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课件
合集下载
形位公差(U型公差解释在63页)精品PPT课件
![形位公差(U型公差解释在63页)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6e55108e9951e79b892786.png)
3.按检测关系/在形位公差中所处的地位分类
被测 要素ຫໍສະໝຸດ 0.05 A基准 要素
A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4.按功能关系分类
(1)单一要素
仅对其本身给出形状公差要求的要素。
(2)关联要素
对其他要素有功能关系的要素, 即规定位置公差的要素
。 关联要素
0.03 A
单一要素
0.02 A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3.1.2 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和符号
按形位公差国家标准的规定,在图样上标注形 位公差时,应采用代号标注。无法采用代号标注 时,允许在技术条件中用文字加以说明。形位公 差项目的符号、框格、指引线、公差数值、基准 符号以及其他有关符号构成了形位公差的代号。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3.1.3 形位公差的标注
注出形位公差在图样上的用形位公差框格、框格指引线和基 准符号表示: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3.1.1 零件的几何要素及分类
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就是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 、面,统称为几何要素,简称要素。如图3-3所示的零件 ,可以分解成球面、球心、中心线、圆锥面、端平面、圆 柱面、圆锥顶点(锥顶)、素线、轴线等要素。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3.1.1 零件的几何要素及分类
0.004
0.05 A
A
ø40j6
ø
ø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
1)形位公差框格
规则1:水平放置 从左到右 项目符号 公差值 基准符号 其他附加符号 规则2:竖直放置 从下到上项目符号 公差值 基准符号 其他附加符号
形状公差框----两格, 位置公差框----三~五格
0.01
0.03 A
sØ0.1 A M B
几何公差概念及标注课件
![几何公差概念及标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fb1d260b4e767f5acfcee3.png)
3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2.几何要素分类
⑵ 按存在状态分为: 实际要素、公称要素 实际要素: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 标准规定:测量时用提取要素(测得要素)代替 实际要素。 公称要素(理论要素):具有几何学意义的要素, 即几何的点、线、面,它们不存在任何误差。图 样上表示的要素均为公称要素。
4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域即为合格。
合格!
24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平面度
几何公差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只 要被测平面不超出该区域即为合格。被测要素与基准无关, 公差带可以随被测要素浮动。
合格!
合格!
25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平面度的测量
主要有间隙
公差值为30m
法、打表法、光 轴法和干涉法。
合格!
43
平行度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 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不合格!
44
平行度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 面之间的区域。
45
平行度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 平面之间的区域。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意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 公差值 t 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62
圆跳动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带
0.1 A
30h6
A
50h7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意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 公差值 t 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2.几何要素分类
⑵ 按存在状态分为: 实际要素、公称要素 实际要素: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 标准规定:测量时用提取要素(测得要素)代替 实际要素。 公称要素(理论要素):具有几何学意义的要素, 即几何的点、线、面,它们不存在任何误差。图 样上表示的要素均为公称要素。
4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域即为合格。
合格!
24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平面度
几何公差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只 要被测平面不超出该区域即为合格。被测要素与基准无关, 公差带可以随被测要素浮动。
合格!
合格!
25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平面度的测量
主要有间隙
公差值为30m
法、打表法、光 轴法和干涉法。
合格!
43
平行度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 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不合格!
