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均匀性判定

合集下载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 .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张晓玉,张丽丽(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71)摘要:本文在对岩土工程勘察有关规范理解的基础上,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分析地基均匀性评价的重要性,细化了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

关键词:地层均匀性;地基均匀性;变形控制;当量模量0 引言我们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般很重视地基承载力、基础持力层和基础形式的分析评价,对地基均匀性的评价重视不够,前几年多数单位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甚至不予评价,在审图机构的要求下,现在的勘察报告基本上有这一节的内容,但评价方法五发八门,说法也很多,如不均匀、较均匀、均匀性较好、均匀性一般等,并多以地层均匀性代替地基均匀性,概念也不是很清晰,彼此理解出入较大,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想法。

1 规范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1-3表述“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其条文说明4.1.11-2补充解释为“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工程经验表明,绝大多数与岩土工程有关的事故是变形问题,包括总沉降量、倾斜和局部倾斜;变形控制是地基设计的主要原则,故本条规定了应分析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提供岩土变形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4.3.3表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包括内容的第4款为“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③湖北省地区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中6.0.10条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应包括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④《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8.2.1-2表述天然地基分析评价应包括的基本内容的第2款为“地基均匀性”。

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中应进行分析\评价的内容摘要:工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前,必须对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正确评价。

关键词:稳定性、分析、评价世界上任何建(构)筑物都是修建在地表或地表下一定深度范围的岩土体中,作为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环境的工程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建(构)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使用。

因此,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前,必须对建筑场地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查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做出正确评价,为岩土体的整治、改造和工程的设汁、施工提供详细、具体、可靠的地质资料。

工程建设场地和地基稳定性的评价主要内容如下:一、场地稳定性评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一)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

(二)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三)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

(四)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

(五)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的类型和腐蚀性、补给排泄条件、主要含水层以及渗透性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利联系、近五年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与主要影响因素、工程区域的气象资料等。

在地基基础、地下结构施工中,应考虑地下水对主体结构的上浮作用;验算边坡稳定性时,考虑地下水及其动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在地下水位上升时要考虑岩土的回弹和附加浮托力;在地下水水位下降时要考虑可能的地面沉降以及引起的其它工程地质灾害。

三、地基均匀性的评价(一)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 2、在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3、对于桩基础按等效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按应力比确定评价深度。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岩土勘察地基均匀度及稳定性评价
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
1.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
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
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1、地基均匀性评价是否可理解为对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均匀性评价,对土层的评价结论是否说土层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土,还是地基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而且对场地土层是否应该全部进行评价?我曾经见过一份报告上对本应该在基础开挖将被挖除的填土层评价其均匀性,本人认为不合理,是否正确?2、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法在高层勘察规范上才有,那低层和多层天然地基方案是否需要进行地基均匀性进行评价?若需要如何评价?根据高层规范第8.2.4条要求进行是否可行?3、如下剖面地质情况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a、第一种情况:建筑层高4层,无地下室,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是否需要评价地基均匀性,若要评价该如何评价?这种情况层有人说粉质粘土为不均匀地基土,理由是层厚不均匀,则变形不均匀。

对此我认为不合理,层底坡度少于10%,按照高层勘察规范第8.2.4条规定可判为均匀地基,厚度不均匀,可将基础放置在粉质粘土同意水平面上即可解决该问题,不知对否?b、建筑为11层,框架,1层地下室,基地标高约在自然地面下3m,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4、如下剖面地质情况,按照层高3层和18层,其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高大钊:1. 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是勘察报告的内容之一。

但勘察阶段能够评价的仅是地基的均匀性,如果是均匀的地基,说明建造体型不很复杂的建筑物应该是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的。

但是,如果楼层的高差很大,荷载的分布明显的不均匀,那么即使在均匀的地基上还是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

2. 有经验的工程师,稍有工程判断能力的工程师,根据场地土层厚度的分布和不同勘探孔的压缩性指标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判定这个地基是不是均匀的。

3. 对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关于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有关规定,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讨论:1) 均匀性判断要求进行的,即使是采用分析软件方便快捷地进行的是“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分析评价”,并不是要求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影响

