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和地幔构成地球岩石圈

合集下载

岩石圈概念

岩石圈概念

岩石圈概念岩石圈概念是地质学中的一个主要概念,它是地质变形的基础,也是地质动力学的主要概念。

岩石圈是地球在内部运动的最重要的部分,它由地壳和地幔的层状结构构成。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层状结构组成,地壳由变质岩和成岩构成,而地幔则由熔融岩构成。

岩石圈有不同类型的构造,如陆脊、海滩、洋脊以及大陆核和海底墙等。

岩石圈的结构可以通过GPS测量和地质勘探等方法获得,它们可以通过深度变形和速度来描述岩石圈的形态特征和运动特征。

岩石圈可以被分为四大层结构,它们分别是:地壳层、地幔层、陆转临界层和外部层。

地壳层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它由变质岩和成岩组成,其厚度为30-60km。

变质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片麻岩构成,它们的结构特征受到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构造控制,受地壳变形的影响。

成岩是由于深层作用形成的,它们的结构也受到地壳变形的影响,可以被分为四类: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变质火山岩和火山岩等。

地幔层是岩石圈的第二层,它由熔融岩构成,其厚度在2900km以上。

地幔的结构受到内部的构造控制,其特征是高温、高压和高密度。

地幔中的岩石是由碳酸根、镁和铁等化学成分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和杂岩等。

地壳和地幔之间有一个临界层,它又被称为陆转临界层。

陆转临界层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折叠和滑动而形成,它容纳了许多运动活动,如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和地壳折叠等。

此外,岩石圈还有一个外部层,它由海洋、大陆和极地的冰盖组成。

这三个部分的构造和发育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它们也可以被称为岩石圈的“外壳”。

岩石圈的变形主要是由地壳层和地幔层的运动构成的,岩石圈的变形主要受到构造活动和热力作用的影响。

构造活动会导致岩石圈的发育过程中岩石和地质结构的形变和深度变形,而热力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圈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变形。

岩石圈的变形会引起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海啸和洪水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受到岩石圈的变形强度和区域分布的影响。

总之,岩石圈概念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的重要部分,它由地壳、地幔、陆转临界层和外部层组成,它们的变形和运动会导致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

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

重难点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重难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C.②是软流层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3.D 4.C [第3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概述地球内部结构指的是地球从外部到内部的各个层次和组成部分。

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地质活动和地球表面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1.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0至70公里,而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为5至10公里。

地壳是地球上生物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包含着我们生活的大陆和海洋。

2.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幔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因此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的固态或部分熔融状态。

地幔的热对流是地球上地质活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3.地核: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外核是一层液态的铁和镍合金,厚度约为2200公里。

内核是一层固态的铁和镍合金,直径约为内核的一半。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但由于巨大的压力,内核仍能保持固态。

地核的运动和热对流产生了地球的磁场,对地球表面的生物和大气层起到保护作用。

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借助地震波传播、地热和地磁测量等技术手段。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和路径,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密度、温度和物质组成。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地球科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内部结构对地球表面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和岩石圈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变形等地质灾害和地质现象的发生。

同时,地球内部的热能也是地球上存在生命和维持生态系统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此,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地壳: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壳是位于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它是我们所生活的大陆和海洋的基础。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二:地球圈层、地表形态

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复习专题二:地球圈层、地表形态

专题二:地球圈层、地表形态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读下面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1~2题。

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 .生物圈 B .水圈 C .①圈层 D .②圈层 2.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 .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 .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 .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右图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圈层分别为 A .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4.有关水循环叙述正确的是A .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B .径流是海洋和陆地水分联系的唯一途径C .降雪形成的冰川将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D .降水成为地表或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改造 5.图中①②③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A .①岩石圈;②地幔;③地壳B .①岩石圈;②上地幔顶部;③地壳C .①岩石圈;②地幔;③地核D .①地球内部圈层;②地幔;③软流层 图1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②+a =岩石圈), 读图回答6~7题。

6.有关地球圈层的正确叙述有A .阴雨天民航客机一般飞行在①大气层B .②为上地慢C .③为软流层D .④为下地慢 7.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 .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C .③圈层物质可能呈熔融状态D .a 层岩石主要为岩浆岩岩石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一。

