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合集下载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2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比较 文学的复兴
(一)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回顾
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中国比较文学历史的 继续与发展,同时也是世界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中国比较文学从20世纪初萌芽,到现在已经 走过了百年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发端于 20世纪初,成长于三四十年代,沉潜于五六十年 代,复兴于七八十年代,繁荣、创新于世纪之交 和新世纪伊始。
是以法国学者维尔曼、梵·第根、 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出版的梵·第 根的《比较文学论》是一部全面阐述 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 集大成之作,多年来一直是比较文学 入门的必读书。 由此可见,法国学派是把比较文 学作为一种文学关系史来研究,它注 重的是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 的事实联系。
• 例,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能72变,就吸收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中神猴哈努曼会36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 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 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
• ★我们认为最恰当的提法是“跨 文明研究” • “文明”则是指具有相同文化传 承(包括信仰体系、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等)的共同体。 • 美国学者塞缪尔· 亨廷顿在其《文 明的冲突》一书中认为,世界上 有8大互动冲突的文明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 究》一书中分析了曾在人类历史 上曾经产生过较大影响的21种文 明。 • “文明”概念的涵义是明确的。 用“跨文明”替代“跨文化”更 能彰显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以及学 科理论建构此次重大转折的基本 特征。
王国维
鲁迅发表了《文化 偏全论》和《摩罗诗 力说》,进行比较文 学的尝试,而且提出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 较既简,爱生自觉” 的思想,这是中国最 早提出的比较文学原 则。
鲁迅
历史说明,中国比较文学孕育于社 会变革时期,立足于本土文学研究观 念变革和方法更新的内在需要,是在 全球交往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 国特色的人文现象。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比较文学是一门关于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和联系的学科,它研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以及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之处。

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备受重视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略论。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可追溯至古代,早在唐代,中国文人即开始对外来文学进行研究和比较。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撰写《原道》一文,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学与印度文学的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比较文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

直到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才正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学术体系的形成,中国比较文学逐渐走向了专业化。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比较文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学者开始系统地研究外国文学,并通过比较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文学理论体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理论逐渐成熟,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际认可。

中国学者介绍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读者的文学视野,促进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如今,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拥有一大批专业的研究机构和学者。

在国内,各大高校均设有比较文学专业,培养了大量的比较文学专业人才。

国外的研究机构也对中国比较文学给予了关注,与国际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和交流。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也日益扩大,不仅包括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中国文学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比较,还融入了文化、历史、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中国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间交流的增多,中国比较文学将会更加重要。

