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

合集下载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学设计(优秀4篇)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学设计(优秀4篇)《相似三角形》数学教案篇一一、教材内容分析《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北师大版试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九节的内容,1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目标:(1)使使学生能通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来发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2)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并了解它的证明。

(3)使学生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的应用。

2、能力目标:(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类比、归纳;(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系统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及其应用。

难点:定理1的证明方法。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1、投影片2、观看相关视频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问题,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2、到目前为止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几个?3、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何联系?学生回答证明三角形的两种方法通过提问既起到复习旧知识又起到引出新问题的作用(二)、探究新知1新课讲解(1)、做一做,做出两个三角形来试验是否相似。

(2)、师生共同总结: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应用新知教学例1:已知:△ABC和△DEF中A=40,B=80,E=80,F=60求证:△ABC∽△DEF例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三角形的与原三角形相似3、例题小结1、学生亲手实践2、学生理解3、边听讲边思考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来体验知识的准确性,理解,消化主要知识例1,例2的练习加强学生,以达对定理的更深一步的理解与掌握。

(三)、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师订正练习应用巩固知识(四)、课时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获得哪些收获?分小组交流后个别回答知识系统化(五)、课后作业习题4.9第1题、第2题。

4.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时

4.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教案第3课时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进一步体会类比、分类、归纳等思想与方法.2.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掌握判定定理3,会运用判定定理3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难点:会准确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3来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四、相关资《复习相似三角形判定AA、SAS》动画,《相似三角形判定SSS》动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微课.五、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它们分别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判别的?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讨论结果:我们学过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定义法;判定定理1(两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2(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这一问题就是本节课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类比之后,学生猜测出其他判定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探究新知】想一想现在我们考虑增加“另两边成比例”的条件,看△ABC和△A'B'C'一定相似吗?也就是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完成“做一做”.做一做画△ABC与△A'B'C',使,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设法比较∠A与∠A'的大小.△ABC与△A'B'C'相似吗?改变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和圆规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比较∠A与∠A'的大小来判定△ABC和△A'B'C'是否相似.改变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发现: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并与他人交流探讨,感受探索过程.【典例精析】例如图,在△ABC和△ADE中,,∠BAD=20°,求∠CAE的度数.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例题,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解:∵,∴△ABC∽△ADE(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BAC=∠DAE.∴∠BAC-∠DAC=∠DAE-∠DAC,即∠BAD=∠CAE.∵∠BAD=20°,∴∠CAE=20°.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堂练习】1.若△ABC的各边都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A1B1C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C与△A1B1C1的对应角不相等B.△ABC与△A1B1C1不一定相似C.△ABC与△A1B1C1的相似比为D.△ABC与△A1B1C1的相似比为22.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6 cm,7.5 cm,9 cm,△DEF的一边长为4 cm.当△DEF 的另两边长为下列哪一组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应选().A.2 cm,3 cm B.4 cm,5 cmC.5 cm,6 cm D.6 cm,7 cm3.下列图形不一定相似的是().A.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有一个角是6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C.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D.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4.下列条件中,不能使△ABC和△A′B′C′相似的是().A.∠A=∠A′=45°,∠B=26°,∠B′=109°B.AB=1,AC=1.5,BC=2,A′B′=4,A′C′=2,B′C′=3C.∠A=∠B′,AB=2,AC=2.4,A′B′=3.6,B′C′=3D.AB=3,AC=5,BC=7,A′B′=,A′C′=,B′C′=5.如下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l,则下列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相似的是().6.如图,若A,B,C,D,E,F,G,H,O都是5×7方格纸中的格点,且每个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为使△DME∽△ABC,则点M应是F,G,H,O点中的().A.F B.G C.H D.O师生活动:教师出示练习,找几名学生代表回答,讲解出现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7.如图,已知.求证:AD·CE=BD·AE.师生活动:教师找几名学生板演,讲解出现的问题.参考答案1.C.2.C.3.D.4.D.5.B.6.B.7.证明:∵,∴△ABC∽△ADE.∴∠BAC=∠DAE.∴∠BAD=∠CAE.又∵,即,∴△ABD∽△ACE.∴.∴AD·CE=BD·AE.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可以查看学生答题的情况,统计差错及目标达成率,也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动脑,从而达到很好地掌握知识的目的.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加深认识,深化提高,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七、板书设计4.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

