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

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1《长度的测量误差》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节长度测量误差【课题】长度的测量误差【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八年级上物理实验教学教案2匀速圆周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具有明确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过程、整合学习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和提供评估反馈等多重优势。

它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和参考,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目标(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三)教学准备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

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

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二、进行新课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讨论回答。

(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

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材内容:1.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刻度尺、量筒等测量工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验原理:长度、体积的测量方法。

3. 实验器材:刻度尺、量筒、水、细线、石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刻度尺、量筒等测量工具,掌握长度、体积的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长度、体积的测量。

难点:刻度尺、量筒的读数方法,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度、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

2. 教师发放实验器材,讲解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石块的长度和体积。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准备进行数据处理。

三、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平均值。

3. 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4. 教师总结误差来源,演示如何减小误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总结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测量。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思考如何将实验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

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最新八年级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 什么是直线运动?2. 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学习展示图片:卫星绕地球的运动人造地球转弯的火车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 轨迹是曲线)请大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曲线运动的例子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1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2.观察课本P32图6.1-1和图6.1-2思考:砂轮打磨下来的炽热微粒。

飞出去的链球,它们沿着什么方向?3.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4.是不是象我们大家猜测的这样呢?让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教师演示课本P32演示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测,从而得到结论: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切线方向5.什么是曲线的切线呢?结合课本P33图6.1-4阅读课本P33前两段加深曲线的切线的理解。

6.阅读课本P33第四段,试分析推理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速度是________(矢量.标量),因此只要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________,也就有________,因此曲线运动是________。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明确提出问题:既然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那由可知有加速度,又由可知受力不为零,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呢?2.实验探究器材:光滑玻璃板小钢球磁铁演示:小钢球在水平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2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2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选20篇)八年级物理教案 1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

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预习习题: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

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八年级物理教案 2物理力学注重从微观到宏观。

以往的技术科学和绝大多数的基础科学,都是或从宏观到宏观,或从宏观到微观,或从微观到微观,而物理力学则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学成就之上,运用这些成就,建立起物质宏观性质的微观理论,这也是物理力学建立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教案一、实验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 目的要求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直尺、铅笔。

3. 实验步骤(1) 在桌面上放置一只蜡烛,并在蜡烛上方放置一块玻璃板。

(2) 观察并记录蜡烛在玻璃板中的成像位置和大小。

(3) 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置另一只蜡烛,调整其位置,使其与成像位置重合。

(4) 观察并记录蜡烛的成像位置和大小。

(5)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 思考题(1) 为什么选择两只大小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2)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二、实验2:测定物体密度1. 目的要求学习测定物体的密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2. 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待测物体。

3. 实验步骤(1) 使用天平测量待测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

(2) 将量筒中装满水,记录水的体积。

(3) 将待测物体完全浸入水中,记录水的体积变化。

(4) 计算待测物体的体积。

(5) 根据公式ρ=m/V计算待测物体的密度。

4. 思考题(1) 如何确保待测物体完全浸入水中?(2) 实验中如何减小误差?三、实验3:制作简易指南针1. 目的要求学习制作简易指南针,了解地磁场的性质,提高动手能力。

2. 实验器材磁针、铁钉、棉线、软木塞。

3. 实验步骤(1) 将磁针插入铁钉的一端,确保磁针可以自由旋转。

(2) 将铁钉插入软木塞中,固定在平面上。

(3) 观察并记录磁针的指向,了解地磁场的性质。

4. 思考题(1) 为什么磁针会指向地球的南北方向?(2) 地磁场对指南针的作用是什么?四、实验4:研究串并联电路特点1. 目的要求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提高电路实验操作能力。

2.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灯泡、电阻、导线。

3. 实验步骤(1) 连接一个串联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

(2) 连接一个并联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

(3)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第一章:探究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的传播规律。

2. 学会使用激光笔、玻璃板等实验器材进行光的传播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光的传播特点实验:通过激光笔照射在不同介质上,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

2. 光的传播规律实验:通过玻璃板、透镜等器材,探究光线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三、实验步骤1. 光的传播特点实验:(1)准备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板、白纸。

(2)将激光笔对准玻璃板,观察光在玻璃板上的传播路径。

(3)将激光笔对准空气,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4)讨论光的传播特点和传播速度。

2. 光的传播规律实验:(1)准备实验器材:激光笔、透镜、白纸、直尺。

(2)将激光笔对准透镜,观察光经过透镜后的折射现象。

(3)将激光笔对准反射镜,观察光经过反射镜后的反射现象。

(4)测量并记录折射角和反射角,分析光的传播规律。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激光笔时,避免直视激光,以免损伤眼睛。

2. 实验过程中,保持玻璃板和透镜清洁,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五、课后作业1. 描述光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

