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论述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d318a6856a561253d36f41.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历年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历年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d9c6f5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8.png)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历年论述题及答案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4-201答: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6-293-294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从生产力方面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论述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ab0b04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a.png)
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答:(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主要表现在: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2)本质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是现象存在的根据。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
(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
简述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不同。
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
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由于垄断组织的实力及其所采用的手段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竞争的激烈和持久及其造成的破坏,也大大超过了自由竞争阶段。
(4)竞争的范围不同。
马原论述题及答案
![马原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3cc04b67ec102de2bd89da.png)
马原绪论题及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可以做出怎样的回答。
?[答案要点]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赖以形成的基础和支柱,是我们要当作行为指南的马克思主义。
其基本特征:(1)整体性。
具体表现为:第一,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有机联系组成的一块“整纲”。
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对象、逻辑范畴、根本属性、学科结构四个基本研究要素紧密联系,一以贯之(2)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创立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切真理,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3)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它是在思想理论领域和现实政治生活中,最具有真理性和最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1206cc6137ee06eff91822.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论述题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取得成功。
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2006,2003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论述题14题附答案)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论述题14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306d7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1c.png)
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论述题14题附答案)1、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于: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3分)。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3分)。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4分)2、试运用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第一,相互区别,二者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是有性别的。
第二,相互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相互转化,人类真理性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5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正确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真理的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完全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也具有真理的相对性也需要发展。
(5分)3、试用普遍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分析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联系的定义。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2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528c729b89680202d82564.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https://img.taocdn.com/s3/m/e78675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和主观题论述题三、论述题(备注:参考答案请自行整理)1.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书P28)答: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意识统一于物质,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之外,没有任何非物质的存在或非物质的活动。
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定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论述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中的作用(书P107),论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意义。
(书P108)答:①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
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士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②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论述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书P227)用相关哲学理论谈如何利用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
马原论述题答案
![马原论述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a2f3e681c758f5f61f6781.png)
1、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注重量的积累。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由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构成的,我们首先要确定质变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脚踏实地的量的积累。
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如果不这样……比如实现共产主义就是我们的远大的长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质变目标,要求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
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文化知识……(3)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应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没有树立远大的质变目标,容易导致行为的盲目性;另一种是树立了远大目标,但不注重量的积累,使目标无以完成。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1.真理的相对性和真理的绝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真理永远处于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无止境的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对真理既要坚持又要发展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革命导师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前人理论继承的结果,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证明了的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思想原则对于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有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就是坚持了真理的绝对性。
同时,真理又具有相对性。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理论,并没有穷尽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一切认识,因此我们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马原论述题
![马原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097bc5240c844769eaee86.png)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举例说明。
(1)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3)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知道我们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4)举例: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的方法。
2.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看当前我国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创新发展)。
(1)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特征。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高创新能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故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内在的批判精神,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的先导。
其内在的批判精神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4)马克思是革命的,批判的,提高创新能力也是其内在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1.为什么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有规律的,物质决定意识。
客观物质的规律性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与改造世界。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只有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正确的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
(3)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规律性和意识的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日常的实践中。
马原论述题整理
![马原论述题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cfd26d8d5bbfd0a79567352.png)
简答题:2/6经济学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答:二重性:(1)具体劳动: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理解: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③.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另一种答案: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答:依据: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和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意义:①.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力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答: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答: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力存在于人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要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
