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课件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09e753a0975f46527d3e1e7.png)
6、抑扬结合(两种形式—形成反差,通过对比突出内容) 7、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声写静—增加表达上的生动性)
8、叙议结合(三种情况——揭示文章主旨 )
9、象征(借助某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
.
2
想和情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题回放
一、前后照应— 2008中考《诊》 2010中考《龙潭》
4、P186——第三题
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
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
容说说表达作用
.
10
跟踪练习: 1、P176——第三题 文章第五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动作、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和慌乱, 也与父亲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能突出父亲的行动给别人带来的温暖。
.
7
解题方法:
1、牢记概念术语,了解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及其 作用。
2、仔细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明确考点, 变“问”为“答”。
3、针对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条陈述。
4、避免答题时概念化、格式化的倾向。要有全局 观念,结合文章内容,紧扣文章主旨。
.
8
解题步骤及方法顺口溜:
现代阅读莫畏惧,(心态) 文中处处有自己。(读活) 整体感知如钥匙,(前提) 把握主旨得真谛。(圆心) 抓住题眼关键词, (审题) 分条作答没问题。(分值) 基本概念要牢记, (术语) 纵横捭阖呈一趣。(灵活)
现代文阅读
—— 表现手法阅读训练
.
1
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知识点
常见的记叙文阅读知识(必须背过)
1、修辞手法:(赏析—— 功能词—结合语境——联主旨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b82fd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4.png)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6ca259ba1aa8114531d90a.png)
懂得许多规矩 和麻烦的礼 节,元旦吃福橘 、说恭喜 (迷信、守旧)
买来《山海经》(善良、关心孩子)
徐锡麟事件,反对发 电报(“我”认为他 冷漠,憎恶他)
革命的热情
《伤仲永》
“生五岁”“指物作诗立 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赞赏他天资聪明)
“十二三矣”“不能称 前时之闻”
(才能消退,大不如前)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惋惜他完全成为普通人)
中考题再现
2007年《鼓神》
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 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 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搡张伯,打鼓汉子“一脸虔诚” 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乎崇 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 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4、托物言志 画(托物),来传达作者的某种 感情、抱负和志趣(言志)。
《陋室铭》 通过描写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主人交往
朋友的不俗、生活情趣高雅,表现陋室不 陋,从而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安贫乐道 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情操。
《爱莲说》 将莲人格化,赞美她是“花之君子”,
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 自好的思想感情。
5、借景抒情
借助对眼前的“景”的叙述和描写, 来表达心中或喜或悲的情感。
《醉翁亭记》《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9f39e46137ee06eff918b7.png)
做题技巧: 1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末尾句,抒情议论句) 含义,写出作者借助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观点, 所赞扬或所抨击的内容。 2 从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中,再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寻找文章的中心观点 3 写主旨一定要结合文章,语句要通顺、连贯、 完整。
(九)理解关键语句策略:
1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对它们解释 之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分析。 2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若用比喻句, 还原其本体。 3 如果句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人物有 两种行为,要逐一解释分析 4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是否得当) 行文结构(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前后呼应、 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写作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作用
染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统一,互相映 衬,互为补充。 夸张 突出特征,极力表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 烈的印象。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反复 强调语气、强调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
(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 描写、说明
表达方式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 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 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 要求休学一年。 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那是滋养生命的泉源,也是滋养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记叙文阅读
明确考点: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PPT课件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e6056ef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36.png)
: • 把--和--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特点
(性格、品质),增强文章感染力。
第7页
当堂训练:
阅读《番茄太阳》回答文中人物本身对比作用?
答案:把“我”认识明明之前、之后对生活态度作 了对比,认识明明之前心情昏暗,消极消极;认 识明明之后心里充满阳光,乐观向上,突出明明 对“我”主动地影响,更突出明明是一个开朗乐 观女孩。
时,采取了哪种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小贴士: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惯用一个表现手法,是
把对立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区分是非。 作用:利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矛盾,突出被 表现事物本质特征,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第5页
答案提醒
答案:对比写作手法,作用:将废墟荒凉贫 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景象前后改变进行对 比,从而突出了这位默默无闻牧羊人几十年 坚持,突出了其植树伟大作用及无私贡献精 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11页
当堂训练:
• 阅读《大地耳朵》回答文中欲扬先抑作用?
