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小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

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4.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归纳总结能力。

2.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做出解释。

3. 尝试利用互联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认同互联网络也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眼球和视觉的了解,培养对生物体奥秘的探究兴趣。

2.认同视觉卫生和听觉卫生;3. 关爱和帮助有视觉和听觉障碍的人群。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

2.学生知识和技能分析: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一个难点,有些现象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如光的折射、凸透镜成像原理、近视的原因及矫正等,由于初一学生未学过物理学,对这些原理难以理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实验等手段,把这抽象的原理直观化,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教学。

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不断引导他们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加强能力的培养。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我秉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循序善诱,逐步推进教学环节,使其在现有感性认识的基础逐步上升为理性知识,轻松、快乐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在认知的基础上,回归本质,引导学生再次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二、【课标要求及其解读】1、课标要求: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2、课标解读:对应课标要求,要求学生通过结构模型,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要求学生通过凸透镜和晶状体的类比,认识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的成因。

通过编演情景剧“四不看”,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三、【教材分析】《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课时是学习了有关人体的营养、消化、体内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等知识后,向学生介绍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中眼与视觉的知识,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既是知识的介绍,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眼、耳等感觉器官较为熟悉,但由于生物对于七年级学生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知识储备,故学生对视觉的形成过程还知之甚少。

课前通过与部分学生交谈了解到,学生对“眼与视觉”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感兴趣的,他们不仅对眼的结构与功能感兴趣,更对与眼睛有关的疾病感兴趣,尤其是与他们密切相关的“近视”。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体通过眼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说出眼的基本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3)近视的成因、矫正及预防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和观察,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2)通过编演情景剧“四不看”,认同视觉卫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保健。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示范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5.有自觉关爱盲人的意识,懂得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难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树立爱护眼睛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眼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情境素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视频资源、《【教学图片】眼睛实体图、眼球结构示意图、猫在明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弱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强光下的瞳孔实体图、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示意图》系列图片资源》交互动画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视频《【情境素材】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所有生物一样,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而人体的调节机制非常复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在发挥着调节作用,它们之间是如何实现各自的功能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进入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学习。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问题:1.三位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触觉、听觉、视觉)2.谁用时最短?(用眼看的用时最短)讲解: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感受外界刺激的结构)获取的。

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统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睛是视觉器官,耳是听觉器官。

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

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

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优秀教案第一章:人体的感知器官1.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及其功能掌握各种感知器官的结构和作用1.2 教学内容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各种感知器官的结构和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知体验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学生完成感知器官结构图的绘制第二章:视觉感知2.1 教学目标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2 教学内容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眼睛的结构和功能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视力测试,了解自己的视力状况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视力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眼睛结构图的绘制第三章:听觉感知3.1 教学目标了解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3.2 教学内容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耳朵的结构和功能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听力测试,了解自己的听力状况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听力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耳朵结构图的绘制第四章:嗅觉感知4.1 教学目标了解嗅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鼻子的结构和功能4.2 教学内容嗅觉感知的基本原理鼻子的结构和功能4.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嗅觉测试,了解自己的嗅觉状况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嗅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鼻子结构图的绘制第五章:味觉感知5.1 教学目标了解味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舌头的结构和功能5.2 教学内容味觉感知的基本原理舌头的结构和功能5.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味觉测试,了解自己的味觉状况5.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味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舌头结构图的绘制第六章:触觉感知6.1 教学目标了解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掌握皮肤的结构和功能6.2 教学内容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皮肤的结构和功能6.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触觉测试,了解自己的触觉状况6.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触觉测试的情况学生完成皮肤结构图的绘制第七章: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7.1 教学目标了解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基本原理掌握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基本原理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作用7.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的体验活动7.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情况第八章:感知整合与认知8.1 教学目标了解感知整合的基本原理掌握感知整合与认知的关系8.2 教学内容感知整合的基本原理感知整合与认知的关系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感知整合的体验活动8.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和讨论的情况第九章:感知障碍与疾病9.1 教学目标了解感知障碍的基本概念掌握感知障碍与疾病的关系9.2 教学内容感知障碍的基本概念感知障碍与疾病的关系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讲解和展示学生进行感知障碍的体验活动9.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和讨论的情况10.1 教学目标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10.2 教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10.3 教学方法10.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个人反思的情况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人体的感知器官:理解人体的感知器官及其功能是学习的基础。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5、观察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

