将历史学研究 拉回传统叙事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带动下,西方一些 历史学家开始使用更为清新的语言,更为完整的故事吸 引了大批读者的关注。事实上,《蒙塔尤》、《奶酪与 蛆虫》(金兹伯格)《马丁盖尔的归来》(娜塔莉·泽 蒙·戴维斯)都是属于新文化史。其他如劳伦斯·斯通写 的《16至19世纪英国的家庭、性和婚姻》,阿利耶斯的 《私人生活史》,林·亨特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家庭 罗曼史》等都ry today)、法文的 《历史》等刊物,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使历史 学研究重新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2)新政治史
新政治史是在对传统政治史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
统的历史学研究中,政治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政治史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在美国,早 年的政治学、政治史是设在历史系下的。但是,当二战结束后, 由于大学扩招、历史学教育的普及,以及人们对政治兴趣的下降, 使得政治史的研究一度变得非常边缘化(20年左右)。

新史学思想

新史学思想

“新史学”思想《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近代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新史学》。

《新史学》全文凡6节,其次第是: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

主要内容1.关于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作者在两文中都论到史学的“界说”,而历史撰述的性质和范围则是“界说”中居于首要地位的问题。

作者指出:“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他说的“历史”,按其意,当是历史撰述,亦即史家撰述中所反映出来的历史。

历史撰述是“叙述进化之现象”,这实际上是指出了“新史学”之历史撰述的性质。

这就是,历史学当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考察和叙述种种进化现象,这就是“新史学”的本质。

作者认为,“历史之真象”即运动规律“如一螺线”。

这里说的“历史”,是指客观历史过程。

他的这个认识,把中国传统史学中的朴素进化观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但梁启超之言历史进化和历史真象,并未超出康有为所谓据乱、升平、太平与世渐之说,即局限于庸俗进化论的范围。

关于历史撰述的范围,梁启超说:“历史〔撰述〕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作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进化的现象,都“属于历史之范围”,但通常历史撰述所记常限于人类,这是因为:“人也者,进化之极则也,其变化千形万状而不穷者也。

”指出了人类进化在“凡百事物”进化中是最为复杂的特点。

这样,梁启超就注意到历史研究有“广义”、“狭义”之分:“言历史之广义,则非包万有而并载之不能完成;至语其狭义,则惟以人类为之界。

”梁启超进而又指出:就“狭义”的历史来说,也不是都可以写入历史撰述的。

他认为:“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因此,“历史〔撰述〕所最当注意者,惟人群之事,苟其事不关系人群者,虽奇言异行,而必不足入历史〔撰述〕之范围也。

”从中国史学之历史观的发展来看,从尊天命到重人事,是一大进步;从重视个人的作用到重视人群的作用,是又一大进步。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

新史学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的历史学派诞生并逐渐成熟。

其中,新史学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理论,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认识历史事实和现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新史学展开讨论,通过解释相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史学的原理与特点。

1. 新史学1.1 定义新史学是指于20世纪中叶兴起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与理论,通过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与工具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以获得更准确、全面的历史认识。

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试图摆脱旧的历史观念的束缚,打破传统历史学派的壁垒,从全新的视角研究历史问题。

1.2 特点新史学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科学性:新史学借鉴了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研究工具来分析历史问题,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化。

2.客观性:新史学强调客观、中立的立场,力求摆脱个人观点的主观色彩,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分析,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综合性:新史学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不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或特定角度,而是将不同的学科和视角结合起来,全面地研究历史问题。

4.反思性:新史学鼓励对历史的反思,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2. 新史观2.1 定义新史观是新史学的核心理论,是对传统历史观念的一种突破和革新。

新史观试图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提供一种全新的历史解释模式。

2.2 主要观点新史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观点:1.文化历史观:强调文化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认为历史是文化的产物和表达,文化在历史演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社会历史观: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试图从社会的角度解读历史事件。

3.经济历史观:重视经济因素对历史的影响,强调经济力量在历史变迁中的重要性。

4.人类历史观:将人类视为历史变迁的主体,探讨人类行为、思想和决策等对历史进程的塑造作用。

3. 新史学方法3.1 定义新史学方法是指在新史学框架下进行历史研究时所运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巧。

《新史学》名词解释(二)

《新史学》名词解释(二)

《新史学》名词解释(二)《新史学》名词解释导论•新史学:一种新兴的历史学派,强调多元视角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对历史进行深入探讨和解读。

