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问题反馈与整改措施
问题反馈
建立问题反馈机制,鼓励员工发现和反馈制度执行中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
整改措施
针对员工反馈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制定相应 的整改措施,并落实整改责任人,确保整改效果。
THANKS
目的
建立规范的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适用范围与对象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煤矿井下所有采煤、掘进、巷修等工作面的支 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工作。
适用对象
本制度适用于煤矿井下所有作业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
制度核心内容与特点
• 核心内容 • 明确监测范围和监测内容; • 规定监测方法和监测设备; • 强调监测数据记录、分析和报告; • 要求监测人员培训、资质和管理。 • 特点 • 强化顶板安全管理,预防顶板事故; •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测效率; • 监测数据实时共享,便于指挥决策; • 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提高监测质量。
2023
《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 测制度》
目录
• 制度概述 • 支护质量监测 • 顶板动态监测 • 监测设备与维护 • 安全措施与应急预案 • 制度实施与监督
01
制度概述
制度背景与目的
背景
为加强煤矿井下生产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工作,预防煤矿顶板事故,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生产设备安全运 行,特制定本制度。
预案审查
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对预案进行审查,确保预案的可行性和有 效性。
预案修订与更新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更新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时效性和 针对性。
应急演练与培训计划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技 巧。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确保安全生产,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生产环境的稳定和可靠性,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实际情况,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相关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
第三条定义1.支护质量:指矿井或隧道等地下工程中采取的支护手段和设备,确保工作面或洞口的稳定。
2.顶板动态监测:指对地下工程的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偏差和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二章支护质量管理第四条设计和施工1.工程部门应依据工程实际情况,订立认真的支护方案和支护施工工艺,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2.支护施工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资质和培训合格证,严格依照支护方案和工艺要求执行施工工作。
第五条支护质量检测1.支护质量检测应由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内容包含支护结构的强度、稳定性等。
2.检测结果应及时上报工程部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支护结构需要立刻进行整改或调整。
第六条日常维护和保养1.工程部门应建立支护质量日常巡检制度,定期对支护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并做好维护记录。
2.支护设施显现问题时,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维护和修理,确保支护质量的稳定和可靠。
第七条应急处理和事故调查1.对于支护设施显现严重问题或发生事故的情况,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理程序,并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和分析。
2.依据事故调查结果,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仿佛事件再次发生,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第三章顶板动态监测管理第八条监测设备的选择和安装1.工程部门应依据地下工程特点和实际需求,选用适合的顶板动态监测设备,并确保设备的安装位置、角度等符合监测要求。
2.监测设备的安装过程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好安装记录和标识,以便后续维护和管理。
第九条监测数据的手记和存储1.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数据手记,手记频率依据工程情况和要求进行设置。
2.手记到的数据应及时上传至监测信息系统进行存储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采煤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采煤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1. 引言为了确保采煤过程中顶板的稳定性,有效地防备和处理采煤工作面产生的顶板事故,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公司的正常生产运行,订立本《采煤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部采煤工作面的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工作。
3. 管理标准3.1 顶板动态监测1.在开采初期,顶板动态监测应进行全面检测,包含传统地表测点、钢支架上测点以及无线传感器等,并建立监测数据库。
2.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包含地面实测、遥感技术、遥测、摄像监测等。
监测频率应依据顶板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突出、断层、煤柱变形、煤壁变薄等区域要加强监测频率。
3.监测结果应及时上传至监测数据库,并建立特地的监测报告、档案,定期进行研究和分析。
3.2 顶板动态分析1.依据顶板监测数据,以及开采工艺和地质条件,采取专业的地质猜测和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对顶板变形和破坏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2.顶板动态分析应结合地质、矿山压力和采煤工艺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采取的防备和处理措施。
3.3 顶板动态处理1.依据顶板动态分析的结果,订立相应的防备和处理方案。
方案应包含工作面支护、降低矿山应力、采用合理的开采工艺等措施。
2.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包含定向钻孔、预抽排水、喷射灌浆、支护料子的选择和使用等,对存在问题的区域进行加固和支护。
3.就顶板处理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及时调整和优化处理方案。
如发现存在问题的区域,应立刻采取挽救措施。
3.4 应急预案1.依据实际情况订立应急预案,明确各类顶板事故的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2.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应急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本领。
