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教案3

合集下载

汪曾祺《受戒》教案

汪曾祺《受戒》教案

汪曾祺《受戒》教案《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少年接受戒子的故事,探讨了道德和人性的主题。

以下是一个关于《受戒》的教案的例子。

教材分析:《受戒》是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在20世纪50年代末写成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温和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少年接受戒子的故事,通过描写少年内心的冲突与思考,探讨了人性、道德和责任等主题。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文本内容,了解少年在接受戒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和转变。

2.思考文本背后的主题和含义,理解作品中折射出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矛盾。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1.分析作品主题和人物的形象塑造。

2.探讨少年在道德选择上所面临的困惑和折磨。

教学难点: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个人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过程:引入:1.通过谈论与戒子相关的文化象征,例如佛教中的受戒仪式等,引导学生思考戒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戒子吗?对你们来说,它有什么作用?有没有戴戒子的经历?阅读与讨论:1.师生共同阅读《受戒》,学生可以先阅读整篇文章,然后再分段阅读,根据问题讨论。

2.分组讨论: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段,解读其中的象征和寓意,并在小组中交流分享。

延伸探究:1.阐述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主题和信息。

例如,作者通过少年的戒子选择与其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折射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选择上的困难。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讨论道德选择对于一个人来说的重要性。

2.对比其他作品:请学生寻找其他作品中类似主题的情节,例如现代小说、电影或动画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道德观念的多样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困境。

展示与总结: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写作、朗读或者演讲,表达对于作品的理解,并归纳出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矛盾。

2.教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汇总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形成共享的认知结构。

作业安排:1.阅读分析其他汪曾祺的作品,例如《蛙》或《叶落知秋》,并总结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 鲁人选修 受戒 教案

高中语文《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 鲁人选修 受戒 教案

《受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小说中的人性美3.总结小说主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和尚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笃信佛法,秉持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不近女色等佛门戒律,可是有一个叫明海小和尚却在受戒之后坠了情网。

这是佛门戒律受到亵渎还是美好爱情突破了禁忌的牢笼?今天,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受戒》。

二、情节概括明海在荸荠庵出家。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和尚们公然吃肉、杀生、打牌、养女人、放债、收租。

十七岁的明海到这里出家已经四年了,与相邻而居的小英子彼此产生了好感,就在明海正式出家受戒回来的路上,两个年轻人袒露了心扉,接受了彼此的爱情。

二、赏析品味在孛荠庵这样一个不太像寺庙的寺庙里,小和尚明海不用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可以随意外出,甚至和邻居赵大叔家的小英子成为玩伴,他们一起画画,一起下田薅草,一起看场,并肩坐在石磙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享受着“两小无猜”的快乐时光。

1.但是有一天,小英子和小明子“两小无猜”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请找出并体味小说相关语句。

问:哪里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小英子:“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调皮的中蕴含着少女朦胧的爱情问:小英子的这种变化,小明子感受到了吗,哪里体现出来的?小明子:“这一串美丽的小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两小无猜的生活出现了一丝涟漪,小小心弦第一次为爱而波动少男少女之间产生的朦胧情感如带露的蓓蕾一样纯洁而美好,请大家一起赞美和欣赏的语气朗诵一遍。

[齐读]“崴孛荠……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2.为获得当和尚的合法身份,出家四年的小明子前往善因寺受戒。

归来的路上,小英子和小明子之间的情感由朦胧走向袒露,曾经带露的蓓蕾现在如花般绽放。

请找出描写他们的对话的语句,诵读体会。

[分角色诵读]“你当沙弥尾吗……划进了芦苇荡”提示:诵读时,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小英子:活泼大胆,略带少女的羞赧小明子:木讷中暗藏深情小结:小英子和小明子之间这种自然生长的纯真而美好的感情如同清泉、朗月一样令人心旷神怡,心生羡慕。

《受戒》教学设计

《受戒》教学设计

《受戒》教学设计《受戒》是一部以佛教为背景,通过其中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描写,深刻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困境中探寻内心的力量和解脱的路径的小说。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部小说,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思想,拓展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

以下是针对《受戒》这部小说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并思考其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受戒》的基本情节和背景信息;2.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其所代表的含义;3.分析小说中蕴含的佛教思想和教义;4.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解脱的途径。

