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合集下载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重点: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两种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难点:流动系统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意义极其数学表达式 返混的概念
新乡学院
《反应工程》
停留时间分布与 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5.1 停留时间分布
一、 概述
活塞流和全混流反应器中流体流动可分别采用活塞流
与全混流模型描述,反应器内流动状况的不同对反应有十
2. 返混的概念; 3. 反应器偏离理想流动的原因; 4. 多釜串联、轴向扩散模型和离析流模型的物理意
义和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思路,能根据实验测定
的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数据来确定模型参数。
新乡学院
《反应工程》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 应器的流动模型
了解:流体的微观混合与宏观混合及流体的混合态时对流
动反应器转化率的影响。
说,一定的返混必然会造成确定的停留时间分布,但是
同样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是不同的返混所造成,所以停
留时间与返混之间不一定存在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
直接把测定的停留时间分布用于描述返混的程度,而要
借助于模型方法。
新乡学院
《反应工程》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 应器的流动模型
模型法:通过对复杂的实际过程的分析,进行合理的简化
《反应工程》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 应器的流动模型
dFtEtdt
Ft0tEtdt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小于t的流体粒子 所占的分率
无Ft0tdN N0tEtdt
量 纲
t=0时, F00
Et dFt
dt
t=∞时,F 0Etdt1
新乡学院
《反应工程》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 应器的流动模型
平均停留时间:t V r Q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5.17) 13
降 c(0) 阶 法 c0(t)
0 t=0
输入曲线
c(0) c(t)
0 t
t 响应曲线
Qc(t )dt
停留时间大于
t 的示踪剂量
Qc (0)dt
示踪剂输入量
1-F(t)
F(t) 1 c(t) c(0)
(5.19)
t→t +dt
脉冲法与阶 跃法比较?14
示踪剂选择基本原则
0
c(t ) F(t)
c()
F(t) 1 c(t) c(0)
18
例5.3: 用脉冲法测得一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得到出口流中示踪剂的浓度c(t)与时间的关系如下, 试求平均停留时间和方差。
t/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c/(g/min) 0 1 4 7 9 8 5 2 1.5 1 0.6 0.2 0
1. 平均停留时间
t

tE(t )dt
0

E (t )dt

tE (t )dt
0
t
t
0

0 E( )d
tEt
t
t
16
2. 方差
t 2
(t t )2 E(t )dt
0

t 2 E(t )dt t 2
0
2


2 E(
浓度c(用氦与其他气体的摩尔比表示)和是的关系
如下:
t/s
0
y×106 0
9.6 15.1 20.6 25.3 30.7 41.8 46.9 51.8 0 143 378 286 202 116 73.5 57.7

第5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第5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即流体从系统的进口到出口所耗费的时间。
反应物料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越长,反应的进行得越完 全。对于间歇反应器,在任何时刻下反应器内所有物料在其 中的停留时间都是一样,不存在停留时间分布问题。 对于流动系统,由于流体是连续的,而流体分子的运动又 是无序的,所有分子都遵循同一途径向前移动是不可能的, 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但是并不排除流体粒子会存在大体相 等的情况,第4章对管式反应器所作的活塞流假定就是基于 这一情况。
E(t) 被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此定义函数具有归一化的性质:

E(t)dt 1
0
因为当时间无限长时,t = 0时刻加入的流体质点都会流出反应器,即
ndt N 0


E(t)dt
ndt
N 1
0
0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具有如下的特性:
E t 0 t<0 E t 0 t 0
试求t=35s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解流:量,以气E体(t) 的 Q摩cm(t尔) 式流即量可不求变E,(t)出。口题流给量的仍流为量0Q.8为4k进mo口l/的s。空气
24
F