中国比较文学不仅需要加强与国际上的比较文学研究机构的合作,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与各个国家的文学研究和交流。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 比较同一题材在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中的表现。
相同的主题
➢ 如古今中外文学中的孤独主题、异 化主题、求索主题等。
古今中外的文学中经常表现人面对惨淡 人生,感叹大千世界变幻莫测,常有寂 寞、孤独的感受。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 李白《独坐敬亭山》; ➢ 鲁迅的小说《伤逝》中的涓生; ➢ 普希金《叶浦盖尼.奥涅金》的主人公有着不见容
致的。
确定这种研究对象同一关系的学理论据有二:
➢ 同源性
➢ 同类性。
可比性示例
➢ 鲁迅、高尔基、普列姆昌德三名20世纪著名作家都在1936年逝世。 ➢ 由此作为可比性,将三位作家做出比较。 ➢ 这样的比较非常表面,难以比出本质的东西,无助于对文学规律和民
族文学特色的认识。
可比性示例:
➢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和莎剧中的福斯塔夫都很胖,外形滑稽 笑,作品中也作为喜剧角色,产生许多笑料。
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的传说。
《浮士德》与《西游记》:
但有论者(张德明)从人类的终极寻求这一文化母题来比较这两部 中、外名著,发现:
它们的内在叙事结构相似,都是由寻求者遭遇到各种阻力,经多方 艰苦奋斗,终于达到目的。
在这一相似结构模式的比较中,又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一些不同价 值观念:
如在共同寻求的浮士德与靡菲斯特、孙悟空与唐僧所形成的不同伙 伴关系,前者是契约关系;后者是师徒关系(血缘关系的延伸)。
新领域的开拓
美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 教堂山大会的论战和影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 届年会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教 堂山召开。韦勒克在大会上作 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 言,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 了文学性,其理论建构的基础 就是平行研究。
北卡州州会徽 北卡州州旗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比较文学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学科定位概要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3)卡雷 • 为法国学派的中心人物。学术上继承前辈观点,他蔑视异 同研究,名言:“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 卡雷的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拜 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特· 司各特与维尼之间, 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实际联 系。” • 卡雷把比较文学任务规定为研究国际性的精神联系。凡不 存在联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 是文艺批评的领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3、法国学派的理论特征 • (1)在研究方向上注重国与国之间的实际 影响,质疑“比较”。 • (2)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证,认为,要使 学科建立在坚实的科学性上,只有对文学 关系的事实进行细致的、慎重的事实考察。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1)巴尔登斯贝格 • 主持修订贝茨的《书目》,扩充为6000条;创办 巴黎大学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比较文学 评论》杂志。主要著作:《歌德在法国》、《文 学史研究》三卷、《1789—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 族中的思想动向》、《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 向》等。 • 他强调以实证来证实欧洲各国文学之间的渊源和 影响关系。其观点和方法对法国学派影响深远。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2、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 • (2)梵· 第根 • 著述甚丰,最重要的是《比较文学论》(1931), 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主要观点:a、划 出比较文学的地界,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 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类;b、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强调摆脱美学涵义,加强科学性;c、把影响研究 的领域、对象等进行分门别类。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从中国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中国传统文学到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学者开始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早期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上,比如《红楼梦》的英文翻译、《山海经》的法文介绍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开始注重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方法,如对比文学、影响与接受理论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中国比较文学目前的研究领域日益拓展,不仅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还包括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世界文学的比较研究。

与此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既有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也有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还有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逐渐走向国际,不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还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合作,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层出不穷,如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评论家协会等,这些机构和团体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虽然中国比较文学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需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和学术体系。

其次是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多样化的研究需求,需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数字化人文、跨学科研究等,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19世纪70年代至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法国学派: 巴尔登斯伯格 梵· 第根 卡雷 基亚
学科发展史
“比较文学的危机”及转向
1954年 成立“国际比较文学协会”(ICLA) 1955年 第一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1958年 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 “教堂山会议”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学科兴盛
大陆
1981年 北大成立了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3年 多所院校开始招收比较文学硕士生; 1985年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
学科兴盛
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要求
1976年 古添洪、陈慧桦首先提出了“比较文学 中的中国派”的口号; 1977年 李达三发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1978年 古添洪提出了“阐发法” “双向阐发”
二、中国的比较文学
史前史
司马迁《史记》 西王母形象 佛经的传入 译介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 中国古代文论 以画论诗、以乐理论诗理等
萌芽(鸦片战争至五四前夕)
梁启超 林 纾 王国维、胡适、冰心 茅 盾 严复、苏曼殊 中西诗歌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外戏剧比较 中外神话比较 译介学研究
正式建立(19世纪70年代)
标志: 1、1866年 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专著 《比较文学》; 2、1877年 德国学者科赫创办了 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3、1897年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 创办第一个比较文学常设讲座。
范围扩大
标志 1871年 意大利 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比较文学讲座; 俄国 维谢洛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创办总体 文学讲座; 美国 查尔斯· 沙克福德在康乃尔大学开设其走向 1982年 佛克马发表名为《比较文学和新范式》 提出新观点 1985年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召开第十二次大会 新老观点碰撞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现状与背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形成于19世纪的欧洲,此后其影响逐渐遍及全世界。

比较文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

有的从形成之日至今,一帆风顺,高潮迭起,一浪更比一浪高;有的命运多舛,几经起伏,最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经复兴,便十分繁荣兴旺。

由于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顺应了世界化的潮流,它本身又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动态开放状态,所以它能够兼收并蓄各种新的观念和方法,变‚危机‛为‚转机‛。

