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概述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概述
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的开发概述缓控释制20世纪60年代开发至今,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对药物释放机理、控释方法和技术、质量控制以及生物等效性等的研究日趋成熟。
据预测2010年整个释药系统的市场份额为1290亿美元,其中口服的将占46%。
其中2007年单个品种超过10亿美元有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肠溶制剂,文拉法辛控释胶囊、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混合苯丙胺盐控释片、盐酸哌甲酯控释片等品种。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较好的品种有康泰克缓释胶囊、芬必得缓释胶囊、泰诺缓释片等。
我国对缓控释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在开发中主要以仿制为主,研究内容以实验室规模为主,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的转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缓控制剂在国内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基本概念及特点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控释制剂的定义做了严格的区分,缓释制剂是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从3~4次减少至1~2次制剂;而控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从3~4次减少至1~2次制剂。
而在美国药典中,对缓释和控释制剂未做区分,而是将缓释(sustained release)、控释(controlled release)、长效(prolonged release)等视同为延释(extended release),即比普通制剂的给药次数至少减少1/2或者显著提高病人顺应性或治疗效果的制剂。
因此,缓控释制剂的主要优点有:药物缓慢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降糖药或降压药的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不易造成低血糖或者低血压。
另外,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减少了给药次数,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病人来说,提高了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属于5类新药,可享有3年的市场监测期,并享有定价优势。
口服缓控释制剂
• 增塑剂 提高成膜能力,增强柔韧性和强度
• 致孔剂 增加通透性
• 抗黏剂
避免粘连结块
缓释包衣技术
• 包衣方法 锅滚动包衣法 空气悬浮流床包衣法(最常用)
• 包衣成膜的机制
溶剂与包衣材料
喷雾包裹在制剂表面
溶液或水分散液
溶剂蒸发形成衣膜
渗透泵控释制剂
• 以渗透压为推动力,在体内均匀恒速释放药物 • 分类:单层渗透泵和双层渗透泵
VB2主要在小肠上部吸收
常用的缓控释制剂
释药原理
溶出原理
释药原理
离子交换作用
扩散原理
渗透压原理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释药原理
溶出原理
减少药物溶解度,增大药物粒径,降低药物的溶出 速度,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长效。
具体方法
• 制成溶解度较小的盐或酯 • 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 控制粒子大小
鱼的。
概述
图1 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的比较
血 药 浓 度
普通制剂
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
时间
概述
优点
• 延长给药间隔,减少服药频率,提高服药顺应性 • 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 减少用药总剂量,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缺陷
• 降低剂量调节的灵活性 • 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胃内漂浮型
口服后可维持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从而在胃中呈 漂浮状态
胃内生物粘附型
药物借助高分子结合于胃粘膜或上皮细胞表面 延长药物在胃内的停留时间和释放时间 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
口服定位释药系统
胃内漂浮型滞留制剂
• 流体动力学平衡体系原理(HBS)
氯氮平在碱性环境中溶解度 极小,主要在胃内吸收 胃溃疡药物(西咪替丁等) 延长制剂胃内滞留时间,减 少血药浓度波动性,降低毒 副作用 心血管系统药物(硝酸甘油、尼莫地平等);
第8章 缓、控释制剂
(一)设计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应考虑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 (1) 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对于弱酸或弱碱性药物,由于非解离型药物容易通 过脂质生物膜,因此了解药物的pKa和吸收的关系 很重要。一般而言,水溶性较大的药物较适合.溶 解度小于0.1mg/ml的药物制成缓、控释系统时, 常需要同时考虑增加溶出及生物利用度问题。溶解 度与胃肠道生理pH关系密切的药物很难控制释药 速率,通常不易制成良好的缓、控释制剂。
(3)体内稳定性 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对设计口服缓、控释制剂 十分重要。某些药物因胃肠液的pH变化或酶的作 用而不稳定,活性降低或活性丧失。在胃酸环境 中不稳定的药物可采用保护手段,将药物设计成 定位释药系统,使药物在小肠释放,避开胃酸环 境,对于在小肠生理环境下不稳定或经肠壁代谢 的药物,不适于设计成缓、控释制剂和定位释药 系统,应考虑改变给药途径。 此外,适于制成缓、控释系统的药物大多数 为固体药物。与其他剂型相似,设计缓控释系统 也应考虑药物的晶型、粒度、溶解速率对释药特 性的影响。
三、常用口服缓、控释制剂类型
骨架型:亲水凝胶(胃内滞留)型,溶蚀型,不溶 型,粘附片,漂浮片; 缓释控释颗粒(或小丸或微囊)压制片 膜控型:包衣片(肠衣、微孔膜等),膜控释小 丸等 缓控释胶囊(小丸、颗粒、小片等)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液体缓释制剂(离子交换树脂、乳剂、混悬剂 等); 迟释制剂(肠溶、结肠定位、脉冲给药)
利用渗透压原理可制成口服渗透泵片和渗透植入剂,它们均能 在体内均匀恒速地释放药物。 现以单室泵型口服渗透泵片为例说明其原理和构造:其结构为 一中等水溶性药物及具高渗透压的渗透促进剂或其他辅料压制 成固体片芯,外包控速半渗透膜,然后用激光在片芯包衣膜上 开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释药小孔,口服后胃肠道的水分通过半透 膜进入片芯,使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或混悬液,加之具高渗透 压辅料的溶解,故膜内的溶液为高渗溶液,渗透压可达4053— 5066kPa,而体内渗透压仅为760 kPa。由于膜内外存在大的渗 透压差,药物溶液则通过释药小孔持续泵出,其流出量与渗透 进入膜内的水量相等.直到片芯的药物溶尽。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药科⼤学平其能⼀、缓控释制剂的现状与进展⼝服药物缓释及控释药物制剂是国内外医药产品发展的重要⽅向。
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显著提⾼等⽽被制药⼯业看重。