读图回答8~10题。

8.图1是海南省著名的景观“南天一柱” 照片,按地貌类型划分,该景观属于 A .流水地貌 B .海蚀地貌 C .海积地貌 D .喀斯特地貌9.图2是低强度喷发的墨西哥城东南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组成该山体的岩石具有 A .层理构造 B .含有不同时期的化石C .片理构造D .晶体颗粒细小,岩石表面多气孔10.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图2中的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最先可转化为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1~13题。

地球化学探索地球内部的地壳与地幔的地球化学交互作用

地球化学探索地球内部的地壳与地幔的地球化学交互作用

地球化学探索地球内部的地壳与地幔的地球化学交互作用地球内部的地壳和地幔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地球化学交互作用对于了解地球演化过程、岩石圈动力学以及矿产资源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地球化学探索,科学家们深入研究了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我们揭示了地球内部的奥秘。

一、地壳与地幔的分界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外围部分,包括陆壳和海壳两种。

其中陆壳是构成陆地的岩石的总称,而海壳则是海洋底部的岩石层。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过渡层,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地壳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称为莫霍面,是地球内部最重要的界面之一。

二、地球化学交互作用的基本原理地球内部的地壳和地幔之间存在着各种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与转化过程,这便是地球化学交互作用。

地球的内部动力活动会使得地壳上的物质发生熔融,通过火山喷发或岩浆侵入地幔,而来自地幔的物质也可以通过构造运动的作用使得地幔岩石上升到地壳上。

三、物质的交换与循环1. 地壳物质进入地幔:通过地震波的传播,科学家们发现地壳上的岩石物质可以通过俯冲带的地质过程进入地幔。

俯冲带是大陆板块与洋壳板块相碰撞并折返的地质带,当俯冲板块下沉至地幔时,地幔中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不断增加,地壳物质会发生部分熔融并向上涌出。

2. 地幔物质上升到地壳:构造运动是使得地幔物质上升到地壳的主要原因。

在地球的构造运动中,地幔上升到地壳上的岩浆会形成火山喷发,将地幔物质带到地表。

同时,在板块边界的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壳会发生抬升和隆起,使得地幔物质暴露于地壳表面。

四、地球化学交互作用的意义地球化学交互作用对于科学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地震波传播路径和振动特性,可以判断地球内部的性质和组成。

地球化学交互作用还与地球演化和矿产资源形成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岩石样本中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可以推断地球的起源、形成时间,以及岩石熔融、变质和沉积等过程。

此外,地球化学交互作用还对认识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江苏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导学案第4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012年江苏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导学案第4讲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2012年江苏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导学案第4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测试内容测试要求地球的圈层结构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二、考点知识梳理——积聚能量,蓄势待发考点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圈是一个的圈层。

生物圈占有的底部、的全部、的上部。

2.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波、波)的特点划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

【归纳总结】图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品尝成功】岩石圈是指()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由岩石组成的圈层考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和三大类。

其中,岩浆岩是的产物,代表性岩石有(侵入岩)和(喷出岩);沉积岩是外力作用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的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代表性岩石、和,具有明显的结构,往往含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作用形成,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形成岩浆岩。

地表岩石在、、等外力作用下,被、、、,并经形成沉积岩。

已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这个过程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归纳总结】请写出左图各字母代表的含义ABCD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改变了地形,塑造出了千姿百态的;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和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

三、感悟经典——学业水平测试真题体验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由许多不同的圈层组成。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些圈层,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地球环境。

本文将着重介绍地球科学的六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和地球内部的核心。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圈层的特点和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保护地球资源,以及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撰写: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布局和组织进行介绍,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引言部分的作用和内容概述2. 正文部分的组成和各个圈层的介绍3. 结论部分的总结和展望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意义,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扩展,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深入探讨地球科学中的六大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以了解它们在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圈层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探索地球变化和环境演变的规律,为未来地球科学研究提供更深入的基础和方向。

同时,通过了解不同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为地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强调地球圈层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关键地位和价值,促进对地球系统的全面理解和保护。