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第3课时【优秀3篇】

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第3课时【优秀3篇】

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3课时【优秀3篇】角形相似的判定篇一(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类比学习,探讨发现三、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是直角三角形相似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六、教学步骤[复习提问]1.我们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5种)2.叙述预备定理、判定定理1、2、3(也可用小纸条让学生默写).其中判定定理1、2、3的证明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3.什么是“勾股定理”?什么是比例的合比性质?【讲解新课】类比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方法,让学生试推出: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 中,求证:∽建议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征”。

这个定理有多种证法,它同样可以采用判定定理l、2、3那样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即“作相似、证全等”或“作全等、证相似”,教材上采用了代数证法,利用代数法证明几何命题的思想方法很重要,今后我们还会遇到。

应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定理证明过程中的“ 都是正数,,其中都是正数”告诉学生一定不能省略,这是因为命题“若,到”是假命题(可举例说明),而命题“若,且、均为正数,则”是真命题。

例4 已知:如图,,,,当BD与、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解(略)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应指出要使∽ .应有点A与C,B与D,C与B成对应点,对应边分别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

还可提问:(1)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时∽ ?(答案:)(2)如图,当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不指明对应关系)(答案:或两种情况)探索性题目是已知命题的结论,寻找使结论成立的题设,是探索充分条件,所以有一定难度,教材为了降低难度,在例4中给了探索方向,即“BD与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4.6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教案

4.6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授课教师:王玉凤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运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进行三角形相似的探究的过程,从而体会研究问题的方法;2、能利用三角形相似判定条件解决实际的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1.在三角形相似判定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动手、勇于探索和勤于思考的精神.2.在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探究运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能简单运用.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相似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定义:2、我们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及各自的适用的范围:回忆知识点;培养学生及时小结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情景引入如图,某陶瓷厂的质量检查员准备检测花瓶内径,但用直尺无法直接测量。

检查员用一个交叉卡钳去量,已知且量得CD=12cm,请你猜一猜内径AB的长度是多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索发现1.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分组讨论并探究。

3.结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4.提出问题: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呢?5.学生分析并研究课本137页得出结论。

结合教师给出的探究题目学生小组合作,大胆进行尝试。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归纳能力应用新知例1判断右图中△AEB和△FEC是否相似?例2:如图,D,E分别是AB,AC上的点,CD,BE交于点O,如果请问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加强对判定条件3的应用。

学以致用⒈如图,在△ABC和△A’B’C’中,∠B=∠B’,需要添加什么条件?使△ABC∽△A’B’C’2.如图,D,E分别是AB,AC上的点,在下列条件中:3.课件:4.课件“结合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合作交流。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03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03

《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⒈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有关问题;⒉经历“操作—观察—探究—说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学习过程【基础训练】1、以下各组三角形中,两个三角形能够相似的是()A.△ABC中,AB=8,AC=4, ∠A= 105 o,△ A`B`C` 中,A`B` = 16,B`C` = 8,∠ A` =100o B. △ ABC中, AB=18, BC= 20,CA= 35,△ A`B`C` 中, A`B` = 36, B`C` = 40,C`A` =70C.△ ABC和△ A`B`C` 中,有AB BC,∠C=∠C`。