4. 考核标准4.1 监测工作考核1.监测工作应依照规定的频率和方法进行。
2.监测数据应定时上传至监测数据库,并建立相应的监测报告和档案。
4.2 动态分析考核1.动态分析应结合实际情况和专业知识进行,得出准确合理的分析结果。
2.分析报告应具备完整的分析过程和结论,且能够供应针对性的处理建议。
采煤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采煤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一、背景近年来,随着煤矿采掘深度的不断增大,采煤工作面上的瓦斯、煤尘等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其中,采煤工作面顶板事故频发,成为了煤矿生产安全的一大隐患。
因此,对于采煤工作面顶板的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制度的建立显得尤为紧要。
二、动态监测系统构成为了有效监测采煤工作面顶板的安全情况,必需搭建一个高效、稳定的动态监测系统。
该系统由顶板探头、顶板安全监测仪、数据采集仪、数据处理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构成。
其中,顶板探头是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部件,它通过无线方式与顶板安全监测仪进行数据传输。
顶板探头的设计必需考虑到采煤工作面特别的环境要求,如防爆、耐高温等等。
顶板安全监测仪是动态监测系统的数据接收和存储装置,它通过和顶板探头配对完成监测任务,并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仪上。
数据采集仪是整个监测系统的“下位机”,负责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
数据处理计算机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重要设备,它应具备高效率、稳定性、易操作等特征。
通信设备是保障监测系统数据能够传输到中心掌控室的紧要基础。
三、数据采集和传输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是动态监测系统的核心。
采集的数据重要分为位移数据、压力数据、应变数据和温度数据。
其中,位移数据和压力数据是监测采煤工作面顶板安全状态的重要依据。
位移数据可以反映出顶板的变形和变化趋势,压力数据能够反映出岩层的压力变化情况。
应变数据和温度数据可以进一步供给更全面的岩层安全状态信息。
数据传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有线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方式,另一种是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方式。
有线通信技术稳定牢靠,但是受到实际工作面条件的限制;无线通信技术快捷便捷,但是存在信号干扰、盲区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采煤工作中,可以依据实际工作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动态监测系统采集到的数据必需经过处理和分析,方能有效地供给岩层安全状态信息。
数据处理和分析重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清洗和筛选。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模版(3篇)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认真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顶板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不断提高顶板管理水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结合我矿顶板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2条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是煤矿企业井下顶板安全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
煤矿企业各部门、各相关专业管理机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把此制度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来抓。
第二章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机构及职责第3条为进一步做好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工作,矿成立专业领导小组,以矿长为组长,总工程师、分管生产、安全的副矿长为副组长,分管副总工程师以及生产技术科、地测科、通防科、机电科、安全质量监察科、调度指挥中心及采煤区队单位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成员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专业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科。
第4条顶板管理专业领导小组成员在组长的领导下,负责研究制定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落实上级指示、指令;负责全矿的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协调;做好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管理;对各区队的日常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责检查、监督、指导、考核,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馈信息。
第三章责任分工第5条总工程师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负主要技术责任。
1、负责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制定及修订。
2、健全机构,配齐人员,落实岗位职责。
3、组织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及时分析观测资料。
4、组织开发和推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第6条生产副矿长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
1、检查和督促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的开展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及时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和指令。
2、组织对监测出的隐患进行排除。
第7条安全副矿长对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
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和《运河煤矿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的要求,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现场。
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 制度
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为杜绝采煤工作面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发生大面积冒顶和垮面压架事故的发生,切实加强现场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搞好采煤工作面的顶板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成立矿压管理工作组为确保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等工作顺利开展,采煤专业成立以机械化科技术主管为组长,机械化科指定专人及各区队技术员为副组长,各区队验收员为成员的矿压管理工作组。