35


35
0
E
t
dt
25
2.阶跃示踪法
阶跃法是在某一瞬间t=0,将系统中作定常 流动的流体切换成流量相同的含有示踪剂的流 体,并在切换成第二流体的同时,在系统出口处 检测流出物料中示踪剂浓度变化。或者相反。
4
5.1 停留时间分布
•形成停留时间分布可能的原因有:
Short circuiting
u
Dead
zone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及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及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非理想流动模型和非理想反应器的计算
1. 离析流模型(停留时间分布模型) 离析流模型(
离析流模型的特点 特点 每个流体微团之间不发生任何形式的物质交换,互不干扰。 每个流体微团相当于一个小间歇反应器,其反应时间等于该 流体微团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其反应程度取决于该微团 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 反应器出口的总的转化率等于各流体微团对转化率的贡献。
层流反应器
E (θ ) = 0,θ < 0.5
E (θ ) = 1 2θ
2
,θ ≥ 0.5
14
非理想流动模型和非理想反应器的计算
不是所有的反应器都是理想状态, 不是所有的反应器都是理想状态,需要建立非理想流动模型 1 建模的要求: 建模的要求: 等效性( 等效性(能够正确反映模拟 对象的物理实质); 对象的物理实质); 合理简化便于数学处理( 合理简化便于数学处理(模 型参数不应超过两个) 型参数不应超过两个) 3 建模的依据: 建模的依据: 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 2 常用技巧: 常用技巧: 对理想模型进行修正, 对理想模型进行修正, 或将理想流动模型与滞 流区、 流区、短路和沟流等作 不同组合 4 常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 常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 离析流模型 多釜串联模型 15 轴向扩散模型
3
进口
系统
出口
停留时间分布
2.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E(t) = 0 t <0 E(t)≥ 0 t≥0


一 化 条 件
∫ E (t )dt = 1
0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t)
4
停留时间分布
2.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在实际反应器中,流出反应器的反应物浓度的变化与流入反应器的浓度变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延迟。

这种延迟现象可以用停留时间来描述,即停留时间越长,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越大。

因此,停留时间分布的形态将直接影响反应物浓度和反应速率的分布。

关于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可以采用物理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方法。

物理实验方法主要基于示踪剂法,通过在反应器中添加示踪剂,然后在反应物的进出口处进行测量,从而获得停留时间分布的数据。

示踪剂可以是稳定物质,也可以是具有明显性质差异的物质。

物理实验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得停留时间分布的数据,但其工作量大且成本高。

数学模型方法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停留时间分布。

数学模型方法可以采用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两种方式。

连续模型是指将反应器内的流体视为连续介质,通过求解偏微分方程来描述流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

而离散模型则是将反应器内的流体划分为离散的传输单元,通过求解离散的代数方程来描述传输单元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

针对不同类型的反应器,可以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停留时间分布。

例如,对于连续搅拌罐反应器,可以使用完全混合模型(CSTR model),假设反应器内的流体完全混合,从而得到均匀的停留时间分布。

而对于管式反应器,则可以使用两区模型(two-zone model),将管内的流体划分为两个区域,即分子在低速输运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在高速输运区域停留的时间较短。

值得注意的是,停留时间分布对于反应器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反应器中的流体停留时间分布较宽且对称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较高,反应速率较快。

而当停留时间分布较窄且偏斜时,反应物的转化率较低,反应速率较慢。

因此,在反应器设计和优化中,需要充分考虑停留时间分布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以实现高效的反应过程。

总之,停留时间分布是描述反应器内流体停留时间的概率分布函数。

在反应器设计和优化中,停留时间分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反应器的性能和反应物转化率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课件(PPT 123页)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课件(PPT 123页)
4
5.1 停留时间分布
•形成停留时间分布可能的原因有:
Short circuiting
u
Dead
zone




存在速度分布
存在死区和短路现象
存在沟流和回流
偏离理想流动模式,反应结果与理想反应器的计算值具有 较大的差异。
5
5.1 停留时间分布
• 3.流动状况对反应的影响 • 釜式和管式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状况明显不同,通
过前面对釜式和管式反应器的学习,可以发现: • 对于单一反应,反应器出口的转化率与器内的流动
状况有关; • 对于复合反应,反应器出口目的产物的分布与流动
状况有关。
6
全混流反应器:机械混合最大 逆向混合最大
平推流反应器:机械混合为零 逆向混合为零
间歇反应器:机械混全最大 逆向混合为零
返混程度无穷大 返混程度等于零 返混程度等于零
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不同—停留时间不同—浓度分布 不同—反应速率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生产能力不同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介于两种理想情况之间,停留时间是 随机变量,因此停留时间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
7
几个概念:
停留时间: 流体从进入反应器系统到离开系统总共经历的时间,即流体从系
统的进口到出口所耗费的时间。
年龄 反应物料质点从进入反应器算起已经停留的时间;是对仍留在反
在所围的面积的重心在t坐标上的投影
在数学上称t为Et 曲线对于坐标原点的一次矩,又称 Et
的数学期望。
35
② 方差:
t20 (t E t)(2 t)E d (tt)dt0 (tt)2E (t)dt0 t2E (t)dtt2 0
即流体从系统的进口到出口所耗费的时间。

