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学案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

合集下载

最新高中人教版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

最新高中人教版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本文讲的是建筑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新领域,所以,本课的教学就要让学生对作品介绍的科学知识有所了解,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对这种应用文体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文章的写法做一些有益的探讨,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看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2.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清思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以及中国建筑的“文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梁思成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其父梁启超。

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曾主持我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作品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

2.背景介绍:1931年9月,在创立以研究中日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案(1)

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过渡语)建筑专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三、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⒈思考讨论: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一部分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渊源两方面说明中国的建筑。

第二部分(3-13段)说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14-19段)说明建筑中“文法”、“词汇”的问题及可译性问题。

第四部分(20段)强调我们要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以继承民族的优良建筑传统,并发扬光大。

⒉思考讨论: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明确:按总体特征、结构特征、装饰特征的顺序展开。

㈠㈡属于总体特征,㈢㈣㈤属于结构特征,㈥㈦㈧属于装饰特征。

(同时展示说明建筑特征的各种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四、归纳、概括文章信息,理解文章中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内涵。

⒈阅读文章14—17段,思考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明确:中国建筑“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定规,有“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性。

中国建筑“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如一轩一楼等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它们能遵循中国建筑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⒉阅读18—19段,思考建筑的“可译性”的意义。

明确: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这就像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五、拓展你的家乡有特色建筑,说说它的特点。

4.12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3(人教版必修五)文本解读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级父亲作为老师和领路人,但你并不曾陶醉或湮灭在父亲那辉煌的光晕之中,而是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项重要的设计几乎都倾注了你的心血,共和国的国徽上印满了你深深浅浅的指纹,你的辛劳和才华和着水泥,浇注进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一座城市刻骨铭心地坚守,也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因为一个人的坚守但终因势单力薄而面目全非,如今即使痛心疾首也无处亡羊补牢,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这座城就是北京城,而这个人就是你——梁思成。

是一种忧患道德的阐释?走近托马斯,就会走进一个自然人文的世界!你是个天才,虽然上帝没有给你健全的身躯,让轮椅束缚了你的身体;你是痛苦的,但你的精神和思想却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你的思维穿越时空,直刺宇宙深处。

你,在轮椅上谱写了毕生的梦想;你,用大脑在地球与宇宙之间架起桥梁;你,以微笑战胜了病魔;你,更是继牛顿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巨匠;你,就是书写了生命奇迹的生活强者——史蒂芬·霍金。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帷.幕()②垂脊.()③接榫.()④额枋.() ⑤戗.兽() ⑥水榭.()⑦檩.() ⑧框.架()(2)多音字①殷⎩⎪⎨⎪⎧ 殷.切( )殷.红( ) ②厦⎩⎪⎨⎪⎧厦.门( )抱厦.( ) ③夹⎩⎪⎨⎪⎧ 夹.道( )夹.袄( )夹.肢窝( ) ④折⎩⎪⎨⎪⎧ 折.断( )折.腾( )折.本( )⑤轴⎩⎪⎨⎪⎧ 轴.线( )压轴.( ) ⑥翘⎩⎪⎨⎪⎧翘.起( )翘.首(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澹 檐 赡 瞻(2)⎩⎪⎨⎪⎧ 檩 廪 凛 檀 (3)⎩⎪⎨⎪⎧ 缅 湎腼(4)⎩⎪⎨⎪⎧ 掘 倔 崛二、词语积累 明确词义(1)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榫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发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营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穹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帷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惯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凯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大同小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喜闻乐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之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之中国建筑的特征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之中国建筑的特征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之中国建筑的特征,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教案之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2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3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4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5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6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7。

人教新课标版本-语文-高二-思维导图之文档 必修5-11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新课标版本-语文-高二-思维导图之文档 必修5-11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四单元
11.中国建筑的特征【思维导图】
【微试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鼓噪蛊惑人心轩敞喧然大波B.省份恰如其分漫灭轻歌慢舞
C.切削枭首示众坐落虚座以待D.规划指手画脚蚂蚱蛛丝马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此
..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B.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
..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

