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小报总结朱自清的《春》的写作方法
小报总结朱自清的《春》的写作方法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以描写春天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春天的细致描写和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生命和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关于该篇文章的写作方法及详细描述,共计50条:1. 主题明确:《春》的主题是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蓬勃活力。
2. 描述细腻: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将读者引入春天的世界。
3. 多感官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
4. 真实感受:作者以亲身感受为基础,借助细腻的描写将这种感受传递给读者。
5. 对比手法:通过和其他季节进行对比,突出春天的特点和美丽。
6. 表现情感: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7. 运用修辞: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描写的力度和效果。
8. 温情的叙述:通过温柔而感人的叙述,让读者对春天产生共鸣。
9. 着重细节:在描写中注重细节,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10. 使用诗意语言: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11. 情景交融:将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展示作者的独特观察力。
12. 借助色彩:通过色彩的描绘,突出春天的明媚和繁花似锦的美景。
13. 展示生命活力:通过对自然界生命的描写,展示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14. 新陈代谢:描写生命的更新和春天的到来象征着一种新的开始。
15. 揭示自然规律:通过描绘自然界的变化,暗示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
16. 抒发情绪:通过对春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喜悦和愉悦的情绪。
17. 对照阴暗:通过对春季阳光明媚的描写,突出之前的阴暗景象。
18. 抓住瞬间:通过对春天短暂美好的瞬间的描写,展示生命的宝贵。
19. 隐喻的运用:通过隐喻的描写,增加文章的意境和层次。
20. 反衬忧伤:通过春天美好的描写,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思考。
21. 展示生活细节:通过描写春天的生活细节,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2. 动静结合:交替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营造出强烈的意境和画面感。
《春》第一句作用和修辞手法
《春》第一句作用和修辞手法稿子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朱自清先生的《春》的第一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你知道吗?这第一句可太妙啦!它的作用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春天的大门。
让咱们的心呀,也跟着急切起来,就好像自己也在盼望着春天快点来。
这一句呀,把咱们读者的胃口都吊起来啦,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春天到底是怎么来的,会带来啥样的美景和惊喜。
再说说这修辞手法,那叫一个巧妙!连续两个“盼望着”,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哟!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不停地念叨着自己想要的东西,把那种急切、期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想想,是不是感觉自己都能感受到作者那种盼春的心情啦?而且呀,“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把春天当成一个人来写,是拟人手法呢!让春天变得活灵活现的,好像春天是个会走路的小精灵,正一步一步朝咱们走来。
是不是特别有趣,特别生动?呀,这第一句就像一场精彩演出的开场锣鼓,又热闹又吸引人,让咱们忍不住想要继续看下去,去欣赏春天的美丽画卷。
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这第一句特别有意思呀?稿子二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春》的第一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这第一句可有着大作用呢!它呀,就像是一个热情的邀请函,邀请咱们一起走进春天的世界。
一看到这一句,咱们心里那种对春天的渴望就被勾起来了,就等着跟着作者去感受春天的美好啦。
而且哦,它还为整篇文章定了个基调,让咱们知道这是一篇充满期待和喜悦的写春的文章。
再瞧瞧这修辞手法,简直绝了!连续两个“盼望着”,这反复用得太棒啦!就好像作者的心在不停地呼喊着春天,那种盼望的劲儿都要溢出来了。
还有“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拟人手法多俏皮呀!感觉春天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朝咱们跑过来。
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觉得这第一句特别有魅力呀?。
朱自清的《春》解析
朱自清的《春》解析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散文名篇,自1933年7月首次发表以来,一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这篇散文以其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描绘和强烈的情感,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备篇目。
在《春》这篇散文中,朱自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将春天的美景和自己的心灵世界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和向往自由的春景图。
《春》的篇幅虽然不长,却将春天的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文分为十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写的是盼春的心情和迎春的喜悦,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向往和期待。
第二部分即第二至第七个自然段,对春天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形象地描绘,包括春草、春风、春雨以及在春天活动的人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
第三部分即第八至第十自然段,对春天进行了颂扬,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在这篇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春天的描绘和讴歌。
作者通过对春草、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以及运用博喻的修辞手法,渐次排比,讴歌春天,使作品气势迭起,也使整幅春景图更加丰润。
这些描绘不仅表现了朱自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热爱,更表达了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在《春》中,朱自清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这篇散文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对自己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朱自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正处在他的人生低谷,面临着种种困境和烦恼。
