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康区民居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东康区民居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
Climate Adaptability Study of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Kang Region of Eastern
Tibet
摘要:通过探讨藏东康区民居建筑的形体、空间构成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以及建筑构造与气候的关系等应用实践,总结出适应当地气候的民居建筑的设计特点。
关键词:藏东康区;民居建筑;气候适应性
1引言
“没有气候的问题,人类就不需要建筑了”。英国建筑师拉尔夫•欧司金(R alph
Erskine)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建筑与气候关系紧密,自然条件对民居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气候因素对民居建筑的多样化构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藏东康区即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康区部分,主要包括西藏的昌都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平均海拔高度3500m以上,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境内穿过)流域,山势陡峭,沟谷纵横,水资源丰富。
昌都地区属于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处于我国建筑气候区划中的第Ⅳ类气候区,建筑热工分区中的寒冷气候区。由于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很高,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其中直射辐射比例很大。由于受地形条件和大气环流影响,当地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集中,温和湿润,干季降水稀少,严寒干冷。当地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然而当地居民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建筑。
2藏东康区民居建筑背景
2.1.1生产生活方式
以农牧为主的自然经济是当地主要的经济特征。藏东康区的民居一般为两层或三层的楼房,平面呈方形,形成小院落;多数民居都是依山而建,以石砌墙,墙面平整光滑,院门高大结实。三层的楼房,一层一般用作牲口圈、草房或车库;中间层住人;第三层用来堆放粮食和杂物。由于从前康巴地区各部落间多争斗,当地民居的楼层之间多用可以随时抽离的独木梯联通,便于阻断外
来入侵,保护居室内部的安全。
2.1.2民族文化
藏东康区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东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接壤,北与青海省交界,是藏、川、青、滇文化交流融合的文化走廊,不断的吸收、交流、融合和反馈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深深的体现了汉藏文化的完美交融。当地民居在多元化的民族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摩擦,形成了藏东地区独具风格的民居建筑形体和建筑文化。
2.1.3宗教信仰
西藏自治区东部的康区是康巴文化的中心,有多种宗教,如原始宗教本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藏传佛教是该地区最为核心的宗教文化。神秘的宗教色彩和独具特色的寺院建筑,影响着周边民居的建设。民居中一般都在房屋的西北面设有经堂,炜桑是当地最普遍的一种宗教仪式。宗教信仰体现了当地人对自然的敬畏,用自然禁忌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地民居屋顶上和墙壁上都绘有特殊的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符号,从建筑布局到建筑功能上都充分体现着宗教崇拜思想和理念。
2.1.4当地材料
地处青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为当地民居建设提供了天然的材料如石材、粘土和木材。当地民居多以石木结构为主,一层外墙多为石头堆砌灰泥抹缝,二层为水泥空心砌块或木材堆砌,房屋的梁柱等也都是选取了比较好的木材。
3藏东康区民居建筑气候适应性
3.1 建筑形体与气候适应性
3.1.1建筑平面
藏东康区民居多为两层或三层的楼房,建筑平面比较简洁,多呈长方形或方形,中间设一小天井,形态上成回形、L形和U形,如图1所示为我们实地测绘的一传统民居平面图。主要居室多坐北朝南,各个房间合理布局,以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这种简单的四周围合的方形平面布局,既能充分吸收当地丰富的太阳能,又能起到院内通风透气,院外防风防袭的作用,与当地高寒的气候特征相适应。
3.1.2建筑立面
建筑立面比较厚重,墙体以石头、水泥砌块等的砌筑,水泥砂浆抹缝,墙
面平整厚实,采用由下往上收分的形式,外形上表现出下大上小(见图2),有利于冬季的保暖防风。民居多向院落内开窗,朝南的窗户开的很大,以便于吸收更多的阳光照射,北面基本不开窗或开小窗,建筑密闭性较好,减少建筑薄弱环节的对外散热,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高寒天气。
图1 周围较封闭的方形平面
图2 收分的外墙
3.2 建筑空间构成与气候适应性
3.2.1采光通风的院落空间
当地民居多为二三层小楼,以院落形式围合,中间留一小天井。为了阻挡高原风沙的肆意侵害,墙体外围护结构开窗少且小,这就需要一个较为通透的院落空间(见图3)来提供房间的采光和满足室内的通风需求。
这个小天井作为建筑的向心空间,不仅为房间提供了采光和通风,而且也为建筑制造了一个微气候的调节空间,藏民在这里养树种花,休闲喝茶,成了家庭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外部空间场所。
3.2.2放置冬粮的储藏空间
当地属于藏东南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处于我国建筑气候区划中的第Ⅳ类气候区,建筑热工气候分区中的寒冷气候区。该地区长冬无夏,气候寒冷干燥,为了度过这里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民居建筑中都设有一个储藏冬粮的空间,来存放牛羊肉等食物满足日常生活。
储存空间为了长期保存食物,室内温度要求要尽可能低,一般位于房屋的北侧,其南侧为起居室或卧室,这样储存空间在功能上既起到了储存冬粮的作用,又能够作为南侧的起居室或卧室的保护层或者是与室外的缓冲空间。3.2.3廊子形成的灰空间
当地民居一般都临近天井设有外廊,廊子不仅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设计中增强设计效果的重要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的立面造型和空间层次。
民居的二楼一般都是依靠廊子作为其必要的交通要道,此处廊子成了建筑的联系纽带,作为建筑自身的交通空间发挥着作用。其次,廊子作为建筑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连接了室内外,使人能够充分与自然接触,便于和自然的交流,而且在阴雨天,廊子还可作为室外活动空间,避免一直要呆在室内的尴尬,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室内外的界限,空间的连贯性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室内外有机的整体感。再者,廊子还是建筑的一个气候缓冲空间,在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廊子正好可以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室内,起到一定的遮阳效果;在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比较小,廊子又不会遮挡直射入室内的阳光,从而增加室内得热,进而起到增加室温提高室内舒适度的作用。
3.2.4民居室内的低矮空间
当地民居的层高多为低层高,除了个别集会大殿和寺庙等的层高较高外,大部分民居的层高都较低,一般在 2.1-2.4m 之间,平均净高为 2.2m
左右,一般不超过2.8m。
设计这样低矮的层高能够很好的适应青藏高原寒冷特殊的高原气候,不仅有助于减少建筑围护结构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保暖,并且房间内部有利于用较少的热量获得较好的热舒适条件,而高大房间则需要更多的采暖热量来加热空间,热空气也容易聚积在顶棚附近,造成能源的浪费。另外,低矮的层高同时也减低了建筑的高度,在西藏冬季大风的气候环境中有助于建筑的防风。可以降低室内空气流动速度,保持室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