•跨学科:结合多个学科领域,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

•多元视角: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每个视角都可以提供全新的认识和解释。

新历史学派•文化史学:研究历史事件和现象对文化的影响,强调文化在历史中的作用和演变过程。

–例子:通过分析某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可以了解该时代的价值观和思想传统。

•社会史学:关注社会结构、阶级和群体行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考察社会经济、政治、权力关系等方面的历史变迁。

–例子:研究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分析农民阶级的变迁和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经济史学: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探讨经济因素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

–例子:研究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出现和发展。

新史学方法•口述历史:通过采访和记录个人经历、见证或参与过历史事件的人物,获取具体事件的细节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例子:采访存活的二战老兵,了解他们亲身经历的战争场景和感受。

•跨文化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探索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例子:比较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探讨两个文明之间的异同。

新史学的影响•历史修正主义:针对传统历史观点的挑战和修正,提出新的观点和解释。

–例子: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解释存在争议,新史学派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研究,可能对传统观点进行修正。

•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考历史事件和现象,不再盲从传统解释,而是提出有根据、有逻辑的质疑和分析。

–例子:对于某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不同因果关系的可能性。

•历史教育改革:新史学方法的应用也促进了历史教育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跨学科的能力。

–例子:在课堂上引入新史学的研究案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综合分析。

以上是针对《新史学》相关名词的解释和举例说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西方新史学范型的特点

西方新史学范型的特点

西方新史学范型的特点一、注重社会历史:新史学范型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更加重视。

传统历史研究往往将政治、军事和外交等政治史事件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新史学范型则关注社会历史中的各种社会群体和社会制度变迁。

他们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探讨社会结构、阶层关系、社会变迁等问题。

二、跨学科研究:新史学范型倡导跨学科研究方法,将历史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相结合。

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拓宽历史研究的视野,提高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三、文化转向:新史学范型强调文化史的重要性。

他们更加注重社会文化、思想观念和文化交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艺术、文学、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历史材料,揭示出人们的观念、信仰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四、全球史视角:新史学范型不再局限于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而是提出了全球史的观念。

他们通过跨国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将个体事件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思考,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五、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新史学范型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强调历史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他们质疑所谓客观历史的存在,主张多元化的历史叙述,关注个人经验和口述历史,强调历史是一个由多种声音和视角构成的复杂网络。

六、注重历史方法论:新史学范型注重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将其作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对历史学家的身份、历史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等进行反思和批判,追求更科学、客观以及有价值的历史研究。

总体来说,西方新史学范型的特点是注重社会历史、跨学科研究、文化转向、全球史视角,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并注重历史方法论。

它积极探索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丰富了历史学的学科内涵,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视野。

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差异性研究

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差异性研究

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差异性研究【摘要】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新史学兴起于近代,注重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批判。

传统史学则侧重于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历史的呈现更为客观。

在研究方法上,新史学倡导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而传统史学侧重于单一学科的深入探讨。

新史学更加注重历史观念的变革和多元化,而传统史学则遵循传统的历史观念。

这些差异性不仅丰富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历史认识和思考方式。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继续探讨新史学和传统史学的互补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结合两者的优势,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近代中国新史学、传统史学、发展背景、研究意义、兴起、特点、研究方法、史料选择、历史观念、差异性总结、启示、未来研究、关键词。

1. 引言1.1 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发展背景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发展背景主要包括两方面:政治环境和学术思潮。

在政治环境方面,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的社会动荡不仅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影响了历史学的发展。

清朝末年,中国经历了战乱和外国侵略,使得历史学者开始反思传统历史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清朝政府的衰颓也让历史学者有了更多言论自由和研究空间。

在学术思潮方面,近代中国史学界涌现了一批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新一代学者,他们受西方思想的启发,开始倡导以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历史,推动了新史学的兴起。

这些学者对于传统史学的僵化和经验主义进行了批判,主张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来解释历史现象。

他们的出现使得中国历史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对话之路。

近代中国新史学和传统史学的碰撞和交流,也为中国历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1.2 研究意义近代中国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差异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新史学与传统史学的比较分析,可以深化对历史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学研究的脉络和方向。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

读梁启超《新史学》感悟梁启超的《新史学》是我所读过的一本非常有意义的历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学观念,强调历史研究的主体性,重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实证研究。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历史研究的本质和意义,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此,我想分享我个人的感悟。

