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其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中国拥有独特的比较优势,这使得它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首先,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是其进出口贸易中的一项重要比较优势。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劳动力资源,这使得中国能够以较低的人工成本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

这使得中国在制造业领域具有巨大的竞争优势,诸如纺织品、电子产品和家具等产品的生产均在中国得以实现。

与此同时,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使得中国能够提供大量的服务类产品,如商务咨询、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

其次,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其进出口贸易中的另一个比较优势。

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铁矿石和稀土等自然资源,这使得中国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这些资源,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中国的煤炭和铁矿石产量居世界首位,这也使得中国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供应这些资源。

此外,中国的稀土资源储量也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使得中国在稀土元素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此外,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也是其进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拥有超过14亿人口。

这庞大的市场规模为国内和国际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持续增长,使得海外企业愿意将其产品和服务出口到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中国的庞大市场规模也使得中国企业能够以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并从中获得效益。

最后,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和贸易便利化也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一直积极推动自由贸易,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加强和促进贸易合作。

中国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进出口手续和减少贸易壁垒。

这使得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吸引了更多的国际企业与中国开展贸易。

总结起来,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其中包括庞大的人力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政府的开放政策和贸易便利化。

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以及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从中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

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

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

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

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

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论文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文章在分析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脉络的同时,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指出应同时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经济的比较优势,正确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发达国家与中国相比具有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的优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抓住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广阔的地域等发展我国的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迁,这种比较优势又在发生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同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关注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 理论)进行了回答。

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

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

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

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内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和其分析入手,对市场化的经济体系进行探究。

一、国内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国内市场依托于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丰富的资源、人口基数、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等优势,是中国企业的重要发展点。

在国内市场中,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如江浙沪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这些地区的优势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优势:江浙沪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与中国的主要港口比较近,与国际贸易相连的机会比较多;2. 产业体系优势:这些区域之所以成为了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是因为其拥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可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 人才优势:这些地区的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就业机会多样化,有助于促进人才流动和优化就业结构。

此外,国内市场中的优势城市还包括巨大的消费基础,以及区域内相互支持的企业集群等。

这样的市场优势,让国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展开经营的重要场所。

二、国外市场的比较优势分析国外市场作为吸引海外投资和拓展出口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高端市场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拥有高端市场优势的城市,如美国的纽约和硅谷、德国的汉堡、英国的伦敦等城市,都为企业的高端产品提供了较好的市场空间。

2. 便捷商务环境:在一些国际城市中,如新加坡、香港等地,不仅具有完善的预算和税收制度,还具有优秀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系统。

3. 合作伙伴优势:在一些国外市场中,中国与当地企业长期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比如中欧合作城市等,可以支持中国企业进入当地市场。

此外,跨国公司的跟进效应和全球资本流动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因此,在国外市场中,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将企业资源与当地市场之间的优势相结合,形成驾轻就熟的发展机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国际化之路。

当前中国市场的优势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市场的优势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市场的优劣势分析一、中国市场的优势分析中国市场很多比较优势,主要有六个方面。

1、劳动力优势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来自于三方面。

其一,中国劳动力资源总体上非常丰富。

2011年,我国劳动力资源已在10亿左右,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1亿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还有1.2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会提供一个长期的人力资源优势保障。

其二,劳动力成本优势存在“和谁比”的问题。

我国劳动力绝对价格与越南、印度相比,的确要高一些。

但和欧美以及多数东南亚国家相比,仍然“质优价廉”。

一项测算显示,在制造业,我国大陆的劳动力成本约为香港的1/10、美国的1/20,即使再涨一倍,还很便宜。

其三,近年我国劳动力价格增长明显,但同时劳动力素质、劳动效率也在提高。

仅去年一年,我国就有1232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新生劳动力中80%以上接受过正规培训。

很多地方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速大大高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速,高技术人才不断增加。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可能在某些领域还下降了。

2、市场优势中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中国企业具有熟悉中国国情,了解国内市场的消费心理,加上中国产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中国企业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

3、国际竞争力优势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特别是在我国开放较早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及企业,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优势,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较强的研发能力,掌握相关产品的关键制造技术,品牌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个别企业如海尔等企业,通过坚持走国际化经营的思路,使企业发展成为世界级跨国企业集团。

