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报告格式
数学调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数学调查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需求以及兴趣点;2. 分析学生数学学习现状,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我校高一年级10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2. 实验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数学学习困难、需求、兴趣点等方面;3. 实验步骤:(1)制定调查问卷;(2)发放问卷,收集数据;(3)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4)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学学习困难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②解题技巧不足;③缺乏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④学习兴趣不高。
(2)针对以上困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②开展解题技巧培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培养问题意识;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数学学习需求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需求主要包括:①提高数学成绩;②掌握解题技巧;③提高逻辑思维能力;④拓展知识面。
(2)针对以上需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目标达成;②注重解题技巧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③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④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数学学习兴趣点分析(1)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点主要包括:①数学竞赛;②数学应用;③数学趣味知识;④数学史。
(2)针对以上兴趣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举办数学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数学应用教学;③引入数学趣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介绍数学史,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
数学实验报告范文
input x@@;
cards;
4.8 4.7 5.0 5.2 4.7 4.9 5.0 4.6 4.7
;
proc means clm maxdec=3;
run;
输出结果为:
Analysis Variable : X
Lower 95.0% CLM Upper 95.0% CLM
数学实验报告
日期:20年月日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名称
参数的区间估计
实验目的:
复习参数估计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sas系统对总体均值、方差进行估计。掌握利用sas系统处理估计理论相关的实际问题。
实验原理与数学模型:(填写所需的基本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等)
单个正态总体 情况:
1、均值 的置信区间
(a)当 已知时,置信水平为 的置信区间为
--------------------------------
4.695 4.994
--------------------------------
均值的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为(4.695,4.994)
思考与深入:
(随便写一下自己想法)
教师评语及评分:
(b) 当 未知时,置信水平为 的置信区间为
Hale Waihona Puke (余略)实验所用软件及版本:
SAS13
实验任务:(填写实验问题)
1、若样本4.8 4.7 5.0 5.2 4.7 4.9 5.0 4.6 4.7来自于正态总体,求均值的区
间估计。(1)置信水平为95% (2)置信水平为90%
实验过程记录(含:基本步骤、主要程序清单及异常情况记录等):
数学实验报告单
(3)构造线段 CD,选中 CD 所在的直线、点 A 和点 B,单击“显示”
/“隐藏对象”。
(4)在直线上任取一点 E(除 D 点外),连接 CE。
(5)选中线段 CD、CE,点击“度量”菜单中的“长度”,量出 CD 和
CE 的长,依次选中点 C、E、D,点击“度量”/“角度”,测量∠CED
实
的大小。
数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要求 实验工具
垂线段最短
设计人 唐晓霞
通过用刻度尺测量和几何画板软件两种方式经理“垂线段最短”的发 现过程。 经历实践活动的过程,学会寻找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掌握研究问题的 方法,领悟数学思想。
刻度尺、三角尺、装有几何画板软件的计算机等。
1、测量与发现 (1) 如图 1,点 A,B,C,D,E······在直线 l 上,P 为直线外一点,请 用刻度尺测量线段 P A , P B , P C , P D 的长度,请完成下表:
CE = 4.73厘米
C
CED = 65.87°
A
B DE
图2
1、独立猜想、操作; 2、学生交流、小组合作; 3、学生汇报、上台演示
实验结论
实 验 收 获
P
实
验
l
A B C DEF G H
图1
步
线段 P A
PB
PC
PD PE
PF
P G P H ···
长度
(2)通过测量,你发现点 P 到直线l 上的点的距离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你认为那条线段最短?
骤
2、操作与验证
(1)打开几何画板软件,画直线 AB、直线 AB 外的点 C。
(2)选中点 C 和直线 AB,点击“构造”/“垂线”,交直线 AB 于点 D。
数学实验报告 (1)
(1)参数方程:z=2^2^/2^2^sin y x y x ++(-8<=x<=8,-8<=y<=8) (2)程序:[X,Y]=meshgrid(-8::8);r=sqrt(x.^2+y.^2)+eps;Z=sin(r)./r;Mesh(x,y,z)Axis square(3)程序的输出结果:3:球面,椭球面,双叶双曲面,单叶双曲面1球面: (4):参数方程:⎪⎩⎪⎨⎧===ϕθϕθϕcos *sin *sin *cos *sin *R z R y R x 0π<=θ<2* 0<=ϕ<π (5)程序:u=[0:pi/60:2*pi];v=[0:pi/60:pi];[U,V]=meshgrid(u,v);R=3;X=R*sin(v).*cos(u);Y=R*sin(v).*sin(u);Z=R*cos(v);Surf(x,y,z);axis equal;(3)程序输出结果:2椭球面: (1)参数方程:⎪⎩⎪⎨⎧===ϕθϕθϕcos *sin *sin *cos *sin *c z b y a x 0<=θ<2*π 0<=ϕ<=π (2)程序:ezsurf(‘3*sin(u)*cos(v) ,’3*sin(u)*sin(v)’,’1*cos(u)’,[0,pi,0,2*pi]);(3)程序的输出结果:3单叶双曲面: (1)参数方程:⎪⎩⎪⎨⎧===ϕθϕθϕtan sin *sec *cos *sec *z a y a x 0<=θ<2*π -π/2<ϕ<π/2 (2)程序:ezsurf(‘3*sec(u)*cos(v),’3*sec(u)*sin(v)’,’5*tan(u)’,[-pi/2,pi/2,0,2*pi]);axis auto(3)输出程序结果:4双叶双曲面: (1)参数方程:⎪⎩⎪⎨⎧===ϕθϕθϕsec *sin *tan *cos *tan *c z b y a x 0<=θ<2*π -π<ϕ<3*π/2,ϕ≠π/2(2)程序:ezsurf(‘3*tan(u)*cos(v)’,’3*tan(u)*sin(v)’,’5*sec(u)’,[-pi/2,3*pi/2,0,2*pi]);axis auto(4) (3)输出程序结果:抛物螺线: (1)参数方程:⎪⎩⎪⎨⎧===2^*sin **cos **t c z t t b y t t a x 0<T<+∞ (2)程序:ezplot3(‘2*t*cos(t)’,’2*t*sin(t)’,’t.^2/3’,[0,50]);(3)输出程序结果:(5)马鞍面: (1)参数方程:z=x^2/9-y^2/4 (-25<=x<=25,-25<=y<=25)(2)程序:[X,Y]=meshgrid(-25:1:25);Z=X.^2/9-Y.^2/4;Surf(X,Y,Z)Title(‘马鞍面’)grid off(3)输出程序结果:(6)黎曼函数:(1)程序:n=100;x=[];y=[];k=1;for q=2:nfor p=1:q-1if gcd(q,p)==1 %利用函数gcd(m,n)可求m和n的最大公约数x(k)=p/q;y(k)=1/q;k=k+1;endendendplot(x,y,’.b’); axis([0,1,0,1])(2)程序输出结果:。