首先,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

这种综合性不仅包括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还包括对不同学科的融合。

在历史研究中,需要运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这种综合性的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行为和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史学》为我们打开了历史研究的大门,引导我们从不同的学科中获取方法和思维的启示,实现对复杂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

其次,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强调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他认为,历史研究需要运用一系列科学方法来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性的要求。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注意区分证据的真伪、确认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审视历史事件的多面性以及确定历史事件的起源和演变等方面。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史学》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指明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思想方法。

除此之外,梁启超还强调了的是历史研究的主体性。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是一种自觉的探究历史真相的行动,也是一种关于人类世界自身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历史研究是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

但梁启超认为,历史研究不仅是对历史客观事实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历史自身的认知。

人在研究历史时,需要在现有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认知、主观判断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历史事实,因此历史研究中,主体性的作用是不可避免的。

正因为如此,《新史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和思想精神内涵,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引导我们关注历史研究的人性和文化价值,使历史研究成为一种关于人类自身的思考和表达。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思维方式析论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思维方式析论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思维方式析论近代中国多重危机交织,改变了中国人长期具有的大国主义和安全心理。

强烈的危机意识及其催生的经世情怀,是20世纪初新史学思维方式的心理趋向和价值诉求。

史学新观念的确立是新史学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旧的世界图景的崩溃,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史学思维方式的观念基础;进化论与民史观的确立,推动了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科学观念的全面渗透,则最终实现了史学思维方式的近代化。

在20世纪初形成的中国新史学思维方式中,致用与科学作为史学价值追求的两极,经常呈现“跷跷板”效应,无法有效统一,这直接影响到20世纪中国史学的走向。

新史学与传统史学不同,它不再是王朝更替、一姓兴衰的循环史或倒退史,而是“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求得其公理公例”的进化历史。

历史进化观念的确立,使历史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它改变了史家对历史运行方向和运动状态的看法,提升了史家观察问题的高度,拓展了史家的视野,因而改变了史家历史思维的方式。

进化论所关注的不是个人进化状况的描述,而是社会群体活动规律性的概括。

进化学说认为人类结群而成社会,社会发展而成国家,国家社会组织的变化是社会进化论研究的中心内容,因此,历史的内容不应该是叙述个人的史事,而应该是记载一个社会国家整体进化的过程,影响历史发展的是人群而不是个人。

新史家批判传统史学“知有朝廷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不知有群体”[7],把丰富、复杂的历史写成帝王君臣的私家谱牒,把历史作为帝王将相、贵族显达的画像。

“凡涉王卿贵族之事,虽烦顼无聊也填塞洪纸”,而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史、政治史……学术史、种族史、教育史、风俗史、技艺史、财业史、外交史,则遍寻一库数十万卷充栋之著作而无一史矣”。

[8]因而断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7]新史学家称传统史学为“君史”,他们希望在历史学中确立“民”的地位,以“民史”代替“君史”。

梁启超等人认为,历史学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历史学应关注全体国民的全面生活。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历史学是对过去事件和过去人类行为的研究和解释。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文化的发展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

然而,要对历史进行准确的研究,就需要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并分析其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一、历史学的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历史学最基础、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阅读能力,能够从大量文献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估和正确解读。

2.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历史学中的一种实地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研究者可以获取第一手的历史现象和社会实践的资料。

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交流能力,能够准确地获取和记录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具体表现。

3. 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将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差异和共性,并有助于发现历史规律和探索历史原因。

比较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能够将不同的历史材料进行系统性的比较和整合。

二、历史学的思维方式1. 多重视角思维:历史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多重视角思维,可以避免片面和主观的观点,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多重视角思维要求研究者具备开放的心态和辩证的思维能力,能够看待问题的多个方面,从而得出更客观的结论。

2. 实证思维:历史学的实证思维要求我们基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实证思维,可以摒弃主观臆断和主观主义,以事实为基础来揭示历史事件和历史规律。

实证思维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辨别历史事实的真假,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解读。

3. 系统思维:历史学的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历史。

从编辑视角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从编辑视角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从编辑视角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梁启超被誉为近代中国史学界的泰斗,其在中国现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被称为“新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编辑视角出发,探析梁启超“新史学”的影响。

一、“新史学”的历史背景在近代中国,由于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制约和官方观念的影响,中国历史史学长期处于保守和封闭的状态。