C.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
..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D.关于
..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

3.按合理的顺序排列下面句子,正确的是( )
①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②这是为什么?
③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绝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⑤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A.①②④③⑤B.①④②⑤③
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③①④
4.根据课文内容及下面的图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

(不超过100字)
【答案】房屋建筑的基本格局为四合院形,四合院是由北房、南房及东西厢房四面围合,用卡子墙把房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式院落,中心有个庭院,作往来、采光、通风之用。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学会阅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难点分析本文简洁明晰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建筑术语的问题。

根据单元导读,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展示):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二、研讨方法这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我们常在试卷中的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里遇到。

每每听到同学抱怨不喜欢,看不懂,读不进去。

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有什么办法。

三、思维导图1、大家总结得很有实用性,思维也很活跃。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家总结了刚才说的方法之上的。

就是思维导图。

(课件展示思维导图1)下面是第1、2段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5个字。

2、下面是整个文章的的思维导图,(课件展示思维导图2).这里老师留下了四个空,请大家锁定位置,快速阅读,填空作答。

A.平面布置,通过第五段第一句我们能够确定答案,后面文字都是对它的解析,那中国建筑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那?建筑群,“一所房子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

我们可以称它为建筑群。

比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这几个名词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接触过。

出示《林黛玉进贾府》课文。

平面布置还讲究左右对称。

出示图片。

房屋朝南。

采光、冬季避风、取暖。

④庭院砖石墁地。

文中称他为“户外起居室”。

起居室是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的空间,同理屋内起居室就是客厅。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二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高二人教版必修5学案 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

1932-1946年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

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作品《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等。

评价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二)人物轶事梁思成的目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人们为盟军准备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而欢呼跳跃的时候,梁思成的目光却盯在了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上,孩提时期随父亲游览奈良法隆寺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古城,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它保存着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真是世界藏品的汇聚地,一旦炸毁就不可再生。

当他把保护日本京都、奈良两座城市的建议提交给盟军司令部时,美国人不明白一个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公民为什么要去保护敌国的古建筑,梁思成的回答是:“古建筑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它不属于某个国家或某个民族,而是属于全人类。

”他铿锵有力的话语感动了美国人。

背景链接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新

【意图】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

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

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切入点】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1.“特征”的限定范畴2.“特征”概念的引入3.“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4.“特征”的形象表达5.“特征”的外延联系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操作】【讨论】1。

“特征”的限定范畴【提示】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讨论】2。

“特征”概念的引入【提示】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讨论】3。

“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提示】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

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设计【教材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一课。

第四单元学习的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

这里所说的“小论文”,是科学普及意义上的文章,大多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而写的,可读性很强。

阅读这类科普类文章,既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可引起人们对科学的关注、兴趣和热情,更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进而掌握阅读科技类文章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属于建筑学小论文,本文的作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

作者首先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然后重点分析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最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按照作者叙述的详略,文章的重点是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

全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通过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心中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更能帮助学生生成阅读科技小论文的基本能力。

【学生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三的学生,已经学过诸如《宇宙的边疆》等一些自然科学小论文。

因此,学生对这种科学小论文已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其论述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但对于文中提出的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的准确理解还需要引导。

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培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目标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五实用类文本学习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

所以,本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要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阅读科技类文本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文体特点,尝试小论文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层次;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对文中部分术语和主要观点的理解。

【学情分析】①高二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说明文了,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这些术语已经了然于心,以他们的思维水平,对理清思路,归纳观点,品味语言等常规阅读要求也能通过自读解决。

②事实上,学生对科普文章是不感兴趣的,何况是讲他们接触不多的传统建筑,所以教师势必要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③文章太长,术语较多也是学生不喜欢文本,难以读懂文本的重要原因。

所以课前应该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预习,而以文体特征为纲要,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文章各部分与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能够轻松地理清文章脉络。

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

正如古人所言的“文以载道”,“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则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而本文是体现二者结合的再好不过的范例。

