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与排斥反应

合集下载

器官和骨髓移植

器官和骨髓移植

病理学(第9版)
一、移植排斥反应机制
(二)双向移植排斥理论
1. 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情况下,宿主往往不能完全清除过路细胞。因此,在移植中可同 时发生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两者共存。
2. 在持续的免疫抑制剂作用下,这种相互免疫应答可因诱导各种免疫调节机制而逐渐减 弱,最终达到一种无反应状态,形成供、受者白细胞共存的微嵌合现象。
病理学(第9版)
一、移植排斥反应机制
(一)单向移植排斥理论
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即细胞免疫)和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即体液免疫)均参与此过 程。
1.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 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与细胞毒作用对移植物的排斥发 挥重要作用。
2.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其表现形式有两种,包括①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前机 体已有循环HLA抗体的受者;②在原来并未致敏的个体中,随着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的形成, 可同时有抗HLA抗体的产生,造成移植物损害。
2. 病理变化 肉眼观,色泽由粉红色迅速转变为暗红色,伴出血或梗死,出现花斑状外 观。镜下,为广泛的急性小动脉炎伴血栓形成及缺血性坏死。
3. 临床表现 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受者迅速出现无尿。
病理学(第9版)
(二)急性排斥反应
1. 发病机制 急性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 2. 病理变化 (1)细胞型排斥反应:肾间质明显水肿,单个核细胞浸润并侵袭肾小管壁导致肾小管炎, 引起局部肾小管坏死。也可出现血管炎及血管壁坏死。 (2)血管型排斥反应: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及相应部位的梗死。更常出现的是亚急性血 管炎,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泡沫状巨噬细胞增生所引起的血管内膜增厚,常导致管腔 狭窄或闭塞。
第三节
器官和骨髓移植

移植排斥反应类型

移植排斥反应类型

移植排斥反应类型(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在移植后数分-24小时发生ABO血型抗体或抗Ⅰ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抗体引起受者反复输血,妊娠或曾做过同种移植,其体内有可能存在这类抗体(IgM)。

超急排斥一旦发生,无有效方法治疗,终将导致移植失败ABO及HLA 配型可预防超急排斥的发生。

2、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急性排斥是排斥反应中最常见,在移植后数天-2周发生。

移植物病理:大量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体温度升高、移植物肿胀,疼痛,少尿(肾)、SCr增高,血小板减低,补体下降,进展迅速。

机制:CD4+Th1细胞介导迟发型反应;CTL直接杀伤表达同种异型抗原的移植物细胞;激活的巨噬细胞和NK细胞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3、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慢性排斥移植后数周-数年发生临床过程,肾移植与慢性肾炎相似(进行性肾功能丧失)主要病理特征是移植器官的毛细血管床内皮细胞增生,使动脉腔狭窄,并逐渐纤维化。

机制:免疫机制:血管慢性排斥(Chronic vascular rejection)主要形式1)CD4+T细胞通过间接途径识别血管内皮细胞表面HLA抗原而被活化,长期活化,Th1细胞可介导慢性迟发型超敏反应,Th2细胞参与B细胞抗体的产生2)急性排斥反复发作,引起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持续炎症损伤非免疫机制慢性排斥与组织器官退行性变有关1)供者年龄过小或大2)并发症:高血压、高血症、糖尿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3)移植物缺血时间过长4)肾单位减少5)肾血液动力学改变6)免疫抑制剂: 药物损伤(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1.GVHR是由移植物中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组织抗原所致的排斥反应,发生后一般均难以逆转,不仅导致移植失败,还可能威胁受者生命。

2.形成条件:HLA型不符;移植物中足量的免疫细胞(成熟T细胞);受者免疫无能或免疫极度低下。

简述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简述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

简述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原则移植排斥反应是移植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移植手术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排斥反应是由于移植物与受体之间的免疫系统不兼容引起的。

在移植手术后,受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移植物,导致移植物无法正常工作或被完全破坏。

因此,防治移植排斥反应非常重要。

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充分的免疫抑制治疗移植手术后,受体的免疫系统会攻击移植物,导致排斥反应。

因此,为了防止排斥反应的发生,需要对受体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受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2. 个体化治疗不同的受体对于移植排斥反应的反应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受体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高危患者,需要采用更加强效的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3. 监测免疫功能在进行移植手术后,需要定期监测受体的免疫功能。

这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排斥反应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抗体水平来监测免疫功能。

4. 预防感染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会降低受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移植手术后,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感染。

