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垂向动力学
车辆—轨道垂向系统的统一模型及其耦合动力学原理
车辆—轨道垂向系统的统一模型及其耦合动力学原理示例文章篇一:哎呀,这题目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也太难懂啦!什么“车辆—轨道垂向系统”,什么“耦合动力学原理”,这都是啥呀?我就想啊,车辆不就是我们平常坐的公交车、小汽车吗?轨道不就是火车跑的铁轨吗?可这垂向系统又是啥呢?难道是说车和轨道上下的关系?就好像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跳绳,我俩的动作得配合好,不然绳子就会打结。
车和轨道是不是也得配合好,不然车就会颠得厉害,甚至还可能出危险呢?老师给我们讲这个的时候,我看好多同学都一脸懵。
我就偷偷问同桌:“你能听懂吗?”他摇摇头说:“这比做数学题还难!”我又想,这会不会就像搭积木,每一块积木都得放对地方,要不然整个房子就搭不起来。
车和轨道是不是也是这样,每个部分都得在正确的位置,发挥正确的作用,这样车才能跑得又快又稳?我回家问爸爸,爸爸说:“这可复杂啦,就像一个大拼图,每一块都不能错。
”我还是不太懂,又问:“那为啥要研究这个呀?”爸爸笑着说:“要是不研究清楚,火车出轨了咋办?”我心里一惊,这可太可怕啦!那这个统一模型是不是就是把车和轨道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就像我们做游戏要知道规则一样。
可这耦合动力学原理,到底是啥呢?我感觉自己的脑袋都要想破啦!难道是说车和轨道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互相影响?就像我考了好成绩,妈妈会高兴,妈妈高兴了会给我做好吃的,这是不是也有点像耦合呀?哎呀,我真希望自己能快点长大,能一下子就明白这些复杂的东西!我觉得研究这个的科学家们可真厉害,能搞懂这么难的东西,一定花了好多好多的心思。
反正我觉得,弄清楚这个车辆—轨道垂向系统的统一模型及其耦合动力学原理太重要啦,能让我们坐的车更安全,出行更放心!示例文章篇二:哎呀呀,这题目也太难了吧!对于我一个小学生来说,“车辆—轨道垂向系统的统一模型及其耦合动力学原理”,这听起来就像外星语言一样!我想想啊,车辆,那不就是我们平常坐的汽车、火车啥的嘛。
汽车垂向动力学
需对实测路谱曲线做光滑处理。
出现剧烈 震荡
光滑处理 后的路谱
§7.1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路面输入的频域模型
◦空间谱密度 S (m3/cycle)
◦空间频率 n (cycle/m) 下截止频率n0一般在0.01
cycle/m。S
暴露极限 疲劳-工效降低极限 舒适性降低极限
◦ 实际处理:按界限曲线对1~80Hz的测量信号进行频率 加权,获得加权总体加速度均方根值,再与界限的敏 感频率范围限值比拟评价。
◦ 存在主要问题:
疲劳-工效降低界限指标不合理。 未定义1Hz以下的界限曲线。 没有角振动的评价方法。 长时间振动暴露情况下,对时间因素的过多依赖,也缺乏足够证据。
加权振级定义: 参考值:
L
20
lg(
a w
)
dB
aw
a
0
a 106 0
m.s 2
运动 传感器安装
感应信号 信号调制
记录仪
测量
频率分析: 功率谱密度; 传递函数 …
幅值分析: 时域分析; 均值;
最大值、最小值; 方均根值; …
频率加权 轴加权系数 通道信号组合
平顺性测量仪
峰值
峰值系数
方均根值 (峰值系数≤9)
幅度,这种变化将引起轮胎纵、横向附着能力下降,从而 影响操稳性。
§7.3 汽车振动模型
½车辆模型的推导
◦ 运动微分方程
mwf z1 ktf (z0 f z1 ) Ff
m z k (z z ) F
wr 3
tr 0 r
3
r
m z F F
hb bBiblioteka frI aF bF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第七章 城轨车辆垂向动力学