A`B` B`C`D.△ ABC中,∠ A= 42 o,∠ B= 118 o,△ A`B`C` 中,∠ A` = 118 o,∠ B`= 15 o2、△ ABC和△ DEF满足以下条件,此中使△ABC和△ DEF不相似的是()A.∠ A=∠ D= 45 o38` ,∠ C= 26 o22` ,∠ E=108 oB. AB= 1,AC= 1.5 , BC= 2, DE= 12,EF= 8, DF= 16C. BC= a,AC= b, AB= c, DE=a, EF=b, DF=cD. AB= AC, DE= DF,∠ A=∠ D= 40 o,3、以下说法:①全部等腰三角形都相似;②有一个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③有一个角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相似;④有一个角为60 o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此中正确的说法是()A.②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③④4、一个钢筋三角架长分别为20cm、50 cm 、 60 cm,现要再做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只有长为30 cm 和 50 cm 的两根钢筋,要求以此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同意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一样的载法有种。

5、在边长为 1 的正方形网格中有A、B、C、D、E五个点,问△ ABC与△ ADE能否相似?为何?由此,你还可以找出图中相似的三角形吗?若能,请找出来,并说明原由。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说课稿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相似图形的理解,还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从定性研究相似图形到定量研究相似三角形的过渡,同时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但对于从数量关系来判定三角形相似,学生可能会感到较为抽象和困难。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相似判定条件的推导和应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猜想,从而发现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2)讲练结合法: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通过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应用能力。

2、学法(1)自主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优秀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优秀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

2.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3.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以及动手、动脑、手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提前一天布置),以四人为一组,开展以下调查活动:1.各小组搜集生活或各学科中的相似三角形例子。

2.搜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有关三角形相似的例子。

(要求学生用测量的方法加以验证。

)(二)情景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课前调查搜集的相似三角形,并解释从相似三角形中获取的信息。

(三)相似三角形的判别1.对应角相等,对应边也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还记得三角形全等的其他判别条件吗?2.你认为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至少需要哪些条件?3.如果两个三角形有若干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至少有几个角对应相等就能保证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尽量地联想猜测,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操作课件,组织讨论,师生交流。

(四)课堂评价与小结1.学完本堂课后,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何评价?2.在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那些方法?3.你对简单的推理学习是否感到困难?同伴中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是谁?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能力目标: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类比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索发现归纳意识,增强合情推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动手、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感悟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优秀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优秀教案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教学目标】(1)会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C B A ''';(2)知道当△ABC 与△C B A '''的相似比为k 时,△C B A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

(3)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教学过程】一、自学质疑:1.相似多边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相似三角形有什么性质?3.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1)在△ABC 与△A′B′C′中,如果∠A=∠A ′,∠B=∠B ′,∠C=∠C ′,且k A C CA C B BC B A AB =''=''=''。

我们就说△ABC 与△A ′B ′C ′相似,记作△ABC ∽△A ′B ′C ′,k 就是它们的相似比。

反之如果△ABC ∽△A ′B ′C ′,则有∠A=_____,∠B=_____,∠C=____,且A C CA C B BC B A AB ''=''=''。

2)问题:如果k=1,这两个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明确:(1)在相似多边形中,最简单的就是相似三角形。

(2)用符号“∽”表示相似三角形如△ABC ∽△C B A ''';(3)当△ABC 与△C B A '''的相似比为k 时,△C B A '''与△ABC 的相似比为1/k 。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_________截两条直线,所得的________线段的比________。