海尔集团凭其实力与魄力,选准美国、德国等高度发达国家作为主攻目标,并在美国安营扎寨,建立生产制造基地,打开美国、德国市场,随即趁势开拓一般国家的市场。

在福布斯杂志的最新统计中,全球白色家电海尔集团综合实力排到了第6位。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

从比较优势视角分析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贸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

从比较优势视角来看,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如何?本文将从比较优势的概念、中国的比较优势以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资源配置和生产领域内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了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概念,后者指的是一国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在某些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中所拥有的相对优势。

比如,假设一个国家同时能生产A、B两种产品,但另一个国家只能生产B产品,那么前一个国家在生产A产品方面就拥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有各自的相对优势,互相依存、互相合作,将有利于提高全球资源的利用效率、扩大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进而促进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中国的贸易总额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长,到2019年已达到4.62万亿美元。

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制造业领域。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工人和劳动力资源,且人力资本相对便宜,这让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中国的出口额中,高达85%以上都是来自于制造业。

在诸多制造业中,中国的互联网、通信设备、纺织品、电子、机械等行业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

三、中国的比较优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的比较优势成为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优势之一,也是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重要原因。

中国制造业的发达和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工业品生产加工中心和生产要素的聚集地,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中国比较优势下的制造业,增加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和稳定性。

中国的制造业以品质优良、价格低廉、交货期可靠等特点在全球市场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较优势”的产⽣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赫克歇尔?俄林曾提出“要素密集度”这个概念,意在让国家在其对外贸易中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换句话说就是要出⼝“⽐较优势”产品。

因为要素密集度⼤的产品对国家来说机会成本较少,获利较多,从⽽促进经济发展。

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考虑,林毅夫提出了“⽐较优势”的发展⽅式。

由于中国⼈⼝多,劳动⼒充沛,中国的“⽐较优势”中的很⼤⼀部分是廉价劳动⼒。

再加上中国加⼊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对外贸易开放增加,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充当了“世界⼯⼚”这⼀⾓⾊。

例如,中国的珠三⾓地区的纺织业为中国的gdp做出了很⼤的贡献,尽管纺织⼯⼈的劳动⼒素质并不⾼,只是因为“廉价”⽽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占优势。

由于中国向世界⼤量地出卖廉价劳动⼒,中国的“收⼊”颇丰,⼏年的gdp翻番,领先全世界。

同时,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成了世界的传奇。

⼆、刷盘⼦,还是读书发展“⽐较优势”,出⼝在要素中有竞争⼒的产品固然是好事情,但是如果只是⼀味地注重“⽐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与其创造的gdp 价值,恐怕中国的经济⽆法持续发展下去。

中国的“⽐较优势”之⼀的廉价劳动⼒现在已受到了冲击。

印度等国同样有⼤量的廉价劳动⼒,有的甚⾄低于中国的⼯资⽔平。

同时,美国等国为了创造国内的就业岗位,也准备在境内建⽴⼯⼚,招募本国员⼯,解决就业问题。

这两种情况在很⼤程度上都将影响中国的劳动⼒供给。

如果中国继续在劳动⼒上⾛“⽐较优势”道路,⽽不加⼤⼈⼒资本的开放的话,恐怕中国以廉价劳动⼒为主的产业将会在未来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说,中国的产业发展靠“⽐较优势”是不可以的。

这种“刷盘⼦”式的经济发展,即出卖资源的发展⽅式只会在短期内增加gdp,在长期内使国家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输出产⽣了依赖,从⽽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发展。

⽽如果我们转⼊“读书”式的发展⽅式,即⼤⼒投⼊⼈⼒资本的培训,使国内的劳动⼒不仅仅只具有廉价这个特点,因为廉价已不会再成为中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这样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更好的预期。

中国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比较优势分析

中国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比较优势分析随着国家不断开放和改革,中国金融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封闭状态逐步转变为对外开放的市场。

在国际竞争中,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环境有着潜在的比较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展现出来。

一、良好的监管环境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相对严格。

在经历了“洗洗澡”之后,金融市场的乱象被有效地遏制了下来。

控制风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是中国市场监管机构的主要任务。

这种监管环境虽然给企业增加了繁琐的手续,但也使得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任度明显提高。