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2002年,全球⼝服缓控释制剂的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
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药典收录的缓控释制剂也在逐版增加。
近年来我国缓释及控释制剂的研发和⽣产得到很⼤发展,⽆论从⽣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理的研究等多⽅⾯已经⼤⼤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还有⼀些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正在开发缓控释制剂。
但是,作为⼀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产⽔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有待提⾼,⽅便临床⽤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从延长药物作⽤时间、⽅便⽤药、平稳⾎药浓度、减⼩毒副作⽤为⽬标进⽽以提⾼病⼈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标。
根据这⼀⽬标,设计缓控释制剂具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并⾮恒释就好)、释药时间(并⾮延长释放时间就好)及释药部位或靶位。
从剂型⽽⾔,近⼏年研发较多的是根据疾病治疗时⾠药理学的定时脉冲缓释系统和⼀天⼀次⽤药的缓控释系统。
从药物⽽⾔,则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药物进⼊了⼝服缓释及控释选择的范围,如⼀些抗菌素药物开发了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1、设计⽬的(1)适应症及治疗需要主要适⽤于长期性及慢性疾病如⾼⾎压、抑郁、过敏、糖尿病、抗菌、慢性疼痛、关节炎、⾼胆固醇和癫痫等,但没有严格的限制。
(2)⽅便⽤药⽅便⽤药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的之⼀。
缓控释制剂提⾼病⼈⽤药顺应性,减少⽤药次数。
液体⼝服缓控释制剂⽅便⼉童、⽼⼈和吞咽困难病⼈⽤药。
复⽅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漏药率、提⾼效果、减少花费等。
(3)缓控释制剂的经济学缓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专利的保护时间、开辟新的有效专利。
缓控释制剂的开发课件
要点三
竞争格局
目前缓控释制剂市场主要由国际知名 制药企业占据,但随着国内制药企业 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企业在此领域 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未来,市场 竞争将更加激烈,国内企业需要加强 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
01
政策支持
02
法规要求
政府对制药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创新和规范化 发展。制药企业需关注政策动向,加 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争取政策 支持。
微囊与微球制备技术
囊壁材料
选择适当的囊壁材料,如明胶、聚乳酸等。
制备方法
采用乳化法、喷雾干燥法等方法制备微囊与微球。
药物包裹与释放控制
通过调节囊壁厚度、孔径等参数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04 缓控释制剂的质量评价
释放度试验
释放度试验是评价缓控释制剂质量的 重要手段,通过模拟药物在体内的释 放行为,对制剂的释放特性进行评估 。
市场前景与趋势分析
要点一
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对药物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 ,缓控释制剂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 长。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 病的增加,缓控释制剂的市场需求还 将继续扩大。
要点二
技术创新
随着材料科学、药物释放技术等领域 的不断发展,缓控释制剂的技术创新 也在不断涌现。未来,新技术和新材 料的出现将为缓控释制剂的发展带来 更多机遇和挑战。
03 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技术
包衣技术
包衣材料
选择适当的包衣材料,如不同聚合度的丙烯酸树脂、乙基纤维素 等,以满足缓控释制剂的释放要求。
包衣厚度与均匀性
控制包衣厚度和均匀性,以调节药物释放速度。
包衣工艺
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等工艺进行包衣,确保包衣过程药物不损 失。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发的理论基础口服缓控释制剂可按需要在预定期间内向人体提供适宜的血药浓度,减少服用次数和不良反应,从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降低治疗的费用。
国外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了70年代被医学界认可上市的缓控释制剂品种逐渐增多。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研制缓释控释制剂,在过去几十年中,由于新型药物开发的复杂性及其所需非较大,制剂工作者更加重视对各种给药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其中缓控释制剂给药系统成为了研究焦点。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共同简单的了解一下缓控释制剂:一、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概念《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缓控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低、用药次数减少的制剂。
口服缓控释制剂按释药速率的差异可以分为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两类。
缓释制剂:缓释制剂通常是根据药物的扩散、溶出、渗透及离子交换和胃肠道特性,以制剂的手段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的释药速率和制剂的输送速度,从而使药物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在缓释制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给药系统,系指通过制剂手段提供释放药物的程序,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从剂型中释放到作用器官或特定靶部位,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缓控释制剂根据根据释药类型又可以分为定速释放给药系统、定位释放给药系统和定时释放给药系统。
二、口服缓控释制剂较速释制剂的优点(1)降低给药频率,提高病人顺应性:普通口服制剂一般需一日给药数次,因此常会造成漏服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而缓释制剂的载药量高于传统剂型药物的单剂量,且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褒词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达到方便用药加强患者的顺应性,发展缓控释品种会是今后的重要趋势。
(2)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谷”时很可能低于治疗浓度不能发挥疗效。
