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民族精神,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运用课文中复杂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情感共鸣的激发:如何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进而产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白杨礼赞》是一篇以白杨树为载体,表达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美的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描绘事物的形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感受自然与精神的美。
-语言表达的学习: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习并模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举例:
-文章开头的“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与结尾的“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通过对比展现了白杨树的精神特质。
- “它不软弱,也从不骄傲;它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却枝繁叶茂”等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品质。
3.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从形态、精神、品格等方面对白杨树的赞美,以及白杨树所象征的民族精神。
4.写作特色探讨:学习并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增强文学鉴赏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5.《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3、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1、在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不平凡。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3、感受抗战时期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并发扬光大。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散文,这一单元是类型多样的散文,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阅读本单元要领会作者的情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本文是茅盾散文的代表,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从解放区人民身上,作者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文章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文章从外形、环境等方面“礼赞”白杨树的不平凡,其实更主要的是赞美白杨树的精神,这种精神象征着广大的北方农民,象征着面对日寇侵略而坚决守卫自己家乡的抗日军民,象征着抗日军民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要引导学生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托物言志写法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散文,如《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背影》等,感受了托物言志等一般散文的写法及一般阅读方法,能够掌握品味语言的方法,会圈点勾画。
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勾画、赏析文章描写白杨树语句,能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但在语言品味方面往往理解比较肤浅,进而影响对白杨形象与精神的深刻理解。
【部编】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023最新-《白杨礼赞》教案【优秀7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白杨礼赞》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同时圈画出生字词rarr;小组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rarr;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需用红色笔标注)rarr;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理解词义活动二:再读课文,同时自主完成下列填空rarr;小组讨论完善填空rarr;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口述答案(其他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在课本上进行适当的圈画)rarr;自主修改完善填空。
填空: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
活动三:三读课文,同时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并形成问题(提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rarr;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助rarr;小组长筛选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板示到小黑板上向其他小组求助rarr;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并到相关小组释疑。
我的问题之一:;我的问题之二:;我的问题之三:;活动三:四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
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组内讨论交流分析成果)。
作者有这种感情是因为。
活动四:重点阅读7、8自然段。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组内讨论交流rarr;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活动五: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白杨礼赞》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白杨礼赞》的主旨和象征意义,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观察实践、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力的尊重,培养他们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同和追求。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白杨树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作为北方农民象征的深层含义。
激发学生通过观察自然,发现并表达生活中的美好品质。
作者简介: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白杨礼赞》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表达了对北方农民质朴、坚韧精神的赞美。
教学准备:《白杨礼赞》课文PPT课件,包含茅盾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白杨树及北方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学生作业本、笔、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白杨”感悟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白杨树及北方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白杨树的生态特征。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茅盾的生平和《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白杨树描写的部分。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倔强”、“虬枝”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白杨树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象征意义:讨论白杨树作为北方农民象征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象征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象征手法,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感受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
3.学习散文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谈谈对白杨树的印象。
(2)教师导入:白杨树是一种常见的树木,但在作家茅盾的笔下,它却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白杨礼赞》,感受白杨树的独特魅力。
2.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描写著称。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②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表达了对北方农民的崇敬之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歌颂之情。
4.研读课文,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点和象征意义(1)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特点。
①白杨树具有哪些形象特点?明确:白杨树具有笔直、挺拔、力争上游、倔强挺立、枝枝叶叶靠紧团结、一律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等形象特点。
②请从文中找出描写白杨树形象特点的语句,并进行分析。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最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为您带来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教材分析:(一)、概况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编排上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
一共有六个单元,其中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对普通人的爱、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
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
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二)、具体内容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
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课文有:《阿长与。
山海经》、《背景》、《台阶》、《老王》、《信客》、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表格式)
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本文的“象征”与“托物言志”
第七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用了什么写法?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能否颠倒?