应重点关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中相比线段同线;2.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思考:(1)如果把图27.2-1中l1,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3上,如图27.2-2(1),,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2)如果把图27.2-1中l1,l2两条直线相交,交点A刚落到l4上,如图27.2-2(2),所得的对应线段的比会相等吗?依据是什么?3.归纳总结: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所得的_______线段的比_________。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3课时 黄金分割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章 图形的相似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3课时 黄金分割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3课时黄金分割1.理解和掌握黄金分割的定义.2.理解黄金比的含义,会找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3.会判断某一点是否为一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重点黄金分割的意义和简单应用.难点掌握寻找黄金分割点的方法.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与“黄金分割”有关的图片,提出问题:(1)芭蕾舞演员做相同的动作,踮脚尖和不踮脚尖,哪个更美?(2)为什么身材苗条的模特还要穿高跟鞋?(3)为什么世界第三高塔的上某某方明珠塔那么璀璨壮观?学生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教师:美是一种感觉,本应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但在这些问题中,我们对美的认同的确是比较一致的,为什么这些图形会给人以美的感觉呢?这些美的事物是否存在内在的规律呢?和我们的数学知识有没有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黄金分割”.二、探究新知1.黄金分割的定义课件出示一个五角星:教师:在五角星图案中,大家用刻度尺分别度量线段AC,BC的长度,然后计算ACAB,BCAC,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AC AB =BC AC. 引导学生得出:点C 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BC ,如果AC AB =BC AC,那么称线段AB 被点C 黄金分割,点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2.计算黄金比教师:那么AC 与AB 的比是多少呢?学生计算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并板书具体解题过程:由AC AB =BC AC,得AC 2=AB·BC. 设AB =1,AC =x ,则BC =1-x.∴x 2=1×(1-x),即x 2+x -1=0.解这个方程,得x 1=-1+52,x 2=-1-52(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AC AB =5-12≈0.618. 教师:AC 与AB 的比叫做黄金比.其中AC AB≈0.618. 3.找黄金分割点的方法(1)课件出示:如图,已知线段AB ,按照如下方法作图:①经过点B 作BD⊥AB,使BD =12AB. ②连接DA ,在DA 上截取DE =DB.③在AB 上截取AC =AE.则点C 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教师: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教师:若点C 为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则点C 分线段AB 所成的两条线段AC ,BC 间需满足AC AB =BC AC.下面请大家进行验证.有困难时可以互相交流.为了计算方便,可设AB =1. 学生独立完成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2)教师:采用如下的方法也可以得到黄金分割点.①如图,设AB 是已知线段.②以AB 为边作正方形ABCD.③取AD 的中点E ,连接EB.④延长DA 至点F ,使EF =EB.⑤以线段AF 为边作正方形AFGH.⑥点H 就是AB 的黄金分割点.教师:你能说说这种作法的道理吗?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给出答案,教师讲解.解:设AB =1,那么在Rt △BAE 中,BE =AB 2+AE 2=12+⎝ ⎛⎭⎪⎫122=52. EF =BE =52, AH =AF =BE -AE =52-12=5-12. BH =AB -AH =1-5-12=3-52. 因此AH AB =BH AH,点H 是AB 的黄金分割点. 三、练习巩固当节目主持人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时,观众看起来是最协调的.已知一舞台长为10 m ,节目主持人应站在距离舞台一端________处观众观看最协调.(精确到0.1 m )四、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黄金分割点与黄金比的定义分别是什么?3.说一说找黄金分割点的方法.五、课外作业教材第98页习题4.8第1~3题.“黄金分割”作为《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内容,在进一步强化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基础上,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有意识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把握“黄金分割”这一数学瑰宝,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新课的学习有着激励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来诱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及时将其引入理性认识的轨道.。

4.4.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教案)

