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上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候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第二节中,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运动,第三节中,我们研究了地图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大洲和大洋的概念,第二节中,我们了解了海陆的变迁。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多变的天气,第二节中,我们了解了气温和气候的分布,第三节中,我们研究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中,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在第一节中,我们研究了人口和人种,第二节中,我们了解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中,我们研究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总的来说,在这本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研究了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以及发展与合作的知识。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和人类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的研究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5.地球的旋转方向会影响风向。
在北半球,气压高压顺时针转,低压逆时针转;在南半球,气压高压逆时针转,低压顺时针转。
6.气候类型的划分是根据气温和降水量的不同组合而定。
常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冬季少雨气候、寒带冬季多雨气候等。
7.气候变化是指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气候极端事件等。
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太阳辐射、火山喷发、人类活动等。
8.天气预报是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计算结果,对未来几天甚至几周的天气进行预测。
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象观测的精度、气象模型的准确性、天气变化的复杂性等。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天体,它的直径大约为12756公里,是太阳系内第三大的行星。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表被大洲和大洋所覆盖,地球表面特征多种多样,有高山、平原、湖泊、河流等。
第二章气候1. 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形成受到经纬度、地形、海洋和大气等因素的影响。
2. 气候带: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3. 气候变化:气候会随着季节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第三章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其中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河流、湖泊和水库中,地下水则分布在地下或者岩石缝隙中。
2. 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易受污染的特点,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球环境1. 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的生态系统包括了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地球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受到破坏,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地球生态平衡。
3. 生态环境问题:地球上存在着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需要重视和解决。
第五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等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城乡人口分布不均衡的情况。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它们不断发展壮大,但也面临着交通、污染等问题。
3. 人口问题:地球上存在着人口过度增长、老龄化等问题,需要从政策和发展等方面加以解决。
第六章农业与工业1. 农业的发展: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它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二章陆地和海洋1.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
陆地主要集中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南半球,但南极周围是大陆。
2.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按面积排列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的岛屿。
亚、欧、非和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北、南美主要在西半球,合称美洲。
3.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是一个整体,合称亚欧大陆,苏伊士运河是亚洲、非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4.地球上的海洋彼此相连,四大洋按面积排列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5.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7.全球大致分六大板块,板块在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如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8.世界上高大的山脉主要在板块碰撞挤压地带,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
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 ( 赤道 ) 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和经纬网 1.地球仪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地球缩小,制作成的地球模型。
2.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 而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指示南北方向。
经线也称子午线。
本初子午线:0度经线。
0度经线:国际上规定,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2)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 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3)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 ”表示 ; 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 ”表示。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 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 大于20°W或大于160°E )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 小于20°W或小于160°E ) 3.纬线和纬度(1)纬线: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 与地轴垂直而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 ( 0?纬线 ) 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3)赤道是划分纬度的起始线,定为0?。
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N ”表示 ; 赤道以南称为南纬,用”S ”表示。
赤道把地球平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
4.经纬网经纬网:地球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地理七年级(上)第1节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凭直觉):XXX说→XXX说→浑天说;②近代(观察):XXX推断地球是球形的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外表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N),反之为南极(S)。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1、纬线与纬度1)纬线的界说:在地球仪上,顺着工具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A.外形一切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B.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有无数条)3)纬度的划分:赤道(°纬线)以北为北纬,惯上用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XXX。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低纬度:°~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经线和经度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周期:约24小时(1天)(1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地球(2)经线的特点: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差;日月星斗东升西落的A.形状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运界说:地球绕太阳不绝地旋转B.长度一切的经线长度都相等;动方向:自西向东C.方向一切的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
1. 世界地理概况
- 世界的物质构成:陆地、海洋和大气层。
- 世界的分区与分带:根据气候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以及不同的气候带。
- 世界的人口分布:人口集中分布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 世界主要的地理区域:包括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2. 中国地理概况
-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地缘特征: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西界喜马拉雅山脉。