所以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明确本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以及写作的目的何在。

通过探讨“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学习写作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基本方法,强化科学探究意识;通过探讨“写作目的”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显示垂花门图片,这仅仅是一扇门,可它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浓郁的中国味。

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门,去看看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①中国建筑的影响;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③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隋唐五代建筑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素材

高中语文 4.11《中国建筑的特征》隋唐五代建筑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中必修5语文素材

隋唐五代建筑从东汉以后的三国开始,直到隋统一中国,分裂的局面前后持续了将近400年之久。

但与秦一样。

隋也很短,只有37年就被唐所取代。

隋统一中国,在城市和建筑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隋文帝杨坚在开国的次年,即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就在西汉长安之东南动工兴建都城,并定名为“大兴〞,以示新的历史的开始。

大兴城的布局,外面是方正的城郭,内部是整齐的街道,整个城市井井有条,建设得十分理想。

可惜隋炀帝腐败,都城建成后不久,皇朝就被李渊等起义军推翻。

后来李渊建立唐朝,其都城也选在此,但名字改为长安。

大兴城的基本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变动。

其总体特征是中轴线对称布局,以正对宫城大门承天门、皇城大门朱雀门,直至南城中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门位置道路的格局及东市西市的位置等,都是严格对称的。

城内的道路是方格网形式,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

道路等级分明,层次清楚,以通达城门的大街为主干道,其他那么为次级道路,最后那么是通达诸街坊内的小路。

道路最宽的达180米。

唐长安城内的居住区为街坊形式,是封闭式的坊里制。

这样的布置便于管理,对社会治安有好处。

唐初贞观年间,有“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之说,即“贞观之治〞。

五代时后唐建都某某,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建都某某。

这些朝代是分裂时期的小国,其都城只是在前朝城池的基础上作一些整修,规模不大。

十国的都城,小而边远,但其中南唐的金陵(今某某)和吴越的某某,有点新的城市气质,有小巧玲珑之感。

金陵在南朝时的都城建康之南,据记载,金陵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二丈五尺,高二丈五尺。

南门一带,均用巨石砌成,东北面依山带江为险固,凿护城河。

城门有八个,除东南西北四门外,又有上水门、下水门、栅寨门、龙光门。

整个都城的位置“夹淮带江以尽其利〞,“南止于长桥,北止于北门桥,盖其形局前倚雨花台,后枕鸡笼山,东望钟山而两带石头。

〞隋唐时代的居住建筑,如今早已无存,但在文献资料和文艺作品中,却也留下了不少痕迹。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脉,概括要点。

2、弄清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

3、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筛选出文中重要信息,掌握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文法”。

2、掌握提取关键词,抓住重要信息的方法,借鉴思路明晰的写作章法。

教学设计1、通过课前预习,充分了解文本内容,并收集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备课堂教学。

2、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引导学生自觉思考,走进文本。

用提取关键词的办法筛选重要信息。

围绕重点,把“设疑思考--点拨解析--归纳小结”贯穿教学始终,环环相扣,增强理解记忆。

3、通过图片展示,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4、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建筑艺术的情感。

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996年2月,联合国派专家到云南考察丽江申报古建筑世界文化遗产情况,不料专家刚到北京,丽江就发生了地震,发生了地震还考察吗?专家们去了,并且去之后,吃惊地发现地震后新建的高楼大厦都倒了,而古建筑整个框架却完好无损,只是墙倒塌了。

专家组意见是稍加修复使可恢复原貌,仍可申报。

并于第二年,联合国就批准了丽江古建筑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

同学们,丽江古建筑为何能震后受损那么小呢?中国古建筑的优点何在?中国建筑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详细地去了解它。

二、巧妙设问,把握重点,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找出文章哪些段落集中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其特征是什么?请抓住关键词来概括。

