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合集下载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 (15)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 (15)
生:分子中还有更小的微粒。
师:那么,分子是不是可以无休止地分下去呢?今天,大家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比如我们喝的水就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那么,水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让我们来结合这个水分子模型谈谈为什么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在这里,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化学性质。你们认为什么是化学性质?
优秀教案课件文档服务需求,
为大家节约时间
文档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欢迎您下载可以编辑的word文档
生:不是。
三 小结
四 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学习指导用书
家庭作业: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探索更小的微粒
电子和原子核构成原子。
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
夸克构成质子和中子。
摩擦起电:静电现象。
教后感:
谢谢你
.....................................
使用本文档删除后面的即可
致力于打造全网一站式
生:不易燃。
师:也就是说他们的化学性质不一样。所以说分子才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同时分子是可以再分的。从这几个分子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子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
师:这是石墨分子模型,石墨是什么材料主要成分?这是金刚石分子模型,金刚石就是我们俗称的钻石,这是富勒烯分子模型,富勒烯是很好的超导材料。它们都是由一种原
子即碳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铅笔芯。
生:石墨分子成层状,金刚石分子成塔状,富勒烯分子像足球。
师:很好,它们原子的构成形式不一样,同时导致了某些性质也不一样,如石墨较柔软便于书写,金刚石很硬,能用来刻划玻璃。但这几种物质都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它们是单质,构成它们的分子叫单质分子。
难点:通过摩擦起电等活动,了解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3)

《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苏科版教案 (3)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一、【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是可以由更小的微粒组成。

二、【学习重点】:理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学习难点】:微小粒子层次结构三、【自主学习】1、1911年物理学家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2、在探究微小粒子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后来又发现了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质子带电荷,中子,电子带电荷3、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四、【合作探究】:1.学习课本:〔原子结构模型〕从静电现象开始,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原子模型,谁的最有说服力呢?2、学习科学家探索物质微粒的进展。

A、自学课本:〔1〕、在探究微小粒子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后来又发现了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质子带电荷,中子,电子带电荷〔2〕、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B、〔形象比较〕把一滴水一分两半,再把余下的一半一分两半,这样不断的分下去,分到只剩下一个水分子时,再分下去,物质就不再是水了,水分子将变成三个微粒,分别是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

还可以接着再分、、。

3、学习生活、物理、社会。

了解加速器在科研、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达标稳固】:1、1911年物理学家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2、在探究微小粒子中,人们首先发现了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后来又发现了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质子带电荷,中子,电子带电荷3、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4、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微小粒子,且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请任选两位,在横线上写出他们名字及主要奉献。

如下列图:;5、什么是分子,有人提出以下三点看法,请将其中错误的地方改正:①分子就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粒子;②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原有性质的小粉末;③分子是由原子和原子核组成。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教案: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3. 能够解释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1. 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3.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 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2. 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相关教具或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已知的微粒概念。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微粒有哪些呢?二、新课内容(15分钟)1. 介绍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解释: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是带负电的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2. 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解释: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电磁力相互作用使得原子保持稳定。

3. 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解释: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与质子之间的电磁力相互作用使得原子保持稳定。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些关于原子和电子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2. 让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教具,描述原子结构和微粒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2. 强调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通过查阅资料或做相关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原子和电子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原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通过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组成及其关系,使学生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巩固了学生对原子和电子的理解。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课题:第六章从粒子到宇宙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二.教具: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学习指南【自主学习】二、引入新授:【活动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如图所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带负电的________构成的,原子核是由中子和________组成的;原子核位于原子的,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绕核高速运动;把原子比作一个,那么原子核只有大小。

【活动2】探索物质微粒的进程在探索微小粒子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电子(发现者:),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后来又发现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发现者:)和中子(发现者:)构成的,它们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又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发现者:)的更小粒子构成的。

1.摩擦起电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启示] :原子是可以再分的2.原子模型师:物质的微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不断的研究探索这些微小粒子,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进而认识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提出了“枣糕模型”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在此基础上,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探索更小的微粒”部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以及电子的发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能够解释一些与原子结构有关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原子结构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分子又由什么组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索更小的微粒。

