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语法

合集下载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介词宾语放在介词之后,有以下情况: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 ▪ (你)凭借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呢? 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
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
译文:又凭什么能使我们繁衍生息而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 呢?
4、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正存念会被人看少,又凭什么能自满呢?】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 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我因此记下这件 事……” )
② 一言以蔽之。 (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规 律 二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 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规律三: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或者用“为……所……”“……为
所”表被动。
⑹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⑻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课堂学习 质量检测
一、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用现代汉语解 释这些句子。(20分)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2、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宾语前置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复习

高考题展1.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

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

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

耕种之,锄之。

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

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2.乡闾贫弱赖以不困。

洪武初,宁海及邻县饥,里中富人以麦贷贫乏者,每斗麦责谷二斗三升。

时贤母家有麦数廪,召诸子谓曰:“饥者众,而吾家幸有馀,安忍乘时取倍蓰3.汉五年,已并天下,诸候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

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

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B解析:ACD 是定语后置句;B 是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者”、“也”为标志表示判断。

可分为四种状况。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构成“… …者, … …也。

”式。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庖丁解牛》 2、“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构成“……者也”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3、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 …者, … …”式。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 … …也”式。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即时训练1、找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C.梁,吾仇也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答案:B解析:ACD 三项都是判断句;B 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后的标志,可译为“……的(人)”。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语法——词类活用(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活用定义: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者基本功能未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汉语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将大多数情况下词类与句法成分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如下:词类活用判断方法:如果在文言文句子中,某个词充当了不常见的句子成分,或者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那么可以将其判断为词类活用。

高中阶段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以下几类。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主要充当主语或宾语,后面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

在翻译时应把活用的名词翻译为相应的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现代汉语中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如“报纸杂志”),也可以是偏正关系(如“中国地理”)。

在文言文中,如果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分析:“籍”和“吏民”皆为名词,构成动宾关系,故“籍”为动词,译为“登记”。

2.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被副词、能愿动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分析:①句中“数”为副词(多次),在句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为动词,译为“使眼色”。

“能”为能愿动词,后面跟动词,故“水”活用为动词,译为“游泳”。

3.所+名词助词“所”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

高中文言文常用语法知识复习重点文言文语法知识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二、疑问句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三、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文言文知识梳理文言句式: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二、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翻译:1.(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 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2.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 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3.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 那样悲伤! 4.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 兄弟互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 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该是怎样呢? 5.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 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 6.这是真的不知道(不认识)千里马啊!
假设句式,句式标志: (1)诚……则……(可翻译成“如果…… 那么(就)……” (2)然则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 么”) (3)向使(可译为“假如,假使”) (4)否则 (可译为“如果不…… 就……”“不然的话……就……”)
六、选择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思考固定句式类型,找出标 志。 1.例句: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与妻书》 2.与其杀是僮,孰若买之(《童欧寄传》)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隆中对》(陈寿)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 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 不死。《狱中杂记》
翻译:1.真的像这样的话,那么(您的)统 一大业可以完成,汉朝的江山可以复兴。 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残暴的 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越 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 3.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 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 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 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 估量呢。 4.答应了我的条件,便先刺心;不然的话, 四肢解完,心还没死。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
( 活,使……存活;从,使……跟从)
4.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击退)
•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高考题
•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 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 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 要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 批评并且赶走了他。“道”:在路上(名词 作状语);“退”:让……退下(使动用 法)。
君子不齿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齿,谈论,提及 王,称王
4.名+补语(介词结构)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 舞雩”,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 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 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5.能愿动词+名词 (“能”“可”“足”“欲”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①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 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 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衣”“封”“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活用为使动
• 名词+宾语(名词/代词),主语使宾语 怎样,由宾语发出动作。
•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 例2: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翻译++课件
文言文专题复习——
特殊句式与翻译
文言特殊句式
温 故
说一说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
知 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新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否定判断句
荀卿,赵人。
无标志判断句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蒙后省略主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动词后的宾语省略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省略介词
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 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能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译文: 桂阳有个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乡民 ,案子拖了很久没有结案。
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 止。(重庆卷第10题)
译文:(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
见解
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
得到才罢休。
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
知识总结
定语后置指的是在文言文中,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 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一、主谓倒置(谓语前置) ;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在动词或者介词后 面,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可以提前,但翻译时,要将宾语放在动 词或者介词后面
宾语前置类型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忌不自信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4. 假设虚拟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假设虚拟句有“假设句+假设分句”结构。

5. 双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双宾结构有“把宾语放在主谓之间,再加一个间接宾语”结构。

