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
搭配中的学问一等奖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搭配中的学问一等奖教学设计(精选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acef727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4.png)
搭配中的学问一等奖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一等奖教学设计(精选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配中的学问一等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搭配中的学问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2、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掌握两类事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规律。
3、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思考,掌握求两类事物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出两类事物搭配的规律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获得发展。
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力图体现这一理念。
1、创设情景、巧妙引导课标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无序重复的握手情景,操作情景、生活情景、故事情景等。
以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让小朋友们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
2、化静为动、亲历过程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
这样设计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数学教案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606ad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6e.png)
《搭配中的学问》案例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搭配中的学问》案例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排列组合知识,理解并熟练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难点:将排列组合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行搭配衣服或饰品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
然后引出今天的主题——搭配中的学问。
2. 讲授新知:(1)定义讲解:教师可以先介绍什么是排列和组合,以及它们的区别。
(2)公式讲解:讲解排列和组合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
(3)方法讲解:教授学生如何用排列组合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际问题,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有5个人参加比赛,需要选出3人作为队长,有多少种选择方式?4. 课堂讨论: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797998c5acfa1c7ab00ccc8.png)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个课时的内容,是对排列组合知识进行初步渗透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学生学法的分析:本节课,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有意在让学生通过借助摆学具、画“搭配图”、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等方式,逐步抽象出有序搭配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由具体过渡到抽象。
三、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掌握有序搭配方法。
2、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训练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识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渗透搭配的思想)。
今天,老师要特别感谢班上的八位组长这两年多来对我们班级的贡献,为此想和每一个组长都握一次手。
可是要想不重复也不落下一个同学,我握手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呢?(指名回答)师:对,只有按一定的顺序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怎样进行科学地搭配。
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
(行动)老师一一和这八个同学亲切地握手。
师:老师一共和同学握了几次手?(8次)【上课开始,和学生亲切的谈话形式,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
其实,在简单的握手中,就隐藏着搭配的学问,通过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能够理解“一配几”的搭配方法。
】(二)、动手实践,学会搭配活动一:搭配衣服为笑笑搭配衣服。
1、暑假到了,爸爸、妈妈准备带笑笑到美丽的首都北京旅游,笑笑准备带3件上衣和两条裤子,请同学们为笑笑设计一下,她可以搭配成几套不同的漂亮衣服呢?2、同桌合作。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fbdca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5.png)
举例:在小组搭配图形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因为沟通不畅导致任务进展缓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和分工合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将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成一个新的图案的情况?”比如,用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或者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一个房子。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图形搭配的奥秘。
举例:在给出多个不同形状的图形中,学生需要找出哪些图形可以通过旋转或组合形成新的图形。
-难点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在理解了概念后,仍然难以在操作中灵活运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反馈。
举例: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旋转原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知道如何下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具体操作。
-理解并掌握简单图形的拼组方法,包括相同图形的叠加、不同图形的组合等。
-学会运用旋转、翻转等操作实现图形的多样化搭配。
-发现并总结图形搭配中的规律,如对称性、重复性等。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举例:在拼组活动中,学生应掌握如何使用两个三角形组合成一个正方形,或者使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正三角形。
-理解并运用旋转、翻转等操作,实现不同图形的搭配。
-探索图形拼组中的规律,发现搭配中的学问。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图形搭配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搭配中的学问》数学教案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数学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dc709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65.png)
《搭配中的学问》數學教案設計标题:《搭配中的学问》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简单的组合和排列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中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组合和排列的基本概念。
难点:区分组合和排列的不同,以及如何应用组合和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例如:“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其实都涉及到数学的组合和排列呢?比如,我们每天穿衣服时,不同的上衣和裤子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二)讲授新知:1. 引入组合和排列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它们的区别。
2. 通过具体的实例,如选择文具、选择食物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组合和排列的数量。