2. 课堂讲解:(1)介绍原子的结构,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通过模型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原子核的结构,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3. 课堂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4. 课堂练习: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结构3. 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描述原子的结构,并说明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简述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

答案: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质子、中子、电子的作用: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质子和电子相互吸引,使原子保持稳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模型展示、实验等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掌握了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4-苏科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4-苏科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式模型。

2.通过搜索并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了解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奥秘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3.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对粒子世界的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分不开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
1.原子结构模型与原子核。

2.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三、教学难点
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四、教学资源
1.学案、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的与本节的相关的材料。

五、教学过程。

八年级下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与原子相关的图片,如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结构、化学元素周期表等,引导学生关注微观世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点点是什么吗?它们与我们生活中的物质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总结:这些小点点就是原子,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索更小的微粒——原子。
4.结合我国在原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祖国科技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5.引导学生关注原子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达到以上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下册物理《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认识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组成的。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认识物质微观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物质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解释原子内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3.讲解元素的概念,强调元素是由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组成的。
4.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
5.结合教材,讲解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如原子序数、电子层数等。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原子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微观世界观念。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更小的微粒,从而加深对微观粒子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难点: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子显微镜、原子模型道具、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索原子结构(15分钟)1. 让学生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原子模型,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实验器材观察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3.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和发展的过程。

四、课后拓展延伸(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后资料,进一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历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重点:原子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

难点: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相互作用,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原子内部结构。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索更小的微粒,加深了对微观粒子的理解。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器材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

课后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对物理学研究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激发,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关注。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教学设计
4.举例说明原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原子能、半导体技术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总结出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如原子序数、电子层排布等。
3.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学生针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原子结构、电子层排布、原子性质等方面。
3.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答题中的常见错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6.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7.创设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8.拓展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结构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2.通过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展示原子内部电子层的排布规律,解释原子序数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3.讲解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引导学生理解电子为什么围绕原子核运动,以及原子结构的稳定性与化学反应的关系。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原子应用实例,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入科学史实,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探索更小的微粒电子教案

探索更小的微粒电子教案
教具
金刚石、石墨原子模型、图片多媒体
板书设计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二、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
微粒的大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电子
三、生活、物理、社会
一、知识链接(或上知识回顾)
二、情境导入
问:“一尺之棰,日取一半,万世不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此我们知道原子一定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什么组成?
提问:同学们知道,他是谁提出来的吗?看一看它的动态图。它像什么?
二、科学家探索微观粒子的进展
图片介绍:从原子到夸克的介绍。
到此,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粒子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其实这些粒子的名称是和科学家的名字紧紧相连的。
一个小故事:大家看了这么多的科学家和他们研究的成果有什么感想?
在这些科学家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卢瑟福是查德威克的研究生导师,有一次卢瑟福在演讲中预言说原子核中还存在一种不带电的微粒,当时查德威克正好在下面听,这样的语言引起了他的重视。遗憾的是居里夫妇没能听到这场精彩的演讲,所以在一次研究中偶然发现一种穿透力很强的射线,当时他们也无法正确解释,认为是一种已知的粒子。查德威克在读了居里夫妇的这篇论文后立即重复他们的实验,最终得出这种可以很容易就穿透2cm的铅板的射线就是中子流。
充、红笔手写)
2、学生创生性问题:(课后补充、红笔手写)
习题补充:
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索更小的微粒。
三、新知探索(一)
1、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的设置一、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个小颗粒,但是可以通过模型来认识这些微粒的性质。其实科学家以前也就是用了这样的方法,所以在最初,对于原子内部的结构模型有了很多种猜想,比较典型有1904年,J.J.汤姆逊提出了“枣糕”模型,但后来与其他实验现象不符合,所以就被否定,能被大多数科学家承认和赞同的模型是这样的(图片)