总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欧洲中心主义遭到了有力的破除,比较文学进入了一个各民族文学平等对话的文化多元主义时代,研究方法日益丰富,研究内容日益深入,研究范围日益宽广,研究队伍日益壮大,体臸化建设也日益正规。

比较文学在我国也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是一门充满活力、前景看好的学科。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萌芽期一比较文学在西方的萌芽如同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孕育,才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中,逐渐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从整个人类文明史看,比较文学的渊源可上溯到古巴比伦时期。

古巴比伦人借用、改造苏美尔人的神话和史诗里的题材以创作自己的民族史诗《吉尔伽美什》,这是把现代比较文学中所谓‚题材史‛的研究用于史诗的创作之中。

在西方,比较文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著名文艺理论家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运用了求同辨异的比较方法。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其《诗艺》中把希腊、罗马文学两相比较,号召作家们‚勤学希腊典范‛,并把维吉尔比作荷马,将普劳图斯与阿里斯托芬进行比较。

此后这种比较方法相沿成习,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常见运用。

中世纪时,意大利著名文学家但丁在其学术著作《论俗语》的第九章,把奥克语的古法国文学和奥依语的普罗旺斯文学加以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面对新发掘出来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文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深受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发生分岐,形成保守派与激进派,这两派之争一直影响到17世纪法国的‚古今之争‛。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
2.
世纪末~20世纪 世纪50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 第一阶段( 世纪末 世纪 年代) 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梵·第根 第根 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他的《比较 文学史》比较全面地,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 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在一定程度 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全书共分“导 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比较文 学的方法成绩”、“总体文学”四部分 。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多种文 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 学作品的对比方法本身早就已存在, 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比较法也在不断地发展。但大师们所 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 作的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也没有 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 什么深入的结论,毕竟只是零星的、 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片断的附属于文论与其它学术著作。
世纪末~20世纪 世纪50 (一)第一阶段(19世纪末 第一阶段( 世纪末 世纪 年代) 年代)学科诞生与法国学派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 1895年戴克斯特(法)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卢梭 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年贝茨(德)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 并于1899年发表了《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完成了名著《十九世纪 文学主潮》(1872~1890)。
二、学科史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对象由一个民族文学扩展到两个或两个 以上民族文学的学科 ,其诞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民 一是民 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 族文学的建立及充分发展,二是跨文化视域的形成 。十九 世纪后半期,这两个条件已基本形成 。使长期以来即隐含 着的比较的方法得以系统化,使一直处于蕴涵和萌芽状态的 比较文学在十九世纪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 的学科 。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的涵义是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学日益成为一个有机体,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产生的基础,世界文学的预言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在文学领域的必然结果。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学研究,是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十九世纪,随着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民族文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人们的眼光逐渐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国际交流对于民族文学的巨大影响,注意到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确认民族文学的特点与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于是有了比较文学的专门研究。进入到二十世纪,世界各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都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其特点之一,是各种文学流派之间相互吸收,文学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之间,其他艺术之间相互渗透,以及科学思维对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现实向文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而其中大量的问题属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人类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文学研究也处在一个转折关头。比较文学能否迎接挑战,继续走在文学研究的前列,为文学研究作出新的贡献呢?人类正全面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电脑电讯、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正在极其较文学的领域。人类的认识能力出现了新的飞跃,这就是在逻辑学思维范式之外,现象学思维范式的蓬勃发展。逻辑学思维范式是将事物的具体内容抽空,概括为最简约的共同形式,最后归结为形而上的绝对精神或规律。它是一个实质,没有时间的纯粹的结构形式。
比较文学之所以兴盛,主要原因是它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知识更新、认识能力提高的现实,适应了在新形势下文学研究的迫切需要。现实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能够适合这种需要的学科会得到优先的发展,这是比较文学兴盛的根本原因。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最初是在孤立的环境中进行的。公元前1000年左右,中国、印度、希波莱、希腊等古老民族的文化差不多同时起步,各自沿着独立的路线,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后来有地区性的交流,逐渐形成了几个文化交流的大区。虽然各地区之间也有交流,但主要是本文化区内进行。十六世纪后,特别是到十八世纪以后,一国文学的发展已经不可能脱离国际环境与他国影响。欧洲文学自文艺复兴以后,先后出现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文学思潮,显示各民族间文学的影响日趋广泛和加强,欧洲的影响也逐渐扩展到美洲,而伊斯兰文化,汉儒文化,佛教文化以形形色色的“东方情调”,进入到欧洲文学中,塑造着欧洲文学的新格局,改变着欧洲文学的面貌。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2、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国外比较文学的诞生与确立比较文学创建于19C末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作为一门正式地学科建立之前,即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历史一下述三个标志为开端:1、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3、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

