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血液循环(后2节)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移动的速度。 3、血流方式:
层流、湍流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由血液粘滞度和血管口径决定。
※(三)血压: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基本条件
(1)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 (2)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基本要素 (3)主A和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
1. 中心V压(CVP):4~12 cmH2O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心脏射血能力—反变 静脉回心血量—正变 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2. 外周V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二)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QV =
P外-P中 RV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变
2.心脏的收缩力:正变
3.体位改变:
平卧→直立:V回心血量↓ 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BP↓→脑、视网 膜供血不足→头晕、视物不清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 →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
Sp
DP
搏出量
(明显)
脉压
Bp
心率
(明显)
外周阻力
(明显)
血量/ 血管容量
大A弹性
(明显)
(明显) (明显)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 静脉瓣 肌肉泵
5.呼吸运动 吸气→V回流↑ 呼气→V回流↓ 呼吸泵
五、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自学)
(一)概念:P111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组成 七部分
微动脉
后微 动脉
微静脉
Cap前 通血 真Cap 动-静脉吻合支 括约肌 Cap
(三) 血流通路
↓
↓
血流速↑
SP↑(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心缩期血流速↑
DP↑(明显)
↓
SP↑(不明显)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
↓
心缩期血流速↑ ↓
管壁侧压力↑ ↓
SP↑(不明显)
DP↑(明显)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SP↑(明显)DP↓→脉压↑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支配
心血管中枢
反射性调节 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
一.神 经 调 节
一 ) 心 血 管 的 神 经 支 配
(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
(一)心脏和血管的N支配
1. 心交感N
⑴ 起源与分布
脊髓T1~T5→节前纤维→ N 节换元 →节后纤维
窦房结 —右 房室交界 —左 房室束 房、室肌
1. 扩散* diffusion
2.
O2 , CO2 ,Na+, 葡萄糖
3. 2. 滤过与重吸收—水和溶质
4. 滤过filtration:Cap内 →Cap外
5. 重吸收reabsorption:Cap外 →Cap
内
3. 吞饮:大分子物质
六、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的生成
(一) 生成动力:有效滤过压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二)心血管中枢
1.概念: 控制心血管活动的 N元集中的部位。
2.延髓心血管中枢 基本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部位
① 缩血管区: 心交感中枢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缩血管中枢
②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缩血管区N元的活动
③ 心抑制区:心迷走中枢 (背核、疑核)
④ 传入N接替站:孤束核
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 大脑边缘系统 小脑
(四)心血管反射
1. 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亦称减压反射
⑴ 反射弧与反射过程
感受器: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窦N→舌咽N 主A神经→迷走N 神经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传出神经: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缩血管N
效应器:心脏,血管
1.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物质交换
2. 血液→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 V
2.直捷通路:促进血液回心,保证循环血量
血液→微A→后微A→通血Cap→微V
3.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
血液→微A→动-静脉吻合支→微V
迂回通路 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
(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1.Cap血压 Cap前阻力/Cap后阻力:反变 5/1 → 20 mmHg
↓
心率↓、冠脉舒 皮肤、内脏
心输出量↓ 骨骼肌血管缩
↓
↓ 呼吸加深加快
↓间接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压 ↑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 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