44
平行度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 面之间的区域。
45
平行度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带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 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两平行 平面之间的区域。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意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 公差值 t 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62
圆跳动
几何公差(形状和位置公差)
、几何公差带
0.1 A
30h6
A
50h7
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意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 公差值 t 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
形状与位置公差及检测
![形状与位置公差及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600fca20941ea76e59fa04cb.png)
4/29/2010
形状公差
▪ 单一要素对其理想要素允许的变动量。其 公差带只有大小和形状,无方向和位置的 限制。
▪ 直线度 ▪ 平面度 ▪ 圆度 ▪ 圆柱度
4/29/2010
直线度公差
▪ 直线度公差用于控制直线和轴 线的形状误差,根据零件的功 能要求,直线度可以分为在给 定平面内,在给定方向上和在 任意方向上三种情况。
至于定位误差,则理想要素置于相对于基准某一确定有位置上,其定 位条件可称为定位最小条件。
4/29/2010
跳动:
跳动的分类: 它可分为圆跳动和全跳动。
圆跳动:是指被测实际表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 的回转时,在指定方向上指示器测得的最大读数差。
全跳动:是指被测实际表面绕基准轴线无轴向移动的 回转,同时指示器作平行或垂直于基准轴线的移动,在 整个过程中指示器测得的最大读数差。
▪ 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 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 ▪ 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
4/29/2010
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 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 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如图 所示,圆柱表面上任一素线必 须位于轴向平面内,且距离为 公差值0.02mm的两平行直线之 间。
4/29/2010
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
4/29/2010
垂直度(一)
▪ 当两要素互相垂直时,用垂直 度公差来控制被测要素对基准 的方向误差。当给定一个方向 上的垂直度要求时,垂直度公 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 于基准平面(或直径、轴线) 的两平行平面(或直线)之间 的区域。
4/29/2010
垂直度(二)
▪ 当给定任意方向时,平行度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 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圆柱面 内的区域。如图所示, ød孔 轴线必须位于直径公差值ø 0.05mm,且平行于基准平面 的圆柱面内。
形状公差
▪ 单一要素对其理想要素允许的变动量。其 公差带只有大小和形状,无方向和位置的 限制。
▪ 直线度 ▪ 平面度 ▪ 圆度 ▪ 圆柱度
4/29/2010
直线度公差
▪ 直线度公差用于控制直线和轴 线的形状误差,根据零件的功 能要求,直线度可以分为在给 定平面内,在给定方向上和在 任意方向上三种情况。
至于定位误差,则理想要素置于相对于基准某一确定有位置上,其定 位条件可称为定位最小条件。
4/29/2010
跳动:
跳动的分类: 它可分为圆跳动和全跳动。
圆跳动:是指被测实际表面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 的回转时,在指定方向上指示器测得的最大读数差。
全跳动:是指被测实际表面绕基准轴线无轴向移动的 回转,同时指示器作平行或垂直于基准轴线的移动,在 整个过程中指示器测得的最大读数差。
▪ 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 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 ▪ 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
4/29/2010
在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
▪ 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 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如图 所示,圆柱表面上任一素线必 须位于轴向平面内,且距离为 公差值0.02mm的两平行直线之 间。
4/29/2010
在给定方向内的直线度
4/29/2010
垂直度(一)