答案:采取欲扬先抑手法,开头先从嫌冬菇样子 “丑”、不喜欢吃两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 冬菇讨厌,后写“我们”喜欢吃冬菇,突出了善 良聪明母亲形象。表示了对善良聪明母亲钦佩、 感激、赞美;对温馨伦常亲情思念;对高兴、纯洁、 美好童年生活留恋。
第8页
复习指导(二):
自学内容:《母鸡》
自学时间:十分钟
自学方法:默读 圈点勾画
自学要求: 能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自学检测:《母鸡》一文中,作者在文章中采取了哪种 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欲扬先抑即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个常 见写作手法,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 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贬抑处落笔。作用:用这种 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深化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愈加鲜明,使文章所渲染 感情色彩愈加强烈。
(性格、品质),增强文章感染力。
第7页
当堂训练:
阅读《番茄太阳》回答文中人物本身对比作用?
答案:把“我”认识明明之前、之后对生活态度作 了对比,认识明明之前心情昏暗,消极消极;认 识明明之后心里充满阳光,乐观向上,突出明明 对“我”主动地影响,更突出明明是一个开朗乐 观女孩。
时,采取了哪种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小贴士: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惯用一个表现手法,是
把对立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区分是非。 作用:利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矛盾,突出被 表现事物本质特征,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第5页
答案提醒
答案:对比写作手法,作用:将废墟荒凉贫 瘠景象与绿洲生机盎然景象前后改变进行对 比,从而突出了这位默默无闻牧羊人几十年 坚持,突出了其植树伟大作用及无私贡献精 神,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第11页
当堂训练:
• 阅读《大地耳朵》回答文中欲扬先抑作用?
答案:采取欲扬先抑手法,开头先从嫌冬菇样子 “丑”、不喜欢吃两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 冬菇讨厌,后写“我们”喜欢吃冬菇,突出了善 良聪明母亲形象。表示了对善良聪明母亲钦佩、 感激、赞美;对温馨伦常亲情思念;对高兴、纯洁、 美好童年生活留恋。
第8页
复习指导(二):
自学内容:《母鸡》
自学时间:十分钟
自学方法:默读 圈点勾画
自学要求: 能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自学检测:《母鸡》一文中,作者在文章中采取了哪种 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欲扬先抑即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个常 见写作手法,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 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贬抑处落笔。作用:用这种 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深化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愈加鲜明,使文章所渲染 感情色彩愈加强烈。
中考记叙文专题之写作手法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专题之写作手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57333acf84b9d528ea7ac4.png)
•
17
课堂拓展
写作手法的其它考题例举
• 5.(2017 成都)《最后的常春藤》小说略去了贝尔曼 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的过程,有何作用?
• 6.《我只能陪你到这里》文中先写“我”为女儿打伞, 后又写“我”为女儿送伞,协议写有何作用?
• 7.(02017岳阳)《匀速碰跑》文章第六段描写跑道 上三三两两的人群的表现,这样写有何用意?试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
14
技法指导
(一)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如:伏笔、铺垫、暗示等。 1.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加
以概括; 2.根据分值分条作答。
(二)写作手法的判断与作 用分析
1.写作手法的判断应紧密结 合文本具体分析;
2.作用分析应紧扣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同 时应注意结构上的(铺垫、 推动、引出下文等)作用。
做法作对比,突出了“他”热爱生活、先苦后甜的优秀品质。
20
21
16
课堂拓展
写作手法的其它考题例举
• 1.(2017 江西)《秋雨》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 点 ,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有一种嫉妒叫仰望》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 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 3.《丁香花》本文与宗谱的《紫藤萝瀑布》在写 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 4.(2016绥化)《超重》以第⑤段为例,分析本 文是如何体现作者的理性思考的?
10.虚实结合 如《沁园春 雪》
11.设置悬念
12.对比
如《故乡》
13.伏笔(暗示)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14.铺垫
如《故乡》
9
典例分析
• (一)重庆B 2017年:《艾叶香中寻玉佩》 • 11.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
17
课堂拓展
写作手法的其它考题例举
• 5.(2017 成都)《最后的常春藤》小说略去了贝尔曼 先生画“最后的常春藤”的过程,有何作用?
• 6.《我只能陪你到这里》文中先写“我”为女儿打伞, 后又写“我”为女儿送伞,协议写有何作用?