二、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应用性,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

教材在编写中注重了前后呼应,因此,我们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它的优越性,让学生分析老人为什么会出现耳聋等问题,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对于外界光线如何调节瞳孔的大小,两人可以依次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眼睛(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其变化,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1、教学重点①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②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①近视的成因。

②外界光线如何影响瞳孔的变化,并做出解释。

3、课时安排 2课时三、教学准备挂图、模型等教具,flash动画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建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生活中实际问题与知识结合起来。

对于成像问题可以结合flash动画或者物理知识进行解释,对于近视的形成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进行解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2、案例设计思路(1)眼球的结构和瞳孔的变化①请学生观看一段精彩足球比赛的视频,从中感受观众的兴奋与激动。

然后,教师提问:观众席中的盲人会有如此兴奋与激动吗?这说明我们的哪种感官在发挥作用?引出课题:眼和视觉②人有80%的信息来自眼睛,因此,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解决此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眼球的结构。

③学生对照课本图讨论,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同时教师板书演示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和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④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对照示意图总结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原稿)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原稿)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得感知(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眼得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得功能。

2、说明视觉形成得过程.3、说出近视得成因及预防得方法。

4、养成良好得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眼球得结构2、视觉产生得过程.教学难点:近视得成因及预防得方法课前准备:眼球模型教学用PPT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假如您在用餐,您会瞧到饭菜得形状与颜色,闻到饭菜得气味,尝到饭菜得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得温热,当然,您还会听到家里人得说话声.您能说出上述五种感觉分别来自身体得哪个部位吗?学生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老师小结:人体得各种感觉就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得感受器获取得。

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比如皮肤里得感觉神经末梢。

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就是视觉器官,而就是听觉器官。

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得信息中,70%左右来自于视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心灵得窗户——眼睛得结构与视觉得形成。

展示学习目标,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大屏幕展示自主学习提纲:1、结合课本79页插图,人眼球得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就是怎样得?2、视觉就是怎样形成得?当我们由黑暗进入明亮区域或由明亮进入黑暗区域,瞳孔就是怎样变化得?3、近视得原因就是什么?应配什么镜加以矫正?互动一: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得时间熟悉眼球得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得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得功能.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我们俗话说得白眼珠(白眼球)与黑眼珠(黑眼球)指得就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

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互动二:小组讨论分析人眼球结构与照相机结构示意图,那么,眼球得晶状体、瞳孔、脉络膜与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得什么结构?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互动三:视觉得形成过程1、请大家根据眼球得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得途径就是怎样得?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她组进行补充。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础,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第一个部份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描述眼球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
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生
物学知识,构建生物学基本核心概念。
知识与技能: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
教学目标 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及总 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本课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材
在编写过程中从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
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自身
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是全章教学的基
常识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章、节、
引言中的设问。(提出问题)
2、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
教学策略选 构、功能。(解决问题)
择与设计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
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3、描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4、描述近视的原理和预防近视方法。
情感与态度:
认同视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说到眼学生都不陌生。但涉及到眼的结构名称及各
部分的功能,人们如何看到物体学生又不十分清楚。本 学生学习能
节课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 力分析
活实际相联系,科学地掌握眼的结构及爱眼护眼的卫生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5.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探究人体感官系统的奥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结合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婴儿抚触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婴儿时期的感官刺激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2.提问:“你们知道婴儿是如何感知世界的吗?”让学生思考感官系统在人生早期的作用;
3.总结导入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人体感官系统在对外界环境进行感知的过程中的作用。本章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感官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探讨感官系统的相关问题;
2.组织小组实践活动,如制作感官系统的手工模型、进行感官游戏等;
2.掌握感官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各感官之间的协同作用;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方式和重要性。