这些因素都为金融机构占领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监管框架。

二、巨大的客户基础在人口数量上,中国市场拥有与日俱增的消费需求和大量的个人投资者。

这些因素都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客户基础。

中国市场的的实力不仅体现在消费用户上,也体现在从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都在竞争的企业上。

对于传统银行行业来说,中国市场同样是十分广阔的。

虽然目前中国市场上的银行数量多达上千家,但同时大量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也十分巨大。

对于这些传统金融机构而言,通过与客户的合作,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对于贷款、储蓄等需求,从而获得强大的财务收益。

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在科技水平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重量级。

中国已经成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国际领军者,并在金融科技方面实现了一定的突破。

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金融支付业务上,中国已经拥有了完整的移动支付服务链条。

近年来,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取得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不仅有BAT等巨头企业努力探索科技,还有众多新型在线金融平台不断涌现。

这些互联网金融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将为未来的金融科技创新注入越来越多的能量。

四、丰富的金融品种和深度市场挖掘对于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而言,业务开展、品类扩展和深入客户是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里,除了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品种之外,保险资产管理和期货交易品种等也在不断涌现。

在这些品种和市场机会上,大量的金融机构都在不断探索。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越来越受到关注。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比较各自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寻找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为例,展开比较分析,以探讨其中的优势所在和寻找有效的发展路径。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内需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存在着巨大区域差异。

以2019年为例,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中西部地区仅占30%。

从地区经济结构看,东部地区正逐渐向中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主要仍处于初级产业阶段。

从贸易绩效看,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出口贸易额大约是中西部的两倍。

二、比较优势的主要内涵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源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互补性。

它把市场竞争从价格竞争中解放出来,纵向深化各经济主体的分工和协作,展示了全球化发展的活力和富有生机。

比较优势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特别是优势资源的优势,优化资源的配置和组合,以提升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2.技术优势不同地区的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和专业优势也是不同的,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趋势,发挥技术优势,构建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市场优势全球市场经济日益逐渐露出活力,市场优势也随之增强,面对市场竞争,应准确预测市场并坚持经营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供应链条,占领市场优势地位。

三、比较优势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体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性质和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区域之间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有所不同。

1.资源优势在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狭窄的地理条件,缺乏优势资源,因此,东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发达的城市经济和生产力交流的便利性,以及人力资源的集聚。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首先,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

中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能源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比如中国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其他国家,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其次,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中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就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来实现成本的降低。

再次,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

中国在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纺织品等领域拥有较强的制造能力,这些领域的产品被广泛出口到全球市场,并享受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中国制造业的成功离不开优势理论的指导,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国际贸易实现了各国优势资源的互补,提高了整体效益。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主张通过降低贸易壁垒和加强国际合作来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优势理论在中国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东部地区相对发达,拥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而西部地区则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配置不均衡,限制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其次,中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虽然中国在一些制造业领域有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经验,但在核心技术领域和高端制造业方面依然存在依赖进口的情况。

这限制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和品牌竞争力的提高。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的优势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凌主义的抬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可预测的因素,都可能对中国的贸易和产业竞争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优势理论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足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互利共赢。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概述比较优势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的。

它指出,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把生产的重点放在相对优势产业上,依靠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比较优势可以被定义为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些商品或服务中拥有更高级别的效率和资源比其他国家更具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对于中国来说,比较优势的理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首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国,其比较优势主要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和技术含量高。

中国制造业为世界各地提供了价格便宜但质量可靠的产品,这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技术含量的提高,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可能会逐渐消失,这也就需要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研发投入,从而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能源、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是中国的重要出口产品。

这些资源的丰富性也是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之一。

但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中国在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需要更大的关注和投入。

第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明显标志。

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服务型经济转变。

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中国的比较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在服务业领域,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些挑战。

自201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放缓状态。

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但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降仍在继续。

此外,中国企业和政府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通过加强创新、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效率、保护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措施,中国可以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比较优势,保持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摘要】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在全球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服务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对外贸易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些比较优势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也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环境污染和人口老龄化等挑战。

未来,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服务业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更多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多方面的挑战。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创新能力、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世界经济影响、挑战与机遇。

1. 引言1.1 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较优势是经济学术语,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某一领域或产业上具有的竞争优势和相对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他认为不同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贸易方向,以实现各自的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的形成通常取决于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市场规模、人才储备等因素。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就能够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各国应该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2 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在引言中,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经济的崛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市场经济模式。

