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五课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引言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宗”。
他的诗作以抒发社会不平、表达人民疾苦为主题,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本教案将选取杜甫的三首著名诗作,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理解并分析杜甫的三首诗作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手法;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1.分析杜甫的诗歌主题和意境;2.理解杜甫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技巧。
四、教学准备1.杜甫的三首诗作:《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2.教学课件;3.相关的诗歌鉴赏、写作指导资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展示杜甫的肖像画和诗集封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Step 2:诗歌欣赏(20分钟)1.教师依次朗读《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三首诗作,让学生感受杜甫的诗歌魅力。
2.学生自主阅读这三首诗作,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Step 3:诗歌分析(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高》的主题和意境,探讨杜甫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的情感。
2.学生小组合作,分析《月夜忆舍弟》的主题和意境,以及杜甫通过描写亲情表达的情感。
3.学生讨论《月夜忆舍弟》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Step 4:文学鉴赏(30分钟)1.教师展示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指导学生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2.学生就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选取自己喜欢的诗作进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Step 5:写作指导(30分钟)1.教师给学生讲解杜甫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如运用对仗、押韵等。
2.学生根据自己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
可以选择杜甫的诗作为启发,也可以选择其他主题进行创作。
Step 6:展示与分享(20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让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写作风格,
了解诗歌与历史、社会、人文等多领域的内在关系。
2.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内容
本教案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诗作为教学内容:
1.《登高》
2.《宿建德江》
3.《春望》
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杜甫及他的诗歌、背景、创作风格等内容,让学生对杜甫产
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诗歌内容和写作特点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背景与
主题。
同时,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如诗歌的语言、格律、形式等等。
3. 朗诵诗歌
在学生了解诗歌内容和写作特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诵诗歌,并指导学生
在朗诵过程中注意语音语调、节奏感、感情表达等方面。
4. 阅读杜甫其他诗歌
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导到其他杜甫的诗歌中,让学生慢慢了解并包容杜甫的文学。
5. 写作实践
在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和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实践,通过模仿、改写诗歌来练习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作品、测试等方式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结果来调整后续的教学方向。
结语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通过朗诵、阅读、写作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杜甫诗歌,学生也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杜甫的三首著名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结构和意义,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杜甫的作品,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的语文课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掌握杜甫三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三首杜甫的诗歌的内容和意义;3.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杜甫的作品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二步:学习第一首诗歌1. 分发第一首诗歌的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标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3. 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包括诗歌的背景、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学习第二首诗歌1. 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学习第二首诗歌。
2. 学生可以与第一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之处。
第四步:学习第三首诗歌1. 重复第二步的步骤,学习第三首诗歌。
2. 学生可以与前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三首诗歌的共同主题和不同表达方式。
第五步:总结和评价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的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以及杜甫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写作,表达对杜甫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出对自己写作的改进意见。
五、教学辅助手段和资源1. 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杜甫的诗歌课文,用于学生阅读和分析;3. 分组讨论和小组写作的工具。
六、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表演的积极性;2. 学生的书面作业,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3. 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包括对自己写作的改进意见。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杜甫诗三首教案(合集12篇)
杜甫诗三⾸教案(合集12篇) 作为⼀名优秀的教育⼯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恰当的教学⽅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杜甫诗三⾸教案,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杜甫诗三⾸教案1 【学情分析】 这⾸诗是⾼⼀学⽣即将学习的⼀篇课⽂,他们刚从初中升⼊⾼中,过去的学习更偏于感性⽚段,未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学习⽅法。
⾼⼀学⽣注意⼒具有⼀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定的独⽴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
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
教师需利⽤这些特点,让学⽣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法。
⼀、教学⽬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论世的赏析⽅法。
2、分析⽂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法。
3、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长年漂泊、⽼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成的怅恨。
4、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法、⾳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教学重点 1、诗歌鉴赏的⼀般⽅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引导学⽣以分析诗句为突破⼝,进⼊诗⼈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读懂这⾸诗,把握律诗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全⾯把握这⾸律诗的丰富意象、深远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学⼯具 课件。
五、教学⽅式 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本分析 诗歌背景: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由陕西⼊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活。
765年,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夔州位于河之滨,瞿塘峡⼝,以⽔急、风⼤、多猿著称。
《登⾼》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767年的秋天。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军阀⼜乘隙⽽起,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可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杜甫诗三首教案: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其人诗歌兼有浪漫与现实主义的色彩,能体现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与人间苦难。
本文将分享三首杜甫的诗歌,并介绍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诗歌之美。
一、《登高》诗歌引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诗歌开篇即提出生死相许的问题,探究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的十四句诗,以登高的经历为主线,以景色的描绘为辅助点缀,深切体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其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出了生活的真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形象地表现出大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体验。
在展示杜甫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听、看、读、思考诗歌,从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力,了解和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师还可以将此诗与现实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登岳阳楼》诗歌引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此诗开篇就描写了巍峨的岳阳楼,以及周围的山川、湖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诗人接着再以“江干渔者唱晚”为切入点,深入刻画了岳阳楼的特色美景,将旷远的空间与深沉的哲理相结合。