例如,保持手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5. 管理并发症移植排斥反应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例如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因此,在进行移植手术后,需要及时发现并管理这些并发症。

总之,防治移植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

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监测免疫功能和管理并发症,以确保移植手术的成功。

干细胞移植后的抗排异治疗指南

干细胞移植后的抗排异治疗指南

干细胞移植后的抗排异治疗指南干细胞移植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衰竭等。

然而,由于异体干细胞移植后可能出现排异反应,因此抗排异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干细胞移植后的抗排异治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应对潜在的排异问题。

1. 排异反应的类型在干细胞移植后,会出现两种类型的排异反应:急性排异反应和慢性排异反应。

急性排异反应通常在移植后的前几周内发生,表现为皮肤发红、恶心、呕吐、腹泻、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及时处理,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

然而,如果未能得到适当治疗,急性排异反应可能会进展为慢性排异反应。

慢性排异反应的症状可能不那么明显,但会逐渐发展。

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体重下降、皮肤瘙痒等症状。

慢性排异反应需要长期监测和治疗。

2. 抗排异治疗药物抗排异治疗的关键是使用免疫抑制剂,用于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减少免疫反应。

下面是常用的抗排异治疗药物:(1)环孢素A(Cyclosporine A):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干细胞移植后的抗排异治疗。

它能够抑制T细胞的功能,降低排异反应的风险。

(2)甲氨蝶呤(Methotrexate):这是一种化疗药物,可用于减少移植物和宿主之间的免疫反应。

它经常与环孢素A联合使用。

(3)琥珀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这是另一种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干细胞移植后的抗排异治疗。

它通过抑制DNA合成来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

(4)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这是一类具有广谱免疫抑制作用的激素药物,常用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

上述药物的使用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需由专业医生进行监测和调整。

3. 抗感染治疗移植后的患者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抵抗力会下降,容易感染。

因此,抗排异治疗同时需要关注感染预防和治疗。

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是常规的措施。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根据感染部位和感染菌株的敏感性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在医学领域,器官移植是一项重要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许多患有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然而,器官移植手术后的免疫抑制与排斥反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机制以及如何应对排斥反应。

一、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机制器官移植手术后,移植物被视为异体物质,会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

因此,为了确保移植物能够有效地进行生存和功能,必须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

主要的免疫抑制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免疫抑制药物: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环孢素、霉酚酸酯、FK506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2. 免疫耐受:通过特定的免疫调节机制,使宿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产生耐受。

例如,通过骨髓移植可以重建患者的免疫系统,从而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

3. 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近年来,细胞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克服免疫排斥提供了新的思路。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将移植物基因进行适当的改造,增强其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容性。

二、排斥反应的类型与病理机制即使采取了免疫抑制措施,仍然存在排斥反应的发生。

排斥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超急性排斥反应:该类型的排斥反应反应快速,多在移植手术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

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中已存在的抗体识别并攻击移植物中的抗原而导致的。

2. 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通常发生在移植后的几周内,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的T细胞和B细胞对移植物中的抗原进行攻击而引起的。

3. 慢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是指在移植后数月或数年内逐渐发展的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主要由宿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引起的。

三、克服排斥反应的策略针对不同类型的排斥反应,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克服排斥反应的发生,以确保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和功能。

1. 免疫抑制药物的调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免疫抑制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以达到抑制免疫应答的目的。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是机体处于免疫缺陷状态进行免疫重建后的一种免疫反应,一般发生在骨髓移植时。

由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移植物中的免疫活性细胞针对宿主的移植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所以是骨髓移植的主要障碍。

它属于移植排斥反应的一种类型,由此引起的疾病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1.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1)超急性排斥反应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移植物血液循环恢复后数分钟或数小时(24~48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其产生原因是受者体内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如HLA抗原、ABO血型抗原和血小板抗原等)的抗体。

在移植术后,这些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移植的血管内凝血和血栓形成。

反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有同种异基因移植史的个体体内易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基因抗原的抗体。

(2)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是同种异基因移植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的数周或数月后发生。

CD4+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和CD8+T细胞介导的对移植物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

移植物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实质细胞的坏死。

在急性排斥反应中可出现急性血管排斥反应,也称急性体液排斥反应。

被排斥抑制物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炎症及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

这种排斥反应可能由针对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HLA分子的IgG类抗体引起。

(3)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在移植后数月至数年发生。

移植物主要病理变化是纤维化。

纤维化是慢性迟发性超敏反应的慢性结局。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最常发生于同种骨髓移植后,是骨髓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引起的宿主的损伤被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骨髓移植物中成熟T细胞是介导GVHR的主要效应细胞。