史前史和学科史之间的实际性的区别在于:在史前史阶段,研究者的比较意识是自发的,其比较多半是零散的、肤浅的,并没有理论和方法的自觉;学科建立之后,研究者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目的明确的、系统的研究了。

一、史前史比较文学的史前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当时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自然的理论的同时,强调罗马作家要模仿古希腊人。

许多罗马作家也确实这样在各个方面师法希腊作家。

最典型的例子即是大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维吉尔《阿涅阿斯记》,是对希腊《伊里亚特》和《奥德修记》的模仿)生活在罗马时代的希腊传记家普卢塔克,写过一本《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除四章独立外,其余46位两两对照,排成23对。

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

虽然作者原意在于进行道德说教、劝世警示,但全书比较的框架是分明的,也是独特的。

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基督教全面控制下,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信仰和文字(拉丁文),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当时文人学者一般把欧洲看做一个统一的拉丁化世界,但也有学者意识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意大利诗人拉丁在《论俗语》中,就按方言的不同把欧洲文学分成北、南、东三个部分,并把南部的意大利俗语文学、普罗旺斯俗语文学、西班牙俗语文学加以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遍及全欧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各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启发,许多作家都是在对中世纪文学和古典文学比较的基础上继承古代传统的。

Eg.贝洛于1687年在法国学士院宣读的诗《路易十四时代》就把路易十四时代和罗马奥古时代的“黄金时代”做了比较。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

略论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现状及展望中国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比较文学也逐渐发展壮大,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脉络、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略论。

一、发展脉络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学者开始接触到欧美文学,开始了对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先驱可以追溯到鲁迅、梁启超等人,他们最早尝试将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文学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比较文学的观点和方法。

1950年代以后,在中国文学院成立之际,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深入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

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走向国际化,学者们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交流,开始关注国际文学理论的最新动态,将之与中国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开放、多元的研究视野。

中国比较文学也开始关注更多的研究领域,比如翻译文学、跨文化交流等,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二、现状当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步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学术成果。

中国比较文学在充分吸收国际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开始出现一些自身的特色和亮点。

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中国学者已经提出了一些颇具创新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拓展了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

在一些具体的研究领域上,中国比较文学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比如跨文化交流、翻译文学、异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中国比较文学学者也开始扮演着更加活跃的角色。

中国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了解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这有利于推动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更加开放、多元,进一步提高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比较文学2讲·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2讲·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3.基亚(1921-)

1951《比较文学》发展完善了法国学派的 理论,成为一部在国际比较文学界影响颇 大的比较文学教科书。更为强调有实际关 系的文学间的影响研究,突出了“实际联 系”的重要,明确提出“比较文学就是国 际文学的关系史”的说法。
(四)法国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成果丰富,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 科 理论对本学科起到了奠基作用。
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开设的课程 (1982)
1.纵的分析比较:《文学样式理论》(Theories of literary genre) 《欧洲自传体小说研究》 《小说的 妇女传统》 《放逐者的文学》 2.横的比较分析,对一段特定时期内的文学现象进 行研究,例如《现代小说中的反现实主义倾向》: 集中研究纪德、卡夫卡、沃尔夫、福克纳、布洛克、 贝克特(Beckett)等当代作家的叙述技巧和结构问题; 《世纪转折时期的颓废和反叛》:研究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对社会改革要求和对自然主义描写的反 动,比较分析易卜生、左拉、王尔德、霍甫特曼、 肖伯纳、托马斯· 曼和纪德等作家。《巴尔扎克、狄 更斯和陀思妥也夫斯基》,这门课从法、英、俄三 个国家的一个代表作家出发研究他们是如何开创性 地采用小说形式来反映都市生活经验的。

