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合集下载

布鲁纳认知结构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论布鲁纳认知结构论是认知科学领域的一种理论框架,旨在解释人类思维和知识组织的方式。

本文将对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进行介绍和解析。

一、认知结构论的基本概念布鲁纳认知结构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是基于一系列的认知结构进行的。

认知结构是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和理解的组织方式。

它包括概念、范畴、模型、图式等元素,这些元素相互关联、互相作用,构成了人类的思维网络。

二、认知结构的层次布鲁纳认知结构论提出了认知结构的三个层次:表征层、解释层和传达层。

1. 表征层:表征层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最基本层次。

在表征层,人们通过概念和范畴来组织和分类信息。

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性认知,而范畴则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类的方式。

2. 解释层:解释层是在表征层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的层次。

在解释层,人们通过建立模型和图式来解释和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模型是对某个领域或现象的抽象和理论化表达,而图式则是对某种情境或事件的典型表达。

3. 传达层:传达层是人们将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传达给他人的层次。

在传达层,人们通过语言、符号和图像等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他人。

传达层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于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

三、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布鲁纳认知结构论还强调了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变化。

他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逐渐形成和演化的,受到个体经验、文化环境和社会互动等因素的影响。

1. 个体经验:个体的经验对认知结构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和感知,个体逐渐建立起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个体的认知结构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2.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对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存在差异。

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语言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的认知结构。

3.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认知结构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个体的认知结构得以共享和协同。

社会互动促进了个体认知的发展和知识的共享。

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认知结构
1. 概念域
例1 :关于等差数列的定义. 数列{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an+1–an = d,其中d 为常
数,n N ,n≥1. 数列{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an+1–an = an–an–1,
n N ,n≥2.
数列{an}是等差数列,当且仅当an = a1+(n–1) d,其中d
充要条件”的广义命题域:
设两直线 l1 : A1x B1y C1 0
l2 : A2x B2 y C2 0 ,则
l1 // l2
A1 A2来自B1B.2
C1 C2
2.命题系
如果一组命题A1,A2⋯An 存在推出关系(广义抽 象): A1 A2 An , 则称为一条命题链,记为
作者将数学理解解释为对知识的正确、完整、合理的表征。 根据对知识的分类对数学理解作出解释如下:
(1)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表象和线性排序3种形式作为基本
表征单位,人的知识表征往往组合了这三种形式而形成对知 识的综合表征图式。CPFS结构准确地描述了这种综合表征图 式,对数学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是:知识的基本单元表征→形 成命题网络→获得图式。
他将数学认知结构的特点归纳为8点(见书48面)。
刘斌认为,数学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结 构,即数学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学习者头脑中所形成的观 念的内容和组织。数学认知结构包括横、纵两个方面。
李士锜指出,数学认知结构在形式上看做是由结点和 联线组成的复杂的网络。
结点是结构中的元素或对象,联线是元素间存在的稳 定关系。最基本的形式有3种: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和网 络结构。
③命题网络中各节点的关系是等价关系。“等价”是指 两个概念的命题具有相同的真值,或两个概念可以互相推 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和使用知识。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不断的学习
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而这种认知结构又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理解
和行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认知结构是由认知模式、概念和思维方式组成的。

认知模式是指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框架,它们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一般性
认识,它们帮助人们将信息分类和组织起来。

思维方式则是人们处
理信息的方式,它们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来建
立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
的认知模式、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


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扩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提
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不仅可以帮助
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自己的认知
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总的来说,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学
习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它们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行为。


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自己的认知
结构,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因此,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提
高人们的认知能力。

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认知模型

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认知模型

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认知模型引言社会科学研究的目标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认知模型发挥着关键作用。

社会认知模型是指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和分析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感知和行为。

本文将介绍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认知模型的概念、功能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概述:社会认知模型的定义和要素社会认知模型是一种描述和解释社会认知过程的理论框架。

它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和感知归纳为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要素。