4.4.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教案)
-能够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典型例题的练习,强化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举例:在讲解对应边成比例时,强调学生需掌握如何从给定的图形中识别出对应边,以及在复杂图形中如何准确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关系。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并准确运用AA相似定理。学生需要能够从两个已知相等的角推出第三个角也相等,从而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难点二:识别并运用SAS相似定理。在给定两边及其夹角相等的情况下,学生需要能够推断出第三边也相等,并判定两三角形相似;
-难点三:在复杂图形中寻找相似三角形。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识别出潜在的相似三角形;
-难点四: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应用于实际问题。学生需要理解问题背后的几何模型,并能够将相似三角形的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找到相似三角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相似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相似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三)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三)
(3)
学习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条件的探索过程, 养成自主探索、主动交流以及动手、动脑,手 脑和谐一致的习惯 2、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三边成 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 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 步的逻辑推理意识。
一 、知识回顾
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 两角分别相等
∴ AD:AC = AC:AB ,即:3:4 = 4:AB
∴AB = 16/3
二 、问题引入
回顾上节课知识,我们知道,两边成比例的两个三 角形不一定相似,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有2种可 能的情况:增加一个角相等或另两边成比例。 经过探究,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 形一定相似(定理二),两边成比例且一边所对的 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问题:两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 似,如果增加另两边成比例,即三边成比 例的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
三 、动手操作
1、按要求画图:(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 ★(1-6小组) 画△ABC使AC=3 cm,AB=4cm,BC=2cm 和△ A′B′C′使A′C′=1.5cm , A′B′=2cm,A′ B′C ′=1cm; (测量一个对应角的度数) ★(7-12小组) 画△ABC使AC=4cm,AB=5cm,BC=3cm 和△ A′B′C′使A′C′=2cm , A′B′=2.5cm, B′C ′= 1.5cm (测量一个对应角的度数)
解(2)两个三角形相似 ∵ AB/EF = 6/3=2 BC/GF = 7/3.5=2 AC/DE = 4/2 =2 ∴ AB/EF = BC/GF= AC/DE ∴△AEF∽△ ABC
六 尝试练习一
(2) 如图,△ABC与△A′B′C′相似吗?你有哪 些判断方法?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doc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doc

精彩的设计掌控数学课堂——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三课时)类别:中学数学编号: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是在学生学习了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2)后, 进一步研究如何探索三角形相似的一课,本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最后一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也是今后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

②从作用来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八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较快,求知欲旺盛,有了一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和实践操作及思维概括能力。

在前两课时, 学生已经有了“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经验体会,所以,本节课我以探索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和发现结论。

2、学法:引导学生“观察中猜想,操作中发现,探索中理解,应用中领会”,即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会数学。

三、设计理念1、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生动活泼的宽松学习环境。

以类比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2、课堂借助于学生所熟悉的直观教具和图形,从观察到猜想,从操作到计算推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应用,学生能够在自我活动中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说明思路与方法,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一一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运用其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目标](1)经历操作一猜想一验证一结论一运用的数学探究活动过程, 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体验变式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作用,提炼数学知识间的本质联系;(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归纳和类比的数学方法,以及从特殊到一般获取知识的思想方法。

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

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
姓名学号班级教者
课题
10.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
课型
新授
时间
第十章第7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求比例系数。
2、感受反比例函数是刻画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有效模型,能够列出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关系.
重点
正确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难点
真正地感受到反比例函数是刻画世界数量关系的一种有效模型。
(3)说明△ABC∽△A′B′C的理由。在说明△ABC∽△A′B′C的过程中,学会说明线段相等的新方法:“若=,且a=c,则b=d”。
三、例题讲解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与△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由。
(1)∠A=100°,AB=5cm,AC=10cm∠A′=100°,A′B′=8cm,A′C′=12cm;
(2) AB=4cm,BC=6cm,AC=8cm,A′B′=12cm,B′C=18cm,A′C′=24cm,
解答:(见教材P100)
例2、如图,已知==
试说明:∠ABD=∠CBE。
例3、如图为三个并列的边长相同的正方形
试说明:∠1+∠2+∠3=90°.
思路点拨:设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分别计算出相应边长,发现它们的比相等,得到对应角∠3=∠4,再利用∠1=∠4+∠2,可得到结论。
(2)若不相似,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它们相似。
3、如图,已知==
试说明:∠ABD=∠CBE。
4、如图为三个并列的边长相同的正方形,
试说明:∠1+∠2+∠3=900。
二、新课
(一)、情境创设: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果相似,相似比是多少?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定义及判定方法;(2)能够应用相似的条件求解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共同特征;(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举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能正确应用;(2)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图形中的相似三角形,引导学生思考相似三角形的共同特征。