2.正文2.1 地球的大气圈地球的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个圈层,它由各种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这些气体形成了地球的大气层,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球的大气圈主要分为几个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和对流层等。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例如,对流层是最接近地表的一层,其中的空气通过对流运动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气现象;平流层以上的层次则影响着大气的循环和气候变化。

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

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及其上地幔的顶部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因为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没有明显的界线,没有不连续面。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含答案卷I(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计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计30分,)1.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2)题.(1)图中A表示()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2)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A.A顶部B.B顶部C.A的全部和B顶部D.C外部2.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3. 读下图,地球内部莫霍面以上的圈层是()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4. 中新网2019年9月23日电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勘察加半岛最北端的希韦卢奇火山9月23日喷出高达5000米的火山灰烟柱(主要由岩浆物质颗粒构成),目前依然在继续喷出,火山羽流向东漂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希韦卢奇火山喷发的岩浆颗粒最可能来源于()A.地壳B.下地幔C.地核D.软流层(2)希韦卢奇火山喷发的火山灰烟柱最先影响的地球外部圈层是()A.大气圈B.水圈C.生物圈D.岩石圈5.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

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

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1)~(2)题。

(1)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2)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6.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A.2个B.3个C.4个D.5个(2)图中()A.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B.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C.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7.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小题。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5)

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5)

地球岩⽯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5)地球岩⽯圈板块构造及其划分(5)胡经国第三节构造物理⼀、地球物质组成的分层性与流变学分带㈠、分层与分带依据地球内部基本上是由⼀些同⼼圈层组成的。

其划分依据是:1、物质组成的变化(地壳、地幔、地核)尽管在⼤陆地壳内也存在着明显的物质组成的变化,但是最重要的物质组成分界存在于地壳、地幔与地核之间,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以下图⽚来源:⽹络)。

2、⼒学性质或流变学性质的变化(岩⽯圈、软流圈)流变学性质的主要分界在岩⽯圈与软流圈之间。

基于地震波速的经典岩⽯圈定义,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圈之上。

岩⽯圈具有⾜够强的刚性,能够形成粘合板块。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圈之下。

㈡、地球物质组成的分层性1、地壳⑴、⼤洋地壳地震波速度显⽰,⼤洋地壳(洋壳)为层状构造;洋壳厚度较⼩;洋壳寿命极短,现今最⽼洋壳的地质年代是侏罗纪,绝对年龄不超过200Ma。

⑵、⼤陆地壳⼤陆地壳(陆壳)厚度较⼤;陆壳上层物性类似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或闪长岩,其上覆盖有较薄的沉积岩盖层;陆壳下层物性主要为⽞武岩质。

⑶、过渡型地壳在⼤陆边缘,地壳的物质组成特点和厚度界于典型洋壳与陆壳之间,为过渡型地壳。

2、地幔地幔分为两层,上地幔和下地幔。

地幔的密度随深度增加⽽增⼤。

㈢、地球的热变学分带按⼒学和热变学性质划分的地球分带,不⼀定与按物质组成划分的地球分带相符合。

由于垂直运动(沉降、隆起)是地球最上层对于流变带形变的响应,因⽽流变学分带的兴趣在于岩⽯圈和软流圈之间的分异作⽤。

岩⽯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

它由地壳和地幔顶部组成。

它的热学厚度和弹性厚度之间的差别是需要着重注意的地⽅。

1、热学岩⽯圈⼀般认为,岩⽯圈底部的标志是⼀个1100℃~1300℃的等温⾯,这个温度为地幔岩⽯的凝固温度,这⼀概念定义为“热学岩⽯圈”。

这就是说,热学岩⽯圈是指地球表⾯⾄1100℃~1300℃的等温⾯的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洋葱的结构
篮球的结构
鸡蛋的结构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地球外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 莫霍界面 软流层
地 幔
地 幔
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是推进波,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 向一致,传播速度较快,在地壳 中的传播速度为5.5至7千米每秒, 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横波:(S波) secondary 是剪切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 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在地 壳中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各圈层的特点
厚度 地壳 平均 17㎞ 特 点 由岩石组成,是一个连续的 圈层,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 地核
2800 上地幔顶部有软流层,是岩 ㎞ 浆发源地 3400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
3、岩石圈的结构
有两部分组成:
⑴ 地壳 ⑵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岩石圈的结构
呵呵 呵呵
地壳
地幔
地核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软流 层以上的地幔部