主要要素包括:1.认知结构:指个体对社会现象和知识的组织和理解方式。

它包括个体的信念、态度、价值观等认知组成部分。

2.认知过程:指在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个体进行信息处理和思维的过程。

这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决策等认知活动。

3.社会影响:指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信息和社会交往对个体认知的影响。

这包括社会规范、社会认同、社会支持等社会因素。

社会认知模型将这些要素联系起来,通过解释个体如何感知和理解社会现象,如何进行社会决策和行为。

社会认知模型的功能社会认知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以下功能:1.解释作用:社会认知模型通过解释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思维和行为,提供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更深入理解。

通过分析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揭示社会行为的根源和动机,为社会科学理论的建立和验证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2.预测作用:社会认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思维和行为。

通过了解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过程,我们可以预测其对不同信息和刺激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对社会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

3.指导作用:社会认知模型可以为社会政策和干预提供指导。

通过了解个体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影响,我们可以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改变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行为。

这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认知模型的应用领域社会认知模型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行为研究:社会认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和解释人类在社会情境中的感知、思维和行为。

认知模型理论课件

认知模型理论课件
认知模型还可以用于机器学习和知识表示。通过模拟人类的认知过程,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提高其智 能水平。
管理学领域
认知模型在管理学领域中主要用于研 究组织行为和决策过程。它可以帮助 管理者了解员工的认知模式和决策风 格,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管理策略和 决策方案。
认知模型还可以用于组织学习和变革 。通过了解员工的认知过程,管理者 可以推动组织的学习和创新,促进组 织的变革和发展。
实证研究不足
尽管认知模型理论具有一些理论上的优势,但实证研究相 对较少,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其有效性。这限制了该理论 的发展和应用。
应用领域的限制
目前,认知模型理论主要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如何将其应 用到其他相关领域,如教育学、社会学等,仍需进一步探 讨和实践。
未来发展方向
完善理论体系
加强实证研究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完善认知模型理论, 构建更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以更好 地解释和预测认知现象。
通过更多的实证研究,验证认知模型理论 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这有助于提高该理论 的声誉和影响力。
与其他理论的整合
拓展应用领域
未来研究应积极寻求与其他相关理论的整 合,以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认知理 论体系。
努力将认知模型理论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如教育、决策制定、人工智能等。这将 有助于提高该理论的实用价值和影响力。
总结与展望
总结
认知模型理论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到现代的认知神经科学 ,认知模型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认知模型理论的应用领域
在教育、工业、医疗等领域,认知模型理论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 工具。
认知模型理论的局限性
尽管认知模型理论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存 在一些局限性,如对情感和意识的解释不够 充分等。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一一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询问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冲突”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训练学硕士、心理询问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高校物理系基础物理训练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老师连续训练、训练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询问、学习困难同学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高校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争论》,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进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究,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22年在北京高校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争论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心情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阅历。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判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动身, 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究的心理观和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学问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

依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学问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总结认知建构模型

总结认知建构模型

总结认知建构模型引言认知建构模型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描述个体如何从外界获取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对环境进行理解和解释。

它涉及个体的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过程,并通过这些过程来构建个体的认知结构。

本文将总结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应用领域,并进一步讨论其在教育、心理学和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性。

1. 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是个体通过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等过程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包括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

它们之间通过连接和关联形成一个整体,个体可以通过这个整体来对环境进行理解和解释。

认知建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个体通过感知过程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 个体通过思考过程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形成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

- 个体通过记忆过程将获取的信息存储在脑中,并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

- 个体通过学习过程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2. 认知建构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认知建构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感知、思考、记忆和学习等过程。

下面对每个过程进行详细介绍:2.1 感知过程感知过程是个体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过程。

个体通过感官器官接收来自环境的刺激,并将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

感知过程涉及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辨别、分类和形成印象等过程。

2.2 思考过程思考过程是个体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过程。

个体通过思考过程将感知到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观念、概念和知识进行联系和关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思考过程涉及个体的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

2.3 记忆过程记忆过程是个体将感知到的信息存储在脑中,并可以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使用的过程。