703探索更小的微粒

703探索更小的微粒

7.3《探索更小的微粒》学案一、预习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知道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质子和中子组成.3. 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二、导学流程问题一: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分析:从摩擦起电的原因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电子和带正电荷的原子核组成的,说明原子是可以再分的.问题二:那么,电子和原子核是怎样分布的?原子核是否可以再分了呢?活动一:探究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1.学生阅读课本P31图7-17和图7-18或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原子核的结构.(1)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了________,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 (2)人们知道了原子核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3)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________电的,所以原子核肯定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所以质子肯定的是带________电的.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2.再读课本P31图7-17和图7-18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①在1897年,汤姆逊首先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核的________________,他认为电子像蛋糕中的枣子一样是镶嵌在原子核内部的.②,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结构的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电子是围绕原子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结论]:1)电子围绕原子核作高速运转.2)原子核带正电的电量和电子带负电的电量相等.3)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4)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一样.问题三:那么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提出质子和中子都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问题四:那么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分析: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活动二:阅读课本P33“生活物理社会”,了解加速器在生产、生活以及探索微观世界奥秘中的重要应用.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自主空间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0图7-9、7-10、7-11得出结论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石墨、金钢石、富勒烯都是碳原子组成的.现在我们知道了分子是可以再分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吧!大家请看,我这边有一根塑料尺,这里还有一些纸屑,现在当我用塑料尺靠近纸屑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师:你能不能凭借讲台上的仪器使这根塑料尺能吸引纸屑呢?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的知识尝试完成实验.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师:我们可以看到摩擦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某种作用,这种作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师:下面请大家利用带来的塑料绳做这样一个实验: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而下的摩擦几次塑料绳.实验前大家猜猜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师:1897年,汤姆生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原子中含有电子,后来人们经实验研究还发现原来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这个问题也是卢瑟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卢瑟福对原子内部结构早就建立了一个模型,他认为原子核是由粒子组成的,可是如何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呢?卢瑟福就想用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方法,把粒子轰出来.谁来说说看他是怎么做的?他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了什么粒子?师:假如当时他认为原子核是像实心球一样的,可能质子就不会是他发现的了.师:原子核里面还会不会有其他粒子呢?师:如果有是怎么被发现的呢?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知道了原子是由原子核、电子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曾经就有人想象原子核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中,而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你会怎样想象它们在原子内分布呢?师:关于原子的内部情况在历史上也争论了较长时间,但经过实验证明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也叫核式模型)比较符合实际.课本图7-14师: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如果能,它们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师:谁来说一说夸克的设想首先是由谁提出来的?我们知道了当时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设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了使粒子获得巨额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速度加至极快,于是人们便不断的改进加速器.可见加速器是我们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质子、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那么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师: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假如你是科学家,你会怎么做?师: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的微粒》巩固案一、填空题1.187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首先发现了,从而揭开了人们对内部的认识.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组成的,若一个原子的直径是10-10米,我国科学家制造的纳米碳纤维管的直径是33纳米,相当于个原子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1纳米=10-9米)3.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电荷.二、选择题4.通常情况下,原子是呈中性的,这是因为()A 原子核不带电B 中子不带电C 组成原子的所有微粒不带电D 原子内的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5.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6.通常情况下的原子和组成它的微粒当中,不显电性的是()A 整个原子、原子核B 整个原子、质子C 整个原子、中子D 质子、中子7.如图所示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正确的是( )8.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B.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C.质子的个数一定等于中子的个数D.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9.下列粒子: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进行正确排列是( ) 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三、计算题10.1cm3水里含有3.35×1022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克?。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3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3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3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3 新人教版.doc
问:为什么会摩擦起电,这里的电是从哪儿来呢?你来解释吗?
(教师从原子的电中性引导学生讨论摩擦起电的实质)
问:在生活中有与此相似的现象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三、巩固练习
四、课外作业:
查阅资料写150字左右的小论文《微观世界探秘》并交流。
教学难点
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内 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学生可以回 答出分子不是最小的微粒。自然过渡 到“探索更小的微粒”
一、引 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世界 是由物质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
二、新授课
科学家经过一百多 年的 研究,在微观世界探索微小粒子, 已经取得了辉煌成果,下面大家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本节内容了解一下科学家的探索历程。
问题:(投影)
1、有的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有的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什么物质?
2、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什么物质?
3、任何物质的原子都是由和组成的。带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依靠力的作用组成。
4、的发现,说明原子是可分的,这种粒子带 电,是自然最小的
留点时间让学生思考,
学生举例说明。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3新人教版
总课题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总课时
第课时
课题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 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通过阅读讨论了解科学家探索更小微粒的历程。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doc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doc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K教学目标』A、知道分了是由原子组成的,原了是由原了核和电了组成的,原了核是由质了和屮了纟R成的。