5-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5-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由E(t)的定义:
E(t)dt Qc(t)dt m
即:
E(t) Qc(t) m
4、示踪剂加入量的计算
在无限长的时间内,加入的示踪剂一定会完全离开系统

m 0 Qc(t)dt
Q=constant,则:

m Q0 c(t)dt
c(t)
E(t)
由脉冲法直接测得的是停留时间密度分布函数
5.2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2、阶跃输入的数学描述及F(t)的计算
升阶法
1)输入函数
2)F(t) 在时刻(t-dt)到t的时间间隔内,从系统流出的示踪剂
量为Qc(t)dt,这部分示踪剂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必定小于 或等于t,在相应的时间间隔内输入的示踪剂量为 Qc(∞)dt,故据F(t)的定义
F (t) Qc(t)dt c(t) Qc()dt c()
E(t)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量纲[时间] -1
依此定义E(t)具有归一化的性质
E(t)还具有如下的特性:
5.1 停留时间分布
(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定义:在稳定连续流动系统中,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 粒子,其停留时间小于t那部分粒子占总粒子数N的分率, 记作:
F(t)具有如下特性:
5.1 停留时间分布
(3)E(t)和F(t)的关系
t=0, →F(t)=0
5.1 停留时间分布
(4)无因此停留时间 用无因次停留时间
其中,平均停留时间为(对于闭式系统中流动的流体,当流 体不可压缩)
如果一个流体粒子的停留时间介于 (t, t dt)
内,则它的无因次时间也一定介于区间 ( , d )
内,这是因为所指的是同一事件。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流动模型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流动模型

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流动模型重点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

•理想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表达式。

•返混的概念。

•非理想流动模型(离析流模型、多釜串联模型和扩散模型)的模型假定与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模型参数的确定。

•利用扩散模型和多釜串联模型的反应器计算。

深入理解:•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和数学描述方法。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和物理意义。

广泛了解:•流动反应器中的微观混合与宏观混合及其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停留时间分布与流动模型对于连续操作的反应器,组成流体的各粒子微团在其中的停留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流体微团停留时间很长,有的则瞬间离去,从而形成了停留时间的分布。

正如前面针对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分析,停留时间分布的差异对反应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全混流和活塞流模型对应着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反应器中的流动状况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本章将针对一般情况讨论停留时间分布及其应用问题,对于实际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非常必要。

具体内容包括: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与数学描述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分析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非理想流动现象分析发几种常见的非理想流动模型非理想反应器设计与分析流动反应器中流体的混合及其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一、举例说明停留时间及其分布•间歇系统:不存在RTD;•流动系统:存在RTD问题。

可能的原因有:•不均匀的流速(或流速分布)•强制对流•非正常流动-死区、沟流和短路等流动状况对反应的影响釜式和管式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状况明显不同,通过前面对釜式和管式反应器的学习,可以发现:•对于单一反应,反应器出口的转化率与器内的流动状况有关;•对于复合反应,反应器出口目的产物的分布与流动状况有关。

二、寿命分布和年龄分布区别在于:前者指反应器出口流出流体的年龄分布,而后者是反应器中流体的年龄分布。

三、系统分类系统有闭式系统和开式系统之分。

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PPT课件

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PPT课件

(0 t 时 )

E(t)dt 1.0
0
-
36
E(t)是 典 型 的 函 数 , 它 具 有 如 下 的 性 质 :
t2 f(t)E(t)dt
f (t)当t1 t2时
t1
0 当t1,t2或t t1,t2
-
应用这一性质可以得到:
t
F(t) 0 E(t)dt
1.0当 t 0当 t
以 及 t 0(t)2E(t)dt()20
-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 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有实验结果如下:
11
-
12
-
13
-
14
-
定义函数: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的主要特征
26
-
27
-
28
-
c0 0 c0
48
-
E (t )
1
t
e
c
c(t) E(t)dt
e kt 1et dt
1
c0 0 c0
0
1k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连续反应器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反应设备,其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是对其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就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及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1. 理论基础: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是指在反应器中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颗粒或分子所停留的时间在不同时间间隔内所占的比例。

它是影响反应器反应性能和产物分布的重要参数,也是评价反应器混合程度和性能优劣的重要依据。

2. 测定方法:常见的连续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包括示踪剂法、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

其中,示踪剂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向反应器中加入示踪剂,并测定出口处的示踪剂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而推导出停留时间分布的曲线。

3. 影响因素: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反应器结构形式、进料方式、搅拌强度等。

在测定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

二、连续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1. 理论基础:流动模型参数是描述流体在连续反应器中运动规律的参数,它们包括流体的速度场、浓度场、温度场等。