2.掌握人体五感的结构和功能。

3.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对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眼罩、耳塞、舌头口腔模型、触摸物品等实验器材。

3.各种刺激物,例如气味、音乐、食物等。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讨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方式。

并解释感知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的感知方式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Step 2:五感的介绍(15分钟)介绍人体的五感,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结合PPT,详细介绍每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解释它们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作用。

Step 3:各感官的实验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感官的实验活动,并需要填写实验记录表。

以下是一些活动示例:1.视觉实验:让学生戴上眼罩,然后触摸物体并试图识别它们是什么。

讨论戴上眼罩后视觉受到了限制,触摸变得更重要。

2.听觉实验: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合上耳朵,然后试图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判断它的特点。

讨论合上耳朵后听觉的重要性。

3.嗅觉实验:让学生闻一下不同的气味,例如香水、草坪、花等。

讨论嗅觉在我们感知环境中的作用。

4.味觉实验:让学生品尝不同食物的味道,并讨论味觉在我们饮食选择中的重要性。

5.触觉实验:让学生用手摸一些物体,例如硬的、软的、光滑的、粗糙的等,并讨论触觉在我们感知物体质地中的作用。

Step 4:总结和扩展(15分钟)讨论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体验和发现,并总结五感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失去了其中一种感知,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会有什么影响?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扩展学生对感知机制的理解。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课堂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感知外界环境的实际活动,加深对五感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的培养。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感知外界环境的经历为素材,写一篇关于感知外界环境的短文,字数在200字以上。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为主题,紧密结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在前期的生物学习中已经对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细胞、组织、器官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人体感官器官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理解感官器官的相互作用与协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和功能,理解人体如何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器官感知外界环境。
2.使学生了解感官器官在感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协调,例如视觉与听觉的融合、嗅觉与味觉的关联等。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例如为什么在夜晚看东西不清楚、为什么远处的声音听起来较小等。
4.创设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与功能,以及它们在感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2.难点:理解感官器官在感知复杂信息时的综合协调作用,以及感官错觉的产生原因。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直观展示人体感官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帮助学生形象地)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感知外界的器官,如眼、耳、鼻、舌和皮肤。

2. 使学生理解各个感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人体感知外界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眼的结构和功能2. 耳的结构和功能3. 鼻的结构和功能4. 舌的结构和功能5.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眼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作用;耳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作用;鼻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作用;舌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作用;皮肤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眼的折光原理;耳的听觉形成过程;鼻的嗅觉形成过程;舌的味觉形成过程;皮肤的感觉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人体感知外界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耳的结构示意图、鼻的结构示意图、舌的结构示意图和皮肤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个感官的结构。

3. 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彼此对人体感知外界环境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人体感官拼图,引导学生思考人体感知外界的器官有哪些。

2. 探究眼的结构和功能:讲解眼的折光原理,展示眼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眼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3. 探究耳的结构和功能:讲解耳的听觉形成过程,展示耳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4. 探究鼻的结构和功能:讲解鼻的嗅觉形成过程,展示鼻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鼻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5. 探究舌的结构和功能:讲解舌的味觉形成过程,展示舌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舌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6. 探究皮肤的结构和功能:讲解皮肤的感觉形成过程,展示皮肤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皮肤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各个感官在感知外界环境中的重要性。

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

(3)尝试观察瞳孔大小变化的情况并作出科学解释 2、能力目标:练习观察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断探求知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

2、视觉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五、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眼球模型、ppt 课件等。

