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於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谓语和状语(《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又:“齐湣王已益弱”),等等。

这种情况,古今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古书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

由於仿古的关系,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在这一节里,我们准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名词用如动词,(2)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4)名词用作状语,(5)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1]这里所讨论的只限於用如一般的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见下文。

①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

(战国策·赵策)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式而听之。

(礼记·檀弓下)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九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我们怎能知道某一名词用如动词呢?这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我们鉴别某一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它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1]这些,同样适用於观察名词在句中是否用如使动或意动,见下文。

古汉语语法之词类活用

古汉语语法之词类活用

动词

19.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 ▪
动词
23.止增笑耳 ▪
动词
名词
20.狼不敢前 ▪
名词
动词 24.国人道之

名词
动词
25.闻之于宋君 ▪
26.杞国有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
27.一屠晚归 ▪
28.夕阳西下 ▪
使动用法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状语 状语
2020
感谢收看
邱智
2020.2.19
练习(一)写出下列词语的活用,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
名词
2.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
3.饭疏食,饮水
名词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名词
动词 5.元方时年七岁 名词
状语
名词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名词
动词
动词 7.闻道龙标过五溪 名词
动词
状语 8.归雁洛阳边
使动用法
练习(二)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说说它们是怎样活用的,并解释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2.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小结:
词类活用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如果 只按照现代汉语的惯常思路,就容易成为理解文意的障碍,甚至 会导致理解错误(如:其一犬坐于前)。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 些常见的活用(名-动,名-装,动-名,形-名,形-动,使动、意 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来理解句 中的词语,有的时候,还要借助句子成分加以判断(如:判定主 语、宾语后,确定句中的名词作谓语动词的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怎么样”的意思。 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 内容。例如:项伯杀人, 内容。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 古汉语里,动词、形容词、名词都可能带宾 语活用为使动。 语活用为使动。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里, 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 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今以钟磬置水中,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 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 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 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将军披坚执 例如:将军披 执锐。 兼有百花之长而各去其 而各去其短 兼有百花之 而各去其短。 欲往投之。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 旧,欲往投之。
有时,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有时,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 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今夫水,搏而跃 可使在山。 例如: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在山。 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操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古汉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语言,其词类活用现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不同语法环境中的形态变化,包括名词和动词等各个词类。

古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核心,探讨其原因和解释。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定义和界定词类活用的范围,并详细介绍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两个主要部分的活用现象及其原因。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给出解释说明,从语言演化、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使用者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思考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汉语形态变化的规律和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说明,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并拓宽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知。

2.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范围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指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语境或者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些变化可以涉及到名词、动词等各种词类,在不同的形态下展示不同的格、数、时态等语法特征。

2.2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及其原因在古汉语中,名词常常通过添加后缀来表示格和数的变化。

例如,“山”在主格下为“山”,而在宾格下为“山之”。

这种名词活用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古代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名词活用来表达具体含义。

例如,“子孙”一词在古代常有复数意义,而通过添加后缀“之”可以表示其所有格关系。

其次,古代社会多为农耕社会,人们习惯以自然界事物为模板进行分类。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汉字的古代文字,其词类活用是指汉语词汇在古汉语中的形态变化和词性变化。

本文将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要解析。

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体现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上,这三个词类的活用方式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有所不同。

名词的活用主要表现为格和数的变化。

古汉语中有六种主要的格,分别是主格、宾格、与格、属格、状格和方位格。

名词在不同格中的形态会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语法功能。

在主格中,名词一般不变化,如“人”在主格中仍然是“人”,但在宾格和与格中会发生变化,如“人”的宾格是“人之”,与格是“人与”。

名词的数也会发生变化,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一般来说,古汉语中的名词复数形式是通过在名词后面加上“之”或“等”来表示,如“人等”、“国之”。

动词的活用主要表现为时态和语态的变化。

在古汉语中,动词的时态系统比较简单,主要有三个时态,分别是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

动词的时态变化通过改变动词词尾或加上助词来实现。

“行”是过去时,“行之”是现在时,“行将”是将来时。

动词的语态也会发生变化,古汉语中主要有两种语态,分别是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动词的语态变化通过添加不同的助词来实现。

“行动”是主动语态,“行之行”是被动语态。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体现在级的变化上。

在古汉语中,形容词有三个级别,分别是正级、比级和最高级。

形容词的级别变化通过在形容词后面加上不同的助词来表示。

“美”是正级,“美盛”是比级,“美极”是最高级。

除了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古汉语中还有其他词类的活用。

代词的活用主要表现为格和数的变化,代词的格和数的变化方式与名词类似。

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为程度或方式的变化,副词的活用方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形容词或动词的转化来实现。