数学实验报告样本
数学实验报告实验序号:3 日期:2013年12 月14 日11(2k +=【调试结果】k x1 x2 x30 0.8 1.5 41 -0.81335 2.0766 1.61042 0.89679 1.9105 1.973 -1.7856 1.8956 1.89844 -1.9037 1.8955 1.89555 -1.8955 1.8955 1.8955所求的解是:x1=-1.,x2=1.,x3=1.,迭代步数:5【情况记录】1.对分法简单,然而,若在是有几个零点时,只能算出其中一个零点,它不能求重根,也不能求虚根.另一方面,即使在上有零点,也未必有。
这就限制了对分法的使用范围。
对分法只能计算方程的实根。
对分法的收敛速度较慢,它常用来试探实根的分布区间,或求根的近似值.寻找满足定理条件的等价形式是难于做到的。
事实上,如果为的零点,若能构造等价形式而,由的连续性,一定存在的邻域,其上有,这时若初值迭代也就收敛了。
由此构造收敛迭代式有两个要素,其一,等价形式应满足;其二,初值必须取自的充分小邻域,这个邻域大小决定于函数,及做出的等价形式。
松弛法的加速效果明显,甚至不收敛的迭代函数经加速后也能获得收敛.松弛法要先计算'()kx,在使用中有时不方便,而Altken 公式,它的加速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它同样可使不收敛的迭代格式获得收敛。
5.牛顿法的收敛速度明显快于对分法。
牛顿法也有局限性。
牛顿法至少是二阶收敛的,而在重根附近,牛顿法是线性收敛的,且重根收敛很慢。
另外,在牛顿法中,选取适当迭代初始值是求解的前题,当迭代的初始值在某根的附近时迭代才能收敛到这个根,有时会发生从一个根附近跳向另一个根附近的情况,尤其在导数数值很小时。
小学数学趣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探究“奇数和偶数的奇妙之旅”实验目的:通过趣味实验,让学生了解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小学一年级教室实验器材:数字卡片、彩笔、白纸、剪刀、胶水、透明胶带实验参与人员:一年级全体学生实验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说出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奇数和偶数的理解。
二、实验操作1.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用彩笔在纸上画出若干个数字,要求每个数字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
2. 学生用剪刀将画出的数字剪下来,形成数字卡片。
3. 学生将奇数卡片用红色标记,偶数卡片用蓝色标记。
4. 学生将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分别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板上。
5. 教师提问: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在黑板上排列后,有什么规律?6.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奇数卡片之间相差2,偶数卡片之间相差2,且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交替排列。
三、实验验证1.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黑板上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顺序打乱,还会出现这样的规律吗?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打乱顺序后,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是否依然交替排列。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无论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顺序如何,它们都会交替排列。
四、实验拓展1.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吗?2. 学生分享生活中的奇数和偶数例子,如:桌子、椅子、书本、水果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有这么多奇数和偶数?4.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奇数和偶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实验总结:本次趣味实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奇数和偶数的概念,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实验拓展环节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实验报告模板
篇一:数学实验报告样本数学实验报告实验序号: 3日期:2013年 12 月 14 日1234篇二:数学实验报告模板数学实验报告题目对成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2013年12月15日对成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matlab基础功能的使用方法,以加强大学生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能力。
2. 通过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处理方法探究的兴趣。
二、实验问题问题背景:每门课程考试阅卷完毕,任课老师都要对班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于是出现下面两个问题1. 统计全班人数,平均分,不及格人数及90分以上人数2. 计算0-60,60-90,90-100的成绩分布情况,绘制饼状图,凸显不及格的人。
三、建立数学模型现将以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下数学问题:现给出一个数组[a1,a2,a3······an],通过循环语句计数求出n的值,并计算数组中数值大于等于90和小于60的元素个数,绘制不同数值段(0-60,60-90,90-100)的百分比的饼状图。
四、问题求解和程序设计流程1.关于成绩,选择将成绩做成数组的形式进行处理。
2.处理则运用for-end,if-else if-end,while-end等循环语句。
3.绘制饼状图则使用一般的数学运算及一些基本绘图代码(pie命令,explode命令)。
五、上机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1.设计程序如下:a=input (请输入成绩组a[n]=); [h,j]=size(a); zongrenshu=j; pingjunfen=0; gaofen=0;bujige=0; yiban=0; for i=1:1:j; fenshu=a(i); if fenshu>90;gaofen=gaofen+1;pingjunfen=pingjunfen+fenshu;else if fenshu<60; bujige=bujige+1;pingjunfen=pingjunfen+fenshu;else pingjunfen=pingjunfen+fenshu;endend end pingjunfen=pingjunfen/zongrenshu; yiban=zongrenshu-bujige-gaofen; x=[bujige,yiban,gaofen]; explode=[1,0,0]; pie(x,explode); zongrenshu pingjunfen bujige gaofen运行结果截图: 2.由于图片大小问题,请看下一页通过输入了一组成绩数据,得出了该数据的总人数、平均分、不及格人数及高分段人数,并绘制出了相应饼状图。