直到近代以来,西方的近代史学思想传入中国,史学研究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梁启超生于1873年,其思想和学问丰富多彩,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改良主义、中国国粹主义、庶民文化主义、社会演化主义和“自强运动”。

在历史背景和自身思想的影响下,梁启超提出了“新史学”的创新理论和方法,旨在借鉴西方史学思想,深入挖掘中国历史,为中国现代化的探索和进步提供思路和方法。

二、梁启超“新史学”的核心思想1.差异性历史观梁启超的历史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差异性历史观”,他认为:“历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描述过去,而在于感知过去,从而使现在和未来获得指导意义。

”这样就提出了“差异性历史观”,他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历史上的差异性。

在相互比照、对照挖掘中,只有理解了过去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现代化。

2.史学方法梁启超提出了史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史义和史实统一”,通过对文献材料的挖掘、整理、比照,才能达到历史真相的追求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研究。

他还常常强调,“原理即事实”,一个理论模型必须从一定的史实中得到支持、经验证后才有可能具有科学性,否则只是主观臆断的假设。

3.人类文明史的主线与支线梁启超认为,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两条重要线索:主线和支线。

其中主线是在世界各种文明的融合和交流之中,不断地重组和突破,并最终形成全球性的现代文明;而支线则是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其他文明,在自身演进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特定成果和社会制度。

他认为,东方文明并不是一种“被动的”、一成不变的文化,而是经历过了与西方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些自身的成果;同时,他还强调中国与西方文化在文明发展史上的结合,不单单是双向碰撞和调和,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照应和承认。

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及其意义

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及其意义

20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及其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史学》等论著,呼吁“史界革命”,由此引发“新史学”思潮,推动中国史学向近代转型。

梁启超及其《新史学》等论著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史界革命”理念之形成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方清王朝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消息传至北京,上下震动,王朝统治者、各阶层士大夫和朝野学人都深受刺激。

痛定思痛,公认日本以募尔岛国能够走向富强,皆因明治维新收得实效。

于是维新变法运动涌动全国,新闻界、舆论界一马当先,《中外纪闻》(1895,北京)、《时务报》(1896,上海)、国闻报(1897,天津)、《湘报》(1897,湖南)先后创刊出版,强学会、南学会等学会纷纷成立,全国议论时政的风气逐渐形成。

伴随着维新思潮高涨和变法运动的推进,思想文化上也掀起了破旧立新的浪潮,史学界斥责君史、倡导民史的呼声渐次展开。

1896年,康有为编纂《日本书目志》,指出:“吾中国谈史裁最尊,而号称正史、编年史者,皆为一君之史,一国之史,而千万民风化俗尚不详焉。

而谈风俗者则鄙之,与小说等。

岂知谱写民俗,惟纤琐乃详尽,而后知其教化之盛衰,而今天下述而鉴观焉。

史乎!岂为一人及一人所私之一国计哉}”。

梁启超在发表于《时务报》上的《论译书》中指出,中国之史,长于言事,西国之史,长于言政,“言事者之所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谓之君史。

言政者之所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谓之民史”。

上述言论表明:对中国传统旧史学极为不满而要求变革,己经成为部分敏锐学者的公开诉求,其产生于国难的激发,与改革政治体制的呼声互为表里,紧密关联。

20世纪第一年(1900)发生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重大事件,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更是超过中日《马关条约》的屈辱国耻,在思想文化上引发的激荡也更为巨大。

高中历史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高中历史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高中历史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思维方式的影响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理解历史的进程和发展。

同时,历史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本文将探讨高中历史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的具体影响。

第一,高中历史学习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历史是人类活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记录,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这些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建立起丰富的历史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比如,在学习古代中国历史时,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文化。

同样,在学习世界历史时,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对世界各地的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第二,高中历史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历史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基本的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历史学习中,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原因,并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出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思考和评价。

这种思考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高中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发展。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对当前的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历史的镜头看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培养出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学习对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并了解历史的进程和发展。

新史学的特点

新史学的特点

新史学的特点
嘿,咱今天就来唠唠新史学的特点!新史学啊,那可真是像一个充满新奇玩意儿的宝库!
你看啊,新史学特别注重细节!就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线索!比如说研究一个历史事件,不光是看大的方面,连当时人们穿啥衣服、吃啥东西都要研究得透透的!这多有意思啊!像挖掘宝藏一样,一点点把过去的真实给挖出来。