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影响
第15页/共49页
二、洞口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1.洞口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洞口宜设在山体坡度较大的一面(大于30°),岩层完整,覆盖层较薄,最好设置在岩层裸露的地段。2.洞口底标高的选择 洞口底的标高一般应高于谷底最高洪水位以上0.5~1.0m的位置;各个洞口的高程不宜相差太大,要注意洞室内部工艺和施工时所要求的坡度,便于各洞口之间的道路联系。3.洞口边坡的物理地质现象 避免不良地质现象。
第2页/共49页
(3)衡量地基土压缩性的不均匀性,以压缩层内各土层的压缩模量为评价依据。
1)当 、 的平均值小于10MPa时,符合下式要求者为均匀地基。2)当 、 的平均值大于10MPa时,符合下式要求者为均匀地基。 式中 、 ——分别为基础宽度方向两个钻孔中,压缩层范围内压缩模量按厚度的加权平均值(MPa),并取大者为 小者为 。 3)当不能满足上述两式要求时,属不均匀地基。
第11页/共49页
§6.8 不良地质现象对
地下工程选址的影响
主要内容: 地下工程总体位置的选择 洞口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洞室轴线选择的工程地质条件
第12页/共49页
地下工程:建筑在地面以下及山体内部的各类建(构)筑物。如: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工业设施、地下储存库、地下生活设施、地下军事设施等。 地下工程优点:隔热、恒温、密闭、防震、隐蔽、不占地面空间。
第33页/共49页
对于大型滑坡(体积>10万m3,或滑面最大埋深>20m,滑坡分布面积>8000m2),路线应首先考虑绕避方案。如绕避困难或路线增长过多时,应结合滑坡稳定程度、道路等级和处理难易程度,从经济与施工条件等方面做出绕避与整治两个方案进行比较。
第34页/共49页
三、岩堆地带选线
在岩堆地带选线,必须首先勘测岩堆的规模和稳定程度。 对处于发展阶段的岩堆,若上方山坡可能有大中型崩塌,则以绕避为宜。 对趋于稳定的岩堆,路线可不必避让。如地形条件允许,路线宜在岩堆坡脚以外适当距离以路堤通过;如受地形限制,也可在岩堆下部以路堤通过。 对稳定的岩堆,路线可选择在适当位置以低路堤或浅路堑通过。路堤设置在岩堆体上部不利于稳定,因此路线应定在岩堆下部较合适。设计路堑,应设置在岩堆体上部,且路堑边坡宜取与岩堆天然安息角相应的坡度。

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分析

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分析

第一节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分析根据本次勘察资料,地基土竖向成层分布,部分层位水平方向上分布不连续,水平方向上厚度变化较大,部分层位水平方向顶(底)板埋深有所起伏,主要表现在:1、人工填土层(Qml)杂填土(①1)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砖块、灰渣、废土、建筑垃圾等组成,分布不稳定,仅局部分布;素填土(①2)呈褐黄色,软塑~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高)压缩性土,厚度有所变化。

填垫年限小于十年。

2、新近冲积层(Q43N al)黏土(③1)土质尚均匀,分布不甚稳定,厚度有所变化,局部缺失。

3、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1h)水平方向上土质尚均匀,砂粘性变化较大,局部夹粉土,分布较稳定。

4、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l)⑧1亚层分布不甚稳定,局部缺失,⑧2亚层分布尚稳定,各亚层厚度变化大。

5、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Q3e al)土质较均匀,⑨1亚层分布尚稳定,局部缺失;⑨2亚层分布较稳定,厚度变化较大;⑨3亚层分布不稳定,部分区域缺失。

5、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Q3c al) 本层土在揭示范围内土质尚均匀,⑪1亚层分布不稳定,部分区域缺失,⑪2、⑪3亚层分布尚稳定。

本场地地基土水平方向上各亚层砂粘性有所变化,厚度有所变化,但对整体而言,地基土分布及性质尚均匀、稳定,整体认为地基土是较均匀、稳定的。

第二节 2.4物理力学指标统计2.4.1一般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当子样个数≥6时,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及子样个数;当子样个数<6时,仅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及子样个数。

各层土物理力学指标统计结果如表2.4.1:2.4.2标贯指标统计静力触探试验提供锥尖阻力qc 、侧摩阻力fs算术平均值,标准贯入击数提供最大值、最小值、算术平均值、子样数如表2.4.2:标贯指标统计表表2.4.2。

建筑工程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

建筑工程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

浅析建筑工程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摘要:地基在建筑里的作用不可以替代,隐藏地基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地基的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是建筑物岩土工程勘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文章就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建筑工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仅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均匀性;稳定性;评价方法;措施tu4331.地基均匀性评价范围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范围是一个立体的概念。

在建筑工程中,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应包括2个方面:平面范围与深度范围。

其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虽然有所相似但是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含义,这需要有确切的定性概念,假若其评价范围和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相同,这就会造成企业成本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的厚度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标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遵循如下几方面的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δ 0.025σδ(1)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 地基规范0。

(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zn=b(2.5-0.4lnb)(2)式中: b--基础宽度。

对于大面积基础其评价范围应不小于1倍基础宽度范围。

(4)对于桩基础按等效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按应力比确定评价深度zn,即zn处的附加应力?z与土的自重应力?c应符合下式要求:?z=0.2?c (3)?z=σα1po (4)式中:α1--附加应力系数,查有关规范确定;po--等效实体基础底面的平均附加应力。