※ 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 交感缩血管N支配,且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 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节后纤维NE 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
①总效应缩血管,故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③几乎支配所有血管,但密度不同。
皮肤>骨骼肌、内脏>心脏、脑 微A > A > V
(2)舒血管N纤维
1)交感舒血管N纤维:骨骼肌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平时无紧张性,应激时(+)
2)副交感舒血管N 纤维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外生殖器等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 舒血管区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舒血管区
(皮肤伤害性感觉传入纤维)
软脑膜、消化腺、唾 皮肤血管 液腺、外生殖器血管
递质 ACh
Ach
P物质或组胺
受体 M
M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
局部血管舒
特点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轴突反射
②平时无作用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 ⑵ 作用及机制
心交感N(+)→节后纤维→NE→心肌细 胞膜1受体→胞内cAMP↑→激活PKA→激活Ca2+ 通道和If通道→Ca2+、Na+内流↑
心率↑ (正性变时) 收缩力↑ (正性变力) 房室传导↑(正性变传导)
2.心迷走N
⑴ 起源与分布
延髓
疑核 迷走N背核
→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N节换元
↓
心肺感受器兴奋
↓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肾血流量↑ ↓
↓ 血 压↓
肾排钠和排水↑ ↓
血容量↓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迷走N
孤
束
核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1.激活Ca通道→ 2期Ca2+内流↑ ↓
肌质网释放Ca2+↑ ↓
抑制Ca通道 ↓
AP时程(2期)Ca2+内流↓ (负变收缩) ↓
(正变力) 收缩力↑
收缩力↓
2.促进肌钙蛋白对Ca2+ 的释放(加速心肌舒张) (心房为主)
3.加速肌质网对Ca2+ 的重摄取(利于心室充盈)
(3)支配心脏的肽能N元
心脏中存在多种肽类神经纤维,释放的 递质有: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 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可能参与对心肌和 冠脉的调节。如:血管活性肠肽对心肌有正 性变力作用和舒张冠脉的作用;降钙素基因 相关肽有加快心率的作用。
滤过的力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重吸收的力量(-)
-10 组织液静水压
-10
+30
毛细血管血压
+12
A
-25 血浆胶体渗透压
-25
V
+15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5
生成 +10 = 有效滤过压 = -8 回流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 产生 肾近球细胞
血管紧张素原(肝) 近球细胞 → 肾素
肾血流量↓ 失血
血管紧张素I
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III
2.血管紧张素II作用
① 直接→微A收缩 ② 使交感N末梢释放NE↑ ③ 作用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④ (+)醛固酮分泌, 保钠保水
BP↑
(二)肾上腺素( E )与 NE
窦房结 —右 房室交界 —左 房室束 房、室肌(少)
※⑵ 作用及机制
心迷走N(+)→节后纤维→ACh→心肌 细胞M受体→K+通透性↑、抑制Ca2+通道 →K+外流↑、Ca2+内流↓
心率↓
(负性变时)
收缩力↓ (负性变力)
房室传导↓ (负性变传导)
生理作用
心交感N
心迷走N
变 时 4期Na+内流↑→自动去极速↑
⑶ 生理意义
快速调节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 房、室及肺循环大血管壁上
适宜刺激: 1.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2.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等)
生理意义: 调节血量、体液量及成分
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课后习题
1. 动脉BP是如何形成的? 2. 影响动脉BP的因素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 3. 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 4. 影响V回心血量的因素有那些? 5.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6. 名词:血压,动脉BP,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中心V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 压,有效滤过压。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分配血管
Cap前阻力血管
交换血管
Cap后阻力血管
容量血管
Cap前阻力血管
Cap后阻力血管
Cap前 括约肌
交换血管 短路血管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2、血流速度:血液一质点(例如一个RBC)在血管内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 毛细血管血压↑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3. 淋巴回流受阻 4. 毛细血管通透性↑
组织液生成↑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回流量
例症
毛细血管压↑
↑
↓
或静脉压↑
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舯
2.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局部组织代谢产物 → 后微A、 Cap前括约肌
组织代谢产物↑ 血流量↓
真毛细血管关闭
后微A与Cap前 括约肌收缩
后微A与Cap前 括约肌舒张
真毛细血管开放 血流量↑
组织代谢产物清除
(五) 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