介词和连词没有明显的活用变化,其主要功能是连接词语或短语。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析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析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的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的规律性。

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的兼类“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的现象。

不了解词类活用的道理、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被活用词的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的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的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

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的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和注释中的一个大问题。

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十分显著的。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

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

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研究和文言文的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的学习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和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一、绪论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是比较固定的。

各类词在句子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例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赵策四》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莊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的状语。

“粟”为名词,作句子的宾语;而第三句中的“生”作句子的谓语,为动词词类。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判定方法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判定方法
〔判断方法〕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
②晓看红湿处红:红花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
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
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
④贵货而易土易:认为……容易
⑤患志之不立患:以……为忧患
⑥不耻下问
⑦是古非今
⑧不远万里
数词的活用
一、数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攻击
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函:用匣子装
⑤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缟素:穿孝服
⑥大楚兴,陈胜王王:称王
⑦范增数目项王。目:示眼色
〔判断方法〕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舍相如广成传舍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中的“奔”,本是动词,“奔驰、奔腾”,此处为名词,意为“快马”、“奔驰的骏马”。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详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详解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性态。 ①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 ② 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诸侯会聚订立盟约,从而图谋使秦国的力量弱下来。 ③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君子应该使他的衣服和帽子端正。 ④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 —(他)想保存这只蟋蟀来发财,使它的价钱升高。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4.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 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①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像北斗七星那样地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地弯曲,或隐或现,隐约或见。 ②(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项伯)常常用身子像鸟的翅膀那样遮蔽沛公。 -3- ②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天下的人像云彩那样地汇集,像回声那样地应和,扛着粮食,像影子紧随形体那样跟从着。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从小丘往西走一百二十步。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泉水。 ③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过秦论》) —在国内建立法令制度,……在国外采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互相争斗。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一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与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一般说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各有其分工。

名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一般作谓语;形容词一般作定语、谓语、状语(如“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这种情况,在古今一般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先秦散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比如: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词类活用的主要几种情况:(一)、名词作动词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举例不限于先秦散文)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肘,本义为“胳膊肘”,此处指“用肘推”)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王,本义是“大王”,此处指“称王”。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军,本义是“军队”,这里指“进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衣冠,本义是“衣、帽”,这里指“穿衣戴帽”)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原义是“锋利的刀口”,这里指“用刀杀”)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东,本义为“东方”,这里指“向东进军”)一般说来,代词前面的名词多用作动词(“肘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还有一种辨认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军氾南”,“王关中”)。

作业: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并解释。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驴不胜怒,蹄之。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5、曹子手剑而从之。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的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2、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①名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三)动词的一般活用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动词+宾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这里的人)(四)数词的活用基本用法:数量词用作定语活用用法:1、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活用为形容词作定语或谓语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满)二三其德(主谓倒装)(不专一,不忠诚)3、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二特殊的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使+宾语+活用词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长肉)会盟而谋弱秦(使……减弱)谨拜表以闻(使……知道)(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①名词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活用词②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活用词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成以其小,劣之(认为……猥劣)(三)动词的为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为+宾语+活用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自己为自己的诗歌作序)三注意事项1、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用法。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黑龙江省海伦一中吴秀坤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四种词可以活用,那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

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1、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2、范增数目.项王目用目示意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水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二)名词的意动用法1、草菅..人命草菅:以……为草菅(菅,茅草)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三)名词的使动用法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为王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使……长肉3、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下.之下使……下来4、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为王(四)名词做状语Ⅰ、普通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情状①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项伯)不时用自己的身体像张开翅膀似的遮掩住刘邦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龄《狼》没多久,一只狼干脆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夫)面前。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向潭西南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如游蛇那样蜿蜒,忽隐忽现④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天下的人,像云块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听从号令,带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跟从(陈涉)起事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处置态度①吾得兄.事之《鸿门宴》我将像对待兄长一样地款待他②人皆得以隶.使之张溥《五人墓碑记》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作仆役来使唤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国大将田忌很赞赏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④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权.使其士,虏.使其民《鲁仲连义不帝秦》那个秦国,是抛弃礼仪却崇尚用敌人头颅邀功的国家啊。

(他们)用权术驱谴它的学士,像对待奴仆一样地役使它的百姓3.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马中锡《中山狼传》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用箕畚(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形式。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音、形、义三个方面。