学生讨论回答后思考:你找到的关键词在词性、位置等方面有什么特点?回答后明确:一、个别建筑物的特征二、一所建筑物的特征三、以木材为主的框架结构四、斗拱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五、举折、举架(3—13自然段)六、屋顶的装饰性七、朱红色为主色八、装饰性的部件九、用材装饰讨论后明确:关注名词,关注段首段末,关注标点符号。

2、请同学们思考介绍九大特征是平均用墨吗?详细写的有哪几个特征?试分析特征(四)的写作思路?明确:详写了特征(二)(三)(四)(五)“斗拱”的定义特征(四)“斗拱”的作用:剪力、承托、装饰小结:可通过标点--句号或分号来区分层次,可通过连接词“是”“还是”“也可以”或动词来标示层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二、背景知识1.作者介绍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他是一代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才女林徽因的丈夫。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史》、《清氏营造则例》等。

【幻灯片】2.解题【提问】“中国建筑的的特征”什么结构的短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明确】偏正结构的短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2. 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 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式读写结合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起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特征》教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依据】本教学设计依据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本单元文章为自然科学小论文。

一.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本文作为科普文章,教学设计以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引起青年学生对于建筑学内容的关注和热爱为指导思想。

文本从内容方面讲,以中国建筑的特征为核心,并涉及建筑特征的限定范围、概念的引入、外延的联系、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从写法方面讲,知识介绍清楚,详略得当。

层次清楚,条理性强。

是科普文章中的典范。

文章充分表达古建筑保护专家梁思成先生“醉心建筑研究,一腔爱国热忱”的职业精神和大师风度,以及严谨认真、准确生动撰写学术论文的态度和追求。

这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单元,学生即将结束必修课本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鉴赏及思辨能力。

对于课文中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根本不存困难,理解和学习文章的组材和顺序将是学生学习中有困难的地方。

【教学重点】 1. 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 了解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 3. 理解“建筑的文法”这一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1. 理解按照逻辑顺序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2. 了解围绕特征安排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拘束性、灵活性,中国古代建筑和国外建筑的可译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了解介绍的顺序;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概括文章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梁思成先生严谨、认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明成果的热爱之情。

高二语文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人教版必修5)

高二语文4.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学案(人教版必修5)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重点1.记:积累本文重要字词,积累有关“建筑”的名言名句。

2.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并掌握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技巧。

3.写:运用比喻手法,学写一般的说明文。

4.练:分析说明文中的比喻说明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有关“建筑”的名言1.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

(约翰波特曼)2.如果房间与自然界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3.建筑师必定是伟大的雕塑家和画家。

如果他不是雕塑家和画家,他只能算个建造者。

(贝聿铭)4.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果戈理)5.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

(沙里宁)6.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林语堂)7.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设计的领导人之一。

著有《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专著。

《中国建筑史》是由梁思成从1942年开始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纂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当时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而日本学术界的许多知名学者也已着手研究中国建筑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国建筑史》一书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它无疑是当时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的历史产物。

2.文体知识自然科学小论文的特点:一是“小”。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二是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

2. 通过对课文层次结构的了解,认识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了解科普文的说明线索。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就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

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辉煌壮丽的故宫,巍峨神秘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厚重久远的曲阜孔庙,精巧华美的吊角楼,等中国建筑都是中华文化的瑰丽代表,承载着中华文化千年历史。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认识(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

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中国建筑的特征牛头不对马嘴的“前科”2013年3月24日《每周文摘》所刊《1957年的梁思成》一文中说:“正是因为1955年曾有过内部批判的前科,梁思成的身上潜伏着严重的原罪思想。

”梁思成有“前科”吗?“前科”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曾被判处有期徒刑刑罚并已执行完毕的人又犯新罪,其前罪的处刑事实叫作前科。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1955年2月,曾遭受过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的复古主义建筑思想”的内部批判。

但是,他并无过错,对他的批判是一桩冤案,并且他并未因此而被判刑,只是被迫作了自我检讨而已,况且他后来也未曾犯过什么罪。

称对梁思成错误的内部批判为“前科”,实在是牛头不对马嘴。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厉国轩作者简介相关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它有以下特点:(1)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要较易于普通读者接受。