(三)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设计一些复杂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以提升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结果性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组合和排列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家庭作业:设计一些关于组合和排列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完成,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他们对组合和排列的理解。
全国小学数学课堂竞赛优质课一等奖《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全国小学数学课堂竞赛优质课一等奖《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3fb011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b.png)
全国小学数学课堂竞赛优质课一等奖《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2.通过画一画、连一连、等活动体验分类、分步计数、数形结合的方法。
3.在对比优化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掌握搭配的方法,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
难点: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搭配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又和同学们见面了,特别高兴,昨天忘记自我介绍了,我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教三年级数学的高老师。
2.谁能向大家再来介绍一下我?3.有难度!给你点提示。
(师板书:黑M3△G)4.生介绍。
(介绍得真完整!)5.老师是用哪些符号来代替我的相关信息的?6.像这样用几个简单的符号来代替复杂的事物,可以使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变得简单。
这节课我们也许会用到这些符号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新课(一)提出问题,自主探究1.为了和大家上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打扮,你们看我今天的穿衣打扮怎么样?其实,我在选择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搭配过程,请看大屏幕!2.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3.我们把上身穿的叫上装,下身穿的叫下装。
4.如果一件上装配一件下装,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猜猜看!5.到底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现在就把你的猜想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6.先看学习要求。
7.下面,咱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录的最简单最清楚,开始吧!(二)解决问题,汇报展示1.看来呀,你们都有答案了!你找到了几种穿法?2.有不同的吗?3.不错,你们都找全了!谁想把记录单展示给大家看看!A.文字一一对应①跟大家介绍一下。
(问问大家听明白了吗?)②你是用文字记录的,可以!(板书:文字)③谁来说一说这种记录方式怎么样?④这种方式虽然一眼就能看出是6穿法,但正如同学们说的有些费时费力了。
4.还有简单点的记录方式吗?B.没分类的(渗透分类意识)生介绍。
搭配中的学问公开课(教案、、反思、学习单)
![搭配中的学问公开课(教案、、反思、学习单)](https://img.taocdn.com/s3/m/025aa66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6.png)
搭配中的学问公开课(教案、PPT、反思、学习单)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学会合理搭配衣服、配饰等。
2.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搭配实例,提高生活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搭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搭配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搭配实例图片3. 学习单4. 配饰物品(如围巾、帽子、鞋子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组搭配得当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搭配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搭配的概念和意义。
3. 搭配原则讲解:介绍基本搭配原则,如颜色、风格、场合等。
4. 搭配实例分析:展示不同场合的搭配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5. 搭配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搭配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6. 搭配展示:每组展示自己的搭配成果,大家共同评价。
7. 总结讲解:总结搭配方法和技巧。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学习单,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是否掌握了搭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生动有趣,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 总结经验,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学习单:1. 列举你认为重要的搭配原则。
2. 描述一次你自己的搭配实践过程。
3. 分析一组搭配得当的图片,说出其优点。
4. 提出一个搭配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
六、教学延伸1. 开展搭配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搭配能力,评选出最佳搭配奖。
2. 参观服装店: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服装店,学习搭配技巧,提高审美能力。
3. 家长参与:邀请家长来校,共同参与孩子的搭配学习,增进亲子关系。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搭配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对搭配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同伴评价:互相评价彼此的搭配成果,给出改进建议。
3. 教师评价:评价学生在搭配学习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八、教学建议1. 注重实践:多让学生进行搭配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
![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https://img.taocdn.com/s3/m/4ad571cc6c175f0e7dd13733.png)
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搭配中的学问》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的内容。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属于比较简单的组合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材精心选择了“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去动物园的路线”这三个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在观察、操作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了解搭配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让三个情境活动能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将三个情境用故事化的方式串联在一起。
让各个情境间达到“无缝对接”,让课堂尽可能的完善下去。
二、学情分析:新课标倡导“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出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情趣、有意义、常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数学问题无处不有。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浅显的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事物的内在联系。
通过搭配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服装等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每个小组不同的帽子图片2张、不同的裤子图片3张)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今天,大家穿的都很整洁、漂亮。
