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全套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原创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原创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学案社戏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2、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3、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4、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3、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学习过程一、预习自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归省.()(2)行.辈()(3)撺.掇.()()(4)凫.水()(5)蕴藻.()(6)潺.潺.()2.根据拼音填汉字(1)________(jué)蚯蚓(2)________(xù)叨(3)欺________(wǔ)(4)________(dài)慢3.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来源:学科网](1)消夏:(2)不惮:(3)委实:(4)弄潮:( 5)依稀:4、填空《社戏》的作者____原名____,字____,后改名___________,字____。

中国现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籍贯:__________,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___。

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文集__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佳作。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是他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_______,是他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最后一篇作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雪》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雪》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雪》学案及答案《雪》鲁迅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2、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3、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一、导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汇报:由各小组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展示有关“雪”的文字、图片等,畅谈对雪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破落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立志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等。

《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

在这部散文诗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三、检测预习:字词四、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思考:(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2)师引导生分层,了解内容与结构:按照“南方的雪”、“北方的雪”两大对比内容,可以把全文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

第二部分(4-6)如粉如沙的北方的雪。

五、美读课文,揣摩感情阅读指导:江南的雪,要读出柔和的美,表达欣赏、喜悦的情感;北方的雪要读出壮丽的美,体现的是赞美、敬佩的情感。

六、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一)、江南的雪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精选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精选3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精选3篇)人教版八班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篇17、阅读理解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闻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擅长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殊注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殊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异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兴奋的,似乎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的确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爱,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已并丕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行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方法。

平常食用,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颜色:(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缘由,说明不精确的一项是:()a.高邮大麻鸭是闻名鸭种,鸭多,蛋也多。

b.高邮人擅长腌鸭蛋。

c.高邮鸭蛋是双黄蛋。

d.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二课回延安2.回延安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理解作者以及“信天游” 的特点。

2、理解诗人真挚炽热的感情和诗的主题。

【相关链接】1、理解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 945 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作品有《放声歌唱》《十月颂歌》《雷锋之歌》等。

2、写作背景《回延安》是贺敬之 1 956 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从 1 940 年至 1 946 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

1 956 年,在久别 1 0 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信天游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形式。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 “小曲子” 。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根本上是即兴之作。

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非常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

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间隔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上下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

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暴奔放,韵律和谐,不加修饰地透着安康之美。

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尝试读出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白羊肚.〔〕糜.子 ( ) 黍.类( ) 油馍.( )柳林铺.〔〕打发.〔〕漫溯.〔〕气喘.( )3、《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 全诗有五个局部,试给每个局部拟一个小标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81岁。

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与其奇者( )荇( )寝( ) 夕日欲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5)但少闲人( )(6)晓雾将歇( )(7)沉鳞竞跃( )● 文体常识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疏通文意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课学案及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课学案及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课学案及答案1.《藤野先生》学案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雷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 ) 不逊( ) 诘责( ) 匿名( ) 油光可鉴( )畸形( ) 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发髻( ) 抑扬顿挫( ) 驿站( )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 深恶痛绝:标致: 匿名:诘责: 物以稀为贵:凄然: 畸形:瞥见: 二、自主探究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 第二部分(4-35): 第三部分(36-38): 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二)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三)细读36——3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现。

【配套K1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3

【配套K1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3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37、阅读理解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注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已并丕会做菜。

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

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

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肃然起敬:颜色:(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对高邮咸鸭蛋出名的原因,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高邮大麻鸭是著名鸭种,鸭多,蛋也多。

B.高邮人善于腌鸭蛋。

c.高邮鸭蛋是双黄蛋。

D.高邮咸蛋质细而油多,好吃中看。

(4)不能说明高邮鸭蛋出名的一句是:()A.外地人对高邮人“肃然起敬”。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A教师寄语:静心才能致远教师分析:本节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应用。

对于有性生殖在前面已学习过有关知识,只是未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复习、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理解有性生殖是两性细胞结合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从而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来繁殖,归纳出无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联系实际,掌握无性生殖的应用。

学习目标:1、能描述植物的生殖过程,从而总结出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并能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4、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有性生殖:种子的胚是由两性结合成,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的结合,由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3无性生殖的应用: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