2.地基均匀性判定地基均匀性判定方法可分为2种,一种是定性判别;令一种是:定量判定。

定性判别是指通过地貌单元、地质构造、岩土分布等的不均匀特征来判断辨别。

地基均匀性评价(高大钊)

地基均匀性评价(高大钊)

地基均匀性评价高大钊1. 在8.2.1条第2款“地基均匀性”评价是强制性条文,说明在勘察报告中必须评价地基的均匀性。

2. 但8.2.4条并不是强制性条文,这条是如何评价均匀性的方法,规范做了概括,但并不是非用这些方法不可,用其他方法是不是就不行了呢?不是的,在这本规范之前,岩土工程师早就会评价地基均匀性了,而且各个地方也有不同的经验,是否可以呢?当然是可以的。

3. 条文说:“对判定为不均匀的地基,应进行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的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建议。

”怎样理解这一条?有人说,根据这一条就应该在勘察报告中计算差异沉降。

但我实在看不出来,规范是讲分析评价,例如是岩土组合地基,那即使是体形非常简单的建筑物,荷载非常均匀的建筑物,还是会有不均匀沉降,而且肯定土基方向沉降大,那么采取什么措施呢?在岩基段采用褥垫是一种可以建议的工程措施。

如果要你把差异沉降给计算出来,那可没有办法计算。

4. 从上面这条规定不能得到相反的结论,说如果评价为均匀地基,就不需要建议设计验算沉降了。

因为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很多,除了不均匀地基的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因素,例如,建筑物的层数或高度有比较大的差异,荷载的分布不均匀,荷载的重心与基础形心不重合等结构的因素都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因此,勘察报告的重点是要从地基角度发现不均匀性,建议设计采取工程措施,而不在于强调地基的均匀性,最多是说从地基角度来看,没有发现对建筑物变形产生不利影响的不均匀性。

5. 这一条的第一款,是从地貌和地质单元的角度分析是否是不均匀地基,这主要根据工程师的知识和经验来判断。

6. 第二款是从土层的厚度是否变化过大来判断,其中,第1点,持力层底面标高的坡度比较明确,但相邻基础底面标高之说在勘察阶段一般都是没有最后确定的,实在难以判断的。

但第2点是用基础宽度表示,以0.05b为限制,实际上就是厚度的变化不大于5%,这里并不需要和基础宽度联系起来,勘察阶段一般宽度也没有最后确定,同时这个规定与第1点的10%也是有些矛盾的,两种计算结果可能会不一致的。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的勘察评价_0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的勘察评价_0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的勘察评价摘要:地基的均匀性与稳定性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地质依据,对建筑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

因此,加强岩土工程中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的勘察评价工作,具有现实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岩土工程;均匀性;稳定性;地基现行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的相关规范,没有给出地基均匀性与稳定性评价的具体标准。

本文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天然性地基的均匀性勘察评价1.1均匀性勘察评价的范围评价天然性地基的均匀性时,应当明确评价的深度范围与平面范围。

评价地基均匀性的平面范围和评价抗震覆盖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通常以某一街区或自然村为单位,评价抗震的建筑场地;而将建筑物的水平投影面积作为标准范围,评价地基的均匀性。

评价地基均匀性的深度范围不同于评价抗震覆盖层厚度。

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应当确定定性概念,如果抗震覆盖层厚度和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相同,就会导致不必要的投资浪费。

一般来说,评价地基均匀性的深度范围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地基受力层的情况。

独立基础是基底下1.5倍基础底面宽度,条形基础则是基底下3倍基础底面宽度,并且评价深度都应当大于5m。

其次,压缩层的深度。

按照变形比法确定天然地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的评价深度。

第三,大面积基础的深度评价范围应当大于或等于1b(b 是基础宽度)。

天然地基大面积基础的深度评价范围,应当按照下面的公式进行确定。

zn=b(2.5-0.4lnb)。

1.2均匀性勘察评价的内容构成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地基均匀性评价。

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审核时,如果发现报告中没有涉及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内容,或者地基均匀性评价空洞无物,就应当及时地责令有关单位改正、补充。

否则,将会导致在设计基础时,难以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考虑,使得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

按照基础设计经验与相关规范可知,评价地基均匀性等于分析、解决地基土不均匀问题。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论叙,并对在不均匀地基的基础设计中应采取的结构措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基;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基础设计;1 .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

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

探讨岩土工程勘察中高层建筑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发布时间:2021-06-16T11:22:51.780Z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4月上作者:李金秋[导读] 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在不同地基土上的均匀性进行评价,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物容易倾斜、不均匀沉降。

地基均匀性评价主要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进行。

当判断为不均匀地基时,需评价建筑物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并应提出相应建议。

新疆乌鲁木齐城乡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李金秋 830002摘要: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在不同地基土上的均匀性进行评价,不均匀地基上的建筑物容易倾斜、不均匀沉降。