2. 概念学习展示定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3. 方法学习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相似三角形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可使用以下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1)AA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对应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SSS判定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分别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 练习与拓展结合教材的例题,进行练习,巩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定义和判定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求解问题。

5. 归纳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方法,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相似三角形的共同特征,引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结合实际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教案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九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

九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

10.4九年级数学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教学目标:1、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会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经历对图形的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重点: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难点:会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解决有关问题,训练有条理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类比猜想①② ③若D E BC,则 ④练习:△ABC 和△DEF 满足下列条件,其中使△ABC 和△DEF 不相似的是( )A.△ABC 和△DEF 都是等边三角形B .∠A=56°,∠C=80°,∠E=44°,∠F=80°C .AB =2DE ,AC =2DF ,∠A =∠D =40 o , D .DFACDE AB ,∠C =∠F 2、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果相似,相似比是多少?两个相似三角形一定全等吗?3、对照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你能用类比的思想猜想两个三角形相似还可以利用什么条件去判定?猜想二、设计方案,验证结论1 、分组活动(拿出准备的三角形)①小组三边长 4cm 6cm 8cm②小组三边长 3cm 4.5cm 6cm③小组三边长 3cm 4cm 5cm④小组三边长 6cm 8cm 10cm⑤小组三边长 3cm 3cm 2cm⑥小组三边长 9cm 9cm 6cm(1)你所在小组的三角形和其他小组的三角形三边是否有对应成比例的?(2)请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组同学相互配合,从一个对应顶点处重叠两个三角形,你发现对应顶点所在角是否重合?(3)这两三角形是否相似?为什么?2.理论证明已知在△ABC 和△DEF 中,,证明 △AB C ∽△DEF证明:略AB C DFE3. 结论: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符号语言:在△ ABC 与△DEF 中∵ ∴ 三、应用结论,解决问题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DEF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教学设计
3.拓展延伸: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4.思维训练: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几何直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几何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4.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AAA相似定理外,还有哪些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总结已学的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
b.探讨AAA相似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c.分析相似三角形性质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2.教师指导: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a.学生利用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观察动态变化的相似三角形,发现并总结AAA相似定理。
b.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及时反馈,纠正错误理解,引导其深入思考。
3.例题讲解,巩固知识: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运用AAA相似定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证明过程的严谨性。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4.3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AAA(角角角)相似定理,即若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够运用AAA相似定理,识别并证明两个三角形之间的相似关系。
3.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求三角形未知边长或角度。
4.情感教育:教师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几何学习中的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几何素养。

九年级(下)数学教案: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全5课时)

九年级(下)数学教案: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全5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4.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推论:如图,在三角形中,如果DE BC∥,则5.平行的判定定理:如上图,如果有BCDEACAEABAD==,那么三.交流展示:1.看图说比例式2.如图:DE∥BC,AB=15,AC=7,AD=2,求EC。