(2)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的阅读兴趣。

(3)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增加可读性。

(4)科普作品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

注音(1)单音字。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轴.线( ) 戗.兽( ) 额.枋( ) 轩.楼( ) 厢.房( ) 水榭.( ) 框.架( ) 墁.地( ) 柁.墩( ) 椽.子( ) 房檩.( ) 切削.( ) 斗拱.( ) 穹.宇( ) 答案:wéimù jǐ sǔn lón ɡ zhóu qiàn ɡ é xuān xiānɡ xiè kuàn ɡ màn tuó chuán lǐn xiāo gǒng qióng(2)多音字。

埋⎩⎪⎨⎪⎧埋.怨( )埋.葬( ) 翘⎩⎪⎨⎪⎧翘.起( )翘.首以盼( ) 缀⎩⎪⎨⎪⎧点缀.( )辍.学( ) 厦⎩⎪⎨⎪⎧厦.门( )高楼大厦.( ) 角⎩⎪⎨⎪⎧角.色( )凤毛麟角.( ) 空⎩⎪⎨⎪⎧空.间( )空.白( )曲⎩⎪⎨⎪⎧弯曲.( )曲.调( ) 应⎩⎪⎨⎪⎧应.用( )应.该( )应.接不暇( )应.有尽有( ) 量⎩⎪⎨⎪⎧估量.( )尽量.( ) 答案:mán mái qiào qiáo zhuì chuò Xià shà jué jiǎok ōn ɡ kòn ɡ qū qǔ yìn ɡ yīnɡ yìnɡ yīnɡ lián ɡ liànɡ(3)形近字。

⎩⎪⎨⎪⎧妨.碍( )防.备( )纺.织( ) ⎩⎪⎨⎪⎧屋檐.( )赡.养( )瞻.仰( ) ⎩⎪⎨⎪⎧一副.对联( )一幅.画( )辐.射( ) 答案: fán ɡ fánɡ fǎnɡ yán shàn zhān fù fú fú“里”是个会意字。

其周朝中期金文、战国陶文、小篆、楷体的形体均相差不大,上部是“田”,下部是 “土”,有“田”有“土”才能生活,表示居民聚居的地方。

“里”的本义是居民所聚居的地方。

“里”当“居民单位”讲沿用至今,如我国南方一些大城市称某些居民单位为“里弄”,在农村称为“乡里”,有时也特指故乡。

后来,“里”由居住地方又引申为长度单位,即一百五十丈为一里。

“里”是个部首字。

在汉字中,从“里”的字有“野”“重”“量”“厘”等。

解释词义(1)抱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点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喜闻乐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围绕厅堂、正屋后面的房屋。

(2)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来的事物更加美好。

(3)喜欢听,乐意看。

辨析近义词(1)累计/累积。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项目周期内每项资源成本的图表()。

②科学家在过去十年内()了相当多的证据。

③参观者()达六百万人。

A.累计B.累积答案:(1)累积:层层增加;积聚。

累计:加起来计算;总计。

①A②B③A(2)发现/发觉。

主要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我()这个工作枯燥无味。

②我们马上()彼此志同道合。

③观察需尽可能不被人()。

A.发现B.发觉答案:提示: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觉。

发觉:开始知道(隐藏的或以前没注意到的事)。

答案:“发现”的事物可以是过去的或现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发觉”却用于现有的、具体的事物。

“发现”有名词用法,如“石油的发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

“发觉”没有此用法。

①A②B③A背景链接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1953年,在极“左”思想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地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

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

文脉梳理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三至第十八段),回答问题1.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

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且着重说明了哪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和(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分类别说明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其作用是使文章条理清楚。

,运用分类别的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一类别之中再分类别。

2.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作者所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既寓于九大特征中又在某些方面具有普遍意义,是一种“沿用的惯例”,是一种为世代遵循的“法式”,守之则能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创新则能建造出各具其妙的独特建筑。

这非常类似于语言中的“文法”,既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打比方说明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不宜使用。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