城轨车辆垂向动力学
在第六章中已经叙述了引起城轨车辆振动的主要原因和城 轨车辆振动的主要形式,其中在铅垂面内产生的振动(包括 沉浮、点头和伸缩)主要是由波形线路引起的。本章所要讲 述的内容仅限于垂向振动,当然包括沉浮、点头和伸缩3种形 式,但根据实测资料,由于城轨车辆伸缩振动一般不显著, 因此通常不予考虑。
6.共振建立过程
• 第三节 具有一系簧和液压减振器车轮荷重 • 系统受迫振动
1.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受力分析 2.运动方程 3.方程的解
4.讨 论
• 第四节 液压减振器和摩擦减振器的 • 吸振性能比较
1.激扰力在振动一个周期内所做的功A激扰 2.液压减振器在振动一个周期内所吸收的功A减 3.在共振点处,为使振幅不增加,必须使A激 = A减
• 第七节 具有两系簧的有阻尼车辆 • 系统的受迫振动
1.数学模型
2.受力分析
3.运动方程 4.方程的解及结果分析 5.本章总结
一、研究目的
二、垂向振动研究内容
• 第一节 具有一系簧的无阻尼车轮荷重系统的 • 固有振动
1.系统动力学模型 2.受力分析
3.运动方程
4.方程的解 5.分 析
• 第二节 具有一系簧的无阻尼车轮荷重系统的 • 受迫振动
1.激扰源 2.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受力分析 3.运动方程 4.方程的解 5.分析讨论
4.摩擦减振器在振动一个周期内所吸收的功A摩
5.摩擦减振器与液压减振器的性能比较
• 第五节 具有两系簧的无阻尼车轮荷重系统的 • 固有振动
1.系统模型及受力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2.运动方程3.求系统固有频率
• 第六节 具有两系簧的有阻尼车轮荷重 • 系统的受迫振动
汽车理论知识
汽车理论知识最好你找个车型看看大家知不知道。
因为车型不同(比如跑车、轿车等)差距还是很大的。
轿车的螺旋弹簧刚度一般为20N/mm左右(跑车要高些);工厂所用的阻尼一般用速度和力表来表示。
对于轿车的垂向动力学特性而言,基本的设计原则及考虑是1为了保证xx,一般把悬架偏频设计在0.9~1.5Hz(太低比如说0.5人会晕车,太高比如说4~8Hz人体共振效率降低),不仅如此,还希望后悬架偏频约为前悬架的1.2倍(振的慢的先振)。
2至于阻尼比,一般希望在0.25~0.5:减振器不仅控制车身的运动还控制车轮的运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车身垂直振动的控制要求,还要满足侧倾和纵倾的控制要求。
不仅在设计载荷状态,还希望在空载,满载乃至超载状态下也满足上述原则。
补充一些:ms指的是簧上质量,近似等于车身质量和悬架一半质量之和[还须考虑powertrain质量];mt指的是簧下质量,车轮+悬架一半质量;ks悬架刚度,与弹簧刚度[如sunMapinfo所说的20N/mm]相差弹簧杠杆比的平方。
cs悬架阻尼,与减振器阻尼相差阻尼杠杆比的平方。
kt为轮胎刚度。
在描述车辆悬架时,可能会经常听到偏软或偏硬,任举例说明:甲乙两车前悬弹簧杠杆比均为1,甲车前悬弹簧刚度20N/mm,乙车15N/mm,甲车前悬簧上质量400kg,乙车270kg,哪个车的悬架硬呢?由悬架刚度/簧上质量[这里悬架刚度恰好等于弹簧刚度],甲<乙,所以乙更硬些。
一般使用术语悬架偏频=sqrt(悬架刚度/簧上质量) /(2*pi)。
在描述车辆悬架衰减振动的效果时,则用阻尼比=减振器阻尼/(2*sqrt(质量*刚度)),一般来说,轿车簧上质量约为簧下质量10倍,悬架刚度约为轮胎刚度,所以簧上质量和簧下质量的阻尼比接近一致。
因而使用一只减振器便可足以同时控制簧上和簧下质量的振动。
悬架刚度多近于线性,减振器则一定为非线性,因此这里是等效的减振器阻尼。
总结一下“我是大米”的问题:有人将悬架的设计分为两部分:1悬架(垂向)动力学,包括悬架弹簧和减振器;2悬架knc,指悬架导向杆系和衬套。
车辆系统动力学2013版(合肥工业大学卢剑伟) - 第一篇垂向动力学.