(完整版)岩石圈物质循环(习题)

(完整版)岩石圈物质循环(习题)

岩石圈物质循环【原题再现】(江苏2012)2012年1月以来,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多次喷发,大量火山灰直冲云霄。

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l题。

1.与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图中的( )A.甲 B.乙C.丙 D.丁2.(江苏2011)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

构成丹霞山地貌的岩石属于 ( ) A.变质岩 B.沉积岩C.侵入岩 D.喷出岩(江苏2008)读下图,完成第3题。

3.图示a、b、c 、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 )A.a B.b C.c D.d4.(江苏2007)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图,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③(扬州2010)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a一岩浆 B.b一岩浆岩C.c一沉积岩 D.d一变质岩6.上图中各地质作用与序号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④代表变质作用B.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需经过②阶段C.环太平洋、东非大裂谷位于板块交界处,③活动强烈D.④代表冷凝作用(南通2010)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及两幅地貌景观图,回答7~8题。

7.与甲图所示地貌形成有关的岩石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大理岩 D.砾岩8.在地壳物质循环简图中,能反映乙图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考点精练】一、单选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中左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

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l~2题。

1.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2.该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有( )①岩浆侵入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④火山喷发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3.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乙为侵入型岩浆岩 B.丁处可能发现化石C.④表示固结成岩 D.⑤表示重熔再生下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

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

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地理学中,岩石圈是指构成地球外部结构的最外层,包括地壳和形成在上部的部分上地幔。

本文将详细介绍岩石圈的组成、特点和重要性。

一、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玄武岩等构成,厚度较大,密度较小。

海壳主要由玄武岩和玄武质片岩构成,厚度较薄,密度较大。

上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部分坚硬的岩石和熔融状态的岩石组成。

二、岩石圈的特点1. 厚度不均衡: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陆壳的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而海壳的厚度只有5-10公里。

上地幔的厚度也会有所不同。

2. 密度差异:地壳的密度较小,约为2.7-2.9g/cm³,而上地幔的密度较大,约为3.3-4.5g/cm³。

这种密度差异导致了地壳和上地幔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特点。

3. 物质组成:地壳的物质组成复杂多样,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而上地幔主要由硅酸盐、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等组成。

4. 温度变化:随着深度增加,岩石圈的温度逐渐升高。

地壳的温度波动较大,而上地幔的温度较为稳定。

三、岩石圈的重要性1. 维持地球稳定: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结构基础,起到了维持地球稳定的作用。

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往往与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有关。

2. 形成地球的外貌:地壳的不同组成和地形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呈现出多样的外貌。

各种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山地和平原的形成,都与岩石圈的特点密切相关。

3. 材料储存:地壳内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金属矿石等。

岩石圈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并为能源开发提供了条件。

4. 环境调节:岩石圈通过固定土壤、调节水分和供养植被等,对环境起到了调节作用。

岩石圈的特点与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岩石圈是地球表层最外层的结构,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它的组成、特点和重要性对于地球的形成和运行,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大量岩石组成。

它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动力学和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等方面,探讨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对岩石圈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其中地壳是岩石圈的部分。

地球内部存在强大的地热活动,主要来源于地核的热量以及较为稳定的地球自身热量。

这种地热活动导致地幔岩浆的上升和冷凝,形成了地壳和岩石圈。

二、板块运动岩石圈的演化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

地球的外部岩石圈被划分为众多的板块,它们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岩石圈的演化。

板块运动主要包括构造板块运动和热力板块运动。

在构造板块运动中,板块之间可能发生碰撞、剪切和拉伸等过程,从而形成了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热力板块运动则是指岩石圈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差异。

三、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因素。

地质作用包括火山喷发、构造变形和岩石循环等过程。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的强大释放过程,通过岩浆的喷发和固化形成了火山岩石,进而构建了地表的地貌和岩石圈的一部分。