**教学内容:**1.小说《受戒》的背景介绍和基本情节梗概;2.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剖析;3.佛教教义和思想在小说中的反映和体现;4.课堂讨论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解脱的途径。

**教学步骤:****第一节:导入**1.向学生介绍小说《受戒》的作者、背景及基本情节;2.简单讲解佛教基本概念和教义;3.提出引导性问题:你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解脱又意味着什么?**第二节:阅读与解析**1.组织学生阅读小说《受戒》的部分章节或选段;2.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和变化;3.分组讨论:探讨主人公面临的问题和选择,以及其内心的挣扎和解脱。

**第三节:人物形象解析**1.分析主人公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2.探讨人物形象背后所代表的含义和象征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的成长和改变如何体现了佛教思想中的觉悟和解脱。

**第四节:佛教教义和思想解读**1.简要介绍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主要思想;2.分析小说中如何体现了佛教的觉悟和解脱之道;3.与学生共同思考:人生中的困境如何可以通过内心的力量和智慧来超越?**第五节:思考与讨论**1.提出思考性问题:你认为《受戒》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智慧和解脱之道?2.组织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3.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我们如何可以借鉴小说中的教训和启示,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第六节:总结与作业**1.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小说《受戒》的读后感,结合观点和佛教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教材分析:《受戒》是汪曾祺的经典小说之一,讲述了革命战士第二次南昌起义失败后逃亡时,因为战友叛变,被敌人追捕威逼利诱,一度迷茫但最终坚守信仰的故事。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兼具文学性和思想性,适合高中阶段的学生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受戒》的背景和作者汪曾祺;2.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形象;4.思考小说中的道德问题,并展开讨论和写作;5.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运用分析和推理的方法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2.思考小说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写作。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道德问题;2.进行文学性写作。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原版小说文本、幻灯片、探究问题题目、讨论指导问题等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搭配幻灯片介绍《受戒》的背景,包括南昌起义失败后的逃亡情景,战友的叛变等。

并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中国近代革命史,加深对小说背景的理解。

Step 3:分组阅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请他们阅读小说的第一部分,并回答一些基本的理解问题。

教师在小组间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Step 4:整体导读(10分钟)教师带领全班一起进行小说的整体导读,重点解读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并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道德问题,如何面对困境,是否应该继续革命等。

Step 5:人物分析(15分钟)教师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向学生提问,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复杂性和微妙的心理变化。

Step 6:探究问题(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深度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的道德问题。

例如:主人公是否应该接受敌人的利诱?他是否违背了自己的信仰?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自己的观点。

Step 7:作文写作(20分钟)让学生根据讨论的主题,写一篇关于道德和信仰的作文。

《受戒》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受戒》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受戒》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受戒》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受戒》是《中国现当代小说选读》中的一篇乡土抒情小说,也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的发生地就在作者的家乡,小说中的菩提庵在汪曾祺的笔下不像参禅净土,修行圣堂,而是充满泥土气息和温馨回忆情调的意象,完全洗掉了佛教圣地的神秘、禁忌、阴冷、死寂。

小说中的虚实线索是少年明海的人生道路,他之所以进入这所寺庙,没有一丝宗教原因,而纯粹是寻找一条生路。

他在这个世界面前,展开着他的富于世俗味和人情味的生活内容——以俗世谋生的态度参与神圣的宗教仪式(比如受戒);以神圣而又清明的心灵体验着世俗生活的欢乐(比如爱情)。

明海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也可以说是一个意象,一种理想。

作者借助这个意象,这片美丽的桃花源,曲折含蓄的表达他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性的向往和追求。

学生在本学期已经完成了《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的学习,基本掌握了鉴赏小说的方法。

但本文与以往的传统小说不同,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这些吸引眼球的东西。

而更像是一部抒写个人情感的散文诗,着实让人感到有些困难。

所以在目标设定之初,在仔细研究《新课标》对小说与戏剧的要求后,确定了“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体味小说的人性美”这个目标。

因为从作品的篇幅也能看出,对故事发生地的地域风情的描写占了小说的一半。

而且无论景物描写还是生活情态都是清新优美的,而作品中的思想也是体现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对人性美的追求。

