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2013-12-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

(一)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代谢、营养;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二)神经纤维的功能: 传导兴奋。

Nerve impulse

1.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机制:

Local current→Na+ Channels open→Na+ influx→new AP

局麻药可使Na+ Channels 失活

3.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Axoplasmic transport: 双向性:顺向,逆向

4.神经的营养作用:

功能性作用---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改变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借助神经冲动、突触结构完成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释放某些营养性物质,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如:切断运动神经后,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减慢,蛋白分解加速,肌肉逐渐萎缩。

与神经冲动无关.

[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⑴顺向轴浆运输Ante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

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按运输速度分为两类:

①快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较快可达300-400mm/d (如猴猫坐

骨神经轴浆运输。

②慢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慢为1-12mm/d,如与细胞骨架有关

的微管微丝蛋白随微管微丝延伸而延伸

⑵逆向轴浆运输(Ret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

trasport)

自末梢向胞体的运输如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神经营养因子等的运输.

附:

此外,被支配的组织和胶质细胞也能产生支持神经元的神经营养因子( neurotrophin, NT ),其本质为蛋白质;

已分离出的NT有: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因子-3 (NT-3)、神经营养因子4/5 (NT-4/5)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

神经营养因子的运输:

NT作用于神经末梢的特异受体→被末梢摄取→逆向轴浆运输→胞体。

在神经末梢发现有用种NT的受体:Trk A、Trk B和Trk C。

二. 神经胶质细胞:

数目:10-50 倍

分类:中枢,外周

功能:支持,修复和再生,稳定胞外K+浓度,屏障和绝缘,营养(调节神经元生长、发育)

第三节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一)化学性突触传递

1.突触(synapse)的结构和分类:

间隙

后膜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

Pic.2 甲:轴突与细胞体相接触乙:轴突与树相接触

丙:轴突与轴突相接触

2 . 突触传递过程:

电-化学-电传递;

前膜递质的释放:Ca2+依赖性

Events at the Synapse

Pic.3

1.Action potential

2.Calcium influx

3.Transmitter release

4.Transmitter binds to

postsynaptic

receptor

5.Influences post-

synaptic ion

channels

6.Reuptake etc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pic.14)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者膜电位发生去极化改变。

EPSP产生机制:

兴奋性递质(如Ach)→突触后膜受体→Na+、K+和Cl-等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大于(K+外流和Cl-内流)→膜内正电荷↑→后膜局部去极化(EPSP)。

由于神经轴突始段(轴丘,axon hillock, has a very high density of voltage gated Na+ channels, it is the most sensitive region and has the lowest threshold potential. )比较细小,形成电流的密度较大,当EPSP总和使膜电位改变达阈电位

时,轴突始段的电压门控Na+通道打开→Na+迅速内流→爆发AP。

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具有局部电位的特点:

①电紧张性扩布;

②等级性电位,即其大小与刺激强度呈正比;

③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这种超极化电位称为IPSP.

IPSP也具有局部电位的特点:

①电紧张性扩布;

②等级性电位,即其大小与刺激强度呈正比;

③可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总和的结果是使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兴奋-即抑制)。

形成原理:

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Cl-和/或K+通道开放→K+外流和或Cl-内流→膜内正电荷↓→膜内外电位差↑→后膜局部超极化(IPSP)。

因为后膜电位远离产生AP的阈电位,不易产生AP→抑制。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决定于它所接受信息产生的EPSP与IPSP的总和。

(二)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存在于:中枢、外周

如:单胺类神经元末梢分支曲张体(varicosity)(pic.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