第9章 行驶动力学模型
➢ 模型推导前提 ➢ ¼车辆模型 ➢ ½车辆模型 ➢ 整车模型
模型推导前提
模型推导前提
模型推导前提
第9章 行驶动力学模型
➢ 模型推导前提 ➢ 1/4车辆模型 ➢ 1/2车辆模型 ➢ 整车模型
1/4车辆模型
1/4车辆模型
1/4车辆模型
1/4车辆模型
第9章 行驶动力学模型
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悬架系统
第10章 可控悬架
➢ 车身高度调节系统 ➢ 全主动悬架系统 ➢ 连续可变阻尼的半主动悬架系统 ➢ 各类悬架系统的性能比较
各类悬架的性能比较
➢ 模型推导前提 ➢ 1/4车辆模型 ➢ 1/2车辆模型 ➢ 整车模型
1/2车辆模型
1/2车辆模型
1/2车辆模型
第9章 行驶动力学模型
➢ 模型推导前提 ➢ 1/4车辆模型 ➢ 1/2车辆模型 ➢ 整车模型
整车模型
整车模型
整车模型
整车模型
第一篇 垂向动力学
第5章 机械振动基础 第6章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第7章 汽车部件垂向动力学 第8章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第9章 行驶动力学模型 第10章 可控悬架系统
第6章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 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 ➢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 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转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 ➢ 路面不平度对汽车的输入功率谱密度
空间/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变换
空间/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变换
空间/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变换
空间/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变换
第6章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
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
第6章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 路面测量技术及数据处理 ➢ 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 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转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 ➢ 路面不平度对汽车的输入功率谱密度
轮毂电机引起的垂向动力学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轮毂电机引起的垂向动力学及其解决方案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轮毂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电动汽车驱动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轮毂电机在行驶中产生的垂向动力学问题却成为了制约电动汽车进步的重要瓶颈之一。
本文旨在探究轮毂电机所引起的垂向动力学,包括车辆的纵向动态响应、横向所受的侧向力以及垂向震动等问题,并提出详尽解决方案,包括轮毂电机的改进设计以及悬挂系统对轮毂电机垂向动力学的调整等。
最终得出结论,即通过改善轮毂电机的结构设计,并综合思量整车的悬挂系统设计,可以较好地改善轮毂电机所引起的垂向动力学问题,为电动汽车的进一步进步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轮毂电机;垂向动力学;侧向力;纵向响应;悬挂系统1. 引言随着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的日益严峻,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种,在全球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轮毂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电动汽车驱动方式,具有体积小、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并逐渐成为了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轮毂电机在行驶中也存在一定的垂向动力学问题,这不仅会引起车辆的不稳定,而且会对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轮毂电机的垂向动力学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动汽车进步的重要瓶颈之一。
2. 轮毂电机的垂向动力学问题(1) 车辆纵向动态响应轮毂电机的安装位置不同,会对车辆的纵向动态响应产生明显的影响。
当轮毂电机安装在车轮底部时,车辆的纵向动态响应较小,但对车身的悬挂系统影响较大;而当轮毂电机安装在车轮顶部时,车辆的纵向动态响应较大,但对车身悬挂系统的影响较小。
(2) 车辆横向所受的侧向力轮毂电机转动时产生的离心力和惯性力会对车辆产生侧向力的影响。
当车辆通过弯道时,轮毂电机所产生的侧向力将会使车辆发生偏移并影响车辆的稳定性。
因此,提高轮毂电机的帮助制动能力,缩减车辆的侧滑现象,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3) 车辆垂向震动在轮毂电机转动时,由于轮毂电机的结构特点,轮毂电机会产生较大的惯性力矩,这会对车辆的垂向震动产生影响。
第7章 城轨车辆垂向动力学
3 受力分析 设在某一瞬时,车体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由于车体的重力是不变的,而 弹簧反力已增为。此时车体上作用的两个铅垂方向的力不平衡,在该不平衡力的 作用下,车体产生加速度。