A、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B、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広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A、通过对微观粒了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K重点难点11、重点:分了由原子纽•成,原了是由原了核和电了组成的,原了核是由质了和屮了纽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K教学过程』.前提测评1.物体是由____________纽成的,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 组成的.2.什么样的微粒叫分子,分子的大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3.描述一下摩擦起电的现象.冋顾摩擦起电的木质.4・分了是不是最小的微粒?有什么事实能证实你的观点呢?.以学定教(引入:观看PPT—显微镜下看人体)I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观察科学家通过电了显微镜拍摄到的水分子图片,从颜色、结构、形状■、体积大小等角度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学生答案得到初步结论:水分了屮有更小的微粒,科学家把这种微粒叫做原了。

一个水分了定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

)观察生物分子,你又会有什么发现?观察富勒稀分了,对比前面的观察结果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总结得:r单质分了:由同种原了组成的分了工化合物分了:由不同原•了构成的分了再來观察酒精分了,你又有什么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酒精分了屮有构成水分了的氢原了和氧原了,又有构成富勒稀分子的碳原子。

)进一步谈谈为什么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请同学们思考:由同种原了纟R成的单质是否完全相同呢?分析书木图7-11屮的三种物质•结构,结合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能得到什么结论?得结论:微观上原子排列的顺序不一样,导致宏观上物质的性质有了很大的差异。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 (12)

苏科初中物理八下《7.3探索更小的微粒》word教案 (12)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7.3 探索更小的微粒(1)》教学内容教材版本苏科版教学课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的最小微粒,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是可以由更小的微粒组成。

3、通过找寻阅读相关的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究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4、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粒子中所起的作用,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知道在粒子世界探索中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与加速器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是分不开的。

5、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大致数量级的概念教学重点微粒的大小关系教学难点微粒的大小关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修注栏一、新课引入1.复习提问: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什么样的微粒叫分子,分子的大小和相互间的关系怎样?2.那么分子是不是可分的呢?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微粒?有什么事实能证实你的观点呢?二、新课导学1.把一滴水一分两半,再把余下的一半一分两半,这样不断的分下去,分到只剩下一个水分子时,再分下去,物质就不再是水了,水分子将变成三个微粒,分别是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观察到分子内部的情况,阅读课本的图7—9、图7—10和图7—1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同结构图。

2.原子还可以再分吗?活动 17.4 摩擦起电学生用自带的塑料纸摩擦塑料尺,去吸引碎纸屑,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那么,分子和原子是不带电的,为什么摩擦以后物体会带电呢?这电从那儿来得呢?(激发学生的思考)分子里只有原子,没有电,那么就只可能来自于原子,那就说明院子是可分的。

信息介绍:一百多年开科学家探究微小粒子1取得的光辉成就。

汤姆遜发现电子——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氦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

(观看网上下载的资料)那么,质子和中子能不能再分呢?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质子和中子是由一种叫夸克的更小微粒组成的。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三、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原子和太阳系行星的结构模型,感知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通过观看物质微观世界的视频音像,感悟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物质世界是有层次的。

3.通过收集整理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资料,知道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激发学习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难点:应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三、设计思想本课的学习建立在“走进分子世界”和“静电现象”的基础之上,学生初步感悟物质可分的思想,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原子均呈电中性。

由此进一步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感知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原子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学生没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接受、理解比较困难。

学生通过“走进分子世界”和“静电现象”的学习,仅能形成对微观世界朦胧的印象。

课时学习尽可能通过模型、视频增加学生的直观体验,为学生认识微观世界奠定感性基础;通过收集整理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资料,感受科学家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后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激发学习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

课堂给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

以问题为线索,引领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反思评价自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科素养。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展示是在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