《莪相在法国》(1917) 《莎士比亚在欧洲大陆》(1947) 《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1948)

2.卡雷(1887-1958)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在 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瓦尔 特·司各特与维尼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 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 作家的生平之间所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 交往与事实联系。
局限:

研究范围过于宽泛,研究者的主观随意性 较大。 跨学科研究缺乏界定,使得它混同于文化 研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三 两个学派的大融合
• (二)
美国学派的重新反思
• 1969年,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 指出‚任何适当的比较文学研究都要求同时 应用分析方法和关系方法‛;还有,‚比较 文学主要是一种前景,一种观点,一种坚定 的从国际角度从事文学研究的设想。
四 前苏联比较文学的“复苏”
(一) 19世纪70年代,维谢洛夫斯基等已在 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并逐渐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比较文艺观。这种方法旨在揭 示文学历史发展的规律性,阐明文学的发展 如何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与此同时, 还有形式主义学派,着重就语言形式、文体 流派,表达方式和故事情节等方面,在俄国 作品与西欧作品之间进行比较研究。
外国人心目中的《西游记》
• 和尚带的宠物猪看起来没什么作用,只是充当 旅途的解闷工具罢了,据说它一口气吃了四只 西瓜,把和尚、佣人、猴子的一份都吃了,还 说它调戏了七只蜘蛛,被蜘蛛们狠咬了一口。 • 那个佣人却什么用也没有,整天担着一副破行 李,听任摆布。 • 和尚花了13年才到了印度,寻了一些印度佛经, 像得了宝贝一样凯旋回国了。 • 学生们听罢非常惊讶:一是想不到中国人这么 热衷冒险,二是想不到一千年前中国人就喜欢 宠物猪了。
希腊《美狄亚》
狄多殉情自杀 法国《安德洛玛克》 德国《浮士德》 英国《德伯家的苔丝》 奥地利:《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美国:《珍妮姑娘》、《嘉莉妹妹》
“弃妇”主 题
中国文学的 “弃妇”主 题是怎样的?
• 3、奥尔德里奇,编著《比较文学:内容和方 法》,他把彼此没有直接联系的作家作品的比较 研究称为‚纯粹比较‛,并分为‚类同‛和‚对 比‛两个方面;在最近出版的《世界文学的再现》 中提出了‚环宇文学‛和文化多元主义的观点。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

比较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前瞻比较文学研究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以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过去几十年中,比较文学研究在学术界和文学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持续深入,比较文学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现状1.传统比较文学的发展传统比较文学主要围绕着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较。

传统比较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更早期,但它真正获得重大进展是在会议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比较文学的学者们集中讨论了文化中的共性,比较各种文学作品,主要关注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

比较文学的传统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较文学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该领域的研究主题已经涉及了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整合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比较文学出版物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各大出版社,例如《World Literature Today》、《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等。

2.跨学科与文化互通的发展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科技的进步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化,比较文学已经向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方向发展。

仅仅依靠文学领域的内部结构来进行分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于是学者们将比较分析方法和研究对象拓宽到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跨学科比较文学不仅吸纳了其他人文社科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使这些学科相互渗透,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

比如说,比较文化研究与文学比较已经成为了多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它们的研究流派也相应地出现。

3.后殖民时代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对于传统比较文学的批判和挑战背景之下,后殖民比较文学研究应运而生。

该研究主要关注“后殖民体系”中的文学。

该研究的特点是出现了“地方性”的文学比较。

它通过对当地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以形成一个有关“后殖民生存”,“认同”和“文化复兴”的综合概念体系。

比较文学第二章

比较文学第二章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作两段:史前史和学科史。

标志:一、逐渐形成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二、建立学术团体,创办学科杂志三、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一)史前史一、古罗马时代文艺理论家贺拉斯论证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对荷马的模仿。