谁来和大家说说今天你是如何挑选的这身衣服呢?生:我是这样穿的衣服、、、、、、师:哦,原来你是这样挑选的衣服,那能不能和老师说一说你适合现在穿的衣服有几件上衣,几条裤子吗?生:我有、、、、、、师:你原来有这么多漂亮的衣服,那么,谁能帮×××同学想一想,他的这几件上衣和几条裤子,一共可以搭配出多少身不同的衣服?生回答的不管对与错,都不要忙着进行判断,从而引入到今天的课题。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da3d0e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9.png)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1备注:本课例转自温州市“城乡共话素质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总是的方法和意识;2.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总是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序的思考问题。
教学任务分析:“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的四个领域之一。
在第一学段中,要特别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本册书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
通过这一专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学科,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而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等。
同时对身边的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活跃,能多角度思考问题,富有创新精神。
因此我在数学广角这一主题中安排了五个板块进行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况,提出搭配中的问题谈话:今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大家在一起学习,希望在这节课中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今天我们初次见面,我给你们先讲个“田忌赛马”的故事,想听吗?(教师讲故事,大屏幕播放连环画)(学生聚精会神地边听故事边看画面。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6f733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3.png)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搭配的概念,学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进行合理的搭配。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搭配的定义和意义2. 搭配的原则和方法3. 日常生活中的搭配实例4. 学习中的搭配技巧5. 创新搭配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搭配的定义、原则和方法,搭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创新搭配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搭配的定义、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搭配实例。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搭配练习。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搭配技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搭配中的学问》2. 教具:投影仪、电脑、PPT、实物搭配道具。
3. 课前准备:收集相关的搭配实例和图片。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系列搭配实例,引发学生对搭配的思考,导入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2. 讲解搭配的定义和意义:详细解释搭配的概念,强调搭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搭配的原则和方法:介绍搭配的基本原则,如和谐、平衡、对比等,并引导学生了解搭配的方法,如色彩搭配、风格搭配等。
4. 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搭配实例:通过展示不同场合的搭配实例,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总结搭配技巧。
5. 学习中的搭配技巧:讲解在学习中如何进行合理的搭配,如学习计划的搭配、学习环境的搭配等。
6. 创新搭配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进行独特的搭配实践,并提高审美能力。
七、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搭配实践: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校园风情”、“休闲时尚”等,进行实物搭配练习。
2. 学生展示搭配成果:每组展示自己的搭配作品,分享搭配心得和技巧。
3. 教师点评和指导:对学生的搭配作品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建议,引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八、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搭配练习: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选择自己的衣物或学习用品,进行一次个性化的搭配实践。
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省赛一等奖
![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省赛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b9ad10d5bcd126fff6050b1c.png)
让有序搭配与多元表征有机融合——《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一、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搭配中的学问”P76-77。
本节课学习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搭配的问题,属于排列与组合问题中比较简单的组合类型的问题,是学习“统计与概率”知识的重要基础,而且在生活中运用广泛。
与原教材相比,四版教材三个情境“搭配衣服”“营养配餐”“路线”没有变,但是出示的顺序及每个情境赋予的教学意图有了较大的变化。
新教材将“搭配服装”作为主题情境,增加了趣味的“小丑”角色。
教材用第一问“可以怎样搭配呢”让学生初步感受“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搭配方法,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思考”之后,用第二问“各种搭配方法,你能看懂吗”增加了用形状和字母来表示搭配方法,凸显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多元表征,同时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留心一看,教材最后还加了一句话“这幅图(指路线图)与搭配服装的图好像一样”。
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1、两个班的教学前测表明,37%的学生能知道两件衣服和三条裤子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穿法,其中有一半能说清楚6种怎么数出来的,有5%的学生能直接用乘法计算,但是对其中的含义表述不清。
说明学生已经有搭配的意识和经验,只是有序搭配的含义、习惯或者说是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形成学习能力。
2、第一段学生形象思维丰富,他们的思维主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
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理解方法之初,应借助学具摆一摆,需要以丰富的活动材料为载体。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确定以下3个方面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能力目标:在尝试、展示、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案例(精选15篇)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案例(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92c10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d.png)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案例(精选15篇)《搭配中的学问》篇1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有序思考的方法,使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握手引入师:陈老师第一次和我们3(1)班的同学一起学习,感到非常高兴,很想认识每一位同学。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很高兴认识你(伸手,握手的姿式),咦!我要和这个小组的每一个同学握手需要握几次?生:和我们这个小组的同学握手,一共需要握四次。
师:笑笑和我们在一起已经学习了三年多了,是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了,今天他也想和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握一次手,同学们想一想,一共需要握多少次?生:和我们全班的同学握手一共需要握40次。
师:今天是笑笑的生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笑笑想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可在穿衣服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让你们帮帮他,你愿意吗?(出示衣服,两件上衣,三件下装。