其主要职责有:1、协调安装好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所用仪器仪表;2、组织实施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实施。
3、对特殊地点进行专项研究。
对采煤工作面过断层、富水区、破碎带、交叉点、沿空巷道,进行矿山压力专项研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对特殊地点的顶板控制提出超前预防措施,严防重大冒顶事故的发生。
4、对相关的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技术资料、总结报告和监测数据等进行存档管理。
第二条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一)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1、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支架(柱)达到初撑力,支护状态符合要求,使其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综采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巷道超前支护质量指标:(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①支架(柱)初撑力、工作阻力②支架端面距③支架(柱)工作状态④液压系统状况⑤采高(2)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①端面顶板冒高②煤壁片帮深度(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①支架(柱)初撑力、工作阻力②人行出口③直线性3、工作面日常矿压观测方法:(1)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观测:采集或读取、记录压力表读数。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冒高、端面距、片帮深度等。
(3)支架(柱)工作状态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的仰俯角、支架的歪斜角、顶梁错茬。
采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采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一、采面顶板动态监测1.监测指标:(1)顶板位移;(2)顶板变形;(3)顶板应力。
2.监测手段:(1)传感器:采用变形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进行实时监测;(2)网格布置:根据采面的不同区域设置监测网格,确保覆盖全面;(3)数据采集系统: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3.监测周期:二、采面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1.数据分析:(1)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噪声、数据对齐等;(2)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如均值、方差、相关系数等。
2.预警标准:建立采面顶板位移、变形、应力的预警标准,根据监测数据与预警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是否达到预警级别。
3.状态评估: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和预警标准的评估结果,对采面顶板的状态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三、采面顶板动态监测的处理制度1.报警和应急反应: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标准时,应立即启动报警系统,并进行应急反应,包括暂停采矿和疏散人员等措施,确保人员的安全。
2.预警级别划分: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加固措施、减少采矿量、增加支架等。
3.处理计划与跟踪:制定采面顶板动态监测的处理计划,确定具体的处理措施和时间节点,并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4.数据分析与总结:对处理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的采面顶板动态监测提供参考。
通过建立采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顶板的异常变化,提前预防采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障矿山生产的安全。
采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采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背景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采矿深度不断加深,顶板垮落、滑动并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风险不断增高。
针对采面顶板动态监测方面,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监测系统和分析处理制度。
监测系统采面顶板动态监测系统由采面顶板监测点、接收和传输系统、数据处理记录分析系统、报警和控制系统组成。
采面顶板监测点采面顶板监测点主要安装在工作面的主要采区,井下煤矿顶板垮落地区、前掘工程、支托系统及各种巷道交叉点、迎头设施等。
采面顶板监测点每个监测点主要监测的物理量包括颗粒动态状态监测、顶板变形(变形速率、雷达回波等)监测、煤岩体内应力监测、煤体变形监测等。
接收和传输系统接收和传输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装置、数据传输网和采集调度管理系统组成。
传输系统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有线方式可选用馈线、电缆或光缆等进行传输;无线方式可选用无线电视、微波通讯和红外光通讯等进行传输。
数据处理记录分析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是采面顶板动态监测系统的核心,它包括数据录入、数据预处理、标准化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挖掘与分析等多个方面。
数据分析技术包括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神经网络分析、模糊数学分析等。
报警和控制系统报警和控制系统主要通过硬件和软件实现。
采面顶板监测点的报警处理可分为三个方面:联动控制、远程控制和现场控制。
联动控制指预设好的逻辑条件与设置的控制程序之间的相互配合,使操作人员了解信息、采纳措施;远程控制指通过应用软件远程控制监测设备,便于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上实现控制;现场控制则是由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控制。
分析处理制度数据处理结果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实时数据呈现;二是历史数据查询;三是数据统计分析;四是建立专家系统。
采煤工作面在不同的工作阶段对采煤厚度、运输通道、顶板掘进情况等进行分析处理,并编制掘进计划和预报表。
其次,运用小波分析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顶板垮落预测模型。
最后,建立基于灰度模型和随机模型的顶板垮落概率预测模型。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
是指在矿山、隧道等地下工程中,为了确保工程安全、减少事故风险,对支护设施质量和顶板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估的一套制度。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支护质量监测:对矿山、隧道等地下工程中的支护设施进行质量监测,包括支架、锚杆、锚索等的安装情况、固定效果、变形情况等。