4 运动方程 取所有与坐标轴方向一致的力、速度和加速度为正,则根据牛顿运动第二定 律,可得到运动方程式:
kz Mz
图7-2 来自钢轨变形及接头下沉或车轮偏心等激扰源
2 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受力分析 考虑线路激扰源后,车轮荷重系统的受迫振动(V)力学动力学模型及受力分析
3 运动方程 同样,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该车轮荷重系统的运动方程:
4 方程的解 由高等数学可得上述微分方程的解为:
2 系统动力学模型(T) 该动力学模型可用车轮荷重系统——轮对簧上质量系统来描述,即用一个轮 对代表城轨车辆各轮对在轨道上运行的特点,用一个簧上质量代表在弹簧上的车 体和转向架等所有部件的总质量,如图7-1所示。
图7-1 车轮荷重系统自由振动力学模型及受力分析
设车体及转向架(质量块)的质量为M,弹簧的刚度为K,当该车轮荷重系统 处于静平衡状态时,弹簧的静挠度为fst ,此时车体的静平衡条件为车体重力与 弹簧范例相平衡,即:
5 分析讨论
图7-4 受迫振动振幅增幅系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图7-4 受迫振动振幅增幅系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6 共振建立过程
由此可见,该系统共振时的振动规律如图7-6所示。 为避免共振,可采取下述2种方法: 使临界速度增大采用大刚度弹簧。 使临界速度减小采用小刚度(软性)弹簧。
图7-6 系统受迫振动共振时的运动规律
式中: ——弹簧静挠度,与该系统本身弹性刚度K及惯性质量M有关, 与初始条件无关。 系统的固有频率为: 1 g 1 2 2 f 0 2 f 0
车辆工程中的车辆动力学研究与优化
车辆工程中的车辆动力学研究与优化在现代社会,车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出行的小汽车,到运输货物的重型卡车,再到高速奔驰的列车,车辆的性能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
而车辆动力学作为车辆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提高车辆的性能、安全性和舒适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车辆动力学主要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包括车辆的纵向、横向和垂向运动,以及车辆与路面、空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车辆的操控性能、稳定性、制动性能和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从而为车辆的设计、优化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在车辆的纵向动力学研究中,主要关注车辆的加速、减速和换挡过程。
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扭矩特性以及变速器的传动比等因素都会对车辆的纵向动力学性能产生影响。
例如,在设计一款高性能的跑车时,需要考虑如何匹配发动机和变速器,以实现快速而平稳的加速。
同时,制动系统的性能也是纵向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制动盘和制动片的材料选择、制动液的特性以及制动系统的散热等方面,这些都会影响到车辆的制动距离和制动稳定性。
车辆的横向动力学则侧重于研究车辆在转弯时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轮胎的侧偏特性、转向系统的设计以及车辆的重心位置等因素都会对横向动力学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车辆在弯道中的操控性能,工程师们会采用先进的悬挂系统,如多连杆悬挂、麦弗逊悬挂等,来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
此外,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等主动安全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在车辆出现侧滑等危险情况时及时进行干预,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垂向动力学主要研究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对路面不平度的响应,以及车辆的悬挂系统对振动的衰减能力。
良好的悬挂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身的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
在悬挂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弹簧的刚度、减震器的阻尼系数以及悬挂的几何结构等因素。
同时,空气悬挂等新型悬挂技术的出现,也为车辆的垂向动力学性能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第四章第1讲-车体动力学(2学时)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决定汽车髙速行驶安全性的一 个主要性能,因此也称为“高速车辆的生命线” 个主要性能,因此也称为“高速车辆的生命线”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一)坐标系 车体坐标系oxyz 固结于车体) oxyz( 1)车体坐标系oxyz(固结于车体) 主要参数: 主要参数: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三)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3)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车体运动微分方程式 当动坐标系原点与刚体质心重合、 ②当动坐标系原点与刚体质心重合、不考虑 车体的垂直运动与俯仰运动时
& ∑ X = M ( u − rv ) 车体对称于xoz平面 & ∑ Y = M ( v + ru ) & & L = I x p + I yz r 2 − I xz r + I xy pr ∑ & & N = I z r − I xy p 2 − I yz rp − I xz p ∑