2. 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第二章:探究声音的产生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2. 学会使用振荡器、扬声器等实验器材进行声音产生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声音的产生实验:通过振荡器和扬声器,观察声音的产生和变化。

2. 声音的传播实验:通过固体、液体、气体等不同介质,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三、实验步骤1. 声音的产生实验:(1)准备实验器材:振荡器、扬声器、尺子。

(2)将振荡器连接到扬声器上,调整振荡器频率,观察声音的产生。

(3)用尺子敲击扬声器,观察声音的变化。

(4)讨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2. 声音的传播实验:(1)准备实验器材:振荡器、扬声器、固体、液体、气体。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10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3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过程活动流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引入新课进行新课激发兴趣(一)光源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观察课本32页“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夜景图。

引题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

提出问题(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让学生讨论回答。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合作)分析实验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A.光手电、水B.激光手电、汽水瓶C.激光手电、玻璃砖D.激光手电、白纸E.激光手电、平面镜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物理试验教案教案及反思认真备课,不但备同学而且备教材备教法,依据教材内容及同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纳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准时间支配都作了具体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班级物理试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关怀!八班级物理试验教案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推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履行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老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同学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同学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准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学问。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关于物体运动的学问。

板书:“第二章简洁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同学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四周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第一章:测量长度1.1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2 实验原理刻度尺的读数方法。

物体的实际长度与刻度尺读数的关系。

1.3 实验器材刻度尺。

物体(如直尺、铅笔等)。

1.4 实验步骤1. 观察并了解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2. 将刻度尺放置在物体上,使刻度尺与物体平行。

3. 读取物体两端在刻度尺上的对应数值。

4. 计算物体的实际长度。

1.5 实验注意事项刻度尺要放置平稳,避免倾斜。

读数时要保持视线与刻度尺垂直。

第二章:测量质量2.1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2 实验原理天平的读数方法。

物体的实际质量与天平读数的关系。

2.3 实验器材天平。

砝码。

物体(如书籍、金属等)。

2.4 实验步骤1. 调节天平平衡,确保天平指针指向中央刻度线。

2. 在天平的两个盘子上放置相同数量的砝码。

3. 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上,砝码放在右盘上。

4. 调整砝码的数量,直到天平平衡。

5. 读取砝码的总质量,即为物体的实际质量。

2.5 实验注意事项天平使用前要检查是否平衡,不平衡时要进行调节。

放置物体时要轻拿轻放,避免对天平造成冲击。

第三章: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3.1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重力的概念。

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3.2 实验原理重力的定义和方向。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落规律。

3.3 实验器材不同质量的物体(如不同重量的球体)。

实验台。

计时器。

3.4 实验步骤1.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放置在实验台上。

2. 启动计时器,记录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的时间。

3.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每次的时间。

4. 分析时间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5 实验注意事项确保物体从同一高度开始下落,以排除高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物体撞击地面造成损坏。

第四章:制作简易指南针4.1 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指南针的原理。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教案一、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 目的要求: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实验操作方法。

2. 实验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如空气)传播。

3. 实验器材:尺子、桌子、铅笔、纸张。

4. 实验步骤:(1)将尺子放在桌子上,用手拔动尺子,观察尺子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用铅笔在纸上快速划过,观察纸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3)结合实验现象,讨论声音产生的原因。

5. 思考与讨论:(1)实验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声音的产生?(2)声音是如何通过介质传播的?二、实验二:测定物体运动速度1. 目的要求:学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定物体运动速度。

2. 实验原理:速度=路程÷时间。

3. 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起始线、终止线、物体。

4. 实验步骤:(1)在水平地面上设定起始线和终止线,相距一定距离。

(2)让物体从起始线处开始运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

(3)用秒表测量物体运动的时间。

(4)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5. 思考与讨论:(1)实验中如何减少误差?(2)速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三、实验三: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1. 目的要求: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研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 实验原理: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有关。

3. 实验器材:木块、桌子、铅笔、纸张、弹簧测力计。

4. 实验步骤:(1)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木块受到的重力。

(2)在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纸上,用铅笔划过木块,观察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3)在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木块受到的压力,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5. 思考与讨论:(1)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2)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四、实验四:制作简易电流表1. 目的要求:学习制作简易电流表,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2. 实验原理:电流表是根据磁场对通电线圈的力的作用制成的。

3. 实验器材:电线、灯泡、电流表、磁铁、开关。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9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实验目的(1)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物理学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要求(1)学生必须按时参加实验,不得迟到、早退。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纪律,不得随意操作仪器设备。

(3)学生要爱护实验器材,实验完毕后要将器材归位。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声音的产生(1)实验器材:扬声器、细线、小球、铁架台。