数学生活中的小实验报告
数学生活中的小实验报告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有趣的学科,它不仅存在于课本中,还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介绍数学生活中的一些小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实验一:探索无穷数列实验目的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模型,观察和探索无穷数列的性质,加深对数学无穷的理解。
实验材料- 一张纸- 一支铅笔实验步骤1. 在纸上写下一个正整数,如1。
2. 在这个数的右边写上另一个正整数,即前一个数加1,如2。
3. 重复上一步的操作,不断写下下一个更大的正整数。
4. 观察无穷数列的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无穷数列是一个递增的数列,每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大1。
这个数列是无限长的,其中每个正整数都被包含进去。
实验结论无穷数列代表了数学中“无穷”的概念,即没有边界和限制。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无穷性,并且可以将这个概念应用到更复杂的问题中。
实验二:探索质数的分布规律实验目的通过统计一定范围内的质数数量,观察质数的分布规律。
实验材料- 笔记本- 铅笔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合适的范围,如1到100。
2. 逐个判断范围内的每个数是否为质数。
3. 统计质数的数量。
4. 重复上述步骤,选择不同范围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质数的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
在较小的范围内,质数似乎更为密集,而在较大的范围内,质数的数量稀疏。
同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些规律,比如2、3、5、7等质数经常出现在末尾。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质数的分布并不是完全随机的,可能存在某种规律。
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我们可以探索质数的分布规律,并找到更多关于质数性质的规律。
实验三:探索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关系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 一张纸- 一支铅笔- 一把尺子实验步骤1. 选择一个几何图形,如正方形。
2. 用尺子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和周长。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最小二乘法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1x=Table[10.0+5.0*i,{i,0,4}];y={27.0,26.8,26.5,26.3,26.1};xy=Table[{x[[i]],y[[i]]},{i,1,5}];q[a_,b_,c_] :=Sum[(a+b*x[[i]]+c*x[[i]]^2-y[[i]])^2,{i,1,5}]NSolve[{D[q[a,b,c],a]==0, D[q[a,b,c],b]==0,D[q[a,b,c],c]==0},{a,b,c}]t1=ListPlot[xy,PlotStyle->PointSize[0.02]];f[x_] :=27.56+ -0.0574286*x+0.000285714*x^2;t2=Plot[f[x],{x,5,35},AxesOrigin->{5,25}];Show[t1,t2]首先得到a,b,c三个值: {{a->27.56,b->-0.0574286,c->0.000285714}}然后得到同一坐标系下的数据点散点图及拟合函数的图形:试验过程(含详细试验步骤、程序清单及异常情况记录等)输入以下mathematica语句求解参数a,b,c:运行后可得解:2为求得数据点的散点图及拟合函数的图形,输入以下语句,并将两个图画在同一坐标下:运行得:3在最开始时,我输入的程序是这样的:x=Table[10.0+5.0*i,{i,0,4}];y={27.0,26.8,26.5,26.3,26.1};xy=Table[{x[[i]],y[[i]]},{i,1,5}];q[a_,b_,c_] :=Sum[(a+b*x[[i]]+c*x[[i]]^2-y[[i]])^2,{i,1,5}]NSolve[{D[q[a,b,c],a]==0, D[q[a,b,c],b]==0,D[q[a,b,c],c]==0},{a,b,c}]t1=ListPlot[xy,PlotStyle->PointSize[0.02],DisplayFunction->Identity];f[x_] :=27.56+ -0.0574286*x+0.000285714*x^2;t2=Plot[f[x],{x,5,35},AxesOrigin->{5,25},DisplayFunction->Identity];Show[t1,t2, DisplayFunction->$ DisplayFunction]然而得到的结果没有图形(如下):我比照了老师的讲义,改动了“DisplayFunction->Identity”,可是,结果还是一样,没有图形。
数学实验报告写作范文
数学实验报告写作范文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数学实验,探究球体的体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并验证球体的体积公式。
实验原理球体的体积公式为:V = \frac{4}{3} \pi r^3其中,V表示球体的体积,r表示球体的半径,\pi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一个测量容器,一些不同半径的球体,一根直尺和一个量角器。
2. 清洁实验容器,确保容器内壁没有明显的杂质和水迹。
3. 将容器填满清水,使其水面平整。
4. 调整量角器的指示度数为90,放在实验容器旁。
5. 将一个球体放入实验容器中,确保球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6. 观察容器水面的升高情况,并记录下来。
7. 重复步骤5和6,使用不同半径的球体进行实验。
8.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绘制图表。
9. 验证球体的体积公式是否成立。
实验数据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球体半径r(cm)容器水面升高h(cm)1 0.521.5 1.972 4.182.5 7.723 13.19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将球体半径r(cm)与容器水面升高h(cm)绘制成散点图如下:![散点图](scatter_plot.png)通过观察散点图,我们可以看出,水面升高h随着球体半径r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增长速度逐渐加快。
这与球体的体积公式V = \frac{4}{3} \pi r^3是一致的。
为了验证球体的体积公式是否成立,我们可以通过拟合散点图上的数据点,得到一个函数表达式。
根据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水面升高h与球体半径r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一个三次函数关系。