可以通过常规测量、现场观察、无损检测等手段进行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修复或加固措施,确保支护设施的安全稳定。
2. 顶板动态监测:对矿山、隧道等地下工程中的顶板进行动态监测,包括顶板的位移、变形、裂缝等情况。
可以利用传感器、测量仪器等设备对顶板进行实时监测,预测顶板运动趋势,及时发现顶板不稳定的迹象,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防止顶板塌陷或垮落事故的发生。
3. 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估,包括对支护设施质量和顶板动态变化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结合工程设计要求和安全评估标准进行评估。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支护设施和顶板的安全状况,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
4. 报告与整改措施:根据监测数据的评估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报告内容可以包括支护设施和顶板
的监测数据、问题分析、综合评价等。
整改措施可以是加强对支护设施的修复和加固,采取更严格的安全措施等。
通过建立和执行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可以有效监控地下工程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减少事故的风险。
采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采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确保矿山采面顶板的安全稳定,及时发现和处理采面顶板的动态变动,以保障生产安全和员工身体健康。
二、制度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体矿山员工,特别是与矿山开采、顶板掌控相关的工作人员。
三、管理标准(一)采面顶板动态监测1.采面顶板的动态监测应在开采开始前、开采过程中和开采结束后进行,对采面顶板进行全面、准确的动态观测和记录。
2.动态监测的内容包含:–顶板的下沉、裂缝、变形等情况;–自然裂隙、节理带、矿层间掩盖的条件。
3.监测方法:–借助专业监测仪器,定期进行顶板位移、变形、压力等数据的监测;–通过人工观测,记录自然裂隙、节理带、矿层间掩盖等情况。
4.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上报,相关部门应及时处理。
(二)采面顶板动态分析与处理1.采面顶板动态分析:–依据采面顶板动态监测的记录和数据,进行顶板的动态分析;–推断顶板是否显现下沉、裂缝、变形等异常情况,确定其安全情形。
2.异常处理:–对显现异常情况的顶板,应立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及时除去风险;–处理措施包含使用支护料子、加固钢梁或其他适当措施。
3.紧急情况处理:–对于严重威逼矿山安全的紧急情况,应立刻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及时疏散人员、采取紧急救援措施,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资产损失。
4.分析与处理结果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安全评估以及必需的调整和改进。
四、考核标准1.监测记录:–依照规定的频率和方法进行采面顶板的动态监测,并如实记录;–监测记录应完整、准确,及时上报。
2.异常处理:–显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处理应及时、有效,确保安全。
3.应急预案:–对紧急情况的处理应依照矿山应急预案执行;–能够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相应措施。
4.安全评估:–分析与处理结果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安全评估;–安全评估结果应合理、准确。
五、责任与惩罚1.监测责任:–采面顶板动态监测由专职人员负责,确保监测工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监测人员应依照规定要求,完成监测工作,如有失职情况,将依据公司相关管理制度进行惩罚。
(完整版)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掘开工区顶板动态监测管理规定目前,我区顶板动态监测主要采用矿压观测及顶板岩性探测的方法, 15#煤层的准备和回采巷道普遍推广和应用了锚杆和锚索支护工艺,为了进一步加强锚杆锚索巷道顶板动态监测工作、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建立顶板预测预报体系,健全矿压观测的汇报和分析、通报制度,及时确定合理支护参数,确保安全生产,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矿压观测管理规定矿压观测由生产技术分部分管技术的部长助理和掘开工区分管技术的主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分部工程组和掘开工区具体承办。
1、矿压观测的使用仪器用MLG-10/20型锚杆拉力计、扭力矩扳手对帮锚杆的锚固力、扭力矩实施抽查检测,用YCD-200型涨拉千斤顶检测锚索预紧力,用LBY-型顶板离层仪观察顶板位移量,在顶帮标注观察点,用钢尺实测巷道表面位移,及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
具体观测内容见表-1。
2、观测站设置15#煤层埋藏较深,矿山压力明显,锚网锚索支护后巷道变形仍然严重,特别是受邻面采空区影响的回风巷道顶底位移,两帮位移十分严重,巷道要增加观测站,自掘进开口处设立第一个观测站。
15#煤实体煤巷道每100m设一观测站,遇到顶板破碎(或切巷)每50m设置一个观测站;受邻面采动(空)影响的进、回风动压巷道每50m设一个观测站,每个测站要吊挂牌板。
每个测站仪器安装见表-2。
观测的内容表-1(3)观测站牌板内容牌板规格尺寸为600×400mm(长×宽),牌板内容有巷道名称、站点编号、距上一测站的距离、顶锚杆测力计、加强锚索测力计、顶短锚索测力计、帮锚索测力计、离层仪的内套筒初始读数、离层仪的外套筒初始读数、观测站两帮宽度、观测站顶底高度、建站时间、观测人姓名并吊挂于巷道顶板中部。
各测站的仪器仪表安装由各施工项目部的经理、技术员负责进行。
观测站仪器安装表-23、观测方法自巷道掘进开始,各施工项目部就要按规定设置矿压观测站。
每个观测站自设置第一天起开始进行矿压观测至掘进完为止,:距掘进工作面200m以内,每天观测一次,其它测点每周不少于两次,如遇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及分析制度
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及分析制度为进一步加强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工作,保证采掘工作面顶板支护质量与安全,根据《山西省煤矿顶板安全管理规定》和《煤炭生产技术管理规定》的文件要求,制定我矿《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及分析制度》。
一、管理机构组长:总工程师副组长:采煤副总工程师掘进副总工程师成员:生产技术部主任工程师、地质测量部主任工程师、调度室主任工程师、生产技术部矿压组成员、调度室各采煤、掘进、开拓队队长、技术员和其它相关工程及巷修队组队长、技术员。
二、部门职责划分(一)生产技术部:L生产技术部是矿压监测技术业务的管理机构,负责建立健全采掘工作面矿压监测管理制度及矿压监测业务指导和技术管理工作。
2.负责监测仪器配置管理,监督检查测站运行状态,分析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可靠性,提出分析处理意见。
3.负责矿压监测新设备、新产品的试验应用推广及矿压仪器仪表与物资的管理。
(二)地质测量部:L负责巷道顶板岩性取芯、窥视,并对岩性进行鉴定分析。
(三)调度室及生产队组:1.调度室主任工程师为采掘工作面矿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采掘工作面矿压观测仪表、顶板离层仪的安装及数据观测、收集整理工作。
2.采、掘、开、巷修、回采准备队技术员为本队施工区域巷道矿压监测管理工作负责人,具体负责工作面支护质量监测。