个体通过记忆过程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脑内的神经连接,形成长期记忆。

记忆过程涉及个体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能力。

2.4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个体通过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来更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认知模型理论

认知模型理论
1.2 理想化认知模型 Nhomakorabea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 ICM),就是指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 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 理想化的理解,这是建立在许多CM之上的一 种复杂的、整合的完形结构(a complex structure whole, a gestalt),是一种具有格式 塔性质的复杂认知模型。 ICM是一种认知模型集,是由许多CM集合而 成,因此又叫集束模型,具有整体性。



CM的性质(Lakoff, 1987) 体验性 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互动性 完形性
不仅是由各构成部分组合而成,而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完形结构


内在性
是心智中认识事体的方式




CM除了具有体验性、互动性、完形性、内在 性等,还有四大特征:开放性、选择性、关联 性、普遍性。 开放性 Basically Open-ended, Never Exhaustive 选择性Highly selective 关联性Closely Interrelated 普遍性Omnipresent
1.3 ICM与其他术语的关系


ICM是有多个CM构成的,主要表征的是理想 化框架知识,具有想象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它与实际世界并不一定完全相吻合。 因此,ICM是一个更为概括的术语,可包括 CM、认知域、框架、图式、脚本、常规等。

⑴域(Domain) 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或语义域 (Semantic Domain),是Taylor所用术语 Langacker,抽象域(Abstract Domain) 辖域(被激活的概念内容额配置,包括基体和 侧面)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威利布鲁姆(D.W.Broom)提出的一种知识结构理论,简称“布鲁姆层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用以描述人类思维及行为表现的层次化特性。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的层次化”,它将学习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是表象层,也叫“简单学习”;第二层是发展层,也叫“过渡学习”;第三层是专业化层,也叫“深层学习”;第四层是加工层,也叫“联结学习”;第五层是概念化层,也叫“抽象学习”。

简单来说,《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强调了学习的层次性,也就是说,学习过程中,一个学习者会从易到难,由下层次到上层次,从低抽象到高抽象的层次,不断深入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指出,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概念结构,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结构,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还指出,学习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改变和发展自己的思维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指出,与环境的变化会导致学习者的思维层次的变化,从而导致学习者的行为变化。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的思想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深入人心,为研究学习行为及加强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依据。

它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模型,丰富了学习研究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也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可以用来指导学习行为,即采用层次化的方法来引导学习者从宏观的概念层次演化为更加细致的概念,从而引导学习者从宏观到细致、由低抽象层次到高抽象层次的学习过程。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的思想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大程度上可以改善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用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布鲁纳认知结构说

布鲁纳认知结构说

布鲁纳认知结构说布鲁纳认知结构说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种理论框架,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于1995年提出。

该理论主张认知是一种结构化的过程,人们通过构建和调整认知结构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本文将介绍布鲁纳认知结构说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和学习中的意义。

布鲁纳认知结构说的核心概念是认知结构,即人们对事物的观念、概念和知识的组织和表达方式。

认知结构是人们对世界的主观理解和解释,它由认知模式、认知框架和认知图式构成。

认知模式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模式化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个体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认知框架是人们对特定领域的知识和理解的组织结构,它决定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相关的信息。

认知图式是人们对特定情境和经验的心理模型,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和认知框架的整体组织。

布鲁纳认知结构说的主要观点是认知结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的。

个体通过感知、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从而获取新的信息和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加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个体会通过不断地调整和重构认知结构来更好地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

布鲁纳认知结构说在教育和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该理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信息。

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发展。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布鲁纳认知结构说还对学习过程中的评估和反馈提出了新的观点。

根据该理论,评估不仅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检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评估。

评估应该关注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以及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

同时,反馈应该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调整和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的深入和发展。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认知过程和学习方式的理论,它强调个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方式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取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知识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更为复杂和深刻的认知模式。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认知结构,它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组织方式和处理方式。

认知结构包括认知模式、认知策略和认知技能等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框架。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融合,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经验、知识水平、认知风格等。