四.释疑拓展:如图,在△ABC中,DG∥EH∥FI∥BC.(1)请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2)如果AD=1,DB=3,那么DG∶BC=_____.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板演并讲评.AB CD EE DCBAABCD3()2() AB DE1() DE BCAB CDEABCDEA BCDEFB CDEA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2)△ABC与△A″B″C″若∠A=∠A″,∠B=∠B″,那么这个三角形有何关系?请说明理由.4.巩固:1.关于三角形相似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有一个底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B 所有等边三角形都相似C 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D 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2. 判断题①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 ( )②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③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 )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 )⑤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⑥有一个角是7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四.释疑拓展:1.如图,在△ABC和△A′B′C′中,已知∠A=50°,∠B=∠B′=60°,∠C′=70°,△ABC与△A′B′C′相似吗?为什么?2.如图,在Rt△ABC中,∠ACB=90°,CD是△ABC的高.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3.过△ABC(∠C>∠B)的边AB上一点D作一条直线与另一边AC相交,截得的小三角形与△ABC相似,这样的直线有几条?请把它们一一作出来.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板演,最后学生点评.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请学生板演并讲评.3.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交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三.交流展示:1.如图,在△ABC和△DEF中,∠B=∠E,要使△ABC∽△DEF,需要添加什么条件?2.如图,△ABC与△A'B'C'相似吗?有哪些判断方法?四.释疑拓展:1 1. 如图,已知23ECAEBDAD==,试求BCDE的值;2 如图,在△ABC中,AB=4cm,AC=2cm,(1)在AB上取一点D,当AD=________时,△ACD∽△ABC;(2)在A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当CE=________时,△AEB∽△ABC,此时,BE与D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展示交流,并让学生自己归纳发现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板演,最后学生点评C'B'A'CBAADECB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3.归纳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三文字语言:几何语言:在△ABC和△A′B′C′中,∵∴4.试一试:(1)在ΔABC与ΔA′B′C′中,若AB=3, BC=4,AC=5;A′B′=6,B′C′=8,A′C′=10,ΔABC与ΔA′B′C′相似吗?(2)在ΔABC与ΔA′B′C′中,若AB=3, BC=3,AC=4;A′B′=6,B′C′=6,A′C′=10,ΔABC与ΔA′B′C′相似吗?三.释疑拓展:1.△ABC和△DEF的顶点都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的顶点上,△ABC与△DEF相似吗?为什么?2.要制作两个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框架,其中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三边长分别为4,6,8.另一个三角形框架的一边长为2,它的另外两条边长应当是多少?你有几种答案?学生自己归纳发现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学生板演,最后学生点评.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思考的AB CA′B′C′。

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

6.4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

16.4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主备人:王艳梅 审核人:孙士勤【学习目标】探索“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解题 【自主学习】如图,在△ABC 和△A'B'C'中,∠A =∠A', .能判断△ABC 与△A'B'C' 相似? 如果把21换成其他数值,再试一试.已知: ,∠A =∠A'.求证:△ABC ∽△A'B'C'.结论: 【合作探究】1.如图,在△ABC 和 △DEF 中,∠B =∠E ,要 使△ABC ∽△DEF ,需要添加什么条件?2. 如图,在△ABC 中,D 在AB 上,要说明△ACD ∽△ABC 相似,已经具备了条件 ,还需添加的条件是 ,或 或 . 变式:如图,∠1=∠2,要使△ADE ∽△ABC 需要添加什么条件?3.如图,D 为△ABC 内一点,E 为△ABC 外一点,∠1=∠2,∠3=∠4,△DBE 和△ABC 相似吗?为什么?4.如图,在△ABC 中,AB =4cm ,AC =2cm ,(1)在AB 上取一点D ,当AD =________时,△ACD ∽△ABC ;(2)在A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 ,当CE =________时,△AEB ∽△ABC ,此时,BE 与D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AB ACk A B A C ==''''12A B A C ABAC''''==ABCDEACDB2D【检测反馈】1.△ABC和△DEF满足下列条件,其中使△ABC和△DEF不相似的是()A ∠A=∠D=45 o,∠C=27 o,∠E=108 oB AB=1,AC=1.5,BC=2,DE=12,EF=8,DF=16C BC=9,AC=4,AB=16,DE=3,EF=2,DF=4D AB=AC,DE=DF,∠A=∠D=40 o,2.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则下图中的三角形(阴影部分)与△ABC相似的为()3.若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5:7,与它相似的三角形的最长边为21cm,则其余两边的和为()A 24cmB 21cmC 19cmD 9cm4. 如图,在△ABC中,P为AB上的一点,在下列条件中:①∠ACP=∠B;②∠APC=∠ACB;③2AC=AP•AB;④AB•CP=AP•CB,能满足△APC∽△ACB的条件是()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5. 如图,在△ABC中,AB=4cm,AC=2cm.(1)在AB上取一点D,当AD=______时,△ACD ∽△ABC;(2)在A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当CE=时,△AEB ∽△ABC;此时,BE与D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6.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上有△A1B1C1和△A2B2C2,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A1B1C1B2A2C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掌握其符号语言;
2.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想、探索、说理、归纳”的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并运用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合作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数学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过相似三角形的定义、预备定理和判定定理1。