包含顶板岩性探测,矿压观测站布站与仪器仪表的安装,及时采集、记录矿压监测数据,按要求报送各类矿压报表及分析,负责作业现场矿压管理,落实巷道维护和顶板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并每月对所施工区域矿压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形成分析报告,同时配合生产技术部对矿压仪器仪表设备管理工作。
3.采掘辅助队组技术员负责沿空留巷(墙)巷道的矿压监测管理;巷修队组技术员负责采煤工作面顺槽整巷期间矿压监测管理;采煤工作面安装期间两巷及工作面矿压监测管理。
三、采掘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内容(一)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检查内容及观测频度1.工作面液压支架整体初撑力不低于额定值的80%,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撑力整体达标率不得小于80%o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标准:柱径(I)IlOnlnI的不得小于140KN(15MPa);柱径610OnIm 的不得小于90KN(12Mpa)o对于软岩条件下初撑力确实达不到要求的,在制定措施、满足安全的条件下,必须经矿总工程师审批。
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5篇)
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一、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主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方法1、采工作面日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液压支柱支撑有力与铰链梁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工作面支撑功效,保证安全生产。
2、主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
(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①关键指标:1、初撑力2、端面距②辅助指标:1、支柱工作阻力2、液压支柱与铰链梁工作空间几何状态。
3、液压系统工况(泵站压力、液压管路和密封件完好状况)4、采高。
(2)采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端面顶板冒高、冒宽、冒区长度,煤壁片帮深度,片帮区长度。
(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煤壁超前20m范围内支护完整,巷高不小于1.6m,有0.8m行人通道。
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加强端头及超前支护。
3、采面矿压及支护质量观测测站布置:每隔20液压支柱安____台矿压观测表。
4、采工作面日常矿压观测方法:(1)支架阻力观测:直接读取压力表读数。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统计观测,记录采高、初撑力、二次补液状况等。
(3)支柱几何参数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包括顶梁走向角及倾角、顶梁错差。
(4)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测量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二、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制度1、采煤队负责进行现场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工作,每天监测一次。
监测数据表内容主要包括支架初撑力,两道超前支护初撑力、二次补液后压力。
2、工作面安装、撤面必须对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动态监测,对液压系统完好情况进行统计观测,并将监测记录保存。
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处理1、锚网巷道回采时,在采动压力影响区内,采煤队对采煤期间安设的顶板离层仪,安排专人(兼职)每十天测读一次。
观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观测期间还应对巷道支护状态进行统计观测。
2、超前支护范围内,每天选测超前支护及密集切顶单体液压支柱的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范本
支护质量、顶板动态监测制度范本一、引言本制度旨在加强对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的监测,确保矿山工作面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详细规定监测的内容、方法和频率,以及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应对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工作面的地质灾害,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矿山及其工作面的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
二、支护质量监测支护质量监测是指对矿山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进行监测。
具体监测内容包括支架倾斜、锚杆受力、锚网负荷、锚杆松动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测量仪器监测和图像监测。
监测频率由安全主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低于每周一次。
1. 现场观察在矿山工作面附近设置观测点,通过人员巡视观察支架是否倾斜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
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并及时上报。
2. 测量仪器监测使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对支架、锚杆等进行定期监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监测设备要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准确可靠。
3. 图像监测在矿山工作面设置摄像头或安装监测设备,实时记录和传输图像信息。
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三、顶板动态监测顶板动态监测是指对矿山工作面顶板的运动和变形进行监测,以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具体监测内容包括顶板下沉、裂隙变化、煤层位移等。
监测方法主要有测量仪器监测和地质雷达监测。
监测频率由安全主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低于每天一次。
1. 测量仪器监测使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对顶板进行定期监测,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监测设备要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准确可靠。
2. 地质雷达监测使用地质雷达对顶板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地下结构及顶板裂隙等信息。
监测结果要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监测结果处理和应对措施1. 监测结果处理监测结果应及时处理和分析,评估工作面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的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监测结果要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2. 应对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和矿山地质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保障矿井安全生产,保证顶板稳定,保护矿工人身安全以及矿井设施的安全完好,加强矿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针对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提出了以下制度。