因此,我们选择三次多项式拟合方法,得到拟合函数:h = a \cdot r^3 + b \cdot r^2 + c \cdot r + d通过拟合方法,可以得到拟合函数的系数:系数值a 0.043b 0.127c 0.167d -0.062结论通过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球体的体积公式V = \frac{4}{3} \pi r^3成立。
【精编范文】数学实验报告模板-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数学实验报告模板篇一:数学实验报告样本数学实验报告实验序号: 3日期:201X年 12 月 14 日1234篇二:数学实验报告模板数学实验报告题目对成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201X年12月15日对成绩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 掌握MATLAB基础功能的使用方法,以加强大学生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能力。
2. 通过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处理方法探究的兴趣。
二、实验问题问题背景:每门课程考试阅卷完毕,任课老师都要对班中考试成绩进行统计,于是出现下面两个问题1. 统计全班人数,平均分,不及格人数及90分以上人数2. 计算0-60,60-90,90-100的成绩分布情况,绘制饼状图,凸显不及格的人。
三、建立数学模型现将以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下数学问题:现给出一个数组[a1,a2,a3······an],通过循环语句计数求出n的值,并计算数组中数值大于等于90和小于60的元素个数,绘制不同数值段(0-60,60-90,90-100)的百分比的饼状图。
四、问题求解和程序设计流程1.关于成绩,选择将成绩做成数组的形式进行处理。
2.处理则运用for-end,if-else if-end,while-end等循环语句。
3.绘制饼状图则使用一般的数学运算及一些基本绘图代码(pie命令,explode命令)。
五、上机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1.设计程序如下:a=input ('请输入成绩组 a[n]='); [h,j]=size(a); zongrenshu=j; pingjunfen=0; gaofen=0;bujige=0; yiban=0; for i=1:1:j; fenshu=a(i); iffenshu>90;gaofen=gaofen+1;pingjunfen=pingjunfen+fenshu;else if fenshu<60; bujige=bujige+1;pingjunfen=pingjunfen+fenshu;else pingjunfen=pingjunfen+fenshu;endend endpingjunfen=pingjunfen/zongrenshu; yiban=zongrenshu-bujige-gaofen;x=[bujige,yiban,gaofen]; explode=[1,0,0]; pie(x,explode); zongrenshu pingjunfen bujige gaofen运行结果截图: 2.由于图片大小问题,请看下一页通过输入了一组成绩数据,得出了该数据的总人数、平均分、不及格人数及高分段人数,并绘制出了相应饼状图。
大学数学实验报告模板(3篇)
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目的一]2. [目的二]3. [目的三]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相关数学公式、定理等]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仪器名称]2. [设备名称]3. [其他所需材料]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2. [步骤二]-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3. [步骤三]- [具体操作描述]- [预期结果][后续步骤]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数据记录表格]- [数据项一]- [数据项二]- [数据项三]...[数据项N]2. [数据分析]- [对数据记录进行初步分析,包括计算、比较、趋势分析等] -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数据分析结果]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展示]- [图表、图形等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文字描述实验结果]2. [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期进行对比] -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及解决方案]- [总结实验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八、实验结论1. [总结实验目的达成情况]2. [总结实验的主要发现和结论]3. [对实验结果的评价]九、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参考的书籍、论文、网站等]十、附录[如有需要,可在此处附上实验过程中的图片、计算过程、源代码等]---注意:1. 实验报告应根据具体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以下模板仅供参考。
2. 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分析、实验结果与讨论等部分应根据实验实际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3. 实验报告应保持简洁、清晰、条理分明,避免冗余信息。
4. 注意实验报告的格式规范,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
第2篇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实验内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3.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的理论依据,包括公式、定理等]四、实验仪器与材料1. 仪器:[列出实验所需仪器]2. 材料:[列出实验所需材料]五、实验步骤1. [步骤一]-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一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2. [步骤二]-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二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3. [步骤三]- 操作说明:[详细描述第三步的具体操作]- 数据记录:[记录相关数据]...(依实验内容添加更多步骤)六、实验数据与分析1. [数据整理]- 将实验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北理工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线性代数实验——矩阵运算与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实验目的:1. 理解矩阵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掌握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3. 利用数学软件进行矩阵运算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北理工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器材:1. 计算机2. MATLAB软件3. 纸和笔实验内容:一、矩阵的基本运算1. 矩阵加法:给定两个矩阵A和B,它们的行数和列数必须相同。
矩阵加法是将对应位置的元素相加。
2. 矩阵减法:与矩阵加法类似,矩阵减法是将对应位置的元素相减。
3. 矩阵乘法:给定两个矩阵A和B,如果A的列数等于B的行数,则A与B可以进行乘法运算。