囊泡
窗孔
裂隙
Cap内皮细胞 Cap基膜
组织液
(六)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血浆胶体
渗透压↓ 淋巴
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
通透性↑
营养不良、肾炎等
↑
↓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丝虫病、癌症等
↑
↓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
烫伤、细菌感染 所致的局部水肿
五、淋巴液lymph的生成与回流
(一)生成动力—毛细淋巴管内外压力差
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回流的生理功能
1. 调节组织液平衡 2. 回收蛋白质和清除组织中大分子 3. 防御功能 4. 吸收脂肪
(自律性)
↓
(正变时) 自律性↑
3、4期K+外流↑→最大复极电位↑
↓
自动去极速↓
(负变时)
↓
自律性↓
变传导 Ca通道开放↑→ 0期Ca2+内流↑
(传导性)
↓ 0期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
传导性↑
抑制 Ca通道→0期Ca2+内流↓ ↓
0期去极速度+幅度↓ (负变传导) ↓
传导性↓
变力
(收缩性)
②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 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
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 ④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 (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⑤对心输出量的影响: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是↑
二、体液调节
(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system, RAS)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Sp):室缩时,动 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00-120mmHg)
舒张压(Dp):室舒时,动 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 (60-80mmHg)
脉搏压:Sp-Dp=30-40 mmHg
平均动脉压:=Dp + 脉压/3 =100mmHg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BP↑→ 颈A窦、主A弓感受器(+)
(-)
窦N 主A N
舌咽N 迷走N
延髓孤束核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N(+) 心交感N(-) 缩血管N(-)
心率↓ 搏出量↓ 血管舒张
降压反射过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BP↓
⑵ 特点
① 双向调节 ② 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 ③ 对正常范围内变化的血压敏感(100mmHg) ④ 在BP长期调节中不起作用
层流、湍流
(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由血液粘滞度和血管口径决定。
※(三)血压: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三、动脉血压和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基本条件
(1)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 (2)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基本要素 (3)主A和大A的弹性储器作用
1. 中心V压(CVP):4~12 cmH2O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心脏射血能力—反变 静脉回心血量—正变 判断心功能的指标之一
2. 外周V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二)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QV =
P外-P中 RV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正变
2.心脏的收缩力:正变
3.体位改变:
平卧→直立:V回心血量↓ 久蹲突站→血滞留下肢→V回心量↓→BP↓→脑、视网 膜供血不足→头晕、视物不清
(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失调 ↓
体循环平均压变→Bp变
如:大失血→循环血量↓ →Bp↓(显著)
过敏休克→血管容积↑→回心血量↓→Bp↓
动脉血压影响因素
Sp
DP
搏出量
(明显)
脉压
Bp
心率
(明显)
外周阻力
(明显)
血量/ 血管容量
大A弹性
(明显)
(明显) (明显)
四、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骨骼肌 静脉瓣 肌肉泵
5.呼吸运动 吸气→V回流↑ 呼气→V回流↓ 呼吸泵
五、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自学)
(一)概念:P111
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二)组成 七部分
微动脉
后微 动脉
微静脉
Cap前 通血 真Cap 动-静脉吻合支 括约肌 Cap
(三) 血流通路
↓
↓
血流速↑
SP↑(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2)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心缩期血流速↑
DP↑(明显)
↓
SP↑(不明显)
(3)外周阻力↑→心舒期血流速↓→心舒期A血量↑
↓
↓
心缩期血流速↑ ↓
管壁侧压力↑ ↓
SP↑(不明显)
DP↑(明显)
(4)大动脉弹性↓→缓冲SP↓维持DP↓ →SP↑(明显)DP↓→脉压↑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调节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神经支配
心血管中枢
反射性调节 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
一.神 经 调 节
一 ) 心 血 管 的 神 经 支 配
(2)交感N和迷走N对心脏的作用
(一)心脏和血管的N支配
1. 心交感N
⑴ 起源与分布
脊髓T1~T5→节前纤维→ N 节换元 →节后纤维
窦房结 —右 房室交界 —左 房室束 房、室肌
1. 扩散* diffusion
2.
