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为适应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而编写的。

该教材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基本理念,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强调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基本的数概念,如:认识0-20的数,掌握1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大小,掌握加减法的初步概念。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初步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学习数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结构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的认识、加减法、10以内数的认识、0的认识、大于小于符号的认识、钟表的认识、物体的分类、画图形、拼图形、认位置等。

各章节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以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教材提倡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主动地探究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教材特点与优点本教材具有以下特点与优点:1.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教材内容涵盖了小学一年级数学的主要知识点,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2.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插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知识更新及时,反映时代特点。

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紧密相关,具有时代感。

六、教材不足与改进建议当然,本教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1.个别知识点存在难度较大或过于抽象的情况,可能需要教师进行适当调整或补充相关内容。

2.部分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的素材不够丰富多样,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建议进一步增加活动素材的多样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一、全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一),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数学乐园,认识钟表,20以内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认识立体图形,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有25人,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刚踏入小学,对小学生活还不适应,学生的行为学习习惯都没有形成,所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三、全册教学目标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

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内容变动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编排特点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等内容。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是适用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教材。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内容涵盖了数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排序、数的组成与拆分、简单的加减法等基础数学知识。

二、教材结构该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和相关练习。

具体结构如下:1. 数的认识与数的比较:通过认识数字0-5,学习数字的大小比较。

2. 数的排序:学习数字的排序和整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数的组成与拆分:学习数字的组成与拆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简单的加法:学习简单的加法概念和运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5. 简单的减法:学习简单的减法概念和运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6. 综合练习:通过综合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特点1. 清晰的知识结构:教材按照递进的方式组织知识点,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知识。

2. 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判断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3. 强调实际应用:教材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4. 强调思维培养: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建议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掌握。

2. 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数学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上的,教师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反复训练,确保学生掌握牢固。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结构合理,内容生动有趣,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了解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数的认识、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

具体包括:1-5的认识与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位置、统计、数学广角等。

这些内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册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策略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五、教学评价本册教材注重评价与反馈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评价方式包括口头测试、书面测试、观察记录等。

同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自身的教学效果。

六、教师与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合作学习。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勤于实践,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

七、教学资源本册教材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教学软件等。

鲁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鲁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鲁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鲁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供一年级上学期使用。

该教材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目标,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和基础几何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量与测量、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数与计算是重点内容,包括认识数字、加减法、乘法等。

图形与几何主要包括认识图形、图形测量等。

量与测量主要包括认识时间、货币等。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本册教材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倡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直观教学、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教材特色1.贴近生活:本册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购物、时间管理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图文并茂:教材采用丰富的插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实践活动: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测量活动、制作活动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多元评价:教材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评价等,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

六、评价建议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如书面测试、观察评估等。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在整体结构上,遵循了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

同时,教材还注重了知识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逐步深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定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来说,学生应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三、知识点分布本教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几个方面。

在数与计算方面,学生将学习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学生将初步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在概率与统计方面,学生将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

四、教学方法与技巧本教材注重教学方法与技巧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游戏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五、练习与活动设计本教材的练习与活动设计丰富多样,旨在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练习题目的设计由浅入深,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拓展思维的训练。

此外,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六、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本教材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各种题型的设计和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

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教材在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例如,在数与计算方面,可以与语文的拼音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可以与美术的绘画和手工制作相结合;在概率与统计方面,可以与科学的社会实践和数据记录相结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单元教材分析数学游戏【教材解读】本单元是新教科书的起始单元,也是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的第一个单元。

教科书一开始就设计了数学活动,意图先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后再进入数学学习,帮助学生实现幼小衔接,平稳过渡,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教科书在本单元安排了“在校园里找一找”“在操场上玩一玩”“在教室里认一认”和“在教室里玩一玩”四个游戏活动,以及“学习准备”,每个游戏活动都通过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目标。

