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云居寺导游词

合集下载

房山云居寺介绍

房山云居寺介绍

房山云居寺介绍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与西黄村、南窖村、北窖村毗邻,是一座
典型的纳西族拥有的宗教信仰建筑。

【历史悠久】
1、云居寺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建立的叫“蔡家庵”,后来
改名为“南玉院”,明清以后改名为云居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迹。

2、北京云居寺于1987年11月11日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房山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依山傍水】
1、山是云居寺的一面墙,水是它的一条道路,山水环绕,气势磅礴,
相互交融,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风景画卷。

2、在云居寺的院内,峰峦起伏,枝繁叶茂,偶有几处洪涧,穿越林木
之间,落石声响,潺潺流水,山石壁立,山青水碧,池塘荷绿,一幅
古老禅室之景,好似仙境一般令人惊艳。

【建筑宏伟】
1、云居寺整体由大殿、后殿、大雉殿、前殿、玉灯楼、弼光室和“古
一寺”等一系列建筑组成,都是当年中朝纳西建筑之风,极具诗意,宏
伟壮观。

2、云居寺还有一个特殊的印象,那就是它的银杏树,这是北京市特有
的珍稀树种。

每逢秋季,银杏树之间还会挂满了金灿灿的金合欢,可
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令人神往。

【宝藏灵物】
1、云居寺的宝藏一应俱全,有许多珍稀的文物,值得我们一一赞叹,
其中有著名的花式彩绘木雕,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充满艺术感染力。

2、此外,云居寺还有一件历史灵物——貔貅,他依偎在古木之上,望
着神明宝塔,象征永远保护着这里的人们,也保护着这里的文物宝藏。

最新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最新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最新云居寺旅游导游词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 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

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

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

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

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

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

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

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30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

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後刻经百馀部,分藏於各藏经洞中。

云居寺

云居寺

云居寺概况特色推荐:2008北京风景年票购票指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白带山下,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后改称“云居寺”,寺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形制宏伟。

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

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重现昔日庄严。

云居寺历史悠久,保留着数量众多的唐辽时期的石、砖塔和距云居寺1公里石经山雷音洞中出土的佛祖肉身舍利,景区内除了八进主殿外还开设了“三经展陈”、文物收藏、佛教文化等十二大专题展览。

其中,尤以1122部、3572卷、14278块石刻佛教大藏经著称于世,其历史之久,工程之大,刊刻之宏伟,被誉为“佛教圣地,石经长城”。

房山石经是由一代高僧静琬大师开创,他鉴于历史上的灭佛运动,又受北齐摩崖刻经影响,开创了碑版刻经事业,历时6个朝代,绵延1039年,十几代弟子师徒接踵、代代相传,完成了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的又一项伟大而瑰丽的工程。

其重要价值对研究佛教、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都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寺院三面环山、一水分流,坐西向东,沿袭了晋朝崇奉太阳的习俗。

主要游览项目有石经地宫、舌血真经馆、龙藏木经馆、铝经馆、佛舍利馆、唐辽古塔群。

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每年云居寺都会举行盛大的“浴佛节”庙会,吸引大量游客和信众来此朝拜,这样的庙会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云居寺必赏景观石经山:海拔450米,是房山石经刊刻起源和佛祖肉身舍利出土之处,山上有9个藏经洞珍藏隋唐石经4196块,还有珍贵唐塔和隋唐碑刻等诸多历史遗迹。

石经:全称《房山云居寺石刻佛教大藏经》,14278块。

始刻于隋大业,至明末而止,长达1000余年。

是世界上石刻经版收藏量最大,历史最久远,保皴最完整的文化珍品,被誉为“世界之最,北京的敦煌”。

北京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_0533文档

北京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_0533文档

2020北京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_0533文档EDUCATION WORD北京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_0533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京云居寺导游词,欢迎阅读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

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

寺东北 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

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北京云居寺导游词

北京云居寺导游词

北京云居寺导游词北京云居寺导游词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

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京云居寺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房山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是享誉北方的巨刹。

其中的北塔非常著名,是组合式塔的代表作之一。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红塔,俗称钟鼓楼。

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通高34.2米,砖瓦结构,内有磴道可上。

塔基为隋唐建筑,塔身为辽代建筑。

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集楼阁式、覆钵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