矩阵乘法的结果是一个新矩阵,其元素是A的行与B的列对应元素的乘积之和。
4. 转置矩阵:给定一个矩阵A,其转置矩阵A'的行数等于A的列数,列数等于A 的行数。
转置矩阵的元素是A中对应位置的元素。
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1. 高斯消元法:通过行变换将线性方程组转化为上三角矩阵,然后逐步求解未知数。
2. 克莱姆法则:当线性方程组系数矩阵的行列式不为零时,可以求出每个未知数的唯一解。
3. MATLAB求解:利用MATLAB中的函数求解线性方程组。
实验步骤:1. 创建矩阵:在MATLAB中创建两个矩阵A和B,并观察它们的性质。
2. 矩阵运算:进行矩阵加法、减法、乘法和转置运算,并观察结果。
3. 线性方程组求解:利用高斯消元法、克莱姆法则和MATLAB函数求解线性方程组。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矩阵运算: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矩阵的基本运算规则,并成功进行了矩阵加法、减法、乘法和转置运算。
2. 线性方程组求解:利用高斯消元法、克莱姆法则和MATLAB函数求解线性方程组,得到了正确的解。
3. MATLAB求解:通过MATLAB函数求解线性方程组,我们发现MATLAB具有强大的矩阵运算和线性方程组求解功能,能够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深入了解了矩阵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掌握了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
数学逻辑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数学逻辑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运用数学逻辑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内容1. 简单逻辑推理(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找出逻辑关系;③根据逻辑关系,得出结论;④核对答案,检验推理过程是否正确。
2. 排列组合问题(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确定问题类型;③根据问题类型,运用排列组合公式进行计算;④核对答案,检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3. 概率问题(1)实验材料:题目、答案(2)实验步骤:①阅读题目,理解题意;②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确定问题类型;③根据问题类型,运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④核对答案,检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简单逻辑推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逻辑推理,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快速找出逻辑关系,得出结论;但也有部分同学在分析题目条件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推理过程不够严谨。
2. 排列组合问题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排列组合公式,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快速计算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同学在确定问题类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计算过程出错。
3. 概率问题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运用概率公式,大部分同学能够正确解答题目。
在解答过程中,部分同学能够熟练运用公式,快速计算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同学在确定问题类型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计算过程出错。
四、实验结论1. 数学逻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 在运用数学逻辑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重分析题目条件,找出逻辑关系,确保推理过程严谨。
3. 对于排列组合问题和概率问题,要熟练掌握相关公式,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五、实验建议1. 加强数学逻辑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实验报告
小学数学实验报告标题:小学数学实验报告: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1.实验目的: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2.实验原理:游戏是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实验通过设计一系列数学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意识。
3.实验过程:3.1实验材料:数学教材、游戏道具、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3.2实验步骤:3.2.1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3.2.2游戏一:数字猜谜游戏-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教师出示一个两位数的数字,代表利用加减法提示猜测出该数字。
-每个小组的代表一起计时,谁最先猜到就获胜。
3.2.3游戏二:快速计算游戏-每组学生轮流出题,题目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每组的其他学生用计时器记录回答正确的时间。
-每个小组的总用时最短者获胜。
3.2.4游戏三:填数字游戏-每组学生依次填写一个数独棋盘。
-教师根据规则检查填写正确的小组,用时间来衡量每组的速度。
-用填写正确且时间最短的小组获胜。
3.2.5游戏四:四则运算比赛-每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10道四则运算题。
-教师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答对最多题目的小组获胜。
-用时间来衡量是否出现平局的情况。
3.3统计数据:记录每个小组的耗时和获胜情况。
4.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在游戏中学生积极参与,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数学能力。
5.实验结论:游戏对小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参与游戏,学生能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提高合作意识。
因此,将游戏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6.实验反思:本实验的游戏设计较简单,下一步可以引入更多种类的数学游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高实验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7.实验拓展:通过与其他学校或班级的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数学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数学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两篇)2024
引言概述: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二)旨在对高等数学的相关实验进行探究与研究。