)(反思:上课伊始,和学生亲切的谈话的形式,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老师和一个小组的同学握手需要握几次?”以及“笑笑和全班的同学握手又需要握几次?”其实,在简单的握手中,就隐藏着搭配的学问,通过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能够理解“一配几”的搭配方法。
)二、探索学习情境一:穿什么衣服1、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搭配师:笑笑从衣柜里拿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装,要配成一套衣服,你们帮帮她,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师:“一套”是指什么?生1:一件衣服和一条裤子就配成了一套。
生2:一件衣服和一条裙子也可以配成一套。
师:也就是说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就是一套。
师:按照这样一套一套的去搭配你们猜一猜,可以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生1:6种生2:5种……师:那么请你们拿出学具卡片,摆一摆,小组长选好记录员,记录员把你们这组搭配的结果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记录在记录卡上,其他的同学赶快动手配一配吧!(学生活动,孩子们拿出漂亮的衣服卡片兴趣盎然的动手搭配着……)师:很多小组已经搭配完了,谁愿意把你们搭配的结果上来汇报一下。
《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精选3篇)
![《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52c04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ed.png)
《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精选3篇)《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篇1第一部分:教材分析(说教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学校数学三班级上册。
这是一节主题实践活动课,课本中讨论的是荤菜和素菜的搭配,但我考虑同学虽然每天都在吃各种饭菜,可真刚要对菜的搭配进行主动讨论却很少,因此我把这些内容放在练习中,而改为上衣和下装的搭配,让同学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肯定的挨次搭配的方法,培育有序思索的力量。
依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状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1、使同学通过观看、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等活动,把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训练同学的有序思索力量和全面思索问题的习惯。
3、培育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详细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索,把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同学有序的思索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其次部分: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1、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同学的阅历和爱好,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学问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同学的数学学习供应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生活中笑笑生日的故事为线索进行中选材,如:穿什么衣服、和伴侣握手、肯德基里配餐、游乐园路线四个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
并用“笑笑开生日party衣服要穿美丽些,请大家给他提一些建议”这样的语言,充分抓住同学的奇怪心,使同学快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了使同学真正地参加到学习中的目的。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探究同学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情愿在活动中学学问。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四个情境,通过摆一摆、配一配(衣服搭配);做一做(伴侣握手)、连一连(配餐)、画一画(从详细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路线的搭配过程),从简洁渐渐到简单等一系列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使同学真正地体验到学习活动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科的灵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胜利,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同学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4293bd58fafab068dc022a.png)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探索并掌握简单的搭配方法,能用合适的方式表示各种搭配方法。
2、在尝试、展示、交流过程中,逐步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思考和解决问题。
3、在探索用不同方式表示搭配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培养符号意识。
二、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搭配服装”等现实情境,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搭配中蕴涵的规律,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课件,服装学具。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搭配中的学问》。
(板书课题:搭配中的学问)同学们,看看这是谁?(出示马戏团小丑图片)对,是马戏团小丑。
他有一大堆漂亮的演出服,我们看看有什么?(课件出示衣服)今天小丑要到动物园参加演出,他想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来,该怎么穿呢?同学们能不能帮他搭配一下呢?师:如果一顶帽子搭配一条裤子是一种穿法的话,那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说有几种,如何搭配)(二)主动探究1、说一说,摆一摆。
师:谁愿意把你的搭法说出来,仔细听,看他的搭法和你们的是否一样?(生自由说一说),刚才同学说的搭配方法相信有的同学听得不是太清楚,谁愿意上黑板摆一摆?(指名学生上台摆一摆,边说边摆并用线连起来。
)(学习成果预设:1.没有顺序任意搭配 2.先确定帽子,然后每顶帽子搭配3条裤子 3.先确定裤子,然后每条裤子搭配2顶帽子。
)师提问:这两个同学用帽子搭配裤子,或者用裤子搭配帽子,摆的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有重复吗?有遗漏吗?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按顺序)2、体会用符号表示的简洁性。
师:刚才我们用图片摆一摆,找出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图片,怎样把你搭配的过程记录下来呢?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几种搭配方法表示出来?那请同学们拿出纸来画一画,写一写。
(学生动手画一画,展示学生作品)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用文字、画图、图形、字母等来表示自己的搭配过程。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精选12篇)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0bf093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80.png)
《搭配中的学问》教案(精选12篇)《搭配中的学问》篇1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运用学具摆一摆、配一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过程进行比较,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4、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有序搭配,解决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学校食堂每天为同学们提供午餐盒饭,每一份盒饭含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2、出示“星期三菜谱”,学生在明确“菜谱”内容后提供问题“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学生分4人活动小组探索解决“星期三有几种不同的配菜方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画表格”、“画搭配路线图”、“文字记录”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解决问题。
对于有困难的小组和同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摆一摆、配一配。
2、全班交流。
