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城市地理学专业课论文

浅谈城市产生、发展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以盐城为例摘要要研究一个城市,首先需要了解一个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从时间或空间角度;然后根据发展的过程分析,得出城市发展的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盐城,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之一、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

本文章从学习了解城市发展的概况出发,结合盐城的历史文化、资源要素和发展状况,浅谈盐城城市的产生、发展过程、动力和未来趋势等等。

通过一些文献和新闻调查了解盐城的基本状况,研究盐城的发展过程,并对其提出比较浅显的见解。

第1章绪论1.1选题背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代表,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焦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轴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要研究一个城市,首先要了解一个城市如何产生和发展,不论是从时间或空间角度来了解;其次,根据发展的过程分析、判断,总结出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有由此得出未来发展趋势。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盐城,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被正式定位为江苏沿海中心城市之一、江苏沿海新兴临港工业城市、长江三角洲产业北拓承接基地和西太平洋国际湿地旅游城市。

作为生活20多年的城市,通过多种途径,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产生、发展、未来趋势,并对其提出一些比较浅显的见解。

1.3研究内容第一章,绪论。

说明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盐城的历史及产生。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盐城的历史和产生。

第三章,盐城的发展状况。

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盐城的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表述;第二部分阐述盐城的发展动力,分为5个小部分,分别为纺织、化工、重点企业、港口优势和旅游。

第四章,未来发展趋势。

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盐城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第二部分为新能源,阐述其发展优势;第三部分为旅游业,阐述对于盐城发展旅游业的优厚条件;第四部分为海洋经济,盐城沿海,对于发展海洋经济的一系列资源基础。

城市地理论文

城市地理论文

兰州城市学院——城市地理论文题目浅析城镇化率的定位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班级地理 141班学号 20140203050107学生姓名何惠琳任课教师黄万状成绩论文完成日期:2015年10月内容摘要: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对以定西市安定区城镇化的发展状况为例,提出了有关专家学者对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观点后,简单的阐述了自己对城镇化率的定位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发展、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城镇化、城镇化率、新型城镇化、教育、水利建设正文:浅析城镇化率的定位——关于定西市安定区城镇化率的思考一、定西市安定区的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定西市安定区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是甘肃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通称“陇中”。

介于东经103°52′—105°13′、北纬34°26′—35°35′之间,是兰州市的“东大门”。

定西市安定区海拔最高2100米,最低1856米,平均海拔1942米,属大陆性气候,全年降雨量300—420毫米,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

年平均气温6.8℃,全年无霜期141天。

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寒冷,年温差大。

(二)经济发展状况定西市安定区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25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7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64.5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11.3%。

三次产业结构为31.0:25.6:43.4,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

(三)交通情况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也是兰州市的东大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

距兰州市仅98公里,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和兰白都市经济圈毗邻。

随着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加快推进,定西会完全融入兰白都市经济圈。

陇海铁路、宝兰复线312、310、212、316国道及馋柳高速、兰临高速平定、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开工建设的兰渝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均途经定西。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地理小论文范文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地理环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它们共同影响着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演变。

自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水文等,对城市的选址和规模有着直
接的影响。

例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建设,
而丰富的水资源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反,崎岖的地形和恶劣
的气候条件可能会限制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人文地理环境,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也对城市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能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
费市场,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不仅
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吸引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然而,地理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非总是积极的。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干旱等,可能会对城市造成巨大的破坏,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理环境的限制也可能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加剧地区
发展不平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城市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战略。

例如,通过建设防洪设施来减少洪
水对城市的影响,或者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总之,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和合
理利用地理环境,城市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

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

我的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以及其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病理学成为了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我深感城市的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学和病理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的各个方面,以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角。

让我们从城市的地理环境开始讨论。

作为一个地处沿海城市的居民,我深知海洋对城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海洋资源不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居民带来了丰富的生活方式。

海滨风光和海鲜美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

此外,城市的地理环境还决定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气候特征。

例如,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城市的地理环境,积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城市病理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城市病理学关注城市内部的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分析城市发展中的病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城市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方面。