然而,他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种情感在《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和自由,表达了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春》还鲜明地表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清新格调和欢快情绪。
这种格调和情绪贯穿全文,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欢快。
这种喜悦和欢快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充满诗意和情感的散文名篇。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春》的简要赏析:
1. 意境描绘: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2. 感情表达:整篇文章透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3. 写景手法: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手法,通过对春天各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他通过对花朵、树木、小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
4. 艺术语言: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的韵味。
5. 思想内涵: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蕴含了对生命、对美好的思考。
文章中透露出对清新、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总体来说,《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春》课文赏析
《春》课文赏析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这篇文章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修辞、严谨的结构和真挚的情感而备受赞誉。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语言优美《春》的语言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同时,作者的语言质朴自然,用词简练准确,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却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意象生动《春》的意象生动,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卷。
作者描绘了春天的花、草、树木、鸟、虫等各种生物,以及山、水、天空等自然景观,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神奇。
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启迪人们热爱自然和生活。
三、修辞巧妙《春》的修辞巧妙,作者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花的绚丽多彩;“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风的和煦温暖。
这些巧妙的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深情厚意。
四、结构严谨《春》的结构严谨,整篇文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作者按照“盼望着”、“来”、“近”、“走”、“过来”、“脚下”、“身上”、“心里”等顺序,将春天的景象和感受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同时,作者在描绘每一个景象时,都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写,使得整篇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和完整。
五、情感真挚《春》的情感真挚,作者通过春天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在作者的笔下,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也是一个让人感到温馨和幸福的季节。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赞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
如何写一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散文《春》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春》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属于散文类的文章。
该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以达到表现春天美好的目的。
下面就来详细论述一下《春》的修辞格运用特点。
一、“写景”手法朱自清在《春》一文中使用了“写景”手法,通过引导读者的观感,让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例如,在“春天来了,大地就要腾出许多生气勃勃的东西”这一句中,朱自清运用写景手法,采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能够想象到春天的景象,产生强烈的感官体验。
在《春》一文中,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扩大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例如,他在文中写到,“这时候,草木都快活了,人也都快活了”,这种夸张的表述形式,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拟人”手法在朱自清的《春》一文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赋予自然景观和物体人的属性,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活力和生机。
例如,在“小草健康地长着、乌云离去后,晴空万里”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的景象比作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春》一文中,朱自清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通过比较的方式进一步阐述春天的美好。
例如,在一篇文章的开头,作者用“一个人坐着,静默无语,其实他的心里是充满了舒畅的”这一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春天带给人的愉悦感受,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排比手法在《春》一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一系列的并列排列,进一步表达了春天热闹和生机的情感。
例如,在“静谧的小溪奔腾浩荡,橙黄色的太阳升得斗志昂扬”这一句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手法,将春天的种种美好一个个描述出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欢快和热烈。
总之,《春》一文中,朱自清经过巧妙的修辞手法,全面而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美好。
通过“写景”、“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技巧的运用,进一步深化了文章表现的主题,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愉悦、充满活力的阅读体验。
《春》修辞手法
浅谈《春》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等。
在《春》这一课中修辞手法运用的比较多,可以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写于上世纪20年代,现编入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大师,散文《春》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它的丰富的艺术需要我们认真体味。