缓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谷现象”,且与普通制剂相比,缓释制剂在吸收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重而起到增加疗效的作用。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与实验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四)渗透压原理
片芯中药物未完全溶解时,释药速率 按恒速进行,
当片芯中药物浓度逐渐低于饱和浓度, 释药速率也逐渐下降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五)离子交换作用
离子交换树脂可与荷正电或荷负电药 物结合形成不溶性聚合物(药物树脂)。
2、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 通常口服缓释制剂的目的是要在较长
时间内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治疗的有效范 围内,因此,药物必须以与其消除速度 相同的速度进入血液循环。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2、生物因素
半衰期短的,可设计制成缓释或控释 制剂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频率。
但半衰期很短(<1h)的药物,要维 持缓释作用,单位药量必须很大,故不 适宜制成缓释制剂。
药物树脂可进一步制成胶囊剂、片剂 或混悬剂供口服,在胃肠液中与内源性 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药物被交换而 释放。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 的因素 1、理化因素
(1)剂量大小 对口服给药系统的剂量大小有一个
上限,一般认为0.5~1.0g的单剂量是 常规制剂的最大剂量。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 和实验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17-1 概述
缓释制剂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系指药物在规定的溶剂中,按要求缓 慢地非恒速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 程)、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 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 所延长的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概述和实验
③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口服缓控释制剂新进展
口服缓控释制剂研究新进展摘要:口服缓控释制剂一方面可以使血药浓度更加平稳,避免频繁出现峰谷现象,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减少了服药次数,可大大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另一方面因其技术含量高,开发周期短,经济风险低的特点越来越被医药工业所看重。
因此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最新文献,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最新研究动态作一综述。
关键词:口服缓控释制剂材料口服缓控释制剂(oral sustainedand and controlled release dosage form)系指经口服后有目的的延缓、控制药物的释放以达到合理治疗效果的一类新剂型,其能使人体获得平稳的治疗血药浓度,使临床治疗剂量最佳化。
缓释制剂是指给药后药物能按要求缓慢、持续释放以维持有效血浓,从而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控释制剂是指系统能在预定的时间以零级或接近零级的速度释放药物;而广义的控释制剂是指给药系统能在预定的位置、时间和速度释放药物,维持血药浓度于有效范围之内的制剂。
因此,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膜给药系统、植入给药系统等均属于广义的控释制剂范畴[1]。
口服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2];①对半衰期短或需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compliance) ,使用方便;②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③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并且由于其研究开发周期短、经济风险小、技术含量高、利润丰厚而为制药工业界所重视,是目前应用和开发最活跃的系统。
1控释新方法口服控释制剂提供了多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优势.现在可用的技术大都在胃肠道(GIT)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受到剂型及药物溶解或扩散速率限制。
只有数量有限的方法药物的释放速率受肠内酶控制,如结肠药物递送系统中一些前药以来结肠中微生物种群的生物降解来发挥作用[3,4]。
1.1利用形成前药的方法来达到控释的作用已颇受关注,并有大量研究。
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述_褚杰
药物生物技术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2015,22(3):275 278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述褚杰1,刘秀萍2,臧恒昌2*(1.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山东,济南250102;2.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摘要随着人们对药品发挥药效的准确度与精确度要求的提高,缓控释制剂因其本身具有的剂型优势,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缓控释制剂是指在水中或某些特殊介质中缓慢释放药物的制剂,可适用于多种给药途径,制作成多种药用剂型。
本文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分类、应用优势、释药机理与处方设计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对关键质量控制属性-释放度的测定方法等进行总结及预测,概括了缓控释制剂的应用现状、高分子载体的发展现状及生化药物缓控释剂型等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从多方面对影响缓控释制剂发展的因素作了分析,并对缓控释制剂的发展应用前景做了预测。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辅料、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及药物载体的修饰等,缓控释制剂会占据大部分医药市场。
关键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缓控释技术;高分子;生物药物;缓控释材料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8915(2015)03-0275-04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就开始了缓释和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至今已有40余年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控释制剂日益增多。