例如,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合理布局导致了交通拥堵和资源浪费,而环境污染则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因此,城市病理学的研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地理学和病理学,城市的其他方面也值得我们关注。

例如,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独特之处。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氛围。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城市的经济发展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潜力成为了各方关注的重点。

经济的繁荣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探讨了城市的地理学和病理学以及其他方面之后,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

作为城市的居民,我们应该关注城市的发展,积极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治理中去。

海南大学城市地理学论文_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海南大学城市地理学论文_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城市地理学》论文题目: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院:专业:姓名:学号: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关键词中小城市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摘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向工业化、城市化转变的过程,我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道路,也不能重蹈“拉美陷阱”的覆辙,把主要精力放到大城市的发展上,而是要正确分析本国国情,立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面对国內存在的重大问题,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由传统的农业国演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过程。

就是变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为主体为非农业人口为主体、城镇人口为主体的过程。

一个国家城镇化的程度体现着该国家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工业化、城市化是人类文明演变进程中在近代的孪生骄子。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物化。

鉴于各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学生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全球化背景,实现向工业化、城镇化转变,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下面学生就来谈谈学生的看法。

一、优先发展中小城市,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农村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阵地,城市只是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存在,其经济功能的主导地位没有显现出来。

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人口比重仍不到20%,广大农村仍处于相对落后状态,80%农民仍处于靠手工劳动挣饭吃的较为原始的农业状态,同时,这时的城市大多为生产型城市,城市功能不够健全,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不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制定了“两个大局”的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开放,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沿海地区迅速崛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地方工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界限被逐步打破。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
城市化一词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理解不同。在人口学上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城镇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转型过程,是以工业化为动力,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涵义广泛的从传统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城市总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在46%左右,中国人口中大头是农民,8亿农民是中国最大国情,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为农村集体所有,城市化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农村人口问题。因此,处理好农业人口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对于加快我国城市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审视国情,我国城市化历程可划分为以下阶段:改革开放前包括城市化起步阶段、大起大落阶段和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步发生,包括城市化恢复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和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7O年代以前,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并未曾正面提出“城市化”问题,有关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城市化才得到迅速发展,人们开始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城市化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大作用。尽管30余年米,中国城市化理论和实践取得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效,但从世界整体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现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新机遇。现代科技进步和交通通信发展,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创新提供现实可能性;新的产业革命使中国城市经济活动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为中国特色城市化注入新的活力;改革开放30余年持续高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为加速中国特色城市化提供强大推动力。
新标志。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城市化率在30%一70%之间为加速成长期。毋庸置疑,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成长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先决条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世界制造业中心东移、民营经济快速成长、城市群带动和辐射以及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作用等,都将成为中国城市化加速成长的新动力,全面城市建设新时代姗姗来迟。未来20年,全面城市建设将迅速改变中国经济与人口版图,非同以往,具有全面城市转型、竞争、经营、管理和发展等五个新标志。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摘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由大中小城市在一定地域内聚集而成的,在空间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圈层和网络特征。

由于各中心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利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面临严重的障碍,主要表现为行政分割、产业趋同、缺乏创新的合作模式、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只有尽快抓住机遇,完善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并细化落实,才能真正促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区域协调发展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及其特征(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67个县及县级市、1479个建制镇,地级以上城市、县及县级市、建制镇三级比例为1∶4.5∶98.6,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并举、城市等级较为完善的“金字塔”结构。

从城市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实力来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由中心城市和次级城市群构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地级以上的中心城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城市,即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形成了我国密度最大的城市带。

上述城市构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体系,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主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长江三角洲还形成了5个次级城市群(如图1):(1)上海都市区。

以上海为中心,包括3个层次,即中心城区、卫星城镇(6个)、外围小城镇(31个),具有典型的都市区空间结构特点。

(2)以南京为中心的宁镇扬城市群。

包括南京、镇江和扬州3个中心城市和丹阳、扬中、句容、高邮、江都、仪征6个县级市。

(3)苏锡常城市群。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3个中心城市和常熟、张家港、太仓、昆山、吴江、吴县、江阴、宜兴、锡山、金坛、溧阳、武进12个县级市,具有城乡一体化的都市区特征。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图1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趋势(一)上海市核心功能继续深化上海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的地位已完全确立,但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见表1),其核心地位和功能仍有待提高。