(三)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2)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式
∑ X = ∑ δ m ⋅ ax ∑ Y = ∑ δ m ⋅ a y ∑ Z = ∑ δ m ⋅ az ——自由刚体的运动微 自由刚体的运动微 分方程式( 分方程式(6自由度 ∑ L = ∑ δ m ( yaz − za y ) 模型) ∑ M = ∑ δ m ( zax − xaz ) 模型) N = δ m xa − ya ∑ ( y x) ∑
——3自由度模型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4.1.1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三)车体的运动微分方程
3)几种特殊情况下的车体运动微分方程式 当动坐标系原点与刚体质心重合、 ④当动坐标系原点与刚体质心重合、不考虑车体 的垂直运动与俯仰运动时、 车体对称于xoz xoz平 的垂直运动与俯仰运动时 、 车体对称于 xoz 平 不考虑x方向的速度变化、不考虑绕x 面、不考虑x方向的速度变化、不考虑绕x轴的 侧倾运动
5 汽车垂向动力学
2009-10-19
5
第五章
汽车垂向动力学
一、单轮垂直模型
我们对悬架系统作如下假设: 1.取1/4汽车作为分析模型; 2.只考虑垂直方向振动; 3.不考虑非线性因素; 4.认为轮胎不离开路面。 我们便可写出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m &&1 = f 1 − f 2 x f 1 = k t (x 0 − x 1 ) M &&2 = f 2 − U x & & f 2 = ( x 1 − x 2 )C s + k s ( x 1 − x 2 )
& & & m 1 f Z&1 f = k 2 f Z 2 + c 2 f Z 2 + k 2 f a φ + c 2 f a φ − ( k 2 f + k 1 f ) Z 1 f & − c 2 f Z 1 f + k1 f Z 0 f − u f & & & m1 r Z&1 r = k 2 r Z 2 + c 2 r Z 2 + k 2 r b φ + c 2 r b φ − ( k 2 r + k1 r ) Z 1 r & −c Z +k Z −u
第五章
汽车垂向动力学
问题的提出:
悬架是汽车的重要总成之一,它对汽车的行驶平顺 性和操纵稳定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两者又是相互 矛盾的,因而传统的被动悬架优化设计时采取折中的方 法,且一旦设计确定就无法改变。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 架的出现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悬架的结构 型式多样,它的运动学特性会引起汽车前轮定位参数的 变化,从而影响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因此,本章将从以 上三个方面入手讨论这些问题。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问题 请看吧! 数学模型的建立。
汽车纵向动力学
tan G,max, ,r
表5-5 不同驱动形式不同路面附着下车 辆的加速及爬坡能力
驱动效率
• Fzs
W
驱动轴静载 与整车重量 之比
制动性
汽车行驶时能在短距离内停车且维持行驶方向稳定性
和在下长坡时能维持一定车速的能力,称为汽车的制动性。
制动性是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评价指标。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包括: 制动效能—制动距离与制动减速度; 制动效能恒定性;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纵向动力学
纵向动力学性能分析
• • • • • 动力的需求与供应 动力性 燃油经济性 驱动与附着极限和驱动效率 制动性
驱动力平衡图
•
动力的需求与供应
• 车辆对动力的需求(行驶阻力)
稳态匀速行驶阻力
车轮滚动阻力、空气阻力、坡度阻力
瞬态加速行驶阻力(加速阻力)
车辆对动力的需求
FG (mv mc ) g sin G (mv mc ) giG
Btp
里程燃油消耗量
be Pe
be PmeVs nei
f
f
cf
be PmeVs nei Btr cf ua f ua
Btp
减少油耗的途径
• Btr
f
be
be
( FDem 1
M Lig i0 rd
)
f t
be
1
FDem
f t
[(mv mc ) g ( f R cos G sin G ) CD A
a
2
(u uw ) mg sin G max
2
f
b h a mgf ( cos sin G ) x R G 2 rd L L
车辆动力学-垂向动力学
该频率范围把悬挂的固有频 率(1-2Hz)和非悬挂固有 频率(10-15Hz)有效覆盖
f un
时域输入 白噪声 基于白噪声的路面不平度位移时域表达式
汽车平顺性模型
汽车悬架系统的阻尼比
车身单质量振动系统的频响特性
气体状态方程为
P0V0 PV
气体体积与缸筒相对于活塞的位移的关系为
V V0 A1 A2 x
在静平衡状态下
P
V0
P0V0
A1 A2
x
悬架弹力表达式为
F
P0V0 A1 A2
V0 A1 A2 x
弹力对位移求导,得出悬架刚度表达式
按路面功率谱密度把路面按不平度分为8级,A~H
路面不平度 8 级分类
路面等级
Gq(no)×10-6m2/m-1 no=0.1m-1
下限 几何平均值 上限
σq×10-3m 0.011m-1<n<2.83m-1
下限 几何平均值 上限
A
8
16
32
2.69
3.81
5.38
B
32
64
128 5.38
7.6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 131072 262144 524288 344.52 487.22 689.04
功率谱密度Gq (n)
C
B A
W
Gq
(n)
Gq
(n0
)
n n0
空间频率n
注:纵坐标和横坐标均采用对数单位
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
f un
bit汽车动力学第五章第1讲-平顺性
Wk(f)曲线特点:
Wd(f)与We(f)曲线特点:
Wc(f) 曲线特点:
解答:假设在一个振动方向上作用着不同频率的振动 信号,此时如何计算人体所能承受的振动时间?