地基均匀性评价主要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方面进行。

当判断为不均匀地基时,需评价建筑物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并应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高层;当量模量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基数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居住环境等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高层建筑的高度也是越来越高。

随之而来的则是荷载也越来越重,在建筑物基础工程设计和施工时,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的沉降变形也随之变成设计师和岩土工程师越来越看重的问题。

建筑物的地基设计不仅要满足承载力计算的要求,更要控制地基的变形,而地基的均匀性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一、地基均匀性评判条件依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17)在8.2.3条中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判定为不均匀地基:1、地基持力层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显著。

2、地基持力层虽属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但存在下列情况之一:1)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底面或相邻基底高程的坡度大于10%;2)中一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差值大于0.05b(b为基础宽度)。

3、同一高层建筑虽处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同一工程地质单元,但各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较大差异时,可在计算各钻孔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当量模量的基础上,根据当量模量最大值和当量模量最小值的比值判定地基均匀性。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

地基均匀性评价1、地基均匀性评价是否可理解为对持力层和下卧层的均匀性评价,对土层的评价结论是否说土层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土,还是地基为均匀或不均匀地基?而且对场地土层是否应该全部进行评价?我曾经见过一份报告上对本应该在基础开挖将被挖除的填土层评价其均匀性,本人认为不合理,是否正确?2、地基均匀性评价的具体评价方法在高层勘察规范上才有,那低层和多层天然地基方案是否需要进行地基均匀性进行评价?若需要如何评价?根据高层规范第8.2.4条要求进行是否可行?3、如下剖面地质情况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a、第一种情况:建筑层高4层,无地下室,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是否需要评价地基均匀性,若要评价该如何评价?这种情况层有人说粉质粘土为不均匀地基土,理由是层厚不均匀,则变形不均匀。

对此我认为不合理,层底坡度少于10%,按照高层勘察规范第8.2.4条规定可判为均匀地基,厚度不均匀,可将基础放置在粉质粘土同意水平面上即可解决该问题,不知对否?b、建筑为11层,框架,1层地下室,基地标高约在自然地面下3m,选择②粉质粘土做地基持力层,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4、如下剖面地质情况,按照层高3层和18层,其地基均匀性如何评价?高大钊:1. 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是勘察报告的内容之一。

但勘察阶段能够评价的仅是地基的均匀性,如果是均匀的地基,说明建造体型不很复杂的建筑物应该是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的。

但是,如果楼层的高差很大,荷载的分布明显的不均匀,那么即使在均匀的地基上还是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的。

2. 有经验的工程师,稍有工程判断能力的工程师,根据场地土层厚度的分布和不同勘探孔的压缩性指标之间的比较,就可以判定这个地基是不是均匀的。

3. 对于《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关于地基均匀性评价的有关规定,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也需要进行必要的讨论:1) 均匀性判断要求进行的,即使是采用分析软件方便快捷地进行的是“沉降、差异沉降、倾斜等特征分析评价”,并不是要求进行精确的定量计算。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方法邓宇凡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方法邓宇凡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方法邓宇凡发布时间:2021-11-10T12:47:15.922Z 来源:《建筑模拟》2021年第9期作者:邓宇凡[导读]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是地质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岩土工程勘察效果,同时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应该落实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实现对岩土勘察的分析。

本文笔者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文章中对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同时也总结了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中心广东广州 510000摘要: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是地质勘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岩土工程勘察效果,同时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应该落实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评价,通过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实现对岩土勘察的分析。

本文笔者针对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文章中对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同时也总结了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关键字: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稳定性在工程建设以及勘察过程中,完成岩土勘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勘察环节,主要完成地基的有效勘察应用,实现对地质地基勘察的综合应用控制,确保勘察工作应用更加合理。

在进行岩土勘察过程中,需要根据勘察内容实现对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的有效分析工作,针对地基的整体稳定性情况进行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地基有承载力不足或者不稳定的问题,需要做好对地基的有效控制,确保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施工建设更加合理。

而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施工应用中,需要实现其技术管理。

1.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岩土工程勘察是现代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用的重要模块,对于工程勘察技术应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关系岩土勘察应用效果,确保其技术的应用更加合理,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勘察地基均匀性的应用效果。

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评

地基土均匀性及稳定性评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1 .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在建筑物的天然地基浅基础设计时,设计人员最关心的是由于地基变形引起的建筑物的变形(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及局部倾斜) 而当前在进行建筑物的变形设计时多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原则设计,即建筑物的变形是否超过变形允许范围值,而造成地基变形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地基存在不均匀的问题;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由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可供参考,往往仅一笔带过或者只停留在定性的评价上,缺乏必要的定量分析,给岩土工程设计带来诸多不便。

1.1 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 500m/s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 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 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 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 5m;(2) 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式中符号意义可参考“地基规范”(3)对大面积基础其评价深度范围按下式确定:式中b:基础宽度。