教师将学生记录的搭配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3、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搭配。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搭配方法及搭配过程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搭配才不会出现遗漏和重复?”明确有序搭配的科学性。
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重点介绍画“搭配路线图”,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4、学生根据前面所得经验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出示教材“练一练”第1题情境图。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图意。
(2)学生独立解决。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同时,适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搭配过程”的方法。
2、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帮小红搭配衣服,要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并记录自己的搭配过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搭配问题,只要我们按顺序思考、搭配,就可以又好又快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回家后清理一下自己的衣柜,看一看有几件外衣、几条裤子,要搭配成一套衣服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搭配中的学问》教案篇2教学目标: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
《搭配中的学问》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
![《搭配中的学问》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da2000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6.png)
《搭配中的学问》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搭配中的学问》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搭配中的学问》的数学一等奖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搭配中的学问》,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
首先说说对教材的认识,在二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组合知识,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
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的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教材重在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一、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对搭配没有足够的认识。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体验、感知,这节课我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的多样活动,使学生在情境化、活动化、情感化的探究活动中,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力争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渗透符号替代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及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进行有序思考,掌握搭配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并用数学语言及数学符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说教法、学法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要使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并得到发展,就必须引领他们参加实践活动。
新课标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生成的过程。
因此,本课设计力求在教法上体现”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学法上则突出“自主学习、实践感知”的特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a0d64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1.png)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3篇引导语: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下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实践活动课《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1、在搭配活动中,初步掌握搭配的规律,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掌握搭配的方法。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搭配。
1、谈话导入:同学们,老师的家乡位于连绵起伏的小兴安岭脚下,碧波荡漾,溢彩流光的黑龙江畔,郁郁葱葱、层峦叠翠的森林里。
这里一年四季景色优美,有春季的雪中花,夏季的清凉池,秋日的五花山色,隆冬的洁白世界。
这里物产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师:老师就来自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想)师: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老师的家乡看一看。
2、感受搭配。
师:为了避免同学们在旅途时饥饿,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可口的食物(出示课件)要想在旅途中即不渴又不饿,我们把这些食物进行合理的搭配;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记录卡上做好记录。
请同学们比较这几种搭配方法,哪一种更好一些,为什么?生:说理由。
3、引出课题:他这样搭配即做到了按一定的顺序,又不重复,不遗漏。
这就是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搭配中的学问。
(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索搭配。
1、服装搭配。
既然是一个班级去旅游观光,在穿着上就即要整齐美观,又要舒服。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一等奖说课稿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一等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d77838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4.png)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一等奖说课稿1、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的一等奖说课稿一、领悟教材编写意图把握课程三维目标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活动,《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上册的四个专题活动之一。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
为此,我设计了以配菜为主题的情境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搭配的知识。
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运用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本班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菜,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课件、(衣服、菜名)小卡片。
二、活用教材,重在能力培养1、教学内容的创新处理——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欲望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学校“餐厅盒饭配餐”这一情境,通过让学生配菜,了解到配菜的方法和策略。
在配菜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招聘服务员、聘配菜部经理的活动。
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小组讨论、汇报都兴致勃勃,参与热情很高。
还有就是:服装搭配、动物园参观路线、猜老师电话号码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2023年小学《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一等奖
![2023年小学《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1a9d8c85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9.png)