另外,T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主要为NK细胞)参与GVHD的发生。

骨髓移植抗排异反应机制与治疗新策略

骨髓移植抗排异反应机制与治疗新策略

骨髓移植抗排异反应机制与治疗新策略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一些严重疾病的有效手段,包括血液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和遗传代谢病等。

然而,骨髓移植后常常伴随着抗排异反应,这限制了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因此,了解骨髓移植抗排异反应的机制,并探索治疗新策略,对于提高移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骨髓移植抗排异反应机制主要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和各类细胞因子的释放及相互作用。

在骨髓移植中,最主要的抗排异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

T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类型之一,它们通过识别外来的抗原,尤其是移植体中的异基因,从而激活免疫反应。

激活的T细胞会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它们进一步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和排斥反应。

此外,T细胞的活化还会引发抗体产生,从而引发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抗髓移植排异反应还涉及到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B细胞是主要产生抗体的细胞类型,对于骨髓移植中的排异反应也起到一定作用。

激活的T细胞和B细胞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激活的T细胞通过与B细胞膜上的CD40配体结合,激活B细胞,同时也通过CD40配体和受体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强T细胞激活和B细胞的抗体产生。

这种T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是抗体介导的排异反应的重要机制。

除了T细胞介导的排异反应,移植过程中还伴随着各类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相互作用。

比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被广泛认为是移植排斥反应的致病因素。

这些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会导致炎症反应,对移植物和宿主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针对骨髓移植抗排异反应机制,目前出现了一些治疗新策略,旨在提高移植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

首先,免疫抑制剂是最常用的治疗策略之一。

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弱或抑制免疫反应,从而降低排异反应的风险。

典型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和皮质类固醇等,它们通过不同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骨髓移植不排异好吗

骨髓移植不排异好吗

骨髓移植不排异好吗
一、概述
大家都知道有的病是非常的严重的,就像白血病一样,是要靠骨髓移植才能够有可能被治好的,但是很多的人其实都不太了解骨髓移植的。

骨髓移植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治疗方式,如果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不会用到的。

但是如果用到的话,就会考虑很多的问题,骨髓是否匹配。

相信大家都听过骨髓移植后排异这个说法。

那么到底骨髓移植不排异好吗?
二、步骤/方法:
1、骨髓移植之后排异是非常的不好的,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危害,而且要是骨髓排异的话,自己的身体会变得比之前还要糟糕,自己的状态也会变得特别的不好,这是比较失败的骨髓移植。

2、在很多人当中才有一个能找到跟你苦谁能够配型的人这是非常难得的,不过你应该尝试一下,如果手术做成功的话更加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接受这个外来的移植骨髓这样才可以使排斥反应减少一些。

还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休息。

3、进行骨髓移植手术的人首先要注意多加休息,最好进行某同事穿休息,避免进行一些剧烈的运动。

同时要保证睡眠时间的足够,不要长时间的工作,加重身体的负担。

同时饮食上要注意多吃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多吃一些瘦肉。

三、注意事项:
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同时也要注意钙的补充。

此外要注意保持心态的积极。

骨髓移植后排异有哪些症状

骨髓移植后排异有哪些症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骨髓移植后排异有哪些症状导语:关于骨髓移植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治疗方式,如果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不会用到的。

但是如果用到的话,就会考虑很多的问题,骨髓是否匹配。

相信大家关于骨髓移植是一项要求很高的治疗方式,如果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不会用到的。

但是如果用到的话,就会考虑很多的问题,骨髓是否匹配。

相信大家都听过骨髓移植后排异这个说法,就说明不能很好的适应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

那么,骨髓移植后排异有哪些症状?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

移植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一种为“排斥反应”,另外一种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排斥反应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能分辨出“异己”,并对它进行攻击,将它排挤除去,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排斥反应”。

如供、受者是亲属关系,排斥反应会弱些,如是非亲属关系,则反应会重一些。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简称GVHD。

即供者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宿主)的作用,宿主组织抗原对供者免疫细胞来说也是异己物质,逐渐生长起来的供者免疫细胞对受者的“攻击”越来越重,并可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GVHD的症状包括:发热、皮肤潮红、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肝炎、严重腹泻、骨髓硬质和感染,严重时可并发致死性反应。

在双胞胎中,GVHD发生率为1-5%,亲属中为36%,非血缘关系为50-70%。

不过GVHD虽对患者有危险,但它具有抗白血病作用,卡减少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

在治疗中,可采取适当的免疫抑制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骨髓移植后的慢性排异反应,是可以通过治疗来缓解的。