本次实验报告共分为五个大点,每个大点讨论了不同的实验内容。
在每个大点下,我们进一步细分了五到九个小点,对实验过程、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数学的概念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微分方程实验1.利用欧拉法求解微分方程a.介绍欧拉法的原理和步骤b.详细阐述欧拉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c.给出具体的实例,展示欧拉法的计算步骤2.应用微分方程建立模型求解实际问题a.介绍微分方程模型的建立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使用微分方程建立模型c.详细阐述模型求解步骤和结果分析3.使用MATLAB求解微分方程a.MATLAB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语法和函数b.给出一个具体的微分方程问题,在MATLAB中进行求解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二、级数实验1.了解级数的概念和性质a.简要介绍级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阐述级数收敛和发散的判别法c.讨论级数的性质和重要定理2.使用级数展开函数a.介绍级数展开函数的原理和步骤b.给出一个函数,使用级数展开进行近似计算c.分析级数近似计算的精确度和效果3.级数的收敛性与运算a.讨论级数收敛性的判别法b.介绍级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和法则c.给出具体的例题,进行级数的运算和求和三、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实验1.多元函数的极值点求解a.介绍多元函数的极值点的定义和求解方法b.给出一个多元函数的实例,详细阐述求解过程c.分析极值点对应的函数值和意义2.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与最值a.讨论多元函数的条件极值的判定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多元函数,求解其条件极值和最值c.分析条件极值和最值对应的函数值和意义3.利用MATLAB进行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计算a.MATLAB求解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的基本语法和函数b.给出一个多元函数的具体问题,在MATLAB中进行求解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四、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实验1.曲线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a.介绍曲线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曲线积分问题,详细阐述计算过程c.分析曲线积分结果的几何意义2.曲线积分的应用举例a.讨论曲线积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b.给出一个实际问题,使用曲线积分进行求解c.分析曲线积分结果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3.曲面积分的计算方法与应用a.介绍曲面积分的定义和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曲面积分问题,详细阐述计算过程c.分析曲面积分结果的几何意义五、空间解析几何实验1.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表示与性质a.介绍空间曲线的参数方程表示和性质b.给出一个具体的空间曲线,转化为参数方程表示c.分析参数方程对应的几何意义和性质2.平面与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a.讨论平面与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平面与空间直线的问题,判定其位置关系c.分析位置关系对应的几何意义和应用实例3.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计算a.介绍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和距离的计算方法b.给出一个具体的空间直线和平面,计算其夹角和距离c.分析夹角和距离计算结果的几何意义总结:通过本次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分方程、级数、多元函数极值与最值、曲线积分、曲面积分以及空间解析几何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方程的数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方程进行数学实验,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方程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一元一次方程(1)实验步骤:①随机生成一组一元一次方程;②利用公式法或代入法求解方程;③验证解的正确性。
(2)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随机生成了10组一元一次方程,其中5组采用公式法求解,5组采用代入法求解。
经过验证,所有方程的解均正确。
2. 一元二次方程(1)实验步骤:①随机生成一组一元二次方程;②利用配方法、公式法或因式分解法求解方程;③验证解的正确性。
(2)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随机生成了10组一元二次方程,其中4组采用配方法求解,3组采用公式法求解,3组采用因式分解法求解。
经过验证,所有方程的解均正确。
3. 二元一次方程组(1)实验步骤:①随机生成一组二元一次方程组;②利用代入法、消元法或矩阵法求解方程组;③验证解的正确性。
(2)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随机生成了10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其中5组采用代入法求解,3组采用消元法求解,2组采用矩阵法求解。
经过验证,所有方程组的解均正确。
三、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解题方法。
2.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可以得到相同的解。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方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实数;(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可能为实数或复数;(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能为唯一解、无解或无数解。
四、实验拓展1. 对不同类型的方程,尝试使用计算机编程进行求解,提高实验效率。
2. 研究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经济、工程等领域。
3. 探讨方程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对方程的求解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实验数据量较小,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各种方程的求解规律。
素数的数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素数,又称质数,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数。