通过诗人优美的行文和卓越的诗意,使人们感受到带有时代性的社会背景下的诗歌作品所具有的魅力。
在教学中,可以将此诗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历史与人民的关系,了解乡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昌盛传承,以及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等。
三、《春夜喜雨》诗歌引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首诗翻卷起了春的雨、新的生命的感觉。
通过雨水的形象表述,描绘了春季生命的滋长和曼妙的美景。
以达到内心深处的感染和思考的效果,读诗后能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自然界的伟大和多样性。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朗读诵读此诗,充分发掘诗歌的美感和内涵,以及含蓄、深沉的诗意。
教师还可以将此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然界和生命的历程。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创作一首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知识,不少于八行,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之情。
5.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选取《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6.观察感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发现与杜甫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情境,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200字。
7.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专题手抄报,内容包括杜甫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经典诗句解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月夜忧思》、《春望》和《登高》三首诗。
3.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意境及其艺术特色。
4.学会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
5.能够比较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并从中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选取一首杜甫的诗,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杜甫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确保学生掌握。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诗歌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分析和理解杜甫的诗歌;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杜甫的诗歌,如《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准备课文复印件;2. 背景材料,关于杜甫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或朗诵一首杜甫的诗歌,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问学生们是否听说过杜甫,了解杜甫的诗人身份,以及他的诗歌风格。
输入(15分钟):1. 讲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他的成就和对楚辞、汉乐府的继承和发扬,以及描写社会现象和人民疾苦的作品特点。
2. 分发《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课文让学生阅读。
讲解(15分钟):1. 分析《登高》的诗意和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中描绘的景物和情感。
2. 分析《月夜忆舍弟》的诗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兄弟之情和怀念逝去的亲人的情感。
3. 分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诗意和意象,让学生了解秋夜的美景和离故思乡的情感。
练习(20分钟):1.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登高》、《月夜忆舍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2. 请学生们分组,讨论每首诗的意义和情感,并准备就自己喜欢的诗写一篇心得体会。
展示(10分钟):1. 请学生们依次展示他们的分组讨论结果和心得体会。
2. 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并给予适当的建议。
结束(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表达情感的力量。
2. 布置作业:学生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诗歌,背诵并翻译,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研究杜甫其他作品的作业,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
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模仿杜甫的诗歌风格,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注意事项:1.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创作;3. 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5 杜甫诗三首 教案
25 杜甫诗三首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忧国忧民情怀,激发爱国情感。
第1课时望岳学习目标1. 朗读诗歌,把握节奏。
(重点)2. 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难点)3. 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重难点)4. 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重点)5. 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1:(对联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设计2:(情境导入)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节奏1.老师范读《望岳》。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目标导学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总结诗歌阅读基本方法,学会从表达方式入手,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2.理解《杜甫诗三首》中所寓含的杜甫的漂泊情怀。
3.联系杜甫的生平经历,朗读品味三首诗歌,着重理解杜甫诗中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背诵《杜甫诗三首》,并体味杜诗的整体风格——沉郁顿挫。
二、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整合法、概括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来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来增强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从小到现在你们学过多少首古诗词?这些诗词你都读懂了吗?你是怎么来读这些诗词的?大家能说一说有哪些都是方法吗?二、课堂讨论:诗词阅读方法结合学生体会,老师补充完善后展示:1、抓诗题,抓词句内容和注解,了解诗意;2、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相应情况,了解诗歌写作背景;3、借助想象进入诗人创设的情景;4、抓意象体会意境;5、从结构入手,根据起承转合或记事写景与议论抒情的转换来把握诗词内容;6、反复诵读。
在此基础上,老师拿出自己的读诗方法:从表达方式入手,把握诗句的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赏读示例让学生在了解这三首诗的写作背景后,赏读《秋兴八首(其一)》。
要求学生以联为单位确认诗句的基本表达方式,从而把握基本内容,进而分析思想情感,最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和艺术手法。
在学生赏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提醒补充完善,最后作如下展示四、自主赏析老师布置任务,参与学生活动,ppt展示内容五、自主赏析交流在学生充分赏读解析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分别就《咏怀古迹》《登高》两首诗进行课堂展示与交流探讨。
Ppt展示六、课堂小结从表达方式入手,将诗歌诗句内容进行切分,能帮助我们快捷方便地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会容易得多。
当然,如果再加上知人论世、意象意境分析、情景感受、结构分析,以及诵读,理解一首诗的题旨思想就难不住大家.七、课堂作业背诵这三首诗,选择感受最深刻的一首写一篇鉴赏短文.也可以就你最感兴趣的方面(如写景抒情布局谋篇炼字炼句等)进行比较分析。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杜甫诗三首教案小学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基本背景和特点。
2. 能够朗读并理解杜甫的代表作品。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学习并理解《登高》、《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赠卫八处士》这三首杜甫的诗歌。
3.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资料。
2. 三首杜甫的诗歌原文及译文。
3.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图表。
4. 学生课堂笔记、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习《登高》:教师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然后解释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登高的意义。
3. 学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朗读并理解诗歌,引导学生感受春夜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
4. 学习《赠卫八处士》:通过朗读和解释,让学生了解诗人对友人的赠诗,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5. 总结:对学生进行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杜甫的诗歌,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
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同时,学生也在课堂上得到了语言表达和情感
沟通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具体章节为第五课,内容包括《春望》、《月夜忆舍弟》和《登高》三首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三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3. 通过对三首诗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关爱家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三首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分析三首诗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解读。
4. 实践情景引入:以《春望》为例,让学生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5. 例题讲解:针对《月夜忆舍弟》,设计题目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诗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板书设计1. 《杜甫诗三首》2. 内容:《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杜甫在《春望》中是如何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