应该再回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

移植排斥反应第二节移植排斥反应在同种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时,受者的免疫系统常对移植物产生排异反应(transplant rejection),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免疫学现象,涉及细胞和抗体介导的多种免疫损伤机制,都是针对移植物中的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抗原HLA(human leucocyte antigen) 的反应,供者与受者HLA的差异程度决定了排异反应的轻或重。

除单卵双生外,二个个体具有完全相同的HLA系统的组织配型几乎是不存在的,但选择供者与受者配型尽可能地接近,是异体组织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

HLA系统是目前人类已知的最复杂的基因群―HLA复合体,或称MHC基因的编码产物。

HLA复合体位于第六对染色体的短臂,是免疫遗传的调控中心。

每个基因位点存在多种等位基因,导致HLA系统的高度多态性。

HLA复合体的基因位点,从功能角度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包含基因位点HLA-A・B・C,所有真核细胞均具有Ⅰ类基因位点。

第二类即H LA-D(DR)位点,主要见于抗原递呈细胞、B细胞及T辅助细胞,此外,血管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如果受到淋巴因子IFN-γ的诱导,亦可表达Ⅱ类抗原。

第三类则属于编码补体C2、C4和B因子的基因位点。

HLA分子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因而无论对诱导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均起重要作用。

已知调控免疫反应的Ir(immune response)基因亦位于HLA-D区,所以Ⅱ类抗原的基因亦具有Ir基因的功能,调控免疫反应的幅度。

因而可以认为与HLA直接相关的免疫病理现象是:移植排斥反应、对疾病的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

一、排斥反应的机制移植排斥反应过程很复杂,既有细胞介导的又有的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作用。

1.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在人体和实验性组织、器官移植中证实,T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与细胞毒作用对移植物的排斥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植物中供体的淋巴细胞(过路淋巴细胞)、树突细胞等具有丰富的HLA-Ⅰ、Ⅱ抗原,是主要的致敏原,它们一旦被受体的淋巴细胞识别,即可引起以下系列变化(图4-3)。

人体器官移植和免疫排斥反应机制解析

人体器官移植和免疫排斥反应机制解析

人体器官移植和免疫排斥反应机制解析引言:人体器官移植是一项恢复患者生活质量、拯救生命的重要医疗技术。

然而,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抗异体反应的能力,器官移植后常出现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受损甚至失效。

了解和解析人体器官移植和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对于改善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延长移植器官的寿命至关重要。

一、人体器官移植的背景和意义器官移植是在器官功能丧失的情况下,通过从捐献者身上移植新的器官以替代受损器官的医疗手段。

它可以拯救濒临死亡的患者生命,并改善生活质量。

目前,心脏、肾脏、肝脏、肺脏和胰腺等器官的移植已经成为常见的手术。

二、免疫排斥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免疫排斥反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认定为“外来物质”,进而发动攻击和破坏的免疫反应。

根据时间和发生过程的不同,免疫排斥反应可以分为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三种类型。

1. 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超急性排斥反应是在器官移植手术后不久出现的,通常由于受体和供体之间的配型不匹配或抗体的存在造成。

这种排斥反应迅速发生,破坏移植器官的血管,导致移植器官迅速失效。

2. 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急性排斥反应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排斥反应类型,通常发生在移植手术后的第一周至第三个月。

它是由T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或非抗体依赖性的免疫反应引起的。

这种排斥反应对于移植器官的存活率和功能影响较大。

3. 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慢性排斥反应是发生在移植手术后数月至数年的时间内的一种反应。

它是由慢性炎症和细胞免疫反应导致的,常伴有局部纤维化和动脉硬化等病理变化。

慢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器官寿命缩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解析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免疫过程,涉及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和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

1. 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APCs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它们通过捕获、加工和呈递移植器官的抗原,激活和引导免疫应答。

骨髓移植对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作用

骨髓移植对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作用

骨髓移植对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作用骨髓移植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方法,通过替换患者异常造血系统的来源,从而达到治疗和治愈的目的。

尽管骨髓移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但它被广泛认为是当前白血病治疗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骨髓移植的原理、适应症、疗效作用以及风险与并发症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骨髓移植的原理。

骨髓移植是一种采用患者自身或配型相合的供者骨髓细胞进行替代治疗的方法。

在进行骨髓移植前,通常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放疗和化疗,以消除患者的异常造血系统,并为新的造血系统提供空间。

移植后,供者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将在受体体内重新生长和分化,最终形成健康的造血系统。