▪ 当两要素互相垂直时,用垂直 度公差来控制被测要素对基准 的方向误差。当给定一个方向 上的垂直度要求时,垂直度公 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且垂直 于基准平面(或直径、轴线) 的两平行平面(或直线)之间 的区域。
4/29/2010
垂直度(二)
▪ 当给定任意方向时,平行度 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 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圆柱面 内的区域。如图所示, ød孔 轴线必须位于直径公差值ø 0.05mm,且平行于基准平面 的圆柱面内。
检验员测量技术02-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检验员测量技术02-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8135c2d6de80d4d8d05a4f3c.png)
(A)
(B)
控制实效边界原则
按最大实体要求给出形位公差时,要求被测实体不得起 过最大实体边界。如图所示,用位置量规检验零件同轴 度误差。工件被测要素的最大实体实效边界尺寸为 12.04mm,故量规测量部分的基本尺寸为 12.04mm,基准本身遵守包容要求,故基准遵守最 大实体边界,量规的定位部分的基本尺寸为 25mm。
形状公差带的方向和位置是浮动的,可随实际 被测要素的方向和位置而变动;
定向公差带的方向由基准确定,位置是浮动的; 定位公差带的方向和位置都是固定的; 跳动公差带的方向和位置都是固定的。
形位公差的标注
以公差框格的形式标注(两格或多格)
公差值:如果公差带为圆形或圆柱 形,公差值前加注,如果是球形, 加注S 基准:单一基准用大写表示;公共 基准由横线隔开的两个大写字母表 示;如果是多基准,则按基准的优 先次序从左到右分别置于各格。 指引线:用细实线表示。指引线的 方向必须是公差带的宽度方。
若用近似方法评定得到的误差值>形状公差值,则 被测要素不一定不合格,应再按最小区域法评定看 其结果是否小于形状公差值。
第四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第一节 概述
零件的几何要素与形位误差
图4-1 零件几何要素
1-球面 2-圆锥面 3-圆柱面 4-二平行平面 5-平面6-棱线 7-中心平面 8-素线 9-轴线 10球心
零件的几何要素与形位误差
几何要素: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 形位误差:实际几何要素相对于理想几何要素的偏差。
形位公差标注
形位公差代号的标注示例
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 将被测要素与理想要素 相比较,量值由直接法或间接法获得。
测量坐标值原则: 测量被测实际要素的坐标值, 经数据处理获得形位误差值。
公差形状位置公差及检测
![公差形状位置公差及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fa477ca0700abb68a982fba7.png)
分类 最大实体边界 最小实体边界
DMMS= Dmin, dMMS=dmax DLMS=Dmax ,dLMS= dmin DMV=DMMS-t给定=Dmin - t给定
最大实体实效边界
dMV=dMMS+t给定=dmax + t给定
最小实体实效边界
DLV=DLMS+t给定=Dmax + t给定 dLV=dLMS-t给定=dmin - t给定
对同一基准,同一要素的
圆跳动公差值应小于其全 跳动公差值(P76,图 3—5a) 。
回转表面及其素线、轴线
的形位公差值应小于相应 的跳动公差值。
端面全跳动和端面对轴线 A
的垂直度控制形位误差的
效果相同。
A
Ф Ф
Ф
t6 A
Ф
t1
t2
A
t3 t3 A
t1
Ф t2 A
Ф
t1<t6 t2<t6 t3<t6 t4<t6
第3.3节 各项位置公差及其公差带
一、定向公差
平行度
面对基准平面 线对基准平面 面对基准直线 线对基准直线
给定一个方向 给定两个方向 给定任意方向
ф40H7
ф 0.02 B
轴连承杆支架 油冲连泵模杆体模板
第3.3节 各项位置公差及其公差带
一、定向公差
垂直度 面对基准平面 面对基准直线 线对基准直线 线对基准平面
最小实体状态和最小实体尺寸 DLMS=Dmax , dLMS= dmin
第3.4节 公 差 原 则
二、与公差原则有关的术语及定义
作用尺寸
体外作用尺寸(Dfe /dfe ) 孔的体外作用尺寸(Dfe)
在配合长度上,与实际孔能 装配的最大的理想轴的直径。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2]E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2]E](https://img.taocdn.com/s3/m/bcef5b9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62.png)
差为5 m 。
被测要素、公差特征名称、公差值、基准、公差带形状
13
第三节 位置公差
位置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旳位置对 基准所允许旳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带——是限制关联实际要素变动 旳区域,被测实际要素位于此区域内为合格, 区域旳大小由公差值决定。
14
一、定向公差与公差带
定向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方向上 允许旳变动全量。
倾斜度公差是最基本旳一种定向公差,平行度、
垂直度是它旳特例。 ① 面对面倾斜度
面
基准
② 线对面倾斜度
③ 面对线倾斜度 线
④ 线对线倾斜度
26
1) 一种方向(面对面,线对面,面对线,线对线) 当两要素在0°~90°之间旳某一角度时,用倾 斜度要求时,倾斜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 ,且与基准平面(或直线、轴线)成理论正确 角度旳两平行平面之间旳区域。