音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音韵环境下发生音变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名词,在读声为上声的字后读去声时,会引起声调的变化,例如“帝”读上声,“帝王”读去声(dì wáng)。

还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在读声为上声的字后读去声时会发生音变,例如“放”读上声,“放下”读去声(fàngxià)。

形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语法环境下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名词在表示复数时会加上“们”的后缀,表示尊称时会在名词前加上“云云”的前缀,表示小称时会在名词前加上“儿”的后缀。

动词在表示过去时和将来时时会发生词形变化,例如“去”在过去时变为“去了”,在将来时变为“要去”。

形容词在表示程度时会加上“甚”的前缀,表示否定时会加上“不”的前缀。

义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发生变化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某种状态或动作,例如“忧愁”可以表示“令人忧愁”或“变得忧愁”。

动词和名词之间也可以互转,例如“走”可以表示行走的动作,也可以表示行走的状态。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多样性较大。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依靠上下文语境加以辨析,而不是依靠固定的语法规则。

学习古汉语的词类活用需要注重语境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例如表示程度的副词“甚”和表示否定的前缀“不”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一些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形式也在现代汉语中被重新解释和引申,例如“行”在古汉语中是动词,表示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表示办事的意思。

下列各项中对古汉语 词类活用的描述

下列各项中对古汉语 词类活用的描述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种语法现象,指的是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这种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但在古汉语中更为普遍和多样。

以下是对古汉语词类活用的几种常见描述:1. 名词活用:- 名词作动词:例如,“衣冠而见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衣冠”,原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

- 名词作状语: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中的“日”、“月”,原是时间名词,这里作状语,分别修饰“削”、“割”,表示“一天天”和“一月月”的意思。

2. 动词活用:- 动词作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的“至”,原是动词,这里活用作名词,意为“到达的人”。

-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原是动词,这里活用作使动,意为“使……活”。

- 动词的意动用法:如“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客”,原是动词,这里活用作意动,意为“以……为客”。

3. 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的“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名词,分别意为“坚硬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中的“弱”,原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使动,意为“使……弱”。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成以其小,劣之”(《促织》)中的“劣”,原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意动,意为“认为……不好”。

4. 数词的活用:- 数词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中的“一”,原是数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为“统一”。

5. 特殊类型的活用:- 介词活用: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的“出”和“入”,原是动词,这里活用作名词,分别意为“出产的物品”和“收入的财物”。

这些词类活用的现象,不仅丰富了古汉语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得词类活用现象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就是一种普遍得现象。

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就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得意义。

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得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得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得兼类“词类活用”就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得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得道理、不能正确理解与解释被活用词得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得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得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就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

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得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与注释中得一个大问题。

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得研究所取得得成绩就是十分显著得。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得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

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得研究与文言文得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得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得学习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与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一、绪论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就是比较固定得.各类词在句子中得职务也有一定得分工。

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与谓语。

例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赵策四》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生莊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得状语。

“粟”为名词,作句子得宾语;而第三句中得“生”作句子得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就是相同得。

但就是在上古汉语里,还有一种特殊得语言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就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个比较重要得特点。

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指某些词在一定得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得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得语法特点与意义,而获得了她类词得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得词类,这类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①例如:《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得几句话: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字在一般情况下就是用作形容词词性,但在某些具体得语言环境中,它可以按照一定得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例如在上面几句里,第一句得“美”就是形容词,第二句得“美”就是用为名词,而第三句得“美”则用为动词。

其中后两个“美”就就是词得活用。

二、具体分类由于人们得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词类活用得具体分类也有所不同。

各家都有自己得分类标准。

按照李新魁在《汉语文言语法》一书中得观点,我们可以以就是否需要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某个词这一标准来将古代汉语中得词类活用现象分为一般得活用与特殊得活用.(一)一般得活用这里所讲得一般活用就是指某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之后,它与所涉及得其她成分所构成得语法关系不必加上一种特殊得意念来理解。

具体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所谓得名词用如动词就是一种非常普遍得现象,出现频率很高。

随便一篇古文就会有多处名词活用为动词得现象。

同一个字在同一篇文章中就有多次表示动词意义。

如“王”在《史记·项羽本记》中就有“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等处。

2、代词活用为动词例如: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隋书·杨伯丑传》)句中代词“汝"字前有副词“皆"修饰,后带宾语“之”,因此句中得代词“汝”字活用为动词,意为一概用“汝”叫她们.3、方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像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等这样得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但就是,在这里值得注意得就是,我们经常因为错解词义而误作活用。