• 7.(02017岳阳)《匀速碰跑》文章第六段描写跑道 上三三两两的人群的表现,这样写有何用意?试结合 全文简要分析。
14
技法指导
(一)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如:伏笔、铺垫、暗示等。 1.紧扣文本抓住关键词句加
以概括; 2.根据分值分条作答。
(二)写作手法的判断与作 用分析
1.写作手法的判断应紧密结 合文本具体分析;
2.作用分析应紧扣人物形象、 作者情感、文章主旨,同 时应注意结构上的(铺垫、 推动、引出下文等)作用。
做法作对比,突出了“他”热爱生活、先苦后甜的优秀品质。
20
21
16
课堂拓展
写作手法的其它考题例举
• 1.(2017 江西)《秋雨》简要分析文章的构思特 点 ,并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2.《有一种嫉妒叫仰望》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 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 3.《丁香花》本文与宗谱的《紫藤萝瀑布》在写 法上有何相似之处?
• 4.(2016绥化)《超重》以第⑤段为例,分析本 文是如何体现作者的理性思考的?
10.虚实结合 如《沁园春 雪》
11.设置悬念
12.对比
如《故乡》
13.伏笔(暗示)如《爸爸的花儿落了》
14.铺垫
如《故乡》
9
典例分析
• (一)重庆B 2017年:《艾叶香中寻玉佩》 • 11.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以小见大与点面结合课件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之以小见大与点面结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afae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5.png)
以小见大
分析:
《芬芳在握》,诗意的题目,引人无限的遐想。幸福如花,可以传递,可以共享,赠 人以花,手有余香。材料使用上详略有别。同为送花,第一家和“我”送给亲人花详 写,第二家、第三家一笔带过,其他送花更是留下空白,激发人的想象。“幸福”, 本是个极大的命题,许多人一生都在探求、寻找、揣摩,但很多人一生都难达其理, 难称幸福。通观全文,小作者只写了“送 花”一件事,没有大的场面,只有对得到 花的各类人的细致视察和自身体验的描述,但小事件却折射出大主题,使读完本文的 我们对幸福有了清楚、深刻的认识。
的 只有熟悉了这些内容后,“点”的理解才有可能。
处
理
在阅读中的运用 03
以小见大
芬芳在握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直到今年暑假我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开头简洁,
设置悬念)
漫长的两个月暑假,要是总在家里呆着就无聊透了。于是我去表姐开的花店帮
忙,主要任务是送花。(开端)
表姐的生意不错,我去帮忙第一天便有7份订单。我接过地址和包装精美的7束
点面结合 02
点
定义
面 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
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
结 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
全局,体现广度。
合
点 面 结
以小见大
剩下两束,我给了爸妈一束,爷爷奶奶一束。印着心形的粉红包装纸,包着鲜艳 的花儿,它们代表了我的爱,奶奶激动地搂着我落泪,爸妈则幸福得一个星期都合不 拢嘴。淡淡的花香浸满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精 细的神态描写)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读(共32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读(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68ec3fc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6.png)
记叙文解读方法
四、线索:
形式: 1.常见常说: 人物(行为、思想、见闻)、事件(中心事件,如《散步》)、 事物(人、事围绕物展开,如《羚羊木雕》)
2.常见不常说: 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情感和思想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层次清晰
记叙文解读方法
四、线索:
形式: 1.常见常说: 人物(行为、思想、见闻)、事件(中心事件,如《散步》)、 事物(人、事围绕物展开,如《羚羊木雕》)
陆游《游山西村》
7.反复:重复出现。连续或间隔 作用:强调、突出
记叙文解读方法
六、修辞手法
8.设问:自问自答。
突出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9.反问:加强语气。
分类:肯定反问表否定;否定反问表肯定。
10.借代:一物替代另一物的出现。
被借代的叫“本体”,借代的叫“喻体”。 本体不出现。
例:(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2)布衣—百姓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了解: 4.补叙:又称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或一小段对 面前的人或事作补充交代。
5.分叙:叙述两件或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 生的事,也叫平叙法。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解题方法:(针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 1.阅读本段、明确内容; 2.分析本段与文章主体内容; 3.比较插入后的效果,对比插入前后的关系。
➢ 暗喻:(1)这是花的海洋。(2)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 借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
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中考记叙文阅读——分析写作手法课件(共46张PPT)
![中考记叙文阅读——分析写作手法课件(共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35aa7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6.png)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析
明写法
文章的表现手法,也称艺术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铺垫、对比、 衬托、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表
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
现
手
述内容 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法
析作用 联系上下文,分析在表现主旨、结构、情节等方面的作用。
【注】具体知识详见《文体知识梳理》部分
三、表达方式的运用
中考设问
1、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2020年河南卷第8题,文章《我的 太爷老师》)
①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方式判断)来衬托快乐:描写春夏之交 野清新宜人、生机 盎然的景象(解说描写的内容),衬托孩子们快乐的心情(人物心情)。 ②通过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表达方式判断):展现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 野活动,选取盘花环、吹马莲等有趣的细节,描写去 野的路上敲锣打鼓的情景 和踏青后满载而归的情景(解说描写的内容),表现孩子们的快乐(人物心情) 。
去年底,我变动了工作岗位,新单位恰在“小李打字店”斜对面。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更免不了常去店里 找他扫描、复印资料,添些办公用品。附近两条街上,林林总总二十多家单位,复印凭据、制作表格、打印公告、 扫描证件、装订文本等等,件件都是急办之事,桩桩都是微利经营。小李从来都是开门最早、关门最晚。
一天我下班路过,见他不忙,感佩他把打字复印这个行当从“小李”干成了“老李”,二十三载坚持而笑容 常在、热情有加,我问他是咋坚持下来的。他的方脸挂满了笑意:“重复性地做这一个事,这么多年的日子好像 是一天过去的。只能说自己干这行顺手了、熟悉了。”
进入新千年,机关每人都配了电脑,打字室不复存在,但一些同志电脑打字不过关,小李的打字店一度更加 忙碌。什么时候去他那儿,都能听见键盘的嗒嗒声,打印机的嘶嘶声,抑或复印机的嗡嗡声。去他那多了我才知 道,不光我们单位,相邻的机关、学校、医院、居民,都喜欢把材料送到他那里。
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方法课件PPT
![初中语文中考记叙文阅读方法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89158b5e87101f69f319582.png)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 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 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 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 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 的具体语言环境。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