北塔4角各有一座唐塔,与北塔一体,构成了最早的'金刚宝座式塔的雏形。

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有人把它归类为组合式塔,主要是汉藏组合,即一座塔上同时包含了汉式佛塔(楼阁、密檐、亭阁)和藏式佛塔(覆钵、相轮)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上部为汉式塔,下部为藏式塔(上汉下藏型);另一类是下汉上藏型。

上汉下藏型极少,下汉上藏型相比之下较多,不过二者合计估计最多二、三十座左右。

由于造型特别,存世极少,很多组合式塔都是珍品。

这类塔大都不是建造者的本意,而是经过后世修改的,对于“下汉上藏型”塔,即最初建造时是一座汉式佛塔,后来塔身上部损坏了,在重修的时候因某种原因在其上加了一个喇嘛塔顶。

云居寺北塔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组合式塔之一。

又如独乐寺白塔,辽代塔在内部,现存外壳为明代重砌。

而朝阳的双塔寺双塔,其上部的覆钵造型为清代重修时改建。

当然也不排除有某位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者一开始就把塔造成这种汉藏结合体,但这不是主流。

5篇介绍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5篇介绍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范文(一)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

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

寺东北 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

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后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后仅存遗物。

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后,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

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

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

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

云居寺景区介绍-云居寺景点PPT(经典版)

云居寺景区介绍-云居寺景点PPT(经典版)

1
景区概况
景区概况
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经 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 胜
国家文化产业示 范基地
国家4A级景区
景区概况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寺 院占地面积0.07平方公里,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 殿宇。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 模修复。
2
景区历史
景区历史
云居寺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由僧人静琬创建。 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11年) 形成五大院落、 六进殿宇, 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坏。
云居寺
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 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2019年9月9日,“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 历史文化展”在故宫太和门东侧崇楼开幕。
3
主要景点
主要景点

藏经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 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 “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 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 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
藏经
纸经藏22000多卷,为明代刻印本和手抄本,包括明 南藏、明北藏和单刻佛经等。而其中的《大方广佛华 严经》为妙莲寺比丘祖慧刺破舌尖血写成,被誉为 “舌血真经”,尤为珍贵。
4
旅游攻略
景区门票
成人票:40.00元

2023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

2023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

2023年北京云居寺的导游词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的云居寺,我是您的导游,今天将带领大家游览这个历史悠久、富有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圣地。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居寺的历史。

云居寺创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国禅宗祖庭之一,也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的源头。

云居寺曾经是佛教的繁华时期,吸引了众多的僧侣前来修行,也备受皇帝、文人雅士和富商巨贾的推崇,成为了一座享有盛名的古刹。

接下来,我们来参观云居寺内的建筑群。

一进入寺内,映入眼帘的便是石制山门和青瓦红墙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云居寺的主体建筑物,供奉着佛教的重要形神,是寺内的中心所在。

进入殿内,您会看到佛像前面供奉着关洛彩绘的神香鼎和乾隆大帝题拓的“四祖法曹承福、红岩大禅师福地”匾额。

在殿内,还有妙心文化世界、印光大师禅堂等建筑,让人领略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宗教气息。

最后,让我们来到云居寺内参观佛教文物。

在寺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和历代名匠的佛像、佛塔、佛经等,如双童子铜像、菩萨活字版木刻经和铜钟等,这些文物都是中华佛教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古代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令人震撼和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今天的导游中,我们了解了云居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参观了寺内的建筑群和佛教文物。

我相信,这次旅行将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感受,希望您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常常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温馨和厚重,与佛教文化为伴,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和希望。

感谢您的光临!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2023年的北京云居寺,一座兼具传统和现代的寺庙。

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云居寺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佛教文化和建筑风格,还注重新时代的建设与发展。