本科毕业设计-《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城市公园对比研究

本科毕业设计-《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城市公园对比研究

《城市地理学与区域规划》课程论文城市公园对比研究——广州vs台北摘要处于完全不同制度下的两个城市(广州和台北),在城市公园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基于此,论文从城市公园的背景起源入手,再到总体特征、产权及管理方式,将广州和台北进行全方面对比,突出两者的异同之处,并分别举出两个典型案例进行对比。

最后是两地在城市公园的规划理念和发展方向上的对比,并试图对此做出评价。

关键词:城市公园;广州;台北;对比第一章现代公园发展历程对比1.1 广州公园发展历程根据广州历年建成公园绿地面积计算年平均增长率,再结合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趋势以及社会发展背景,得到各阶段公园绿地面积平均增长率变化。

自1918年以来广州城市公园发展共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分别为:①1918年以前的晚清萌芽期;②1918——1935年的民国快速成长期;③1936——1949年的战乱毁坏减少期;④1950——1959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恢复增长期;⑤1960——1978年的自然灾害和“文革”停滞期;⑥1979——1999年的改革开放二十年不稳定增长期;⑦21世纪以来持续增长期。

1.1.1 晚清萌芽期(1918年以前)广州园林建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100多年前的南越王宫苑,但真正具有现代公共园林意义的公园历史则不过一百年左右。

学界对广州首个公园主要有两种说法:①始建于晚清光绪年间(1906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建成黄埔公园,现仅存遗迹图。

②始建于民国7年(1918年),由孙中山倡议于1921年建成,当时称广州第一公园,后更名为中央公园,现改名为人民公园。

不过,公园一词作为西方“舶来品”,在广州第一个建立的具有向“公众开放的花园”含义的应该是半殖民地时期沙面租界内的沙面公园。

1.1.2 民国快速成长期(1918——1935年)出现向公众开放的、真正意义的公园,其个数和规模迅速增加,同期居全国之首。

公园开始成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不再是个别行为。

公园的建设大多依托现有条件,筹资方式、公园类型及功能开始变得多样化。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本模板】

城市地理学课程论文【范本模板】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1.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整理(http:///view/7ccebcd658f5f61fb7366630.html?edu_search=true)图1城市化质量较差,城市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大城市在城市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中小城市所占比重较大,难以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及要求。

有关城市地理学的论文三篇

有关城市地理学的论文三篇

有关城市地理学的论文三篇城市地理学论文篇一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

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

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

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

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

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

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规划工作的必要性?。

城市地理的论文题目

城市地理的论文题目

城市地理的论文题目城市地理的发展与影响城市地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城市空间分布、城市发展过程以及城市与社会、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地理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城市地理的发展与影响展开论述,从历史演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演变城市地理的发展与影响与人类历史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人类就开始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聚落,实现社会分工与经济交流。

从古代的古巴比伦、古希腊城邦,到现代的巴黎、纽约,城市地理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城市地理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变至今。

二、人口增长城市地理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日益普遍。

城市成为了人们就业、生活的重要场所。

城市的人口规模与分布对城市地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城市的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以及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人口流动等都是城市地理发展与影响的重要方面。

三、经济发展城市地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资源、资本和人才的聚集。

城市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以及交通网络等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的城市由于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特色和竞争优势。

城市地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潜力。

四、环境问题城市地理的发展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

城市污染、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系统破坏等成为城市地理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城市地理的研究有助于找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地理的发展与影响多方位、多角度。

通过对历史演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城市地理的本质。

未来,城市地理将继续发展,为我们认识城市、改善城市环境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地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专业课论文:城市地理论文

大学专业课论文:城市地理论文

如何看待城市地下排水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与作用(xxx班姓名学号)从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城市地下水体包含了自然蕴藏的地下水以及人为产生的污水及生活用水。