测定这些参数可以揭示反应器内部流体运动的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反应器设计和操作提供依据。

2. 测定方法:常见的连续反应器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包括数值模拟方法、实验测定方法和经验公式法。

数值模拟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方法,通过建立流体力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可以较为准确地得到流体在反应器内的运动规律。

3. 应用实例:连续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测定反应器内部的流动参数,可以优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和产物纯度,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结语连续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提高反应器的反应性能、优化工艺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和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和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

实验一 填充管式反应器液体停留时间分布及其流动模型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当流体(气体或液体)流经填充层进行均相反应,或者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层(固定床)进行非均相反应或非均相催化反应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流体质点在反应器内停留时间不一,形成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

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直接影响反应结果,如反应的最终转化不同。

填充管式反应器或固定床反应器均可视为连续流动的管式反应器,其理想流动模型为活塞流模型。

这类反应器的理想流动模型能够的检验,实现理想流动的边值操作条件的确定,以及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流动模型和模型参数的确定,都应先通过实验测定流体流经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通常用两种方法:脉冲激发——响应法和阶跃激发——响应法。

本实验以水为主体流体,以氯化钾饱和溶液为示踪剂,采用脉冲输入的方法测定流体流经填充层或固定床层的停留时间分布。

这种方法不仅用于检验或确定填充管式均相反应器和固定床均相反应器的流动模型,也适用于填料塔等传质设备。

通过本实验掌握一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对流体流经固体颗粒层这类是设备的流动模型检验和模型参数的实验测定方法。

毫无疑问。

通过实验对于数学模型方法和流动模型等方面的有关概念,原理和方法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采用脉冲激发——响应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是当主流流体以恒定的体积流率流经具有一定堆积的填充层时,在反应器如口出瞬时脉冲注入一定量的示踪剂,和此同时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示踪物浓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c -)(曲线,并可转化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和时间的关系曲线,即t t E -)(曲线。

由停留时间分布实验曲线可以定性地诊断流体流经反应器的流动状况。

停留时间分布属于随机变量的分布,概率上还可以定量地用数字特征加以描述,表征这种随机分布的数字特征主要是数学期望和方差。

(1)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期望,t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也就是该变量的平均数。

05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1

05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1

1. 基本概念
闭式系统 只与外界交换能量(作 功或热量)而不交换质量 的系统。 停留时间分布 年龄:对存留在系统的粒子而言,从进入系统 算起在系统中停留的时间。 寿命:流体粒子从进入系统起到离开系统止, 在系统内停留的时间。 停留时间分布理论的应用 对现有设备进行工况分析
5.1停留时间分布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RTD
流动状况对反应的影响 化学反应器中流体流动状况影响反应速率和反应选择 性,直接影响反应结果。 釜式和管式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状况明显不同,通过 前面对釜式和管式反应器的学习,可以发现: 对于单一反应,反应器出口的转化率与器内的流动状 况有关; 对于复合反应,反应器出口目的产物的分布与流动状 况有关。 反应器选型、设计和优化的基础——反应器中的流体 流动与返混研究,即反应器流动模型研究。
选择示踪剂要求:
1) 与主流体物性相近,互溶,且与主流体不发生化 学反应; 2) 高低浓度均易检测,以减少示踪剂的用量; 3) 示踪剂的加入不影响主流体的流动形态;
F(t) F t 0t 0 性质 F () 1
当时间无限长时,t = 0时刻加入的 13 流体质点都会流出反应器

0
E(t )dt 1 归一化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一般采用示踪技术。示踪剂选用易 检测其浓度的物质,根据其光学、电学、化学及放射等特 性,采用比色、电导、放射检测等测定浓度。
4
理想反应器的流动模式 ---- 平推流和全混流
平推流
间 歇 釜
u = const
全 混 釜
理想的平推流和间歇釜停留时间均一,无返混。 全混釜反应器的返混最大,出口物料停留时间分布与釜 内物料的停留时间分布相同。