39
(2)端面圆跳动
公差带定义:公差带是在 与基准轴线同轴旳任二分 之一径位置旳测量圆柱面 上沿母线方向距离为公差 值t旳两圆之间旳区域。
当被测件绕基准轴线无轴 向移动旋转一周时,在被 测面上任一测量直径处旳 轴向跳动量均不得不小于 公差值0.05mm。
0.05 A
a)标注
A
基准轴线
测量圆柱面
b)公差带
17
2)“面对线”旳平行度 被测要素:上平面; 基准要素:孔旳基准轴线。
公差带定义:为距离等于公差值t平行于基准轴线 旳两平行平面所限定旳区域,如下图所示。
t
a)标注
基准轴线 b)公差带
18
3) 线对面旳平行度 被测要素:孔旳中心轴线,基准要素:底平面。
公差带定义:为平行于基准面、距离等于公差值t 旳两平行平面所限定旳区域,如下图所示。
第四章 几何公差及检测-I
![第四章 几何公差及检测-I](https://img.taocdn.com/s3/m/a14df065b84ae45c3b358c61.png)
Ø0.03 A-B
Øt
A-B
A
B
A
B
ø
27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规则6:当基准为三基
面体系时,用大写字母 按优先次序标在框格第 3格至第5格内。 规则7:当被测要素与基 准要素允许对调而标注
任选基准时,只要将原
来的基准符号的粗短横 线改为箭头即可。
28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四、形位公差的简化标注方法
43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44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3.4 位置公差 位置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 的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带——是限制关联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被 测实际要素位于此区域内为合格,区域的大小由公差值决 定。 一、基准 基准是确定被测要素的方向、位置的参考对象。 单一基准——由一个要素建立的基准称为单一基准。
单一要素:对要素本身提出形状公 差要求的被测要素。 关联要素:相对基准要素有方向或
(和)位置功能要求而给出位置公
差要求的被测要素。
12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4)要素按检测关系分类
被测要素:是指有形位公差要求的要素即被控制的要素。 基准要素:是用来确定被测要素方向和位置的参照要素, 应为理想要素。 0.05 A 基准 要素
10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2. 分类: 1)按结构特征分类
(1)轮廓要素(新标准:组成要素) 构成零件外形的点、线、面各要素。 特点:具体,看得见。 (2)中心要素(新标准:导出要素) 指构成零件轮廓要素对称中心所表示得点、线、面各要素。 如:圆柱面的轴线,两平行平面的中心平面等。 特点:抽象,看不见。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Øt
A-B
A
B
A
B
ø
27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规则6:当基准为三基
面体系时,用大写字母 按优先次序标在框格第 3格至第5格内。 规则7:当被测要素与基 准要素允许对调而标注
任选基准时,只要将原
来的基准符号的粗短横 线改为箭头即可。
28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四、形位公差的简化标注方法
43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44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3.4 位置公差 位置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 的变动全量。 位置公差带——是限制关联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被 测实际要素位于此区域内为合格,区域的大小由公差值决 定。 一、基准 基准是确定被测要素的方向、位置的参考对象。 单一基准——由一个要素建立的基准称为单一基准。
单一要素:对要素本身提出形状公 差要求的被测要素。 关联要素:相对基准要素有方向或
(和)位置功能要求而给出位置公
差要求的被测要素。
12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4)要素按检测关系分类
被测要素:是指有形位公差要求的要素即被控制的要素。 基准要素:是用来确定被测要素方向和位置的参照要素, 应为理想要素。 0.05 A 基准 要素
10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2. 分类: 1)按结构特征分类
(1)轮廓要素(新标准:组成要素) 构成零件外形的点、线、面各要素。 特点:具体,看得见。 (2)中心要素(新标准:导出要素) 指构成零件轮廓要素对称中心所表示得点、线、面各要素。 如:圆柱面的轴线,两平行平面的中心平面等。 特点:抽象,看不见。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4-3 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检测原则名称
说明
示例
与拟合要素比较原 将被测提取要素与 1.量值由直接法
则
其拟合要素相比较, 获得
量值由直接法或间接
法获得
2.量值由间接法
拟合要素用模拟方 获得
法获得
检测原则名称 测量坐标值原则
测量特征参数原则 测量跳动原则
说明
示例
测量被测提取要素的 坐标值(如直角坐标值、 极坐标值、圆柱面坐标 值),并经过数据处理 获得形位误差值