2023年小学《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一等奖小学《搭配中的学问》说课稿一等奖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6—2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视察、操作,学习有依次有条理地思索问题,探究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验探究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索问题的方法。
3、情感看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沟通、体验胜利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学习有序思索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并归纳出简洁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今日有很多位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欢迎,谁情愿帮老师想想方法,怎样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索方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觉规律。
笑笑的`生日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2、早餐搭配:饮料:牛奶豆浆早点:面包油条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方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沟通。
汇报。
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
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途学生立完成,师巡察。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1、石头、剪子、布的嬉戏。
2、猜电话号码。
四、总结《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学问是组合简洁的学问,但对学生来说,老师不能干脆讲解乘法原理,于是要求学生在进行搭配时要做到有依次,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从多方面想方法:一、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把我教学内容的例题、课后练习的题目串成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帮笑笑搭配衣服、搭配早餐、搭配路途中,让学生到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到处利用生活中的阅历,到处感到簇新,到处感到好玩,又到处增长学问。
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黄冈赛”一等奖
![教学设计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黄冈赛”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0113a638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f.png)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5课时教材76—77页。
教学目标:1、通过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从而渗透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
2、从学生的实际入手,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搭配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配菜来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在实际练习中训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马戏团小丑的图片)。
师:这是马戏团的小丑,他有两顶帽子和三条裤子,他今天要去表演节目,可是他不知道怎样穿戴才好,想请我们帮忙,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你们愿意吗?可以怎样搭配呢?试一试。
二、自主探索,初步发展搭配规律和表示方法活动一:搭配服装。
1、摆一摆,说一说(1)学生利用学具图片动手摆一摆,并与同桌说一说。
(2)集体反馈交流,展示自己的搭配过程和结果。
(3)比较出现的不同方法,初步感受按一定顺序搭配的好处。
(4)选择一种搭配方法再来摆一摆,并和同伴说一说,进一步体验按顺序搭配的好处。
2、画一画,说一说师提问:刚才我们用图片摆一摆,找出了不同的搭配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图片,怎样把你想的过程记录下来和大家记录呢?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几种搭配方法表示出来?(1)学生尝试各种方法表示搭配的过程。
(2)展示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3)重点讨论用字母表示的方法,并体会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好处。
(4)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再次体验用字母表示的方法。
三、多次体验,逐步加深对规律和方法的理解1、搭配午餐师:我们为小丑选择了表演的服装,他非常感谢我们,想请我们吃午餐。
出示77面情境图。
一种主食搭配一种炒菜,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能把这些方法都表示出来吗?(1)学生独立尝试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搭配中的学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的内容。
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属于比较简单的组合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教材精心选择了“搭配服装”“营养配餐”“去动物园的路线”这三个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分层次、有步骤地展开学习,在观察、操作中,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序地思考并解决有关搭配的现实问题,了解搭配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让三个情境活动能有序的进行下去,我将三个情境用故事化的方式串联在一起。
让各个情境间达到“无缝对接”,让课堂尽可能的完善下去。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倡导“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出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情趣、有意义、常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的数学问题无处不有。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浅显的排列与组合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事物的内在联系。
通过搭配活动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通过配服装等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掌握搭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初步学会解决最简单、最基本的排列组合问题,并且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每个小组不同的帽子图片2张、不同的裤子图片3张)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大家穿的都很整洁、漂亮。
谁来和大家说说今天你是如何挑选的这身衣服呢?
生:我是这样穿的衣服、、、、、、
师:哦,原来你是这样挑选的衣服,那能不能和老师说一说你适合现在穿的衣服有几件上衣,几条裤子吗?
生:我有、、、、、、
师:你原来有这么多漂亮的衣服,那么,谁能帮×××同学想一想,他的这几件上衣和几条裤子,一共可以搭配出多少身不同的衣服?
生回答的不管对与错,都不要忙着进行判断,从而引入到今天的课题。
师: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配的学问,(板书课题:搭配的学问)
二、探索学习
(一)情境一:穿什么衣服
1、今天上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这位是马戏团的小丑奇奇(课件出示
小丑奇奇)。
奇奇接到了我们学校的邀请要来表演节目,奇奇可高兴了,可是难题出现了。
(课件出示小丑奇奇苦恼的样子)
2.(课件出示2顶帽子和3条裤子),学生观察。
师:谁发现奇奇他现在遇到了什么难题呢?
生:他要选一顶帽子和一条裤子(课件出示)
师:大家愿不愿意帮助他?
生:愿意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呢?提问几个学生。
3.师:那到底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衣服卡片,四人一个小组一起摆一摆、配一配,
(学生活动,孩子们拿出漂亮的衣服卡片兴趣盎然的动手搭配着……)
4.师:很多小组已经搭配完了,谁愿意把你们搭配的结果上来汇报一下。
请两三组同学上来说(一个学生说,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去演示。
)
师:也就是说你是先确定帽子,再确定裤子。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的搭配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到大家听得可认真了,那你们都清楚他们是怎么搭配的吗?谁愿意说一遍给大家听听?