卢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搜集了50位希腊和罗马名人的生平传记,其中46位可以两两配对类比,具有相似性,;例如: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慕洛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和罗马名将凯撒,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都可以相互对照。

二、中世纪欧洲一方面:基督教和拉丁文在欧洲大陆盛行,拥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和通行的文字,使得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他们之间的同一性大于差异性。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吸收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神,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

另一方面: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人胜于古人”的思想占据社会主流。

17世纪法国展开“古今之争”,代表人物:夏尔·贝洛.,他认为今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超越了古人,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也超过了古人。

而布瓦洛作为反对派的代表,认为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无法超越的典范,后人应当借鉴和学习。

这场古今之战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是:通过文学史料的收集,跨民族和跨时代对两种文学形态进行了对比。

三、十八世纪启蒙运动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领衔整个欧洲大陆,连同英国文学对这个欧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提出文学“共同的法则”观点,旨在发展各民族共同的鉴赏趣味,但又要维持独特的民族特性。

他尊奉古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认为古希腊戏剧和《圣经》等跟它们比只能是二流文学,并且喜欢东方文学,曾经就将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改写成《中国孤儿》。

赫尔德:德国人,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整体,应该有不同的民族文学构成,这种观念启发了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

歌德:提出“世界文学”观念,憧憬有朝一日,各民族文学会结合为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 现状
第一节 诞生与确立
一 孕育期(史前史)
古罗马时代:贺拉斯、维吉尔、塔西陀、郎吉 弩斯等人
罗马作家与希腊文学之间的传承关系和风格差 异。
昆提利安(约35~95)
《演说术原理》比较了西塞罗和狄摩西尼的演说风格:
“……我以为这两位演说家在许多方面是类似的。
他们在说理判断、谋篇布局、造境立意诸方面都有很
图滔滔不绝的流畅,还有伊索克拉底动人心魄的魅
力。……”
孕育期
中世纪:但丁《论俗语》 ——按语言之不同把欧洲文学分为北、南、东 三部分,并加以对照比较。
文艺复兴后:欧洲文学整体观念的形成
伏尔泰《论史诗》(1727)——首先提出用比 较的方法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
伏尔泰《论史诗》(1727)
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总体比较文 学》,由多种语言写成,介绍或提及欧洲主要 国家及欧洲以外的许多文学;
☻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了《比较 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学史研 究》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之二
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上第 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标志 了比较文学的时代已经正式开始”。
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之四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 书的出现
‫ ع‬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的起源》( 1895 年)
‫ ع‬贝茨:《海涅在法国》( 1895年) ‫ ع‬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3-1890) ‫ ع‬贝茨:《比较文学目录初稿》
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
歌德(1749-1832)
民族文学在现代 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 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 来临了。现在每个人 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 日来临。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当前发展趋势
三大理论思潮: 1、 “理论化”大潮: 代表人物:佛克玛 反方:韦勒克、维斯坦因 : “比较文学” “文学理论” “消解”?
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a.“欧洲中心论”被打破; b.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
3、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热潮

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 1、“欧洲中心论”被打破: 2、中国比较文学的崛起: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史前史
比较文学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 a.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 b.必须具备通识的眼光,即国际角度从事文 学研究的立场。 往往在中外文化交流达到高潮时,才产生比 较研究的兴趣和需要。 从中外关系史看,中外交流约有四次高潮。
基本观点:对文学范畴的回归; 跨学科研究。
思考:美国学派的优点与缺点?
C.苏联学派
20C50年代末,教堂山会议前后,开始复苏。
维谢洛夫斯基: 总体文学课程;比较文艺学研究 日尔蒙斯基: 提出了比较文学的”历史类型学“研究的 观点和方法。
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
1、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第一阶段及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 西晋时期。 “格义”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 “格义”:以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之学,是比较 文学中“阐发研究”的最初形态。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
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元素: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变文 :《八相成道变文 》、《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 》 长篇叙事作品:《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萌芽。 重要的学者: 1、伏尔泰(比较文学理论先驱) 《论史诗》、《中国孤儿》 2、莱辛:《汉堡剧评》、《拉奥孔》 3、歌德:

2.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史

2.第二章 比较文学发展史

2、 正史的开始

最早使用“比较文学”术语的是两个法国教 师,诺埃尔 与 拉普拉斯,他们于1916年编 了一部各国文学的选集,名为《比较文学教 程》。法国人维尔曼 于1827-1830年在巴黎 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29年出版 《比较文学研究》。1830年安贝尔接替维尔 曼开设“各国比较文学史”讲座。这些论文 与讲座多系草创阶段,理论不充分,不大系 统,当时还算不上是一门独立学科。



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才正式 诞生,其标志是: (1)杂志出现 1877年匈牙利 梅茨 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年德国 科赫 《比较文学杂志》 及《比较文学 史研究》。 (2)理论著作问世 1886年波斯奈特 《比较文学》。


(3)课程入学堂 1870年,俄国学者维谢 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学者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 讲座。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7年法国 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4)学位论文,学术专著与工具书的出现。 法国学者戴克斯特1895年完成法国第一部此 类专著。丹麦学者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 主潮》。
二、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


(一)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 1、探索中国史前史的原则: (1)按照比较文学定义,只有跨民族、语 言、学科等界限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 因此《诗经》中二雅二南等比较不能看作 比较文学的渊源。 (2)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因此对外 民族文化和文学的介绍不等于比较文学, 如《大唐西域记》。——研究不是介绍。③Fra bibliotek化研究

冷战后东亚崛起,一个多元文化共存、平 等对话,既互相冲突又相互融合的时代已 经开始。国际文学研究的“向外转”。 在文本研究中引进文化比较视角,在文化 层面上探寻根源,追求具有文化意义的结 论,呈现出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相结合的 趋势。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 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1960年,美国比 较文学学会正式成立)
➢ 背景及原因: a) 美国文学地位的极大提升 b) “新批评”思潮的影响
亨利·雷马克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
“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 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 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 乐) 、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 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质言之, 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 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 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 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 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 联系。”
《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开 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形象学
基亚(1921-)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 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 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 面的彼此渗透。”
图滔滔不绝的流畅,还有伊索克拉底动人心魄的魅
力。……”
孕育期
中世纪:但丁《论俗语》 ——按语言之不同把欧洲文学分为北、南、东 三部分,并加以对照比较。
文艺复兴后:欧洲文学整体观念的形成
伏尔泰《论史诗》(1727)——首先提出用比 较的方法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的意见。
伏尔泰《论史诗》(1727)
高的天赋。但说到风格,却并不相同。狄摩西尼论点
集中,绝不旁涉,西塞罗文笔恣肆,往往从远处娓娓
道来;狄摩西尼简短扼要,仿佛一支轻剑,机警峭拔,
西塞罗洋洋洒洒,仿佛一根短棒,沉着透辟;前者的
演说一字不可减,后者的演说一字不可增;前者典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的产生时间和背景
1818年,法国人诺埃尔和拉普拉斯编写了一本
书《比较文学教程》,是第一次用到这个名称, 而这两个人也是“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先祖。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 科的地位已经确立。
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标志: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产生在19世纪末 期,标志有4个: ①1897年,戴克斯特在法国里昂大学创设了历史上 第一个经常性、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 ②1877年,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杂志》 在匈牙利出版。 ③1886年,英国人波斯奈特出版了第一本比较文学 专著《比较文学》。 ④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产生。
法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有四个:
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学之间有事实联系的
关系,即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②研究过程是考证和考据。
③研究方法是影响研究。 ④欧洲中心和法国中心。
负面影响:
从梵· 第根到基亚,“法国学派”一个突出的 特点,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 纳在一起,解释每一个事实,找到尽可能多 的种种结果的原因,阐明欧洲文学传统的互 相关联的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但却把艺术 品当成了来源和影响的总和。
中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
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立足中国文学的中外文学关系。
②研究过程是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解释中国文学或者用中
国的文学理论来解释西方文学。
③研究方法是阐发研究。
④东方中心和中国中心。
⑤中西方的平等对话。
中国学派
跨文明研究
跨文明双向阐发 异质比较研究 文化探源研究 异质话语对话理论 异质文化融会研究 总体文学研究
21世纪比较文学新趋势