触觉)。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 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 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 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 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 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 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 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衬托人物③渲染气氛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深化主题、点明主旨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等。
8.修辞方式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 反复、反语等。
(1)从“修辞手法”或“用词特点”或 “句式特点”
(2)格式:语言表达特点+此特点的一般 作用+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句子(段)在文中的作用: 开头: ①开篇点题 ②总领全文 ③引起下文 ④设置悬念 ⑤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⑥交代故事的背景 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 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 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 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 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 的具体语言环境。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如何赏析课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
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 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
触觉)。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 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 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 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 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 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 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 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背景②衬托人物③渲染气氛 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深化主题、点明主旨 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等。
8.修辞方式 初中课文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拟人、
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 反复、反语等。
(1)从“修辞手法”或“用词特点”或 “句式特点”
(2)格式:语言表达特点+此特点的一般 作用+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句子(段)在文中的作用: 开头: ①开篇点题 ②总领全文 ③引起下文 ④设置悬念 ⑤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⑥交代故事的背景 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思考
初三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精品PPT课件
![初三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560e065b52acfc788ebc908.png)
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
历史背景的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如《孔乙己》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不同人物的身份、
穿着等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 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①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
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记叙
②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
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议论
③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
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例. 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 在下面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 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 案进行认定、补充。
记叙文答题技巧点拨
1、仔细审题,把握要领
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 踌躇歉疚地说:
“请_原_谅_,_能_更_换_一_首_曲_目_吗_?__” 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Hale Waihona Puke 记叙文知识要点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 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 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介绍人物或事件 的概貌) 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
历史背景的描写。能揭示人物思想产生和导致事件结局的社会根源。 如《孔乙己》对鲁镇咸亨酒店的格局、不同人物的身份、
穿着等的有关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交代了时代背景,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要先找出描写的句子,再联系文章 的内容、时代背景综合考虑。
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①透过荔枝树林,我望着远远的田野,那儿正有农民
立在水田里,辛勤地分秧插秧。
记叙
②他们正用劳力建设自己的生活,实际也是在酿蜜为
自己,为别人,也为后世子孙酿造生活的蜜。 议论
③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
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
例. 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 在下面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 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 案进行认定、补充。
记叙文答题技巧点拨
1、仔细审题,把握要领
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 踌躇歉疚地说:
“请_原_谅_,_能_更_换_一_首_曲_目_吗_?__” 这一句轻声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Hale Waihona Puke 记叙文知识要点4、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 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让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 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介绍人物或事件 的概貌) 描写: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细致入微 的刻画。
中考专题-记叙文阅读-课件118张PPT.ppt
![中考专题-记叙文阅读-课件118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180ecb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3.png)
《植树的牧羊人》中“他的那条 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
写) 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 不张扬”,通过对牧羊人大狗的
物。
(续表)
描写类别
特点及作用
教材示例
根据 侧面
描写 描写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 描写,从侧面表现牧羊人的
角度 (间接 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性格特点。
分类 描写)
“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起走小路
2. 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
特点及作用
教材示例
顺叙 倒叙
特点:按时间先后,叙述事情的发生、
发展和结果,或以空间、地点的转换顺
序进行叙述。
《散步》依次写了事情的起因、
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条
理清晰。