一、反复强调感情,《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
作者一开始就用诗一般的语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了人们盼春的心理,使文章语言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表现出音乐美。
而且在表现的内容来看,也更好地表现出初春时节的特点——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的生机和活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人们在初春时节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心情。
写出了春天来到,万物苏醒,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抒写了人们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
在这热切的盼望中,“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我们怎能不以喜悦的心情去热情拥抱春天呢?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拟人活化景物接下来,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是啊!万物都在向我们报告春天的消息:冰雪消融,春光明媚,连太阳的脸都显得红润可爱。
这其中蕴含的由弱渐强的语气,不正像渐强的乐曲吗?春草也和人一样,似乎有意与人共享春天的美景:“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在这幅春草图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人与草共同欢乐,共同嬉戏于大自然的怀抱,陶醉于春的美景之中,人与自然是多么的和谐统一呀!三、衬托景人合一《春》在艺术表现上还使用了衬托的修辞手法。
衬托就是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互相衬托、互相对照、互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特点,说明道理的修辞方法。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春的语言特色
朱自清的《春》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这篇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生动形象、节奏感强、平易自然、富有诗意等方面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生动形象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描述春风时用“轻盈、温柔”来形容,描述春花时用“娇媚、鲜艳”来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好景色之中。
此外,朱自清还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意念具象化,如将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使得春雨的特点更加鲜明生动。
二、节奏感强
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许多叠词、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节奏感强烈,富有音乐美。
如描述春天的绿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描述春天的百花时用“红红的、白白的、黄黄的”,使得整个文章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三、平易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平易自然,贴近生活,让读者感到亲切。
他善于运用口语和俚语,使得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如描述春天的鸟儿时用“咕咕、喳喳”,描述春天的蜜蜂时用“嗡嗡”,使得整个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
四、富有诗意
朱自清的《春》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更是一首充满诗意
的美丽诗篇。
他运用了许多优美的词句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等,使得整篇文章充满了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朱自清的《春》在语言特色方面表现出色,无论是生动形象的描写,还是节奏感强的韵律,或是平易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都使得这篇散文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解析
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解析朱自清是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琐事,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作品的语言表达。
以下是对朱自清春的修辞手法的一些解析:1.比喻:朱自清常常使用比喻来对事物进行描写和比较。
比如,他在《牵牛花》中比喻荷叶上这种丑绿的颜色“好似随时都要掉泪似的”;在《荷塘月色》中将“湖水面上的月光”比喻为“一坛金蕉”;还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将秦淮河的“两岸春风”比喻为“两把翅膀”。
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丰富了作品的语言。
2.拟人:朱自清经常使用拟人手法,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使其具备了思维和行为。
比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将秦淮河比作一个有情感的老人:“真是心有灵犀啊!宛如得了人的心的呼唤,它的波浪,骤起一尺。
”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3.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列举一系列词语或短语,通常以相同的结构重复出现。
朱自清经常在句子中使用排比,以达到修辞上的强调和节奏上的变化。
比如,在《牵牛花》中,他写到:“皱着绿丝带的花,迅速地生长着,高汹汹地望着,并且上下,左右地摇摆着。
”这种排比的手法使文章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
4.借代:朱自清偶尔使用借代的手法,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替一个抽象的概念,以凸显其形象感。
比如,在《秋》中,他借用“蛇麻子”来代指秋天的杂草:“最怕秋来,满地蛇麻子。
”这种借代的手法使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秋天的景象和气氛。
5.夸张: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朱自清常常使用夸张的手法,夸大事物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比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他描写秦淮河的波浪时写道:“那灯,连我这种老爷们儿也看得脸红心跳”。
这种夸张的手法使读者容易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朱自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借代和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读者更加容易被作品所打动和震撼。
浅析朱自清《春》所用的修辞格
浅析朱自清《春》所用的修辞格摘要:可以这样说,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功夫,这深沉的底蕴,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鬼斧神工的修辞技巧,带给了我们一篇篇清雅的享受。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各种修辞格部分句子的分析探寻《春》一文所表现出的感情基调。
关键词:朱自清;《春》;修辞格朱自清的散文,有着一种清新宁静的美。
虽是脱俗,却又不是扭捏造作的。