10 5.0
X 1.6
B
敏感频率区
Xf
B
X 1.6 wi 1.6
f=1.6Hz 处的 B* 点与敏 感频 率处的 B’* 点 的对 人体的影响效果相同。
wd wd wk we we we
轴加权系数k
1.00 1.00 1.00 0.63 0.40 0.20 0.80 0.50
xs
座椅支承面
ys zs rx ry rz
靠背
脚
xb yb zb xf yf zf
wc
wd
wd
wk
0.40
0.25
wk
wk
0.25
0.40
5.2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及平顺性的评价指标
63 80 Hz
进一步理解:“疲劳-降低工效界限”图的纵坐标。
“疲劳-降低工效界限”图的纵坐标的解释
10
水平加速度均方根值rms,m/s2
5.0 1min 16min 25min 1.0 1h 2.5h 4h 8h
①纵坐标的解释 ②信号平均功率表达式 ③图上任一点的意义
0.5
0.1 0.4 0.63 1.0
(二)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2)轴加权系数
g* ki * i
10
垂直加速度均方根值rms,m/s2
10
水平加速度均方根值rms,m/s2
5.0 1min 16min 25min 1.0 1h
5.0
1min 16min 25min 1h
基于EEMD的轨道—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的时频分析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0 3 0 0 ;铁道部科 技研究开发计划项 目 ( 0 4 0 ) 16 18 ) 2男 ,湖北襄樊人 ,博士研究生。
维普资讯
和功 率谱 密 度 ( o rS et l es y S ; P we pc a D n i ,P D) r t 利用 滤波器 或小 波包 可 以对 钢 轨不平 顺进行频 带划
分 ,得到钢 轨不平 顺 的波 长 组 合 。文 献 [ ]分 析 3
了这 些方法 的缺 陷 ,如 :F u i 方 法 中假 定 数 据 orr e
维普资讯
第2 卷 , 5 8 第 期
2 00 7年 9月
文章编号 :10 —6 2(0 7 50 2 7 0 14 3 20 )0 —0 40
中 国 铁 道 科 学
CH I NA RAI AY CI IW S ENCE
以分 为 E MD ( mpr a Mo eD cmp s in E ic l d eo o io ,经 i t
1 非线性非稳态信号 的数据分析方法
目前 ,处 理数据 的主 要工 具 是 F ui 方 法 和 or r e
验模 型分 解 )和 Hi et 换 两 部 分 。E l r变 b MD 方 法
是将 信 号 自适 应 地 分 解 成 多 项 I MF (nr s Itn i i c
Mo eF nt n 的算法 ;对 I d u ci ) o MF做 Hi et l r变换 , b
小波方法。利用 F ui 方法可以得到 F ui 谱 orr e or r e
收稿 日期 :2 0 —50 ;修订 日期 :2 0 —70 0 70 —5 0 70 —9
Vo . 8 No 5 12 .
第九章 机车车辆垂向动力学
Mz
••
Z zk zk x
6
3. 运动方程
M z + k( z − zk ) = 0 k 令:ω = M
2
••
则有
4. 方程的解
••
z + ω 2 z = aω 2 sin pt
由高等数学可得上述微分方程的解为:
⎛ p⎞ 1− ⎜ ⎟ ⎝ω ⎠ 其中:第一项A cos ωt + B sin ωt为自由振动的解; a 而第二项 sin pt为强迫振动的解。 2 ⎛ p⎞ 1− ⎜ ⎟ ⎝ω ⎠
••
3.
①
则有 z + 2 β z + ω 2 z = aω 2 sin pt + 2 βp cos pt 方程的解
齐次解Z齐:
••
•
由 z + 2 β z + ω 2 z = 0 解得: Z 齐 = Ae − βt sin( ω ' t + α ) 其中:ω ' = ω 2 − β 2 — —有阻尼时的固有频率; A,α均由初始条件决定。
z = A cos ωt + B sin ωt +
a
2
sin pt
7
5. 分析讨论
① ② 强迫振动频率与激扰频率p(p=2πv/L)相同 迫振振幅随频率比η=p/ω而定(当然与a有关)
迫振振幅 1 1 振幅增幅系数γ = = = (令η = p / ω ) 2 2 激扰幅a 1 − ( p / ω ) 1 −η
由此可见:
17
① ②
③ ④
在η=p/ω很小时,阻尼对γ的影响 不大; 当η=1时,阻尼对γ的影响很大, 当D=0时, γ→∞;当D=0.2时, γ≈2.6;当D=0.3时, γ≈2.0; 可通过适当设计阻尼D以抑制共振 振幅。 当η> 2 时,阻尼D越大,则振幅 γ也较大; 当阻尼D很小时。可利用γ=f(η)来 求D值。
主动油气悬架车辆垂向与侧向动力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主动油气悬架车辆垂向与侧向动力学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主动油气悬架在汽车行业中被广泛应用,其具有可以实现车辆主动控制的优点,可以显著提高车辆的悬架性能和行驶平稳性。