许多人由于对词得本义与引申义理解不准确,误解其原属词类,而把词得正常用法瞧作活用。

拿“前”字为例,“前":《史记·商君列传》:“不自知之前于席也.”《史记·留侯世家》:“子房前!”两句中得“前”,有时候被释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这就是不对得。

因为“前"金文作肯字,从止从舟,像人足在船上,表示前进。

《说文·止部》中说:“不行而进谓之前.”许慎虽然误将足趾得“止”解为“停止”、“不行”之义,但也指出了“前”得基本意义为“进”。

《广雅·释诂》对“前”得意义解释得非常明确.“前,进也。

"因此,“前进”乃“前”得本义,就是古代得常用义。

例如《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庄子·盗跖》:“孔子下车而前.”《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今有马于此,然躯之不往,引之不前。

”因此说,既然“前进”为“前”得本义,就不应视其为名词用如动词。

②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现象在古汉语中也很常见。

例如:四人者年老矣.……然上高.此四人。

(《史记·留侯世家》)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本纪》)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5、数词活用为动词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左传·隐公元年》)以上都就是各类词活用为动词得例子,而不用加上特殊意念来理解。

在王力得《古代汉语》中属词类活用得还有两类,一类就是名词作状语,另一类就是动词作状语。

这两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

6、名词、动词作状语我们都知道,状语就是由形容词与副词来充当得。

但就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名词出现在动词(谓语)前面,但它在意义上又不就是主语,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名词大都活用作状语。

例如:其後秦稍蚕.食魏。

(《史记·魏公子列传》)天下云.集而響应,赢粮而景.從。

(贾谊《过秦论》)夜缒.而出。

(《左传·僖公三十年》)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同样,动词也可以活用后在动词前作状语。

它还可以以“而”或“以”字与动词谓语连接,或以用动宾词组作状语得形式活用。

例如:广……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子路拱而立。

(《论语·微子》)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战国策·赵策四》)㈡特殊得活用所谓得特殊活用就是与前面一般活用相对而言得.特殊活用就是指某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之后,它与其涉及得其她成分之间得语法关系,必须加上一种特殊得意念来理解。

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得使动用法与形容词、名词得意动用法.1、使动用法(1)动词得使动用法所谓动词得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就是主语所代表得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得动作,而就是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

③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在古代汉语里,不及物动词常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带上宾语时,便就是以使动用法在句子中出现.上面几个都就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得例子。

在古代汉语中,有很少一部分及物动词也可用如使动,例如: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2)形容词得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被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得性质或状态。

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策四》)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另外还有“生死而肉骨”中“肉”这样得名词得使动意,但这种现象十分少见.2、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样,也就是在原有得语法关系上加上一种特殊意念。

使动就是“使……怎么样”,而意动则就是主观上“认为……怎么样”。

在古代汉语中,意动用法主要就是形容词与名词得意动。

(1)形容词意动用法所谓形容词得意动用法,不就是说使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得性质或状态,而就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这种主观上得认为也就就是我们前面所说得“特殊得意念”。

这种活用方法在古汉语中运用得很多,例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八十章》)其中“甘”就就是以其食为甘,“美"就就是以其服为美。

形容词用如意动,它后面得成分就就是它得宾语.而从意义上瞧,“以……为……”就就是所指得特殊得意念。

(2)名词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就是把宾语所代表得人或事物瞧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得人或事物。

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友.风而子.雨.(《荀子·赋》)上面把词类活用分析为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主要就是从意念上来着眼得。

因为这两种不同得用法,单纯从语法形式上瞧,它们得动宾关系,与其她一般得动宾关系没有什么不同。

但就是,这些用法之所以有特殊得地方,就是从这些被活用得词得“功能意义”着眼得。

因此,在形式上,这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与其她得动宾关系就是一样得,而在意义上,主要靠功能义或各个句子成分之间得逻辑关系来区分。

所以有人认为从词类活用所构成得语法格式来说,不应该称为“使动式"、“意动式”,把称说与理解得着眼点放在动词上,而要放在宾语上面。

只有这样才能把词类活用现象所构成得动宾关系得本质特征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建议称为“……宾式”,而不就是“……动式”.对于这种特殊得词类活用现象所形成得动宾关系,在李新魁得《汉语文言语法》中概括为十二种格式,分别为:1、使宾式;2、用宾式;3、属宾式;4、为宾式;5、供宾式;6、置宾式;7、受宾式;8、较宾式;9、视宾式;10、待宾式;11、感宾式;12、涉宾式。

这种划分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后所形成得多种动宾关系,表现了这些关系得共同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