这些政策的推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及中国出口竞争力分析过去三十年,中国依靠劳动相对丰裕的比较优势,大量出口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并从1994年起持续出现贸易顺差。

但是对显示性比较优势的计算发现,近年来,中国在仍然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的同时,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长更快。

同时我们发现,尽管有大量劳动供给,劳动者的工资还是不断上升的,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工资的上升,劳动力成本是不断下降的。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加上较低的汇率和出口退税是我国出口和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

因此,如果工资的上升速度太快,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必然会使出口放慢,顺差减少。

计量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由于我国现在的劳动力成本水平比较低,因此即使劳动力成本有所上升,估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世界上还具有竞争优势。

但是从长远来看,要避免或减缓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就是推动技术进步。

通过技术进步,一方面可以加快提高劳动生产率,只要工资上升的速度不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仍然可以控制住;另一方面可以加快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劳动力成本在出口和贸易顺差中的重要性相对降低。

一、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以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两倍的速度增长,由于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从1994年起出现了持续的顺差,特别是从2004年起,贸易顺差由320.9亿美元剧升至2008年的2954亿美元。

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出口产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980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年均增速远远超过初级产品,而在工业制成品中,资本相对密集的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长要大大快于劳动相对密集的轻纺产品等和杂项制品。

(一)中国出口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上述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其实反映了中国在过去30年里比较优势的变化。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我们常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来判断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国家需要借助自身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竞争优势。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一、理论分析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支撑。

里卡多认为,就算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都不如其他国家高效率,它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某些商品对某个国家而言更具竞争优势。

比较优势的产生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差异,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技术、经济制度等方面。

首先,劳动力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

某些国家拥有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使得它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中国以其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工厂,从而加快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其次,自然资源也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方面。

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自然资源,使得它们在资源开发和出口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中东地区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使其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重要角色,并推动了中东国家的经济发展。

此外,技术水平也是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

一些国家在某些领域具备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使其在高技术产业中具有竞争优势。

例如,美国以其创新和高科技产业而闻名于世,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者,推动了国家的经济繁荣。

最后,经济制度对比较优势也起着重要影响。

某些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开放政策使其更具比较优势。

例如,新加坡以其开放的市场经济和投资友好的政策,成为东南亚的商业中心,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二、实践分析实际上,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选择性地进行产业转移和贸易合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的制造业。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原因研究,经济管理论文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地有利条件形成竞争优势,这样的产业就不需要政府扶持,可以占有很大的市场获取利润,随后就能再投资,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发挥比较优势,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发展了,政府能动员的资源多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就好了。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在社会问题上也解决得比较好,就业、社会救济、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这是和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力越来越强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1978年底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1978-2004年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4%,2004年GDP的规模为1978年的10.3倍,而世界同期的年均GDP增长率仅为2.8%;中国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6.7%,贸易规模增长了56倍,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11547亿美元,同期贸易依存度由9.5%增长到69.3%;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中国虽然是一个存量的小国,但是,已经成为增量的大国。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主要来源,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有可能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特性世界上大多数转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是赶超战略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然而,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是不符合中国比较优势的,其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相冲突,使重工业优先增长无法借助于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就是做出适当的制度安排,人为地压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即压低资本、外汇、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的价格,降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门槛。

我国制造业中的优势与劣势行业分析

我国制造业中的优势与劣势行业分析

我国制造业中的优势与劣势行业分析根据对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各个产业中的净出口值计算,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行业中:服装业、纺织业、食品工业、文体用品、皮革和家具制造等轻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 比较劣势集中在以下行业中:?? 普通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和石油化工业、仪器仪表等行业。

一、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分析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或劣势,可以发现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均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些加工程度比较浅,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都不太高的产业。

形成这样的产业格局,原因是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促成的。

这些比较优势产业的最大优势在成本优势,而在国外市场营销及产品品牌方面的优势却比较弱,因而,现有产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对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效应目前还不是很明显。

?? 第二、比较劣势产业中除因资源短缺的造纸业外,其余均是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且,我国的有一些支柱产业也属于比较劣势产业。

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现状看,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既是我国目前的工业优势之所在(占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又是政府扶持的产业,如支柱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等,可是,这些产业目前在国际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加入WTO后首当其冲要遭受冲击,这将是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挑战。