- 中国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 中国的气候特征:中国的气候类型非常多样,包括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 中国主要的地理区域: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
- 中国的主要经济区域:东部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等。
3.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公转一周需要365天。
-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工业污染、资源开发等。
- 可持续发展:人类应当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的一部分,还包括其他的知识点,如地球的结构、地壳运动、自然灾害等,总结归纳所有的知识点可能需要更多的字数。
初一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初一七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初一地理重要知识点篇一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与生活(1)气温:空气的温度,常用℃表示。
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住房、农业和交通等。
2.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概念: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变化特点:一天当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气温-最低气温(2)年变化概念: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
变化特点:南北半球气温的变化正好相反。
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1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2月最低。
气温年较差=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3)通常用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气温变化情况。
(4)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绘制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定点、四连线3.气温的分布(1)等温线:气温相同的点的连线。
(2)表示:世界各地冷热不同,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
(3)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4)分布规律:①纬度差异: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P53中的图3.17)②海陆差异: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③垂直变化: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5)等温线图的判读:①等温线封闭,中心气温高的为高温中心,中心气温低的为低温中心。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6)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
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1、澳大利亚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两种动物,其特有动物还有考拉和鸭嘴兽。
2、羊只集中在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的混合农业带。
由于地广人稀,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产品大部分出口,出口产品有羊毛、小麦、牛肉。
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比例大,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2024年初一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2024年初一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状的椭球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 地壳分为地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洋地壳主要由海洋构成,大陆地壳主要由陆地构成。
-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温度高,物质主要有固态和半固态的软流层组成。
-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层,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区域-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是地球日常现象的基础。
-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轨道的运动,一个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 地球被划分为北半球、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以及四大洲际板块(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3.气候与气象- 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平均的天气状况,与纬度、海洋、气候系统等因素有关。
- 气象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与大气的热力、湿度、气压等因素有关。
- 气象现象包括降水(雨、雪、冰雹等)、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观测指标。
4.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形地势:地势高低、山脉河流、平原和高原的分布对降水、气温、植被等有影响。
- 水体分布:地球上的湖泊、河流和海洋分布不均,对气候和物种分布有影响。
- 植被分布:植被的类型和分布与气候、水土条件密切相关,也受人类活动影响。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人口与人口迁移- 人口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的居民总数,与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等因素有关。
-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的流动,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种。
2.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伴随着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发展。
-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
3.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 交通运输是指人和物在空间中的移动方式,包括陆路、水路、空中和管道运输。
- 通讯技术是指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通讯等。
4.资源与环境保护- 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自然物质和能量,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初一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一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一、地球和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 纬线和纬度-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 纬度:以赤道为0°纬线,向北向南各分为90°。
赤道以北为北纬(N),赤道以南为南纬(S)。
低纬度(0° - 30°)、中纬度(30° - 60°)、高纬度(60° - 90°)。
3. 经线和经度-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
- 经度: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界,向东向西各分为180°。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E),以西为西经(W)。
180°经线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
4. 地球的运动- 地球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 周期:约24小时(1天)。
- 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东边时间早于西边)。
- 地球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365天(1年)。
- 产生的现象:四季更替(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昼夜长短变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五带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5. 地图的三要素-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公式为比例尺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有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表示形式。
- 方向: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地图上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认识地球1、地球的形状:两级稍高,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1)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2)站得高,看得远。
(3)海边看帆船。
(4)月食。
(5)卫星照片。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km,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4、纬线:(1)形状:圆(除极点外)(2)关系:所有纬线圈都相互平行。
(3)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南北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4)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5、经线:(1)形状:半圆(2)关系:相交于南北极点(3)长度:相等(4)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6、南北纬的分界线是赤道(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7、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8、东西经的分界线是:0°经线和180°经线,1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
