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的不健康发展及其对策

网络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不少便利,有着“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具有快速、广泛、开放、双向和互动等特性。网络的高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呈现出其弊端,最为突出的弊端为其传播的内容低俗化。

网络文化低俗的表现主要在于其传播带有大量的色情内容。各种论坛的帖子、图片,甚至是莫名其妙弹出的链接,都充斥着大量的色情内容,特别是艳照门事件之后,人们对那些透着别人隐私的照片更是百看不厌,尤其是明星的。

同时,暴力娱乐泛滥也是其低俗化的主要原因。《古惑仔》系列片让青少年们的感官享受到一场视觉的暴力盛宴。时下,像《穿越火线》,《英雄联盟》等都是青少年趋之若鹜的游戏。它们中都还有不少暴力情节与暴力场面。

另外,大量低俗的网络文学作品也从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网络文化低俗化的程度。网上点击率最高的是言情和武侠玄幻小说。言情的这些作品的主线永远是情人、做爱、吵嘴,毫无文化底蕴可言。武侠玄幻小说的主角也永远是一个资质不怎么样的主角,在经历一连番的奇遇并得到高人的指点成为武林高手,并且加入许多意淫的情节等等,就构成了一部小说。

究其网络文化的低俗化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点。

首先,互联网使个性发展成为可能。网络成为当今人们交往很重要的传播方式。由于网络的互动性,个性化等特点。外加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即时交往的特性,是它很容易被人接受,并得到发展。所以低俗化在网上如鱼得水,它比任何媒体时代传播更快、更便捷,成为网络文化低俗的首要因素。结果造成不良信息在网上大面积的传播。

其次,是受世界不良文化的影响。默多克坚信“性、体育和比赛”是传媒的利器。这些表明美国传媒为适应网民需求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进入低俗化。它不仅是美国网络文化的低俗表现,而且成为席卷世界网络的低俗表现。更有甚者为日本的色情性文化。日本人不知廉耻的把它当成一种产业向世界推广。

此外,市场化对网络文化低俗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金钱万能”的观念从经济领域泛化到一切领域。急于一夜成名的人也突然多了起来。在利益驱使下,芙蓉姐姐出水了,凤姐们开始“出位炒作”了。网络文学也带着很强的功利性,现在衡量一个作家的不再是文学作品,而是看作家富豪榜。

最后,网络文化低俗的人为表现就是网民的素质低。比如诚信问题,有那么一部分人受大环境的影响,认为既然大家都不讲诚信,我也没必要去讲。还有一部分人是在网上迷失自我。他可能在现实中循规蹈矩,但是在网上就变得俗不可耐。

我认为,要改变网络文化低俗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立。,道德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这只是一种软性社会控制手段。所以,通过立法加强强制性威慑,对于那些还有点公德心的人就非常重要。还可以打击那些在网上恶意破坏和造成严重损坏的人。

其次,要杜绝不良文化的传播,就要加大审查力度。对网络传播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对那些有害的信息进行删除,过滤和屏蔽或者直接关闭。目前世界上各国对恐怖,种族和色情传播等方面作为审查内容的切入点,打击比较严。相对于文化就比较松。

同时要倡导媒体的自律性。对互联网的管理,我们应该形成国家倡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良性循环。作为网络媒体机构应当加强自身的管理,不断的完

善媒体制度。作为从业人员也要自律,不传播会对公众产生不利影响的东西。

最后就要提高网民的素质。我们要从根源上解决网络文化低俗现象,就要从网民身上下手。网络媒体主要针对的是网民,我们要进行釜底抽薪,只要提升了网民的素质,让网民自行抵制网络低俗文化,去监督网络媒体。还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道德礼仪方面有突出成就。

我认为加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网络的发展对创造一个良好网络环境有很大帮助。政府引导,媒体自律与民众监督。加强三方的合作与监督,让我们一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网络环境。

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

把握住了生态文明建设,就把握住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建党90多年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大步向前迈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在最近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中,她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她的先进性。

2012年11月8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准时在北京拉开了序幕。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十八大中都有所体现,胡锦涛同志在会上讲述了报告的要点。从整个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此次报告呈现出很多的亮点。其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便是其中的一个大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到包含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更高的战略层面,将美丽中国作为新时代的新目标。今天,“生态文明”再次得到论述,并独立成篇,更加系统化、完整化,带有一定程度的理论化,这是对资源保护、节能减排一系列战略思想方针的再概括和再升华。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每一项方针、政策以及目标的提出都是立足于国家的基本国情,并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齐抓并举的时代背景下,是中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这一全新的理念。早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小康新要求”的“十大亮点”之一。十八大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提出来,可见,其意义更为重大、目标更为明确。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加以化解,社会危机可以通过以巨大政治成本加以平息,可生态环境的危机一旦触发,其灾难将远甚于前两者,留给子孙后代将会是一个“国在山河破”的惨象!起初,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并没有太大感触。直到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海克尔开始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并揭示了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多样性和开放循环性,倡导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关怀,强调世界作为“人·社会·自然”内在关联和协同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的和谐相济。生态才慢慢的开始闯入人们的视野。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们文明水准和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也显著提高,但却还尚未真正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绝对相互依存关系,尚未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会同时给人类带来危害和隐患,因而一些地区片面经济利益的追求强烈扭曲着环境决策,未能有效采取有节制的休养生息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