对文化理论与比较文学的探讨; 东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 主 题 学 (thematics) 形 象 学 (imagologie) 媒 介 学 (Mesologie) 比较诗学(comparative poetics)
的深层开拓
限的文学研究 。
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 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它以文学为一个整体
去追溯文学的发生和演进。
史前史(萌芽期· 一)


亚里士多德 《诗学》 贺 拉 斯 《诗艺》 但 丁 《论俗语》 西方 17 世 纪 “古今之争” 伏 尔 泰 《论史诗》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亚》 两位先驱 斯达尔夫人 歌德
文类 文学影响 作家 理论 “况义”概念 影响特点 文学翻译 梁启超 文学研究 王国维 鲁 迅
学科形成(形成期)

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3)创办 杂志;(4)出版专著 时间:19世纪后半期 主要发源地:法国 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 三位奠基人 安 培“创建比较文学史” 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 代表人物 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 三 个 第一 第一本比较文学刊物(梅茨尔) 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特)
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它的主要对象是
文学的共性、基本原理、类别和标准等。 2、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 究,它要求 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与评价。 3、 文学史: 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文学研究的新途径
1.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
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如德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 研究等。 2. 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 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
重要力量。80年代后,大陆学者也鼓吹这种提法。我
国比较文学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学者有吴宓、
钱钟书、朱光潜、季羡林等。
中外文化交流有四大高潮::
1.张骞通西域和佛教的传入到唐太宗时期;
2.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3.五四之后; 4.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比较文学开始复兴,以 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篇》出版为标志。
之间的关系。
②研究过程是综合的美学批评。
③研究方法是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④西方中心主义。
美国学派
比较诗学 主题学 文类学 类型学 文学与艺术 文学与宗教、历史、哲学 文学与社会科学 文学与自然科学
本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
中国学派:
20世纪60、70年代,台湾和香港的学者提出了中
国学派,而海外华族学者一直是美国比较系中的一支
比较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比较文学第二章
选修课程
2011年3月8日 白城师院中文系 王艳梅
本讲提纲
一、比较文学的史前史
二、比较文学的发展阶段
法国学派
美国学派 中国学派 三、比较文学的前景
三个阶段
一、比较文学的史前史
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
1、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体、文学的内在规律、文学作 品的构成及特征等等,它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 同
合本:将同本 史前史(萌芽期· 二)


异译的经典汇 集加以参校, 最早萌芽:《史记》“安息传说” 供读者对比取 “格义”概念 舍。 “合本”概念
中 国
印度佛教
两次文化 交流 格义:用中国 固有的概念来 比附、翻译佛 西学东渐 典名相。如用 况义:有意探求事 “生死”译 理同异并作套释阐 “轮回”。 发的比较研究。
世界文学可理解为三个层次
①世界各个民族文学静态上的组合。
②世界上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等。
③原本静态存在,老死不相往来的民族文学在资
本主义文化的大环境下,开始相互交流认识,从 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共同体。而这才是歌德所说的 “世界文学”的真正含义。
二、比较文学的发展
自从19时末期产生以来, 立足中国本土来看,比较文 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即法国学派、2、美国学派 3、中国学派
法国学派:
是指20世纪20至5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一个比较文学
学派。代表人物有梵·第根、卡雷、基亚和阿扎尔等。
1931年,法国著名的比较文学家梵·第根针对学界
对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批评,发表了他著名的《比较文
学论》,全面地阐述了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观点。
法国学派
流传学 媒介学 渊源学
美国学派:
1958年,美国学者韦勒克发表文章《比较文学的
危机》,公然挑战法国学派,也标志着美国学派的形
成和发展。
美国学派代表学者:韦勒克、 厄尔·迈纳、 雷马克
美国学派的基本主张和特点有四个:
①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的
关系,比如但丁和屈原的关系;以及文学与其他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