四、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借代、拟人等。

比喻是指借用某种事物来形容另一种事物,常用于生动地描绘景物、人物等;夸张是指夸大或减小事物的形容程度,常用于增强修辞效果;借代是指用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常用于简洁表达;拟人是指将抽象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形态等。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一、句式结构1. 主谓句型主谓句型是最基本的句型,用于陈述一个动作或状态。

主谓句型的结构为“主语+谓语”。

例如:君子无伤人之心,有战国之志。

汉高祖谢天下,天下皆为汉。

2. 主谓宾句型主谓宾句型是在主谓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宾语。

宾语可以是名词、动词等。

例如:为人民服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 主谓补句型主谓补句型在主谓宾句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补语,用于补充说明主语的特征或状态。

例如:图书馆静悄悄地坐落在郊外。

孔子的思想深入人心。

4. 连词句型连接词句型使用连词连接两个主谓句型的句子,用于表达因果、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5. 并列句型并列句型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组成,用于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含义或补充说明。

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 条件句型条件句型由一个条件句和一个主句组成,用于表示某种条件下会发生的结果。

例如:如有困难,可尽快与我联系。

吾愿群公以毛遂自荐。

7. 定语从句句型定语从句句型用于修饰名词,由一个引导词和一个从句组成。

例如:山明水净,石矗云霞。

夫子常诵《诗经》,而不进于《易》。

8. 独立主格句型独立主格句型由一个名词或代词和一个动词短语组成,用于表示伴随、目的、结局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9. 半倒装句型半倒装句型是将谓语动词的一部分(一般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用于强调动作的主体或表示条件。

例如:黄花山中卧鸟,白马照夜鸣。

得天下英才,当尽量予以重用。

二、句式用法1. 平淡句式平淡句式是指句子结构简单,词语朴实无华,用于表达简单的事实或观点。

例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推而广之,哲人亦不得不慎独。

2. 衔接句式衔接句式是指通过各种连接词将各个句子或词语连接起来,用于表达因果、递进、并列关系等。

例如:不明者以为鸿案鸿案,参以古人之智,旋蒙其诛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语法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语法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语法复习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案【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梳理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或功能发生临时变化,被用作另一类词语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指将某些词用作动词来充当谓语,表示的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意动用法也就是主语“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什么”。

通常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把……当作……”等。

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由名词或形容词来形成意动用法。

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将名词用作谓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例: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解析:名词“师”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语“吾”在主观上把“之”(他)作为老师来看待。

所以“师”应理解为“以……(之)为老师”或“把……(之)当作老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解析:名词“宾客”作谓语,“其父”作宾语,主语“邑人”在主观上把“其父”作为宾客来看待。

所以“宾客”应理解为“以……(其父)为宾客”或“把……(其父)当作宾客”,翻译时可译为“以宾客之礼对待……”。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解析:名词“侣”和“友”作谓语,“鱼虾”和“麋鹿”作宾语,主语在主观上把“鱼虾”作为同伴来看待,把“麋鹿”作为朋友来看待。

所以“侣”应理解为“以……(鱼虾)为侣”或“把……(鱼虾)当作侣”,“友”应理解为“以……(麋鹿)为友”或“把……(麋鹿)当作友”。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解析:名词“亲”和“子”作谓语,“其亲”和“其子”作宾语,主语“人”在主观上把“其亲”作为自己的亲人来看待,把“其子”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看待。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语法复习完美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语法复习完美版

结构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乃天也。
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且相如素贱人
混合 人非生而知之者。
式 不知木兰是女郎。
巨是凡人,又在偏远。
学习古代汉语
者也 结构
判断 句
判断 词
混合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习古代汉语
见…于…
13、完省整略版“:于”: (主语)见(动作)于(宾语)
动作)
(为动) 动
等死,死国可乎?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学习古代汉语
判断 句
者也 结构
1谓24并、“语用者主"后:者”语面“"移省后用…到略面,““:用…也也“者””…者也表的,””判位…表断置也判语“”断气者停:也顿”, “公夕…等阳者录在,录山…,,也所人”谓影因散人乱成,事太者守也归。而
宾是客必从射也雕。者也。

句子侧重强调的是A,A怎么样。

A+B,

“并列组合”,AB词性相同,可
以是名、动、形、代、数、副等。
连词 并列结构做主语或宾语,偶尔可
以做定语
句子强调的是AB,颠倒成BA不 影响句意重点。
学习古代汉语

(为了) (因为)
表原因或目的的状语
介词 后面接词或名词(代词)性短语
为了明天,…… 为了好吃的馒头,……
表原因或目的的从句 后面接句子或动词性短语
连词
因为天亮了,…… 为了吃到可口的馒头,……
学习古代汉语 词
词类 活用