(优选)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优选)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0
E(t)dt
tE(t)dt
0
0
2. 方差
t 2
(t t)2 E(t)dt
0
t 2E(t)dt t 2 0
5.4 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5.4.1 活塞流模型
E( t) = (t - t)
F (t)
0, (t
t)
1, (t t)
0 ( 1)d |1 1
θ2
流入的摩尔流率=流出的摩尔流率+积累的摩尔流率
QC0
QC t Vr
dC dt
t 0, C t t
C
t
1
t
e
C0
5.4.2 全混流模型(续1)
F
t
C t C
C t
C0
1
t
e
E
t
1
t
e
F (t) 1 et /
由此可以求出: e d 1
2
2e
d
1 1
0
(最大值)
5.5 非理想流动现象
出口
系统
年龄分布:对存留在系统的粒子而言,从进入系统算 起在系统中停留的时间。
寿命分布:流体粒子从进入系统起到离开系统止,在 系统内停留的时间。
停留时间分布理论的应用 对现有设备进行工况分析 建立合适的流动模型,进行非理想反应器的计算
5.1.2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停留时间分布 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
5.1 停留时间分布与流动模型(续)
全混流和活塞流模型对应着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是 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反应器中的流动状况介于上述两种 极端情况之间。本章将针对一般情况讨论停留时间分布及 其应用问题,对于实际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非常必要。

天津大学复试反应工程习题答案5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

天津大学复试反应工程习题答案5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

=150
(4)
(4)
由于返混很小,故可用
σ
2 θ

2/
Pe ,所以:
(3)由(5.20)式可得模型参数 N 为: N = 1/ σθ2 = 1/ 0.01333 = 75
0
σ
2 θ
=

θ
E(θ )dθ
−θ
=
1.2 2.5θ 2 dθ −1 = 0.01333
0.8 ∫ ∫
2
2
由式(5.23)可得方差:
E(θ )dϑ θ E(θ )dϑ
(f) 0 ∫ ∫


(3) 若该反应器为一个非理想流动反应器,试求
(2)若该反应器为全混流反应器,试求 (a)F(1)(b)E(1)(c)F(0.8)(d)E(0.8)(e)E(1.2)
(a) (a) F(1)(b)E(1)(c)F(0.8)(d)E(0.8)(e)E(1.2)
(f) 0
θ E(θ )dϑ
=1 ∫

( a ) F( ∞ )=1 (b)F(0)=0 (c)E( ∞ )=0 (d)E(0)>1 (e) 0
(3) 因是一个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故可得:
(5.33-5.36)式可得: ( a ) F(1)=1-e-1=0.6321 (b)E(1)=e-1=0.3679 (c)F(0.8)=1- -0. e 8=0.5507 (d)E(0.8)= e-0.8=0.4493 (e)=E(1.2)=0.3012
(2)
(2)
数学期望 θ
及方差
σ
2 θ

(1) (1) 该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F(θ)及分布密度函数 E(θ)。
试求: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和反应器的流动模型2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和反应器的流动模型2

t dF ( ) E ( )d tm E (t )d( ) E (t )dt dF (t ) tm
F ( ) F (t )
E ( ) 与 E (t ) 之间的关系 E (t ) : 因次为时间-1, E ( ) 无因次
dF (t ) dF ( ) E (t ) E ( ) F ( ) E ( )d 0 dt d
示踪剂在器内的浓度C=C(z,t)对微元体积做 示踪剂的物衡: [B进入量]-[B离开量]=[B积累量]
进入量
C Ar uC D a C dz z z
流出量
C C Ar u (C dz) D a z z
系统
VR
t (θ )=0
t (θ )
1.0
t
t(θ )
E(t) (C)P
δ (t)
E(t)
t=0
t
0
t
0 t 0( 0) 输入曲线 C0 t 0( 0)
t t 输出应答曲线 t t t t ( 1) F (t ) 0 ( 1) F (t ) 1 ( 1) F (t ) 1
ci-1 V0
ci V0
i
VRi
F(θ)和E(θ)
i=m
Cm 1 1 m 2 m 1 F ( ) 1 e 1 m (m ) .... (m ) C0 2! (m 1)!
mm E ( ) m1e m (m 1)!
①流体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层流、沟流、死区) ②主体流动相反的反向运动(搅拌引起的强制对流、 循环流、分子扩散、涡流扩散)
5.2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1.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定义 定义:在稳定连续流动系统中,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 粒中,其停留时间为t~t+dt的那部分粒子占总粒子 数N的分率记作:dN

停留时间分布与流动模型分析

停留时间分布与流动模型分析

停留时间分布与流动模型分析摘要: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是交通流理论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主要从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模型的概念、影响因素、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停留时间分布概述停留时间是指车辆在某一地点停留的时间长度,停留时间分布则是对车辆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和描述的分布函数。

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对于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停留时间分布通常呈现出长尾分布的特点,即大多数车辆停留时间较短,而少数车辆具有较长的停留时间。

二、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因素1. 地点:不同地点的停留时间分布存在差异,主要因素包括地点的类型、功能、繁忙程度等。