所以抓住文本的特点,从情节入手,通过赏读文本,体味小说内涵。

通过学习文本,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语言上感受汪曾祺的作品风格,提高对纯朴人性和理想人生情态的认识,还可以受到这种乐观向上美好情感的熏陶,丰富内心世界,提高审美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一根主线串联全文,那就是本文无处不在的“美”。

改变了以往把一篇小说割裂成几部分进行分析讲解的思路,还原小说最初的形态。

让学生自由融入小说当中,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声音去感受美,用心去体味美。

《受戒》教案范文

《受戒》教案范文

《受戒》教案范文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中国古代小说《受戒》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与情节,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受戒》的背景与作者。

2.理解小说《受戒》的主题和情节。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研究小说《受戒》的主题。

2.分析小说《受戒》的情节。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受戒》的主题和情节的关系。

2.思考小说《受戒》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教学准备:1.小说《受戒》的文本。

2.学生阅读小说的笔记。

教学过程:1.讲解小说《受戒》的背景:该小说是中国古代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生动的情节。

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第二课:小说《受戒》的主题解读(3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情节:通过与学生共同回顾小说的情节,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以及主人公的遭遇和心理变化。

2.分析小说《受戒》的主题:介绍小说中的主题,如宗教信仰、道德品质、警示与反思等。

并分析主题与情节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

第三课:小说《受戒》的情节分析(40分钟)1.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小说的情节,包括主要事件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等。

2.分析小说《受戒》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如主人公的抉择和后果、宗教与个人信仰的冲突等。

让学生分析小说中所传递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第四课:小说《受戒》的阅读理解与写作练习(30分钟)1.阅读理解练习:布置一段与小说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对小说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

2.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写一篇读后感或对小说的评价。

第五课:讨论与展示(20分钟)1.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并互相交流和评论。

2.学生展示:选择几篇优秀的写作练习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

受戒阅读教学设计

受戒阅读教学设计

作者:介绍汪曾祺 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特点,强调其作品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作动机:阐述 《受戒》的创作动 机和主题思想,为 后续的受戒阅读教 学设计做铺垫
文本分析: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故事情节:受戒的 背景、发展、高潮 和结局
人物形象:主要人 物的性格特点、行 为表现和心理变化
主题:作品所表达 的思想、情感和意 义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
定义: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阐述您的观点
特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探究性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阐述您的观点
实施步骤: a. 确定学习目标 b. 学生自主阅读文 本 c. 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 d. 教师指导与答疑
设计思考题,引 导学生深入思考 受戒的主题和意 义。
制定评价标准, 对学生的阅读理 解和思考深度进 行评估。
及时反馈评价结 果,帮助学生了 解自己的不足之 处并加以改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积极参与度:学生是否主动发言、提出观点 贡献:学生是否为小组讨论做出实质性贡献 批判性思维:学生是否能够批判性地分析、评价观点 沟通能力:学生是否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他人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价值观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探究他们的 命运和选择
思考小说所反映的 社会现实和人生百 态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 的价值观和生活态 度
通过阅读,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和人文素养
受戒阅读教学 过程
导入:介绍受戒背景和作者
背景:介绍《受戒》 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汪曾祺的生平和文 学风格
a. 确定学习目标 b.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c. 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 d. 教师指导与答疑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

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第一篇:汪曾祺小说《受戒》教案(一)汪曾祺简介江苏高邮人。

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家庭环境民主。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

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

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纪事》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受戒》以独特的叙述方式:顺其自然、随意漫谈、闲话文体、插入叙述,讲述了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故事。

(1)“荸荠庵”名称的来历。

世俗生活、充满了泥土气息,温馨回忆的情调。

(2)明海“当和尚”:为生活所迫,出家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3)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 介绍小和尚的生活:清闲连带插入叙述其他几个和尚的特点:仁山:当家的,管三本账(经账、租账、债账)仁海:带家眷仁渡:年轻、聪明精干和尚的生活:吃水烟、打牌……小结:人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顺乎人和自然的本性。

(4)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温饱不愁,男耕女织。

小英子家的环境:世外桃源般清雅。

小英子家的生活:纯朴、温馨“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

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

岛上有六颗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颗结白的,三颗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