构造变形是指在板块运动中,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塑性变形或破碎断裂的过程,例如山脉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岩石循环则是指地壳中的岩石经历不同的变质、熔融和再结晶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和机制,以及地质作用对岩石圈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对于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为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提供更多的重要线索。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地壳和地幔的元素组成
3)、下地幔
深度由670km至2900km,其质量约占地球的49%。 矿物物理实验支持下地幔可能由Mg、Si、O和Fe组成, 具有钙钛矿(CaTiO3)晶体构造,称之为镁硅酸盐的 钙钛矿(Mg、Fe)SiO3结构,形成于很高压力(即 >20 GPa)。此外,伴随镁方铁矿(Mg、Fe)O,Si、 Fe及O相对于上地幔更为富集。
ΔEu
0.66 0.63 0.72 0.88 0.67 0.65
*上地壳的REE质量平衡计算时,采用页岩:砂岩:碳酸岩:蒸发岩=72:11:15:2 +上地壳的REE采用PAAS减去20%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安山岩模式 (Taylor和Mclennan,1985)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安山岩模式 (Taylor和Mclennan,1985)
的是大陆地壳生长模型,大陆地壳总体的 化学成分相当于安山岩模式成分。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安山岩模式 (Taylor和Mclennan,1985)
大陆地壳化学组成安山岩模式 (Taylor和Mclennan,1985)
Taylor对于陆壳总体成分模式提出如下设想: (1)陆壳总的物质组成来源于地幔的分异;总陆壳经部分 熔融应能产生花岗闪长岩质上陆壳。 (2)根据大陆地壳形成及演化历史,75%陆壳形成于25亿a 以前太古宙,来自太古宙形式火成作用,25%的陆壳形成于 太古宙以后,应具岛弧安山岩成分,即大陆地壳的整体化学 成分应该是75%太古宙陆壳成分+25%岛弧火山岩的安山岩 模式成分。
上地壳REE丰度值的确定,提供了估算其
他元素丰度的途径。如利用n(La)/n(Th)、 n(La)/n(U)、n(K)/n(U)等比值,可
以计算出Th、U、K的丰度,进而利用其他元 素与U、Th、K的比值估算其他元素含量。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包含着许多不同层次的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形成、地质活动以及资源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

地球内部的构造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外壳,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球外核和地壳之间的一层物质,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液态金属铁和镍组成。

岩石圈是地球上固态岩石所构成的外部包围层。

地壳的外围称为大陆岩石圈,主要由花岗岩、页岩等构成。

地壳下方的岩石圈称为海洋岩石圈,主要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等构成。

岩石圈是地球上所有地质活动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板块构造、构造地貌形成等。

地球内部的岩石圈演化过程主要涉及地球板块的形成、漂移和碰撞。

地球板块是岩石圈的基本构造单位,包括大陆板块和洋壳板块。

地球板块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根据地震、地磁和地形等地球动力学数据分为七大板块和数十个小板块。

板块漂移是地球岩石圈演化的核心过程之一。

它是指地球板块在地幔对流的推动下,以比亚洲大陆漂移速度相当的速度相对运动,造成板块之间的相互靠近和远离。

板块漂移导致了地壳和地质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大陆隆起和洋底扩张的地形地貌。

板块碰撞是地球岩石圈演化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构造性地质活动,如山脉的抬升和褶皱的形成。

板块碰撞还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著名的板块碰撞带有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碰撞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地震带。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非常重要。

通过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大陆的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原因以及地球资源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同时,地球构造和岩石圈演化过程还与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对于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灾害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简述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

简述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

简述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地球,这颗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拥有着丰富的地质结构和复杂的自然现象。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地球,科学家们将其划分为内外圈层。

这种划分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探讨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我们从地球的内圈层开始。

内圈层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

液态外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而固态内核则主要由铁、镍和硅等元素构成。

地幔位于地核之上,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的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主要由氧、硅、铝等元素构成。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外圈层。