特点: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写道:
动么豪放、多么火烈
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通过
作用:①塑造人物,表现主题;② 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烘托了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③明示、暗 安塞腰鼓的精彩。
点主题。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 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4. 记叙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线索类型
特点
教材示例
物线 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灯笼》:以“灯笼”为线索。
人线 事线 感情线
以人物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的 《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所见
发展、所见所闻为线索
所闻为线索。
以中心事件(或事件发展)为线索 《故乡》:以“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为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6分)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1)1.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
要点归纳
• 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并把握其作用。 •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
巧,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等方面分析。 •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 •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
小结:
理解各种
理解各种表 现手法的内 涵,并把握 其作用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处运用了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 “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与闰土见面,使 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铺垫衬托)
知识链接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伏笔通 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铺垫: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 染,唯恐读者看不见;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 墨重彩。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 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 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 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 “反衬”;以次衬主。
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方 面的题,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 关表现手法考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 做了铺垫?
(二)《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 3.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
的经历做了铺垫?
答案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 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 了一小时。(每点1分,共2分)
(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 191页 第三题: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 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衬托,铺垫(单纯答 “衬托”“铺 垫”“对比”也可)。(若答成文中使用的 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如:①以 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 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 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 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
看上下文的 联系
从结构安 排角度入 手。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 作用 (伏笔铺垫衬托)
从文章的主题 及写作目的等 方面分析
从选材组 材角度入 手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下列试题,总结答题思路。 (1)1.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
要点归纳
• 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并把握其作用。 •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
巧,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等方面分析。 •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 •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
小结:
理解各种
理解各种表 现手法的内 涵,并把握 其作用
(三)九年级上册课文《故乡》中第56页“还有闰土, 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 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一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处运用了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 “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与闰土见面,使 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铺垫衬托)
知识链接
文章运用表现手法的作用:
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伏笔通 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铺垫: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 染,唯恐读者看不见;铺垫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 墨重彩。
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 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 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 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 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 “反衬”;以次衬主。
复习目标
通过观察及解析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方 面的题,总结出答题方法,并会运用并思考下面三个考题,说出有 关表现手法考点的常考题型。
(一)2013河南《放学》《创新中考》第150页
第2题:第-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 做了铺垫?
(二)《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191页 3. 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举例并简要
的经历做了铺垫?
答案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 甲里全是罴的。 ②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 了一小时。(每点1分,共2分)
(2)《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解题题典》第 191页 第三题: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 本举例并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衬托,铺垫(单纯答 “衬托”“铺 垫”“对比”也可)。(若答成文中使用的 其他手法得1分,其他不得分。)如:①以 街头人物雕像的虚浮表面和教堂装饰的奢 华衬托教堂的“清凉圣洁之气”;②以等待 正在施礼的人和唱赞美诗的教士外在的圣 洁衬托扫烛油的老妇人深沉朴素的虔诚。 ③以弗拉基米尔教堂壁画的整体风格为老
看上下文的 联系
从结构安 排角度入 手。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的 作用 (伏笔铺垫衬托)
从文章的主题 及写作目的等 方面分析
从选材组 材角度入 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