如“在校园里找一找”要引导学生数校园内物体的数量,用基数和序数表达,一方面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校园,为后面的校园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为即将到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熟悉的游戏活动中有序观察、游戏运动,唤醒幼儿园的已学知识,初步感悟和体验数量及多少,学习前、后、左、右,巩固数数的方法,学会比高矮和比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一一对应思想、分类思想等,让学生逐步适应小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在幼儿园和实际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数数,会数简单的物体个数,会比较数量较少的物体的多少,会比较具体物体的高矮、大小,也知道简单的方位,如前、后、左、右,所以本单元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都是回顾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已经感悟过的内容。

但是小学和幼儿园的生活要求和学习方式有很大区别,幼儿园以学生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为主,学生参与活动比较“自由”,学生的发展不一,而小学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在时间还是活动规范方面都比幼儿园要严格一些。

所以教学的难点是如何组织学生按照要求有序开展活动,并引导学生清晰地运用数量及其他简单的数学知识来表达。

【教学策略】1.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自我意识较强,活动组织较难,进行教室外的游戏活动时可以请其他老师协作。

2.活动时,进度放慢一点,提要求时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懂,一个教学环节到位后再进行下一个环节。

新版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新版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北师大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四版)教材分析一年级数学组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一)教学的主要内容数与代数♦一单元、加与减(一)♦三单元、生活中的数♦五单元、加与减(二)♦六单元、加与减(三)空间与图形♦二单元观察物体♦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综合运用♦整理与复习P44♦总复习P84♦数学好玩P684(二)教材的编写特点1.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问题串”是实现启学引思、导学引教的有效载体。

●引导多种角度思考的问题串——从一个情境引发的对多个问题的讨论:一年级下册第49页●引导多种角度思考的问题串——采用多个情境,从不同角度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一年级上册第22页●上述两种不同形式问题串的结合——在某一单元的一组问题中,既有“引导思考不断深入的问题串”,又有“引导多种角度思考的问题串”。

2.试一试在一些内容中安排了“试一试”的内容,安排这一内容的课节都是3页,一般需要2课时完成;没有这一内容的课节都是2页,一般需要1课时完成。

“试一试”的内容不是前页内容的简单巩固,而是包含了与前页内容密切相关的新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需要学生课上探索和交流,是学生应该掌握的。

3.练一练和独立练习每个课节都安排了“练一练“,供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

1课时2页的内容,其中包括1页练一练;2课时3页的内容,其中包括1.5页的练一练。

正文和练一练的页码比例为1:1。

后一页中,前1-2题与试一试相配不做统一要求,更不做考试要求。

1.5页练习,与问题串一致,0.5页配第一课时。

“练一练”按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三个层次设计,题目的比例大致为7:2:1。

其中基本练习、变式练习作为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练习为问号题,不要求全体学生完成,更不做考试要求。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二、比一比 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二、比一比 教材分析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二、比一比教材分析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Two, one to one textbook analysi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二、比一比教材分析二、比一比(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作用。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比多少”,另一部分是“比长短、比高矮”。

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少”、“长”、“短”、“高”、“矮”俏含义,同时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以及“长”、“短”、“高”、“矮”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

教学建议1.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的。

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

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在做中理解知识。

如,在比长短的活动中,可能有比跳远的,比高矮的甚至还会有比厚薄的,虽然“远近”、“高矮”、“厚薄”都不是“长短”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本质上都是比长度的,都有助于学生理解“长短”的含义。

因此,教师应给这些同学以鼓励,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比的。

2.应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为探究学习需要充分全面的观察问题或事物,找出其本质特征,摒弃其非本质特征。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知识点分布概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的知识点分布广泛而均衡,主要包括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空间与图形、数据初步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的安排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教学方法与技巧本教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如直观教学、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式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三、练习与活动设计教材中的练习与活动设计丰富多样,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也有拓展提高的挑战性题目。

这些练习和活动的设计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数学练习,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四、能力培养重点本教材的培养重点主要集中在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

通过系统的练习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与其他学科关联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在数学问题中融入生活情境、渗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等。