二、合作探究(一)通过复习,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本第2页的表,回忆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

2、总结有性生殖的概念。

3、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植物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二)通过观察与思考,并讨论描述常见的无性生殖:1、学生阅读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的例子。

2、小组讨论:这些植物的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3、总结:什么是无性生殖?4、思考(1)、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什么不同?(2)植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这对于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三)无性生殖的应用:定义1.嫁接材料关键类型2.探究:如何进行扦插(1)如何对扦插材料进行处理?(2)你的探究思路是:(写在下面)三、拓展创新:1、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芽眼吗?2、蜜桃好吃,但把桃核种下去,长成的桃树却不能结出蜜桃这是为什么?用什么方法繁殖蜜桃好?四、归航拾贝本节课你的收获是:本节课你的困惑是:五、达标测试1、下列属于无性繁殖方式的是:()A、播撒小麦种子种地B、野生水果落地后萌发出幼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1.《藤野先生》学案主备: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雷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不逊.()诘.责()匿.名()油光可鉴.()畸.形()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发髻.( ) 抑.扬顿挫()驿.站(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深恶痛绝:标致:匿名:诘责:物以稀为贵:凄然:畸形:瞥见:二、自主探究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35):第三部分(36-38):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二)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三)细读36——3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现。

(四)概括文章主题。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12356789《桃花源记》学案答案:第一课时二、检查预习(一)1.Jìn yuán shě huò shè yǎn qiān mò tiáo yāo huán suì ji ànYù wèi jùn yì jì(二)1.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东晋、不为五斗米折腰、靖节、靖节先生、田园、田园《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2.古代的一种文体四(一)重点实词10缘溪行:沿着,顺着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异之:惊异,诧异。

这里指“对……感到惊奇”欲穷其林:尽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才通人:仅仅,只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鸡犬相闻:可以互相听到悉如外人:全、都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乃大惊:于是、就具答之:详细便要还家:同“邀”,邀请咸来问讯:全、都妻子:妻子和儿女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遂与外人: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皆:全,都叹惋:感叹延:邀请语云:告诉不足:不值得,不必既出:已经处处志之:做记号及郡下:到诣太守:拜访说如此:像这样即遣人:派便扶:沿着、顺着向路:先前的遂迷:竟然欣然规往: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病终:随即、不久后遂:于是,就问津:问路。

这里是“访求、探访”的意思津:渡口(二)一词多义1、为:捕鱼为业(当作);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2、其: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他);欲穷其林(那)3、并:并怡然自乐(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遂: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遂迷(竟然)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6、志:寻向所志(标志);处处志之(做标记)7.同义词:悉并具咸皆(都)118 .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配套K1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2

【配套K12】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2 (四)课堂小结(五)达标测试.选出既没有读音错误又没有书写错误的一项()A.啮齿(liè)盗听途说繁衍B.媲美(pì)鼠目寸光滑稽(jī)c.挑衅(xùn)笃信(dǔ)迁徒2.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采用了_____________框架,_____________的方式,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有关_____________的知识。

把它看作记叙文,因为它具备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事情的起因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它_____________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_____________,我急中生智,_____________下帽子把它_____________住了。

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_____________出来时,突然来了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_____________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_____________到了什么好东西?”4.阅读并回答问题。

“幸好它们只是一些小老鼠,……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乎大难临头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似的。

……不去大量繁殖,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1)“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是因为:(2)第三段“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是因为:(3)填入第二段中画横线处的短语,正确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A.停止进食B.永无休止c.东跑西颠D.吵吵嚷嚷(4).认真阅读文段,概括旅鼠繁殖的特点。

(5).旅鼠的数量达到一定密度时,会出现一种什么奇怪现象?最终达到一个什么目的?(6)、将下列句子的成分用符号标出来。

A.你真认为我会像旅鼠那样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吗?B.我一把揪住了他的背包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确凿(záo)炽痛(zhì)嗥鸣(háo)杂乱无张B、毋宁(wú)惬意(xiá)狡黠(xiá)妇儒皆知C、庇荫(yìn)消蚀(shí)讪笑(shàn)忘乎所以D、剽悍(piāo)蓦然(mó)躯壳(qiào)语无伦次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为了铁路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B、五月的华林公园,姹紫嫣红,一片绚丽的景象。