同学们交流讨论,交换想法。
促进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齐声朗读作者赞扬白杨树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感情。“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T展示】
第五段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突出了白杨树什么样的气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PPT展示】
找出描写白杨树的气质的词句“枝、干、叶、皮”“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叶子片片向上,没有斜生。皮光滑有银白晕圈泛出淡青色,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一-不平凡”象征着农民、哨兵、精神品质。
4.利用微课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礼赞白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手段
教材、教学参考书、PPT课件、微课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程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碧
学生分享相关名言和佳句。
借助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言、诗句,体会
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是松的雄姿,那么今天我们将走进白杨的生命。你知道哪些描写白杨的诗词吗?
学生进行思考并写下相关句子仿写。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
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引导同学们感受好句特点并进行仿写。【课件展示】
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朗读,体味作者情感,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重点)2.过程与方法:探讨、合作的方式,探究本篇托物言志散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揭示作品主题。
(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以及作者对他们浓浓的礼赞之情,并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理解三个不平凡,重点分析其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联系,理解其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且运用到写作中;理解本篇托物言志散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揭示作品主题。
(难点)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写作训练教学手段多媒体、PPT课件学情分析初二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表现白杨树的特点,进而作出由树及人的联想,但对象征手法概念模糊,难以独立进行知识的整合,在写作中不会灵活运用象征手法。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它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的?那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目的:目的图更加直观整体感知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白杨树的总概貌)你们看,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白得朴素,绿得生机。
茅盾先生第一次见到白杨树,他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并满怀激情地为此写了一篇文章《白杨礼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矛盾先生写的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感受他字里行间对白杨的礼赞【板书: 15.白杨礼赞茅盾】(设计意图:由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快更好地进入情境;此环节也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接下来分析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和不平凡外形特征)★过渡语: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会产生什么疑问呢?3了解作者二、解题(一)对题目的疑问?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礼赞是什么意思?生:解题:礼,即敬礼、致敬;赞,即赞美;礼赞,即崇高的赞美。
“礼赞”一词有宗教意味,指对神佛和信仰的极度崇拜、高度赞美,有虔诚之意。
在这里指对白杨树崇高的赞美。
(设计意图:提疑环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强烈好奇心;解题环节帮助学生抓住文眼,教会他们品鉴文章的方法。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如下,主要按照导入、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拓展延伸、总结反思的步骤进行: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或描述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特点,如挺拔、坚韧等,然后引入茅盾的《白杨礼赞》。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基本意思。
2. 提问: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对白杨树有什么新的认识?三、精读理解1. 分段阅读,理解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例如,前半部分描绘白杨树的外在特征,后半部分揭示白杨树的内在精神。
2. 研读关键句,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 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是如何代表了北方军民的坚韧不屈的精神的。
四、拓展延伸1. 对比阅读:与之前学过的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进行对比,如‘《荷塘月色》等,看看作者在表达情感和主题时有什么不同。
2. 情境写作:假设你是白杨树,你会如何描述自己?或者,如果你要赞美一种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你会如何写?五、总结反思1. 回顾全文,总结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白杨树的外在特征,逐步揭示其内在精神的。
2. 讨论学习本文的收获,如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对坚韧精神的敬仰等。
六、作业布置1. 背诵文中的精彩段落。
2. 以“我心中的白杨树”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白杨树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以上只是一个基本的教案设计,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馈进行适当的调整。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分析】《白杨礼赞》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紧承第二单元回忆性散文的学习,在单元导读中明确人文素养目标为“要求学生领会作品的情思,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文要素培养目标则提出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散文的特点。
在学习《白杨礼赞》一文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的小桃树》《爱莲说》等文章,为学习这篇托物言志散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白杨礼赞》表面写树,实则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西北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和精神。
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赋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清晰明了。
【学情分析】经过七年级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识”类语文知识与技能,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
在此基础上,八年级的教学应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阅读知识与技能,如教授不同散文的阅读方法、散文写作技巧对阅读的影响,品析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等。
按照具体的知识结构体系细分,在八年级上册第7 课《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会了如何“先抑”,但还未具体学习如何“由抑转扬”。
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象征类手法,但是不理解象征对主旨的升华作用,对于分析象征手法的具体策略亦不明确。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作者为大家整理了5篇《白杨礼赞》教案设计,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讨论、交流等过程,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文章层次和象征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标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通过课前查资料教师补充的方式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2.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赞美)。
(三)深入研读1.课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礼赞白杨树的?(学生读课文圈点勾画)2.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为什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渲染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气氛,暗示在此生长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