转类 形 动
意动 数
使动
(为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共31张PPT)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课件(共31张PPT)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
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 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 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 “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 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 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 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
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 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 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 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 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
板块四
宾语前置句
明确概念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 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前边, 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类型加例句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如:何、 谁、孰、胡、奚、曷、安、恶(wū)等。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格式:(主)+宾【谁、奚、胡、曷、安、恶、焉】+动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第二:整个句子必须是疑问句。 2.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可能宾语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 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等 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语法
一、词类:(语法功能、语汇意义)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和句子成份[主、谓、宾]。

2、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不表实在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成份。

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3、代词(实词):
具有代替作用的词,可分为人称代词(你、我、它们)、指示代词(这、那些)和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三类。

(1)主要语法功能:
A、相当于它所替代的词。

B、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C、可作句子成份,可独立成句。

4、副词: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程度、时间、范围、否定、语气等。

A.表程度:最极太非常十分特别分外越越发相当很较比较略至少起码
B.表时间:早已曾迟早已经曾经当即初预先马上刚便暂且正从来终于
C.表范围:总共都全统统凡是大半一共只各自独自净仅仅一概单单
D.表情貌:刚巧果然自然仍然忽然突然居然原来特意明明渐渐仿佛
E.表重复\连续:一连连续不断屡次还又再再三重新反复随后
F.表肯定\否定\估量:就是准准保一定确定诚然必然不非没有可能大概大约似乎也许想必
G.表语气:难道岂幸亏到底反正简直却才宁愿偏偏也许竟然一旦索性何尝果真敢情
H.表处所:到处处处满地满处
(2)语法功能:
A、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

例:他[早]去了。

他[非常]好学。

我[马上]去。

B、少数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独立成句。

例:你什么时候走?——马上。

你同意吗?——不,不同意。

5、介词(虚词):
A、表处所、方向:从自往朝向到在于沿着顺着
B、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趁临随着
C、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同跟和把被叫
D、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
E、表示比较:比同跟和与
F、表示排除:除除了除开除去
G、表状态、方式:按照按照依依照据根据遵照本着经过通过凭靠
(1)语法功能:
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其他词或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由介宾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例:我[在北京]住了两个月。

他[对人]很诚恳,
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

有些介词在一定的场合具有动词的功能。

例:我在学校。

(动)我在学校学习。

(介)咱俩比一比。

(动)我比他写得快。

(介)
6、连词:
(1)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句子等语言单位的词。

(2)语法功能:起连接作用,表示一定的事理关系。

不能作句子成分。

A、连接词或短语,如和、同、跟、与、及、以及、或等。

B、连接分句或句子,如: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

7、助词:
附在词、短语、句子前或后,表示一定的结构关系、附加意义或语气。

A、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B、动态助词:着了过
C、语气助词:的了呢吧吗啊
例:大渡河是长江的一道支流,两岸是蜿蜒连绵的高山。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不好意思,我来晚了。


好得很。

他交代得清清楚楚。

她急得哭起来了。

(1)所(结构助词):
A、“所+动词”=名词,可作主语或宾语。

所见、所得=看见的、得到的。

例:英雄所见略同。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B、“所”可与“为”前呼后应,表被动。

例:他不为金钱所动。

这本书一向为青年学生所欢迎。

苏轼的词别开风气,为后世所宗仰。

(2)动态助词(略)
(3)语气助词
例:他考了第一,这是真的。

(陈述语气)
你好吗?疑问语气)
别急呀!(祈使语气)
这是一个多么要强的人啊!(感叹语气)
让你参加会呢!(祈使语气)
努力于提高,还是努力于普及呢?(疑问语气)
二、句子的成分
•主语、谓语、宾语;——三种主要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三种附属成分
1、主语:就是谓语陈述的对象,主要由名词、代词充当,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及其短语也可充当主语。

如:
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

2、谓语:
如:
战士们英勇顽强。

你是学生。

3、宾语:是动词中心词支配的对象,一般由名词和代词充当,其他实词和短语也可以充当宾语。

如:
大家喜欢游泳。

他给我一本书(双宾语)
4、定语:是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和短语充当定语。

“的”是定语的标志。

如:
(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村子。

注意:定语后置。

如:
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5、状语:是动词、形容词中心语的修饰成份。

副词、形容词、表时间(处所)的名词和短语充当状语。

“地”是状语的标志。

如:
中国队[轻松地]战胜了日本队。

6、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

形容词、动词、代词、副词、数量词和短语可以充当补语。

“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我的心绷得<像调紧的弦>。

句子成分顺口溜
主谓宾定状补,
六种成分要记牢,
定语必居主宾前,
谓前为状谓后补。

例:(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