今年云居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和改造,显著提升了它的文化价值和游客体验。

首先,我们来到云门,这里是寺庙的山门。

它环绕山巅,不仅可以避免雨雪天气的干扰,还能欣赏到宏伟的全景。

在2023年的改造中,这里增加了高科技互动装置,通过声音、灯光等多媒体方式加强了游客的互动体验。

云居寺导游词

云居寺导游词

云居寺导游词(完整版)云居寺建于隋末唐初,距今已有近1400的历史。

寺院座西向东,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千年古刹云居寺可谓是饱经沧桑, 1942年日军数架飞机轰炸古寺,倾刻间千年古刹变成残垣断壁,只残留下天王殿前弹痕累累的拱形山门和几座古塔。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云居寺经过1985年和1999年两次大规模的修复,今天已经重现了昔日的庄严.现在的云居寺是藏真经、纳珍宝、佛事兴、香火盛,被誉为:“中华佛法城,祈福迎祥地”。

云居寺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1997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正式恢复宗教活动场所.2001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了iso9001(服务质量)、iso14001(环境质量)两项国际管理双认证。

云居寺的一、二、三、四、五.一是一部,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年刻经史.二是两特,两个云居寺不同于其它寺庙的显著特点。

三是“三绝”。

即:石经、纸经、木板经。

四是“四宝".“四宝”是唐辽古塔、佛祖舍利、紫铜大佛和云居古钟五是五院。

也就是云居寺的五层院落、六进殿宇,其中座落着十多个特色展馆。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对雕刻于清朝的石狮子。

脚踩绣球的是雄狮,他代表了统一寰宇;脚踩小狮子的是雌狮,她代表了子嗣延绵。

在石狮底座上雕有佛教八吉祥徽(也称是八瑞相),佛教中用以供佛的八种吉祥之物。

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这组雕刻非常精美,体现了高超的石雕水平.它们这对石狮子在门前迎送着来往的游客,我们赋予它一首藏头诗为:雄狮伴青灯,狮双将门守。

迎送八方客,宾客皆仙友。

我想我一念完您已经就知道这首诗的名子是“雄狮迎宾".云居寺有六层主殿,下面我们参观的是云居寺第一层大殿—-天王殿.天王殿俗称三门殿,左边是无相门、右边是无作门,现在我们走进的中间门叫空门,取的是佛教中“四大皆空”之意。

北京云居寺旅游导游词范文

北京云居寺旅游导游词范文

北京云居寺旅游导游词范文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北京云居寺旅游导游词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云居寺历史沿革导游词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云居寺始建于唐贞观五年(631),由僧人静琬创建。

至辽圣宗时期(公元983—1011年) 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

1942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环。

20世纪50年代末,利用三年时间对石经进行发掘整理,并组织专家对房山石经进行研究。

出版了《房山石经影印本》和《房山石经题纪汇编》等一批研究著作。

1974年房山区政府建立云居寺文管所,1988年扩编成云居寺文物管理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

1987年10月,云居寺作为社会历史类专题遗址博物馆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1995年12月正式注册登记为云居寺石经陈列馆。

云居寺景区修复到2014年9月9日,历经五年的修复,云居寺地标“ 南塔”终于复建完工。

2014年9月9日上午,云居寺举行南塔落成观瞻仪式。

由于是全国首例复建古塔,没有先例可循,唯一的依据就是老照片。

经过8次方案修改和5年艰苦复建,云居寺南塔恢复了民国时旧貌。

新2014年,南塔复建完工,通体以青石材料为主。

旧1942年,原有的南塔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

现场:南塔十一层檐角挂铜铃云居寺中轴线南部,苍松翠柏之间,可见一座青石砖塔巍峨挺立,与寺院北部的钟楼式古塔遥相呼应。

此时通过航拍设备从空中俯瞰,云居寺宛如一个面向东方的巨人,伸出南北两臂,一手托着一尊宝塔。

复建的云居寺南塔共十一层,通体使用的是青石等材料,每层檐角下还挂着铜铃,山风拂过丁零作响。

“北京敦煌”云居寺代表景点导游词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塔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

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

房山云居寺——古塔林立的千年宝刹关于云居寺,先要说一个名为静琬的隋朝僧人。

静琬,又名净琬,他有感于北周、北齐的灭佛政策,担心将来有一天悲剧再临,佛法湮灭,于是发愿将佛经刻于磐石之上,使之永世流传。

静琬的这一事业得到皇室的大力支持,隋大业元年(605年),静琬于涿州白带山山麓开凿石洞,于洞内刻经。

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圆寂,由弟子们继续他的刻经事业,并将这一事业传承了数百年,直到辽代,方才完成大师遗愿。