9、站在北极点,四面八方都是南,站在南极点,四面八方都是北。
10、>160°大西瓜(西半球);<20 °小东瓜(东半球);20°~160°西经为西,东经为东。
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分为公转和自转。
2、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南顺北逆;周期为24小时;旋转中心为地轴;地理现象为昼夜更替、时差、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3、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旋转中心是太阳。
地理现象是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昼夜长短的变化。
4、3月21日(春分日)和9月23日(秋分日),太阳都直射在赤道(0度纬线),全球昼夜等长。
5、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5°N)北极出现极昼现象;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23.5°S),北极出现极夜现象;南北半球地理现象永远相反,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第六章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第六章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 5.1 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 4 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 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 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 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 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 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 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 W、 160° E 组成的经线圈。
20° W以西到 160°E 属于西半球(大于20° W或大于 160° E)20° W以东到160°E 属于东半球(小于 20° W或小于 160°E)4.地球的运动① 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 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 66.5 ° N--90 °N)、北温带( 23.5 ° N--66.5 °N)、热带( 23.5 ° N--23.5° S)、南温带( 23.5 °S--66.5°S)、南寒带( 66.5 ° S--90 ° 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 0° --30 °;中纬: 30° --60 °;高纬: 60° --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初一地理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初一地理上册必背知识点归纳
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分为内、外核、地幔和地壳。
- 地球被大气层包围,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和平流层。
- 地球的表面主要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面积较小,分布不
均匀。
2.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
-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周,一天的时间为
24小时。
-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年的时间为365天。
- 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3.地理经纬度和地理坐标
- 地理经度是指从地球上某个固定点到本初子午线的角度,以
东经和西经表示。
- 地理纬度是指从地球上某个固定点到赤道的角度,以北纬和
南纬表示。
- 地理坐标是指根据地理经纬度确定地点位置的一种方式。
4.地球的气候和天气
- 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和气压等。
-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气候状况,通常以一天为单位。
- 气候受地形、纬度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差
异较大。
5.地球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 地球上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
源和能源等。
-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许多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
和土地退化等。
- 保护地球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的重要任务,要进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初一地理上册必背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我国地理环境1.1 我国地理位置1.1.1 东亚大陆1.1.2 东经73°33' 到134°7731',北纬3°51'到53°33',南纬3°51'到53°33'1.2 我国地形1.2.1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 1.2.2 大致分为西北高原、北方平原、青藏高原、东南丘陵、西南山地等1.3 我国自然资源1.3.1 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1.3.2 拥有丰富的农田资源,农业发展潜力巨大1.3.3 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分布不均衡,南多北少第二章我国的人口与民族2.1 我国的人口分布2.1.1 东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2.1.2 城市人口增长快速,农村人口流失严重2.2 我国的民族2.2.1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绝大多数2.2.2 少数民族分布在边疆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第三章我国的交通运输3.1 公路交通3.1.1 公路网络不断完善3.1.2 公路交通是我国主要的交通方式3.2 铁路交通3.2.1 铁路网络遍布全国各地3.2.2 高铁的发展迅速,成为国内外出行首选3.3 水路交通3.3.1 我国沿海和江河地区发达3.3.2 水路交通与两广铁路、环庆铁路、苏州港、宁波港等对外交通物流网络相互衔接第四章我国的农业4.1 我国的主要农业区4.1.1 我国的主要农业区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等4.1.2 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烟草等4.2 我国的农业现状4.2.1 农业劳动力逐渐转移4.2.2 农业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第五章我国的工业5.1 我国的主要工业区5.1.1 我国的主要工业区有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5.1.2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5.2 我国的工业发展5.2.1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5.2.2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六章我国的经济发展6.1 我国经济发展成就6.1.1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6.1.2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6.2 我国经济发展挑战6.2.1 区域发展不平衡6.2.2 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结束。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的原因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和作用- 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 地图上的基本元素(指北针、图例、等高线)3.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识别地图上的方向- 计算地图上的距离- 理解等高线和地形图二、自然地理1. 大气和气候-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2. 水文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形成和流域- 湖泊和地下水3. 地貌学- 地壳的结构-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主要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功能区2. 经济地理- 农业的类型和分布- 工业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交通运输的模式和网络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 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政策四、地理实践活动1. 观察和记录- 观察自然现象和地理事物- 记录和分析地理数据2. 地理实验- 进行简单的地理实验- 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3. 地理调查- 社区地理环境调查- 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概要性的总结,具体的知识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所差异。
您可以根据这个概要在Word文档中添加详细的解释、图表、例子等,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总结文档。
同时,确保文档的格式规范,包括合适的标题层级、清晰的段落划分、必要的图表和图片等。
七年级上地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 ▲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纬线和纬度1. 纬线概念: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2. 特点:都是圆形、长度不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都指示东西方向。
3. 纬度:赤道(赤道为0度纬线)以北为北纬(N),以南为南纬(S)。
4. 特殊纬度:▲(1)0度(赤道):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2)90度:南北极点,最大的纬度;(3)23.5度:回归线,热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阳光直射的分界线;(4)66.5度:极圈,寒带、温带的分界线,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分界线。