(2)平面度最小区域判别法 由两平行平面包容提取表面时,所提取表面至少有三点 或四点与两平行平面接触,有下列形式之一者表示被测提取要素已为最小区域所包 容。
1)三角形准则:具有三个高点与一个低点(或相反),低点的投 影应落在三个高点连成的三角形内,如图所示。 2)交叉准则:具有两个高点与两个低点,两高点连线和两低点 连线在空间呈交叉状态,如图所示。 3)直线准则:具有两个高点与一个低点(或相反),低点的投影 位于两高点的连线上,如图所示。
4.4.形状误差的检测
4.4.1、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形位误差的项目较多,为了便于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案、正确的检测形位误 差,国家标准《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GB/ T 1958—2004)》中规定了5种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见表4⁃3)。这些检 测原则是对各种检测方法的概括,可以根据这些原则,根据被测要素的特 点和要求,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案,也可以根据这些原则,采用其他可行的 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
(3)节距法 节距法是车间或计量室测量较长工件直线度误差常用
的方法,其基本测量原理是:将被测直线按一定的跨距分段测 量,将每段后点相对前点的高度差测出来,经过数据处理(图 解或计算),求得所测直线的直线度误差值。
例4-1 用分度值为0.01mm/m的水平仪测量1.4m长的导轨,桥板跨 距L=200mm,若各测点读数(格数)依次为2、-1、3、2、0、-1、 2,用图解法求该导轨直线度误差值。
4.4.2 形状误差的评定及检测
对于轮廓要素,符合最 小条件的理想要素处于 实体之外并与被测实际 要素相接触,使被测实 际要素对它的最大变动 量 为 最 小 。 如 图 (a) 所 示 , h1、h2、h3分别是理想 要素处于不同位置时实 际要素的最大变动量。 由于h1<h2<h3, h1为 最小,因此符合最小条 件的理想要素为A1-B1, 最小宽度为 f = h1。
4.4.2 形状误差的评定及检测
对于中心要素,符合 最小条件的理想要素 穿过实际中心要素, 使实际要素对它的最 大变动量为最小。如 图 (b) 所 示 , 符 合 最 小条件的理想轴线为 L1 , 最 小 直 径 为 φf=φd1。
2.最小区域判别准则
(1)直线度最小区域判别法 在给定平面内,由两平行直线包容 提取要素时,所提取的要素与两平行直线成高低相间三点接触, 表示被测提取要素已为最小区域所包容,如图所示。
形位误差的检测
标准光隙
形位误差的检测
(2)指示表法检测直线度误差 指示表法是通 过指示表在测量基准上沿被测直线移动(或指 示表固定,被测零件移动),以测量基准体现 被测直线的理想直线,按选定的布点读取由
指示表示值反映出的测量数据,再经过数据 处理评定出误差值。
指示器测直线度误差一
指示器测直线度误差二
(3)圆度误差判别法 由两同心圆包容被测提取轮廓时,所提取轮廓至少有 四个实测点内外相间地在两个圆周上,此时被测提取要素已为最小区域所包 容,如图所示。
4.4.2 形状误差的评定及检测
2. 形状误差与公差
形状误差与形状公差项目相对应,共有4种形状误差, 即直线度误差、平面度误差、圆度误差和圆柱度误差。判 断零件形状误差的合格条件均为形状误差值小于或等于其 相应的形状公差值,即 f ≤ t 或φf ≤φt 。
测量直角坐标值
测量被测提取要素上 两点法测量圆度特征 具有代表性的参数(即 参数 特征参数)来表示形位 误差值
被测提取要素绕基准 轴线回转过程中,沿给 定方向测量其对某参考 点或线的变动量
变动量是指指示计最 大与最小示值之差
测量径向跳动
控制实效边界原则
检验被测提取要素是 用综合量规检验同轴 否超过实效边界,以判 度误差 断合格与否
4.4.2 形状误差的评定及检测
形状误差是指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 f )。国家标准规定,必须遵循最小条件。
1. 最小条件与最小包容区域
最小条件是指实际被测要素相对于理想要素的最大变 动量为最小。此时,对实际被测要素评定的误差值为最小。 由于符合最小条件的理想要素是惟一的, 因此按此评定 的形状误差值也将是惟一的。
点,以此连线作为评定直线度的基准线,取 折线上各点对该基准线纵坐标距离的最大正
值与最大负值的绝对值之和为被测长度直线
度误差值,此处点在基准线之上取正值,在 基准线之下取负值。本例中最大正值为2,最 大负值为-1,所以直线度误差值为f=2+|1|=3格。如图4-63b所示。
②最小区域法。将整个误差折线露在最外围 的那些点连接成封闭凸多边形。0、a、b、d、 c、c,从中找出各点到边最大的有效纵坐标 距离(本例为h=cc′=3格)就是符合最小条件 准则的直线度误差值,如图4-63c所示。 5)最后将格数转换成线值,得到直线度误差 值为
序号
0
读数值 0 (格)
累积值 0 (格)
表4-4 水平仪测导轨直线度误差的数据处理
1
2
3
4
5
6
7
2
-13ຫໍສະໝຸດ 20-12
2
1
4
6
6
5
7
2)按读数值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4-63a所示,各点的x坐标按 照比例和节距值确定,y坐标按照累加值确定,y坐标见表4-4。 3)作误差折线图。
4)评点直线度误差值 ①两端点连线法。连接误差折线的起点和终
形状误差是指单一实际被测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形状公差是指单一实际被测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 是为限制形状误差而设置的。
形位误差的检测
3.直线度误差检测 (1)间隙法检测直线度误差 指用刀口形直尺、平尺、平晶、精密短导轨等模拟理想 直线,与被测实际直线比较,根据间隙大小就可以确定出直线度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