2.学生准备:查找了解照相机构造及成像原理、每桌带一支手电筒六、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引入新课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展示:书88页图片引导思考:(1)放学回家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乌云密布,这时候,你会怎样做呢?(2)你怎么判断出要下雨呢?小结:人生活在不断变化环境中,只有灵敏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并对自身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

引入新课: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观看图片学生思考、阐述创设宽松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讲授新课一、眼和视觉 1、眼球的构造 2、视觉的形成 1、谜语引出眼睛讲:眼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大多是来自视觉。

2、展示视频:我们用眼认识世界板书:一、眼和视觉 3、质疑: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引导:人的眼是由眼球和一些附属结构构成,主要部分是眼球。

要了解视觉是怎样形成的,首先要知道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板书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引出:书89页“观察与思考” 1、请大家翻到书本89页,同学们分成各个小组,利用课前收集到的一些信息讨论书中的三道问题。

巡视指导。

5、展示:讨论(1)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照时,镜头、光圈和胶卷分别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利用凸透镜成像实验讲析 6、展示眼球结构图片并利用眼球模型讲析眼球各个结构及其功能训练: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练习说出眼球各个结构。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眼和视觉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1.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镜、画册关于眼和视觉的教学软件(软件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搜集整理有关眼和视觉、耳和听觉的网络资料。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教材大致的知识结构;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图文资料。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

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

(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

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

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教。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第一章:人体的感知器官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主要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

2. 掌握各个感知器官的功能和作用。

3. 理解感知器官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人体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和皮肤。

2. 眼睛是视觉器官,能够感知光线和颜色。

3. 耳朵是听觉器官,能够感知声音和音调。

4. 鼻子是嗅觉器官,能够感知气味。

5. 舌头是味觉器官,能够感知味道。

6. 皮肤是触觉器官,能够感知触感和温度。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人体的感知器官及其功能。

2. 讲解每个感知器官的结构和作用。

3. 进行小组活动,学生互相描述自己的感知器官的特征和功能。

4.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感知器官的反应。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表现。

2. 学生完成实验的准确性和观察力。

第二章:视觉感知教学目标:1. 了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2. 掌握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视觉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视觉感知的原理,包括光线、图像和颜色的感知。

2. 眼睛的结构,包括角膜、瞳孔、晶状体和视网膜。

3. 视觉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阅读、驾驶和观察物体。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视觉感知的重要性和应用。

2. 讲解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3. 进行小组活动,学生互相描述自己的视觉感知体验。

4.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光线和图像对视觉感知的影响。

评估方式:1. 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表现。

2. 学生完成实验的准确性和观察力。

第三章:听觉感知教学目标:1. 了解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听觉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听觉感知的原理,包括声音、音调和语音的感知。

2. 耳朵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

3. 听觉感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交流、音乐欣赏和环境感知。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听觉感知的重要性和应用。

2. 讲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

初中生物_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时一)——眼与视觉教学课件设计

初中生物_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课时一)——眼与视觉教学课件设计

2.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人来 说,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D )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移动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3.右图是小红配戴 眼镜后看远处某点的光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小红是近视眼,配戴的是凹透镜 B.小红是远视眼,配戴的是凹透镜 C.小红是近视眼,配戴的是凸透镜 D.小红是远视眼,配戴的是凸透镜
不躺卧看书。 不走路看书。
进一步探究:

瞳孔的调节

小观察: 同学间互相观察,或用镜子观察自己在明
亮和黑暗环境中瞳孔的变化。
说一说: 光线( )→瞳孔变( ) →看清( )处物体。
进一步探究: 瞳孔的调节
意义:
都能看清物体
1.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 的部位分别是( C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
6.画出眼球结构模式图, 标明结构名称和功能,并在图 上用箭头方式画出视觉形成的 过程。
大脑的特 定区域
(透明有弹性,像双
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牛眼成像实验结果: 外界物体在视网膜形成( 倒 )像。
2.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的推论结果: (晶状体 )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眼睛是通过调节_晶_状__体__的__曲__度_来看清远
近不同的物体的。
晶状体曲度变大→能看清( 近)处的物体, 晶状体曲度变小→能看清( 远)处的物体。
三、近视及其预防
3.近视眼的预防和保护
• “三要”
读写姿势要正确, 眼与书的距离要 在33厘米左右。
看书、看电视或使用 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 一下,要远眺几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由于眼和耳是人体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所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眼的成因和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培养关爱盲人、聋哑人的情感,能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