骨髓移植主要适用于白血病、淋巴瘤等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患者。

由于骨髓移植具有特殊的配型要求,供者的组织相容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致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移植后的排斥反应风险,并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骨髓移植对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是显著的。

通过重新建立健康的造血系统,骨髓移植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治疗效果。

首先,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骨髓移植可以有效清除体内的恶性细胞,从而降低复发的风险。

其次,移植后的新的造血系统可以产生正常和功能完整的血细胞,恢复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输血功能。

同时,它还可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败血症等。

最后,骨髓移植也为一些无法通过传统治疗得到改善的白血病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

然而,骨髓移植并非没有风险和并发症。

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它可能导致移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分化,进而导致移植的失败。

此外,由于移植过程中使用了高剂量的放疗和化疗药物,因此也会对患者的身体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和腹泻等。

另外,移植后的抗排斥治疗可能导致免疫抑制,增加患者感染和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在骨髓移植前后,患者需要接受密切的监测和护理,以及严格的药物管理和免疫治疗方案。

骨髓移植成功的判断标准

骨髓移植成功的判断标准

骨髓移植成功的判断标准
骨髓移植成功的判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扩散状态:一般情况下,骨髓移植后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等造血功能的恢复速度是评估骨髓移植成败的最直接指标。

如果移植后一段时间内可以观察到骨髓功能的恢复,并且患者的造血功能逐渐正常化,通常可以认为移植成功。

2. 移植物排斥反应:骨髓移植后,免疫系统对于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是常见并可影响移植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可以观察到移植物与宿主的免疫系统逐渐适应和和谐的过程,没有明显的排斥反应,通常可以认为移植成功。

3. 移植物存活:通过检测移植物活性和生存率来评估移植成功与否。

通常采用骨髓象检查、细胞学染色体分析、核型分析等技术,观察移植物在宿主体内的存活状况。

如果移植物正常存活、增殖并保持正常分化,通常可以认为移植成功。

4. 病情缓解和存活率:移植后患者的病情是否得到缓解、存活率是否提高也是评估骨髓移植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通常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指标的改善情况,以及生存率的提高来判断移植是否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骨髓移植成功的标准可能因个体差异、疾病特点和治疗方案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骨髓移植后的恢复和成功与否还需要长期观察和随访。

全相合骨髓移植有排异吗

全相合骨髓移植有排异吗

全相合骨髓移植有排异吗文章目录*一、全相合骨髓移植有排异吗1. 全相合骨髓移植有排异吗2. 白血病的原因3. 白血病的症状*二、如何预防白血病*三、白血病的注意事项全相合骨髓移植有排异吗1、全相合骨髓移植有排异吗全相合骨髓移植是有排异的。

如供、受者是亲属关系,排斥反应会弱些,如是非亲属关系,则反应会重一些。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简称GVHD,在双胞胎中,GVHD发生率为1-5%,亲属中为36%,非血缘关系为50-70%。

不过GVHD虽对患者有危险,但它具有抗白血病作用,卡减少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

排斥反应是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能分辨出“异己”,并对它进行攻击,将它排挤除去,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排斥反应”。

GVHD 的症状包括:发热、皮肤潮红、皮疹、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肝炎、严重腹泻、骨髓硬质和感染,严重时可并发致死性反应。

可采取适当的免疫抑制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2、白血病的原因白血病的出现和一些化学物质有一定的联系,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是:汽油中的苯。

遗传是诱发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受人体的遗传基因与染色体等影响的。

病毒因素也是导致急性白血病的病因之一,它能造成很多疾病的入侵人们的身体,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平时生活中,人们难免会接触到那些具有辐射性的物质,像电离、X线等。

如果长期接触该物质会导致白血病的出现。

长时间的食用含有化肥、农药的蔬菜、水果等食物和不干净的水源,就十分容易使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受到破坏,从而发病。

如果滥用药物,会造成白血病的发生,大家一定要注意。

3、白血病的症状白血病早期通常会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偏瘫、意识丧失等神经系统症状。

贫血常常为白血病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自觉虚弱乏力、多汗,不论在活动或是在休息时,都觉得气促、心跳加快。

大部分白血病患者有浅表淋巴结的肿大,以颌下、颈部、锁骨上、腋下及腹股沟处多见,往往没有明显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肿大,胸骨下有明显的压痛,这是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的表现。