2.学生掌握“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能准确找到对应边及夹角。

3.学生有探究意识、合作能力及表现欲。

三、重点难点:
1.“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的证明; 2.能灵活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及根据相似求边长。

四、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判定定理1: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生回忆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旨在温故而知新,为探究其他判定方法及后续综合运用做准备。

) [情景引入]
在△ABC 和△A'B'C'中,∠A=∠A',
(1)当k=1时,△ABC 和△A'B'C'有怎样的关系?
(2)当k ≠1时,△ABC 和△A'B'C'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1)学生依据“两边及夹角相等”判断它们全等;问题(2)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学生猜测它们相似。

) [思考探究]
探究1. 已知: 在△A'B'C'和 △ABC 中, ∠A ' =∠A ,A'B':AB =A'C':AC
k C C
=='
'A A B'A'
AB B ’
C ’
C
求证:△A'B'C' ∽ △ABC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证明过“两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证明△A'B'C' ∽ △ABC ,并通过平板上传证明过程。


结论(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 在△A'B'C' 与 △ABC
,∠A ' =∠A
∴ △A'B'C' ∽ △ABC
探究2. 对于△ABC 和△A'B'C',如果 ,∠A =∠A',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
似吗?试着画画看。

(将问题发送到学生平板,请学生主观答题并提交,通过追踪笔迹的方式来查看学生思考过程。

) [知识应用]
(一).小试身手
练习1. 判断图中△AEB 和△FEC 是否相似?
练习2.如图,P 、Q 是△ABC 中边AC 、AB 上的点,连接PQ ,则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PQ ∽△ABC 的是 ( )
A. B.
C .∠AQP =∠C D.∠APQ =∠B
(通过简单练习,帮助学生回顾判定三角形相似的两种方法;让学生学会找对应边、对应夹角。


(二).典例分析
例1.
如图,已知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
试求: ,并证明:DE ∥BC 。

分析:由 及隐含条件∠A=∠A ,可证得△ADE ∽△ABC ;利用相似三角形性
''''A B A C AB AC
='
'''C B BC
B A AB =3
2==AC
AE AB
AD
BC
DE
AC
AE AB
AD
=AB
AP
AC AQ =CB QP AC AQ =
质即可求证。

例2. 如图,D 为△ABC 内的一点,E 为△ABC 外的一点,且∠1=∠2,∠3=∠4。

求证:△ABC ∽△DBE 。

分析:根据已知条件∠1=∠2,∠3=∠4,由判定1可知△ABD ∽△CBE ,及∠ABC=∠DBE ;在△ABC 与△DBE 中,∠ABC=∠DBE ,由判定2只需 即可,而此项可由△ABD ∽△CBE 对应边成比例得到。

应用1.
如图,在△ABC 中,AB=4cm , AC=2cm 。

(1) 在AB 上取一点D ,当AD=_____cm 时, △ACD ∽△ABC ; (2) 在A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 ,当CE=____cm 时, △AEB ∽△
此时,BE 与D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解答,并以实拍题的形式上传,教师选择四位学生的答案进行评讲。


应用2. 如图,△ABC 中,AB =12,BC =18,AC =15,D 为AC 上一点,CD = AC ,在AB 上找一点E ,得到△ADE ,若△ABC 与△ADE 相似,求DE 的长。

(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以组为单位提交答案,并选择一个小组向大家交流。


[课堂总结] 1.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作业布置] 《评测练习》
B
3
2
BE
BC BD 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