(2)实验步骤:a. 将细线系在小球上,将小球悬挂在铁架台上。

b. 将扬声器连接到电路中,调节音量。

c. 观察小球在扬声器发声时的振动情况。

(3)实验现象:观察到小球在扬声器发声时振动。

(4)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实验二:测量物体长度(1)实验器材:尺子、物体。

(2)实验步骤:a. 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b. 记录测量结果。

(3)实验现象:通过尺子测量得到物体的长度。

(4)实验结论:物体长度可以通过尺子测量得到。

3. 实验三:探究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1)实验器材:两个相同质量的物体、尺子。

(2)实验步骤:a. 将两个物体释放,观察它们的下落速度。

b. 记录下落时间。

(3)实验现象:两个物体释放时,下落速度相同。

(4)实验结论:重力对物体下落速度没有影响。

4. 实验四:制作简易指南针(1)实验器材:磁铁、铁丝、棉线。

(2)实验步骤:a. 将磁铁的一端磨尖,插入铁丝中。

b. 将铁丝的另一端穿过棉线,制成简易指南针。

(3)实验现象:指南针可以指示南北方向。

(4)实验结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指南针可以利用地磁场指示南北方向。

5. 实验五:探究浮力的大小(1)实验器材:不同质量的物体、水、尺子。

(2)实验步骤:a. 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

b. 记录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实验现象:物体在水中浮力的大小与其质量有关。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华8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华8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华8篇)八年级物理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

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实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实验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1. 实验目的(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2)学习使用刻度尺、三角板等工具进行测量和比较。

(3)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实验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交点即为像点,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 实验器材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光屏、直尺、三角板。

4. 实验步骤(1)将玻璃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一侧放置蜡烛A,另一侧放置光屏。

(2)调整蜡烛A的位置,使其成像在光屏上,记录蜡烛A和成像的位置。

(3)将另一只蜡烛B放在玻璃板的另一侧,使其成像在光屏上,记录蜡烛B和成像的位置。

(4)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测量蜡烛A和蜡烛B的成像距离,比较两者大小。

(5)分析实验结果,验证平面镜成像特点。

5.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了解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2:测量小球的滚动摩擦系数(1)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

(2)学习使用斜面、小车、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

(3)培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

2. 实验原理滚动摩擦系数:物体在滚动过程中,摩擦力与正压力的比值。

3.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小球、刻度尺、细线、弹簧测力计。

4. 实验步骤(1)将斜面固定在桌子上,调节斜面角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上,使小车与小球接触,用细线连接小球和小车。

(3)用弹簧测力计向上拉小车,记录测力计示数。

(4)测量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距离。

(5)根据公式计算滚动摩擦系数。

5. 实验总结通过实验测量,学生可以了解到滚动摩擦系数的概念,掌握测量滚动摩擦系数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能力。

三、实验3:制作简易指南针1. 实验目的(1)了解地磁场对指南针的影响。

(2)学习制作简易指南针。

(3)培养动手制作、观察能力。

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使磁体指向地磁南北方向。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11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11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最新11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1)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2)了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调节。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制作眼睛模型,通过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眼睛成像原理以及眼镜的矫正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凸透镜、烧瓶、水、牛奶或墨水、平行光源或多媒体课件、凹透镜。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2、为什么有的人要戴眼镜才能看清物体?(二)进行新课1、整体感知眼睛能看到物体是由于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

近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凹透镜来矫正。

远视眼是由于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而看不清,可以用凸透镜来矫正。

2、教学互动互动1眼睛就好似一架照相机,你知道是如何看物体的吗?明确利用眼球模型(或多媒体课件、挂图)观察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

互动2我们是如何看清远处与近处的景物的?明确讨论分析,看远处与近处景物通过调节晶状体形状,使景物的像始终落在视网膜上就看清楚了。

互动3探究探视眼的矫正。

明确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

引导学生设想用凹透镜将光线发散,使远处景物传来的光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远处的景物。

互动4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明确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

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互动5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各自的度数不同,镜片相同吗?明确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眼镜度数不同,眼镜的凹凸程度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重点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二、进行新课1、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有时间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地图上的一段铁路的长度等,介绍替带法等.作业本长作业本宽课本长课本宽线圈长度线圈圈数细铜丝的直径4、实验完毕,整理实验器材。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第二节测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用实验说明问题教学难点:平匀速度的测量教学过程一、实验准备:p23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3、实验时用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二.试着体验探究实验的7个环节:1、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4、做实验和记录数据[实验方法与步骤](1).测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图11>.将小车置于斜面上一定高度处,让其自由往下运动,小车将在平面上运行一段直线距离;2>.用刻度尺测量出这段直线距离的长度,用停表测量出小车行驶这段直线距离所用的时间;3>.根据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记录测量数据:S AC= cm; t AC= ,V AC= ;S AB= cm; t AB= ,V AB= ;S BC= cm; t BC= ,V BC= ;5、分析与论证6、得出结论:7、评估、交流与合作: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四、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2、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五、板书设计1提出问题:怎样测平均速度,2设计实验,3进行实验,4分析论证第三节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学目标1.练习正确使用温度计;2.练习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用温度计测开水的温度时,由于温度计开始时的示数与室温相同,温度计中的液体(测温物质)要从开水中吸收热量,使温度计的示数增加,当温度计的示数上升到最高不再上升时(稍停片刻开始下降),就是开水的温度。