骨髓移植不良的表现

骨髓移植不良的表现

骨髓移植不良的表现文章目录*一、骨髓移植不良的表现*二、骨髓移植后注意事项*三、骨髓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区别骨髓移植不良的表现1、骨髓移植不良的表现1.1、出现排斥反应免疫系统对外来异物能分辨出“异己”,并对它进行攻击,将它排挤除去,这个过程就称之为“排斥反应”。

如供、受者是亲属关系,排斥反应会弱些,如是非亲属关系,则反应会重一些。

1.2、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简称GVHD。

即供者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宿主)的作用,宿主组织抗原对供者免疫细胞来说也是异己物质,逐渐生长起来的供者免疫细胞对受者的“攻击”越来越重,并可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2、骨髓移植的成功率一般要经过五大关口:移植前化疗关、移植关、移植后免疫排异关、感染关、移植后化疗关。

只有依次顺利通过以上这五关,并在半年后作基因检查,在患者体内发现供髓者的基因表达,且骨髓、血象及重要脏器检查正常、无明显症状,才算真正成功。

常见有些患者在移植出舱后一月、三月、六月甚至一年后出现复发的。

这与患者病情类型、机体脏器功能、自身免疫反应、移植过程的并发症及供髓者与患者的基因位点匹配相符率、移植医院的综合水平又有相当关系。

目前骨髓移植真正移植成功率新闻媒体报告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但医学界认可在百分之三十三左右。

3、骨髓移植治疗的应用有哪些骨髓移植是各种血液肿瘤、再生不良性贫血症、重度地中海型贫血症以及一些先天性免疫缺乏症或代谢性疾病救命的根本治疗方法。

各种血液疾病如再生不良性贫血症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由于骨髓移植是建立在放、化疗基础上的治疗方法,它也成为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瘤、肺癌实体肿瘤的治疗方法之一,骨髓移植在国外已成为这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同时,骨髓移植在治疗重症自身免疫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系统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但这类病人应严格掌握移植的适应症,权衡利弊问题。

骨髓移植后注意事项1、装修时应选择对人体无害的装修材料。

移植免疫的检验之排斥反应及其监测

移植免疫的检验之排斥反应及其监测

移植免疫的检验之排斥反应及其监测移植排斥反应(tranlplantationrefection)是由移植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所导致的移植物功能丧失或受者机体损害,是临床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和移植免疫学所致力克服的关键难题。

目前已基本清楚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类型,对其检测和抑制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排斥反应的类型在同种异体移植中,排斥反应有两种基本类型: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versusgraftreaction,HVGR)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 ersushostreaction,GVHR),临床最多见的是前者;根据发生的机制、时间、速度和临床表现,HVGR又可分为3种类型。

1.超急排斥反应发生在移植物与受者血管接通的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坏死性血管炎表现,移植物功能丧失,患者有全身症状。

发生的基本原因是受者循环内存在抗供者的抗体,常见于下列情况:①A BO血型不符;②由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等使受者体内存在抗HLA抗体;③移植物保存或处理不当等其他原因。

超急排斥发生迅速,反应强烈,不可逆转;需立即切除移植物,否则会导致受者死亡。

如果事先认真进行ABO基至Rh血型检查和交叉配合试验,多可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2.急性排斥反应是排斥反应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在移植后数周到1年内,发生迅速,临床表现多有发热、移植部位胀痛和移植器官功能减退等;病理特点是移植物实质和小血管壁上有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间质水肿与血管损害,后期在大动脉壁上有急性纤维素样炎症。

急性排斥出现得早晚和反应的轻重与供-受者HLA相容和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相容性高则反应发生晚、症状轻、有些可迟至移植后2年才出现。

急性排斥反应经过及时恰当的免疫抑制治疗多可缓解。

3.慢性排斥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表现为进行性移植器官的功能减退直至丧失;病理特点是血管壁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和瘢痕形成,有时伴有血管硬化性改变。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排异反应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排异反应造血干细胞移植,按造血干细胞的来源部位可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脐血干细胞移植。

按造血干细胞来自患者自身与否可分为自体移植、同基因移植和异基因移植。

其中同基因移植是指患者与移植供体为同卵孪生兄弟或姐妹。

对急性白血病无供体者,在治疗完全缓解后,采取其自身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称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因为缓解期骨髓或外周中恶性细胞极少,可视为"正常"细胞,但一般复发率较高,因而疗效比异体移植稍差。

人们正在研究一些特殊的"净化"方法,用以去除骨髓中的恶性细胞,可望进一步提高自体移植的疗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条件要求一是移植前的预处理。