且对于大面积基础其评价范围应不小于 1倍基础宽度范围。

(4)对于桩基础按等效实体深基础的底面积按应力比确定评价深度 zn,即z 处的附加应力oz与土的自重应力 oc 应符合下式要求:2 地基均匀性的评价内容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审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发现大部份岩土工程师对该部份的评价显得空洞无物,或者根本就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使得基础设计时对地基土的均匀性难以进行考虑,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根据有关规范和基础设计经验,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其实就是地基土的压缩性不均匀问题,结合场地特征,应首先确场地所在的工程地质单元,进而根据建筑物的荷载特征估算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

关于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理解和探讨张晓玉,张丽丽(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武汉 430071)摘要:本文在对岩土工程勘察有关规范理解的基础上,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分析地基均匀性评价的重要性,细化了地基均匀性评价方法。

关键词:地层均匀性;地基均匀性;变形控制;当量模量0 引言我们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一般很重视地基承载力、基础持力层和基础形式的分析评价,对地基均匀性的评价重视不够,前几年多数单位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甚至不予评价,在审图机构的要求下,现在的勘察报告基本上有这一节的内容,但评价方法五发八门,说法也很多,如不均匀、较均匀、均匀性较好、均匀性一般等,并多以地层均匀性代替地基均匀性,概念也不是很清晰,彼此理解出入较大,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想法。

1 规范对地层均匀性和地基均匀性评价的要求①《岩土工程勘察规范》4.1.11-3表述“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

其条文说明4.1.11-2补充解释为“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是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工程经验表明,绝大多数与岩土工程有关的事故是变形问题,包括总沉降量、倾斜和局部倾斜;变形控制是地基设计的主要原则,故本条规定了应分析评价地基的均匀性,提供岩土变形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

”②《岩土工程勘察规范》14.3.3表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编写,包括内容的第4款为“场地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③湖北省地区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42/489—2008)中6.0.10条表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应包括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

④《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8.2.1-2表述天然地基分析评价应包括的基本内容的第2款为“地基均匀性”。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的均匀性与稳定性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的均匀性与稳定性评价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的均匀性与稳定性评价开发岩土工程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岩土工程的勘探中,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研究。

本文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析了岩土工程勘察所遇到的问题,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地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出一些见解,为今后岩土工程地基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具有发展战略意义。

标签:岩土工程均匀性稳定性0引言岩土勘察是地基设计的基础内容,提供合理的岩土设计参数关系到地基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经济性、安全性以及可行性的标准。

我国对于岩土勘探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尚不成熟,由于工作人员的技术掌握不熟练以及对于勘探规范理解不透,造成勘探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其中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分析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地基均匀性和稳定性是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岩土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直接决定了地基的合理与否,因此,大力研究岩土勘探中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逐渐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1]。

1岩土勘察过程中的相关问题1.1现场资料收集存在的问题1.1.1勘探深度和勘探间距岩土地层工程的地质性质不相同,勘探的深度也不尽相同。

例如,埋藏较浅,土壤性质较好的基岩地区勘探孔的深度相应的打的较浅,而地质土壤性质较差并且淤泥大量存在分散存在的地區勘探孔深度就要相应的打的很深,只有这样才能勘探出就好的土壤层。

这就要求勘探部门在勘探前,要对勘探地区的地质性质进行充分的探索。

根据地基复杂程度的不同,勘探点之间的距离也不同,地基复杂的情况,应该将勘探孔打的密集一些,要能够根据土质的具体性质和状况,随时变更勘探方案,不能一层不变,而变更方案势必会加大资金的花费,所以在经济较为落后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区,勘探方案问题较为严重。

1.1.2划分野外地层室内资料的整理的关键因素是野外地层的划分。

由于岩土勘探多采用多台钻机并联同时作业的工作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标准,技术人员各自为政,导致最后的勘探资料无法合理汇总,造成资料汇总混乱。

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地基均匀性评价问题论文

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地基均匀性评价问题论文

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的地基均匀性评价问题探析【摘要】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审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发现大部份岩土工程师对该部份的评价显得空洞无物,或者根本就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使得基础设计时对地基土的均匀性难以进行考虑,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隐患,根据有关规范和基础设计经验,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其实就是地基土的压缩性不均匀问题,结合场地特征,应首先确场地所在的工程地质单元,进而根据建筑物的荷载特征估算地基压缩层深度范围。

【关键词】岩土勘察;工程地质;地基均匀性;场地特种;压缩层深度;安全隐患0 引言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且《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以下简称勘察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7-2002)(以下简称地基规范)对地基的均匀性有明确的规定,但两规范均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准则,岩土工程师在对地基的均匀性进行评价时也显得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处着手,作者多年从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审查,试图从定性及定量角度对地基的均匀性提出一些方法。