C、登高远眺,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节日的奉新县城张灯结彩,大街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刚发行的《祝福祖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由少年儿童自己设计的。

B、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仁爱社会福利院在“六一儿童节”期间,接待了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

D、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4、江西宜春伯塘中学教师王茂华和他的岳父谭良才三进火海,英勇救人,被评选为“感动中国2010年度人物”,以下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们的颁奖词: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你们用果敢应战,用牺牲作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请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颁奖词补充完整。

(2分)()A、人生是一场充满变数的游戏B、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C、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止的河流D、人生是一条充满竞争的跑道5、综合性学习(4分)在我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

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诸葛亮忠贯日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江谭行吟“举世皆浊我独清”……他们的事迹载入了史册,被后人一代一代传诵。

假如你班要开展一次主题为“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让人崇拜的风流人物。

【范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1

【范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110、《组歌》纪伯伦(黎巴嫩)学习目标.学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加点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2.解释下列词语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二、走近作者纪伯伦,黎巴嫩诗人、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三、朗读《浪之歌》,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个部分。

2.如何理解“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3.本文的中心句是。

你对此如何理解?四、探究主题.“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2.《浪之歌》的主题:诗人借助与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的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这一形象是忠诚的,她对情侣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反映。

第二课时一、有感情的朗读《浪之歌》。

二、朗读《雨之歌》,整体感知.全文可分个部分。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导学案(附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加点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2. 解释下列词语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二、走近作者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

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

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三、朗读《浪之歌》,整体感知1.全文可分个部分。

2.如何理解“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3.本文的中心句是。

你对此如何理解?四、探究主题1.“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2.《浪之歌》的主题:诗人借助与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的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这一形象是忠诚的,她对情侣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反映。

第二课时一、有感情的朗读《浪之歌》。

二、朗读《雨之歌》,整体感知1.全文可分个部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学案及答案

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A教师寄语:静心才能致远教师分析:本节课需要解决三个问题: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应用。

对于有性生殖在前面已学习过有关知识,只是未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复习、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理解有性生殖是两性细胞结合后,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从而总结出有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来繁殖,归纳出无性生殖的定义。

通过联系实际,掌握无性生殖的应用。

学习目标:1、能描述植物的生殖过程,从而总结出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并能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4、培养探究能力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有性生殖:种子的胚是由两性结合成,由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的结合,由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3无性生殖的应用: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常见的方式有和。

二、合作探究(一)通过复习,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本第2页的表,回忆被子植物的生殖过程。

2、总结有性生殖的概念。

3、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植物的生殖属于有性生殖?(二)通过观察与思考,并讨论描述常见的无性生殖:1、学生阅读课本的“观察与思考”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的例子。

2、小组讨论:这些植物的生物有什么共同特点?3、总结:什么是无性生殖?4、思考(1)、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什么不同?(2)植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这对于植物来说有什么意义?(三)无性生殖的应用:定义1.嫁接材料关键类型2.探究:如何进行扦插(1)如何对扦插材料进行处理?(2)你的探究思路是:(写在下面)三、拓展创新:1、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芽眼吗?2、蜜桃好吃,但把桃核种下去,长成的桃树却不能结出蜜桃这是为什么?用什么方法繁殖蜜桃好?四、归航拾贝本节课你的收获是:本节课你的困惑是:五、达标测试1、下列属于无性繁殖方式的是:()A、播撒小麦种子种地B、野生水果落地后萌发出幼苗。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寻.病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复出焉.又何间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惧有伏焉.2、通假字便要.还家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预设问题二:翻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预设问题三: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

四、精讲点拨古今异义鲜美..古义:..古义:妻子..古义:交通今义:今义:今义:绝境..古义:..古义:开朗..古义:无论今义:今义:今义: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20分)1.解释加点的词。