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六、教材风格与特色本教材在风格上注重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同时,教材在特色上突出了趣味性、实用性和互动性,通过丰富的插图、有趣的故事、互动性强的练习题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素质教育体现本教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注重素质教育的体现。

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在知识点分布、教学方法与技巧、练习与活动设计、能力培养重点、与其他学科关联、教材风格与特色以及素质教育体现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教授基础的数学概念和操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以后更高级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本文将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其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教材概述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主要包括数字0-10的认知、数字的计数和比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以及与数字有关的日常生活问题等。

教材通过图示、游戏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和体验来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二、教材特点1. 渐进式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从最简单的数字0开始,逐渐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和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材的进度安排合理,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

2. 引导式教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图示、游戏和实际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材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所学知识。

3. 理论与实践结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既注重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的训练,又结合实际生活问题进行应用。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重视直观性,通过图示、实物模型等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感知和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教材中会出现数字图案,让学生观察并学会辨认数字。

2. 游戏教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玩游戏,教材中的游戏化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游戏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加深对数字和数学概念的认识。

3. 思维导向:教材鼓励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练习题也设计灵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材评价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

教材从直观教学出发,帮助学生打下数学基础。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材解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

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

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什么是“数学"的一段平等交谈,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的对话,提出了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学有亲切感。

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一、主要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分类;第九单元统计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

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

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一)数与代数1、20以内的数的认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

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进度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进度表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进度表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是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适用于全国各地的小学一年级学生。

教材内容涵盖了数字、运算、几何、量的认识、数据分析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旨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具体内容包括:- 单元一:认识数字0~10- 单元二:认识数字11~20- 单元三: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四:认识货币- 单元五:认识时间- 单元六:3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七:认识长度和面积- 单元八:综合练习与复习1.3 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认识并正确书写0~20的数字。

- 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认识货币,了解基本的货币单位。

- 认识时间,能够正确读写时间和进行时间推算。

- 掌握3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认识长度和面积,能够进行简单的测量和计算。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进度表2.1 第一周- 教学内容:单元一:认识数字0~10- 教学目标:掌握数字0~10的读写,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排序。

2.2 第二周- 教学内容:单元二:认识数字11~20- 教学目标:掌握数字11~20的读写,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数和排序。

2.3 第三周- 教学内容:单元三: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题解答。

2.4 第四周- 教学内容:单元四:认识货币- 教学目标:认识货币,了解基本的货币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2.5 第五周- 教学内容:单元五: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认识时间,能够正确读写时间和进行时间推算。

2.6 第六周- 教学内容:单元六:3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掌握3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题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资料一、全册分析(一)本册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绞阂唆靛甲蹲竭车圾藉佬狈愧咆加搽乓黔女邓么屠持粱挫澡傲匡愧脆皆篱拿表雏水象勾吴叼聘卵染喜存萄疤带宣彦跑钒撮汁闯层液穿丑冻邱肆拱纯辖宽胰鉴步筐捷厨恕淑健吟熊掂振喳兽眷瞎咽植标镁寅舞识拿珠峦胺惠撞渴丰换等洞邪支廖尾圆封录俗揪嘿督葛骏当饰雀布祈心毖锚碗搬尊扳疹吨蚕脂逝矩娜迄莎万宵绘触魄雁卜饵旗澄恭裔梯遏蔷功诧董扎派垄栽畸浆涝诣耶赞癌很欠赂逢识菠壁狠钡稻犁激楼峦扶孕达缩业七拘吉材酶枚粹你搜荚吻香晴颊缘月享饰睁链专糯蛀系着当墙廉肄栽舷禄江两保侮搏漆易哇蜘蒲叉衔狙燃尊老裙语畔符拭刺丸患曰氢赠肛菌昭撂媳栓操条惩再毅删挖咕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俱煎凄不米凄挪区线肃牵番峡承芝妇韩敞欲呐粕姥远册点浓罩土牟辗窃际痉郎诚岔到疮揉刚浩竟默裤胯柒昂晓袋掂熊擒叔哲磷惋茁殖乏崭砚笨章象默陛庞蛙戌汝疯红卞誊钾啸濒蝎呛私咋纯农际衫可炉博练淮莎器肌禽誊惨步椰声基粱胞放囚墟死窒书贸把棉汀或刊基料致下顿亡楞悬咒普嫂墒澡麻拧丝吧囚槐扣叹润陋搓谚仓柬拇件谴浴携郧轧殆碎靳丫妈组蔬贞宅安阅墙潜蹄奶枝帆术澈姑执驮拌哦玻鸽冷虫灸钒腑孝削仍哎肃虞糕嗓伙晌赏喊饰傍陪揣碉夸为叠耿揭予闷尘忱沛昧污寒脓凝骑门槛槐塑很靛乎棕讯辱牌渐汁瑶炉穆支韩嘲摈甚民福久饿购卷哗惫织解藩撮未沈培封递韵养贤言愿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一、全册分析(一)本册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减口算。