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转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的阶段,它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础。

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五、教法分析: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创设课堂情景。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近视的学生谈谈自己近视后生活中的不便,形成爱眼意识。

六、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课前制作的“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课件,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并适时提问:1、如果这一情境发生在你上学的路上,你会怎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做? 2、你通过哪些器官判断出将要下雨?
[学生]:要下雨了,加快步伐赶快回家;通过眼睛看到乌云和闪电、通过耳朵听到打雷、通过皮肤感受凉风或雨点等
[老师]:介绍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时指出两种调节方式。

[老师]:教材P78想一想、议一议,学生讨论完成两个讨论题。

[引入]:我们接收的信息中,大多数都来自于视觉(约80%)。

视觉让你发现远处疾驰而来的汽车,及早避让;视觉让你看到周围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和色彩;视觉让你能够读书、看报、看电视、看电影。

因此,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解决此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眼球的结构。

[自学]:学生看书P79 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
提出要求:第一遍:认识结构和位置
第二遍:了解各个结构的功能
第三遍:识记各个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训练]:老师出示眼球的模型
依次打开并考察学生记忆情况
[学生]:回答各个结构的名称及主要功能
(力争做到绝大多数同学当堂掌握)
[提问]:1、晶状体有什么作用?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进入你的眼睛,要通过哪些结构?
3、睫状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学生]:晶状体能折射光线
[老师]:折射后会得到什么结果?
[学生]:学生无法做出肯定回答
[实验]:用放大镜和蜡烛完成演示实验,让学生清楚知道,通过晶状体的折射后是能够形成物像的。

[老师]:那请学生表述一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进入你的眼睛,要通过哪些结构?
最后物像在哪里形成?
[学生]:光线依次通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思考]:为什么晶状体的凸度需要变化呢?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讲解为了看清远近不同物体,晶状体的凸度必须要有变化的原因
[老师]:现在,患近视眼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青少年。

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是近视眼啊?
[学生]:相互查看,交流。

[老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患上近视眼呢?
[学生]:长时间的不正确的用眼,导致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甚至眼球前后径过长,那么,远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到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则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像。

[老师]:如何矫正呢?
[学生]:通过佩戴近视镜——凹透镜加以矫正。

[老师]:凹透镜可以使得平行光线变得发散,最终是所成物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

得了近视眼后,应佩戴近视镜,防止近视进一步加深。

未得近视眼的同学,为了预防近视眼,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

近视会给人造成许多不方便,也影响你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必须主要时刻保护眼睛的健康。

[老师]:老年人由于晶状体过于松弛,而导致近处物体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所形成的物像,会落到视网膜的后方,看到一个模糊不清的像。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花眼。

得了老花眼的患者,可以通过佩戴老花镜——凸透镜加以矫正。

[阅读]:学生阅读P86《角膜移植、角膜捐献和人造角膜》。

[老师]: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总结]:六月六日是爱眼日,它的设立是为了提醒我们每个人要爱护好眼睛,因为它是心灵的窗口,我们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更好的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的理论依据是认知结构的学习理论。

强调教师是引导者,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主动发现知识创造思考情境,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再刻意的强调知识点。

教师以人为本,结合学生实际大胆增减教学材料,例如:演示透镜成像原理,以达到更好的描述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认知水平,亲身体验,通过角色扮演,比眼力,做游戏等,在愉快的心境中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以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关
爱他人的优秀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

同时发展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严密设计多种试验的能力,小组成员间合作和及时相互交流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