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

……隔扇窗上各嵌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明亮亮的,——这在乡下是不多见的。

房檐下边种着一颗石榴树,一边种着一颗栀子花,都齐房檐高了。

夏天开了花,一红一白,好看得很。

栀子花香得冲鼻子。

顺风的时候,在荸荠庵都闻得见。

”“赵大伯是一颗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

大娘精神得出奇。

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

受戒 汪曾祺 教案

受戒 汪曾祺 教案

受戒汪曾祺教案教案标题:受戒汪曾祺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受戒》的主题和情节;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和意象运用;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撰写有关小说的评论或分析。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发学生对汪曾祺以及他的作品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读过或听说过《受戒》,并鼓励他们分享对该作品的了解和印象。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受戒》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阅读。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主题、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等要素。

3. 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出一些问题,如: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故事的结局如何?等等。

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讨论并分享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和意象运用,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

写作实践(20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受戒》的评论或分析,可以包括对主题、情节、人物形象、情感描写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3. 鼓励学生进行互相修改和反馈,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与展示(5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或观点,可以选择几篇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

2. 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提高。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索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案评估:1. 在讨论和写作实践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准确性、观点的清晰度和语言的流畅性等方面。

3. 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方法的评价。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汪曾祺的作品,比较《受戒》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受戒》教学设计

《受戒》教学设计

《受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透析人物形象。

2、品味“汪氏”小说的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小英子和明子的形象,感受他们之间朦胧、纯美、健康的初恋。

教学方法:1、启发、讨论;2、引导品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能够同时在散文和小说这两个领域取得丰收硕果的作家不多,且自成一家的少之又少,汪曾祺便是其中耀眼的一位。

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感受到了他们父子间和睦的相处关系。

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另一个领域──小说,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受戒》,他将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二、【展示目标】1、透析人物形象。

2、品味“汪氏”小说的语言。

三、【整体感知,透析人物形象】1、分别分析小英子和明子的形象。

(1)小英子(女主角)的形象:活泼、大方、直率、勇敢、勤劳、体贴(2)明子(男主角)的形象:聪明、多才多艺、木讷、勤劳2、小说讲述了小英子和明子之间怎么的故事?(1)补充文本中被删掉的一段对话。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2)【明确】删去的这一段对话写的就是小英子和明子之间恋情的,是恋情明朗化。

从小说中找出哪些地方还能表现两人之间恋情的描写,感受这种朦胧、纯美的爱情。

【明确】①初识,渡船上的对话;②明子爱往小英子家跑,帮忙干活;③每回明子来画花,小英子就给他做点好吃的,煮两个鸡蛋,蒸一碗芋头,煎几个藕团子;④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⑤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⑥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⑦划到这里,明子总是无端端地觉得心里很紧张,他就使劲地划桨。

⑧管他禁止不禁止喧哗,就大声喊了一句:“我走啦!”⑨小英子这天穿了一件细白夏布上衣,下边是黑洋纱的裤子,赤脚穿了一双龙须草的细草鞋,头上一边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

受戒汪曾祺教案

受戒汪曾祺教案
对善因寺的描写,是汪曾祺小说风俗风情描写的一个典型例子,从中可以了解汪曾祺小说“宋人笔记”的风格。在此,风俗风情描写与人物的关系,作者用“蜻蜓点水”的笔法一笔带过:善因寺显然不同于“荸荠庵”,它给人一种压抑,但小英子无疑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在那么庄严肃穆的地方,她依然大喊大叫,象征着不受羁绊的人类自然天性,象征着在自然田园中生长生活的自然之子蓬勃的生命力。当然,联系到作者自己的坎坷经历,小英子也可视作是作者的化身,汪曾祺多想在厄运、坎坷面前像小英子那么无惧无畏,保持旺盛的生命本色,可惜,汪曾祺只能在梦中、文本中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是作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现实委婉无奈的控诉。
受戒汪曾祺教案
《受戒》是汪曾祺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北京文学》1980年第10期。作品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受戒汪曾祺教案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三、小说特征
1、回忆性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回忆性特点”既是作家生活经历、创作经历使然,又是他对小说创作的观念使然。选择表现旧生活,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是“美学情感的需要”。
《受戒》中的小明子正是作家当初在避难寺庙里所见的小和尚,同时,又有作家自己少年时的影子,比如作品开始写小明子出家路上对沿路店铺的好奇,尤其是小明子朦胧的初恋,都融进了作家自己的感受。小明子出家时十三岁,四年后受戒时十七岁时,汪曾祺十七岁时也正经历着初恋,和善而儒雅的汪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还在他写情书时给他出谋划策。而小说中的小英子,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甚至也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比如小英子的父母和善能干,勤俭持家,一家人过着殷实的生活,这与汪曾祺家的生活情景非常相似。汪曾祺非常愿意始终像小英子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像小英子那样开朗活泼,但世事不如意,他又是男性,因此,只能抱着“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有点女性化,这种不争也是无奈的,因此,他的小说中多有这种不争而忍耐的人物形象。