O2 , CO2 ,Na+, 葡萄糖
3. 2. 滤过与重吸收—水和溶质
4. 滤过filtration:Cap内 →Cap外
5. 重吸收reabsorption:Cap外 →Cap
内
3. 吞饮:大分子物质
六、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的生成
(一) 生成动力:有效滤过压
③与情绪、运动有关
(二)心血管中枢
1.概念: 控制心血管活动的 N元集中的部位。
2.延髓心血管中枢 基本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枢部位
① 缩血管区: 心交感中枢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缩血管中枢
②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缩血管区N元的活动
③ 心抑制区:心迷走中枢 (背核、疑核)
④ 传入N接替站:孤束核
3、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下丘脑 大脑边缘系统 小脑
(四)心血管反射
1. 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亦称减压反射
⑴ 反射弧与反射过程
感受器: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器 传入神经:窦N→舌咽N 主A神经→迷走N 神经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传出神经:心交感,心迷走,交感缩血管N
效应器:心脏,血管
1.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物质交换
2. 血液→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真Cap网→微 V
2.直捷通路:促进血液回心,保证循环血量
血液→微A→后微A→通血Cap→微V
3.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
血液→微A→动-静脉吻合支→微V
迂回通路 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
(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1.Cap血压 Cap前阻力/Cap后阻力:反变 5/1 → 20 mmHg
↓
心率↓、冠脉舒 皮肤、内脏
心输出量↓ 骨骼肌血管缩
↓
↓ 呼吸加深加快
↓间接
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
血压 ↑
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
①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敏感性是: 外周感受器对PO2↓[H+]↑PCO2↑(尤其PO2↓)敏感; 中枢感受器对[H+]↑PCO2↑(尤其PCO2↑)敏感。
※ 2.血管的N支配与生理作用
(1)缩血管N(=交感缩血管N)
中枢:延髓的缩血管中枢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 交感缩血管N支配,且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 配)。 递质:N节前纤维ACh,N节后纤维NE 受体:α(主)、β 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
特点:
①总效应缩血管,故调节血压作用大。 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
紧张性↑→血管缩;紧张性↓→血管舒
③几乎支配所有血管,但密度不同。
皮肤>骨骼肌、内脏>心脏、脑 微A > A > V
(2)舒血管N纤维
1)交感舒血管N纤维:骨骼肌血管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特点:平时无紧张性,应激时(+)
2)副交感舒血管N 纤维
脑膜、唾液腺、胃肠道、外生殖器等 N末梢→ACh→血管M受体→血管舒张
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
副交感舒血管N
脊髓背根舒血管N
中枢 舒血管区 分布 骨骼肌血管
舒血管区
(皮肤伤害性感觉传入纤维)
软脑膜、消化腺、唾 皮肤血管 液腺、外生殖器血管
递质 ACh
Ach
P物质或组胺
受体 M
M
作用 血管舒
血管舒
局部血管舒
特点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轴突反射
②平时无作用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 ⑵ 作用及机制
心交感N(+)→节后纤维→NE→心肌细 胞膜1受体→胞内cAMP↑→激活PKA→激活Ca2+ 通道和If通道→Ca2+、Na+内流↑
心率↑ (正性变时) 收缩力↑ (正性变力) 房室传导↑(正性变传导)
2.心迷走N
⑴ 起源与分布
延髓
疑核 迷走N背核
→节后纤维
→节前纤维→N节换元
↓
心肺感受器兴奋
↓
交感紧张↓ 迷走紧张↑
↓
↓
心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肾血流量↑ ↓
↓ 血 压↓
肾排钠和排水↑ ↓
血容量↓
3.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PO2↓ [H+]↑ PCO2↑ 等 ↓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
↓窦、迷走N
孤
束
核
↓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心血管中枢兴奋性改变
呼吸中枢(+)
↓
1.激活Ca通道→ 2期Ca2+内流↑ ↓
肌质网释放Ca2+↑ ↓
抑制Ca通道 ↓
AP时程(2期)Ca2+内流↓ (负变收缩) ↓
(正变力) 收缩力↑
收缩力↓
2.促进肌钙蛋白对Ca2+ 的释放(加速心肌舒张) (心房为主)
3.加速肌质网对Ca2+ 的重摄取(利于心室充盈)
(3)支配心脏的肽能N元
心脏中存在多种肽类神经纤维,释放的 递质有: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 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可能参与对心肌和 冠脉的调节。如:血管活性肠肽对心肌有正 性变力作用和舒张冠脉的作用;降钙素基因 相关肽有加快心率的作用。
滤过的力量(+)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重吸收的力量(-)
-10 组织液静水压
-10
+30
毛细血管血压
+12
A
-25 血浆胶体渗透压