2. 答案:杜甫在《春望》中通过描绘战乱后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是否能体会到杜甫诗的艺术魅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杜甫的诗歌,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杜甫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创作背景;2.学习杜甫的三首经典作品,包括《登高》、《望岳》和《月夜忆舍弟》;3.理解这些诗作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4.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杜甫的诗歌特点和创作风格;2.深入理解《登高》、《望岳》和《月夜忆舍弟》中的意义;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细致观察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准备:1.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望岳》和《月夜忆舍弟》的课本或相关资料;2.多媒体投影仪或黑板;3.学生课本和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导入】1.与学生简要介绍杜甫的背景和他在唐朝的地位;2.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经历。
【讲解】1.首先介绍杜甫,包括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通过幻灯片或黑板,呈现《登高》、《望岳》和《月夜忆舍弟》的原文,并阐释其中的意义和主题。
【分析】1.分析《登高》:a)探究诗中描绘的山水景色和情感表达;b)讨论人类对自然景色的敬畏和追求的意义。
2.分析《望岳》:a)理解诗中的岳阳楼和岳阳城的象征意义;b)体会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3.分析《月夜忆舍弟》:a)理解诗中关于家人的思念和对逝去亲人的哀悼;b)讨论诗中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
【讨论】1.分组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学生相互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1.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或其他文学作品进行联系,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2.给学生一些写作提示,要求他们尝试写一首自己的诗歌,可以选择情感主题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五、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反馈;2.强调杜甫的重要地位和他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并写一篇诗歌鉴赏的读后感;2.布置作业后,结束本节课。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应根据班级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
”?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教学设计17: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特点;2.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操,树立对高尚人格孜孜以求的信念;4.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难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出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了解杜甫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一、教学目标:㈠知识和能力: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3、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训练诵读诗歌四步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㈡过程和方法:(1)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自读课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2、教学难点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3、教学用具:课件、录音带。
4、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明确目标导入:本课是近体诗,首先要了解两种诗体的区别。
学习品赏意境,要注重抓关键词语进行联想与感悟。
2、文体知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幻灯片5—9酌情处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
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
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
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3、简介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4、精读《秋兴八首(其一)》:(1)指导朗读,要求学生按意群划出朗读节拍。
(2)解题。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3)《秋兴八首(其一)》解读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
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
“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
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
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
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
“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
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
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
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5、精读《咏怀古迹(其三)》:(1)朗读并解题:《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2)《咏怀古迹(其三)》解读: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
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
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
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
也许在夜月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像,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
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6、归纳总结:读诗,可通过解题,了解诗的大意。
对诗作背景的了解,也可归人解题步骤:释句,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向”,寻找诗人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从渗透作者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意象中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主旨,即会意。
在意境中,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要体悟“景中情”和“情中景”的关系。
7、布置作业:⑴反复诵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⑵预习《登高》。
(第二课时)1、检查背育并导入新课。
杜甫的《登高》古人推崇此诗金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背景资料: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也正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三年之后他病死于湘江途中。
3、《登高》解读⑴思考、讨论:①谈谈诗人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哪些思考与感慨?②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明确:①前两联是所见所闻。
首联写近景,有六种景物:无生命的景物写了夔州的急风,写了秋天的高爽,写了清白色的渚、沙;有生命的景物,写了猿的哀啸、鸟的盘旋。
从色彩看,画面黯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
颔联写远景,无边落叶到了秋天都要飘落,流不尽的长江滚滚东去无法止步。
“无边”、“不尽”写出了雄阔,“萧萧”、“滚滚”使人联想落木惠牵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的意向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
诗人面对苍凉萧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英雄难再!颈联的“悲”字点出此番登高的心境,万里漂泊,居无定所,“常”字点出时间之长;“独”字从空间上点出今日形单影只的孤独。
人在暮年,体弱多病,本不可悲的秋天,在诗人眼里,与心中情紧密相连,也愈益生悲。
诗意至此更具体,也更深沉。
尾联点明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
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这两联抒情,写尽了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难怪人称其为“诗圣”。
②此诗八句皆对。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人韵(哀)。
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⑵学生朗读,背诵。
深入体悟诗作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
⑶思考与探究:①【提问】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明确】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如宋玉的《九辨》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惊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曹丕的《燕歌行》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
杜甫的悲秋,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融入萧瑟的秋景之中,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②【提问】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明确】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
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惟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③【提问】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明确】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
一是“丛菊两开”的“两开”具体所指是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
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度过了一个秋天,写《秋兴八首》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
“两开”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