汪曾祺《受戒》教案

汪曾祺《受戒》教案

语教1006班高燕20100101259、向爱蓉20100101274方田田20100101265、刘程程20100101274《受戒》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现当代作家汪曾祺,学习《受戒》。

二、教学重点:作者想要通过《受戒》表达的思想。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讨论法五、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很多现当代的文学作品,有谁听说过《受戒》?也许大家对作品很陌生,但是说起汪曾祺,大家就不陌生了吧,好,今天我们来看看他的《受戒》。

六、教学步骤(一)、作家简介: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他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教师沈从文等名师。

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

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

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

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

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

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

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

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

”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

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

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

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

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

《受戒》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受戒》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受戒》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受戒》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受戒》教学设计(鲁人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受戒》是《大学》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典型的青年人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官员。

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对公正、廉洁、勤奋、坚韧不拔和忠诚的强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核心主题来促进学生的道德与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学目标1.提供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

2.培养学生对于“公正”、“廉洁”、“忠诚”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此提升其道德水平。

3.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对“公正”、“廉洁”、“忠诚”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将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主题。

教学方法导入式教学,《大学》只是一部分,但从中可以看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为高中教材的选用合适而有意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如东汉末年的社会经济及政治状况等进行导入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受戒》,分析其中公正、廉洁、勤奋、坚韧不拔和忠诚等主题。

针对每个主题,教师会提出一些问题和例子,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交流式教学,在学生讨论了每个主题之后,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交流,让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分析和探讨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实践式教学,学生在交流后,按照所学到的道德准则,分组进行岗位模拟,并结合同班同学的实际问题,针对实际问题可以提出解决措施,并提供助力。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或者展示启发性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到《受戒》的作者、时间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主题。

第二步:研读讨论学生分组,针对《受戒》中公正、廉洁、勤奋、坚韧不拔和忠诚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汪曾祺受戒教案

汪曾祺受戒教案

汪曾祺受戒教案 受戒, 构造了主人公明子和英子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出了 特点鲜明的明子和英子。

以两人懵懂的情愫作为小说 的主要情节,对抗小说中的明子“受戒”,从而来表现主题。

汪曾祺 受戒教案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五):《泥土芬芳》之《受戒》 [设计理念] 1.本文是在学生学习了沈从文《边城 》后进行的小说再阅读,沈从文通过对湘西风光的描绘,开创了散文 化小说的风格, 《受戒》 是汪曾祺对沈从文这种风格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氛 围即人物”是这类小说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沈从文的湘西风光到本文作者笔下的 高邮水乡,都是一种诗化的美丽风景,加之文本中都重视风土人情的描写,为人 物的活动和性格形成做了最贴切的铺垫。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此类散文化小说的写作风格和欣赏要点。

2.这篇小说的主题的是“歌颂美,歌颂健康的人性”,而题目又与之矛盾, 主题的理解是小说的难点, 也是读懂小说的要点。

对主题的理解从主要的情节和 人物入手,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对主人公及其之间的感情倾注那么多美好的 描写(情节、环境)。

3.联系的学习,从《边城》到《受戒》,从沈从文到汪曾祺,学习此类小说 的写作;以及从文本意识到作者意识,再到读者意识来理解主题。

[教材分析] 1.文本特点: (1)体裁:散文化的小说 (2)小说的内容结构特点:从对当地(应为作者故乡高邮)的生活情景和 社会习俗描写开始, 构造了主人公明子和英子的生活环境, 同时也在这种环境中生长出了特点鲜明的明子和英子。