1 评价范围及评价内容1.1 评价范围对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应首先确定其评价的平面范围和深度范围,天然地基的均匀性评价平面范围与抗震场地评价范围既有相似而又有较大的差异,抗震的建筑场地评价多以自然村或某一街区为单位进行考虑,而建筑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时多以建筑物水平投影面积范围为标准,也即通常以建筑物角点包络线所占的面积为评价范围;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深度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评价具有明显不同的概念,必须有明确的定性概念,假若它的评价范围与抗震覆盖层厚度的评价范围一致,则将造成过大的投资浪费,建筑抗震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是以地面至地层界面剪切波速大于500/的岩土层顶面距离为准,而地基均匀性评价深度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1)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对于条形基础为基底下3b(b为基础底面宽度),对于独立基础为基底下1.5b,且评价深度均不小于5m;(2)压缩层深度范围:对于天然地基浅基础,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其压缩层深度按变形比法确定其评价深度:1.2 基本方面(1)当地基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 10%时,可视为不均匀地基。

岩土工程中地基的均匀性分析及处置措施探讨

岩土工程中地基的均匀性分析及处置措施探讨

岩土工程中地基的均匀性分析及处置措施探讨作者:詹京奎来源:《西部资源》2020年第02期摘要:地基的均匀性是岩土工程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不容马虎。

本文对地基均匀性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分析了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并结合工程实例及我国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等参考资料,介绍分析了地基均匀性的评价范围及方法,并对不均匀地基的处置措施进行简要叙述。

关键词:复杂地基;均匀性分析;评价范围及方法;处置措施;构筑物安全1.地基均匀性的重要性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所有的构筑物的地基都是建立在稳定的地层上的,构筑物上部的荷载通过墙柱连接最终都作用于下伏稳定地层中,在稳定地层与构筑物连接部位的结构及地层,我们称之为地基与基础,地基与基础的稳定性及均匀性是整个构筑物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的关键之一[1]。

在当今的中国由于城镇化建设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需要,中国在近十年内基本实现了人口城市化的增速发展,但中国一直以来实行严格的土地管控制度,从而造成城市人口集中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国的城市人口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在未来必然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迁移至城市。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30多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历史性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房地产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空前的繁荣及建设规模,据2014年底不完全统计结果,中国的房地产住宅库存规模上升了6.2亿平方米。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必然造成城市中适宜建设中高层住宅的天然地基逐渐减少,从而使越来越多的项目不得不将构筑物建造在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之上。