水的最低温度是温度计的示数不再下降时的温度,此时,与教室的温度相同。

教学过程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示范测温操作上课开始,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测水温的示范操作。

例如:(1)下列测液体温度的示意图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错在哪里?使用温度计还可能发生什么错误?(通过此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参考答案:错误的有图A、图B、图C。

图A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壁;图B玻璃泡碰了容器的底;图C玻璃泡未全部浸入液体;图D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读数时,温度计离开被测液体;不能用温度计做搅拌器搅拌液体。

(2)指出读温度计示数的正确方法是下列情况中的哪种情况?正确方法是B。

2.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步骤:(1)测出教室的温度,记在表头上。

(2)倒一杯热开水,用温度计测出它的温度,记在表各中。

(3)让开水冷却到你的手指可以插进去但还觉得烫的程度,估计这时水的温度,再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这次及以后每次的估计值和实测值都记在表格里。

继续让水冷却,到手指伸进去觉得热的程度;到手指伸进区觉得不热的程度。

每次都事先估计水的温度,然后用温度计实际测量。

把每次测量的温度值计在表格里。

热开水的温度:教室气温:手指的感觉估计温度℃实测温度℃(每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值)烫热温3.处理数据,分析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1)横坐标轴每一格代表1分钟;纵坐标轴每一格根据教室的温度和开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标度。

(2)把每一个时间对应的温度在坐标系中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4.结论:。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

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板书设计图1第四节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教学目标1、了解水沸腾时的特点。

2、会运用沸腾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二、猜想假设:(1)水加热时温度总是升高的.(2)水加热时温度先是升高,沸腾后温度不变. 三、设计实验:(一)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二)实验步骤:1.按图1安装好器材(①烧杯中的水不要装得太满,以免加热时间太长。

烧杯中甚至可以装适量的热水,以便缩短加热时间。

②温度计玻璃不要接触到容器的底部和侧壁。

③检查石棉网位置是否正确【怎样算正确?】)。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

当水的温度接近90℃时,开始记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水沸腾后还要再记录4~5次温度计的示数。

3.根据数据描点作图,分析水的沸腾图像。

(三)实验数据记录表四、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注意安全,记录好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时间t/min …… 温 度t/℃……根据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

1.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2.水沸腾后吸热,温度不变3.水停止加热,不再沸腾六、评估1.烧杯中水的质量选取要合适;(用50ml的小烧杯盛水,盛水量为30ml)2.实验中用热水进行加热;3.建议在烧杯上加盖,95℃以后将盖拿掉;4.可以在灯芯中加入细铜丝。

(保证火焰不晃动)5.事先选好温度计:实验前要将本次实验学生用的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容器中温水的温度,如果温度计指示的温度相同,方可使用,这是为了避免各实验小组的测量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

6.要求各实验小组的温度计玻璃泡浸入相同的深度,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刚好浸没于水面下时测温度。

这样按统一标准放置温度计,同样是为了避免各实验小组的测量结果出现很大的差异。

七、交流与合作八、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第五节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2、过程和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第六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会用平面镜成像特点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3.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桂林山水和泰姬陵图片,进入情境。

美丽的画面有水面反射形成的,生活中有许多镜面,如平静的水面,大大小小的镜子,光滑的金属器具表面等,引出平面镜概念并且可以成像。

观察活动1,镜前观像,从而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指导用探究的方法研究平面镜的成像,平面镜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家庭用的普通“镜子”就是平面镜,体验和感受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二、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光具座、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三、实验步骤1、把一张大的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纸上竖直放置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并将玻璃板的位置在纸上画出来。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记录下这个位置,观察它在玻璃板后面的成像情况。

3、在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思考;像和物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或“不相等”)4、改变点燃蜡烛的位置,再重复上面的操作,记下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像的位置,并比较们到玻璃板(平面镜)的距离,再用量角器量一下这条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小结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的连线跟平面镜(“垂直”或“平行”)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1.像与物的大小----------------------------------------;2.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思考:1、做该实验时,我们为什么选用透明的玻璃而不选用不透明的平面镜?因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