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有哪些?答:特点:①.竞争目的: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②.竞争手段:除了采取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③.竞争范围: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竞争多种多样,而且还扩大到政治政治和社会领域。
马原简答题和论述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和论述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b4292b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fd.png)
马原简答题和论述题及答案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分)。
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分)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基金市场迅速成长;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1分)四是企业经营全球化。
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1分)4.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分)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2分)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分)四、辨析题(下列3小题,每题必作。
每小题6分,共18分)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分)因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实践,社会生活各项内容也归根结底在于实践。
马原论述题以及答案
![马原论述题以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15fbaf27284b73f342500b.png)
马原主观题一、结合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认识的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意义: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启迪作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青年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请论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产生的?主观因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客观因素(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斗争中,逐步走向党,并迫切渴望科学的指导理论;(3)思想渊源:三大现金思潮的产生。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方法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四、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及方法论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方法论:坚持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及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方法论:(1)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六、否定之否定规律及方法论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2023春+国开《马原》(试卷A)大作业: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2篇
![2023春+国开《马原》(试卷A)大作业: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cdab36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9.png)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A)大作业终考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2篇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1710字)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是社会历史观的重大问题。
马克思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篇章,用自己的辛勤劳动、顽强奋斗、辉煌功绩充分展现了创造智慧和磅礴伟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把自然资源改造成为社会财富,劳动者必须掌握适当的工具,进行艰苦的劳动。
劳动群众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工具,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切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共同产物。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在创造物质成果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从而使知识分子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劳动群众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任何人要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一定的物质手段,这些都是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创造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原料或半成品,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对其进行概括和总结、整理和加工或由此产生灵感并形成精神财富;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成果总会凝结着人们的某种智慧,因此这种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劳动群众在实践中还创造了许多雕刻、绘画作品,它们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附答案)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090afc89eb172ded63b75a.png)
马原简答题与论述题概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期末考试马原两道论述题
![期末考试马原两道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25a94351804d2b160b4ec095.png)
马原期末考试:论述题及答案哲学部分:(全在第一章,5选1)1、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第二,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变革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与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的按客观规律办事情;既要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把各项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2、试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两个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即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首先,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观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例如(适当举例P45...);其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在社会领域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是不可战胜的。
发展观的原理要求对现实生活的基本态度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
例如(适当举例...)3、试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第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试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马原论述题 80余道题目与答案
![马原论述题 80余道题目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aeddfbf90f76c661371a86.png)
4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42.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4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44.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45.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6.什么是超额剩余价值?它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47.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2.(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因此,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归根到底是围绕着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展开的。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想的目的,就要使社会意识符合社会存在,否则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43.(1)真理问题研究人的认识是否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真理的价值问题研究真理有什么用、能满足人的什么样的需要。
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2023年4月自考《马原》真题及答案:论述题
![2023年4月自考《马原》真题及答案: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b1c9d56d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2.png)
2023年4月自考《马原》真题及答案:论述题3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哪些内容?试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说明辩证唯物的否定观。
【答案】首先,辩证的否定是小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活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新事物孕育产生于伯手物,新旧事物是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日事物既批判又要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变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一方面要取其精华,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弃其情怕,批判,抛弃那些过时的消极的、腐朽的成分。
首先,要紧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正确把据他们中的科学的、合理的、符合特征的东西,更需要的是找准他们中间不适宜、不合理的、甚至迷信的东西,将之一分为二。
其次,要坚持扬弃。
对于正确的我们要坚持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吸收和引进,对于不正确的我们要坚决否定,采取不学习、不继承、甚至隔离的态度。
最后,要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来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和优长,从西方文化容易结合的地方进行吸收和融合,保证东西方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互发展,避免相互排斥、相互削弱、相互敌视的局面发生。
3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矛盾的过程,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首先,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从积极作用来说。
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从消极作用来说,西方发达田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店培贫富分化。
环境退化等问题。
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在学发展市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田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第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