2. 车辆特征:不同类型的车辆、不同的司机行为以及不同的出行目的都会对停留时间分布产生影响。

3. 外界因素:如交通状态、停车设施的供需关系、交通流量等都会对停留时间分布产生影响。

三、停留时间分布的应用1. 交通规划:通过对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地点的出行需求和停留行为,从而指导交通规划和交通设施的布局。

2. 交通管理:通过对停留时间分布的研究可以优化交通信号配时、调整道路限制措施等,从而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四、流动模型概述流动模型是对交通流动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的数学模型。

通过对流动模型的研究可以预测交通流量、交通拥堵现象以及交通干扰等情况。

五、流动模型的分类1. 宏观流动模型:主要通过对流量密度、平均速度等宏观指标进行建模和分析,常用的宏观流动模型包括Greenshields模型、Underwood模型等。

2. 微观流动模型:主要通过对车辆的运行过程进行建模和分析,在微观层面上研究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常用的微观流动模型包括Cellular Automaton模型、Car-Following模型等。

六、流动模型的应用1. 网络模拟:通过对流动模型进行网络模拟可以分析交通网络的拥堵情况、瓶颈位置以及交通干扰对整个网络的影响。

2. 交通控制:通过对流动模型的研究可以优化交通信号配时,提高交通网络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

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反应是在出口状态下的恒速反应。
返混
真实反应器介于全混流反应器与平推流反应器之间,存在部分返混。 因此,任何实际的流动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返混。 管内流体的流动返混程度较小。 容器内流体的流动返混程度较大。 返混与混合的区别是:混合是指不同空间位置的粒子间的混合,返
混则是时间概念上的混合,因此,返混也称逆向混合。 返混的存在导致了反应器中反应物料浓度的变化,那么对反应过程
流体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
对流体不能对单个分子考察其停留时间,而是对一堆分 子进行研究。这一堆分子所组成的流体,称之为流体粒 子或微团(微元)。
流体粒子的体积比起系统的体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 其所包含的分子又足够多,具有确切的统计平均性质。
那么,同时进入系统的流体粒子是否也同时离开呢?亦即 它们在系统中的停留时间会不会相同呢?实际的反应器 中很难找到,但/2 t=t
返混对自催化反应等的影响
对于自催化反应,由于反应系统中需要一定的产物浓度, 因此一定程度的返混对反应是有利的。有时候需要采用 全混流反应器于活塞流反应器串联使用,就是出于此目 的。
对于某些复杂反应系统,如果反应组分在主反应中的浓 度级数低于其在副反应中的浓度级数,降低反应物浓度, 即存在一定的返混则有利于反应选择性的提高。
通常所说的停留时间是指流体以进入系统时起,到 其离开系统时为止,在系统内总共经历的时间,即 流体从系统的进口至出口所耗费的时间。
同时进入系统的流体,是否也同时离开系统? 由于流体是连续的,而流体分子的运动又是无序的,
所有分子都遵循同一的途径向前移动是不可能的, 因此,流体微元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
停留时间分布理论的应用
停留时间分布理论不仅是化学反应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 还广泛应用于吸收、萃取、蒸馏及结晶等分离过程与设备的设 计与模拟。停留时间分布的应用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可以用的示踪物很多,利用其光学的、电学 的、化学的或放射性的特点,配合其测试 装置,进行检测。
例如:最直观的方法是在物料中加入少量有 色颜料,然后用光电比色仪测定流出液颜 色的变化,采用哪种示踪物,要根据物料 的物态(气、液、固)、相系(均相还是 非均相)以及反应器的类型(固定床、流 化床)等情况而定。
• 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反应率 (即影响到反应进行的程度)时间越 长,反应进行的越完全,粒子在出口 时反应率就高,可见研究反应物料在 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问题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在第3 章中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反 应器——全混流反应器和平推流反应器。 在相同的情况下,两者的操作效果有很 大的差别,究其原因是由于反应物料在 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不同,即停留时间 分布不同。
F (t) t dN 0N
F(t) 被称为停留时间 分布函数,无因次量。也可以说停留
时间介于0-t之间的物料的百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 (t)
t
F (t) 0 E(t)dt
E(t)与F(t)的关系
E(t) dF(t) dt
分布密度就是分布函数对停留时间的一阶导数,
也就是F(t)~t曲线的切线斜率。
dN E(t)dt N

N
• E(t) 被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 = 0 t <0
E(t)≥ 0 t≥0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E(t)dt 1 化
0