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来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注重对认知结构的认识和调整,以便更有效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调整认知结构,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

总的来说,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了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关于学习方式和认知过程的新视角。

通过深入研究认知
结构学习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和规律,为提高学习效
果和学习质量提供理论支持。

第一专题:数学认知结构详解

第一专题:数学认知结构详解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metacognition):关于认知的认知. 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它包括 1.元认知知识: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个 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的知识. 2.元认知体验: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 体验或情感体验。包括意识到的、能表达的 和模糊的、表达不清的体验.
3.元认知监控:个体对自身学习过程的 有效监视、控制和调节.
(2)形成的过程不同 数学知识结构是人类数学历史发展的产 物,是数学成果的积累、概括与总结,其过 程往往需要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数学认知结构则主要是学习者在学习数学 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可以在较 短的时间内完成.
(3)数学知识结构是对客观世界在数学方面 的反映,具有准确的科学性、严谨的逻辑性 和完备的系统性,它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意 志为转移; 数学认知结构则是学习者对数学知识结 构的主观反映,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2.原理图式
原理图式由一些反映原理属性的观念组成。 原理图式中观念的多少、观念的准确与 否、观念的深刻程度是反映原理理解水平的 重要因素。 勾股定理的各种图式……
勾股定理的各种图式: 低级的图式: 言语图式…… 符号图式…… 图形图式…… 高级的图式: 产生式…… 结构图式……
3.认知策略图式
学生学习时是如何表征的?
1993年Brown等(PME17)对学生进行数学推 理时所利用的意象问题报告了研究结果,归纳 出学生常用的五种意象: 具体意象 记忆意象 动觉意象 动态意象 模型意象
具体意象是指思维中的图像(视觉形象) 在思维中以视觉再现公 式、框图、算法等。 动觉意象表现为一种肌肉活动。动作操作 动态意象是在心理上出现移动的视觉意象。 如图形的平移,旋转等。
Davis认为,记忆中存贮的信息的形式有三种 既不排斥、也不包含的可能性: (1)信息以语言文字、命题的方式存贮; (2)信息以图画的方式存贮; (3)信息的存贮既不是词句形式,也不是图 画形式。 Poincare(1988)认为存在两种思维类型: “逻辑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和“直觉主义者” 的思维方式。 在学生中也有类似的差别,一种人偏爱用 “解析学”方式处理问题,另一类人偏爱用 “几何学”方式来处理。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一认知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的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题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布鲁纳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大量的可辨别的不同的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的。

人类是由于具有归类的能力,才不被周围环境的复杂性所压垮。

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花格衣服的人时,我们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人是位女子,她有两只手、两条腿等等。

因此,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

在布鲁纳看来,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二学习观。

发现学习: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布鲁纳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把知识转换成一种适应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以表征系统发展顺序,作为教学设计的模式,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例如,他根儿童踩翘翘板的经验,设计了一个天平,让儿童调节砝码的数量和砝码离支点的距离,以此让儿童发现学习乘法的交换律,如3×6=6×3。

他先让儿童动手,然后使用想象,最后用字来表示。

三教学观动机原则: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

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

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

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力。

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事实表明,对自己能力是否具有信心,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有一定影响。

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是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布鲁纳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认知结构主义的理论。

认知结构主义是一种探讨个体如何理解和组织信息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下面将对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进行简要的概述。

一、认知结构的概念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个体在思考和理解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框架或模型。

这种结构包括了个体对于世界的知识、信念、观念和价值观等因素。

认知结构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调整的,它影响着个体对于信息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二、认知结构的组成要素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由三个主要的组成要素构成:符号系统、知识库和操作规则。

1. 符号系统:符号系统是个体用来表示和表达信息的工具,它可以是语言、数学符号、图像等。

符号系统是认知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的思维和交流起着关键的作用。

2. 知识库:知识库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它包括了个体对于事物的分类、属性、关系等方面的认知。

知识库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理解和判断的基础。

3. 操作规则:操作规则是个体在处理信息时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策略。

它指导个体如何选择、组织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操作规则是认知结构中的执行部分,它决定了个体的思考和行为。