学生学出的问题是真问题,教师助力学生解决真问题,课堂教学才有针对性。

四、教学资源1.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演示器(用橡皮泥、铜丝制作)。

2.太阳系行星模型演示器。

3.物质微观结构科普音像资料。

4.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PPT课件。

5.学案、检测题。

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收集科学家汤姆生、卢瑟福、查德威克、盖耳曼等探索微观世界的资料–科学贡献、趣闻轶事,概括成200字的短文。

每组一位科学家。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说明◎组成分子的原子是可分的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出问题。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案

7.3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案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知识梳理:一、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是可分的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提出者:卢瑟福观点: 1.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2.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告诉运动;3.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三、原子核的结构观点:原子核有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与中子由夸克构成。

四、带电性1、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带电数量相等;2、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课堂例题]例1 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分析原子中存在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而且原子核所带正电的电荷跟原子中所有电子所带负电的电荷是相等的,原子处于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当中性的原子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时,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应的物体就带上正电。

反之,当中性原子获得多余的电子时,就显示出带负电,相应的物体就带上负电。

点拨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由原子组成的物体也呈中性,这样的中性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就能使物体带上电。

例2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分析原来,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点拨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要想带电,它们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要不同。

如两个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就不能使物体带电,因为它们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相同。

例3 电子、质子和中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分析(1)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它们的不同之处是:①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②质子、中子的质量差不多,电子的质量很小,因而原子的质量几乎多集中在原子核上。

例4 某同学拿着橡胶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几下,然后用笔杆靠近吊在细线上的泡沫塑料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但一接触就分开了。

请对该同学的这个小实验作出解释。

分析橡胶笔杆跟头发摩擦而带电。

当带电的笔杆靠近不带电的泡沫塑料球时,由于相互吸引而接触,两者接触时,泡沫塑料球与笔杆带上了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所以两者又分开。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案)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案)
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质子是带正电的粒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中子不带电,和质子一样大小。
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猜想,认为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
总结原子的内部结构:
电子带电情况:原子:不带电
原子质子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夸克质子:带正电
中子中子:不带电
课堂小结
那么,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呢?
摩擦前:电子的负电荷数和原子核的正电荷数相等,所以原子对外不显电性。
摩擦后:如果有一个电子跑出去了,这个时候原子正电荷数大于负电荷数,整个原子对外显正电;如果有一个电子跑近来了,这个时候原子负电荷数大于正电荷数,整个原子对外显负电。
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带负电。
教学重点: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你们怎么知道的?
问:“一尺之棰,日取一半,万世不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A、得到质子B、得到电子C、失去质子D、失去电子
4.摩擦起电说明()
A、分子是原子组成的B、原子体积很小
C、原子中一定有带电的部分D、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5.在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发现中子的年代及科学家是( )
A.1897年汤姆逊B.1919年卢瑟福C.1932年查德威克D.1961年盖尔曼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案)
主备人马平审核人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3探索更小的微粒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3探索更小的微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第7章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组成3. 电子的发现4. 质子、中子的发现5. 原子、分子和物质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结构,知道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2.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的组成,知道质子、中子的存在。

3. 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知道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发现过程。

2. 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组成。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的结构,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发现过程,质子、中子的发现,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3. 课堂讲解:a. 讲解原子的结构,强调原子核和电子的关系。

b. 讲解原子核的组成,介绍质子、中子的存在。

c.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解释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

4.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讲解原子结构模型的绘制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原子结构模型,并简要描述原子核的组成。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发现过程,以及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7. 布置作业:a. 绘制原子结构模型,并写出原子核的组成。

b.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六、板书设计1. 原子的结构2. 原子核的组成3. 电子的发现4. 质子、中子的发现5. 分子和原子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绘制原子结构模型,并写出原子核的组成。

答案: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2. 思考:为什么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为它们在化学反应中不会被分裂成更小的粒子,但可以在核反应中被分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探索更小的微粒》
上课时间:2015年3月20日年级:八年级主备人:周维良修改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知道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2,通过摩擦起电等活动,了解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3.通过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更小微粒过程中已经取得的辉煌成果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4.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并能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初步了解已发现的微观粒子的尺度,并记住其数量级。