这是为了使受者能够接受外来的造血干细胞和减少本身肿瘤细胞的负荷采取的措施,经典的方案是环磷酰胺60毫克/公斤体重服3日加上8~12戈瑞的一次或分次的全身照射。

这种方案对病人损伤较大,多用于原来身体较好、年龄较轻、病程较短、主要脏器功能良好的患者。

为了使儿童和年纪稍大、体质较弱的患者也可以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于是有了对上述经典方案的改良方案,称之为非清髓性骨髓移植预处理方法,通常是减少使用细胞毒药物的数量和剂量,不加或减少全身照射剂量。

这对于病人来说相对比较安全。

二是受者和供者应有相匹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

它存在于人类第六对染色体上,医生称其为HLA-A,B,C和DR位点,在移植能否成功上,HLA—DR 位点关系尤大,必须相合,这样成功机会大,风险比较小。

三是要有一定量的造血干细胞数。

这点不难理解,既然作为种子细胞,就要到适合于它的新的“土壤”环境中去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就不会是一帆风顺,其过程会有损失,没有一定数量是不行的。

这些主要是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言。

它带给移植患者以生存的机会,同时又受屏障和条件的限制而埋伏着风险,诸如出血、感染、排斥、抗宿主病和肝静脉栓塞等并发症。

骨髓移植后的并发症及对策

骨髓移植后的并发症及对策

骨髓移植后的并发症及对策骨髓移植是一种用于治疗恶性血液病和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拯救患者的生命,但是移植后也会发生一些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往往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过程。

今天我将与大家一起探讨骨髓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以及对策。

一、感染在骨髓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破坏,因此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感染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咳嗽等。

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进行定期检查。

同时,医生还会给患者预防性的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以避免感染的发生。

二、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物抗宿主病是骨髓移植后出现的一种免疫系统反应性疾病,当移植的骨髓细胞识别宿主组织为异体时,会发生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后的病情加重。

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黏膜出血、腹泻等。

为了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医生会在移植前对患者进行配型、血液型等检查,并在移植后进行免疫抑制治疗,以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三、急性肝炎在骨髓移植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肝炎的症状,这是因为免疫抑制治疗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增加了患者感染肝炎病毒的风险。

为了预防急性肝炎的发生,患者需要接种疫苗,并进行常规的肝功能检查。

四、眼睛问题骨髓移植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眼睛问题,如视网膜病变、干眼症等。

为了减少眼睛问题的发生,患者需要注意眼睛卫生,并进行定期的眼部检查。

五、口腔问题骨髓移植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问题,如口炎、牙龈炎等。

为了预防口腔问题的发生,患者需要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避免酸性、辛辣和硬质食物。

六、心血管问题骨髓移植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心血管问题,如心律失常、高血压等。

为了预防心血管问题的发生,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并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总之,骨髓移植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是患者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以确保自己的康复过程。

在骨髓移植后,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恢复和并发症

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恢复和并发症

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恢复和并发症骨髓移植是一种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的方法,它通过将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受损的或有缺陷的骨髓造血功能。

然而,这个过程本身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并发症。

本文就骨髓移植后的免疫恢复和常见并发症作详细讨论。

一、免疫恢复1. 健康造血细胞重建:在骨髓移植后,捐赠或自体干细胞开始逐渐定植并增殖,最终取代受损的造血功能。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期间患者可能需要经历输血或使用生长因子等支持治疗。

2. 免疫功能恢复:由于大剂量化学药物和放射治疗对机体免疫系统具有强力杀伤作用,因此在接受骨髓移植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处于抑制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骨髓造血干细胞逐渐发育成熟并恢复功能,免疫系统也会逐渐恢复活跃。

3. 免疫监测和预防感染:在骨髓移植后,患者容易发生感染,并且由于其严重程度和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压力不同,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 血液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液中各类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和亚群分布等指标评估免疫恢复情况;- 医院环境管理:注重感染控制,包括手卫生、消毒、医护人员接种相应疫苗等;- 预防性用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抗菌药物等。

二、常见并发症1. 移位和急性排斥反应:骨髓移植术后可能发生无效或过度供受者之间的排斥反应。

这可能导致还原病情,甚至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在移植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免疫血型、组织相容性等指标,以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2. 移植后淋巴增生综合征(GvHD):这是骨髓移植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这是由于供者和受者之间存在免疫系统的不匹配,在新骨髓造血细胞定植后,导致供者免疫细胞攻击宿主身体内的正常组织。