口服缓控释制剂具有使血药浓度平稳,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保证其安全性及有效性,使用更方便等特点[1],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其中,口服缓控释制剂以片剂应用最为广泛,口服缓控释片又以缓控释骨架片居多。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缓控释片在临床使用中存在因为不了解其剂型特点导致的服用次数过多、剂量较大及掰开服用等不合理现象[2],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1口服缓控释制剂简介1.1概念严格意义上来说,缓控释药物分为控释制剂与缓释制剂两种,它们在释药规律与血药浓度上有所区别。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简介
对缓控释材料进行预处理 ,如干燥、研磨等,确保 其与药物混合均匀。
采用合适的成型技术,如 压制、填充等,制成适合 口服的制剂形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气 相色谱仪等设备进行质量 检查,采用稳定性试验箱 进行稳定性考察。
质量控制标准与要求
01
02
03
04
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对原料药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确保其符合规定。
消化系统疾病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可用 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 胃溃疡、胃炎等。
呼吸系统疾病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在呼 吸系统疾病治疗中也有一 定的应用,如止咳化痰类 中药等。
特殊人群用药需求
老年人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具有 缓慢释放的特点,适合老 年人用药,减少用药次数 和剂量。
儿童
对于儿童患者,中药口服 缓控释制剂可以确保药物 在体内的有效释放,避免 药物过量或不足。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简介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概述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制备技术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应用领域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市场前景
与挑战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未来发展
趋势预测
01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是一种通过特定 的制剂技术,使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 ,维持药物浓度的稳定,从而达到缓 释、控释效果的制剂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口服缓控 释制剂将采用新型缓控释技术, 如纳米技术、微囊技术等,以提
高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稳定性。
智能化生产
引入智能化生产技术,实现中药口 服缓控释制剂的自动化、数字化生 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绿色环保
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用环保 材料和绿色生产工艺,降低对环境 的影响。
口服缓控释概述
第三章缓控释制剂概述第一节缓控释制剂特点及分类一、定义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s)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新型给药系统,但亦今为止,对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定义尚未统一,很多文献对缓、控释给药系统及缓、控释制剂未加以严格区分,统称缓控释制剂。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定义为:缓释制剂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控释制剂[1]指口服药物在规定溶剂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每日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至少减少一次或用药的间隔时间有所延长的制剂。
该定义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第一:限制了给药途径,现在研究的缓控释给药系统还包括注射给药,经皮给药,植入给药等;第二:在体外的缓、控释特性并不一定能代表体内是否具有缓、控释的作用。
《中药药剂学》将缓释制剂定义为长效制剂或延效制剂,系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
控释制剂系[2]指从制剂中以受控形式恒速(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至作用器官或特定靶器官而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又称控释给药系统或控释剂型。
该控释给药系统只定义了控制药物释放的速度,目前发展起来的还有控制药物释放时间和释放部位的制剂也应归为控释给药系统。
国外缓控释制剂的名称也不统一,有时也不严格区分,常用名有extended-release preparations、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s、repeat-action preparations、retard preparations、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3]。
药物剂型分类由直接供用的药剂形式如丸剂、片剂、胶囊剂、膜剂等发展到按制剂作用特点分为给药系统的新阶段,这种系统是药剂制备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产物,是一种给药体系,对于具体的某一品种可称为制剂。
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发展动态ppt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20
骨架型缓 控释制剂
亲水凝胶骨架片 蜡质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骨架型小丸 迭层扩散骨架片 环形骨架片等。
完整最新版课件
21
亲水凝胶 骨架片
主要以水溶性纤维素类高分子材料作为 骨架材料制成。 常 用 的 有 : HPMC、HPC、CMC-Na、 MC等。
完整最新版课件
22
完整最新版课件
6
缓释、控释制剂的概念
缓控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
亦称缓控释给药体系(sustained-release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 delivery system),
(1)剂量很大的药物(一般指>1.0g的药物); (2)t1/2 <1h,或t1/2>24h的药物; (3)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的药物; (4)药效激烈或剂量要求非常准确的药物; (5)溶解度小( <1.0g/L)、吸收无规则或吸收差的药物; (6)有特定吸收部位的药物; (7)首过效应很大的药物; (8)抗生素类药物等。
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的药物, 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 殊部位对药物吸收的制剂。
完整最新版课件
15
调释制剂