外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等组成。

大气圈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的总和,包括海洋、淡水、冰层和地下水等。

水圈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关键因素,生命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上生物活动的范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载体,各种生物相互依存,共同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包括陆地和海底岩石层。

岩石圈是地球地质作用的重要舞台,如地震、火山等现象。

地球的内外圈层划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自然环境和生命活动。

研究这些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过程,对于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地质自然灾害以及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球内外圈层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这个星球,更好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岩石圈范围和组成

岩石圈范围和组成

岩石圈范围和组成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

它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圈层之一,对地球的地质演化和地球表面形态起着重要作用。

岩石圈的范围和组成十分复杂多样,下面将就此进行详细介绍。

岩石圈的范围主要包括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

地壳是岩石圈最外层的一部分,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陆地地壳主要分布在大陆板块上,而海洋地壳则主要分布在海洋板块上。

地壳的厚度不均匀,陆地地壳厚度约为30-70公里,海洋地壳厚度则约为5-10公里。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如长石、石英、云母等。

地幔是岩石圈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由岩石组成,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铁镁矿物构成,如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上部称为上地幔,下部称为下地幔。

上地幔与地壳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称为莫霍面。

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个热力环境,温度和压力都较高,是地球内部的熔融岩石的来源。

岩石圈的组成是多样的,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岗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在水、风、冰等作用下沉积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泥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原有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包括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除了这些主要的岩石组成,岩石圈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岩石。

例如,钙质岩是由钙质有机物沉积形成的,如珊瑚岩、白垩岩等。

硅质岩是由硅质有机物沉积形成的,如硅藻岩、硅质页岩等。

另外,岩石圈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矿物,如金、银、铜、铁等金属矿物,以及石油、天然气等有机质。

岩石圈的范围和组成对地球的地质演化和地球表面形态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圈的运动和变形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壳的抬升和下沉形成了山脉、平原、盆地等地形。

岩石圈的热对流驱动了板块运动,形成了大陆漂移、板块碰撞等地质现象。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地壳和上部的部分地幔。

地壳和地幔的组成复杂多样,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铁镁矿物构成。

高一地理试卷

高一地理试卷

2013年春学期高一地理期中试卷一、单项选择1.2012年10月25日北京时间23时33分,我国第16颗北斗卫星顺利升空。

这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卫星组网运行,形成区域服务能力,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迎来北斗时代。

问当卫星发射时中时区的区时为:A.10月25日15时33分B.10月24日15时33分C.10月25日20时33分D.10月24日0时33分2.当地球运动至图1所示的甲处时,是北半球的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读图2,完成3--4题。

3.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A.a B.b C.c D.d4.甲处地址构造属于A.山岭B.褶皱C.断层D.隆起读图3,完成5—6题5.图3所示景观中,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6.形成图②所示千沟万壑地貌景观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A.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C.风力堆积D.流水堆积读图4,完成7—8题。

7.图示箭头中,代表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8.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读下表,完成第9题。

我国某地气象站某月18—21日气象观测部分记录A.冷锋B.反气旋C.暖锋D.副高10.右图5所示时期,我省大部分地区A.低温少雨B.温和多雨C.炎热干燥D.炎热多雨11.山区的公路多沿河谷地带修建,主要是因为河谷地带A.植被条件好B.热量条件好C.水源较充足D.地势相对和缓12.2008年1月底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其造成的主要危害有①交通严重受阻②电力供应部分中断③引发地震④农作物普遍绝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读下图6,完成13—14题。

13.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A.1970年B.1980年C.1990年D.2000年14.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少,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A.年降水量增大B.上游围湖造田C.植被覆盖增加D.水土流失严重15.下列对图7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a-b 环节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 ②b 环节直接为陆地降水输送大量水汽 ③c 环节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有重要意义 ④d 环节水量受地表植被条件影响不大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16.图8表示某河口地区的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的原因可能是①河流侵蚀 ②地壳下降 ③泥沙沉积 ④海平面上升 ⑤地壳上升A .①⑤B .③⑤C .①③D .②④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

固体地球由内往外分为哪几层结构?目前地质学家有什么学说来解释固体地球的最外层?