二、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煤矿行业的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
三、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的要求1.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锚杆支护巷道是矿井进出口和主要运输通道。
支护质量直接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和巷道运行。
因此,应重视巷道支护质量,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2.顶板动态监测巷道顶板是矿井煤层的上部,具有一定强度和稳定性。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由于颓塌、破碎等因素,顶板可能发生变形,从而造成严重的灾害。
因此,矿井应该对顶板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矿工的安全。
四、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的责任1.施工人员应当遵守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巷道支护施工前,应进行巷道支护质量评估,确保巷道支护质量合格。
2.矿井负责人应当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矿井顶板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顶板变形情况,制定相应的灾害防治措施。
3.当发现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或矿井顶板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及时组织人员制定应急预案,避免人员伤亡和严重设备损坏。
五、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的执行方式1.对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应建立档案,并在巷道口张贴方案,以供矿工查阅。
如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安全。
2.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评估、顶板动态监测等,应按照标准要求图表化进行,建立数字模型,并定期汇总数据,制定分析报告,为矿井相关人员提供数据分析的参考依据。
3.锚杆支护巷道支护质量,应在施工后进行测量,检查锚杆支护质量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并随时根据实际工作调整方案。
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制度
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和处理制度顶板是矿山中承载地表和浅层岩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对矿山的生产和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顶板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理,是保障矿山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监测设备和技术1、监测设备顶板的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位移传感器、应变计、应变片、倾斜仪等。
其中,位移传感器是对顶板位移进行监测的主要设备,通过精确测量顶板的变形来判断顶板的稳定性。
应变计主要用于测量顶板在荷载作用下的弯曲变形,而应变片则可用于监测顶板在荷载作用下的剪切变形。
倾斜仪主要用于测量顶板的倾斜和旋转角度,以判断顶板的变形情况。
2、监测技术目前,常用的顶板监测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全站仪监测技术:该技术利用全站仪对采矿区域内的固定点位进行定位,并测量其位置、高程和坐标变化,以判断顶板的变形情况。
(2)雷达测距技术:该技术可通过雷达测距仪对顶板进行直接距离测量,从而快速、准确地了解顶板的变形情况。
(3)GPS监测技术:该技术利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对固定点位进行测量和定位,以判断顶板的稳定性,并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
二、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收集和处理顶板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是保障矿山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之一。
对于顶板监测数据,需要对其进行实时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共享。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提取、数据聚集等过程,以有效地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2、数据分析和挖掘对于顶板监测数据,还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在数据分析和挖掘过程中,可以应用数学、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实现对矿山生产的预测、诊断和优化。
三、处理制度制定为了实现顶板监测的有效管理和运营,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处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处理制度制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顶板监测的周期和范围。
2、确定顶板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3、制定顶板监测的方案和程序。
4、设立顶板监测的责任人和职责。
5、建立顶板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机制。
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
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制度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一、概述二、顶板支护质量检查制度1.检查对象顶板支护质量检查对象包括支架安放情况、地压情况、顶板裂隙情况等。
2.检查时间每班次开始前进行日常检查,每周工作面回采结束后进行全面检查。
3.检查内容(1)支架安放情况:检查支架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完好性;(2)地压情况:检查地压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报告;(3)顶板裂隙情况:检查顶板是否有裂隙、渗水等情况。
4.检查记录与报告检查人员需将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1.监测时间顶板动态监测分为实时监测和定期监测。
实时监测可以通过应力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定期监测可根据工作面平均推进距离约定监测频率。
2.监测内容(1)有效监测点:确定合理的监测点位,包括支架基础、顶板断层等部位。
(2)监测指标:包括顶板下沉、顶板收敛、地压大小等指标。
3.监测结果分析监测结果需进行实时分析,与采煤工艺、岩层条件等数据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四、制度执行与监督1.责任部门煤矿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2.制度执行(1)制度的发布与宣传:将制度在矿区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工作面每位相关人员都有相关知识和意识。
