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四

第四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会判断原电池的电极,会判断电子的流向,电流的流向,会设计简单的原电池,知道盐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讨论与交流等技能及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技巧与意识;让学生感到化学与我们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悟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

2、教学重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盐桥的组成和作用。

3、内容分析:

本节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的转换、原电池原理的应用、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等,综合性较强。学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基础等知识,在

初中物理中也学习了电学最基础的知识,在知识层次上达到了可以学习电化学的基础,在知识的理解掌握上应该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必修二学过一些关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在理解上加深印象。

5、设计思路:首先以多媒体展示小故事“会发电的土豆”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展开对原电池原理的实验探索,进而通过练习总结出构成原电池需要的条件突破本节教学上的重难点。

6、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5分钟)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1.探究实验一:原电池的概念(10分钟)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一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一的内容设疑: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有什

2.锌片和铜片用导

线连接后插入稀硫

酸中,又有什么现

象?

3.锌片和铜片之间连电流表后插入

稀硫酸中有什

么现象?

4.装置3和4

是否有能量变

1、分组组装实

验仪器,并进行

分析讨论。

2、学生分组讨

论并展示(5分

钟)

3、点评组进行

点评。(不超过5

分钟)

4 、学生总结原

电池的概念:将

化学能转化为

电能的装置。

通过本组实

验意在使学生在

原有知识的基础

上发现新问题,并

主动的寻找解决

问题的方式,培养

学生表达及总结

的能力。

2.原电池的原理

3. 探究实验二: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以及盐桥的作用(10分钟)

教学环节教学程序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三:1、分析上图,判断那些装置属

于原电池。

2、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讨论分析,

展示组展示

原电池组成

的条件:

(1)两个活泼

性不同的电

①两种活

泼性不同的

金属。

②一种金

属与一种非

金属导体。

(2)电极

均插入电解

质溶液(一般

与活泼性强

的电极发生

氧化还原反

应)

(3)两极相连

形成闭合回

路(或在溶液

学生通

过分组探究

实验,观察实

验现象并对

比分析、互相

讨论从而归

纳出组成原

电池的条件。

这样不仅培

养了学生观

察能力,还培

养了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

力。

(三)引导小结,布置作业,优化新知(7分钟)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课.在教学中,让实验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一部分,通过自主实验,启发引导,小组合作,讨论分析等方法,让实验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手段,并在其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会合作,并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从整体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相当不错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并应用,为后面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习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发现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课前预习不是很充分,探究实验是往往造成盲目和无序;还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实验时畏畏缩缩,实验的速度太慢,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今后还要教会学生适当的课前预习和足够的基础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另外要进一步解决探究问题中展示与点评的关系并应及时对学生的展示、点评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和知识上的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