四、经线和经度1. 概念: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 特点:都是半圆、长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3. 经度:▲本初子午线为0度经线,向西为西经(W),向东为东经(E);4. 特殊的经线: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划分东西经度的界线;180经线,也叫国际日期变更线和日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大大西,小小东)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总结为“小小东)20°W以西到160°E°E,总结为“大大西”)一、地球的自转1. 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2.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向下俯视为顺时针。
3. 周期:1天或24小时。
4. ▲产生的现象(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二、地球的公转1. 含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运动)2. 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现象(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地理上知识点总结归纳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初一地理上知识点总结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七年级地理知识的最重要的工具。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初一上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1-2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的知识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
二、地球仪的知识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象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形状圆(与赤道平行)半圆(连接南北极点)长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经线长度都相等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度数0~90向北增大是北纬,向南增大是南纬0~180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字母表示北纬N,南纬S东经E,西经W重要的经纬线0赤道,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长的纬线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南北回归线:23.5N、23.5S南北极圈:66.5N、66.5S东经度与西经度划分:0和180东半球与西半球划分:20W、160E西半球:160E—180—20W东半球:20W —0—160E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A(0,60W)A(0,30W)B(30S , 75W)B(30N,60E)C(30S,0)C(30S,60E)甲:50N 、 20E ;北半球、东半球;中(高、中、低)纬度五带中属北温带乙:20S 、170W ;南半球、西半球;低(高、中、低)纬度五带中属热带三、地球的运动1. 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意义自转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一天昼夜更替和各地的地方时不同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1)在图中画出公转方向(逆时针方向)(2)①是秋分日,时间是9月23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线。
②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③是春分日,时间是3月21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线。
④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4.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略,请同学们自行绘制)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请同学们自行绘制)热带的特点是: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南北温带的特点是: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南北寒带的特点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四、地图的知识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a.如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详细,精确度高;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精确度低。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B.1:1000000C.1:300003.地图上的方向:①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②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指向标所指方向为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③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A.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a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的各点为正南正北。
b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的各点为正东正西。
B.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的弧定向)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_西北_方向C点在A点的_东南方向B点在C点的_西南_方向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正西方向,乙点在丙点的正北方向,丙点在甲点的东南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右图)A是相对高度B是海拔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山顶)(山谷)(图中虚线)(山脊)(图中虚线)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盆地)图中A(鞍部)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
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投资少,蓄水多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读右图回答:(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3)C和D的相对高度是 200米。
读左图回答问题。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① 山顶② 鞍部③ 陡崖④ 山脊(2)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丙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一、陆地和海洋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
地表海陆分布是不均匀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A是大陆,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B是半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C是岛屿,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D是大洋E是海峡F是海湾3.七大洲的分布(按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和南北半球;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5.大洲的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北美洲的界线:巴拿马运河。
南半球北半球东半球西半球二、地形1.五种地形特征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高原:地面起伏小,坦荡,海拔较高,边缘陡峻;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两大山脉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较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刚果盆地。
2.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亚洲:中间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积广大;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大。
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最低;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低矮的高原和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美洲:西部山地、东部中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南极洲:冰雪覆盖,平均海拔最高3.海底地形: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海岭,坡度最平缓的是大陆架,最陡的是大陆坡,最深的是海沟,面积最大的是海盆,最年轻的是海岭。
三、海陆变迁1.德国的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2.板块构造学说: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③板块的相对运动板块相对移动方向边界的类型地貌案例板块张裂生长边界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板块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消亡边界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消亡边界海沟、岛屿、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链、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主要山脉的成因: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撞而成;落基山脉是是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
3.火山地震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