而本文只讨论人类活动产生的、进入到地表以下的生活废水、污水的处理系统,在城市规划中所应占有的地位以及所能产生的作用。

首先谈谈我学习本专业课前后的感触。

在学习城市地理学这门专业课之前,我对城市地理的感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从前从书本上学到的,城市规划与布局,在交通布局上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我国北京、西安这两座城市,它们在从前的方格网状布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环状、放射状的交通线路,在方便城市沟通的基础上也将城市划分为更为精致的布局,在这一方面,我很感叹城市规划与建造师们的才华。

其实,早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他就曾下令在国城修筑驰道,这种驰道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道或者高速公路。

在当时,这种交通规划大大方便了城中交通,划分了交通方式,甚至在防卫攻守上起到了意外的作用。

另一方面就是源于我自身对城市设计与规划成果的切身体会。

出门求学三年,最常跑的三座城市,宜昌,武汉,黄石。

这三者之中,宜昌是一座相对年轻的城市,规划思维和功能性与其他二者大有不同。

武汉与黄石相近,都有大型政划分区,都有主导重工业原料,都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地理位置。

但二者实力悬殊,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获取、运用信息的速度和能力不同。

武汉比于黄石的壮大显而易见,但是,相对于武汉的拥挤混乱,我想大多数乐于安逸的人还是会更愿意在黄石买房。

举一个十分简单的例子,也是我将分析到的,武汉的城市下水道系统真的是负荷过重。

每年的这个季节,武汉武昌区的高等学府,无一不在水中浸泡,不是浅浅的淹没,而是彻底的浸泡。

马路上无论是公交车还是私家车或者行人的腿,都在暴雨里举步维艰。

因此网友们也常常戏谑道“来武汉吧,我请你看海”,武汉甚至还有了“东方威尼斯”的说法。

由此可见,一座城市在面临自然灾害的考验是所表现出的坚强程度是它规划失败或成功的读数。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城市部分若干问题探讨_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高中地理城市部分若干问题探讨_地理论文

城市、镇、城镇、乡镇高中地理下册(必修)课本(1995年第4版,以下简称“课本”)160页谈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70页提到我国城市、镇的数目,并指出,“这些城镇……”。

172页谈到“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包括“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城镇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人类居住地。

目前还难以找到符合各学科、世界各地和各不同时代的城镇的定义。

一般说来,城镇聚居的人口数量多,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有街道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世界各国划分城镇和乡村的标准很不一致,最常见的是按集聚人口规模划分城镇和乡村。

多数国家以100人~10000人为城镇人口最低界线。

有些国家还采用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等级高低等作为划分城乡的参考指标。

我国现行的建制镇标准是1984年规定的。

县政府驻地和有2000以上非农业人口聚居的乡政府驻地可以建镇,实际上,现在很多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低于法定标准。

1986年,民政部调整了设市标准,规定以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作为设市标准,同时增加了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的指标。

严格地说,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

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但在很多不严密的情况下,城市常作为城镇居民点的总称。

“乡镇”中的“镇”,是指建制镇,“乡”不够建制镇条件。

乡行政中心多数具有层次较低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联系着周围一定范围的乡村,习惯上称为集镇,是介于乡村和城镇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属乡村居民点。

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城市化(城镇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

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很难给城市化下个各学科都接受的定义。

课本也没下定义,只指出这一过程中几个方面的变化。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也有多种,但能被各家接受的是指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易得、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舞阳坝地区城市化问题研究分析恩施市中心城区班级:学号:姓名:—舞阳坝地区城市化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本论文重点讲述恩施市中心城区-舞阳坝片区的城市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大量资料进行引证论述。

通过从大到小、从上到下的层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

首先是对区位所处城市的一个简单分析,包括现有资源、环境、根底设施、城市化情况等进行收集分析,对城市开展进行一个系统的swot分析。

其次对舞阳坝片区的现状的分析,包括资源、人口、建筑、商业概况、交通等进行整理分析。

最后找出片区城市化程度、开展的优势、缺乏、存在的问题等。

为恩施市舞阳坝片区及更大范围的开展提供有用的结论。

正文:恩施州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市恩施自治州中部,属云贵高原的东延局部,地近四川台地边缘,处于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末端。