还有啊,它强调多元视角!不再是从单一的角度去看待历史。

这就好比看一幅画,以前咱就只能从正面看,现在呢,四面都能看!你可以从统治者的角度去看,也能从老百姓的角度去看,甚至从一个小士兵的角度去感受历史。

哇,这不是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历史吗?
新史学还非常接地气呢!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

它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就像你隔壁家的大叔大妈的故事一样亲近。

就问你,这样的历史是不是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
而且新史学还喜欢和其他学科“交朋友”呢!和社会学啊、人类学啊勾勾搭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

这岂不是让历史研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吗?
总之,新史学就是这么独特、这么有魅力!它把历史变得更加鲜活、更加有趣,让我们能更好地从过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新史学真的是打开了我们了解历史的新大门啊,咱可得好好抓住这个机会,去探索那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呀!难道不是吗?。

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

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

20世纪初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与西方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形成不同,中国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取代传统史学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在传统史学内部长期蕴育发展,即通过对传统历史观、史学方法与规范等进行不断革新与完善来实现的,而是在外界因素,主要是近代中国社会危机的背景激发下,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借鉴西方近代的史学观念、方法和规范,确立起的一种全新的史学思维方式。

如前所述,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挽救灾难深重的国家,保持民族自立与自强成为近代中国人关注的最紧要课题,近代史学也不得不围绕这一课题并服务于这一课题。

在严重的危机面前,近代史家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近代史学渗入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深重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经世情怀,是中国近代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近代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区别。

近代学者齐思和概括晚清学术时这样说道,晚清之际,“一批新兴青年学者,忧时势之急迫,感汉学之迂阔,对于极盛一时之考证学,遂失其信仰,转而提倡经世之学焉。

”他们“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近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

”。

在“忧患”与“经世”风气影响下,人们读书务求实用,以“有用”与否来判断中西学术,以是否“实用”作为标准来取舍学术。

西方史学传入中国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其有“用”。

从最初的史地知识介绍,到后来西方史著的编译和中国史家编写西方史书等,不管形式如何不同,其社会致用性一直是首要目标。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学以社会现实为导向,在对西方史学传播时,其主要价值判断不在于学术性,而是在于社会性,把是否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否服务于社会变革,是否有助于救亡图存作为价值取向的标准。

《泰西新史揽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

此书被翻译入中国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泰西新史揽要》并不是一部优秀史书,甚到可以认为是“一部观点狭隘、受着文化局限而又沉闷的三流作品”。

译者在书中还露骨地为侵略辩护,称是“不得不借兵力以定商情”,诬指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恃其权势”“弃好寻仇”,而中国的失败是由于“不体天心,不和异国,不敬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初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与西方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形成不同,中国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取代传统史学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在传统史学内部长期蕴育发展,即通过对传统历史观、史学方法与规范等进行不断革新与完善来实现的,而是在外界因素,主要是近代中国社会危机的背景激发下,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借鉴西方近代的史学观念、方法和规范,确立起的一种全新的史学思维方式。

如前所述,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挽救灾难深重的国家,保持民族自立与自强成为近代中国人关注的最紧要课题,近代史学也不得不围绕这一课题并服务于这一课题。

在严重的危机面前,近代史家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近代史学渗入了深刻的社会内容。

深重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经世情怀,是中国近代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近代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区别。

近代学者齐思和概括晚清学术时这样说道,晚清之际,“一批新兴青年学者,忧时势之急迫,感汉学之迂阔,对于极盛一时之考证学,遂失其信仰,转而提倡经世之学焉。

”他们“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近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

”。

在“忧患”与“经世”风气影响下,人们读书务求实用,以“有用”与否来判断中西学术,以是否“实用”作为标准来取舍学术。

西方史学传入中国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其有“用”。

从最初的史地知识介绍,到后来西方史著的编译和中国史家编写西方史书等,不管形式如何不同,其社会致用性一直是首要目标。

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学以社会现实为导向,在对西方史学传播时,其主要价值判断不在于学术性,而是在于社会性,把是否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否服务于社会变革,是否有助于救亡图存作为价值取向的标准。

《泰西新史揽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

此书被翻译入中国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泰西新史揽要》并不是一部优秀史书,甚到可以认为是“一部观点狭隘、受着文化局限而又沉闷的三流作品”。

