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 时间和路程 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材分析

小庄小学娄建东

一、课题名称: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本第54页内容)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八第六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3、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将简单的行程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应用于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

关系,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在经历本单元例题1和例题2的学习后,能独立解答求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而且“速度”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都知道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跟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尽管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行程问题数模的建立还是很纯数学的。加上我校学生有绝大一部分是农村的孩子以及外来务工子弟,学生学习的态度不够,内动力不强。就学生的年龄、实际与心理特点而言,他们更需要精心为他们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情境,他们更希望能充满兴趣、轻松愉快地参与学数学,用数学。

四、内容分析:

数量关系的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阶段教材内容涉及得很少,更多的注重了从乘法、或除法意义上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就算在小学阶段中非常常用的几个关系量如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等,也没有单独的拿出作为新授内容讲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了意义教学、却忽视了数量关系教学,这样好处是学生不能死记公式,数学问题都得独立思考完成,有助于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但是,却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学生过于习惯用算术方法,忽视数量关系的应用。

路程、时间与速度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穿插在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之中,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作用之一在于让学生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运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它的作用之二则是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二是让学生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材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直接呈现速度的概念,再紧接着呈现速度的复合单位书写。在认识速度以后,通过解决例3中两个简单的行程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让学生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建立初步的模型化数学思想方法。教材呈现的是:速

度概念—单位书写—探究三者关系—应用,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从部分到整体的关系。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与时间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从未见过,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材所以就特别需要感悟速度与路程、时间密切相关。所以我认为理解速度的概念,理解并应用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对于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建模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建议:

教材以小林每分钟走60米,小林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为教学情境。重点让学生理解速度这个符合单位的概念。可我认为如果开始就先分析概念的话,学生独立做题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分析,所以,我直接出示了例3(1)一辆汽车的速度的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米?让学生独立读题,找出题目中你不明白的条件,进行分析,在此处进行速度概念的教学,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在班上交流。教师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建立初步的速度表象,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之后,我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解决上面的问题,由于学生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列式计算很轻松。但是,我想让学生重点从乘法的意义上进行解释,80×2表示有2个80,225×10是有10个这样的225。再让学生说一说这个2小时,10分钟,就是他们行走的时间,在数学上就叫做时间。而在这些时间内所走的距离就叫路程,因为学生有预习的习惯,时间和路程概念理解在课前已经完成。然后,我不急于让学生提取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而是继续补充2个简单的行程问题:(1)飞机每小时飞800千米,1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2)从甲地到乙地乘火车需要4小时,火车的速度是120千米/时,甲地离乙地有多远?再次让学生独立解决,让学生根据这些题目,发现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除了乘法关系,除法关系也可以让学生总结提升出来。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任何数量关系的提取,都不是想当然形成的,都得通过乘法或者其他运算本身的意义去理解,有大量的练习做为基础,学生提取数学模型也就水到渠成,突破教学难点。

最后,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本课教学目标。

(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八第5题,第5题是正确书写“速度”的练习。共3小题,每题的知识背景都不一样,题中的“单位时间”也不一样。通过这3题的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用速度刻画猎豹的奔跑、蝴蝶的飞行,声音的传播情况,不但知道谁快、谁慢,快慢各到什么程度,而且能体会数学的精细和准确。练习时,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些资源沟通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