我想,这是朱自清先生将现实的生活,与自然风景的风采神韵相融会贯通浑然一体之后的美。
在我看来,朱自清的散文,与其说是散文,却更有着诗体的优美。
他的文章,就像粼粼波光的小溪,虽没有惊涛骇浪般的气魄,却渗透出另一种清幽别致。
而精巧的构思和深沉的感情,无不为这条小溪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但是在这条小溪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莫过于朱自清先生语言艺术的运用。
可以这样说,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功夫,这深沉的底蕴,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鬼斧神工的修辞技巧,带给了我们一篇篇清雅的享受。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比拟、排比、三种修辞格对部分句子的分析,探寻《春》一文所表现出的感情基调。
一、比喻的运用比喻,是朱自清先生散文在修辞上的最大亮点。
他的比喻不仅涉及方面之多,并且在比喻中对本体和喻体的斟酌字句的运用,是相当巧妙的。
先生的比喻,总是能引起人的遐想,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例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明喻。
是以物喻物。
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把那夹在在层层叶子中间的白色小花喻成明珠喻成星星又喻成美人。
这时正值深夏,荷塘边若是吹起一阵清风,摇曳着那一片片出水的荷叶,这不正如盛夏晚风中缓步走来一位婷婷少女,身上清爽的绿群随着细风,缓缓的有节奏的划着它的轨迹。
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
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篇一」1作者描绘迎春图,从哪儿写起,落在什么地方?答:作者由“风筝”写起,自然引出地上的孩子。
由此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欢天喜地地出来迎接春天,感受春意。
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此段与盼春呼应,由盼而迎,表达了人们盼春、爱春的心情。
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篇二」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春草?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效果怎样?答:1)作者描绘了小草刚刚长出的情态,用了“偷偷”“钻”,给人以不知不觉的感觉,又用“嫩嫩”“绿绿”使小草惹人喜爱,还写了小草的长势和生长的面积,用了“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
更进一步写小草的质地,用“软绵绵”,让人愿意和它亲近,人们在小草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跑步,有无限惬意的感受。
2)这段描写用了较多的叠用的形容词,对小草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从第3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①描写质地的:软绵绵的嫩嫩的②描写色泽的:绿绿的③描写生长旺盛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句中“偷偷地”“钻”用得很好,好在哪里?修饰语“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有什么好处?“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
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4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侧面写春草,表现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篇三」1描绘春风,作者娴熟地用人的哪些感觉器官来感受春风: 、、,把春风写得有感有情。
请你分别说说各是怎样描绘的,你的感受又是怎样呢?答:从触觉上感受,“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轻柔、温暖,充满了爱抚。
从嗅觉上感受,新翻的泥土湿润,青草味清爽,花香,湿润、清爽、淡香,由轻风融在一起,由轻风传送给人们。
春 朱自清 知识点总结
春朱自清知识点总结一、散文主题《春》这篇散文主要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二、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文章以描写春天的景色为主线,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如“柳暗花明,柳树上挂满了新绿的嫩叶,花儿开得烂漫”,“春雨润物细无声,却让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些细致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述的春天之中。
2. 比喻手法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将军”、“画家”、“雕塑家”等,将春天的景色与人类的形象相比,突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3. 对比手法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将冬天与春天进行对比,突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如“一转眼,从满地的黄花变成漫天的白雪,变得是那样荒凉、那样萧瑟。
”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等,通过对比的手法,使春天的美丽更加突出。
4. 修辞手法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富有韵律和美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三、文章意义《春》这篇散文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同时也启发了人们要热爱生活,要乐观向上,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总之,《春》这篇散文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是一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深刻寓意的优秀作品。
通过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我们更加了解了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论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和《春》的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和《春》的艺术特色作者:陈志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9期摘要: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管是写人、叙事、绘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出浓浓的诗意,用先生的话说是:“散文中有时有诗。
”自己朗诵或者听别人朗诵《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文章的语言张力,让我们不仅得到感官享受,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绮丽风光。
而庖丁解牛般剖析《荷塘月色》和《春》的艺术特色,可以更充分的体验艺术散文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优美意象新颖感情丰满一、概述散文是什么?张国俊说:“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文学的形象的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
它是散行文体,句式参差不齐,长短不一,语言自由灵活,不必押韵,不受格律的限制。
”那艺术散文又是什么?根据张国俊的分析,可以概括为:第一,特别强调“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第二,语言精炼优美,有诗的味道;第三,篇幅短小精干。