由于场地及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不均匀地基,不稳定地基等)与构筑物复杂程度(高度、体量)的提高,从而使简单的基础形式再也无法满足构筑物结构安全性、稳定性和适用性的需求,因此造成地基的均匀性及处置措施对构筑物的安全尤为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力层顶板和下卧层顶板坡度计算及地基均匀性判定一览表
建筑 物编 号 孔号 zk34 zk35 zk36 zk37 zk38 zk39 zk40 zk41 zk42 zk43 zk44 zk45 zk46 zk47 zk48 zk49 zk50 zk51 zk52 zk53 zk54 zk55 zk56 zk57 zk58 zk59 zk60 zk61 zk62 zk63 zk64 zk65 zk66 孔口标 高(m) 2275.38 2275.19 2275.34 2275.5 2275.4 2275.08 2275.11 2274.9 2275.5 2274.69 2274.54 2274.31 2277.54 2277.19 2277.24 2277.5 2275.35 2274.19 2273.39 2272.47 2272.29 2275.12 2275.45 2275.58 2275.1 2274.73 2278.68 2278.27 2279.81 2277.31 2277.25 2277.38 2275.36 卵石顶 强风化泥 卵石顶 孔口标高 卵石顶板 卵石顶板 水平距 板标高 岩顶板标 孔号 孔号-孔号 板高差 (m) 标高(m) 标高(m) (m) (m) 高(m) (m) 2261.48 2261.79 2263.04 2261 2259.9 2260.88 2260.91 2261.6 2261.1 2261.59 2260.44 2260.51 2263.04 2263.99 2266.04 2265.1 2260.95 2265.29 2263.79 2262.37 2260.19 2261.82 2262.35 2260.78 2260.6 2260.33 2264.48 2264.07 2265.01 2263.81 2263.55 2267.38 2264.56 2257.78 2256.79 2258.04 2256.7 2255.8 2255.38 2255.61 2256.6 2256.1 2256.09 2254.94 2255.11 2258.04 2255.99 2257.84 2257.1 2255.75 2257.79 2255.99 2255.77 2253.39 2257.02 2257.65 2256.08 2255.9 2255.63 2258.58 2256.17 2258.61 2258.81 2257.25 2260.58 2258.36 zk35 zk36 zk37 zk38 zk39 zk40 zk41 zk42 zk43 zk44 zk45 zk46 zk47 zk48 zk49 zk50 zk51 zk52 zk53 zk54 zk55 zk56 zk57 zk58 zk59 zk60 zk61 zk62 zk63 zk64 zk65 zk66 zk67 2275.19 2275.34 2275.5 2275.4 2275.08 2275.11 2274.9 2275.5 2274.69 2274.54 2274.31 2277.54 2277.19 2277.24 2277.5 2275.35 2274.19 2273.39 2272.47 2272.29 2275.12 2275.45 2275.58 2275.1 2274.73 2278.68 2278.27 2279.81 2277.31 2277.25 2277.38 2275.36 2274.64 2261.79 2263.04 2261 2259.9 2260.88 2260.91 2261.6 2261.1 2261.59 2260.44 2260.51 2263.04 2263.99 2266.04 2265.1 2260.95 2265.29 2263.79 2262.37 2260.19 2261.82 2262.35 2260.78 2260.6 2260.33 2264.48 2264.07 2265.01 2263.81 2263.55 2267.38 2264.56 2264.14 2256.79 2258.04 2256.7 2255.8 2255.38 2255.61 2256.6 2256.1 2256.09 2254.94 2255.11 2258.04 2255.99 2257.84 2257.1 2255.75 2257.79 2255.99 2255.77 2253.39 2257.02 2257.65 2256.08 2255.9 2255.63 2258.58 2256.17 2258.61 2258.81 2257.25 2260.58 2258.36 2258.64 zk34-zk35 zk35-zk36 zk36-zk37 zk37-zk38 zk38-zk39 zk39-zk40 zk40-zk41 zk41-zk42 zk42-zk43 zk43-zk44 zk44-zk45 zk46-zk47 zk47-zk48 zk48-zk49 zk49-zk50 zk50-zk51 zk51-zk52 zk52-zk53 zk53-zk54 zk54-zk55 zk55-zk56 zk56-zk57 zk57-zk58 zk58-zk59 zk59-zk73 zk60-zk61 zk61-zk62 zk62-zk63 zk63-zk64 zk64-zk65 zk65-zk66 zk66-zk67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25.00 0.31 1.25 -2.04 -1.1 0.98 0.03 0.69 -0.5 0.49 -1.15 0.07 0.95 2.05 -0.94 -4.15 4.34 -1.5 -1.42 -2.18 1.63 0.53 -1.57 -0.18 -0.27 0.65 -0.41 0.94 -1.2 -0.26 3.83 -2.82 -0.42 卵石顶 板坡度 (%) 1.24 5.00 8.16 4.40 3.92 0.12 2.76 2.00 1.96 4.60 0.28 3.80 8.20 3.76 16.60 17.36 6.00 5.68 8.72 6.52 2.12 6.28 0.72 1.08 2.57 1.64 3.76 4.80 1.04 15.32 11.28 1.30 强风化 泥岩顶 板高差 (m) -0.99 1.25 -1.34 -0.9 -0.42 0.23 0.99 -0.5 -0.01 -1.15 0.17 -2.05 1.85 -0.74 -1.35 2.04 -1.8 -0.22 -2.38 3.63 0.63 -1.57 -0.18 -0.27 0.65 -2.41 2.44 0.2 -1.56 3.33 -2.22 0.28 强风化泥岩 顶板坡度(%) 3.96 5.00 5.36 3.60 1.68 0.92 3.96 2.00 0.04 4.60 0.68 8.20 7.40 2.96 5.40 8.16 7.20 0.88 9.52 14.52 2.52 6.28 0.72 1.08 2.57 9.64 9.76 0.80 6.24 13.32 8.88 0.87