但是此地的刻经并未就此停止,辽金元明清,历代都不断有人在此进行着刻经事业,并且往往得到皇室的支持。

到现在,此地总共刻经1122部,3572卷,大小石经版14278块,世称《房山石经》,此山也因之改名石经山。

云居寺,正是静琬于贞观五年(631年)所建。

静琬建寺后,云居寺历代皆有修建。

辽圣宗时期,已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的规模。

可惜于1942年遭日军轰炸,毁坏严重。

解放后,经两次大规模修建,现在的云居寺,再一次蓬勃起来,成为京西名刹。

云居寺坐西朝东,沿中轴线布局。

现在的云居寺没有山门,第一间殿是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毗卢殿。

从毗卢殿北侧沿小路走进去,可以看到寺内收藏的一批古碑、古塔的残件。

再往前走,有三座塔,名为三公塔。

云居寺除了石经,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塔了。

云居寺素有“塔林”之称,寺内及周围现存十余座古塔。

这三座塔自北向南分别是溟波、圆通、了尘三位大师的墓塔。

三人是清代云居寺的三位主持,不仅佛法造诣高深,而且对云居寺在清代的振兴有重要的贡献。

三座塔均是砖石结构喇嘛塔,塔身雕刻有各种纹饰,很有清代特点,塔前均有石供桌。

其中溟波塔保存较好,有方形的台基和须弥座,须弥座有一层束腰。

圆通和了尘两位大师的墓塔下部损毁较严重,须弥座均不存,现用石块和水泥堆砌。

三公塔往南走上台阶就是云居寺北塔,北塔又称罗汉塔或红塔,是一座楼阁式塔和喇嘛塔结合的平面八角形砖塔。

此塔的建造年代没有明确记载,林元白《房山云居寺塔和石经》一文推断,应与云居寺南塔同时,即辽天庆七年(1117年)。

导游词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导游词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三一文库()/其他范文/导游词云居寺旅游导游词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

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

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

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

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

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

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

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

旅游胜地云居寺--欣瑶

旅游胜地云居寺--欣瑶

旅游胜地云居寺
草长莺飞,春光烂漫,正是野游的好时节。

在暮春的微风里,在漫天的杨絮中,我们可以去参观有“北京的敦煌”之称的京郊名刹——云居寺。

在云居寺外的公路口,首先看到的是赵朴初老居士题写的寺名石刻。

稍走一段,经过一座似乎有些年代的石桥,就看到了朴实而庄严的山门。

云居寺离北京市区的距离比较远,又没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游人稀少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不然,前来参观的游客并不少。

在旅游旺季可以说是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云居寺的地位与人气源自这里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珍藏。

二者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

“一”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千年刻经史,也就是寺院悠久的历史。

“二”是两个云居寺不同于其它寺庙的显著特点。

“三”是“三绝”——石经、纸经、木板经。

“四”是“四宝”——唐辽古塔、佛祖舍利、紫铜大佛和云居古钟。

“五”是云居寺的五层院落。

好了,就说到这里。

如果你有兴趣,希望大家到云居寺旅游观光,您一定会不虚此行的。

欣瑶。

导游词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导游词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三一文库()/其他范文/导游词云居寺旅游导游词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

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

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

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

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

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

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

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30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

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後刻经百馀部,分藏於各藏经洞中。

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版4559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版1O611块。

房山区云居寺简介

房山区云居寺简介

房山区云居寺简介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十渡镇张坊村,地处十渡镇中心。

距北京市区70公里,距房山县城35公里。

始建于金大定
年间(公元1161年—1175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相传,云居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94年—499年)。

云居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

寺内建筑分上、下两寺,皆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

大雄宝殿为单檐歇山式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覆以黄琉璃瓦顶;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面积约270平方米;
藏经楼位于大雄宝殿东侧。

下寺三进院落式布局,占地约1560
平方米。

其中大雄宝殿是本寺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东、西厢房各三间;下寺三进院落式布局。

—— 1 —1 —。

【最新】云居寺旅游导游词-优秀word范文 (7页)

【最新】云居寺旅游导游词-优秀word范文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云居寺旅游导游词精选范文:云居寺旅游导游词 (共2篇)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

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

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

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 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