以两人懵懂的情愫作为小说的主要情节, 对抗 小说中的明子“受戒”,从而来表现主题。

2.小说学习的意义: 学习此类小说的表现形式“氛围即人物”, 理解环境风俗对人物性格形象的 作用;理解本文主题的深刻意义(从文本、作者、读者三方面进行分析)。

3.教学建议和学法指导说明: 提出问题——层层设疑——讨论分析——再质疑分析——总结归纳——明 晰问题——联系实际拓展探究 [学情分析] 1.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小说阅读方法。

《受戒》教学设计

《受戒》教学设计

《受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受戒”概念,并能够分析其内涵和应用。

2.理解“受戒”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掌握《受戒》这篇文章的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受戒》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理解“受戒”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意义。

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并分析《受戒》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2.运用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分析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关系。

教学方法:1.解读法:通过逐段解读《受戒》,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典型例证法:引用相关典籍或历史事件,加深学生对文中观点的理解和认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展开思考,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观点。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兴趣,并提出引导性问题:“你们了解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受戒’吗?它有什么具体的涵义和应用呢?”第二步:解读《受戒》(30分钟)教师逐段解读《受戒》,并对其中的重要观点进行解释和讨论。

教师可以使用典型例证法,引用相关典籍或历史事件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同文中的观点。

1.第一段:介绍《受戒》的背景,讲解“受戒”的基本概念。

2.第二段:解释“悟道有三和头”、“须破人生七贪心”等观点,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3.第三段:讲解“趋利避害”、“轻虑黄金勤读书”等观点,并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关系。

第三步: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并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问题:1.“受戒”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2.你认为个人应该如何“受戒”,才能得到“许屠岳书”中所期望的效果?3.你是否认同《受戒》中的观点?为什么?第四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和补充,加深学生对于《受戒》的理解。

《受戒》教案范文

《受戒》教案范文

《受戒》教案范文《受戒》是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在佛家门下受戒的故事。

本文将结合这个故事,设计一节以“懂得知足”为主题的阅读教学教案,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受戒》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小说《受戒》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学习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懂得知足”这一道理。

二、教学内容1.小说《受戒》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小说《受戒》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题目:“懂得知足”。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短的导入,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由教师朗读故事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3.理解: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

4.创作: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写一篇关于“懂得知足”的文章或小故事。

5.表达: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价学生对于故事主题和意义的理解。

2.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懂得知足”的意义。

3.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的效果和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懂得知足”的道理,体会到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要满足自己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快乐和幸福。

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语文受戒教案

大学语文受戒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受戒》一课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理解《受戒》一课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冯梦龙及其作品。

2. 提出问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受戒》这篇文章,请大家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初步印象。

二、课文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对小和尚受戒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3.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a. 重点词语:受戒、尘缘、俗世、修行等。

b. 重点句子:如“尘缘如梦,修行如石”等。

三、鉴赏与讨论1. 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小和尚、和尚、尼姑等。

3.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受戒》一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封建社会黑暗和腐败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五、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受戒》的读后感。

2. 课后搜集关于冯梦龙及其作品的相关资料,进行小组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受戒》一文,让学生了解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感受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受戒》教案

《受戒》教案

《受戒》教案1.教学目标:(D学习小说优美的语言、人物个性化的语言;⑵通过分析小说的对话描写,培养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⑶了解汪曾经祺及其作品的特点;⑷感受文中的美和健康的人性。

2.教学重点: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人性美”。

3.教学难点:把握对话中所体现的人物语言个性。

4.教学设想:(1)教学方法:阅读法、分析法、讨论法、PPT⑵教学课时:2课时5.教学步骤一、引入我们学习过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沈从文笔下描写的小小边城和漂亮的少女翠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汪曾经祺的小说《受戒》,汪曾经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他的小说风格和审美要求也受沈从文的影响。

汪曾经祺自己曾经说过:“……我曾经问过自己:这篇小说像什么?我觉得,有点像《边城》。

”一起来阅读这篇文章,进入作者呈献给我们的一个像梦一样的世界。

二、课文分析(一)关于作者作品(提问、讨论并补充答案)汪曾经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

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汪曾经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等,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经祺自选集》等。

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1980年后发表的短篇《受戒》和《大淖纪事》是其代表作,也是他的获奖小说。