持力层顶板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卧层顶板坡度计及算地基均匀性判定一览表
建筑 物编 号 孔号 zk1 zk2 zk3 zk4 zk5 zk6 zk7 zk8 zk9 zk10 zk11 zk12 zk13 zk14 zk15 zk16 zk17 zk18 zk19 zk20 zk21 zk22 zk23 zk24 zk25 zk26 zk27 zk28 zk29 zk30 zk31 zk32 zk33 孔口标 高(m) 2278.86 2277.55 2277.25 2277.23 2276.97 2276.98 2276.54 2276.4 2276.21 2275.1 2275.22 2275.01 2274.99 2275.24 2275.83 2275.84 2276 2275.59 2275.11 2274.85 2274.17 2274.27 2273.84 2276.63 2276.73 2277.05 2276.85 2276.93 2276.28 2274.83 2274.93 2275.08 2275.15 卵石顶 板标高 (m) 2263.56 2263.05 2262.65 2264.63 2264.57 2264.08 2264.04 2264.2 2263.41 2262.3 2262.62 2261.71 2261.39 2261.64 2260.93 2260.74 2261.2 2261.99 2261.31 2262.35 2260.97 2261.17 2261.54 2262.03 2263.73 2263.75 2264.15 2263.43 2264.08 2262.73 2262.73 2262.88 2261.95 强风化泥 岩顶板标 高(m) 2259.36 2258.35 2256.65 2258.63 2258.27 2259.18 2259.04 2259.1 2259.01 2257.9 2258.22 2257.61 2256.79 2257.14 2256.53 2255.74 2256.8 2256.99 2255.41 2257.35 2255.27 2254.97 2255.44 2256.63 2257.53 2259.35 2259.15 2258.63 2259.08 2257.43 2257.63 2257.58 2256.95 孔号 zk2 zk3 zk4 zk5 zk6 zk7 zk8 zk9 zk10 zk11 zk12 zk13 zk14 zk15 zk16 zk17 zk18 zk19 zk20 zk21 zk22 zk23 zk24 zk25 zk26 zk27 zk28 zk29 zk30 zk31 zk32 zk33 zk34 卵石顶 孔口标高 卵石顶板 卵石顶板 水平距 孔号-孔号 板高差 (m) 标高(m) 标高(m) (m) (m) 2277.55 2263.05 2258.35 zk1-zk2 25.00 -0.51 2277.25 2262.65 2256.65 zk2-zk3 25.00 -0.4 2277.23 2264.63 2258.63 zk3-zk4 25.00 1.98 2276.97 2264.57 2258.27 zk4-zk5 25.00 -0.06 2276.98 2264.08 2259.18 zk5-zk6 25.00 -0.49 2276.54 2264.04 2259.04 zk6-zk7 25.00 -0.04 2276.4 2264.2 2259.1 zk7-zk8 25.00 0.16 2276.21 2263.41 2259.01 zk8-zk9 25.00 -0.79 2275.1 2262.3 2257.9 zk9-zk10 25.00 -1.11 2275.22 2262.62 2258.22 zk10-zk11 25.00 0.32 2275.01 2261.71 2257.61 zk11-zk12 25.00 -0.91 2274.99 2261.39 2256.79 zk12-zk13 25.00 -0.32 2275.24 2261.64 2257.14 zk13-zk14 25.00 0.25 2275.83 2260.93 2256.53 zk14-zk15 25.00 -0.71 2275.84 2260.74 2255.74 zk15-zk16 25.00 -0.19 2276 2261.2 2256.8 zk16-zk17 25.00 0.46 2275.59 2261.99 2256.99 zk17-zk18 25.00 0.79 2275.11 2261.31 2255.41 zk18-zk19 25.00 -0.68 2274.85 2262.35 2257.35 zk19-zk20 25.00 1.04 2274.17 2260.97 2255.27 zk20-zk21 25.00 -1.38 2274.27 2261.17 2254.97 zk21-zk22 25.00 0.2 2273.84 2261.54 2255.44 zk22-zk23 25.00 0.37 2276.63 2262.03 2256.63 zk23-zk45 25.00 -1.03 2276.73 2263.73 2257.53 zk24-zk25 25.00 1.7 2277.05 2263.75 2259.35 zk25-zk26 25.00 0.02 2276.85 2264.15 2259.15 zk26-zk27 25.00 0.4 2276.93 2263.43 2258.63 zk27-zk28 25.00 -0.72 2276.28 2264.08 2259.08 zk28-zk29 25.00 0.65 2274.83 2262.73 2257.43 zk29-zk30 25.00 -1.35 2274.93 2262.73 2257.63 zk30-zk31 25.00 0 2275.08 2262.88 2257.58 zk31-zk32 25.00 0.15 2275.15 2261.95 2256.95 zk32-zk33 25.00 -0.93 2275.38 2261.48 2257.78 zk33-zk34 25.00 -0.47 卵石顶 板坡度 (%) 2.04 1.60 7.92 0.24 1.96 0.16 0.64 3.16 4.44 1.28 3.64 1.28 1.00 2.84 0.76 1.84 3.16 2.72 4.16 5.52 0.80 1.48 4.12 6.80 0.08 1.60 2.88 2.60 5.40 0.00 0.60 3.72 2.19 强风化 泥岩顶 板高差 -1.01 -1.7 1.98 -0.36 0.91 -0.14 0.06 -0.09 -1.11 0.32 -0.61 -0.82 0.35 -0.61 -0.79 1.06 0.19 -1.58 1.94 -2.08 -0.3 0.47 -0.33 0.9 1.82 -0.2 -0.52 0.45 -1.65 0.2 -0.05 -0.63 0.83 强风化泥岩 顶板坡度(%) 4.04 6.80 7.92 1.44 3.64 0.56 0.24 0.36 4.44 1.28 2.44 3.28 1.40 2.44 3.16 4.24 0.76 6.32 7.76 8.32 1.20 1.88 1.32 3.60 7.28 0.80 2.08 1.80 6.60 0.80 0.20 2.52 3.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