东与建始、鹤峰交界,西与利川、咸丰毗邻,南与宣恩相交;北与重庆奉节县接壤,辖区内东西相距86.5千米,南北长90.2千米。

恩施市属于典型的西南卡斯特地貌城市,城市沿清江两侧开展,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俗、地域特色。

现状资料自然资源:水文、地貌地形、气候、资源:清江河横穿恩施整个市区,典型卡斯特地貌,全年降雨丰富,气候温润宜人。

土地资源: 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

据国土局资料,全市耕地总面积88600.45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22.3%,人均耕地为11.1亩,其中根本农田保护面积50345.59公顷,保护率达56.82%.矿产资源 : 恩施位于多种构造体系联合、符合的部位,地层尚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产资源较丰富,种类较多。

全市有39种矿产,103个矿区、点。

已探明具D级储量以上矿产9种,产地15处。

其中熔剂用石灰岩、熔剂用白云岩、耐火粘土、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用粘土等五种矿产,居鄂西自治州第一位。

正在开采利用的矿产主要有煤、黄铁矿、水泥用石灰岩、水泥用粘土等四种。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98.2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6.93%,其中有森林面积279.68万亩。

城市地理学论文

城市地理学论文

目录一、中国与世界城市化比较 (2)二、中国城市化内部差异 (3)(二)中国城市化类型差别 (4)(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4)(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5)(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5)(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 (6)(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6)三、中国城市化难题 (7)当代中国城市化现状和问题摘要城市化是近现代以来伴随工业化发展而展现出来的一种地理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了本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情况,同时合理的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化现状与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巨大差距,同时我国城市化过程有着很大的地区差异,我国城市化地区差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和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差异,而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极其严重,若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将威胁到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以上问题作简略分析,提出个人观点。

关键词:城市化;类型;特点;差异;问题“城市化,就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聚行为所进行的过程,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

”[1城市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后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少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

”[2]中国真正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持续到现在,而且必将在未来数十年内保持这种较快速度。

但是城市化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产生集聚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粮食和能源等的巨大压力,而我国又是一个发展极不均衡的国家,地区差异明显,城乡差距较大,有这些差异的存在必然也导致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譬如农村城市化如何推进,落后地区城市化是否应该加速,又该怎样进行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过程 (1)
1.1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时期 (1)
1.2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时期 (2)
1.3城市群与城市特色化发展时期 (3)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特点 (4)
2.1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绝对数大 (4)
2.3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5)
2.4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 (5)
3. 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需要创新与重建 (6)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过程
在我国,关于城市化的理论研究总体上是以城市化道路的确定为主线展开的,理论研究滞后的特征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特别是区域中小城市的进步尤为突出。

尽管没有严格的阶段划分,但其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1.1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市时期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争论在我国久已存在,但主要限于城市规划学界,重点是围绕着我国城市的发展方针展开的。

1980年代初以后的十多年间,关于城市化道路的争论十分热烈,所论涉及有关城市化理论的方方面面,如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般过程、一般规律、空间展开形式等等,发表文章之多,参加学科之广,观点立论之杂,使得进行综述研究也变得相当困难。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国家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尽管国家在此期间对城市发展方针略有微调,但对“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则是始终如一的。

该方针对我国后期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有效促进了国内中小城市的发展。

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有193个发展到671个,
增加了2.48倍;而小城镇数量却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增加幅度远远超过城市增幅。

在此阶段,我国城市的现代话建设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1.2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也随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但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受经济聚合与外扩效应的影响,城市规模增长迅猛,大型城市数量大幅提升,并出现大量“特大城市”。

其中,城市市辖区人口200万以上城市个数36个,比1978年增加26个;100万至200万人口城市83个,实际增加64个;人口超过100万城市119个。

二是大型及特大城市的发展引起了普遍反思和重视。

随着城市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一些大型或特大城市数量也在自发性增多。

大城市的发展对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1.3城市群与城市特色化发展时期
2007年以来,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级区域规划和国家级创新试点城市规划等政策秘籍出台,我国区域城市群已经借势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戒指2012年年底,国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关中、川渝等十大城市群。

就像南京、宁波和深圳等处在这些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已经纷纷走向新型城市模式的探索之旅,陆续提出“智慧型城市”“知识型城市”等新的目标。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特点
中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又走了一段曲折道路。