窃以为,朱自清先生创造的抒情写景散文,应该归属艺术散文一类,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郁达夫在他的《艺术私见》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读先生的散文,朴素自然,色彩斑斓,意象新颖,景物描绘工笔细画,情景交融,无不给人一种美感享受。
先生的散文,犹如王维的山水诗,美轮美奂,充满了诗情画意。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
”读着这些朴素自然、意味隽永、展现春天的美好和无限的活力,感情热烈奔放的句子,我思想这匹脱缰的野马便不知不觉被先生引领到了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春天。
由着先生奏出的美妙旋律,信步在绿茸茸的一望无垠的草地上,尽情享受太阳的笑脸和春的歌声。
《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散文,最能体现先生写景散文亦即艺术散文的特色。
我们不妨从文章的语言、意象、情感这三个方面入手,剖析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进而领略艺术散文的魅力。
二、《荷塘月色》和《春》的语言特色先生的写景散文最出色的《荷塘月色》和《春》,这两篇散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细致地描写景物,但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妙趣横生 春意盎然——朱自清《春》修辞手法赏析
妙趣横生春意盎然——朱自清《春》修辞手法赏析江苏省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215500)潘丹[摘要]《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充满生机和富有生命力的春天景象,展现了春之美。
立足修辞角度探寻《春》一文的写作特色,引领学生体会蕴含在技法中的情感与思想,从关注技法到关注文本,实现对话作者的目的。
[关键词]朱自清;《春》;修辞手法[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21)06-0006-02《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与《背影》一起被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感情真挚、笔法精湛,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春》创作于1933年,描写了充满生机和富有生命力的春天景象,展现了春之美。
《春》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特别是文中富有特色的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也是历来语文教学的重点。
本文立足修辞角度探寻《春》一文的写作特色,以更深层次地探寻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一、惟妙惟肖的比喻从古至今,在作家的眼里,“春”是一个写不腻的话题。
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浅草才能没马蹄”,从“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到“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季,终于,你来了”,春总能代表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期待,及对生命的尽情歌颂。
关于“春”的佳篇不胜枚举,其中朱自清的《春》最为动人心弦。
在万千读者的心目中,朱自清的《春》描写出了春天最美丽、最真实的样子。
春天中的万物的样态难以描摹、难以绘制,但为何朱自清能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呢?《春》之所以能描绘出立体而生动的“春之景”,得益于朱自清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比喻作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具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可感、真实生动的作用。
朱自清是深谙文学创作技法的高手,其通过精准且生动的比喻,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赏其景,沉醉其中。
朱自清春通感的修辞手法
朱自清春通感的修辞手法
朱自清的《春》中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在以下方面:
视觉和听觉的通感:在描述春天的景象时,朱自清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
”这句话中,作者通过描述鸟儿的叫声和乐器的声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触觉和嗅觉的通感:在描述春天的气息时,朱自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触觉和嗅觉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春天的芳香。
例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这句话中,作者通过描述空气中的气息和花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清新和芬芳。
味觉和嗅觉的通感:在描述春天的气息时,朱自清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味觉和嗅觉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春天的芳香。
例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句话中,作者通过描述蜜蜂的声音和蝴蝶的飞舞,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甜美和芳香。
综上所述,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多种通感的修辞手法,将不同感官的感觉结合起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动。
这
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读者对春天有了更加全面、立体的感受。
春的语言特点
春的语言特点
朱自清的《春》中,语言特点是:语言朴实、隽永并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
1、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
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
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
2、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
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原文(节选):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
《春》重点笔记
《春》重点笔记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以下是这篇文章的重点笔记:
主题与情感: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热烈追求。
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
描写手法:朱自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比如,他把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形象地表达了春天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结构与思路: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结尾呼应,中间则是对春天的详细描绘。
整体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重点句子: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
语言风格:朱自清的语言朴素自然,细腻入微,富有诗意。
他的文字如同优美的画卷,读来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