素数在数学、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素数的性质,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旨在探究素数的分布规律、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素数的分布规律;2. 学习和应用素数筛选方法;3. 理解素数在数学及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内容1. 素数的分布规律(1)实验方法:利用编程语言(如Python)编写程序,生成1~n(n取一定范围内的整数)的素数列表,并统计每100个连续整数中素数的个数。
(2)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随着n的增大,每100个连续整数中素数的个数逐渐增多,但增长速度逐渐减慢。
这表明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且存在某种规律。
2. 素数筛选方法(1)实验方法:学习并实现两种常见的素数筛选方法:埃拉托斯特尼筛法(Sieve of Eratosthenes)和埃拉托斯特尼筛法的优化版本。
(2)实验结果:埃拉托斯特尼筛法能够快速筛选出小于等于n的所有素数,但时间复杂度较高。
通过优化,可以降低时间复杂度,提高筛选效率。
3. 素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实验方法:结合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探究素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实验结果:素数在密码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如RSA加密算法、椭圆曲线密码体制等。
在计算机科学中,素数可以用于生成伪随机数、优化算法等。
1. 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存在某种规律。
2. 埃拉托斯特尼筛法是一种高效的素数筛选方法,但可以通过优化降低时间复杂度。
3. 素数在数学及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密码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五、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素数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素数筛选方法。
2.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
3. 本次实验让我认识到数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紧密联系,激发了我对数学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兴趣。
最新哈工大数学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哈工大数学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数学问题的求解,加深对高等数学理论的理解,并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内容:1. 问题一: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描述:给定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 c = 0,其中 a, b, c为已知系数,求解该方程的根。
- 方法:应用求根公式,即 x = (-b ± √(b^2 - 4ac)) / (2a)。
- 结果:计算得到方程的两个解,并验证其正确性。
2. 问题二:线性规划问题- 描述:给定一组线性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求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 方法:使用单纯形法进行迭代求解。
- 结果:找到最优解,并给出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3. 问题三:概率分布与统计推断- 描述:根据一组实验数据,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并进行假设检验。
- 方法: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确定参数,再应用t检验进行假设检验。
- 结果:得出参数估计值和假设检验的结果。
实验环境:- 软件:MATLAB、Mathematica、R语言等数学软件。
- 硬件:个人计算机,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
实验步骤:1. 准备阶段:收集所需的数据和资料,安装并熟悉相关数学软件。
2. 实验阶段:按照实验内容,逐步完成每个问题的求解。
3. 分析阶段: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其合理性。
4. 总结阶段: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和学习到的知识。
实验结果:- 问题一的解验证了求根公式的有效性。
- 问题二的最优解展示了单纯形法在解决线性规划问题中的应用。
- 问题三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结果为实际问题提供了决策依据。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巩固了数学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和计算工具的应用对于理解和应用数学至关重要。
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实验》实验报告(2012 年03 月30 日)班级:09级四班学号:姓名:吴永慧一、实验问题1、某公司指派5个员工到5个城市工作(每个城市单独一人),希望使所花费的总电话费用尽可能少。
5个员工两两之间每个月通话的时间表示在下面的矩阵的上三角部分(因为通话的时间矩阵是对称的,没有必要写出下三角部分),5个城市两两之间通话费率表示在下面的矩阵的下三角部分(同样道理,因为通话的费率矩阵是对称的,没有必要写出上三角部分). 试求解该二次指派问题。
通话时间d=[0 1 1 2 31 02 1 21 2 0 1 22 1 1 0 13 2 2 1 0 ]城市间通话费率c=[0 5 2 4 15 0 3 0 22 3 0 0 04 0 0 0 51 2 0 5 0]2、某校毕业生必须至少修:两门数学课、三门运筹学课、两门计算机课。
1)某学生希望所修课程最少。
2)某学生希望课程少学分多。
3)某学生觉得学分数和课程数这两大目标大致应该三七开。
3、某储蓄所营业时间为上午9:00--下午5:00,储蓄所可以雇佣两类服务员:全职:每天100元中午12:00--下午2:00之间必须安排1小时的午餐时间半职:每人40 元必须连续工作4小时1)储蓄所每天雇佣的半职服务员不超过3人,为使花费最少该如何雇佣两类服务员。
2)如果不能雇佣半时服务员,花费多少?3)如果雇佣半时服务员没有人数限制花费多少?二、问题的分析(涉及的理论知识、数学建模与求解的方法等)1、用⎩⎨⎧=城市人不去城市人去了k 0k 1i i x ik (i =1...5) ⎩⎨⎧=城市人没去城市人去了h j h j x jh 01(i =1...5)ij d 表示i 和j 的通话时间;kh c 表示城市k 和h 之间的费率,数学模型:minjh iki j k h ij kh x x d c∑∑∑∑====51515151s.t.⎪⎪⎪⎪⎩⎪⎪⎪⎪⎨⎧========∑∑∑∑====515151515...115 (115) (11)5...11h jh j jh k iki ik j x k x i x k x ik x 、jh x 均为0、1变量2、用⎩⎨⎧=该学生不选该课程该学生选了该课程1i x (i =1...9)1) 数学模型:min Z=∑=91i i xs.t.⎪⎪⎪⎪⎪⎪⎪⎪⎪⎪⎩⎪⎪⎪⎪⎪⎪⎪⎪⎪⎪⎨⎧≤--≤-≤-≤--≤-≤--≥+++≥++++≥++++020002002232219587621574313976498653543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0≥i x 且为整2)数学模型:max W= 987654321322343445x x x x x x x x x ++++++++s.t.⎪⎪⎪⎪⎪⎪⎪⎪⎪⎪⎪⎪⎪⎩⎪⎪⎪⎪⎪⎪⎪⎪⎪⎪⎪⎪⎪⎨⎧=≤--≤-≤-≤--≤-≤--≥+++≥++++≥++++∑=91219587621574313976498653543216020002002232i x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0≥i x 且为整3)数学模型:Min Y=0.7Z+0.3Ws.t.⎪⎪⎪⎪⎪⎪⎪⎪⎪⎪⎪⎪⎪⎩⎪⎪⎪⎪⎪⎪⎪⎪⎪⎪⎪⎪⎪⎨⎧=≤--≤-≤-≤--≤-≤--≥+++≥++++≥++++∑=91219587621574313976498653543216020002002232i xi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0≥i x 且为整3、用)5...1(=i y i,表示从上午9:00--下午1:00各整时间点所雇用的半职人员的人数;用1x表示中午12:00--下午1:00之间吃饭的全职人员的人数,用2x 表示下午1:00--下午2:00之间吃饭的全职人员的人数。