三、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个体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和学习,不断地构建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1. 适应和调整:个体在面对新的信息和情境时,会通过适应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适应和调整是认知结构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使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复杂的认知任务。

2. 知识的建构:个体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库。

知识的建构是认知结构发展的基础,它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世界。

3. 概念的形成:个体通过对信息的分类和归纳,逐渐形成各种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认知结构发展的重要环节,它使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事物的共性和差异。

知识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模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知识结构模型是指在认知领域中,存在一种关于如何组织、存储和检索知识的理论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和预测人类在学习和记忆知识时的行为和过程。

在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知识结构模型被广泛应用于研究认知过程和开发教学、学习工具。

知识结构模型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知识的组织结构对于理解认知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知识结构模型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基于符号的模型到后来的基于网络的模型,每一种模型都试图解释和描述人类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组织方式。

在传统的符号主义认知模型中,人们认为知识是通过符号、规则和概念进行表示和存储的。

符号主义认为,人类用符号(如文字、数字)来代表外部世界的事物和概念,通过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规则来进行思维和记忆。

人们可以使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解决数学问题,使用语言符号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这种模型强调逻辑推理和符号处理在知识获取和运用中的重要性。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符号主义模型存在一些局限性,无法完全解释人类在认知活动中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于是,基于网络的知识结构模型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种模型认为,人类的知识是通过网络结构来表示和组织的,不同的概念和信息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交互关系。

在这种模型中,人们认为知识的存储和检索是通过激活整个网络中的节点和链接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符号和规则的处理。

网络模型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和综合的知识表示方法,能更好地解释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的行为和现象。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模型来解释记忆的联想性和关联性,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是如何通过连接不同的节点来建立知识关系和理解知识结构的。

这种模型还可以用来解释人类在解决问题、做决策、创造新知识等方面的行为和过程。

除了传统的符号主义和网络模型,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知识结构模型,如产生式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知识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模型

知识结构模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知识结构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人类知识体系的一种理论框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知识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问题。

知识结构模型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组织和存储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1. 知识结构模型的概念知识结构模型是一种用来描述知识组织和存储方式的模型。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识来解决问题。

知识结构模型可以是理论上的,也可以是实际的,它们可以用来描述知识的层次结构、分类方式、关联关系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知识结构模型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最常见的包括层次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模型和分类结构模型。

(1)层次结构模型:层次结构模型是描述知识按照一种层次化的结构排列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知识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包含一定数量的知识单元,每一个知识单元又可以包含更细粒度的知识单元。

(2)网络结构模型:网络结构模型是描述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型。

在这种模型中,知识单元之间通过关系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的关联性,从而更好地应用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管理的日益重要,知识结构模型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结构模型将更加精细化和智能化,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知识管理和资源利用方式。

知识结构模型也将更加关注知识的可视化表示和交互式应用,以满足用户对知识获取和交流的需要。

第二篇示例:知识结构模型是指人们头脑中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组织方式,是知识的组织结构。

知识结构模型可以体现一个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关联的认识。

在教育领域,知识结构模型被广泛用于教学设计和评估学生知识水平。

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型,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J.S.Bruner)最为知名的一本书是1960年出版的《教学过程》。

一、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布鲁纳十分重视生长的问题,他常常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把他们看作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他认为,智慧生长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

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

因此,探讨智慧生长的一个最有用的概念是表征或表征系统。

布鲁纳的这个模式的观念是在许多方面与皮亚杰的“内部结构”的观念相似的。

我们在看布鲁纳和皮亚杰的著作中常常遇到“认知结构”、“模式”、“内部模式”“内部结构”、“图式”、“编码系统”、“再现表象”等概念。

实际上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外部信息进入主体以后新信息藉以加工的依据。

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

(一)动作性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

以后能通过合适的动作反应再现过去的事物。

在他们最初生长的几年中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怎样爬、走路、玩玩具,一般地利用身体影响周围环境。