(16分)(1)缘.溪行便扶.向路(2)豁然....欣然..俨然..怡然(3) 缤纷..(4)才.通人(5)属. (6)具.答之(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8)此中人语.云(9)既.出(10)便扶向.路(11)诣.太守说如此(12)欣然规.往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2分)A、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众妙毕.备 D、相与.步于中庭 E、并.怡然自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第9课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便舍.船(舍弃)乃.大惊(竟然)乃.记之而去(于是,就)1、一词多义屋舍.俨然(房屋)乃.不知有汉(竟然)此乃.天意(是)王欲舍.所携人(丢下,抛弃)去后乃.至(才)武陵人捕鱼为.业 ( 作为 )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向所志.( 标记 ) 寻.病终(不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不复出焉.(在这里) 又何间焉.( 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2、通假字便要.还家 ( 通“邀”,邀请 )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走动……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课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课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 课学案及答案
【编者按】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

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5 课学案及答案
1.《藤野先生》学案
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雷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下学案1.藤野先生教师寄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雷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学习文章通过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4.深刻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以及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绯.红()不逊.()诘.责()匿.名()油光可鉴.()畸.形()瞥.见(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发髻.( ) 抑.扬顿挫()驿.站( )2.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绯红:深恶痛绝:标致:匿名:诘责:物以稀为贵:凄然:畸形:瞥见:二、自主探究3.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4.将课文分成三大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第二部分(4-35):第三部分(36-38):提示:文中“我”的活动变换了3个地点,请根据地点的变化来划分。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的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畔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2.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二)细读课文4——3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3.文章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4.作者为什么要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或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三)细读36——38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5.文章流露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请找出文中写鲁迅怀念藤野先生的具体表现。

(四)概括文章主题。

方法链接:6、概括主题的格式:通过(内容、情节),表达了(情感、思想)。

(五)品味下面的句子。

7.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注意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8.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伟大”与“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矛不矛盾?为什么?)四、拓展延伸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

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五、课堂小结盘点新知识:1.反语修辞 2.语文学习小方法 3.目标回扣六、达标检测阅读选文,完成1-5题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理解为,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这样”指代,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你怎么理解?5.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2、我的母亲教师寄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4.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 ) 绰.号( ) 庶.祖母( ) 吹笙.( )摹.画( ) 眼翳.( ) 舔.去( ) 侮.辱( )2、解释下列词语。

管束:气量:文绉绉:面红耳赤:3、作者简介:二、自主探究1、理清文章结构。

2、请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本文着重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呢?请说说这些事情分别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品性。

请尽量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童年的一些事情呢?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朗读最后一部分,母亲对我的影响是怎样的?作者想起母亲时,有着怎样的感情?2、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那种感情是如何体现的?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她与家人相处有哪些特殊的困难?四、拓展延伸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并联系自己实际,简要评价一下你的父母对你的教育。

五、课堂小结六、达标测试(一)基础部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质.问(zhì)广漠.(mò)B、野蛮.(mán)绰.号(chuò)C、掷.钱(zhì)摹.画(mó)D、抽屉.(dì)嬉.戏(xí)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份。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⑴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⑵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教师寄语: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岸。

---海伦•凯勒学习目标1.识记字词,整体感知课文2.抓住重点语句把握人物心情。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迢迢.()( )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2、解释词语迢迢:挥之不去:掺和:磨磨蹭蹭:哄堂大笑:二、自主探究1、五分钟内默读课文,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流畅自然。

d、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评议。

2、再次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作者围绕第一本书记叙了哪些事情?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感受?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一)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合作解决下面问题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2、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3、“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四、拓展延伸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2、你能把你的“第一本书”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吗?五、课堂小结课文通过“第一本书”回忆了父亲对“我”的爱以及朋友间的友谊和20世纪初艰难中的温情,告诉我们“人不能忘本”,我们应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六、达标检测(一)给加点的字注音酷.()似掺.()和脊.()背枉.()读(二).解释词语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题。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

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

父亲的手真巧,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1、请用横线画出文章中表现“父亲的手真巧”的句子。

2、文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句子是下列哪一项?请选择。

然后说出选择的理由。

⑴他把我们两个半本书修修补补⑵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选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自然段的开头的那一句“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含有怎样的感情?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