GvHD可以影响多个器官,严重时甚至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

3. 移植相关性肺损伤:大约10%至15%的骨髓移植患者存在该并发症。

其通常早期发生,并严重程度与输注前放射治疗剂量有关。

为了预防或治疗这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肺功能、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和积极预防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10年来,"骨髓移植"已渐渐被"造血干细胞移植"代替,
首先让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大量释放到血液中去,这个过程称为"动员"。然后,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获得大量造血干细胞用于移植,这种方法称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也就是说,现在捐赠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只是"献血"了。而且,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运用造血干细胞"动员"技术,只需采集分离约50-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采集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后,血液可回输到捐献者体内。
总结 移植,就是把患者的这种病变成其他病症。
因为这个病,所以要移植,因为要移植,所以要摧毁免疫功能,因为摧毁免疫功能,所以移植能成功,因为摧毁免疫功能,所以会生别的各种病,因为没了免疫功能,所以容易死。
骨髓移植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BMT)是向白血病或再生不良性贫血等血液难病患者透过静脉注射移植捐献者的正常骨髓细胞的治疗。骨髓移植所使用的造血干细胞,除了骨髓之外,还可以透过从末梢血回收PBSCT或脐带血等方式获取,总称 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是存在于长骨(如肱骨、股骨)的骨髓腔和扁平骨(如髂骨、肋骨、胸骨、脊椎骨等)的松质骨间网眼中的一种海绵状的组织,能产生血细胞的骨髓略呈红色,称为红骨髓。成人的一些骨髓腔中的骨髓含有很多脂肪细胞,呈黄色,且不能产生血细胞,称为黄骨髓。人出生时,全身骨髓腔内充满红骨髓,随着年龄增长,骨髓中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松质骨中有红骨髓。此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成人不需全部骨髓腔造血,部分骨髓腔造血已足够补充所需血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转变为红骨髓,重新恢复造血的能力。
骨髓移植是建移植能活多少时间骨髓移植能活多少时间
问题回答 :
指导意见:你好,最好骨髓移植治疗,寿命要看恢复的情况。
病情分析:你好!骨髓移植的情况,考虑存活的时间,具体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可以活几十年,有的患者不到几年,白血病复发。指导意见:建议患者能够去正规的血液病医院就医治疗。骨髓移植是治疗目前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方法,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但是骨髓捐献者往往特别的少,这就为治疗白血病增加了难度。建议白血病患者可以尝试新疗法:清髓细胞激活引导疗法,让白血病不再是不治之症,有效的缓解了患者的病情。
骨髓移植能治愈白血病吗?白血病骨髓移植后能活多久?这是很多患者和患者家属关心的问题。对于骨髓移植后能活多久,很难有明确的答案,虽然目前临床上约60%的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经过异基因或同基因骨髓移植可达3年以上长生存期,部分已达5~6年以上。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约80%的病人可存活3年以上,部分已存活5~6年以上,但仍有部分患者骨髓移植后短期内复发或产生严重的排他反应而死亡,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有以下几个: 一、骨髓移植摧毁了生命免疫力 骨髓移植的最大弊端是在移植过程中,摧毁了生命的免疫力和自力生存的功能,使它无能发挥「排异」作用,使得移植得以成功。但是,免疫力是生命赖以自卫生存的重要因素......
骨髓移植是器官等将移植的一种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实践方法,用以治疗多例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10年前,骨髓移植用的还是老办法"骨髓移植"。由于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的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红骨髓中,只有极少数会到血液中"旅行"。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因此称之为"骨髓移植"。为了采集600毫升骨髓,必须给供者做局部麻醉,经过多次骨穿才能完成。
病例二:
病情描述 :
白血病骨髓移植成功后可以活几年?白血病骨髓移植成功,现在一直吃抗排异药物已经一年。我想问一下寿命会有多长,网上有人说十年。不是手术成功了吗,怎么还会死亡?是什么原因导致死亡的?
问题回答 :
病情分析:白血病分很多种,种类不同,患病年龄不同,治疗及时与否,并发症严重程不同,预后不同。指导意见:骨髓移植成功,不是代表你体内异常造血干细胞克隆停止,只是暂时抑制了。很多人移植成功,最后也死于骨髓衰竭导致的严重感染、出血、贫血。
您好,术后还是会出现复发的情况。,目前治疗白血病的方法主要有化疗、骨髓移植、中医药,三种方法各有特点,化疗见效快,副作用较大;骨髓移植花费高昂,风险较大;中医药见效相对缓慢,但是可以全面调理而且副作用小,痛苦少,花费少。通过医学界大量实践观察,认为中西医结合(化疗中药含量为16.2%左右的人参皂苷Rh2(护命素)等)的方法较为理想,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的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