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

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

,《房山云居寺》

,《房山云居寺》

北京的一处名胜古迹,房山区《云居寺》现在若朋友和您谈起到北京房山去玩儿,您第一印象定会是“十渡旅游景区”,再有就是咱们北方佛教圣地“云居寺”。

今天就和你聊聊咱们房山大石窝镇的“云居寺”,我本人就是房山区大石窝镇的,从家到“云居寺”3公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白带山下,距北京市区约70公里,您开车走新开通京昆高速,云居寺收费口下高速就到了。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后改称“云居寺”,距今已有近1400的历史。

寺院座西向东,形制宏伟,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

千年古刹云居寺可谓是饱经沧桑, 1942年日军数架飞机轰炸古寺,倾刻间千年古刹变成残垣断壁,只残留下天王殿前弹痕累累的拱形山门和几座古塔。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云居寺经过1985年和1999年两次大规模的修复,今天已经重现了昔日的庄严。

现在的云居寺是藏真经、纳珍宝、佛事兴、香火盛,被誉为:“中华佛法城,祈福迎祥地”。

云居寺是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入选北京旅游世界之最,1997年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正式恢复宗教活动场所。

2001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通过了ISO9001(服务质量)、ISO14001(环境质量)两项国际管理双认证。

,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一对雕刻于清朝的石狮子。

脚踩绣球的是雄狮,他代表了统一寰宇;脚踩小狮子的是雌狮,她代表了子嗣延绵。

在石狮底座上雕有佛教八吉祥徽(也称是八瑞相),佛教中用以供佛的八种吉祥之物。

分别是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这组雕刻非常精美,体现了高超的石雕水平。

它们这对石狮子在门前迎送着来往的游客,我们赋予它一首藏头诗为:雄狮伴青灯,狮双将门守。

迎送八方客,宾客皆仙友。

我想我一念完您已经就知道这首诗的名子是“雄狮迎宾”。

北京云居寺,一个让人含泪参观的寺庙

北京云居寺,一个让人含泪参观的寺庙

北京云居寺,一个让人含泪参观的寺庙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距市中心70公里。

寺院座西向东,环山面水,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

这里是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一大宝库。

云居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由僧人静琬创建。

云居寺是一所非常殊胜的寺庙,在参观时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千年古刹云居寺,万卷经书存窟中。

林外钟声开宿月,阶前幡影漾清辉。

云居寺有三大殊胜之处:01 房山石经千年伟业云居寺的特点是“因经而寺,寺以经贵”,刻经史和建寺史可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

房山石经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刻佛教大藏经”。

这部石经最早是由云居寺的创始人——隋末高僧静琬开刻的。

房山石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看到高僧静琬开创的千年伟业,不免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坚毅,以及虔诚信佛所产生的惊人力量。

02 佛祖舍利有缘参拜藏经洞再次被打开,已经是1956年。

1981年,在雷音洞中发现了两颗红色的佛舍利。

舍利(佛教名词)意为尸体或身骨。

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

当时,在石经山雷音洞的拜石下,发现长、宽、深各二尺左右的石穴和一套汉白玉雕成的石函。

大石函内是一个青石函,青石函函盖有静琬题刻,青色函内是第三层精细的汉白玉函。

其内是第四套小银函,最后是第五套极小的玉函。

就是在小玉函内,发现了释迦牟尼佛赤色肉舍利两颗,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这两颗佛舍利与陕西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八大处的佛牙舍利并称为“海内三宝”。

03 千年古塔宝砖重现云居寺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北塔了,它现在是云居寺标志建筑物。

北塔高34.2米,砖瓦结构,建于辽代,塔身集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三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十分少见。

在塔的束腰周围雕有表现辽代乐舞人等,反映出了辽代文化遗风,为研究辽代音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云居寺导游词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县西南山区山峦起伏的一块小盆地里,距北京约75公里,背后以朱山为依托,对面以石经山为屏障,坐落在逐鹿山中。

云居寺以佛舍利和石经而闻名于世,是京郊具有金石、书法、美术、民族史、佛教史等重大文化意义的古迹,在北京以至全国诸多古寺名刹和佛教界占有重要地位。

1992年该寺被评为“北京十大人文旅游累点”之一。

房山县西北部山岳地带,自隋唐以来就是佛教胜地,如上方山兜率寺、六聘山天关寺、云蒙山龙泉寺以及九洞十二峰和以兜率寺为中心的七十二庵等很多佛教遗迹文物,而石径山云居寺则是其中最有名的,向有“北京敦煌”之誉。