(二)文章写作背景“我因为是长子,常在法事的开头和之中被叫去磕头;法事完了,在他们脱下袈裟,互道辛苦之后(头一次听见他们互相道‘辛苦’,我颇为感动,原来和尚之间也很讲人情,不是那样冷淡),陪他们一起喝粥或者吃挂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单位:天津师大文学院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主讲教师:林霆教学对象:本科生教学目的:通过作品分析,使学生理解《受戒》是以民间立场来表达人性理想,并能理解使其出现的历史语境,进而探讨作家的文化理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文体和语言特征,使学生了解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汪曾祺的《受戒》教案引言:汪曾祺的《受戒》发表于1980年,小说一出现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部小说无论是写法还是内容都与当时的文学环境、文学潮流格格不入,但二十年后我们发现正是这些特异的因素蕴藏了日后“寻根文学”和“民间立场”的某些特质,并且在文体上延续了现代时期“诗化小说”的传统,因此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1、以民间立场表达理想的人性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可以说汪曾祺是当代最擅写人性的作家。

《受戒》这篇“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的小说,却“是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总和”。

《受戒》出现在1980年秋天,无疑给刚刚从忧伤、迷乱、喧狂中跋涉过来的中国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种震动不是喧哗的,浮躁的,而是深入的,切肤的。

寺庙的生活、明海、英子的纯真以及他们健康的恋情,是一次人性美的展示。

在文学失落了许多年的芜杂中,汪曾祺率先唤醒了这种美,这种爱,唤醒了文学的人格力量,他把这种人格力量赋予了一对水灵灵清纯可掬的少年,见出他是对生活爱到了极致,这种爱,可以叫冰山化成春水,是一种无怨无悔、包容一切的爱。

《受戒》这部小说不但没有一个集中的故事情节,而且从表面形态来说不大像一篇小说,更像一篇散文。

小说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基本上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小说拉拉杂杂、散散慢慢地描写了小和尚明海出家后的寺庙生活以及住在寺庙旁边的小英子一家吃饭穿衣、种地绣花的世俗生活。

作者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对这一地区风土人情的描写,小说中满眼皆是“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其实作者用心良苦。

比如小说描写了当地人把出家当和尚作为一种职业,既有饭吃、又可以挣钱,挣的钱足够日后还俗娶媳妇用,不愿意还俗也可以用来买几亩地。

而当和尚除了要念经以外,似乎和在家的凡夫俗子没有什么区别,《受戒》里的和尚几乎没有一个严守戒律的。

他们打牌赌钱、娶妻生子、喝酒吃肉,甚至亲自杀猪。

还有会唱酸曲儿的三师父,还有当地妇女与和尚私奔的习俗等等,作者极其欣赏地总结道:“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在这种环境中,才会有小英子对明海直接朴素的爱情表达。

此处举例,课件显示。

我们应该注意小说结尾处作者的标注:“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就更加印证了我们对于小说虚构性的想象。

小说中描写的和尚与佛教传统教义是完全违背的,出家人要求“六根清净”,斩断七情六欲。

《受戒》中的和尚是离经叛道的。

小说也确实引起了一些佛教信徒的反感。

但我们抛开宗教教义不管,单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和尚是一种压抑、畸形人性的表现。

人的本能天性都受到了遏止。

而小说描绘的生活方式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人的天性得到健康地伸展。

为什么在1980年会出现这样的作品呢?显然与知识分子的文革记忆有关。

文革对人性尊严的践踏、对人格自由的残酷扼杀造成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创伤,因此可以把《受戒》看作对理想的自由世界的想象。

《受戒》表现的是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理想人性,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理想。

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立场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中肯定不占主流,也不可能以完整的形态呈现,可以说自“京派文学”没落后,已经不见踪迹。

但它必然会散落在民间世俗世界中,与被遮蔽的民间文化建立某种联系。

因为这种生活境界具有民间文化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特点。

民间的原始生命力将提供它生长的土壤。

所以我们看到《受戒》中的人物既不受佛教教义的影响也不受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甚至国家权力对他们也丝毫没有发生影响。

这多少与知识分子对“文革”的厌倦有关,他们对国家权力所造就的极端理想主义彻底失望后,转而在民间寻找理想的自在自为的文化形态。

“民间”作为文学批评概念,是在90年代出现的。

陈思和在《民间的浮沉》和《民间的还原》两篇文章中系统提出的。

(课件显示,以下楷体字为课件内容)民间的概念:陈思和的“民间”一词具有以下的几层意思。

①“民间”相对于“国家权力”。

这是它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特点。

它生产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

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民间属于被统治的范畴,“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②民间文化形态具有“自由自在的审美特点”,它“体现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律条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