固体地球由内往外分为哪几层结构?目前地质学家有什么学说来解释固体地球的最外层?

固体地球由内往外分为哪几层结构?目前地质学家有什么学说
来解释固体地球的最外层?
固体地球可以从内往外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层次。

1.地核:地球的内部由一个外核和一个内核组成。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而内核则是由铁和镍的固态结构组成。

2.地幔:地幔是固体地球的中间层,占据了地球半径的大部分。

地幔主要由硅、
镁、铁等岩石矿物组成,处于高温高压状态。

3.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主要
由氧、硅、铝、铁等元素组成,是生物生存和人类活动的基础所在。

目前地质学家提出了几种学说来解释固体地球最外层的结构和特点:
1.地壳构造学说:地壳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许多块状构造(地壳板块)组成
的。

这些地壳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地漂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

2.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是地壳构造学说的延伸和发展,提出了板块漂
移和板块边界活动的机制。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大板块,它们在地幔中漂移并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岩石圈学说:岩石圈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是由岩石圈和一部分可塑性较大的
软流层组成的。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上部,它们一起构成了地球的外部硬壳。

软流层则是地幔的下部,具有部分可塑性。

这些学说都对固体地球的最外层结构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为我们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为岩浆
只被一个指向 B、C为岩浆岩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课堂热身
单项选择题 1.(2011·苏州模拟)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就是地壳 C.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B.地球的外部圈层之一 D.位于软流层的下面 ) )
2.(2011·淮安模拟) 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课堂热身
单项选择题 (2008·江苏小高考·T3)读图5-8,完成3题。
3.图示a、b、c、d岩石中,属于沉积岩的是 ( A.a B.b C.c D.d )
考点一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成分:低层大气由 干洁空气 、 水汽和杂质 组成;干洁空气
主要成分是 氮 和
(2)水圈:包括
氧 ;
海洋水 、 陆地水 、 大气水 等;
特点:连续但
(3)生物圈:
不规则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 全部和 岩石圈的 上部 。
2、地球内部圈层
(2)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软流层为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和 内核 两部分。
(3)地核:温度高,压力大;可分为外核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高频考点
考点一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图 5-2
(4)岩石圈: 软流层
以上的地幔部分与

C.③
D.④
图5-6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知识体系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三大类岩石 物质循环
地球的 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岩石圈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冲A要点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图5-7 只指向一个(BC为同一类)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忠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高频考点
考点一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地球内部圈层
图 5-1
(1)地壳:厚度不均,大陆 地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高频考点
考点一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图1为“广
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读图5-4,完成下题。
1.构成丹霞山地貌的岩石属于 ( A.变质岩 C.侵入岩 B.沉积岩 D.喷出岩
图 5-4

图1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高频考点
考点三 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② 岩浆岩 ③
地壳
主要由岩石构成。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经典典题1
高频考点
(2011·无锡模拟)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 研究。读图5-3回答1~2题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界面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地心附近 2、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可能是液态的是( ) A、软流层 B、下地幔
图 5-5

④ 沉积岩 ① 冷却凝固作用, ② ③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 , ② 岩浆 ③

④ 变质岩
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忠
④ 重熔再生作用 。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经典真题3
高频考点
(2007·江苏小高考·T5)图5-6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① B.②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第5课时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最新考试说明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
●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高频考点
课堂热身
判断题
(2011·江苏小高考·T33)5. 地壳和地幔构成地球岩石圈。(

( 2009·江苏小高考·T32)6.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可划分为地壳、
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课堂热身
综合题
7.读图5-9,回答下列问题。
A
④ ① ①
D
B

图 14 图 5-9
C、外核
D、内核
图 5-3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忠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高频考点
考点二 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
1.岩石成因分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具有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是
沉积
岩的重要特征。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经典真题2
高频考点
(2011·江苏小高考·T1)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
图5-8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课堂热身
单项选择题
4.(2011·淮安模拟) 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网课件集
③ ③ C①
如果此图表示岩石圈物质循环,A、B、D表示三大类岩石,C表示岩浆,则
②表示的地质作用或过程是_______,④表示的地质作用或过程是________。
重熔再生
外力作用
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 游 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