引导学生理解不论先确定帽子还是裤子,在排列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组合,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思考——不重复也不遗漏)
5、师:如果没有学具,也没有实物图,那你们可以想到其他的方法来表示吗?
学生交流,讨论。
(可能得出多种方法,老师要适时引导几个小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并将其善总结出:可以用图形表示、可以用字母和数学表示等等)
6、师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方法总结出在“搭配的学问”如何用计算的方法求出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可能。
(二)情境二:食堂里的配餐
1、看了一上午的演出,中午下学了,奇奇要和我们一起去学校的食堂就餐,今天食堂里准备的饭菜很丰盛。
课件出示情景图:
一共有多少种配餐方法?
师:看!又有搭配的问题了,它在哪儿呢?
生:一种盒饭含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
2.那奇奇有多少种搭配饭菜的的方法呀?
学生独立尝试表示出所有的搭配方法。
3、组织集体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和表示方法。
学生分别展示各自不同的表示方法,进一步掌握借助符号(数字、字母搭配)表示搭配结果的方法。
4、同学们真棒,又帮着奇奇解决了吃的问题。
(三)情境三:动物园路线搭配
1. 师:饱餐一顿后学校安排了要我们和奇奇一起去动物园参观,从学校到动物园有好几条路,我们该走哪几路呢?
2.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水上公园共2条路,从水上公园到动物园有3条路,问题:从学校经过水上公园到游乐园,一共有几条路要走?
3. 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从学校到水上公园有几条路?(两条,分别是A 、B)从水上公园到动物园有几条路?(三条,分别是C 、D 、E )
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走?
4.师:刚才呀,咱们已经有那么多种方式表示你的搭配方法了,那我们现在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搭配一下去动物园的路线吧。
(板书A 、B 、C 、D 、E )
生回答自己的做法。
集体反馈,总结路线。
(四)、巩固练习: 1、 贝贝的早餐有几种不同的搭配?
2、豆豆从家到超市有几条路可以走?
3、解决问题。
快餐店星期二的菜谱如右图:
快餐店规定:一份盒饭可以配一个荤菜和一个素菜。
想一想:星期二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菜方法?请你写出来。
4.每个小动物单独和圣诞老人、聪聪、明明各拍一张照片,一共照多少张?
(五)、拓展延伸:
拓展一:搭配服饰
1、师:小丑奇奇明天要去游乐园演出,这次演出前,他要精心的打扮一下,奇奇现在有2顶帽子、3条裤子和2件上衣,你知道他一共可以搭配出多少套衣服吗?
2、生:思考交流,画图演示、用字母表示、数学表示出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式。
超市 豆豆家 饮料:牛
奶、
豆浆
主食: 面包、 包子
生反馈,师评价。
拓展二:破译密码
师:豆豆演出完了,他要给大家的奖品都放在密码箱里,得知道密码才能打开箱子?你们想要这份礼物吗?这密码是由1,2,3组成的三位数。
同学们想想,密码可能是多少?
生1:123
生2:213
、、、、、、
师:总共有多少种可能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23、132、213、231、312、321
师:那现在老师告诉你们盒子的密码是这几个数字组成的最小三位数,是多少?
生:123
(六)、总结提升: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帮豆豆解决了这么多的难题,收获一定不少吧,谁能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师:这节课,我们同豆豆一起研究了搭配中的学问,你想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搭配中的其他问题吗?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搭配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在进行搭配时要做到有序的排列,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从多方面想办法:
1、教学设计整体化,内容生活化。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把教学内容的例题串成一个故事情节,在帮小丑奇奇搭配衣服、搭配午餐和搭配路线中,处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利用生活中的经验。
2、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衣服搭配、路线的搭配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到的,通过这几个活动,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从无序思维过渡到有序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条理化,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
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序的搭配方法,我让学生先动手操作,然后进行展示,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然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学生汇报时,没能多找一些学生汇报,应该让学生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自己发现如何有序搭配的方法、对于组合规律的拓展没能讲解透彻,少数学生仍是一知半解,还应多举例分析,多让学生自主探索。
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