译者在书中还露骨地为侵略辩护,称是“不得不借兵力以定商情”,诬指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恃其权势”“弃好寻仇”,而中国的失败是由于“不体天心,不和异国,不敬善人”。

既然如此,这部书为什么能当时中国大受欢迎并迅速传播呢?原因在于,它是最早被翻译至中国来的外国史书之一,对中国了解西方历史很有帮助。

梁启超在1897年所作的《史学书目提要》中评论《泰西新史揽要》,认为“此书近事颇详,实为西史肯要”.足“以取法”,足“以垂鉴”,康有为因为它“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

在1898年《上清帝第五书》中,把《泰西新史揽要》推荐给光绪皇帝。

现实的关照是近代史学思维的基本情怀,它作为一个强大的内驱力,深刻影响着近代史学发展方向与内容取舍。

然而,中国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知识基础来源于西方近代史学,因此西方近代史学思维中的观念与价值无疑会被深深地植入进来。

在西方,近代历史学被视为一门科学是主潮,科学是近代西方史学思维的核心价值趋向。

中国近代史学在与经学分离的过程中,科学迅速成为史学的价值取向,尽管“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困绕中国学者,始终找不到统一的答案,但它一点也不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学对科学目标的追求。

当历史被视为一门科学,或者当历史学确立科学价值追求时,学术对真理的追求就成了首要目标。

为了达到致科学的目标,要求史学要采取超然物外、纯然中立的态度,这势必与史学经世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胡适是梁启超发动史学革命之后归国的学者,他深受西学近代学术的浸染,把科学追求视为学术的首要目标,并且曾力图把经世的价值判断排除于学术追求之外。

胡适主张“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他强调“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

他反对为经世致用而功利性地做学术,他说“我以为我们做学问不当先存一个狭义的功利观念。

……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态度”。

受科学主义影响,1920年代的梁启超也主张,“真学者之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学问即目的,故更无有用无用之言”。

在胡适、梁启超等人大力倡导下,二十年代科学史学取得压倒地位,涌现王国维、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一批科学史学大师,整理国故与古史辨等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924年杨鸿烈出版《史地新论》一书,书中明确提出“历史家的唯一目的”,“是求得真相”。

“历史的目的乃是与人类以过去完全可靠的写真”。

吕思勉也认为,“学术在于求真”,史学研究也是如此。

胡适等人的史学追求“纯学术”的努力并不顺利,因为在他们努力“为学术而学术”,史学的经世价值已然渗透于其学术努力之中。

胡适在谈及整理国故的目的时,也承认他是以“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为手段,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

胡适的学生顾颉刚是古史辨的发起人,他认为学术是自己的天性,他认为史学的目的在于求真。

他说,“吾辈研究历史者注重证据,重证据者必重然否,其目的在止于至真”。

顾颉刚坦承“我既没有政治的兴趣,又没有社会活动的才能”。

顾颉刚的“古史辨”曾被人与胡适的“整理国故”放在一起批评,称他们“一切都是假设,随时可以改变”,既不关心对现实问题做出根本性解释,也无力做出根本性解释,因而“消极的破坏意义居多,积极的建设意义很少”。

但即使像顾颉刚这类为纯学术而生的学者,也不是一个不问世事之人,心中同样有一个学术致用的终极追求。

顾颉刚在他的《古史辨》《自序》曾这样说“我心中一向有一个历史问题,渴望借此行一解决,……”,“我很想就用了这个问题的研究做我的唯一的救国事业,尽我国民一份子的责任”。

顾颉刚根据个人的性情与爱好,以自已的方式把学术研究与救国事业自然而然地联系了起来,求真与致用在他那里表现为学者的一种自觉的学术报国论或史学救国论。

在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中,经世与科学是并存的思维价值取向,在史家历史思维活动中共同起作用。

它们是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的内驱力和定向机制,在史家思维活动过中往往呈现为一种“先在”的框架,提前渗透于史家思维的过程中,影响或规范着史家的思维指向和价值判断,任何新史家都无法绕开这双重价值的影响。

正因为此,在20世纪中国新史学中,纯粹的科学史学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当史学发展背离科学价值,沦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时,史学的发展也趋向终结。

但经世与科学在20世纪新史学思维方式中并不是统一的,它们往往成为史家思维方式中的两极,呈现出分离甚到对立状态。

中国近代史家的思维取向也往往呈现在此价值两端滑动的现象,有的史家更注重史学的科学追求;有的史家则把关心现实经世致用作为史学价值判断的标准;也有史家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思维中,对史学的经世与科学价值追求表现出不同的侧重。