?? 第三、把我国制造业的产业比较优势或劣势与企业竞争优势结合起来看,我国大型企业的产业分布,除了纺织服装行业外,大多数集中于我国的比较劣势行业之中,主要是石油和石化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以及电力行业中。

从发达国家来看,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跨国公司大多数集中在一些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型产业中,不完全竞争的产业或市场环境是其产生的主要源地。

可是,目前我国这些产业仍处于比较劣势,因此,我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能与国际跨国公司相匹敌的能力尚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来源,并指导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本文将就比较优势理论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浅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其核心观点是国家或地区应专注于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拥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那么他就具备相对优势。

李嘉图主张,不同国家之间应通过贸易来互补各自的相对优势,并通过国际贸易和分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增长。

比如,如果一个国家擅长生产钢铁,而另一个国家擅长生产纺织品,那么两国就应该进行贸易,以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二、中国的比较优势1.丰富的人力资源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这是中国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人力资源的丰富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比如制造业、纺织业和电子产品制造业。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对于吸引外资、开展出口贸易以及提高国内生产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庞大的市场规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国内消费能力迅速增长。

这使得中国能够在国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中国的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市场需求,并能够根据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来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

3.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子商务、高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

三、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的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

中国的比较优势与

比较优势又存在哪些陷阱?
• 人们如果把这一比较优势绝对化,就会产 生很多错误。实际上已经有因素在发挥作 用,对现实的比较优势状况产生了影响。 • 第一个因素是贸易壁垒。 • 第二个因素是资源禀赋的变化,尤其是中 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资源禀赋方面所表现出 来的特性。 • 因此,比较优势又是存在一定缺陷的。要 合理地掌控和好优势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
• 各国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 • 中国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国家,大量的劳 动力为国内外所用。 • 发达国家作为技术以及资产密集型国家, 以其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END
•Thanks for listening~~
如何提高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 及怎样提高我们的优势
• 增强技术性发展 • 提高劳动力素质及平均水平 • 发展服务业
如何分工贸易? 为什么这么做?
国际分工贸易的理论与应用
• 理论: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 分工,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是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延伸,它是 社会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那个际 贸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 • 应用:
中国的比较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贸易分工 ——简述

国贸11402第二组
什么是比较优势??
• 比较优势是国与国之间由于人口、 资源等禀赋的差异形成的竞争优势 • 二优取重,二劣取轻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 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 •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使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 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无论是传统的 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靴,还是资本 密集型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机电产 品的组装,中国都具有成本低的优势,因 此,应当鼓励和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不 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应当积极开拓 国际市场,成为这些产品的主要生产国, 甚至成为世界工场。

中国产业的新比较优势

中国产业的新比较优势

思考?
1、为什么针对不同的产业贸易情况不一样? (每个产业的特点是什么) 2、在不同的时期这些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中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数据结论
一、 1、顺差的是一些制成品,如已加工的羽毛及 其制品,劳动力要素含量偏多 2、逆差的是一些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和农产品 ,如精密仪器设备,科技或者说知识含量偏 多 3、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几乎没有进口 (是否体现我国的军事实力) 4、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出口大于进口(是 否说明我国是文化强国) 二、 1、出口商品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2、进口的是资源型产品 3、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变化的原因
1、我国要素禀赋出现显著变化
•我国人力资本优势明显-高素质人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高 ,即使是普通劳动力的素质在全球也有很大优势 •资金优势明显-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和国内高储蓄 •产业发展经验优势明显-我国在大规模制造管理能力、技术学习 模仿能力等诸多方面也具备很强优势 •劳动力等出口成本持续上升,挤压了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出口难 度加大-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提高 ,普通工人供给出现 了“招工难”
劳动密集
3、我国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表现为比较劣势,但劣势程度 整体在缩小 国际上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包括两类,一是 资金实力较强的发达国家 ,另一类是具有上游原材料供应 优势的发展中国家 如2001-2011年,我国在橡胶制品产业上由比较劣势转为比 较优势
4、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我国比较优势在不同类别中差异明显 ,劣势缩小、优势增加 技术密集产品主要包括化学产品(以基础化工为主)、办公设备 、电信设备等。化学产品基本上为产业间分工,我国在该类 产品总体处于比较劣势 ,办公机械、电信设备等是我国出口 最多的产品类别 5、我国知识密集型产业大部分缺 乏比较优势,劣势程度迅速缩小 知识密集型产品主要包括各类机 械产品、仪器、摄影器材、初级 塑料等

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

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

H-O理论



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性较高,需要大 量的机器设备和资本投入。 劳动密集性产品:主要是手工操作,需 要大量的劳动力。 技术密集型产品:?