马原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论述题
![马原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论述题](https://img.taocdn.com/s3/m/e45c2a4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63.png)
马原中,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论述题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需不断回答的问题。
答: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
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之基。
传统文化其实也是持续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要拘泥于“传统”两字。
古人尚且没有被“传统”束缚住手脚,奈何我等今人,要被困在“传统”和“外来”之间呢?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来就是吸收了许许多多其他文化的营养而综合形成的文化,这才是我们历经数千年而一直延续下来的根本。
所以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关键就在于“包容”。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3.吸收外来文化的合理部分,容纳一切优秀人类文化,创造出具有新特质的新文化。
有人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
那看看我们现在的地产流行文化:欧陆文化、欧美文化、地中海文化、夏威夷文化。
就像看到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人们的家里又有了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方面,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
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不会故步自封,辩证地分析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试述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8、试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
这个真理主要有三层涵义: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
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互相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其中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地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只有坚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才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
怎样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以及它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答: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规律意义:它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基本依据;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它对我国当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大指导意义。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结合原理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要遵循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政治上层建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改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提供政治保证。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政治文明建设可以有力的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
其次,必须正确认识深化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有利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的解决。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的保护,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就是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最后,深化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对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的作用。
万能方法论意义: 先概括材料故事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再指出材料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处理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要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待任何理论首先要做到理论符合实际,坚持真理发展真理,同时做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相统一,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能成功!!马原分析题总结(仅供参考)一、分析题答题思路分析大题三步走:①是什么?联系原理,照抄理论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②怎么讲?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这个材料告诉我们·······;③怎么干?提出行动,建议措施调动三个积极性:人+科技+自然条件分析题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什么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②由于人在改造自然地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时,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人和自然需要和谐相处③人类社会与自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协调共同发展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①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②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二、怎么讲◇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①中国坚持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②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③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怎么干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②依靠技术进步,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和可持续能源③“少生孩子多种树”:ⅰ. 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ⅱ. 绿化改善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加强环保的法制宣传分析题二: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其他一切一、是什么: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1)矛盾双方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相互吸收利己的因素 2)双方可向各自对立面转化(需一定条件) 3)共同规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制约造成量变,实现质变。
二、怎么讲①正面:贯穿始终的“一分为二”A+B 一方面,我们在干A的时候,要注意B;另一方面,我们在干B的时候,不要忽视和忘记A。
②反面:批判割裂的“形而上学”如果我们只注重A,忽视了B,我们就会······严重后果1 如果我们只注重B,忽视了A,我们就会·······严重后果2 三、怎么干(1)要协调好事物内部的各种因素,自觉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既使其“相反相成”,又使其“相辅相成”;(2)形成并保持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促成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材料特点(1)两种个体(2)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析题三: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一、是什么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各自的作用:理性因素的作用:指导、解释、预见非理性因素作用:动力、诱导、激发二、怎么讲:两者之间的关系理性因素是主导,理性因素制约非理性因素,但我们也承认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三、怎么干1.科学的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合力。
2.我们既要有理性分析、严密论证,也要有自信、意志力。
我们既要有量化的公式和精确的计算,也要有发散思维、科学的怀疑精神。
在工作中,我们要敢于打破成规,勇于探索,突破前人,创建全新的工作方法。
分析题四:必然性和偶然性一、是什么 1.区别:内外根源、稳定性表现、地位(1)必然性由事物的内因制约,偶然性受外因影响;(2)必然性稳定,偶然性不稳定;(3)必然性第一位,偶然性第二位。
2.联系:ⅰ.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ⅱ.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支配;ⅲ.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怎么讲代入的方法(将材料事例中的名词代入“联系”,替换“必然性”和“偶然性”)三、怎么干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要能够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善于积极发现并总结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实践。
四、材料特点1.偶然的坏事变成必然的好事;2.失误变经典,歪打正着,险中求胜,化腐朽为神奇,变灾难为经典。
分析题五: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与谬误)一、是什么1.绝对性:客观性、无条件性。
2.相对性:有待扩展、有待深化。
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二、怎么讲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1.反对:绝对主义(教条主义、机械僵化)2.反对:相对主义(怀疑科学、诡辩论)三、怎么干1.坚持一切从实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把理论和实践不断地加以结合,在理论中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推动理论认识与时俱进。
四、材料特点材料一定会体现出原先奏效的方法在新条件下无效。
原来灵验的规律现在不灵了。
分析题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是什么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归宿和检验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首先,实践的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
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的;最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①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顺利发展,使实践达到目的;②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甚至使实践归于失败。
二、怎么讲代入的方法三、怎么干1、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2、其次要掌握科学理论,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最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和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分析题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一、是什么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实践 1.区别:①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生动、具体)②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概括) 2.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①理性认识离不开感性认识(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②感性认识离不开理性认识(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3.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①获取丰富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加工制作,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检验认识二、怎么讲材料中事例代入“是什么”的第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