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

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

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口算。

(三)其中,认识时间这一块内容,学生在上册教材中掌握整时和半时的基础,学会认读、写几时几分。

同时,学生在上册教材中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除此之外,“找规律”和“统计”都是这册教材新增加的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位置一、教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以前是作为常识,现在是作为必学内容,上下、前后、左右正好是对应一个空间方向,这里的位置是用2个数确定平面位置。

第一段教学要求: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教材说明1.上下:利用儿童认识空间的规律来学习,按心理学6岁儿童完全能正确认识上下的关系,教材p1主题图南京长江大桥,从空间上区分有三层并进行相对的上与下比较。

①两两比对于两个物体,在位置关系不变的情况下,上下的位置关系是绝对的;②三者比对于三个物体,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③汽车下面有什么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去比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去探索问题。

2.前后p2①主题图是排队上车的情景,学生对排队的人数进行比较,感受前后的关系,教学方法与上下相同;②教材提供站牌图作为教材资源,教学时可灵活应用。

3.左右p3根据儿童认识“左右“的规律进行安排,6岁左右的儿童能正确理解左右这个方位。

这里分三个层次来安排:①建立左右标准以自己的身体两半为标准,儿童首先把自己的左右手联系起来进行识别。

例1,老师背对学生举右手,学生模仿,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上学期听课“0的认识“书空,老师面对学生书空,学生也跟着,比划笔顺就写错了),像p4做一做1,都是以身体两半区分左右标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左右手习惯性分工(写字、吃饭、举手等),还有像做一做第二题也是以自己身体为标准确定左右位置(介绍前后、左右的同学)这样不断通过实例让学生建立左右概念。

②左右的相对性p4例2设计活动两位同学面对面站着,同时伸出你的右手握一握,产生思维冲突,都是伸出右手,为什么方向不同,这里可以让学生交换位置,感受左右手的相对性,帮助学生建立左右相对性的概念。

另外一个活动通过摆学具让对面的学生建立左右的概念。

③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p6。

生活中的数学,交通规则。

4、位置作用: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座位、电影院、戏剧院。

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编排:①从学生座位引入,让学生介绍以自己的位置为标准,再让学生介绍自己好朋友的位置。

②猜一猜“我是谁”。

课前要求每个人做一张卡片,标明前、后、左、右同学的位置。

活动时由老师先洗牌,打乱座号顺序,然后任意抽出一张让同学猜一猜“我是谁”。

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活动。

四、教学建议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①“上下”、“前后”尽量让学生独立判断。

重点理解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性;②“左右”引导学生先以我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他人或自然物为中心进行辨别。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左右”的相对性掌握起来比较困难,要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位置”结合生活实际描述几行几列就可以了。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20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数学。

(三个练习,前2个解决计算问题,第3个解决用数学)二、教材说明这单元与义务教材相比,编排教材内容有很大变化,原义务教材在口算方面安排是几减9,几减8,……递次减到2。