其中,主动悬架对于车辆的垂向和侧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并且这两个动力学因素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针对主动油气悬架车辆垂向与侧向动力学性能的研究,对于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和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主动油气悬架车辆垂向与侧向动力学性能的研究,探索其对车辆行驶稳定性和舒适性的影响,以便为提高车辆的行驶性能和乘坐舒适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三、研究内容:
1. 国内外主动油气悬架发展现状及前景的分析和简介。
2. 对主动油气悬架车辆垂向与侧向动力学性能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
3. 构建主动油气悬架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探究主动油气悬架对车辆垂向和侧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 借助实验台架、测速仪等测试设备,对实际主动油气悬架车辆进行动态性能测试,基于测试数据进一步验证仿真模拟结果。
四、研究意义:
通过对主动油气悬架车辆垂向与侧向动力学性能的研究,可以为汽车制造业提供更加安全、稳定和舒适的汽车产品。
从而推动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本研究所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为汽车制造企业在主动油气悬架车辆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方面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f k sf ( z1 z 2 ) csf ( z 1 z 2 ) Fr k sr ( z3 z 4 ) csr ( z 3 z 4 )
◦ 方程的解
Mhb、Ihp分别表示半车体的质量和俯仰转动惯量; 下标f、r分别表示前悬、后悬; F表示悬架力; z1 、 z2分别表示前悬簧下质量位移和簧上质量位移; z3 、 z4分别表示后悬簧下质量位移和簧上质量位移;
◦ 多道路面轮廓
◦ 路谱一般采用双对数坐标,横坐标常用倍频带、 1/3倍频带、1/12倍频带。 ◦ 实测路谱通常在高频部分出现剧烈震荡,因此, 需对实测路谱曲线做光滑处理。
光滑处理 后的路谱
出现剧烈 震荡
§7.1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路面输入的频域模型
◦空间谱密度 S (m3/cycle)
p n n0 G0 n0 ◦空间频率 n (cycle/m) p n0 n nd 下截止频率n0一般在0.01 cycle/m。S (n) G0 n p ◦双对数坐标下谱线斜率 p1、p2 G n n nd 0 取值范围一般在2~3。 ◦不平度系数G0 (m3/cycle) 高速路:3108~5107,均值1107 ; 主干道:3108~8106,均值5107 ; 支路: 5107~3105 ,均值5106 ; ◦给定车速u ,则可将空间谱密度转换为时间谱密度。
振动剂量值 (峰值系数>9)
测
量
分
析
评
价
具有独立悬架的7自由度汽车动力学模型
半车模型
¼车模型
¼ 车 辆 模 型 的 频 率 响 应 函 数
½ 车 辆 模 型 的 频 率 响 应 函 数
¼ 车 辆 模 型 的 响 应 功 率 谱
½ 车 辆 模 型 的 响 应 功 率 谱
整 车 模 型 的 响 应 功 率 谱
2 s t w
◦ 方程的解
cs j k s
Z1 k t Z 0 2 cs j (k s mw ) 0 Z 2
s s
频率响应函数: Z1/Z0 , Z2/Z0 对路面谱密度输入的响应:
路面不平度测量仪结构原理图
工非 作接 原触 理式 图路 面 测 量 装 置
坐标轴 频率加 轴加权 名称 权函数 系数k xs wd 1.00 ys wd 1.00 zs wd 1.00 rx we 0.63 ry we 0.40 rz we 0.20 xb wc 0.80 yb wd 0.50 zb wd 0.40 xf wk 0.25 yf wk 0.25 zf wk 0.40
响应的功率谱=输入功率谱 频率响应函数的模2 响应的均方根值=响应的功率谱在频域的积分1/2
§7.3 汽车振动模型
¼车辆模型的推导
◦ 悬架系统性能的三个基本评价指标
不舒适性参数aw(r.m.s value of weighted body acceleration) 按ISO 2631标准来计算和评价。 悬架动行程SWSrms (r.m.s value of suspension working space) 用于判断限位块碰撞的发生几率。 轮胎动载荷DTLrms (r.m.s value of dynamic tyre load) 可表征轮胎接地印迹面积相对于静平衡状态时的增减 幅度,这种变化将引起轮胎纵、横向附着能力下降,从而 影响操稳性。
§7.3 汽车振动模型
概述
◦ 悬架设计需确定的参数
悬架刚度 阻尼 簧载质量与非簧载质量之比 橡胶限位块特性 轮胎部分特性 衬套刚度
◦ 悬架主要用于控制车身刚体运动;建立什么系统模型 取决于分析问题的需要。 ◦ 常用模型
全车模型(7自由度): 可描述车身所有运动姿态; 半车模型(4自由度): 可描述车身跳动和俯仰; ¼ 车模型(2自由度): 可描述车身跳动;
§7.3 汽车振动模型
¼车辆模型的推导
◦ 运动微分方程
s
在时域: m z k (z z ) c (z z ) 在频域: c j (k k m ) c j k
b 2 s 1 2 s 1 2