但中国的城市化仍遵循着历史的轨道发展着。

相对而言,中国相当数量的城市还很年轻,因此,它与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路不完全相同,有着自己经济的、自然的、民族的和社会的特点。

2.1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城市人口绝对数大
城市化水平,一般是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多维现象,没有单个的度量能够如实地反映城市化的各个方面。

除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外,还要增加三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一是城市的数目;二是绝对的城市人口数量;三是不同规模等级中的城市人口分布及其增长率。

还有的提出要增加土地利用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结构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

中国城市化是在总人口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推进的。

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自然增长较快,而且增长的绝对量大于转移量,必然造成城市化的速度缓慢。

目前,中国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城市人口的绝对数并不少。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城镇人口为29651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6.15%。

2.2城市化进程是渐进式的发展态势
建国4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几度经济上的冒进和政治因素的冲击,使城市化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城市化进程
的缓慢和波折。

但从总体上看,城市化是渐进式的推进。

城市人口基本上是逐年有所增长,其中2/3都是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约占1/3。

渐进式的发展,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的。

2.3城市化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由于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分布不均衡,城市化在各个地区的发展极不平衡。

沿江、沿海、沿路点城市相对集中,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开发的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西部内陆地区,地形气候比较复杂,经挤发展相对缓慢,人口密度小,城市稀疏。

在建设“大三线”的指导思想下,国家一度曾计划向中西部倾斜,而实际结果并不成功。

从第五个五年计划(70年代末)开始,为了发挥对外开放和地区优势,建设重点有从中西部向东移动的趋势,相应地城市发展也是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较快。

预计第9个五年计划以后,国家将重视东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地区不平衡状态将会逐渐有所改善。

2.4城市化以乡村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大都是以农民破产,工业化迅速发展来实现的。

而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走自己的路。

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

从而冲击着城市,促进着城市发展。

这种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繁荣基础上的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一大特点,也是城乡协调发展的结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乡关系协调与否,是城市化的关键。

50年代后半期俄国城乡发展极不协调,工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猛增,农业停滞,结果使城市发展失去稳固基础。

80年代城乡关系比较协调,当然不是没有问题,但总体上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是较好的,因而城市发展相对较快。

3. 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需要创新与重建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而他们的工业化则是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框架后自发地发展起来的。

故而,西方的城市化理论中缺乏制度建构的论述。

因此这一理论到了正处于社会制度转型期的我国就显得先天不足。

今天,当我们讨论中国的城市化时,是站在一个怎样的起点之上呢?近 30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没有促成全社会的全面进步,反而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分隔。

1978年以前,各级各类城市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生产地域综合体而不像完整的城市,而我们的乡村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多少变化。

因此,只有把城市化提到制度创新的高度,对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认识才可能真正到位。

在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因为制度不合理;而1978年以后在城市化实践上
的彷徨则是没有认清制度的强大作用。

综观我们在城市化研究上的状况,我们似乎是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了一些并不那么重要或“不相干”的问题上。

至少可以说,关于道路或模式之争,应当是在我们的城市化制度重建与机制创新得以完成,城市化在市场体制下运行了一定时间后,再来讨论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新的城市化制度与机制没有完全建立或理顺的时候,把大量精力花费在城市化道路问题上是没有意义的。

至于“二元城市化论”、“乡村城市(镇)化论”等都是值得商榷的论点,是典型的对传统体制的“路径依赖”。

总之,中国的城市化理论需要创新与重新阐释,或如王红扬所表述的,城市化的传统“范式”期待“转换”。

可惜的是这类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太少了。

城市化理论或“范式”重建的第一步就是重新阐释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我们愿在此抛砖引玉:所谓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全面制度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国家内部人口、资源与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以城市为主导重新进行空间配置的过程,其间伴随着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

在此我们强调城市化是工业化后新的经济制度的产物,在城市被“化”出来的过程中,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资源配置机制与过程,将必然使走上现代化之路的国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农业被现代农业所替代,传统乡村社会将因之解体,农业社会时期的旧城市会被彻底地改造为充满现代气息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工业文明将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