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朱自清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朱自清《春》比喻修辞分析
春天
春天
像
春天
喻 体
共 同 点
刚落地的娃娃
新
小姑娘
美
健壮的青年
力
深入阅读,感悟好处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 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野花——眼睛、星星
深入阅读,感悟好处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Leabharlann 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
雨——牛毛、花针、细丝
总
学会分享,学以致用
今天大学掌握了比喻句的特点,并能
结
正确运用比喻,试着把今天学的分享
给爸爸妈妈,以后经常运用,使写作
妙笔生花。
四、作业
1、写一段描写景物的话,要求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 (语句通顺,字迹工整,200字以上)
谢谢
《春》
——朱自清
来
《春》--朱自清
源
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情景导入
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
谜底:花生 麻屋子----花生壳、红帐子----花生壤、白胖子----花生米
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恰当的比喻能把抽 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让语言变得生动有趣。
具体分析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生长着。
像
春天
刚落地的娃娃
具体分析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笑着,走着。
像 春天
小姑娘
具体分析
3、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自清《春》修辞格的运用特点【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更是运用修辞艺术的高手。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之所以漂亮动人其中很大的成分是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格。
在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春》一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多达惊人的程度。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格的运用分析探寻朱自清散文《春》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朱自清修辞格春修辞效果《春》一文是朱自清先生大致写于1928——1937年间描写自然风光的散文精品。
在写此文时朱自清已经没有了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情调而在此之前朱自清的多数诗文都表现出一种哀怨的情绪即使有高兴的成分也表现得很淡。
但在《春》一文中作者却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喜悦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饱含乐观地写下了著名散文——《春》。
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但是本文却赋予了它以轻松愉悦的感情和充沛的生命力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这从它所运用的大量修辞格可以很鲜明地看出来。
《春》这篇文章不记标点正文共634个字10个自然段30句话可是运用修辞格的句子多得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一文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引用等各种修辞格部分句子的分析探寻《春》一文所表现出的感情基调。
一、比喻的运用比喻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常用的手法。
比喻是根据人们的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比喻由四个要素组成即本体、喻体、比喻词和相似点。
本体即是被描写的事物比喻词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
这类比喻词一般是“像”、“仿佛”、“好象”相似点即是本体和喻体所相似的地方。
比喻常用的有三种形式即明喻、暗喻、借喻。
运用比喻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由于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性因而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它能更好地打动和抒发人们的感情。
例如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象眼睛象星星 2 还眨呀眨的。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
例①的描写给予鲜花以生动形象的精巧比喻。
“象眼睛”、“象星星”两个比喻在这句话中是比较有条理讲究顺序不能颠倒的。
首先把散在草丛里的遍地鲜花比作“眼睛”接着才是“星星”。
因为眼睛是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渠道而星星有一种可爱的情态包含其中虽然两者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而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
所以这种可爱的情态只有通过眼睛才能传达出来因此这里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地用了“眼睛”和“星星”作比达到一种以目传情的修辞效果不仅传达出遍地野花的一种娇柔可爱并且运用这种修辞使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春的一种喜爱之情。
例②写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三个明喻构成连用组成了一个排比句。
用牛毛、花针、细丝作比写出了春雨细、密、柔的特点这种连喻抹浓了细雨蒙蒙的意境把春天所特有的景象——春雨写得栩栩如生含不尽喜爱、愉悦之情。
这种对春雨细腻、温柔的描写甚至含着作者无比的怜爱之情生怕一不小心被风一吹就断了或是消失了似的。
以上两个例子本体分别是“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和“春雨”而比喻词都是“象”用明喻的手法把“散在草丛里的野花”比作“眼睛”、“星星”使其更形象生动更显其可爱的情态同样用明喻的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的特点使《春》一文更具吸引力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自己细腻的感情融入其中表达出自己对春的喜爱和怜爱之情二、比拟的运用比拟是《春》这篇课文中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拟就是借助想象力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1 比拟可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拟人就是把事物、道理当作人写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应用比拟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可以造成一种气氛给人以特别的感觉唤起人们的想象从景中得到情使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例如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3 例①用了比拟中的拟人手法把春天的到来写得活灵活现开头连用了两个“盼望着盼望着”表达出作者强烈急切的盼春之情终于盼到了送来春天信息的东风后一句“春天的脚步近了”写出了此时作者仿佛按捺住那种盼春的急切心情侧耳倾听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脚步声。