modified-release preparations 系指采用适当方法,控制药物释放速度, 使制剂以一定的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 该速率与体内药物吸收速率有一定相关 性的制剂。
完整最新版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不 同
骨
架 系 统
药
物 扩 散
示
意
图
完整最新版课件
28
口服控速给药系统(口服缓释、控释制剂)
3. 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生物溶蚀型给药系统属于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 合的方式释药,其释药特性相当复杂。 某些骨架系统,不仅药物可从骨架中扩散出来, 而且骨架本身也处于溶解的过程。 此类系统的优点在于材料的生物溶蚀性能不会最 后形成空骨架,缺点则是由于影响因素多,其释 药动力学很难控制。
4. 离子交换作用
口腔速释固体制剂处方设计的关键是使 片剂遇水(尽可能少的水)或唾液能于 5秒~2分钟内迅速溶解或崩解成颗粒。
口腔粘膜血管丰富,通过颈内静脉到达 心脏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可避免胃 肠道的降解作用和肝脏首过作用,故可 提高某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SAPS6EcQ(%f)Fj++0X&UQTWEtZfJ#MlBb*$QuH! kxXDN K!t5 zB&e-h() sK!Be* fKv$3 TDr&ZFm -t+6fQTOh Kxxy -
2. 扩散原理 药物释放以扩散作用为主有以下几种情 况: (1)水不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如乙基 纤维素包制的微囊或小丸。
(2)包衣膜中含有部分水溶性聚合物; 如乙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混合制成的 膜材,其中甲基纤维素属于水溶性聚合 物;这类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接近零级过 程。
(3)水不溶性骨架片;药物释放是通过 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
② 药物治疗作用持久、血药浓度平稳,避免了 “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特别是对于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能保证其安 全性及有效性。 ③ 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④ 一些缓、控释制剂如透皮吸收制剂,既使药 物缓慢释放吸收,还可避免“首过效应”和胃 肠道破坏作用。
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为了儿童、老人和吞咽困难病人的方便用药, 出现了液体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 在这类制剂中已经有多种专利技术出现,以离 子交换树脂为基础的美沙芬缓释糖浆剂已有产 品销售。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简介
降低副作用
缓控释制剂能够减少药物在体内的 峰谷现象,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 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提高患者依从性
由于缓控释制剂的血药浓度平稳, 能够减少服药次数和剂量,从而方 便患者使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缓控释制剂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缓控释制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开始研究 如何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以实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简 介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缓控释制剂概述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与技术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优势与特点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种类与用途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
势 •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与挑战
缓控释制剂概述
01
定义与特点
降低给药次数,减少用药的繁琐程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提高药效稳定性
药物在体内缓慢释放,维持药物浓度的稳定,提高药效的 稳定性。
避免因药物浓度波动引起的疗效波动,提高治疗效果的可 靠性。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
04
剂的种类与用途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
含义
骨架型缓控释制剂是指药物和一种或多种骨架材料混合后,药物从骨架材料中缓 慢释放,从而达到缓控释效果。
薄膜包衣材料可选择不同类型 的聚合物,如纤维素衍生物、 聚乙烯醇等。
薄膜包衣技术可用于制备缓控 释制剂,如缓释片、缓控释胶 囊等。
激光刻蚀技术
激光刻蚀技术是指利用激光束在 药物表面刻蚀出不同的图案或文 字,以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目的
。
激光刻蚀技术可用于制备个性化 药物,如刻有患者名字的药物。
激光刻蚀技术还可用于制备定位 释放药物,如在特定部位释放药
口服缓控释制剂解读
四、口服缓控释材料
(一)缓控释包衣材料 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CA) 乙基纤维素(Ethycellulose,EC) 聚丙烯酸树脂(Polycrylic acid) Eudragit L100-55,L100,S100 Eudragit RL100,RS100 Eudragit NE30D
交换及扩散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只有解离型药物适用于制成离子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交换容量少,剂量大的药物不适用
(五)渗透泵型控释制剂
• 此类释药体系以渗透压为释药动力,可产 生恒速释药,这类系统的制造系通过将含 有药物或药物与渗透压活性盐类混合物的 核心用半透性材料包衣,其释药小孔可采 用激光打孔来获得 • 在渗透泵型制剂中,包衣材料所形成的包 衣膜为刚性膜而非溶胀性,药物不能穿透 膜,但胃肠中液体(水)可穿透。
3.取样时间及频率
• 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 外释放度进行测定时取样点规定为不少于 3 个点,建议将缓控释制剂取样点建议为第 一点设在0.5-2hr,用于考察药物突释,第 二点为中间取样点(50%),用于确定释 药特性,最后取样点(>80%),用于考察 释药是否完全。
六、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体内过程 评价
(一)控制溶解速度来控制药物 释放
•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青霉素钾(钠)制成青霉素普鲁卡因盐 •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胰岛素与鱼精蛋白结合成鱼精蛋白胰岛素 3. 控制粒子大小: 药物表面积减少,溶出速度减慢,适用 于难溶性药物
(二)控制扩散过程控制药物释放