”这个意义上的“民间”相对于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也相对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③民间文化是一种混杂的文化形态。

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因此对它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是困难的。

汪曾祺先生有着深刻的民间立场,其深刻性表现在对民间文化彻底的认同上,他是从真正的底层生活中去看、去揭示美的因素。

他衡量民间事物的标准既不是统治阶级强加于民间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知识分子的新文化道德意识,而是纯粹民间产生出来的多元的道德标准。

民间的道德立场往往体现了追求生命自由形态的特点。

但是在封建传统道德和知识分子的现代道德下面它常常是被遮蔽的,不能自由生长的。

因此它的表现形态只能是审美的。

作家只能在作品中塑造一个诗意的、梦幻的民间文化空间。

而这种民间立场直到90年代以后才对青年一代作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它成为文学生成、发展的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资源。

2、《受戒》的文化理想小说中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在80年代尤其引人注目。

民俗描写并不能说它就是乡土文学,实际上它是作者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个表征。

作家自己说:“有些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两千多年前的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

……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

我觉得孔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

……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美的极致。

……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

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说到曾点我们不妨重读一下《论语》中的经典段落:《卷六·先进第十一》中孔子让几位得意门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志向,几位大弟子或草率鲁莽或谦虚谨慎,但都表示了要做宰相起码也是政府秘书长的愿望。

而最后开口的曾点却与众人不同,他的理想是(课件显示,楷体为课件内容):“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意思是说,冬天过去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

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一起在沂水中游泳,跳跳舞,优哉游哉的玩得尽兴了,然后唱着歌回家了。

这种没出息的想法居然得到了孔子的称许——“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大声地感叹:“我和曾点的想法是一样的呀!”我们看到曾点所描绘的理想境界和《受戒》非常相似,人的正常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春服既成”是很关键的,世俗生活要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又没有贪婪的欲望,只是各得其所,以日常生活为乐事,没有任何压抑,从容自然。

正符合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

”汪曾祺在《受戒》中所要营造的就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人生理想世界,男耕女织、温饱无虞,人的生存方式既是世俗的,但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但又是超功利的。

这个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涌动着生之快乐的生存空间。

正是由于《受戒》蕴含着清晰的儒家文化理想,因此被称为“寻根文学”的“先声”。

3、《受戒》的语言与文体《受戒》写法与50-70年代人们所习惯的小说写法大相径庭。

它不但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其叙述也好象是在不受拘束地信马由缰。

表现在小说文本中,就是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如果按照传统小说“情节”集中的原则,很可能会被认为是跑题。

例如,小说的题目是《受戒》,但“受戒”的场面一直到小说即将结尾时才出现,而且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侧写的,作者并不将它当成情节的中心或者枢纽。

小说一开始,就不断地出现插入成分,叙述当地“当和尚”的习俗、明海出家的小庵里的生活方式、英子一家及其生活、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

不但如此,小说的插入成分中还不断地出现其它的插入成分,例如讲庵中和尚的生活方式的一段,连带插入叙述庵中几个和尚的特点,而在介绍三师傅的聪明时又连带讲到他“飞铙”的绝技、放焰口时出尽风头、当地和尚与妇女私奔的风俗、三师傅的山歌小调等等。

虽然有这么多的枝节,小说的叙述却曲尽自然,仿佛水的流动,既是安安静静的,同时又是活泼的、流动的。

汪曾祺自己也说:“《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

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 这种顺其自然的闲话文体表面上看来不象小说笔法,却尽到了小说叙事话语的功能。

正是这种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

这正是现代时期“诗化小说”传统在当代的复现。

“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

”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

他尤其向往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叶流转,一枝摇,百叶摇。

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此处举例,课件显示。

这种特有的气氛与韵味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作品的语言。

《受戒》的语言是洗练的现代汉语,其行文如行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正如作者所言:“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的句子,而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这不但是文章三昧,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我们一开始就讨论的《受戒》叙述上的信马由缰,实际上也与作者自己的生活理想相一致,是一种对“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的有意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