(2)相关人员培训:对工作面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本制度要求。
(3)制度执行的考核与奖惩:根据制度执行情况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作为奖惩依据。
3.监督检查煤矿安全管理部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将定期进行顶板支护质量检查和顶板动态监测结果的审核和评估,并向矿长汇报。
五、总结通过建立和执行煤矿综采工作面顶板支护质量检查、顶板动态监测和分析制度,矿山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顶板支护质量问题,确保矿山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也可以促使矿山相关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意识,提高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采煤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
采煤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一、背景和意义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中最核心、最复杂的环节之一,工作面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对于煤矿的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工作面随着采煤的进展,不断地面临着顶板松动、顶板垮落等危险,严重威胁着采煤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工作面的正常生产。
因此,采煤工作面顶板动态监测分析处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制度内容1.动态监测在采煤工作面开采和顶板支护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工作面的顶板进行动态监测,采取多种现场检测手段,如测量顶板变形、应变、应力等,进行检测数据分析和分类汇总,并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进行统计和分析。
2.数据分析对于接收到的监测数据,需要运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模型建立,分析变形变化趋势,建立合理可行的分析模型和数学预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及时预警,根据预警评级进行上报。
同时,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还要进行实时风险评估和特殊情况分析,对于超出安全范围的数据,要进行紧急处理并上报。
3.分析结果处理对于顶板动态监测的分析结果,应根据运用的分析模型和数据处理软件的分析报表进行详细解读,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措施的制定和指导,同时向地质、支护、安全等专业部门及时反馈数据结果,协调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妥善应对。
4.预防措施为了进一步预防工作面顶板动态产生的安全问题,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并不断完善和细化,在工作面生产运行中加强现实控制和定期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测。
对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要及时调整和补充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其能够顺利的实施并有效地实现预防效果。
三、工作流程1.动态监测:采用多种现场检测手段,如测量顶板变形、应变、应力等;2.检测数据传输:将监测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进行统计和分析;3.数据分析:将监测数据进行模型建立,分析和处理;4.预警:对于超出安全范围的数据,进行预警,并上报给专业部门;5.分析结果处理:根据分析模型和数据报表进行详细解读、制定改进措施和指导,同时向专业部门及时反馈数据结果;6.预防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并加强现实控制,确保其能够有效地实现预防效果。
(完整版)顶板动态监测管理制度
掘开工区顶板动态监测管理规定目前,我区顶板动态监测主要采用矿压观测及顶板岩性探测的方法, 15#煤层的准备和回采巷道普遍推广和应用了锚杆和锚索支护工艺,为了进一步加强锚杆锚索巷道顶板动态监测工作、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建立顶板预测预报体系,健全矿压观测的汇报和分析、通报制度,及时确定合理支护参数,确保安全生产,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矿压观测管理规定矿压观测由生产技术分部分管技术的部长助理和掘开工区分管技术的主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分部工程组和掘开工区具体承办。
1、矿压观测的使用仪器用MLG-10/20型锚杆拉力计、扭力矩扳手对帮锚杆的锚固力、扭力矩实施抽查检测,用YCD-200型涨拉千斤顶检测锚索预紧力,用LBY-型顶板离层仪观察顶板位移量,在顶帮标注观察点,用钢尺实测巷道表面位移,及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
具体观测内容见表-1。
2、观测站设置15#煤层埋藏较深,矿山压力明显,锚网锚索支护后巷道变形仍然严重,特别是受邻面采空区影响的回风巷道顶底位移,两帮位移十分严重,巷道要增加观测站,自掘进开口处设立第一个观测站。
15#煤实体煤巷道每100m设一观测站,遇到顶板破碎(或切巷)每50m设置一个观测站;受邻面采动(空)影响的进、回风动压巷道每50m设一个观测站,每个测站要吊挂牌板。
每个测站仪器安装见表-2。
观测的内容表-1 序号观测项目观测目的观测仪器1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顶板和两帮相对移近量测枪、卷尺2 巷道顶板深部位移顶板离层位移LBY-3型顶板离层仪3 锚杆锚索载荷顶帮锚杆锚索承载YGS-16型锚杆测力计4 锚杆锚固力、锚索预紧力顶帮锚杆锚索预应力MLJ-10/20型锚杆拉力计和KZB0.63/63型张拉泵及配套千斤5 巷道断面收缩及支护破坏情况变形破坏程度钢尺、宏观观测(3)观测站牌板内容牌板规格尺寸为600×400mm (长×宽),牌板内容有巷道名称、站点编号、距上一测站的距离、顶锚杆测力计、加强锚索测力计、顶短锚索测力计、帮锚索测力计、离层仪的内套筒初始读数、离层仪的外套筒初始读数、观测站两帮宽度、观测站顶底高度、建站时间、观测人姓名并吊挂于巷道顶板中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掘开工区顶板动态监测管理规定目前,我区顶板动态监测主要采用矿压观测及顶板岩性探测的方法, 15#煤层的准备和回采巷道普遍推广和应用了锚杆和锚索支护工艺,为了进一步加强锚杆锚索巷道顶板动态监测工作、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建立顶板预测预报体系,健全矿压观测的汇报和分析、通报制度,及时确定合理支护参数,确保安全生产,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矿压观测管理规定矿压观测由生产技术分部分管技术的部长助理和掘开工区分管技术的主任工程师负责,生产技术分部工程组和掘开工区具体承办。
1、矿压观测的使用仪器用MLG-10/20型锚杆拉力计、扭力矩扳手对帮锚杆的锚固力、扭力矩实施抽查检测,用YCD-200型涨拉千斤顶检测锚索预紧力,用LBY-型顶板离层仪观察顶板位移量,在顶帮标注观察点,用钢尺实测巷道表面位移,及顶、底板和两帮移近量。
具体观测内容见表-1。
2、观测站设置15#煤层埋藏较深,矿山压力明显,锚网锚索支护后巷道变形仍然严重,特别是受邻面采空区影响的回风巷道顶底位移,两帮位移十分严重,巷道要增加观测站,自掘进开口处设立第一个观测站。
15#煤实体煤巷道每100m设一观测站,遇到顶板破碎(或切巷)每50m设置一个观测站;受邻面采动(空)影响的进、回风动压巷道每50m设一个观测站,每个测站要吊挂牌板。
每个测站仪器安装见表-2。