云居寺创建於隋唐时代,历代屡有重修扩建,成为华北地区著名寺院之一。

寺院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毁於日军炮火,现仅存遗址。

寺东北1.5公里处石径山上有藏径洞九座,洞内保存了自隋至明代刻制的石经板,连同寺院南端藏经穴中辽、金经板共143l2块,镌字数千万。

除去重复刻造者外,计刻经112O馀部,刻工精湛,为中国佛教文化珍品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早、最全、保存最好的石刻大藏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值得大书特书。

刻制云居石径的规模,远超过北齐的音堂山摩崖石经和泰山经石峪刻经。

云居寺名称最早见於唐总章二年(669年)年石刻上,
隋唐时代已具相当规模。

在唐代分上寺及下寺上寺在石经山上,寺址已无考,下寺即今遗址。

辽、金时代云居寺因刻造石经知名,故有“石经寺”之称。

明代因在石经山东麓建东峪寺,而云居寺居山之西,故亦称“西峪寺”清初又改称“西域云居禅林”,仍然保留着云居之名。

云居寺历代屡有修葺,最後的修缮年代是清康熙三十七年(l698年)。

被毁前的寺院规模宏大,寺院中路有院落五层,殿宇六进。

寺依山而建,每层院落逐步升高,各层正殿之旁又有配殿,中路北侧有僧寮客舍,南北二塔分居左右,山门前引泉水流过,清泉垂柳,山雾缭绕,自然环境颇为幽美,确实是一处修行佳处。

“七七事变”后寺院被日军炮火毁为一片废墟,南塔也於此时被毁。

在云居寺遗址范圉内,北部及四隅的十座小石塔是劫後仅存遗物。

所幸摄有云居寺被毁前照片,中日邦交恢复後,日方将当时照片送归。

佛教自公元2年伊存授经东传中国后,译着经卷便是众多僧人信徒“经久不息的一项事业。

但是纸张、绢绸、木板经卷,不仅易受风、火、水、虫的破坏,也易受人为的损毁,历史上两次“法难期间,大量的手写佛经化为灰烬,战争兵火也给佛教寺院、佛像经籍带来毁灭性灾难。

造样就促使僧徒想方设法让佛法传承久远。

鉴於山东泰山、河北鼓山等处的摩崖刻经得以保存,幽州僧人静琬认为经刻石上,可以地久天长,於是继承其师慧思遗志,选择了盛产汉白玉、艾叶青石,又远离幽州城的房山,开始了刻经
於石、秘藏於室的艰巨工捏。

静琬先是创建了石经山藏经洞和云居寺,他发愿造十二部石经。

这一行动得到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支待。

从隋大叶中到唐初,静琬30年刻经不辍,每刻完一批石经就凿洞封存起来。

贞观十三年(639年)静琬入寂他的第子玄导、僧仪、惠暹、玄法四代相续主持刻经,并得到金信公主奏赐经本四千多部作为底本,先後刻经百馀部,分藏於各藏经洞中。

自隋至明,共开凿藏经洞九个藏石经版4559块;辽金时又在寺南侧挖穴,埋藏经版1O611块。

辽天庆七年(1117年)在穴旁筑塔,即“云居寺南塔”也称“压经塔”。

静琬最初所刻石经146块,一部分镶嵌于第五洞的四壁上。

第五洞名“雷音洞”是九洞之中最大的一个,也是唯一一座开放式藏经洞,洞前有门可以进出,长宽各约十米,中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均雕有小佛像共1O54尊,故称“千佛柱。

其馀各洞都是封闭式,里面叠藏石经板,洞门封锢,人不能出人。

房山石经是我国的石经宝库,也是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

它对於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以及佛教历史和典籍都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辽金年代所刻石经,原以《契丹藏》为底本,但《契丹藏》早已失传。

近年来从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了《契用藏》残卷,与房山石经对照,完全相同。

房山石经完好地保存了《契丹藏》佛经,这在世界佛经史上是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