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定义 • 定义:在稳定连续流动系统中,同时
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粒子中,其停 留时间小于t的那部分粒子占总粒子 数N的分率记作: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0
在某种情况下,要讨论年龄分布函数 和年龄分布密度 年龄分布函数G(t),年龄分布密度I(t) 年龄小于t的粒子所占的分率为年龄分 布函数G(t),年龄在t~t+dt之间的粒子 t 所占的分率为I(t)dt G ( t ) I ( t ) dt

0
I (t )
dG ( t ) dt


I ( t ) dt 1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 与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 5.1 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
• 5.2 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 5.3 非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
• 5.4 实际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 5.5 流动反应器中流体的混合
• 对于间歇反应器,问题比较简单,因 为反应物料是一次装入,所以在任何 时刻下反应器内所有物料在其中的停 留时间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停留时间 分布问题.
实验:使物料以稳定的流率v通过反应体 积为VR,然后在某个瞬间(t=0)用极 短的时间间隔Δ t向进料中注入浓度为 C0的示踪物,并保持混合物的流率仍为 V,同时在出口处测定示踪物浓度C随 逗留时间t的变化。示踪物脉冲注入与 出口应答的对比浓度C/C0随逗留时间t 变化的关系如下图:
C0 C(t)
C 出口处浓度 C 0 进口处浓度 数学描述为在反应器入 F (0) 0 F ( ) 1 口处
对阶跃函数的输入,其 0 t 0 C C 0 t 0
2.脉冲法 阶跃法输入虽然简单,但需在测定过程 中连续通入示踪物料,这对测定正在 生产中的设备尤其不合适,故用脉冲 法。•5.1 Nhomakorabea留时间分布
• 一、停留时间表示方法 物料粒子的年龄与寿命 连续反应器内,物料中各个粒子的 逗留时间可能并不相同,为了说明逗 留时间的长短,通常采用两种表示, 年龄与寿命
年龄:指存留在器内的粒子,在器内已 经逗留了的时间 寿命:指粒子从进入反应器算起,到粒 子离开反应器,粒子总共在反应器内 逗留的时间
示踪剂脉冲注入 A 主流体 v0 δ (t) 系统 VR v0 示踪剂检测 C A (t)
C A (t)
C A (t) 面 积 =C0
t= 0
t
0
t
• 脉冲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示意图
• 方法:当反应器中流体达到定态流动 后,在某个极短的时间内,向设备内 注入一定量的示踪物料,(即把全部 示踪剂看成是在同一时间内加入系统 的,将输入的时间定为t=0),同时开 始计时,然后分析出口流体中示踪剂 浓度C随逗留时间t的变化,以确定逗留 时间分布。
分率 N 进入反应器 B 的总物料 0 ~ tB 的量 加入的 B 量 累计分率: 0 ~ t 间物料分率
停留时间范围 t~t+dt 0~1 1~2 2~3 3~4 4~5 5~6 6~7 7~8
分率Δ N/N
0.035 0.107 0.178 0.242 0.214 0.143 0.071 0.010
• 具体实验 :物料以稳定流率V通过反 应器体积VR,然后自某瞬间(t=0)起, 在入口处 连续加入浓度为C0的示踪物, 并保持混合物的流率仍为V,在出口处, 测得示踪物浓度C随时间t的变化就是 示踪物在器内的逗留时间分布。
t 0 B浓度 C0
标绘
t1 C1
t2 C2

… …
tn Cn
(C / C 0 ) s t
VC
0
VC 0 (1 C C0

t
E ( t ) dt ) VC
VC
0
0

t
E ( t ) dt VC 间分布函数
0

t
E ( t ) dt
F ( t ) 逗留时间分布及逗留时 C / C 0 ~ t 曲线,即是
0
阶跃法测出的 F (t )
F ( t ) t 曲线
现象:白
微红 红色 微红 白
变深
变成
说明B流体(也说明A流体)在反应器中有 一停留时间分布,测定者在出口处测定 不同时间的液体组成(红色液体的分布) 即流出的物料占进料总量的分率 N 及累计 N 分率 N 停留时间 t t dt 的物料