• 贮库型 Leabharlann 骨架型(二)参数相关• 这种相关是指体外释放时间过程和体内时间过程 的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这一相关的方法主要 是利用统计矩分析原理,可以将体外平均释放时 间和体内平均滞留时间或体内平均释放时间进行 比较。 • 如:a:体外平均释放时间对体内平均释放时间 • b:体外平均释放时间对体内平均滞留时间 • c:体外释放速度常数对体内吸收速度常数 • 注意:仅靠此相关性不能预测实际的体内血药浓 度曲线,因为不同的血药浓度曲线可能有相同的 平均滞留时间。
药剂学-缓、控释制剂
03 缓、控释制剂的药代动力 学
药物释放机制
01
02
03
扩散控制
药物通过扩散作用从制剂 中释放,主要适用于分子 药物或低分子药物。
溶出控制
药物在制剂中溶解后,通 过溶出过程从制剂中释放。
生物降解控制
利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 制剂,在体内降解过程中 控制药物的释放。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消除
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后,通过血液循环 系统分布到各个组织器官。
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01
缓、控释制剂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对制剂中药物成分的安全性评估 以及制剂生产工艺的安全性评估。
02
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临床试验来评估缓、控释制剂对疾病的疗效和患 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
03
缓、控释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需要在整个药物研发和上市过程 中持续进行。
04
评价缓、控释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
呼吸系统
用于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 疾病等疾病的药物,如沙美特 罗替卡松气雾剂。
心血管系统
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和心 肌梗死等疾病的药物,如硝酸 异山梨酯缓、控释制剂。
消化系统
用于治疗胃溃疡、结肠炎和消 化不良等疾病的药物,如奥美 拉唑镁缓、控释制剂。
肿瘤治疗
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如紫杉 醇缓释胶囊。
临床应用情况
01
02
03
04
缓、控释制剂在临床中广泛应 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如心血管 疾病、糖尿病和关节炎等。
这些制剂可以减少服药次数,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更好
地控制病情。
缓、控释制剂在某些情况下可 以减少服药剂量,降低药物副
缓控释制剂
药物选择
• 1.剂量 不超过0.5g应进行精制除去杂质 • 2.理化性质 溶解度小于0.01mg/ml药物,溶解度 与pH值相关,胃中易被水解分解的不宜制成口 服缓控释制剂。 • 3.药物动力学性质 ①半衰期小于1h或大于24h, ②口服后胃肠道吸收不规则、吸收太慢、或只 在固定部位吸收③对肝药酶有诱导效应④与血 浆蛋白结合律高。 • 4.药理性质 某些疾病不易制成缓控释制剂 •
六、体内外相关性(IVIVC)
(一)整个相关
(二)参数相关
(三)单点相关
(一)整个相关
• 这种相关是指整个体外释放曲线和整个体内吸收曲 线存在相关关系,这是最高水平的相关关系。如: a:各时间点的体外累积释放量(%)对血药浓度 b:各时间点的体外累积释放量(%)对累积吸收量 • 当缓释制剂的体外溶出(或释放速率)与试验条件 无关时 (pH 值、表面活性剂、渗透压、搅拌等 ) ,可 能存在这种显著的相关关系。 • 体 内 吸 收 曲 线 可 通 过 Wagner-Nelson 法 或 LooReegelman法求得。
中药缓释和控释制剂设 计的药物动力学基础
一、概述
• 缓释、控释制剂系指有目的地控制 药物释放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的一 类给药剂型,使人体获得平稳的治 疗血药浓度。 • 按给药途径,缓控释制剂有各种形 式,如口服缓控释制剂、注射缓控 释制剂、植入用缓控释制剂、皮肤 用缓控释制剂(TTS)等。
• 本节主要介绍口服缓控释制剂。
常规制剂、缓释制剂与零级控释制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二、缓控释制剂分类
• • • • • • (一)骨架型 (二)膜控型 (三)渗透泵控释 (四)植入型 (五)透皮型 (六)脉冲型或自调式
设计要求
• 1、生物利用度:为了保证换控释制剂的生物 利用度,除了根据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速度, 控制适宜的制剂释放速度外,主要在处方设计 时选用合适的材料以达到较好的生物利用度。 • 2峰浓度与谷浓度之比:缓控释制剂峰浓度与 谷浓度之比应等于或小于普通制剂,半衰期短 的设计成12h,半衰期长的24h服药一次,设计 成缓控释制剂可有效降低峰与谷的比值。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样本
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进展黄桂华缓控释给药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5年开始有文献刊登,70年代被医学界承认,此后获得了很大突破,上市药物品种和制剂类型逐渐增多。
在释放系统中研究最多、发展最快是口服缓释、控释制剂,是近代国内外医药工业发展重要方向,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入较少,经济风险低,且因产品技术含量增长而附加价值明显提高等长处而被制药工业看好。
一、概述(一)缓释、控释制剂概念、特点1.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规定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其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明显增长患者顺应性制剂。
2.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规定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地释放药物,与其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明显增长患者顺应性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之间差别重要体当前两个方面,其一是体外释药特性不同:控释制剂是不受时间影响恒速释药,即按零级动力学规律释放药物;而缓释制剂是准时间变化先快后慢非恒速释药,即按一级动力学或Higuchi方程等规律释放药物。
其二是体内药物动力学特性不同:控释制剂体内血药浓度在一定期间内能维持在一种恒定水平;而缓释制剂达不到这样效果。
3.缓释、控释制剂特点(1)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长病人用药顺应性。
(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刺激性,有助于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3)增长药物治疗稳定性。
(4)可减少用药总剂量,因而,可用最小剂量即可达到最大药效。
虽然缓、控释制剂有其优越性,但仍存在某些弊端:缓控释制剂是基于健康人群平均药物动力学参数制定给药方案,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动力学特性有所变化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剂量调节灵活性减少,如果临床上遇到某种特殊状况(如浮现较大副作用)往往不能立即停止治疗;设备和工艺费用较普通制剂昂贵。
缓控释制剂开发
35个已上市缓释制剂
• 缓活释性成制分B剂CS分处类方统计设。 计开发的药物因素
缓释制剂处方设计开发的药物因素
结合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缓释制剂的释药特点,生物药剂学1类药物比较 容易制备成缓释制剂,生物药剂学3类和4类药物不宜制备成缓释制剂.