-25
V
+15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5
生成 +10 = 有效滤过压 = -8 回流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 产生 肾近球细胞
血管紧张素原(肝) 近球细胞 → 肾素
肾血流量↓ 失血
血管紧张素I
转换酶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III
2.血管紧张素II作用
① 直接→微A收缩 ② 使交感N末梢释放NE↑ ③ 作用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④ (+)醛固酮分泌, 保钠保水
BP↑
(二)肾上腺素( E )与 NE
窦房结 —右 房室交界 —左 房室束 房、室肌(少)
※⑵ 作用及机制
心迷走N(+)→节后纤维→ACh→心肌 细胞M受体→K+通透性↑、抑制Ca2+通道 →K+外流↑、Ca2+内流↓
心率↓
(负性变时)
收缩力↓ (负性变力)
房室传导↓ (负性变传导)
生理作用
心交感N
心迷走N
变 时 4期Na+内流↑→自动去极速↑
⑶ 生理意义
快速调节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
2.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 房、室及肺循环大血管壁上
适宜刺激: 1.血管壁的机械牵张 2.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等)
生理意义: 调节血量、体液量及成分
心肺感受器反射
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
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
课后习题
1. 动脉BP是如何形成的? 2. 影响动脉BP的因素有那些?是如何影响的? 3. 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 4. 影响V回心血量的因素有那些? 5.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那些? 6. 名词:血压,动脉BP,收缩压,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中心V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 压,有效滤过压。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分配血管
Cap前阻力血管
交换血管
Cap后阻力血管
容量血管
Cap前阻力血管
Cap后阻力血管
Cap前 括约肌
交换血管 短路血管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1、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 2、血流速度:血液一质点(例如一个RBC)在血管内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1. 毛细血管血压↑ 2. 血浆胶体渗透压↓ 3. 淋巴回流受阻 4. 毛细血管通透性↑
组织液生成↑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
主要因素 生成量 回流量
例症
毛细血管压↑
↑
↓
或静脉压↑
炎症、充血性心功 不全等所致的水舯
2.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局部组织代谢产物 → 后微A、 Cap前括约肌
组织代谢产物↑ 血流量↓
真毛细血管关闭
后微A与Cap前 括约肌收缩
后微A与Cap前 括约肌舒张
真毛细血管开放 血流量↑
组织代谢产物清除
(五) 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和通透性
囊泡
窗孔
裂隙
Cap内皮细胞 Cap基膜
组织液
(六)血液和组织液间的物质交换方式
血浆胶体
渗透压↓ 淋巴
回流受阻 毛细血管
通透性↑
营养不良、肾炎等
↑
↓
血浆蛋白↓所致水肿
丝虫病、癌症等
↑
↓
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
↑↓
烫伤、细菌感染 所致的局部水肿
五、淋巴液lymph的生成与回流
(一)生成动力—毛细淋巴管内外压力差
毛细淋巴管
(二)淋巴回流的生理功能
1. 调节组织液平衡 2. 回收蛋白质和清除组织中大分子 3. 防御功能 4. 吸收脂肪
(自律性)
↓
(正变时) 自律性↑
3、4期K+外流↑→最大复极电位↑
↓
自动去极速↓
(负变时)
↓
自律性↓
变传导 Ca通道开放↑→ 0期Ca2+内流↑
(传导性)
↓ 0期去极速+幅度↑ (正变传导) ↓
传导性↑
抑制 Ca通道→0期Ca2+内流↓ ↓
0期去极速度+幅度↓ (负变传导) ↓
传导性↓
变力
(收缩性)
②平时不起明显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 Bp过低(即窦弓反射反应降低时)时才起作用。
③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Bp的调节作用 ④ 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是一种移缓济急的应急反应 (即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⑤对心输出量的影响:直接作用是↓、间接作用是↑
二、体液调节
(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system, RAS)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Sp):室缩时,动 脉血压升高到的最高值 (100-120mmHg)
舒张压(Dp):室舒时,动 脉血压降低到的最低值 (60-80mmHg)
脉搏压:Sp-Dp=30-40 mmHg
平均动脉压:=Dp + 脉压/3 =100mmHg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BP↑→ 颈A窦、主A弓感受器(+)
(-)
窦N 主A N
舌咽N 迷走N
延髓孤束核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迷走N(+) 心交感N(-) 缩血管N(-)
心率↓ 搏出量↓ 血管舒张
降压反射过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BP↓
⑵ 特点
① 双向调节 ② 适宜刺激是机械牵张 ③ 对正常范围内变化的血压敏感(100mmHg) ④ 在BP长期调节中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