5.通过阅读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与原子核
2.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
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实验器材:PPT课件
教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学法:做练习、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意图
一.引入课题

教学过程①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微小结构的那些知识?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

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②分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交流课后查阅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粒子的知识。

③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观察)几个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
①分子是不是可以无休止地分下去呢?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构成物质的
最小微粒。

同时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
的。

一、分子由原子组成
1.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
2.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单质
②石墨分子、金刚石(钻石)、富勒烯(很好的超导材料)这
三种材料都是由同一种原子即碳原子组成的,我们可以看
到它们有什么不同?
它们原子的组成形式不一样。

同时导致了某些性质也不
一样,如石墨较柔软便于书写,金刚石很硬,能用来刻划玻
璃。

但这几种物质都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它们是单质,组
成它们的分子叫单质分子。

③水分子和生物分子是属于哪一种分子?
(观察)DNA分子模型,它由多种原子组成。

④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活动1)摩擦起电
实验器材:一根玻璃棒、一块丝绸和一些碎纸屑
现象: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请利用你身边的物体做器材,完成这样类似的实验。

用塑料尺和头发摩擦、用钢笔套和衣服摩擦、用圆珠笔和
头发摩擦。

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活动2)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
而下地摩擦几次塑料绳。

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现象:塑料绳散开
问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不带电的。

分子又
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是不带电的。

而物体相互
摩擦带上电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两种不同的作
用。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猜想: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1897年,汤姆逊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了原
不是。

学生交流。

分子中还有
更小的微粒。

不是。

石墨分子成层
状,金刚石分子
成塔状,富勒烯
分子像个足球。

水、二氧化碳分
子属于化合物
分子。

石墨中的分子
属于单质分子。

学生活动
塑料绳合拢、塑
料绳合不拢、没
有变化。

原子核由更小
的粒子组成的。

于中有电子,后来人们经实验研究还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

二、原子的组成
曾经就有人想像原子核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中,而电子就像葡萄干一样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

原子内部究竟是怎样的结构?
关于原子的内部情况在历史上也争论了较长时间,但实验证明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比较符合实际。

卢瑟福建立了原子式结构的行星模型。

1. 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的
2.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绕核高速运转。

①原子核能不能再分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②假如给你一个核桃,你要想看到里面的东西,你会怎么办?
核桃之所以被敲碎,是因为在敲击过程中锤子给了核桃很大的能量。

大家也都知道,当锤子敲下去锤子越大、敲得越快越用力时,核桃壳碎得也越厉害。

这说明能量与什么有关?
所以卢瑟福就想用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原子核的方法,把原子核中的粒子轰出来。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从氦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

③原于核里面还会不会有其他粒子呢?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三、原子核的组成
1.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种子组成 2.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①质子、中子能不能再分下去呢?如果能,它们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1964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认为夸克是比强子更深层
次的粒子。

这是一种理论上假设的构成强子的组成粒子,盖尔曼因此获得了196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夸克的发现:
为了检验盖尔曼所提出的设想,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为了使粒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人们采取的办法就是将粒子的运动速度加至极快,于是人们便不断地改进加速器,可见加速器是我们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

四、夸克设想的提出:质子、中子都是由夸克组成的
①夸克可不可以再分呢?
如果想找到更小的微粒,该怎么做?
师:很好。

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进程中,人们不断发明探测工具,由放大镜到显微镜再到加速器,这些工具拓展了人像地球绕太阳旋转一样。

宇宙星体结构。

用锤子把它敲碎。

用东西把它夹破。

速度、质量。

能,夸克。

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的猜想.
进一步提高粒子的运动速度,改进加速器。

生:从“大分子”到“夸克”,其直径越来越小,夸克与电子直径的数量级最
们的视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还会继续深入下去。

②观察课本第32页的“信息快递”,你从中可以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节课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探索了更小的微粒,并进一步学习了:先建立模型,再利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

当然,摆在人类面前还有很多未知的问题,比如夸克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它的带电性如何等,都需要人们不断地继续探索。

小,它们的结构由复杂到简单。

生:可以
作业设计: PPT 课件
小本练习
板书设计: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 摩擦起电的本质——电子的转移
探索粒子的进展:①②③④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