口服释药系统处方工艺开发流程
释放度研究需要考虑的因素
4. 与释放度测定条件相关的因素:
✓ 溶出装置 ✓ 温度 ✓ 转速 ✓ 溶出介质
– 水性介质、加入表面活性剂或有机溶剂 – 体积(漏槽条件) – 缓冲盐浓度和离子强度 – 介质的pH梯度 – 与生理相关的溶出介质
✓ 流体动力学 ✓ 测定方法
口服缓释制剂释放度研究
释放度研究需要考虑的因素
1.释放环境(接收介质或消化道内容物):金属离子、pH
• 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 ✓与辅料的相互作用
原辅料活性基团:氨基与羰基,氨基与羧基 1.辅料杂质含量与种类
1.水解:酯类、酰胺类等 2.氧化:醛类、醇类、酚类、糖类、生物碱类、不饱和脂肪酸等 ➢生物稳定性 ➢物理稳定性
缓释制剂处方设计开发的药物因素
混合系统 ➢ 速释核心+缓释包衣 ➢ 溶蚀或溶胀核心+缓释包衣 2. 一单元或多单元系统
2. 离子交换系统 ➢ 释药速度与扩散面积、扩散路径长度、交联强度和离子强度有关 2. 树脂+—药物- + X- →树脂+ —X- +药物3. 树脂-—药物+ + X+ →树脂- —X+ +药物+
口服缓释制剂释放度研究
口服缓释制剂释放度研究
释放度研究需要考虑的因素
2. 与剂型相关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的开发概述缓控释制20世纪60年代开发至今,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生产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对药物释放机理、控释方法和技术、质量控制以及生物等效性等的研究日趋成熟。
据预测2010年整个释药系统的市场份额为1290亿美元,其中口服的将占46%。
其中2007年单个品种超过10亿美元有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钠、雷贝拉唑钠肠溶制剂,文拉法辛控释胶囊、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混合苯丙胺盐控释片、盐酸哌甲酯控释片等品种。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销售较好的品种有康泰克缓释胶囊、芬必得缓释胶囊、泰诺缓释片等。
我国对缓控释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后期,在开发中主要以仿制为主,研究内容以实验室规模为主,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的转化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缓控制剂在国内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基本概念及特点中国药典2005年版对缓控释制剂的定义做了严格的区分,缓释制剂是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释放,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从3~4次减少至1~2次制剂;而控释制剂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且且每24小时用药次数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从3~4次减少至1~2次制剂。
而在美国药典中,对缓释和控释制剂未做区分,而是将缓释(sustained release)、控释(controlled release)、长效(prolonged release)等视同为延释(extended release),即比普通制剂的给药次数至少减少1/2或者显著提高病人顺应性或治疗效果的制剂。
因此,缓控释制剂的主要优点有:药物缓慢释放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降糖药或降压药的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不易造成低血糖或者低血压。
另外,缓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相比,减少了给药次数,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病人来说,提高了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属于5类新药,可享有3年的市场监测期,并享有定价优势。
二、模型药物的选择并非所有的药物都适合开发成缓控释制剂,因此,在选择药物时一般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临床需要从临床上来说,以下药物适合开发成缓控释制剂:抗心律失常药、抗心绞痛药、降压药、抗组胺药、支气管扩张药、抗哮喘药、解热镇痛药、抗精神失常药、抗溃疡药等。
抗生素类药在制成缓控释制剂时要加以区分,一般来说,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如磺胺类、内酰胺类、部分大环内酯类)可以制成缓控释制剂,如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而浓度依赖型抗生素(氟喹诺酮类)一般不适于开发成缓控释,除非满足以下条件:AUC/MIC>125;C max/MIC>10;MIC值不易过大,峰浓度尽量在在防“突变浓度(MPC)”之上,如氨基糖苷类可开发成每日一次的缓释制剂,已经上市的盐酸环丙沙星缓释片等。
中枢性镇痛药考虑到其可能导致的成瘾性,一般不建议开发成缓控释制剂。
但是从减少病人痛苦,方便用药的角度出发,吗啡、可待因、那可汀等麻醉药物已开发成缓控释制剂。
2、从药物动力学考虑由于是口服缓控释制剂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因此,药物最好在全胃肠道都有吸收。
如核黄素仅在胃中有较好的吸收,在小肠中吸收不好,因此在开发时需将其开发成胃内滞留型缓释制剂。
首过作用强的药物由于在胃肠道缓慢释放及吸收可能导致其在肝脏中的代谢增加,因此,一般不考虑制成缓控释制剂。
但是,首过作用强的药物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心律平、维拉帕米等为减少血药浓度波动而降低毒副作用,制成了缓释制剂。
生物半衰期一般在2~8小时(最好3~6小时)的药物适于制成缓释制剂。
而半衰期小于1小时的药物,如呋塞米,由于要维持缓释作用所需的药量很大,因此不适于制成缓释制剂;但是硝酸甘油虽然半衰期极短,却通过开发成口腔粘贴片而达到了缓释的目的。
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药物考虑到其可能在体内造成蓄积,因此一般不适合开发成缓控释制剂,但是,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如卡马西平、非洛地平等为了减轻副作用,且未见蓄积作用的报道而开发成了缓控释制剂。
三、开发缓控释需进行的主要技术工作1、剂型选择缓控释制剂的剂型多为片剂、胶囊(多为微丸填充而成)、颗粒、混悬剂(多为液体),目前上市的主要为片剂和胶囊。