在此假设只存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
a=(kx/lx)/(km/lm)




其中kx和lx分别代表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 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额 km和lm分别代表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和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额 (kx/lx)为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度, (km/lm)为进口产品资本密集度。 如果a<1,则表明中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 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反 之则是资本丰裕的国家。
结论

比较优势依然是中国从事对外贸易的最大的基础和实 际。我们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地追求产业结构的升级 而放弃中国的目前的劳动力比较优势。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742.13
2188.03 2831.13 3547.19 4479.79
982.76
1404.87 1916.03 2257.86 2563.63
1507.36
2184.68 3090.28 4056.28 5186.43
1953.31
2709.9 3662.96 4321.59 5330.69
结论


出口资本密集度,即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额与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比值可以看到,其数值 是逐年递增的,这说明中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 出口额是不断增加的,资本禀赋的比较优势是 不断增长的。 但是,我们同样看到a值是始终小于1的,结果 是符合H-O理论的预期,说明中国劳动资源是 相对丰裕的,而资本禀赋是相对稀缺的。同时, 通过观察每年的a值,可以看到其数值是不断 上升的。这虽然说明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规模 也是上升的,但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中国 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以及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分析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从中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

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

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

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

所谓竞争优势战略就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

它强调贸易利益的动态性和长期性,为了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贸易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中短期的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战略注重产业内部的交换关系和产业的生产率以及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能适应当前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不断上升的趋势,它所关心的是如何将一国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发端于对贸易问题的研究,却根植于市场经济体制,依赖于市场体制的充分作用。

它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利用比较优势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遵循。

在经济发展每一阶段,运用比较优势可迅速增加资本的积累,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这方面来说,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现实的世界并非是完全自由贸易的。

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维持本国充分就业的压力下,国家就会采取种种贸易壁垒限制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入。

在全球劳动力密集的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条件下,如果一味运用比较优势参与世界分工,就会强化本国在这种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从而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

同时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若未看到我国的比较优势而盲目地追求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由于资金支持的不足而陷入到赶超的陷阱中。

产业政策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决定了其目标的多元化
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说,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加速阶段,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全面向信息化社会迈进。

信息化代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潮流,而全球化又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所以,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采取多目标战略。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的世界里,价格竞争优势不但来源于比较优势,还可能来源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因素。

但作为一国的发展战略、经济增长、产业演进来说,比较优势仍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

正如迈克.波特所言,比较优势是最大的竞争优势。

产业政策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禀赋阶段,因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先阶段实施竞争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丰裕的劳动资源、既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和尚可通过技术改进和制度改革拓展的产业发展空间等条件,使得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处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禀赋优势阶段时推动经济增长的理想选择。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力发展将极大地吸引我国城乡中存在的
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率的提高和城乡劳动要素的重新配置能推动产出的增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将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积累必要的资本。

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应成为产业政策扶植的重点。

当然,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龙头,才能扩大和深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促进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一方面重视市场力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全,产业结构成长度低、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单靠市场力量难以实现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国家政策的引导、扶持十分必要。

高科技领域如国防、航空航天等公益性质的部门具有高投资、高风险且收益回报期长等特点,这就特别需要政府的支持。

(3)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在这方面,一要淘汰那些污染环境、资源消耗较多、缺乏竞争力的落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要对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相结合的产业、围绕高科技外围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机械不能代替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4)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切入点,加快我国人力资本积累
在资本存量增加时,低素质的劳动力数量是阻碍比较优势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也表明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主要作用。

在罗默提出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技术改革被内生化,知识积累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取代物的因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和原动力。

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不仅自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能通过其外部效应使物质及其他因素也产生递增效应,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按照迈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国长期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高级生产要素的供给能力。

入世之后,外商投资领域对我国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高素质的劳动者会收益,而低素质的劳动者的利益将受损。

我国入世之后的事实也表明,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质量有所下降。

提高劳动者素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既可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使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可增强劳动者创业和创新的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