观测的内容表-1(3)观测站牌板内容牌板规格尺寸为600×400mm(长×宽),牌板内容有巷道名称、站点编号、距上一测站的距离、顶锚杆测力计、加强锚索测力计、顶短锚索测力计、帮锚索测力计、离层仪的内套筒初始读数、离层仪的外套筒初始读数、观测站两帮宽度、观测站顶底高度、建站时间、观测人姓名并吊挂于巷道顶板中部。
各测站的仪器仪表安装由各施工项目部的经理、技术员负责进行。
观测站仪器安装表-23、观测方法自巷道掘进开始,各施工项目部就要按规定设置矿压观测站。
每个观测站自设置第一天起开始进行矿压观测至掘进完为止,:距掘进工作面200m以内,每天观测一次,其它测点每周不少于两次,如遇特殊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同时顶、帮锚杆锚固力和锚索预紧力均得每日抽检一次,并做好观测记录。
4、观测要求(1)日常观测由掘开工区主任工程师负责、施工队组队长和技术员组织实施,每周向矿生产技术分部、安监部报一次观测数据,观测数据必须由观测人签字、掘开工区主任工程师签审,同时观测情况要在掘开工区技术组和本队分别备案。
(2)掘开工区技术组要建立健全矿压观测记录本,建立专用矿压观测数据报表,要求数据必须真实可靠。
(3)每条巷道掘进至设计位置后,掘开工区技术组要在10天内将其观测结果进行汇总,并报矿生产技术分部,由生产技术分部将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后写出分析报告备案。
二、顶板岩性探测管理规定1、为强化掘开巷道过程中探测顶板岩性的管理工作,及时对掘开巷道顶板岩性进行探测,给巷道施工措施编制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地质测量部负责各掘开工作面顶板岩性探测的日常管理、检查、监督、考核和落实工作。
在掘进开拓巷道过程中,必须定期对巷道顶板岩性进行探测工作。
2、顶板探测要建立健全专用原始记录本,建立专用顶板岩性探测数据台帐及顶板岩性探测数据报表。
顶板岩性探测数据报表上同时体现岩性探测柱状图(示意),要求柱状图中的岩性厚度数据和报表相吻合,顶板探测数据及时上帐。
数据报表及时报总调度室、生产技术部和施工队组。
3、地质测量部负责将顶板岩性探测数据及柱状,在井下探测地点以牌板的形式明示作业人员,牌板规格600×400mm(长×宽),悬挂于巷道顶板中部。
4、所有施工巷道煤巷要每隔300米、岩巷要每隔500米采用75型钻机对顶板岩芯进行一次取芯,在上述间距内煤巷每隔50米、岩巷每隔100米、由锚杆钻机探测一次。
5、顶板岩芯探测和非取芯钻机要由地质专业人员和施工队组共同完成,地质专业人员对顶板探测岩芯进行现场鉴定,根据取芯资料、钻具钻进速度和钻孔窥视仪等对顶板岩性分界,如实描述,做好记录。
顶板岩性厚度在0.2米以上的应单独分层;有煤线或顶板破碎地段的厚度、层位要重点描述记录。
如发现顶板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应及时通知巷道顶板管理组进行鉴定或补探。
6、所有巷道开工前,矿地测部门要根据附近顶板岩芯探测资料、附近钻孔资料、穿层实测资料和相邻工作面掘进资料,编制出掘进地质说明书,为编制掘进规程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无岩性探测资料,严禁盲目编制掘进作业规程,施工队严禁施工。
7、所有巷道开工前,要在巷道开口处对顶板进行取岩芯(在规定范围内附近有钻孔或取芯探测资料的除外。
8、取芯探测孔深度必须大于设计锚索长度2米,但孔深不得小于5米,非取芯探测孔深应大于设计锚索长度0.5米以上。
9、掘进施工巷道顶板岩性变化较大或遇构造顶板破碎时,取芯孔间距应缩小一半,非取芯孔应加密到10-30米一个。
10、对巷道上方煤层(顶煤)、伪顶、直接顶、老顶进行探测工作,并根据分层资料绘制顶板探测范围内顶板(伪顶、直接顶、老顶)剖面图。
11、地质测量部要根据本规定组织探测。
探测资料以书面形式次日报送矿总调度室、生产技术部及施工队组。
生产技术部要根据探测资料及时修改巷道有关支护形式和参数设计。
12、顶板探测资料纳入矿井地测标准化考核范围。
三、矿压观测考核及要求1、矿压观测仪器仪表未按管理规定安装的,要给予队的经理、技术员各300元的罚款。
2、牌板规格、悬挂位置、牌板内容不全、数据有误的,发现一次,对施工队经理、技术员各罚款200元,掘开工区主任工程师罚款100元。
3、矿压观测仪器自安装之日起至回采结束整个矿压观测期间,严禁任何无关人员擅自动手操作,发现丢失或人为破坏的,经分析,要对责任者罚款500元/件,集体罚款1000元/件,同时对施工队队长、书记各罚款300元,对工区分管区长、主任工程师分别罚款200元。
4、各队组对巷道内所安设的矿压观测仪器负责保护完好,队组施工完毕,如果移交工区另一队,由工区技术组牵头组织移交,如果移交回采或其他部门,由生产技术部牵头组织移交,并办理移交手续。
5、队组对锚杆锚网锚索巷道锚固力预紧力、扭力矩的检测,按上级有关规定严格进行,观测人员对抽查的锚杆锚索按规定注明标志标明。
6、顶板岩性探测和矿压观测和锚杆、锚索拉拔力未按时间报送有关单位、部门和领导的,给予相关责任人罚款300元。
7、各施工队组每安设一个测站,每个测站仪器、仪表的数量须报回生产技术部,未报的给予队的队长、技术员各300元的罚款。
8、顶板岩性探测和矿压观测人员必须按本方案以科学认真的态度进行,做到准确、真实、可靠,严禁凑合瞒哄。
9、对不合格的锚杆锚索和锚喷巷道的支护质量给予施工队队长罚款300元、技术员罚款3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0、施工现场没有锚杆锚索质量检测工具给予现场工长罚款300、跟班队干罚款300元、施工队队长罚款2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1、对锚杆锚索和锚喷巷道不使用气扳机的给予现场工长罚款300、跟班队干罚款300元、施工队队长罚款2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2、锚喷巷道没有留出锚杆检测质量的给予现场工长罚款300、跟班队干罚款300元、施工队队长罚款2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3、锚杆锚索和锚喷巷道必须有记录资料没有的给予施工队队长罚款300元、技术元罚款3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4、对于现场观测的数据,必须按观测表如实地填写,为指导安全生产进行结果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岩性探测考核及要求1、未按规定顶板岩性探测无原始记录本或记录不全、数据与报表不吻合的,发现一次,给予地质测量部有关责任人200元罚款,地质测量部分管部长100元罚款。
2、牌板规格、悬挂位置、牌板内容不全、数据有误的,发现一次,对地质测量部有关责任人罚款200元,地质测量部分管部长罚款100元。
3、岩性探测不符合规定的距离、深度进行探测的;岩性探测孔锚住锚索的,发现一次,给予施工队经理、书记各罚款200元,相关责任人300元的罚款,要给予地质测量部分管部长200元的罚款。
4、巷道开工前,未按规定根据附近顶板岩芯探测资料、附近钻孔资料、穿层实测资料和相邻工作面掘进资料,编制出掘进地质说明书,为编制掘进规程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无岩性探测资料,盲目编制掘进作业规程的,给予掘开工区主任工程师、技术员各罚款200元,地质测量部相关责任人300元的罚款,分管部长200元的罚款。
5、巷道开工前,未在巷道开口处对顶板进行取岩芯(在规定范围内附近有钻孔或取芯探测资料的除外)的,对地质测量部相关责任人300元的罚款,分管部长200元的罚款。
6、顶板岩性探测和矿压观测和锚杆、锚索拉拔力未按时间报送有关单位、部门和领导的,给予相关责任人罚款300元。
7、各施工队组每安设一个测站,每个测站仪器、仪表的数量须报回生产技术部,未报的给予队的队长、技术员各300元的罚款。
8、顶板岩性探测和矿压观测人员必须按本方案以科学认真的态度进行,做到准确、真实、可靠,严禁凑合瞒哄。
9、对不合格的锚杆锚索和锚喷巷道的支护质量给予施工队队长罚款300元、技术员罚款3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0、施工现场没有锚杆锚索质量检测工具给予现场工长罚款300、跟班队干罚款300元、施工队队长罚款2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1、对锚杆锚索和锚喷巷道不使用气扳机的给予现场工长罚款300、跟班队干罚款300元、施工队队长罚款2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2、锚喷巷道没有留出锚杆检测质量的给予现场工长罚款300、跟班队干罚款300元、施工队队长罚款2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3、锚杆锚索和锚喷巷道必须有记录资料没有的给予施工队队长罚款300元、技术元罚款300元、副队长200元的处罚。
14、对于现场观测的数据,必须按观测表如实地填写,为指导安全生产进行结果分析提供可靠的依据。
15、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