从制备技术来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骨架型(亲水凝胶骨架、蜡质融蚀型骨架、水不溶型骨架)和包衣型(蜡质包衣、大孔膜0.05-1.0μm、微孔膜0.01-0.05μm、半透膜(渗透泵)、多层包衣(脉冲))2、处方设计2.1处方影响因素(1)重要影响因素:药物的性质(药物的晶型)和剂量;控释材料的性质(分子量、粒度)和用量;包衣材料添加剂种类(增塑剂、致孔剂)及用量;包衣厚度。
(2)次要影响因素:填充剂(小于片重的5%);黏合剂(小于片重的0.5%);润滑剂(小于片重的0.25%~1%);如果超过此范围变动较大时会导致制剂的性质有较大的改变。
2.2药物的理化性质考虑药物的溶解度要求大于0.01mg/ml,因为溶解度小于0.01mg/ml时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缓释作用。
据文献报道,溶解度最好大于0.1 mg/ml。
由于大多数药物是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因此还要考虑pH值对药物的解离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给药剂量一般不要超过1.0 g,最好不要超过0.5 g。
最后,还要考虑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3、制备工艺3.1缓释片剂的制备工艺生产中常用的制备工艺有湿法制粒压片、全粉末压片、干法制粒压片。
(1)湿法制粒的工序最复杂,制粒过程的控制是其关键,润湿剂浓度及加入方式、制粒时间(对于难溶性药物)、颗粒的干燥后含水量的限度都对药物的释放有较大的影响。
(2)相对于制粒来说,全粉末压片工艺最为简单,影响因素最少,但是需要解决的是①混合的均匀度,特别是对于小剂量药物而言,要控制好物料间的密度差或粒径差;②物料的流动性,特别是对于高含量药物及流动性差的聚合物,休止角小于40度,流速大于3ml/S;③可压性,高含量药物的可压性问题。
(3)相对于前两者来说干法制粒工艺克服了湿法制粒过程中变异较大的问题和全粉末压片中粉末的流动性和均一性差的问题,但是其缺点是会使部分物料丧失可压性。
另外,压片过程中最好控制好压力。
3.2缓释胶囊(微丸)的制备工艺生产中常用的微丸制备方法有挤出滚圆法、流化床上药法、离心造粒法。
(1)挤出滚圆法:设备包括挤压装置和滚圆装置两大部分。
将药物与辅料等混合均匀加入黏合剂制成软材,然后采用挤出机将湿料通过一定孔径的筛网,制成圆柱型颗粒和条状物,再经滚圆机滚圆成丸。
目前国外采用此方法较多。
其缺点是挤出过程中对辅料的塑性要求高,而且容易产热。
(2)流化床上药法(底喷):这是国内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康泰克缓释胶囊。
采用一定粒度的丸芯(可购买),置于流化床中,将药物溶于或混悬于粘合剂中进行包衣操作,其缺点是载药量受限,单位剂量不要超过100mg,最好小于20mg。
(3)离心造粒法:相当于侧喷部分的流化床,将物料投入离心机流化床内,其在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形成涡旋向运动的粒子流,通过喷枪喷入黏合剂使其凝聚成粒,然后边喷液边撒入含药粉,使母核增大成丸。
其缺点是丸的硬度较小,脆碎度较大。
4、质量研究释放度是缓控释制剂最重要的质量指标,其通过建立一个体内外相关的释放度方法,从而可以预测药物在体内的情况。
国外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对不同释放速率的样品进行体内外试验,建立体内外相关性,确定一个与体内相关的释放度方法。
通常的要求是取样点至少三个点第一点开始0.5-2小时,用于考察药物是否有突释(累积释放量约30%);第二点为中间取样时间t(累积释放约50%),用于确定药物的释药特性;最后取样点t(累积释放约70%),考察药量是否基本释放完全。
时间点(小时)12小时缓释制剂 2 4 8 24小时缓释制剂 2 6 12 释放度 30% 50%>70%对于控释制剂来说,要取5个点以证明其释药速率是恒速释放。
详见丁香园帖子-缓释制剂释放度小结。
5、体内研究5.1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对于存在明显安全性担忧(如安全性范围比较小、给药剂量明显增加)的缓、控释制剂,一般应当提供与已上市缓控释制剂或常释制剂比较的单次给药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
5.2生物等效性或临床试验缓释、控释制剂应当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的对比研究和必要的治疗学相关的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的病例数至少为100对。
已有国家标准的缓控释制剂应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5.3体内外相关性试验目前我们的做法只是进行一下相关性的简单预测,很少反馈到释放度标准上,而体内外相关性试验很重要的一个应用就是制定释放度的标准。
体内外相关性建立并经确证后,如果将释放度的标准±10%,可分别计算出Cmax和AUC,则上下限时的Cmax和AUC预测误差(PE%)均<20%,则释放度±10%可看作生物等效;如果将释放度标准±12.5%,则下限和上限Cmax的PE%超过20%,则此释放度标准不认为生物等效。
四、缓控释实验室搭建1、关键设备的选择-前期投入较大压片机的选择如德国菲特,国内的国药龙立、天祥健台等品牌。
包衣锅的选择首选高效包衣,建议不要选择糖衣改制的,其包普通薄膜衣尚可,包缓控释会很浪费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包衣锅选择加拿大OHARA,国内信宜特也有实验室高效包衣锅。
挤出滚圆设备方面尼鲁生产的小试中试用的挤出滚圆机大约130万人民币,国内的小中试用机器在10~30万人民币不等。
流化床设备方面,首选国外Glatt的中试用流化床的大约200万人民币(含底喷、侧喷、顶喷),尼鲁的大约70万人民币。
离心造粒设备目前可选择国内有航空所制备的小试中试设备,大约人民币25万,相当于流化床的侧喷。
详见各公司设备性能参数。
以上数据皆为估计值,用于粗略预算。
2、关键辅料的选择原则上尽可能使用国外进口或者国外厂家生产的辅料,其批次之间重现性较好,对制剂的影响较小。
如卡乐康(HPMC缓控释材料和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Surelease)、上海昌为辅料(国外的海藻酸、卡拉胶、乙基纤维素Aquacoat)国际特品公司(缓控释材料海藻酸和PVP黏合剂)、罗姆公司(丙烯酸树脂包衣材料)等。
详见辅料公司网站目录。
五、研发现状及趋势缓控释制剂相对于新化合物而言,以其开发周期短、投入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而附加值显著提高而被制药工业看重。
目前国外上市的该类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其中美国药典(USP28)收载了53个品种(见附录1,含肠溶)。
国内近年来的缓控释制剂的研发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从1990年版药典收载的2个缓释片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共收载16个缓释制剂。