从刚开始的急切盼春到后来的耐心等待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作者对春天即将到来的那种欢心和喜悦之情并且在欢心之余萌生出对春天的一种亲切感。
例②作者用拟物的手法妙用“酝酿”一词。
“新翻的泥土”有一种清香的味道被风轻轻一吹混着春草、春花清香的味道在湿润的空气里久久地回荡着酝酿成似芳香的美酒让人陶醉其中嗅着这种春的气息春的味道甚至让人有一种幸福、微醉的感觉想把春永久的留住驻留在春的气息春的味道中不愿意醒来。
表现出作者对春的一种喜爱依恋之情。
两个比拟句前一个用拟人的手法把春的来临拟作人的脚步一样慢慢走近而后一个用拟物的手法妙用“酝酿”一词把各种回荡在春的气息中特有的味道写得活灵活现两句话用比拟的手法给人特别的感觉唤起了人们的想象如身临其中似的从景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盼春的急切和陶醉于春中的幸福。
同时也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排比的运用排比指的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语句成串地表达相关内容的修辞方式。
2 排比能使平列的多层内容和平列的多层形式统一起来排列整齐匀称音律铿锵节奏感强它能一气呵成地渲染艺术形象运用在散文《春》当中不仅能把江南的春天写得栩栩如生而且能充分抒发作者对春天强烈的喜爱和愉悦之情。
例如①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象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它领着我们上前去。
例①当中三个分句构成排比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了春天即将来临的生动景象。
随着春天的来临山里的树林开始慢慢的苏醒、变绿这里作者用“朗润”一词修饰形容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明了春天山的变化而且即使不说也使人自然想到这种变化与树的变化是分不开的不提树也让人自然想到了 4 树表述简洁、形象、生动。
并且用“朗润”一词不止是物如此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借写景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其实也是朗润的。
从山的角度作者又把目光移到了水的上面一个“涨”字很形象地让人想到天气变暖冰雪消融的景象“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这时太阳似乎带有一种娇羞、腼腆但又不失俏皮和可爱的情态作者的喜爱和怜爱之情渗透其中。
三个分句构成一个排比作者的视野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表现出春天即将到来作者欣赏着春天的一切兴奋不已。
例②一连用三个比喻句构成一个排比。
“刚落地的娃娃”说明此时是初春时节春的气息还很淡所以后面说“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小姑娘”点明春天越来越近春味也越来越浓用“花枝招展”来修饰形容写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春天的脚步依然“笑着走着”。
到了“健壮的青年”表明春天已进入全盛时期到处都是一片新气象欣欣向荣充满了希望。
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点明了春天越走越近的进程也点出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欢乐之情。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很少用排比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但为了抒发强烈的爱春之情在《春》这篇文章中作者不止一次用到排比。
从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用排比的手法使其排列整齐读起来音律铿锵节奏感极强起到了一气呵成的把春渲染得更浓的艺术效果并且抒发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力量。
四、对偶的运用把数字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叫对偶。
3 在《春》这篇散文中也引用了这种形式并且出现了3次。
它在对称的均衡中呈现出语言上的错综变化节律感极强读起来有起有落听起来铿锵悦耳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文情俱佳。
例如①风轻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②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③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例①对春天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事物作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春风在一年四个季节中是比较有特点的它是“轻悄悄”的而刚刚钻出地面不久的小草也是“软绵绵”的。
作者用了对偶的手法用极细腻和温柔的笔触于“轻悄悄的风”和“软 5 绵绵的草”之中含着无尽的温柔与怜爱之情例②用宽式对偶的方式“风筝”和“嬉戏的孩子”是春天特有的景象随着春天的到来人们也出来了地上变得热闹起来到处充满了春的气息。
用对偶的方式两句简短的语言就生动地写出了春天人们的生活景象显得很真实很真切。
例③这句话中两个动词跌用形成对偶。
动词AB变为ABAB在修辞意义上表示轻微的“一下”的意思。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给人带来一种鲜活的气息给人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使人充满了自信。
人们又开始振作精神带着希望去播种自己的理想。
在《春》这篇散文中引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并且出现了3次。
引用对偶的三句话在对称的均衡中呈现出语言上的错综变化节律感极强读起来有起有落听起来铿锵悦耳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文情俱佳。
通过“春风”、“春草”和人们的精神状态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对春充满了喜爱同时也对生活充满了光明和希望。
五引用的运用引用也叫引语即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包括名人名言公认的史料、数据以及成语、谚语、格言、典故来说明问题的修辞方式。
4引用的好处是所引的话是人们熟悉的或具有一定权威性使用引用可以使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使语言简炼生动活泼。
《春》这篇散文中共运用到了两次引用显得文章语言更加地简练生动活泼充满生命力。
具体如下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一年之季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当中的句子引用了南唐僧志南《绝句》中的一句。
原诗为“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杨柳风”即春风。
并且在这里把春风比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的手”是温柔、慈爱的。
引用此诗句表现风的温度和春风的亲切感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并且表现对春天的一种热爱、亲切之情。
例②引用了民谚“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当中突出一个“春”字因为春是一年四季的开头春是人们希望的象征是一年内实现设想的开始。
在这里引用民谚使春充满了希望和光明也表现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活力。
文章用到了两次引用前一句引用的是南唐僧志南《绝句》中的话而后一句引用的是民谚引用的是人们所熟悉的话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使语言简炼生动 6 活泼而且也使作者对春的热情萌生出一份亲切感。
五、夸张的运用夸张指的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5 运用夸张是一种情感化的语言它借助言语个体的情绪、想象、直觉认识到客体的表面现象得到对客体原初的认识。
在《春》当中也运用了两次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①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②树叶却绿的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