经世与科学在近代史家的历史思维中,常常因不同原因表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其中史学的经世追求处于主导地位,史家对史学科学价值往往让步于致用价值,致用压倒科学,这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明显体现出来。

经世与科学的双重追求不统一性以及过份注重史学的经世价值成为20世纪新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

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确立是中国史学的一次巨大变革,它对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近代新史家的历史思维视野较传统史家大大拓展。

近代中国闭关状态被打破,科学理性的传入和新世界图景的形成,大大拓展了史家历史视野的时空范围。

“昔述史迹,不过数千年”的时间局限因科学考古学的发现被彻底突破,在近代新史家的思维中“今则……知人类初生至今已七十五万年。

”昔日区分“华夷”的“天朝中心论”,也被“世界一体论”取代。

新史家认识到“吾人愈成为世界全机体中不可解脱之一分子。

”近代新史学的研究对象从“君私”转向“民群”,历史学从以君王为中心记述官僚贵族活动的“君史”,转向面对全体国民记述国民的社会生活的“民史”,历史学内容从偏重政治史,转向对各个时代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全面考察。

这是中国历史学视野的一次实质性突破。

1924年衡如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新历史之精神》一文,文中提到新史学视野拓展的三个方面,“所述人类之意趣与活动加广,一也;上及吾人关于人类行为起始之时代之知识,二也;旁及全世界,使近代史渐成为世界之事业史,三也;有此三者,……遂非昔人之史所能企及矣。

”其次,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对科学与规律的追求是对传统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超越。

在传统史学思维方式主导下,史家习惯主观的憧憬上古时代的理想社会,对先古圣贤的言行以微言大义的方式加以主观构造,并且以虚构或美化先古历史的方式以佐证,对历史的叙述多以史料堆积,以对历史表面的概括总结作为对历史理解的结论(如历史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对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解释往往归结于超自然的力量。

主观化是传统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它缺乏立足于客观历史事实,对历史因果关系进行深入发掘的理性精神。

新史学思维方式确立后,把“求得其公理公例”作为历史学核心价值追求之一,历史叙述不只是孤立的史料堆积,而要体现史事间的因果关系。

在晚清学人看来,历史惟有讲求因果关系,才有益于人类,才能以“过去之进化,导未来之进化”,增进人类的幸福。

夏曾佑在《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说:“本编亦尊今文学者,惟其命意与国朝诸经师稍异,凡经义之变迁,皆以历史因果之理解之,不专在讲经也。

”近代史家还改变了对以往熟见的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的认识视角,促成了一批体现近代科学理性和系统思维特点的全新史著面世,历史学跨入一个新境界。

新史学对科学史学的追求,促使新史家对历史思维精密化的重视。

“我们不能用主观的、神学的、玄学的或国家主义的观察去研究历史。

我们要采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考虑历史的真象。

”历史认识”应该清楚、正确,不能支离恍惚。

”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是历史思维精密化的显著表现。

科学为史学提供了一种透视现象、分析社会的认识工具,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史家思维的信心。

近代新史家研究历史不再局限于弄清历史事实,而是把注意力转向探究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不但要究其然,而且要究其所以然。

因此近代新史学思维,“不仅是社会现象之平面的比较研究,并且要研究社会进步、发达的过程——变迁、进化的径路,追求他发达的顺序。

”对历史背后内在联系的重视,影响到史家对历史现象的精密探究。

梁启超指出:“我们以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

”“往往有很小的事,平常人绝不注意者,一旦把他同类的全搜集起来,分别部居一研究,便可以发现出极新奇的现象,而且发明出极有价值的原则。

”。

新史学思维这种微观精细化发展,有助于提升历史认识的科学程度,是历史思维的一大进步。

再次,新史学历史思维方式趋向开放与多元化。

20世纪初新史学突破传统经学束缚,开始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历史,思维方式趋向多元化。

其表现之一是不同的历史资料被纳入史料范畴。

19世未20世纪初,殷墟甲骨、敦煌文书、汉晋简牍的发现以及明清内阁库档的整理,异族故书和域外文献传入等突破了过去仅从正史中寻找史料的传统方法的局限,建立广阔的史料观念,拓展史料搜集的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