在这个时期,儿童通过做和通过看别人做什么而学习。

告诉他怎么做,只有在儿童也能做出这个动作并看到别人也做出来时才有帮助。

这个阶段,动作将从内部再得到再现(这就是所谓再现表象的意思)。

(二)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

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

这些表象之对于所却觉的事物,很像照片与现实。

因为照片是与现实的经验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三)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

认知学习理论 (2)

认知学习理论 (2)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工作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工作记忆的特点: 有限的 短时的 激活的
工作记忆容量词汇测验
一个实验
空 冰 耳 蚂 力 照 药 困难 愿 铅 调 雹 朵 蚁 量 片 笔 请回忆 草望 脾 根 气
空调,铅笔,冰雹,耳朵, 蚂蚁,力量,照片,困难,
药片,愿望,草根,脾气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感觉记忆的作用:
临时存储
保证知觉连续性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2、工作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一个实验:
请回忆 19 23 15 21 22 14 27
19, 27, 14, 22, 21, 15, 23
知识的信息加工过程
工作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
工作记忆的定义: 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着的 是 个 体 正 在 有 意 识 地 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
语义编码
5.对学生的复 习与记忆策略 指导 6.提供提取知 识的线索
认知结构重建 与改组
变式练习,命题转 化为产生式系统
5.引出学生的反应, 提供反馈与纠正
根据线索提取 知识
一旦条件满足行动 能自动激活
6.提供技能运用的 情境,促进迁移
三、促进知识的保持
1.加工深度

加工深度理论认为:人往往在不同的深度层
(4)选择性知觉:感知教学信息,辨认重要的信息要素,
将其识别和转化成为有意义的模式,纳入到工作记忆
之中。 (5)语义编码(关键环节):加工和组织工作记忆中的 信息,联系长时记忆中的有关知识,形成对新信息的 理解,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
(6)做出反应:提取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完成某个活动。
(7)反馈强化:针对实际的学习进展和活动反应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

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

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

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

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

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

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

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

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

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

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说的“修通”)是通过将埋藏在潜意识深处的情结“挖”出来,呈现于当前认知结构前,通过已然成长了的认知结构去完成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未能实行的同化或顺应,从而达到认知结构的和谐与成长。

5.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人类有两种基本思维形式,即象征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潜意识的思维形式,是借助意象而进行的以情绪体验为依据的持续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心理活动;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

通常我们说的想象过程或形象思维过程不过是这两种基本思维形式的混合体。

6.根据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动机理论、优先优势性原理和发展心理学理论。

术语说明在《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一书中极少创造新的心理学术语,一般是沿用已有心理学流派的术语,但含义往往有了拓展和改造,为了避免歧义,书中专门将其中使用的主要术语作了集中说明:1.意识与潜意识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描述心理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涵盖了意识和潜意识的内容。

使用的“意识”一词指:正常成人觉醒时的心理状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存在常识,能清楚区分客观现实和主观想象的边界,自知力清楚;二是思维服从抽象逻辑思维规律,语言、行为等都受到逻辑的制约,具备一定的客观性。

这一界定将典型的意识与动物、儿童、精神病患者和存在严重心理问题者的心理区分开来。

本书中使用的“潜意识”一词,也不像精神分析学派所说得那样神秘,本书使用的“潜意识”指与上述意识相对应的另一种典型心理状态,这种状态通常是高级哺乳动物、儿童、梦境中或者神经症发作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即按情景对于主体而言的情绪感受来理解、建构和反应,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具备极强的主观性。

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是在遗传的原始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条件反射或整合四种机制逐渐建构发展起来的。

意识和潜意识大都是相伴存在和协同工作的。

2.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认知结构是一个核心的基本概念,这一概念源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同名概念,但本理论中使用这一概念时明确了其范围涵盖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全部心理内容。

3.同化与顺应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认知结构与环境作用及自身发展机制的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也是按照原意使用的。

只是进一步明确了同化与顺应是作为包含意识和潜意识的认知结构的发展机制,不仅适用于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的构建,也适用于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的构建。