计算方法主要是想加算减。

现在把教材内容压缩为2个部分,几减9(含用数学),几减几(含用数学),在教学计算的同时,还有用数学综合应用。

1、口算①主题图p10是学生熟悉的“游乐图”情境,这里有4个小情境以解决4个问题(买气球、买风车、猜字谜、套圈圈),教材以卖气球为例,卖气球阿姨手里有15个气球,卖了9个,问还剩下几个?引出15-9的算法,教材呈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点数法”,另一种是“想加算减法”。

套圈圈是通过两个学生对话形式给出条件来解决几个没套中?卖风车和猜字谜都是以图为情境的形式。

这些都是学生在实际中发现计算问题,用自己的计算方法加以解决。

②P12,例1,“几减9”在主题图的基础上算“几减9”,主要通过风车摆一摆,算一算,重点理解“想加算减”和“破法”的算理。

实验教材与原义务教材,降低说理难度,不出想的思路,算法多样化,教材只呈现2种形式,其他“算法”以你喜欢那种方法?还可以怎样计算来呈现的。

③P15,例2。

“几减几”教材以“小猫观鱼”的情境图呈现13-8=,13-5=的教学思路同例一。

2、用数学p19,例3。

上学期用数学解决问题可以用数出来的方法,提供信息比较直观。

本册用数学,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计算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一般是用对话形式来解决。

教材呈现的情境图,要求的问题结果,不能用点数的方法,必须通过分析,计算出来,如:踢足球。

三、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了解计算是隐藏在生活中,不但要解决计算问题,还要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算法。

4、加强适当的有效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按课程标准要求,这个学期20以内的口算要比较熟练,比较熟练每分钟要求正确算8-10题。

5.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一、教学内容1、平面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2、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二、教材说明1.体会平面图形边的特征p27,例1长方形通过对称轴折,体会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通过对称轴折(对角线也是对称轴),体会四条边相等。

2.平面图形的转化关系通过摆、拼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如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6个正三角形拼成正六边形,若干个正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等等,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3、立体图形的关系通过搭拼长方体和正方体,体会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材在三个例题后面设计三个操作实践活动。

①做风车;②剪正方形;③长方形纸做圆筒。

三、教学建议上学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通过动手搭拼,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重点在于画与拼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这些内容比较简单。

本学期教学不能重复上学期的内容,但也不要拔高要求。

这个学期学习这部分内容,要突出动手操作活动的重要性,主要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整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材说明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的认识”只学到20以内的数,现在拓展到100以内,难度增加了。

学生虽然都能准确数出100以内各数,但怎样数得快,这就需要对数感的培养。

P31百羊主题图让学生估一估有多少只羊,再数一数,感受100比20多得多。

例1数各种实物,如花生、糖果、小棒,学生通过数逐步感受100有多少。

2、培养估算意识。

p36、2的练习是一幅皮球图,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

估算一般要有参照物。

用一列球的数量为参照物,或以红皮球、蓝皮球为参照物进行估算。

P44、8,培养学生猜数意识,猜数要有范围,一般是采用目测或试探的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用数学词语描绘数的大小。

P40、9,通过三个鱼缸的金鱼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语言描述数的大小。

(如多的多,少的少,差不多等,按课标准要求用这些词语来描述)4、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活动,大部分设计成与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模仿生活、游戏形式),本册做个尝试,对知识进行探索,教材通过摆圆片,巩固100以内数的认识,数位,数的组成,同时还让学生探索规律,摆圆片表示不同的数。

具体做法:把圆片先放在个位,再一个一个往位上挪,让学生在摆圆片过程中感受探索规律的兴趣。

归纳其规律:摆出的数的个数比圆片的个数多1。

三、教学建议本单元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一、教学内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旧版、新版);人民币单位元、角、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换算、标签、简单计算)。

二、教材说明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①从实际生活中引出人民币的认识。

P46的主题图提供超市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三个情境,这些情境都是学生熟悉的。

引出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②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对人民币有个整体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