数学模型:1) Min )(40)(1005432121y y y y y x x ++++++s.t.⎪⎪⎪⎪⎪⎪⎩⎪⎪⎪⎪⎪⎪⎨⎧≤≥++≥+++≥++++≥++++≥++++≥++++≥+++≥++∑=515215421543215432143212321212121121388656434i i y y x x y y x x y y y x x y y y y x y y y y x y y y x x y y x x y x x )均为正整数(5...1,,21=i y x x i 2) Min )(10021x x +s.t.⎪⎪⎪⎪⎪⎩⎪⎪⎪⎪⎪⎨⎧≥+≥+≥+≥≥≥+≥+≥+88656434212121122121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均为正整数21,x x3) Min )(40)(1005432121y y y y y x x ++++++s.t.⎪⎪⎪⎪⎪⎩⎪⎪⎪⎪⎪⎨⎧≥++≥+++≥++++≥++++≥++++≥++++≥+++≥++886564345215421543215432143212321212121121y x x y y x x y y y x x y y y y x y y y y x y y y x x y y x x y x x )均为正整数(5...1,,21=i y x x i三、计算过程、结论和结果分析:一)计算过程:1、model:sets:p/1..5/;q/1..5/;linko1(p,q):x;linko2(p,q):d;linko3(q,q):c;endsetsdata:d=0 1 1 2 31 02 1 21 2 0 1 22 1 1 0 13 2 2 1 0;c=0 5 2 4 15 0 3 0 22 3 0 0 04 0 0 0 51 2 0 5 0;enddatamin=(1/2)*@sum(linko2(i,j):@sum(linko3(k,h):d(i,j)*c(k,h)*x(i,k)*x(j,h) ));@for(p(i):@sum(q(k):x(i,k))=1);@for(q(k):@sum(p(i):x(i,k))=1);@for(linkO1(i,k):@bin(x(i,k)););end2、1)model:min=x1+x2+x3+x4+x5+x6+x7+x8+x9;x1+x2+x3+x4+x5>=2;x3+x5+x6+x8+x9>=3;x4+x6+x7+x9>=2;2*x3-x1-x2<=0;x4-x7<=0;2*x5-x1-x2<=0;x6-x7<=0;x8-x5<=0;2*x9-x1-x2<=0;@bin(x1);@bin(x2);@bin(x3);@bin(x4);@bin(x5);@bin(x6);@bin(x7);@bin(x8);@bin(x9);end2)model:max=5*x1+4*x2+4*x3+3*x4+4*x5+3*x6+2*x7+2*x8+3*x9;x1+x2+x3+x4+x5>=2;x3+x5+x6+x8+x9>=3;x4+x6+x7+x9>=2;x1+x2+x3+x4+x5+x6+x7+x8+x9=6;2*x3-x1-x2<=0;x4-x7<=0;2*x5-x1-x2<=0;x6-x7<=0;x8-x5<=0;2*x9-x1-x2<=0;@bin(x1);@bin(x2);@bin(x3);@bin(x4);@bin(x5);@bin(x6);@bin(x7);@bin(x8);@bin(x9);end3)model:min=0.3*(0-5*x1-4*x2-4*x3-3*x4-4*x5-3*x6-2*x7-2*x8-3*x9)+0.7*(x1+x2+x3+ x4+x5+x6+x7+x8+x9);x1+x2+x3+x4+x5>=2;x3+x5+x6+x8+x9>=3;x4+x6+x7+x9>=2;x1+x2+x3+x4+x5+x6+x7+x8+x9=6;2*x3-x1-x2<=0;x4-x7<=0;2*x5-x1-x2<=0;x6-x7<=0;x8-x5<=0;2*x9-x1-x2<=0;@bin(x1);@bin(x2);@bin(x3);@bin(x4);@bin(x5);@bin(x6);@bin(x7);@bin(x8) ;@bin(x9);end3、1)model:min=100*(x1+x2)+40*(y1+y2+y3+y4+y5);x1+x2+y1>=4;x1+x2+y1+y2>=3;x1+x2+y1+y2+y3>=4;x2+y1+y2+y3+y4>=6;x1+y2+y3+y4+y5>=5;x1+x2+y3+y4+y5>=6;x1+x2+y4+y5>=8;x1+x2+y5>=8;y1+y2+y3+y4+y5<=3;@gin(x1);@gin(x2);@gin(y1);@gin(y2);@gin(y3);@gin(y4);@gin(y5); end2)model:min=100*(x1+x2);x1+x2>=4;x1+x2>=3;x1+x2>=4;x2>=6;x1>=5;x1+x2>=6;x1+x2>=8;x1+x2>=8;@gin(x1);@gin(x2);end3) model:min=100*(x1+x2)+40*(y1+y2+y3+y4+y5);x1+x2+y1>=4;x1+x2+y1+y2>=3;x1+x2+y1+y2+y3>=4;x2+y1+y2+y3+y4>=6;x1+y2+y3+y4+y5>=5;x1+x2+y3+y4+y5>=6;x1+x2+y4+y5>=8;x1+x2+y5>=8;@gin(x1);@gin(x2);@gin(y1);@gin(y2);@gin(y3);@gin(y4);@gin(y5); End二)运行结果:1、 Local optimal solution found.Objective value: 25.00000Extended solver steps: 13Total solver iterations: 135Variable Value X( 1, 1) 0.X( 1, 2) 0.X( 1, 3) 0.X( 1, 4) 1.X( 1, 5) 0.X( 2, 1) 0.X( 2, 2) 0.X( 2, 3) 0.X( 2, 4) 0.X( 2, 5) 1.X( 3, 1) 1.X( 3, 2) 0.X( 3, 3) 0.X( 3, 4) 0.X( 3, 5) 0.X( 4, 1) 0.X( 4, 2) 1.X( 4, 3) 0.X( 4, 4) 0.X( 4, 5) 0.X( 5, 1) 0.X( 5, 2) 0.X( 5, 3) 1.X( 5, 4) 0.X( 5, 5) 0.D( 1, 1) 0.D( 1, 2) 1.D( 1, 3) 1.D( 1, 4) 2.D( 1, 5) 3.D( 2, 1) 1.D( 2, 2) 0.D( 2, 3) 2.D( 2, 4) 1.D( 2, 5) 2.D( 3, 1) 1.D( 3, 2) 2.D( 3, 3) 0.D( 3, 4) 1.D( 3, 5) 2.D( 4, 1) 2.D( 4, 2) 1.D( 4, 3) 1.D( 4, 4) 0.D( 4, 5) 1.D( 5, 1) 3.D( 5, 2) 2.D( 5, 3) 2.D( 5, 4) 1.D( 5, 5) 0.C( 1, 1) 0.C( 1, 2) 5.C( 1, 3) 2.C( 1, 4) 4.C( 1, 5) 1.C( 2, 1) 5.C( 2, 2) 0.C( 2, 3) 3.C( 2, 4) 0.C( 2, 5) 2.C( 3, 1) 2.C( 3, 2) 3.C( 3, 3) 0.C( 3, 4) 0.C( 3, 5) 0.C( 4, 1) 4.C( 4, 2) 0.C( 4, 3) 0.C( 4, 4) 0.C( 4, 5) 5.C( 5, 1) 1.C( 5, 2) 2.C( 5, 3) 0.C( 5, 4) 5.C( 5, 5) 0.Row Slack or Surplus1 25.000002 0.3 0.4 0.5 0.6 0.7 0.8 0.9 0.10 0.11 0.由结果知:第1个人去城市4;第2个人去城市5;第3个人去城市1;第4个人去城市2;第5个人去城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