为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暗示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体现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在恹恹欲睡时看到白杨树,令人振奋的惊叫起来,意在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欲扬先抑对白杨树进行反面衬托。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课文那些词语可以概括白杨树的特征?(外形和精神,外形从枝、叶、干、皮几个方面)。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白杨礼赞》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课文中所表达的民族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白杨礼赞》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赞美了其坚韧、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白杨礼赞》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白杨礼赞》。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学习课文《白杨礼赞》的生字词,掌握课文朗读节奏;2.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3.体会作者通过白杨树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感受作者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4.学习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结构、修辞手法和所表达的民族精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中所表达的民族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15 白杨礼赞
15白杨礼赞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饱含激情的抒情散文。
教授此课时,应在理解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上,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厘清课文的脉络,把握课文昂扬向上的感情。
2.朗读重点句段,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精神和意志的赞美之情。
3.体会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象征手法,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默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拓展阅读:《松树的风格》《百年震柳》。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 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开垦.(kěn)锤.(chuí)炼倦怠.(dài)傲.(ào)然倔强.(jiàng) 婆娑.(suō)虬.(qiú)枝秀颀.(qí)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暗长恹.(yān)恹欲睡旁逸.(yì)斜出不折不挠.(náo)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课文中指反复推敲加以提炼:锤炼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恹恹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妙手偶得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坦荡如砥暗暗地生长:潜滋暗长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旁逸斜出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纵横决荡3.写作背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案《白杨礼赞》
教案名称:《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茅盾的《白杨礼赞》,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象征分析、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白杨树的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力的尊重,培养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教学重点:散文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散文中对白杨树生命力的描绘和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含的民族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白杨树生命力的感悟。
教学准备:《白杨礼赞》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散文中白杨树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象征意义分析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散文中白杨树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茅盾的生平和《白杨礼赞》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象征意义、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象征意义分析: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感受。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述,模拟白杨树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命力表现,加深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象征手法,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白杨树生命力的感悟。
2. 象征意义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分析,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白杨礼赞》的主要内容、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第15课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情感脉落,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2.了解托物言志散文的特点,体会和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重点难点】1.理清文章脉落,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及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诵读古诗题白杨图茅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导入新课这首诗写了一种白杨树。
大家看他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白,白的那样朴素;绿,绿的那样富有生机,催人奋进。
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第一次看到白杨树时,就惊奇地叫了一声,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一篇散文《白杨礼赞》。
今天我们就一起品读白杨,礼赞白杨。
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茅盾 (198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1921年曾与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 ,长篇小说《子夜》《腐蚀》《虹》,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总称《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等。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以茅盾先生捐赠的25万元稿费为基础,于1981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目的是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文学奖,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作者于1939年3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5月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
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
他目睹了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同时,他也看到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现状。
教育部审定版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案(同课异构)
《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
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教学设想本文与上一篇《海燕》相比,对物象“白杨树”的描写比较集中、详细,其象征义也比较好解读。
而作者的情感表达更是比较直接。
所以,在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没有多大难度。
这课的学习不妨放在对文本“情感美”“画面美”“背景美”的赏析上,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文中的写景方法加以仿写,以写促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PPT,课文录音教学流程预习阶段1、字词整理。
2、成语积累: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纵横决荡2、读顺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
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并尝试仿写。
一、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作者介绍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三、解题切入文本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做“礼赞”?——怀着敬意的赞扬四、品味本文的情感美1、听读课文,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预设】第1小节、第4小节、第6小节、第8小节、第9小节2、齐读这些段落,品味文中“怀着敬意”的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
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
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
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