同化在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识别出了新事物为原认知结构显网逻辑框架中的一个新的下位知识(例子)而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顺应在意识(即认知结构显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通过调整原认知结构的逻辑框架后能够同化新知识。

在这里,同化和顺应作用于认知结构显网的逻辑结构,服从抽象逻辑思维规律。

同化在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双向泛化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中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顺应在潜意识(即认知结构潜网)知识构建中的作用在于改变“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以适应环境。

在这里,同化和顺应的作用机理是条件反射,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

4.条件反射作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认知结构四大发展机制之一的条件反射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也是按照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桑代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原意使用的。

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对条件反射有与行为主义不同的理论解释。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明确指出条件反射是潜意识独有的发展机制,服从象征性思维规律,也是精神分析派的“情结”的形成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相遇而不相识”)。

5.认知结构整合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整合是认知结构的四大发展机制之一。

整合类似精神分析的“修通”,但含义要更广泛一些。

所以需要整合,是因为个体认知结构“发展史”中有未完成的顺应,其结果就是留下了“情结”或类似“前科学概念”一类的意识与潜意识冲突的“两层皮”式结构,这种结构已经不能通过顺应来解决,尽管认知结构发展后现在可能有能力完成顺应。

因为顺应是发生在认知结构与当前环境在“现时空”的相遇,而“情结”或“前科学概念”与现时认知结构显网(意识)及环境分属“异时空”,意识和逻辑无法企及(潜意识),只是通过“象征”之弦能够拨动那时隐时现的潜意识,通过“无法控制”的程序性知识而作用于当前。

整合是指将埋在潜意识深处被“遗忘了”的情结内容全面呈现于当前认知结构中,通过业已发展了的认知结构,或者在外部支持(如心理咨询师、教师的启发)下重新审视过去的事件和心理经验,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

实现整合的关键是如何全面挖掘出埋在潜意识深处的决定着当前情绪和行为的心理结构,精神分析的催眠技术、自由联想技术和学科教学中的前概念测试方法都是有效的工具。

6.抽象逻辑思维与象征性思维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抽象逻辑思维和象征性思维是人类两种基本思维形式。

抽象逻辑思维是意识中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内部言语进行的以概念为中心,按逻辑规则进行的形式化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潜意识的思维形式,是借助意象而进行的以情绪体验为依据的持续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的心理活动。

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意识与潜意识、认知结构显网与潜网、抽象逻辑思维与象征性思维三组概念间具有对应性和对称性。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应用作为理论的应用,该书论述了该理论在家庭教育、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

例如:对于教学,该理论认为:何谓理解概念?理解了一个概念、规律,包含如下含义:(1)形成了关于该知识点的正确的意象(或下位知识)(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输入,也可以通过组织和改造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意象实现);(2)形成了关于该知识点的陈述性知识;(3)所有知识要素建立起了紧密的和同向非冲突的联系(奥苏贝尔称为实质性联系)。

更深入理解指在初步理解基础上产生了关于该知识点的更多知识要素(如产生程序性知识,即能应用;产生更多下位知识或意象等)和与更大范围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点建立了更多的联系。

例如对力的概念的初步理解通过(产生、提取或加工)有关的意象,如人在推、拉、提、按物体时的肌肉紧张感、弹簧测理计挂重物弹簧被拉长同时显示指针位置变化等,通过概括产生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等陈述性知识,并建立起相互支持、相互印证的牢固联系而实现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牛顿三定律进一步理解了力是相互作用,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则对力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核力等,对力的概念理解又会进一步深化。

何谓掌握了概念?掌握指不仅理解还要会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从认知结构模型来看,首先达到理解层次,即产生了有意象和命题知识构成的一致性牢固结构,还要学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通过强化练习、反馈改错形成完整正确的程序性知识,并与该知识点的结构建立固定的联系,解决问题往往不仅需要一个单一知识点,还需要调动认知结构中其他结构单元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因此这一程序性知识还需要与认知结构中其他知识单元间建立起牢固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