t
dF ( t )
0

t
0
F ( t ) dt E ( t ) dt
0
t


E ( t ) dt 1,即
0

t
E ( t ) dt
0


E ( t ) dt 1
t
由此可知,停留时间大
于 t 的分率为


E ( t ) dt 1
t
E ( t ) dt 1 F ( t )
dF ( t )
由于流经反应器的物料其停留时间不可 能为0,所以t=0,F(t)=0 t=0~τ,F(t)=0~1
同样,物料也不可能在设备内停留时间 无限长,t→∞,F(t)=1 (停留时间无限长,所有粒子都出来了, 则F(t)=1,概率=1)
当 t 由 0 ~ t 时, 也即出口物料中小于 F (t ) t 的物料总和为 F (t )
t0
表示t=0的某瞬间,脉 冲注入物料时,示踪 物的浓度先由0突变 为C0,随后因脉冲停 止,又由C0突变为0 其脉冲输入的数学描 述为在反应器进口处:
0 C C 0 0 t0 0 t t0 t t0
t=0
t
脉冲注入
c(∞)
E(0)=0
E(∞)=0
C
( C(t)) Cc(t) p M
即表示出口处示踪物料随时间 的变化规律
含 示 踪 剂 流 体 v0 C A0 系统 流 体 v0 切换 VR
示踪剂检测 C A (t)
v0
C A (t) C A0
C A (t) C A0 面 积 = CtA 0
t= 0
t
0
t
阶跃法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示意图
因为示踪物从t=0时开始连续加入,所以t=0 时,C/C0由0突跃至1,此后维持C/C0=1 而出口应答曲线在t=0时,C/C0=0,随后随t的 增加而形成曲线(其确切形状取决于反应 器的类型)
dN

E (t )dt
N
N
• E(t) 被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E(t) = 0 t <0
E(t)≥ 0 t≥0

E ( t ) dt
0
1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t)
归 一 化 条 件
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定义 • 定义:在稳定连续流动系统中,同时 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粒子中,其停 留时间小于t的那部分粒子占总粒子 数N的分率记作:
• 停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反应率 (即影响到反应进行的程度)时间越 长,反应进行的越完全,粒子在出口 时反应率就高,可见研究反应物料在 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问题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在第3 章中讨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流动反 应器——全混流反应器和平推流反应器。 在相同的情况下,两者的操作效果有很 大的差别,究其原因是由于反应物料在 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不同,即停留时间 分布不同。 • 我们在本章对此作进一步讨论,阐述流 动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及其 实验测定方法。
C0 V
0
0
响应曲线 t t
出口应答
出口物料示踪浓度C 随逗留时间t的变化, 由图可见,示踪物虽 在极短时间间隔Δ t 输入,到出口处,已 形成一个逗留时间很 宽的分布,反映了示 踪物在反应器中的停 留时间分布。
脉冲法测得的逗留时间分布代表了物料在反 应器中的逗留时间分布密度,即E(t). 因为混合物的流率为v,出口示踪物浓度为 C,在dt时间内示踪物的流出量为VCdt, 又由逗留时间分布密度的定义:E(t)dt是出 口物料中逗留时间为t与t+dt之间示踪物所 占分率,若在反应器入口处,在极短的瞬 间Δ t0时间内加入的示踪物总量为M,即 M=VC0Δ t0出口物料中逗留时间为t与t+dt之 间示踪物的量,因此
累计分率
0.035 0.142 0.32 0.562 0.776 0.919 0.99 1.00
0.3
0.2 0.178 0.1 0.035 1 2 0.107
0.242 0.214 0.143 0.071 0.01 3 4 5 6 7 8 秒
因此阶跃法是当设备内流体达到定态流 动后,自某瞬间起连续加入某种示踪 物质,然后分析出口流体中示踪物质 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来确定逗留时 间分布。(升阶法)
• 由于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 完全是随机的,因此可以根据概率分 布的概念对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 间分布作定性的描述。
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及分布密度 1.停留时间分布密度E(t)定义 • 定义:在稳定连续流动系统中,同时 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粒子中,其停 留时间为t~t+dt的那部分粒子占总粒 子数N的分率记作: dN
• 二者的区别: • 在于年龄是对仍然停留在设备内 的粒子而言。寿命则对已经离开反应 器的粒子而言。所以说寿命也可以说 是反应器出口处物料粒子的年龄。因 为物料的最终转化率取决于在器内实 际停留时间的长短也即是寿命,而不 是年龄,实际测到的而应用价值又较 大的是寿命分布,所以讨论停留时间 的分布将着重讨论粒子的寿命分布。
• 对加入的示踪物有以下要求:6点 • 1.不与主流体发生反应; • 2.示踪剂浓度与要检测的物理量的关系 应有较宽的线性范围; • 3.用于多相系统的示踪剂不发生从一相 转移到另一相的情况;
• 4.示踪剂本身易于和主流体溶为(或混 为)一体; • 5.示踪剂浓度很低时也能够容易进行检 测; • 6.示踪剂应具有或易于转变为电信号或 光信号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