mw z 1 kt ( z0 z1 ) k s ( z1 z 2 ) cs ( z 1 z 2 )
ISO 2631 (1974年版) 《人体承受全身振动评价指南》 ISO 2631/1 (1985修订版) Draft 5 (第5草案) ISO 2631-1 (1997修订版)
§7.2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与平顺性标准
ISO2631 1974版简介
◦ 以振动加速度试验数据为依据,分垂直、水平方向推 荐三个与频率相关的评价指标。
§7.2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与平顺性标准
ISO2631 1985版的改进
◦ 标准中不再规定振动界限,而仅以附录形式给 出各种振动水平可能产生的效应。 ◦ 强调没有足够证据就不作指标精度方面的要求。 ◦ 增加以下内容评价方法
健康的损害 活动能力的影响;如对视觉、手操作能力的影响 不舒适性和不适感觉 0.05~0.5Hz低频振动引起的运动病(恶心、呕吐)
概述
◦ 与舒适性相关的振动频率范围
0~15Hz 15~150Hz 刚体运动 结构振动,低频噪声
>150Hz
噪声
1~1.5Hz
◦ 汽车典型的共振频率范围
车身悬挂体系
车轮跳动
座椅上的乘客 动力总成悬置体系 车体结构 轮胎结构
10~12Hz
4~6Hz 10~20Hz >20Hz 30~50Hz和80~100Hz
§7.3 汽车振动模型
½车辆模型的推导
◦ 运动微分方程
mwf z 1 ktf ( z0 f z1 ) Ff mwr z 3 ktr ( z0 r z3 ) Fr mhb z b Ff Fr b aFf bFr I hp
b z z 2 b a b z z 4 b b
1 1 2
因 f = u n; 据谱密度的定义可导出 S(f) = S(n) / u 故 S(f) = G0 u p 1/ f p
§7.1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路面输入的时域模型
◦ 根据空间谱密度函数可构建距离域的路面函数;根据时间 谱密度函数可构建时间域的路面函数。方法是按谱密度函 数取得任意频率谐波分量的幅值,初相位则随机产生,所 有这些具有随机相位差的谐波合成即得所求路面函数。 ◦ 利用随机滤波白噪声表达路面功率谱密度,从而将路面不 平度位移在时间域表达为白噪声的积分。
第7章 汽车垂向动力学
§7.1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路面测量方法
◦ 经典测量方法
使用水平仪和标尺测量路面不平度,精确, 但费工费时。目前基本不采用。
◦ 路面不平度测量仪
安装在车体或拖车尾部,通过拖带的 从动轮来测量路面不平度,分单轨式、双轨式,可分别用于测量单 侧轮轨迹或左右两侧轮轨迹的路面不平输入。 安装在汽车前部,利用激光或
§7.2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与平顺性标准
ISO2631 1997版的改进
◦ 频率范围扩展到0.5~80Hz,并给出各振动方向的频率 加权函数,采用一个单一数值来评价振动强度; ◦ 新规定人体坐姿受振模型; ◦ 给出了敏感频率振动对人体脏器的影响显著程度关系; 如椅面铅垂振动在4~8Hz主要影响内脏器官,在 8~12.5Hz主要影响脊椎系统等。
均方根值 aw/m.s-2
<0.315 0.315~0.63 0.5~1.0
加权振级 Law/dB
<110 110~116 114~120
人的主观感觉
没有不舒适 略有不舒适 相当不舒适
0.8~1.6 1.25~2.5
>2.0
118~124 122~128
>126
La 20 lg(
w
不舒适 很不舒适
◦ 对人体舒适性评价还与加速度的峰值系数有关,该值 小于9时,采用加权总体加速度均方根值评价;该值大 于9时,采用加权总体加速度四次方均根值(称振动剂 量值Vibration Dose Value)评价。峰值系数定义为频率 加权加速度的峰值与均方根值之比。
§7.2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与平顺性标准
平顺性测量
在频域: s( f )
F[ z g (t )] jZ g ; F[w(t )] W
§7.1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路面用于汽车可靠性强化道路试验。
◦ ◦ ◦ ◦ ◦ ◦ ◦ ◦ ◦ 石块路(比利时路) 卵石路 扭曲路 搓板路 鱼鳞坑路 条石路 波形路 坑洞 裂缝
超声波探测路面不平度。
◦ 非接触式路面测量装置
注意:汽车轮胎与地面有一定的接触长度,对路面不平 中的小分量有包络效应。因此,一般不需要测量路面的 细致纹理。
§7.1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
实测路面轮廓数据的处理
目的是获得路面的统计特征,常用手段是傅里叶变换。
◦ 路面轮廓
谱分析 路面功率谱密度(空间频率) 谱分析 路面相关函数(空间频率)
暴露极限 疲劳-工效降低极限 舒适性降低极限
◦ 实际处理:按界限曲线对1~80Hz的测量信号进行频率 加权,获得加权总体加速度均方根值,再与界限的敏 感频率范围限值比拟评价。 ◦ 存在主要问题:
疲劳-工效降低界限指标不合理。 未定义1Hz以下的界限曲线。 没有角振动的评价方法。 长时间振动暴露情况下,对时间因素的过多依赖,也缺乏足够证据。
极不舒适
aw ) a0 m.s 2 dB
加权振级定义:
参考值:
a0 10
6
运动 传感器安装 感应信号 信号调制 记录仪 频率加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